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姓名:徐作军学号:2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
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
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
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
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的毒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中药,从而实现有效的治疗和保健。
首先,了解中药毒性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毒性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毒性表现多样,毒性强度不同,毒理机制复杂。
中药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因此,不同中药的毒性表现也不相同。
其次,不同人对中药毒性的反应也不同,同一药物对不同人的毒性强度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最后,中药毒性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直接毒性和间接毒性两种类型。
因此,识别中药毒性对于正确的中药使用非常重要。
其次,要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
中药中毒的原因非常多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量使用、不当搭配、药物污染、个体反应和药物缺陷。
误用或滥用中药是导致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例如,有些人认为中药“多多益善”,经常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不当搭配也是导致中药中毒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不同中药中所含的活性成分不同,不同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后,应重视中医师的指导。
中药使用应该基于中医师的专业指导。
中医师对中药毒性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为中药毒性不同,中医师在开具草药方后,还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反应,并进行及时验证,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有着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毒性的特点,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重视中医师的指导是降低中药毒性影响的关键。
要想取得理想的中医疗效果,正确的中药使用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中药毒性理论探讨

中药毒性理论探讨1 中药毒性理论中药毒性理论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借此可以提出把一些中药物加以综合研究,以确定它们是否具有毒性,如果有毒性,究竟有多少? 这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理论,博雅而深邃,能够使中国医学发展繁荣,并延续至今。
尽管中药毒性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它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探讨。
关于这个理论的研究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结论,其中一些研究显示出药物有一定的毒性,而另一些则认为不同的药物拥有不同的剂量,才有可能产生毒性。
2 中药毒性的临床奥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药毒性理论已经步入了新的领域,中药毒性药物的应用也变得更为广泛。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能够以更仔细的方式来研究药物,更清楚地识别出毒性临床病症,使中药毒性理论更有实质性的意义。
目前,研究表明,药物毒性可以由以下四个因素进行判断: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混合的其他药物和药物暴露时间。
在化学成分的分析上,对毒性的评价可以基于药物的活性成分、脂溶性、亲水性、溶解性等性质。
此外,药物毒性还可以从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以及药物对器官细胞结构产生的损伤性影响等方面来研究。
有效地识别出药物毒性的临床标志,尤其是慢性毒性的检测,对于精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 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结合在古代,中药毒性药物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医理论,传统的“毒有毒”说法既不科学又不严谨。
但是,如今,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通过结合传统中药毒性理论和现代毒理分析技术,全面了解中药毒性,对更有效地应用抗病药物起到保护性作用。
因此,将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进行结合,可以更具体地区分药物的毒性,以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抗病药物,让中医药取得更好的疗效。
4 总结中药毒性理论渊源悠久,影响深远,一直被认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控制药物的有效性,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药毒性理论,并结合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更好地剖析中药的毒性机制,使中医形成自成体系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
中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中药的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这种毒性可能包括对内脏器官的损害、致畸、致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多种多样,有些中药的毒性较低,可以安全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需要慎重使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的毒性特点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中药的毒性特点:1.毒性分布广泛:中药的毒性分布在不同的药材和药物中,有些中药的毒性非常低,如枸杞子、黄连等,可以放心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如半夏、干姜等,需要慎重使用。
2.毒性机制复杂:中药的毒性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有些中药的毒性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毒性表现多样:中药的毒性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表现不仅取决于药性的强弱,还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1.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在使用中药之前,首先要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包括其毒性程度、毒性表现形式、毒性机制等。
只有了解了中药的毒性特点,才能够正确使用中药,避免因误用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来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因过量用药而引起中毒反应。
3.慎重选用有毒中药:对于毒性较高的中药,如半夏、附子等,需要慎重选择,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不良后果。
在使用这些中药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4.了解过敏史:在使用中药之前,要了解自己的过敏史,避免因对某些中药过敏而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有过敏史,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关于中药毒性的思考

关于中药毒性的思考传统中医对“中药的毒性”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毒”即药: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
直至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即药。
其二,“毒”指药物的偏性: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
古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利用中药具有的偏性来祛邪扶正,纠正机体气血阴阳之偏颇,以使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其三,“毒”专指毒副作用:有些药物性质强烈,作用峻猛,使用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以致造成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和损害。
与前者广义之“毒”相对而言,这种不良反应属狭义的“毒”性。
现行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616个品种,其所记载的有毒中药分级仍然依据历代本草经验,分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3个层次,共计80多种。
现代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
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现普遍认为:毒药是指毒性及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
现代中药毒性完整的概念还应包括急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大家普遍认识“药“是治病救人的,而“毒”是致病害命的。
但是中药毒性与药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专家讲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物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毒成分便是有效成分,即以其毒性来治疗疾病,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乌头类药物,其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减少毒性,保持一定的药效。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摘要: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而中药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可以说中药是中医的手段,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对中药的毒性的认知。
从历史角度,对中药毒性认识进行文献溯源,对中药毒性涵义与分级的传统与近代和现代认识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中药毒性的传统性与经验性、客观性、概念的整体性及一定的可控性观点,建议应结合中医药理论与实际,整合与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创中药毒性研究的新思路,对全面认识中药毒性、加强中药毒性研究、促进临床毒性中药的安全使用以及中药现代化、世界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药;毒性;认知;研究;展望Talking about Understanding on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has several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is the Chinesepeople's long struggle with the disease of extremely rich experience,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great contribution.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 can be said is the mea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basis for treatment of diseases.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sourc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 and experience, objectivity, the concept of integrity and certain controllability point on the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 an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and suggestion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CM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variety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thod, and create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study on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mote the safe use of clinical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world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toxicity; adverse reactions; research; Prospect1.中药毒性的历史1.1文献发展史我国对中药毒性的初步认识,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对药物的发现和认识,并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将其得以逐渐积累并流传后世。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中国民间传统药物的代表,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疗效。
但是,中药也有其毒性,如果不正确使用,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正确理解中药的毒性非常重要。
中药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在特定情况下的过敏反应。
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使用剂量的情况下,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毒性本身。
有些中药物质量较差或者种类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受到毒性攻击,导致中毒等不良反应。
比如猫檀、乌头等。
2. 对器官的损害。
中药在经过人体代谢作用之后,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肾等重要器官产生损害,特别是长期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
例如肝毒性药物-马钱子,龙胆泻肝丸等。
3. 其他的不良反应。
例如,腹泻、便秘、心悸、头晕等一系列与身体状况相关的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中药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一些人对部分成分或剂量无异常反映的药物,发生异常反应,如脱发、皮疹、过敏性休克等等。
中药过敏反应主要包括两种反应类型:1. 延迟类型反应。
该类型的反应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才能出现,而且也有时不一定能够准确定位出药物引致的原因。
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当归、红花等等。
2. 快速型过敏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往往发生在短短数分钟或几小时内,而且与人的个体差异特别大。
该类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有黄连、硫化物、五倍子、藤黄等等。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首先,需要了解中药的特性、功效和剂量。
根据不同的药物特性和功效,配合不同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来避免其不良反应带来的损害。
其次,购买中药最好选择正规渠道或者有正规批号的商品,以避免购买到不良品质的药物。
最后,中药的使用必须在受过相关医学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指导下进行,确保其安全有效。
总之,毒性是中药的重要性质之一。
了解中药的毒性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才能更好地使用中药,发挥中药的疗效,减少其毒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谈谈中药的“毒性”

谈谈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问题,其实是个很大的话题。
以舞阳世家的学识修养,其实很难说清楚。
这里只大概谈谈,亲们耐心看看,多点了解就行了。
首先,中西医因为理论体系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对药物尤其中药的“毒性”认识是大相径庭的。
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中医对中药“毒性”认识,分广义、狭义。
狭义之毒,指药物本身确有毒性,吃了会中毒甚至死亡。
如砒霜以及某些丹药的原料、西医认识含有重金属成分的。
广义之毒则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偏性、补泻清润作用。
如黄连大寒、附子大热,这个大寒、大热就是药物的“毒性”。
《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应该就是这种认识。
老百姓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基本上也是从这个道理讲的。
舞阳世家的个人认识,如果按照中医理论运用中药,可能就不需要讨论“毒”的问题。
因为即便是狭义上的毒药,其实也能治病救人,上一篇说到的砒霜就是这样,全在需用不需用以及用量上的把握。
至于长期服用金丹而中毒送命,还是不需用而久服、不对证而盲目使用,固执的追求长生不老的问题。
思想以及方法错误,和药物没有多大关系。
辣椒虽无毒,上火须忌食至于从药物偏性而论,中医的毒性就更加不需用讨论。
《黄帝内经·素问》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这些都是中医运用中药祛病延年的大原则。
中医就是利用药物这些寒热、补泻偏性,来纠正疾病的偏性,从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如果没有这些偏性,其实就不是药而是饭了。
充养五脏精气可以,治病祛邪就力有不逮。
如黄连,让脾胃虚寒的人吃,雪上加霜肯定会难受拉肚子,但不能说那黄连的寒性就是纯粹的“毒性”。
即便如辣椒,如果上火以后咽干嗓子疼还继续大量吃,火上浇油所以火上房了,难受的生不如死了,但能说辣椒有毒吗?要怪卖辣椒的老太太没有立块牌子警示吃多了会上火中毒吗?还是那句话,中医无论治病养生,用药都要看对证不对证,要看需要不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李佳川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01031205078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
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
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
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
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
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
(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量服用乌头、附子、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即可引起中毒。
即使毒性不大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果超大量服用,亦可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如服用大量关木通,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服用大量苍耳子可引起急性肝坏死和全身广泛出血。
(2)服用太久:超疗程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蓄积中毒。
如长期服用朱砂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损害,出现痴呆及血尿、蛋白尿等;长期服用雷公藤、火把花根可引起性腺损害,导致闭经、阳痿。
(3)其它:如炮制不当、制剂不妥、配伍失误、误食误用等,以上均可引起中毒的发生。
如乌头炮制不当,水解不完全,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乌头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表现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及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
总之,应用“有毒”药物时,除在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尽量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再次,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以保证用药安全。
3.预防措施应用有毒药物时,除在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尽量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以保证安全用药。
首先,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再次,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做到早诊断、早停药、早处理。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它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和西医药
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但是,我国的中医药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亟需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医药专门法律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例如:质监部门在质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把中药里的重金属减到最低限量,还有建立完整的医疗体系。
参考文献:
《中药药理学》侯家玉方泰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3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