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正确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感冒、咳嗽,闹肚子这类的小病小灾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不少。
在以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见效快速的西药,比如说阿莫西林,氨咖黄米缴纳等之类的常用西药。
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当健康,保健这些话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变得重要起来的时候,当遇到一些小病时,人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不再是这个药的药效快不快,而是这个药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对身体的其他器官造成什么危害等等这些问题。
这时,和立竿见影的西药相对立的中药就在表现出了它的价值所在。
中药,中国传统中医的特有药物。
和西药不同,它注重的是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调理疏通。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人体就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整体,每一个器官都有其各自的职责,而各个器官之间又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联。
所以就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即就是“人老足先衰,寒从脚下起”,看似毫无关联的“人老”和“脚”这两个词在中医这里就变得关系异常紧密。
正是由于中药的这样一种整体,全局的特性以及它慢火慢熬的煎制特点(这也是之前中药在社会中不太流行的原因之一),它的疗效也相对于西药来讲也就更加明显了。
更重要的是中药注重于治根,而不像西药关注表层症状多一点,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在日益关注健康和向往回归自然的人们的思想中,中药逐渐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然而“是药三分毒”,“药能治病,药能致命”,所以对于中药能不能做到全面清楚的认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因此,倘若未完全理解“一药一性,百药百方”这句话的含义而乱吃中药的话,即使是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缩影的中药也不仅不能起到医人治病的作用,反而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更不必讲“药食同源”,对于中药和食物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药就一无是处了,就要把它全面的否定掉,而是对中药的一种理性的全面的认识及剖析。
所以,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这个话题在此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在服药之后身体所出现的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的毒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中药,从而实现有效的治疗和保健。
首先,了解中药毒性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毒性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毒性表现多样,毒性强度不同,毒理机制复杂。
中药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因此,不同中药的毒性表现也不相同。
其次,不同人对中药毒性的反应也不同,同一药物对不同人的毒性强度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最后,中药毒性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直接毒性和间接毒性两种类型。
因此,识别中药毒性对于正确的中药使用非常重要。
其次,要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
中药中毒的原因非常多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量使用、不当搭配、药物污染、个体反应和药物缺陷。
误用或滥用中药是导致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例如,有些人认为中药“多多益善”,经常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不当搭配也是导致中药中毒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不同中药中所含的活性成分不同,不同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后,应重视中医师的指导。
中药使用应该基于中医师的专业指导。
中医师对中药毒性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为中药毒性不同,中医师在开具草药方后,还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反应,并进行及时验证,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有着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毒性的特点,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重视中医师的指导是降低中药毒性影响的关键。
要想取得理想的中医疗效果,正确的中药使用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
中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中药的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这种毒性可能包括对内脏器官的损害、致畸、致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多种多样,有些中药的毒性较低,可以安全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需要慎重使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的毒性特点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中药的毒性特点:1.毒性分布广泛:中药的毒性分布在不同的药材和药物中,有些中药的毒性非常低,如枸杞子、黄连等,可以放心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如半夏、干姜等,需要慎重使用。
2.毒性机制复杂:中药的毒性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有些中药的毒性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毒性表现多样:中药的毒性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表现不仅取决于药性的强弱,还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1.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在使用中药之前,首先要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包括其毒性程度、毒性表现形式、毒性机制等。
只有了解了中药的毒性特点,才能够正确使用中药,避免因误用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来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因过量用药而引起中毒反应。
3.慎重选用有毒中药:对于毒性较高的中药,如半夏、附子等,需要慎重选择,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不良后果。
在使用这些中药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4.了解过敏史:在使用中药之前,要了解自己的过敏史,避免因对某些中药过敏而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有过敏史,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药

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药最近几年,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比如“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中药成为不良反应祸首” 等文章,震撼着人们的神经、颠覆着人们的认知。
诸多老百姓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的、无毒副作用的,而在看到这些报道后,老百姓也对中药的安全性打上了问号。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中药的不良反应呢?下面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对中药不良反应存在误解中国老百姓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知,可能开始于“马兜铃酸事件”,该事件曝出龙胆泻肝丸可引起肾损害;以及近期的排毒养颜胶囊的官司。
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能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误解。
目前,社会上对中药的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两种看法:第一,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也就是说中药是安全的,但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同样很多中药都具有毒性,只不过相比于西药而言,中药的毒性相对较弱。
所以,说“中药相对安全”更为贴切。
第二,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任何中药都不能出现一点毒性。
而一旦发现有毒性的重要,就会大惊小怪。
这种现象在国内并不多见,反而多见于国外,原因是他们对中药存在排斥心理,不承认中药的作用,于是大肆宣传,甚至不准进口、禁止中药。
也就是说第二种认知里,除了对中药完全不了解的一部分人意外,还有一部分人心怀不轨,想要打击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那么大家都知道西药有毒性,为什么大家反而见怪不怪呢?原因与中、西药以往的宣传有关,西药专家经常提醒大家,西药有毒,要谨慎使用,而中药很多时候被宣传为无毒、无副作用,导致大家被误导。
严格意义上来讲,中药毒副作用小是不争的事实。
中药也不能说绝对无毒,尤其是在不合理用药时,如非适应症用药、使用对象不适当等情况下盲目用药、长期用药、大剂量用药等。
也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时可引起中毒现象。
所以,要从科学的、辨证的角度去正确认识中药,既不要盲目的信从中药无毒的宣传,也不要看到中药出现毒性就大惊小怪。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4 合理使用中药,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
性;因长期服用后逐渐发生的毒性,称为慢性毒性。这类中药很多,可
4. 1 加强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 首先要增强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安
以 说几 乎所 有中 药都 有毒 性反 应, 仅是 程度 不同 而已 。其 实现 今的 许多 医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性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大体上是把攻病愈 3 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不良反应)。
疾 的 药物 称为 有毒 ,而可 以久 服补 虚的 药物 看作 无毒 。有 毒的 药物 用后 多有
3. 1 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的毒性[ 3] 尽管中药存在毒性,但中药与西药的
强烈的医疗作用。可见在古代对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故现仍有
3. 3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副作用,还要重视中毒的临床报道 近年有许多
夏 、生南星、 生巴豆、 斑蝥、青娘 虫、红娘 虫、生甘遂 、生狼毒 、生
中 药不 良 反应 的报 道, 有 些是 文献 无 记载 的和 大 家都 认为 无 毒的 , 故临 床
藤 黄、 生千金 子、 生天仙 子、 闹羊花 、雪 上一枝 蒿、 白降丹 、蟾 酥、 应用有毒中药固然要慎重,就是无毒的也不可掉以轻心。
洋 金 花、 红 粉、 轻 粉、 雄 黄、 红升 丹 。
3. 4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副作用,还要加强中药的使用管理 要加强从业
1 . 2 毒性反应 是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常因剂量过大或用药 人员的职业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避免、防止和杜绝差错
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体因素有密切关系。一般是在超过极量时才会发生, 事故 的发生。
不 良反 应 相比 ,一 般而 言 还是 西 药的 毒 性更 大。 把中 药 说成 安全 且 完全 无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是指其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产生原因多方面,包括中药自身的成分、制剂方式、用药的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使用条件等。
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中药自身成分就是造成其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药中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酚类、醛类、甾体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产生影响,且有些成分具有较大的毒性。
例如,雄黄、砒霜、蛇胆等即为有毒中药,其毒性表现在人体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各个方面,若用量不当,则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需要正确地使用中药、正确地识别中药药材和提取物的成分,严格控制它们的含量和比例,以减少中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其次,制剂方式也可能影响中药毒性。
应当注意到,中药的不同制剂方式对其毒性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将中药直接制成干燥粉末,具有较高毒性的成分可能难以被稀释和分离,这就会增加中药的毒性。
反之,如果将中药水泡或煮制成水提液,制成药片或者口服液,较高毒性的成分则被较好地稀释和分离,对人体的影响也可能相应降低。
此外,用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也是影响中药毒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中药用药需要注意剂量,特别是对于有毒中药,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药量,控制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
同时,给药途径也起到重要作用。
若中药被以皮内注射、静脉注射等非正规途径给予使用,则有可能引起较大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要在遵守中药临床使用操作规程的前提下,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使用条件也会影响中药的毒性。
因为许多中药的毒性具有季节性或者环境依赖性,如同一植物在不同季节采摘的药材毒性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在使用危险中药时,植物的采摘、加工、保管和配制过程都需要严格控制,充分保证其品质和纯度,同时在使用时要注意温度、时间和环境等因素,以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对中药的成分、制剂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使用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炮制加工制成的药物。
中药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和保健。
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正确使用或滥用中药,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和中毒。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由其中包含的有效成分决定的。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分为两类,即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
药效成分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关键成分,而毒性成分则是与中药潜在的毒性反应有关的成分。
某些中药含有驱虫成分,这些成分对寄生虫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对于正确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相关。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密切相关,正确使用剂量可以发挥中药的药效,而过量使用则可能导致中毒。
使用方法也影响中药的毒性。
举例来说,某些中药可以内服、外用或煎煮,而不同的用法会影响中药的毒性和吸收途径。
要正确使用中药,必须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并注意剂量和用法。
个体差异也影响中药的毒性反应。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代谢能力都不相同,因此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对中药的毒性反应有所不同。
有些人对某种中药可能会有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则可以耐受较高剂量的中药。
在使用中药之前应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
要正确使用中药并避免中药的毒性反应,必须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选择有资质的医生或中医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
2.根据剂量和用法正确使用中药,并遵循医师或中医师的指示。
3.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4.密切观察使用中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用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5.在使用新的中药前,最好先进行过敏试验或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正确使用剂量和用法、关注个体差异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药的毒性反应,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不良反应与毒性中药的双重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与毒性中药的双重作用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 冯奕斌博士中药有不良反应吗?答案是肯定的。
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一定是毒性中药吗?答案是否定的。
毒性中药是指含有毒性成分,能引起毒副反应的中药。
毒性中药并不一定引起不良反应,有时对一些严重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其实,食物、药物和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可以从成分和用量来区分,食物中允许含少量的铅、坤等有毒物,药物过量会变成毒物,但是,毒物也能治病。
近年来化学合成药的毒副作用,引发了回归自然的潮流,世界性的中医药热方兴未艾。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不同的地区,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点,形成了各地区的中医药特色,在香港,使用中药补品或清利之药煲汤或饮凉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许多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 无病养生。
中药虽然大多为天然药物,但中药也有毒副作用,更有因为非规范化种植导致重金属和农残超标等有毒物质增加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过量、长期或误服中药引起的中药不良反应时有报导。
例如2004年3、4月份,香港政府卫生署就接获医院管理局呈报的五宗怀疑因不适当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个案。
药物不良反应,中西药都有,西药药理学和中药学等大学教科书内很多药物都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一项内容。
西药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天然药物中分离提取的化学纯品及生物制品等,药理作用较强,有时不良反应也较明显,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反应停(thalidomide)药害之后,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国内1984年上海首先开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随后国家卫生部成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中药是天然药物,一个药已经含有十几个化学成分,一个复方则可能含有上百个或上千个化合物,因此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较复杂和特殊,如有人对中药不良反应文献资料两千余篇进行分析,认为与中药的品种、剂型、工艺、质量、组方、剂量、用法、疗程,药不对症,对含毒性成分的中药使用控制不严,听信民间传方,个体差异,滥用误用新药,管理不善等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药的毒性及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指导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
方法分析了中药常见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结论合理使用中药,降低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人类战胜疾病,走向健康的征途中中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中药的开发和中药使用范围的扩大,有关中药的毒性和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引起了社会各界和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重视,而且药品监督部门和卫生部门把这一工作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药;毒性;不良反应
药品中使用的不良反应已成为用药安全的一大隐患。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11%~26%,我国每年住院的5000 多万人次中,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 多万人,而死于药源性疾病和中药不良反应的人数大约有20 万,中药的不良反应比例仅次于抗生素,名列第二,人们应该意识到,即使是中药,也是存在一定的毒性或不良反应。
因此,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1 中药的毒性
国务院令第23 号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规定: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
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
中药的毒性与其所含的毒性生物碱,有毒苷类,有毒植物蛋白及毒素有关。
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中毒反应:1.1 呼吸系统黄药子、雷公藤、乌头等可引起咳嗽、哮喘、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1.2 循环系统如雷公藤、蟾酥、山豆根、乌头类、人参、斑蝥等可引起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减慢或增快、心律不齐、心音低沉或减弱、传导阻滞,房颤等。
1.3 消化系统雷公藤、蟾酥、枇杷叶、益母草、山慈菇、洋金花等可引起食欲不振、口苦恶心、腹泻、便秘、黑便、黄疸、肝脾肿大、肝脏损伤以及中毒性肝炎等。
1.4 泌尿系统关木通、广防己、斑蝥、雷公藤、山豆根等可引起尿频、尿急、尿少、尿闭、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热、尿毒症、急性肾衰等。
1.5 血液系统天花粉、狼毒、洋金花、斑蝥等可引起白细胞、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障,弥散性血管凝血、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1.6 神经系统洋金花、雷公藤、蟾酥、乌头、蓖麻子等可引起头晕、口麻、瞳孔放大或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
语言不清或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2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涉及很多系统,包括:
2.1 呼吸系统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2.2 循环系统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血压
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等。
2.3 消化系统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肝损等。
2.4 泌尿系统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急性肾衰。
2.5 血液系统主要症状是白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障等。
2.6 神经系统主要症状是口唇或肢麻,瞳孔缩小或扩大,严重者可见抽搐,昏迷等。
3 中药毒性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通过对中药的毒性和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和分析,引起中药中毒和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毒性中药含有有毒成分。
②服用过量。
③用药时间长。
④辨证用药不当。
⑤产地与来源。
⑥炮制方法。
⑦中药煎煮不当。
⑧误服误用。
⑨保管不善。
⑩配伍不当。
质量不合格。
金属含量超标。
滥用中药。
4 减少中药毒性及不良反应对策
对于中药的毒性和中药的不良反应,应是我们每个药学工作者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怎样才能做到积极防范,降低中药的毒性和中药的不良反应呢。
①改变传统观点,制止对中药无毒副作用的夸大宣传,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和中药的不良反应。
提高人民群众对中药的正确认识。
②尽快制定和完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安全性质量标准及农药残留量,重金属,霉菌,毒素及其各种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
③辨证用药,严格掌握中药的功能主治。
④按照病情决定用量。
⑤勿长期用药,避免
蓄积中毒。
⑥加强对毒性中药的监测管理,加强用药的监护。
⑦药品避免用于不适宜人群。
⑧合理配伍,中医用药不同于西药,讲究辨证,配伍,注意配伍禁忌。
⑨提倡口服给药,中药不良反应中中药注射剂所占的比重很大,所以大力提倡口服用药。
5 讨论
中药的毒性和药效是同时存在的药物属性,药不对证,剂量及用法不当,药效亦可变为”毒性”,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用药对证,剂量及用法恰当,”毒性”可以变为药效,祛病健身。
药品是与人的生命健康相关,关系到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
我们一定要认真的,不断的学习提高,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点,为我们的中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