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认识

合集下载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姓名:徐作军学号:2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

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

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

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

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在中药学领域中,毒性名词是对中药药材或药物的毒性特征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专业术语。

毒性名词在中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临床用药、药物筛选和药物开发。

了解和掌握毒性名词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运用中药药材,保障药物安全、高效和合理使用。

1. 诱发毒性诱发毒性是指某些中药药材或药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特定的毒性反应,主要包括直接毒性、慢性毒性和过敏毒性。

直接毒性是指药物本身具有的有害作用,即使在正常剂量下也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则是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的损害,症状常隐匿或潜伏,造成慢性中毒。

过敏毒性则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迟发型过敏和即发型过敏。

2. 累积毒性累积毒性是指某些中药药材或药物在体内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引起的毒性反应。

某些药物在体内殓积不易排泄,会导致毒性反应加重。

了解药物的累积性质,可指导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 叠加毒性叠加毒性是指不同药物或药物组合在体内共同作用导致的毒性增强效应。

某些药物在单独使用时毒性较小,但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加或相乘的效应,导致毒性增加。

合理搭配药物,避免叠加毒性的发生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4. 代谢毒性代谢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形成的代谢产物具有的毒性效应。

有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高的毒性,会使毒性反应得不到缓解。

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毒性有助于有效避免代谢毒性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是中药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通过对毒性反应的描述和理解,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实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

对毒性名词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对于推动中药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

中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中药的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这种毒性可能包括对内脏器官的损害、致畸、致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多种多样,有些中药的毒性较低,可以安全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需要慎重使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的毒性特点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中药的毒性特点:1.毒性分布广泛:中药的毒性分布在不同的药材和药物中,有些中药的毒性非常低,如枸杞子、黄连等,可以放心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如半夏、干姜等,需要慎重使用。

2.毒性机制复杂:中药的毒性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有些中药的毒性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毒性表现多样:中药的毒性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表现不仅取决于药性的强弱,还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1.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在使用中药之前,首先要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包括其毒性程度、毒性表现形式、毒性机制等。

只有了解了中药的毒性特点,才能够正确使用中药,避免因误用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来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因过量用药而引起中毒反应。

3.慎重选用有毒中药:对于毒性较高的中药,如半夏、附子等,需要慎重选择,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不良后果。

在使用这些中药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4.了解过敏史:在使用中药之前,要了解自己的过敏史,避免因对某些中药过敏而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有过敏史,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关于中药毒性的思考

关于中药毒性的思考

关于中药毒性的思考传统中医对“中药的毒性”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毒”即药: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

直至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即药。

其二,“毒”指药物的偏性: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

古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利用中药具有的偏性来祛邪扶正,纠正机体气血阴阳之偏颇,以使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其三,“毒”专指毒副作用:有些药物性质强烈,作用峻猛,使用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以致造成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和损害。

与前者广义之“毒”相对而言,这种不良反应属狭义的“毒”性。

现行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616个品种,其所记载的有毒中药分级仍然依据历代本草经验,分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3个层次,共计80多种。

现代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

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现普遍认为:毒药是指毒性及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

现代中药毒性完整的概念还应包括急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大家普遍认识“药“是治病救人的,而“毒”是致病害命的。

但是中药毒性与药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专家讲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物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毒成分便是有效成分,即以其毒性来治疗疾病,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乌头类药物,其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减少毒性,保持一定的药效。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中国民间传统药物的代表,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疗效。

但是,中药也有其毒性,如果不正确使用,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正确理解中药的毒性非常重要。

中药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在特定情况下的过敏反应。

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使用剂量的情况下,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毒性本身。

有些中药物质量较差或者种类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受到毒性攻击,导致中毒等不良反应。

比如猫檀、乌头等。

2. 对器官的损害。

中药在经过人体代谢作用之后,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肾等重要器官产生损害,特别是长期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

例如肝毒性药物-马钱子,龙胆泻肝丸等。

3. 其他的不良反应。

例如,腹泻、便秘、心悸、头晕等一系列与身体状况相关的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中药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一些人对部分成分或剂量无异常反映的药物,发生异常反应,如脱发、皮疹、过敏性休克等等。

中药过敏反应主要包括两种反应类型:1. 延迟类型反应。

该类型的反应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才能出现,而且也有时不一定能够准确定位出药物引致的原因。

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当归、红花等等。

2. 快速型过敏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往往发生在短短数分钟或几小时内,而且与人的个体差异特别大。

该类型过敏反应的中药有黄连、硫化物、五倍子、藤黄等等。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首先,需要了解中药的特性、功效和剂量。

根据不同的药物特性和功效,配合不同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来避免其不良反应带来的损害。

其次,购买中药最好选择正规渠道或者有正规批号的商品,以避免购买到不良品质的药物。

最后,中药的使用必须在受过相关医学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指导下进行,确保其安全有效。

总之,毒性是中药的重要性质之一。

了解中药的毒性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才能更好地使用中药,发挥中药的疗效,减少其毒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医疗事业改革不断推进,中药成为了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起初人民群众对于中药的认识只停留在病症治疗层面,并认为中药不会对人体带来损伤。

但是随着中医受众范围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中药负面新闻出现在人民群众视野中,这就使得群众对中药应用产生了戒备心,甚至部分群众认为长时间服用中药会导致毒素在体内留存。

为了消除群众的戒备心理,就需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那么本文就对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进行总结分析。

1药毒的含义与分级通过对本草著作的总结可以了解到,在不同时期中医对“毒”有着不同的解释,在中医文献中对“毒”的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首先就是“毒药”,在《周礼》中曾经提出“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其次就是“毒性”,这里所指的是能够对疾病进行特殊治疗的药物,但是在药物中含有少量“毒性”,以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

最后出现的“毒性”就是指能够对人体带来伤害的药物,在服用后会对人体带来影响,《诸病源候论》中就曾有这样的解释“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如今中医对“药毒”的解释相对局限,一般指的就是应用后会对人体带来损伤的药物,其影响相当于西药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

在中医研究中还对“药毒”进行了分级,分别是剧毒、大毒、有毒、小毒、微毒。

随着近几年中医逐步规范,就将分级定为大毒、有毒、小毒。

大毒表示的是少量应用后就会快速发作的毒为大毒,有毒则是应用量过大后出现毒副反应,但是发作较轻的称之为有毒,小毒则是大量应用且在体内积累较长时间后轻微发作的称为小毒。

2引发中药毒副反应的原因(1)炮制不规范因为中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毒素,但是这些毒素可以通过炮制的方式降低,进而激发出药物的病症治疗作用。

但是由于现在部分单位的中医管理制度不规范,这就导致在药物炮制过程中会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情况,由于炮制的作用无法充分展现出来,这就使得药物毒性无法消除,最终引发毒副反应。

中药成分的毒性

中药成分的毒性

中药成分的毒性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和依赖性等。

中药成分的毒性:
1、含生物碱类中药的毒性,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等因含乌头碱成分,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明显的毒性。

2、含有机酸类中药的毒性,马兜铃酸除在马兜铃中含有外,还有几十种中药如关木通、细辛、天仙藤、广防己、青木香等均存在。

马兜铃酸是一类具有肾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质。

对肾损害的主要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致肾小管间质性病变,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其中以慢性肾衰竭最为多见。

3、含苷类中药的毒性,含黄酮苷类成分的中药芫花、广豆根等,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也能导致肝脏损害,初选黄疸等症状。

4、含毒蛋白类中药的毒性,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对胃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

如巴豆、苍耳子均含有毒蛋白,中毒反应为剧烈吐泻、呕血、血尿、甚至惊厥、死亡。

5、重金属类主要包含砷、含汞、含铅类的中药。

含铅类中药有黄丹、密陀僧、樟丹、黑锡丹等。

铅中毒可造成卟啉代谢紊乱,阻碍血红蛋白合成,且可直接破坏红细胞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溶血;可引起胃肠炎性改变,并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平滑肌和血管痉挛而致肠
绞痛。

中医如何认识中草药的毒性

中医如何认识中草药的毒性

中医如何认识中草药的毒性(一)、中医对中草药毒性的定义中医药学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中草药毒性泛指一切中草药的作用或中草药的偏性。

中医药学认为中药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凡是药物都是有毒的。

张景岳明确指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

所以祛人之邪气。

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

欲救其偏,则唯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是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狭义的毒性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即指服用后容易引起毒副反应的中草药。

隋代巢原方在《诸葛亮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中所言:“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我国历代本草及现行国家药典将部分药物标明“大毒”、“有毒”、“小毒”,而对一般药物不注明是否有毒,即是根据狭义的中草药毒性而限定的。

(二)、产生中草药毒性的原因虽然中草药因其毒副作用小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关中草药毒性的报道愈来愈多。

引起中草药毒性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

特别是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迎合许多慢性患者急于将慢性病治愈的心理,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

二、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剂量范围,剂量过大,超出人体的耐受极限,必然产生毒副反应。

如关木通的的常用量为3~9克,在目前国内报道因服用关木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8例患者(其中6例死亡)中,所服木通的用量分别为60~66克5例,120克1例,200克1例,25克连服10剂1例。

三、药物名称的混淆。

如木通有关木通(马兜铃科)及川木通(毛莨科)之分,具有肾毒性的是关木通,但一般药店对木通不加特殊说明。

又如汉防己(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防己的干燥根,无肾损害。

而广防己(木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含马兜铃酸成分,有可能造成肾间质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毒性认识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中药蕴含的巨大价值被进一步开发,中药的价值逐渐被世界接纳。

对于中药毒性的正确认识,将更有利于对中药价值的进一步开发。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含义解读,中药毒性普遍性、相对性认识,如何应用中医理论使中药毒性应用于治病救人来浅述中药毒性。

谈毒性认识,首先要明白所谓中药“毒性”是什么意思。

对“毒性”的解释,古今中医各不同。

境外市场发现超标“毒”中药近年来屡见不鲜,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形成轩然大波。

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称,一批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汞含量超标,另外两款产品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含量超标;在此之前,华润三九集团生产的治疗偏头疼的中药正天丸,在英国被检出其中的乌头草可能对心脏或者神经系统有毒性;汉森制药旗下拳头产品四磨汤被曝出含致癌物槟榔。

按照国外的标准,这些中药中的有毒物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是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所谓中药的毒性,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毒”为一切药物之总称。

《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景岳全书》:“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

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毒”即药,毒乃一切药物的总称。

“毒”指药物的偏性。

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

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

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剧毒等来区分。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便根据药物偏性之大小,即作用强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
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现代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

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现普遍认为:毒药是指毒性及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

现代中药毒性完整的概念还应包括急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如青木香——马兜铃酸——肾毒;罂粟(壳)——成瘾性,细辛——呼吸抑制等等;汞制剂——慢性蓄积中毒。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把毒性作为重要分类的依据,《本草害利》有云:先言害,后言利。

中医理论认为,药物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统称为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

显然,毒性历来是重要性能之一。

中药理论中有“以偏纠偏”之说。

然而,毒指药物的偏性,而人生病,中医认为是感染邪气所致。

所以中药的毒性也就是其药性了。

人体需要即为药性,人体不需要就是毒性。

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毒药。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事实上,只要是药品都存在着不良反应,当然中药不良反应率远低于西药。

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显示,西药不良反应率为81.6%,而中药不良反应率仅为17.1%。

中药的毒性是相对的、整体的,比西药更可控些。

从中药的应用途径上来看,品种、炮制、制剂、配伍、辨证用药等都可以控制药物的毒性。

中药经过炮制能降低或消除毒性,保留药理活性,增强疗效。

马钱子用于祛风定痛、舒筋活络,未炮制前含有生物碱士的宁,含量最高,毒性最大。

经砂烫和油炸炮制后,总生物碱含量相比分别下降7.9%和8.4%,其毒性下降48.5%和52.2%。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通过恰当的配伍来减轻或消除。

中药方由多味中药组成,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生克制化”,或增强药效,或制约毒性,实现疗效最好、最安全。

此外,我国中药通常是复方使用,一方面通过君臣佐使(出处《神农本草经》,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的配伍,使药方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七情配伍(出处《神农本草经》,其序例
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中的相杀相畏降低配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

例如附子,其有效成分乌头碱具有强心、抗炎镇痛等作用,可用来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患,但这些乌头碱毒性较强,中医临床在使用该药时,一般都是要通过炮制方法制备成饮片,从而达到减毒的目的;此外在处方中常常配伍甘草、黄芪等中药,进一步拮抗附子的毒性,且不破坏其强心、抗炎镇痛等药效学的作用,达到配伍减毒存效的目的。

”药理研究证明,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其毒性大大低于附子单用。

如十枣汤用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的毒性。

毒性中药应用重视配伍,提倡“若有毒宜制”,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来制其毒性。

毒性的中药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味药配伍,保证复方药在发挥总体疗效的同时,将其中单味药可能产生的毒性降到最低。

有毒中药的应用也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并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如朱砂用量从0.2克开始,之后逐渐加量,但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克,而且不能过久或持续服用。

此外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不慎即可导致中毒,因而对其剂量要严格控制。

既要限制每次用药的剂量,还要限制用药时间,把握用药的总剂量,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

患者出现中毒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

并且,辨证用药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轻毒性。

明朝《景岳全书》中有云:“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患者,无非毒也。

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亦能毒人,而况以偏味偏性之药乎?但毒有大小,用有权宜,此不可不察耳。

”此外中药古训“是药三分毒”,“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中病即止”,这些理论都在强调中药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

如不辨证用药,无毒中药也会产生毒副反应。

辨证施治包含辨病、辨证、辨人、辨地域、辨时间、辨民族,做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扬长避短,如此用药可达最佳效果。

最后,我国应当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中药质量评价系统。

“不能单纯孤立地来看中药的毒性。

中药的毒性质量标准,如果脱离了中医整体的理论框架,就会走进死胡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系教授胡素敏认为,“标准就意味着市场,与世界接轨就是用人家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按西药标准和思路来研究发展中药,将南辕北辙,这对于中药也可能是一场灾难。

在基因工程药物标准已呈多样性,强调药物作用同工及个体化治疗的今天,我们难道还要拾化学药物结构成分单一之牙慧?中国是中药大国,种植、出产的中药量最多,又有
如此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应当依据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重点研究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质量控制标准。

”中药的质量标准既要体现中医特色,同时也要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

中药成分复杂不应成为中药标准不可操作的理由,有效成分不应成为中药唯一的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对中药毒性的思考-时珍国医国药
[2]中药毒性刍议-海峡药学
[3]中药毒性三辨-中医药学报
[4]辩证对待中药毒性-医学与哲学
[5]中药药性中"有毒无毒"问题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6]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中国药学杂志
[7]中药肾毒性并非空穴来风-科技文萃
[8]中草药毒性浅析-西北药学杂志
[9]对中药的“毒”和毒性的认识《湖南中医杂志》
[10]中药毒性的再认识《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1]再论天然药物的肾毒性及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12]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毒性中药《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13]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4]马兜铃属植物肾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
[15]用药的误区及其理论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16]浅析中草药致肾损害的现状与对策[期刊论文]-基层医学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