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文帝改革措施

合集下载

浅论建文时期的维新之政

浅论建文时期的维新之政

浅论建文时期的维新之政发布时间:2021-05-17T10:07:30.94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林生爵[导读] 摘要:建文帝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尽管在位仅仅四年就被其叔父燕王朱棣夺去皇位,甚至在朱棣御极以后,废除了建文年号,但建文帝在四年之间所采取的的措施是不容忽视的,为后世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摘要:建文帝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尽管在位仅仅四年就被其叔父燕王朱棣夺去皇位,甚至在朱棣御极以后,废除了建文年号,但建文帝在四年之间所采取的的措施是不容忽视的,为后世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他尊崇文教,大胆革新,继位伊始就敢更改祖制,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勇气。

试想着,如果没有靖难之役,他必然也可以成为一代明君,但这种假设也因靖难之役而中断。

关键词:明朝;建文帝;改革;一、建文帝改革前的情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任时期,贯彻重典治国的政策,亲自参与法律的制定过程,《御制大诰》中更是以严刑峻法来惩治臣民,国内的政治气氛笼罩在极为紧张的状态下。

同时朱元璋称自己是“淮右布衣”,自己的知识都是在行伍之间习得,对于文人并不是十分看重,重武轻文的思想十分严重。

由于朱元璋重典治吏,对于官吏犯法,处罚极重,所以很多文人不愿为官,对于文人不合作的态度,朱元璋甚至制定法律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的罪名。

因此在朱元璋时期,文人基本上处于被压制的状态。

随着皇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担心开国元勋会威胁到年轻的皇太孙,以致朱家江山易与他手。

所以他借助胡惟庸案扩大化,肃清文官集团的势力威胁,再借助蓝玉案,诛杀大批武将,消除武官集团的势力威胁。

对于皇位的继承上,朱元璋由于子孙众多,为了防止皇族内斗和稳定皇族秩序,他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把其它儿子分封藩王,达到拱卫皇室的目的。

然而这些亲王“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下天子一等”实际上这些藩王也成为了朝廷的威胁。

朱元璋一心想要凭借自己的个人辛苦努力来达到为子孙开永享太平盛世的局面,但事与愿违。

建文改制启示

建文改制启示

建文改制启示建文帝即位后,意识到朱元璋时期朝中出现的“尚武轻文”现象,因此他有意改变这种局面,希望能够提高文官的地位,让他们对国家政事提出更多有益的意见,“建文”的年号也是他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

建文帝的新政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政治体制的改革,首先表现在裁撤机构、革除冗官冗员,比如裁掉了六科左右给事中及各布政司的左、右布政使之职。

同时提高了外廷官员的地位,将六部尚书从正二品提升到了正一品,尚书之下又设左、右侍中各一人,这些举措提高了文官在朝中的地位,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影响。

第二是对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其实在朱元璋时期就曾对江西、浙江等地实行了赋税减免政策,但是这些地区官田集中,税额本身就很高,因而百姓的经济负担仍然很重。

建文帝即位后,从“善法利民”的角度出发,重新调整了官田的赋税体系,规定每亩征收税额不超过二斗,既减轻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也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第三,对刑律制度的改革,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十分严厉,大批官员受株连而治罪,建文帝即位后,对许多曾蒙冤而入狱、流放的官员赦免,并重新起用,这其实是对朱元璋时期严酷刑律的一种修正。

在建文帝所有新政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削藩”举措,朱元璋虽对很多功臣加以清算,但却将自己的儿子都分封为藩王,每位藩王在其领地享有大量特权,同时手握重兵镇守一方,建文帝即位后,诸王成为皇权的重要威胁。

因此建文帝采用了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实行“削藩”,首先对周王、湘王、齐王、代王等加以清算,进一步加强了对藩王的控制,但同时也给了燕王出兵的借口。

虽然建文帝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四年,但他推行的改制措施体现了其锐意改革的思想,尤其是官制的改革,改善了洪武后期官员不作为、管理不善的局面,同时也改善了洪武朝廷“尚武轻文”的局面,因此其改制措施确实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也应看到的是,建文帝与朱元璋恰恰相反,他过分器重文官,反而忽视了武官的作用,但文官缺乏作战经验,这也是他在靖难之役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训练A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训练A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训练A1.(2020·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2020.1·浙江高考·6)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

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②设立内阁③设司礼监④六部直属皇帝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2020.7·浙江高考·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

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

”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4.(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5.(2018·全国Ⅰ卷高考·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6.(2017·上海高考·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明朝君权的加强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明朝君权的加强
2 朱元璋皇帝,应去( )
A.长安 B.东京 C.北京 D.南京
2 . 明朝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的是( )
A.明成祖
B.明太祖
C.明英宗
D.明景帝
1.2000年10月,在江苏苏州出现了一家以“锦
3 衣卫”命名的国有企业。很多人对这种命名提出
尖锐批评。“锦衣卫”一词所反映 的实质是( )
A.经济的高度发展
1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
5 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 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2 .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 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 造成的后果? ( )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4
8
7
一天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
1 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先是一惊。只见朱元璋拿出
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 宋讷骨悚然,解释道:因有下属打坏了茶具。明太 祖这才放心。
请回答: 1、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2、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2 中央: 废丞相,设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3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4 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二、建文帝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太祖死后,建文帝听取大 臣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
(2)小明、小军、小红针对明朝制度展开讨论,从他们的讨论中你得到了什 么启示?

明朝建文帝

明朝建文帝

明朝建文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而明朝建文帝则是明朝历史中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

本文将从建文帝的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内政外交、文化艺术等方面,对明朝建文帝进行详细介绍。

明朝建文帝(即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本排在继承明朝皇位的顺序中较后。

然而,由于皇位的继承问题引发了明太祖的争斗,于是建文帝得以登上皇位。

建文帝即位之初,面临着国家内外的许多问题,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

首先,建文帝采纳了一些官员的建议,大胆改革了明朝朝政。

他试图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减少贿赂和权钱交易,改变了官员选拔的腐败现象,提拔了一些有才干的官员。

其次,他取消了一些以往的贪污和贪渎税收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建文帝还推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在内政方面,建文帝积极推动吏治和法治建设。

他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

此外,他还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同时,建文帝注重教育,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士人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在外交方面,建文帝推行了一项开放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他积极与蒙古、朝鲜、日本等国家进行外交往来,增进了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此外,他还出台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交流。

建文帝也十分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

他鼓励文人墨客创作,推动了文学、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他的支持下,许多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纷纷涌现出来,为明朝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建文帝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年。

原因在于,他的即位本身就存在争议,许多人还支持建文帝的侄子朱棣。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日渐发展自己的实力,最终在一场内战中夺取了皇位,建文帝被迫退位并被俘。

明朝建文帝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在短短的几年中,他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和推行的各项政策,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趣谈: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做出了哪些改革?

历史趣谈: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做出了哪些改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做出了哪些改革?
导语:朱棣为什么造反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1389年,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世袭。

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为什么造反
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1389年,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世袭。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

朱棣率领靖难之役绘图
先帝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巩固疆土,将他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

藩王势力日积月累,成为朱允炆登基后的巨大阻碍,其中燕王朱棣的力量一直是朱允炆的心头之患。

建文帝朱允炆毫不手软地向他的叔叔们举起了屠刀,几位势力较小的藩王先后被削,被贬庶人。

与此同时,朱允炆和亲信大臣密谋逮捕燕王朱棣。

采取逮捕行动的张信是朱棣的旧部,将消息偷传与朱棣。

朱棣得知,装疯以自保,并训练死士,积聚力量,准备反攻。

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打着“诛齐黄,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攻占金陵,而朱允炆也在皇宫大火中不知所踪。

朱棣即位,江山易主。

建文帝书生气十足,毫无治国经验,并不具备一国之君的才能。

相反,朱棣有勇有谋,与明太祖朱元璋颇像。

《奉天靖难记》中记载,太祖谓“异日安国家,必燕王也”,朱元璋一直对朱棣寄予厚望。

朱棣在看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后,心有不甘,一直隐忍,在封地培植自己的力量,等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总而言之,朱棣造反,就是为了自己登上皇位。

生活常识分享。

大明历代帝王资料

大明历代帝王资料

大明历代帝王资料春秋中文网明王朝的建立(公元1356-----1644------南明1664,正统306年)明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其统治时期国力雄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思想开放、国际地位很高、海外贸易一度发达。

明朝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巩固的时期,它加强了对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开创了中国辉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对现今中国版图的奠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明王朝共传正统16帝。

在明朝北京告亡后,其残余藩王先后在南方建立各自的政权,史称南明政权(公元1644-1664年,共21年)。

南明共传6帝,其中被杀的3帝;被俘后自杀殉国的2帝;死因不明的1帝。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大明太祖高皇帝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兴宗,字国瑞,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

病崩,终年71岁,葬于应天孝陵(今南京市)。

大明太祖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

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少年时曾为地主牧牛。

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乡遭旱蝗灾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相继死去。

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觉寺出家当了50天和尚。

但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游食于皖西、豫东三年,历经磨难。

此次外出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值红巾军大起义爆发,红巾风暴席卷江淮平原。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兴的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军。

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

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顺理成章的取得了对整个军队的控制权。

此后,朱元璋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际,扩充队伍,领兵南下。

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韩林儿的宋政权授为左副元帅。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并被宋政权授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称吴国公。

历史典故:建文改制中削藩三策

历史典故:建文改制中削藩三策

建文改制中削藩三策削藩三大失误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剧除了来自于削藩的失败,还来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经验不足有关。

建文削藩削藩三策一、武力削藩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为首主张武力削藩,他们都熟读史书,深知藩王之害,所以力主武力削藩,予以彻底解决问题。

优点:干脆利落,一劳永逸;缺点:来势很猛,极可能使皇帝背上屠杀骨肉的恶名,而且可能会激起藩王造反。

二、曲线削藩以高巍为代表人物,仿西汉主父偃“推恩法”,采用推恩削藩,除此之外还倡导“徙地推恩”,即将子孙分封到其他地方。

优点:节省财政开支,避免武力削藩耗费的大量军费,吻合国法祖制,有效削除藩王势力,徙地分封,使北方的藩王子孙到南方去,大大削弱藩王势力;缺点:该策耗费时间较长,朱允炆作为最年长的孙子辈,才22岁,其他藩王儿子就更小了,易让藩王找到借。

三、徙地削藩由卓敬提出,该法要求北方的藩王重新分封到南方去,并且卓敬指出,应首先铲除燕王。

从后世眼光看,卓敬的方法最合时宜,而且直指要害——燕王,但由于建文帝的软弱与畏惧燕王,没有采用此策。

最终,建文帝意图削藩的想法泄露,被迫不得不选择武力削藩。

削藩三大失误一、如果建文帝身处太平盛世,那么极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

但他偏偏出生在社会转型时期,这时帝国需要的是心狠手辣的铁腕人物,显然建文帝优柔寡断,婆婆妈妈,致其当断不断,是原本的优势逐渐变为劣势。

二、如果处于太平盛世,那么方孝孺、齐泰等人确实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处于洪武转变为建文的时期,主张武力削藩,作为武力削藩的高层决策人,却无一人有军事背景,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加上建文帝,也不过是四个“书生”。

三、由于建文帝的软弱与智囊团书生大臣的偏激,在削藩的方案选择上一开始就犯了错。

既然选择武力,就存在拿谁开刀的问题,建文帝又一次犯错,首削的不是燕王,而是燕王的弟弟,而之后十个月内连削五王竟一个都没有燕王,反而一次又一次打草惊蛇,致使燕王有喘息的机会,反而为燕王造反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开 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 是借助武力夺取 的天下
皇权 , 自然在 他 的统 治 下 出现 了 “尚武 ”的政 治社 会 局面 。
从 他建国后 , 所定 的年号 “ 洪武 ” 中可 见其 对武 力 的重 视 程 度, 当然这只是视觉 、 听觉 上的感受 , 也有 巧合 的说法 。然 而


调整文官地位
行, 建 文帝还对 朝廷 内部 的权 力进行 了重新 的划分 , 裁减 了 多余 的职能部门 , 合并 了一些 职责相近 的部 门。出于对人才 的任用考虑 , 建文帝还下令兴 办学校 , 大开科举考试 , 扩大儒
学教育 , 加强 国子监 和翰林 院各项职 责和人员 的合理编排 。
二、 宽刑省狱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 间 , 至少在其 初年 , 始终 以严刑 重 点治 国, 他认 为 : “ 法严 则人 知惧 , 惧则 犯者少 , 故 能保全 民 命 。法宽则人慢 , 慢则犯 者众 , 民命反 不能保 。 ” 因此在太 祖 朱元璋统治时期 , 刑法十分 残酷 , 条令 十分严 苛。《 明会典》
朝短暂的建文时代 。这 位深受儒 家思想影响的君主 , 性格 温文 尔雅 , 仁 慈, 脾 气温和。他 对洪武年间恐怖的、 凝 重的
政 治局面十分厌 恶, 虽然年轻没有 太多的国政 经验 , 但却满怀抱 负, 希望开创 一个祥和、 繁 荣的异 于明太祖时期 的崭
新 的政 治局 面。因此, 在 即位初期 , 就着手改革 , 推行仁政 , 改革太祖朱元璋 时期 的部分 弊政 , 积极进行 政策 的调整 和 改革, 即“ 建文新政” 。基 于此 , 分析建 文帝四年短暂改革的重大意义及 不足之 处 , 以期将这 个容 易让人忽视 的短
这样就 出现 了新 的不平衡 , 间接为建文帝统治后期平定藩王 动荡时没有可用武将埋下 了隐患 。
达到顶峰的一种表现。 建 文帝对 当时的局势有着 十分 深刻 而且 较为正 确 的认
识, 他有意结束这种 尚武轻 文 的政治 形态 , 希 望文 官能够在 国家政事 的处理 中多提意 见 , 发 挥突 出 的作用 , 建文 帝 即位 后, 便有意改革 , 并确立 了与其 祖父朱 元 璋年号 有鲜 明对 比 的年号 “ 建文 ” , 突出其改革 方向及政策治 国方 向。
暂王朝展现在读者 面前 。 关键词 : 改革 ; 建文 帝; 建文新政 ; 改革措施 ; 意义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 : K 2 4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0 2— 0 1 6 5一 O 3 了历史上 的“ 秀才朝廷 ” 【 l J 2 0 7 。为 了能够保证改革 的顺 利进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0 2 . 0 6 9
试 析 建 文 帝 改 革 措 施
齐 春 宇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哈尔滨 1 5 0 0 2 5 )

要: 明朝洪武三 十一年 , 开 国皇 帝朱元璋与世长辞 , 皇 太孙朱允蚊登基继 承皇位 , 改年号“ 建文” , 开始 了明
建文改 革 初 期 , 建 文 帝 就 下 令 提 高 了 文 官 的 政 治 地
卷一七三“ 罪名一” 条载 : “ 洪武初年定真犯死罪条 目 达六十
五条。 ” 2 并不 断以诰或 榜文 的形式增 加条令 法规 , 都是 十
位——将六部尚书由正二品升为正一品… 瑚, 并且提高了文 官的地位和权威。他重用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等博学的文 人作为自己的智囊团, 为他出谋划策, 处理政事, 这样就出现
在洪武年间, 南京贡院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

品, 并且 都 了其 “ 尚
武” 、 “ 重武 ” 的态度。同时作为朝廷 文官之 首的六部 尚书却
只是正二 品, 并且 《 大明律》 中还 明文规 定文官 不许封公侯 , 鉴于此规定朱元璋 的主要 谋 士刘 基仅 仅 得封 “ 诚 意伯 ” , 而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1 —1 3
分苛刻的规定。1 3 9 7 年终于在收录了大量诰和榜文并综合
之前的法典条令形成了一部极其 严苛的法典——《 大明
作者简介: 齐春宇( 1 9 9 0 一) ,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学生, 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要求遵循古礼《 周礼》 行事 , 并 下令要求荐 举优通文学之士 , 授之官职¨ ] 猫 。文官地 位 的不 断提 升 , 间接打开 了言路 , 有 利于君主获取更 多的意见 和建议 , 提 高了行政 效率 , 加强 文 官之治 , 削弱将军们 和皇子们 的权势 。但 是 , 凡 事都该有个 “ 度” , 由于建 文帝 过于器重 文官 , 有意无 意地忽视 了武官 的 作用, 逐渐 出现 了重文轻 武 的局面 。招揽 的大量文人 , 虽然 满腹经纶 , 却只能纸上谈 兵 、 高谈 阔论 , 没有相应足够改革 和
2 0 1 3年 2月
黑 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ma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i t o n
F e b . 2 0 1 3 V0 1 . 3 2 No . 2
第3 2卷第 2期
武将功 臣封王拜侯者却 大有人 在 。在 这样 的高压 政治 环境 下, 作为言论来源 的文 官集 团成 员在议论朝政时都是 十分谨
小慎微 , 生怕一时疏忽 出现纰漏 , 或 以一言而 获罪 , 这大 大阻 碍了言路 , 十分不利于朝 政 的透 明化 , 这也 是明朝 独裁统 治
作战的经验 , 同时手握重权的文官有逐渐压制武官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