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docx

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docx
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docx

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课题:“美丽”的松花江设计者:同江二中张怀宇2012、 10、1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会用酸

碱指示剂或者PH 试纸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或者酸碱度,会用几种

简易的方法来净化水。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合作、讨论、实验为主,共同探究东湖水质污

染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化学与生产、生活、

环境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生活服务。同

时鼓励学生人人争当保护家乡环境的小使者。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的松花江水曾经它是多么的清澈美丽,可它那曾经的美丽现在却已离我们而去。它可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

学生:围绕松花江水讨论,发生争议,发表看法:

看法一:“美” -----小桥、杨柳垂荫

看法二:“丑” -----水太脏,有点臭(水质污染严重)

看法三:她本来很美,可惜现在被污染了。

看法三:我们有责任治理家乡的水。

一、提出问题:

水质污染严重,有待治理。

二、活动与探究:

(一)提出实验方案: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击中要害,我们的确要治理,但要治理首先要知道水质情况,分析污染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水质分析的实验方案。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较典型的板书列举)。

1、用石蕊、酚酞试剂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2、

用 PH 试纸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度;

3、用过滤的方法分析其不溶性杂质;

4、用加明矾的方法来除去水中的杂质;

5、用加活性炭的方法来吸附水中的杂质;

6、用煮沸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7、用蒸发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杂质;

8、自制简易净水器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9、加入化学药品分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如:HCl NaOH CuSO4)(二)学生实验操作:

1、取水样、准备实验器材。

2、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及时进行指导。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三)各小组分别汇报实验情况,展示实验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报告一:

实验名称:测定江水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目的:了解江水溶液的酸碱度,为治理江水质污染提供依据。

实验用品:烧杯、表面皿、玻璃棒、PH试纸、标准比色卡。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结论

1、取一张 PH 试纸平放在表面皿上,

2、用玻璃棒将江水滴到PH 试纸上,

3、待 PH 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点评:第一小组的同学实验做的很成功,实验操作很规范,如:注意到将PH 试纸平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将江水滴到PH 试纸上,等等。分析结论也正确。

报告二:

实验名称:分析江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实验目的:用过滤的方法分析江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了解江水中不溶性杂质

的含量,为治理东湖水质污染提供依据。

实验用品:烧杯 4 只、漏斗、滤纸、玻璃棒、铁架台、胶头滴管、表面皿。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结论

1、用漏斗、滤纸制过滤器

2、连接装置

3、过滤

4、将滤纸放到表面皿上。1)滤纸上有绿色、黑色等固体杂质,

)2滤液澄清,带点绿。

点评:第二小组的同学所做的实验比较复杂,但做的很成功,实验操作也比

较规范,特别是过滤操作中的“一贴、二低、三靠”等需注意的要求,都做的很到位,分析结论正确。建议:能否再通过进一步实验来测得江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的含量这样会更有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归纳整理: 1、量取待过滤液体的体积;

2、称量滤纸的质量;

3、将过滤后的滤纸烘干,称得其质量。

4、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三、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

教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分组实验,得出了许多有用的科学数据。接下来我们根据实验数据来分析东湖水体污染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归纳、整理。

1、化工厂废水的任意排放

2、生活用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附近村民生活垃圾的堆放导致池水变黑发臭,显碱性。

四、治理的建议方案:

1、禁止化工厂废水的任意排放

2、禁止随意堆放垃圾和排放废水;

3、加入少量的酸中和碱性;

五、小结:

同学们,家乡环境的改善要靠我们。今后,社会环境的改善更要靠你们,这是

你们的责任也是义务。

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课题:废旧垃圾再利用设计者:同江二中张怀宇2012、 12、6

设计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丢弃很多垃圾,数量触目惊人。这些垃圾,处理

不当,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的还会引发疾病,危害人

们的健康。因此,我设计了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试图通过该活动,帮助学生

认识到作为废物的垃圾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在自己身边废物污染的情况;知道该如何减少危害,并变废为宝;如何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习惯。案例构思: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废物的垃圾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在

自己身边废物污染的情况。

2、通过相互交流寻找到一些减少垃圾危害,变废为宝的金点子。

3、通过活动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习惯。

二、教具、学具:

旧报纸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药盒废布胶水针线彩笔双面胶剪刀等。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统计每个人家中的垃圾类型,做好统计。

2、观察周边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3、安排学生用照片、漫画、统计表等形式汇报废物调查情况。

(二)活动过程:

1、画面导入

教师分别向学生出示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一组环境被严重污染了的图片,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图片的差别带动了学生心理上的强烈对比,美好干净的环境令人愉悦,而浑浊肮脏的环境令人作呕,学生在情绪的对比中更能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为此次活动奠定了基础。)

2、调查反馈

(1)你调查到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垃圾

(学生说时,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于黑板上)

家庭:剩菜,剩饭,废纸,废旧电池,一些坏掉的物品等;

菜市场:果皮,菜叶,动物的内脏羽毛,塑料袋等;商店:

废纸,废弃的物品,包装袋等;

工厂:废纸,玻璃,塑料,橡胶,金属等;

建筑工地:建筑材料等;

(2)同学们调查得真详细,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用录像演示生活中的各种垃圾污染)

(3)交流展示同学们拍的照片或自己画的漫画。

(通过摄影,绘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社

会生活经验。)

(4)大家了解到了许多环境污染的现象,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污染有什么危

害呢请分小组讨论并汇报。

(课前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的调查,并以照片、漫画、数据收集等形式在活动中加以展示交流,让被污染的环境走进课堂,使之具有真实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并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综合实践能力。)(5)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

垃圾给人类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污染大气(2)污染水源

(3)污染土壤(4)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3、环保大行动落实我们在认识了垃圾的类别和危害后,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地球妈妈的健康,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一片天地,保护环境,保卫地球。现在我们就用我们的智慧,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起来寻找拯救

环境的良药。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分享。

(1)以小组为单位,创写环保的公益广告。

(2)在校园里开展“拯救地球,保护环境”的签名活动。

(3)在校园里号召大家合理丢弃垃圾,不要污染环境。

(4)在班级开展一次爱护环境的演讲会。

4、垃圾变废为宝的制作和展示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也有许多东西可以制作成小玩具、小

装饰,下面让我们来试一试:

(1)取出一些废弃物:旧报纸、易拉罐、塑料瓶、药盒、废布等

(学生可以组为单位带来材料)

(2 )请你发挥想象,可以用这些废弃物制作什么小物品呢

(组内讨论,自己思考)

(3)学生分组进行制作

(教师要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帮助学生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制作,并维持纪律。对于速度较慢的学生要进行帮助和提醒。如果有的学生制作完成,可随时展示,及时表扬。通过这一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

识,提高了学生动手制做水平,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想象创新精神,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4)活动后展示作品,评出各奖项。

作品举例:雪碧的瓶子改制成的花篮,旧报纸做的灯罩,碎布条做成的拖把;易拉罐做成的烟灰缸;没用的 CD做成的装饰门帘;小药盒做成的针线盒;

同学们的手真巧,原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变废为宝。

请大家在自己的作品上写上要求大家保护环境的话语,然后评出最佳创意奖

和优秀奖等若干奖项。(设奖的目的不仅肯定了同学的智慧,也激发了他们创新

发明的兴趣。)

(三)活动总结

环保及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环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种观念,

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家应该把环境保护意识付诸每个小小的行动,少一分

破坏,多一分建设,珍惜任何可以再利用的资源,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我们的

头脑思考,我们的心灵体会,把废弃物中可以再利用的丰富资源,用我们的聪明智慧与灵巧双手,赋予它们新的艺术生命力!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慧思巧手,将它们“化腐朽为神奇”吧!

(四)活动延伸

本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不意味着我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行动也宣告结

束。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此次活动,更加积极地加入到爱护地球的行动中去。从

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爱护环境,并落实到日常的生

活中去。你在这次活动结束后,还会继续怎样做呢

(1)争取多一点时间和机会呼吁全校师生行动起来;

(2)留心观察,发现有严重污染的环境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3)向社会中的各界宣传环保知识;

(4)严格监督自己以及身边的亲人,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增强环保意识。

设计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这样虽不一定有明显的外显结果,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认

识水平得到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不正是最好的“结果”吗使我惊喜的是,给学生的一缕阳光,让我收获

到了无数灿烂的太阳!

以前,总为学生设计的太多,总想当然地把学生想象成种子,自己是土壤。但在这次的整个活动中,孩子自己走入生活,走入社会中去,用他们智慧的双眼去找

寻环境的污染,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整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发现,思考,真正享受了综合实践课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收获。我惊讶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和

创新力,面对他们亲手用垃圾改制成的一件件可爱的作品的时候,我意识到,孩子们需要这样的实践机会成就他们的双手和大脑。我更惊讶于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

环境道德,有的孩子在平时生活中可能并没有重视垃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没有

重视保护环境,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很积极地反省,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保护环境的人。令我倍感欣慰。

给孩子一个飞翔的理由,他们会飞得更高更远;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舞台,他们

会完美得完成自身的成长;给孩子一次综合实践的机会,他们会获得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机会。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文本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文本 第一部分 一、正确理解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要点之一。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整体把握中理解具体内容的核心所在 要正确理解教材,需要在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某单元或某节的教学内容,找出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为建立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1)梳理具体的知识要点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正确理解教材,首先需要分析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属于哪一种知识类型。首次要分析这部分教材内容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和技能。 (2)把握内容的核心所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如果某一知识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的知识,即可确定它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是教师安排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部

分。一般来说,每本教材有重点章,每章有重点节,每节有重点内容。每节教材,不管是重点节还是非重点节,都有它的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依据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确定教学重点;(2)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确定重点;(3)根据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情况确定重点等。 2. 在整体把握中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要正确理解教材,需要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既要把看似不同,实际上有本质联系的内容联系起来;也要把看似相同却有本质区别的内容区别开来,这样以便于在教学时能做好知识间的关照和贯通,使学生习得的知识系统化。 首先要分析这部分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其次,要分析这部分教材内容与前后教材知识的联系,要特别重视分析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学过的内容间有什么联系,在以后的学习中又有哪些运用和发展。这样做,可使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使知识的学习循序渐进,,层次分明,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把握知识间联系的两种方式:一是抓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按统摄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化知识结构;二是抓住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关系,如表所示: 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撐率倚в 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摽斩磾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第一节空气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摽床坏接臵 蛔艛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三)拓展提升 思考: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四)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 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二部分 三、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希望学生学会什么、获得哪些认识、发生哪些行为变化等。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清晰、恰当的课时目标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从教学设计的操作层面上讲,这涉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和教学目标的陈述两个方面。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化学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整体着眼,以化学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并要考虑具体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在明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去把握设计课时目标。(1)根据化学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是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既要了解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中对该项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将它分解转化为教学目标。 (2)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学习要求;与此同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内容潜在的过程与方法、情意方面的教育意义,有效整合三维目标。

(3)根据学生基础和学生学习阶段确定学习水平 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学生已有学习准备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因此,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心理发展水平和成熟状况,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案例] “天然气-甲烷”教学分析与教学目标设计 “天然气”是人教版初中课标教科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中的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然气的存在与储量、主要成分、用途;二是甲烷的性质、组成、存在等。 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已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技能基础,本课可以考虑以甲烷为载体,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装置,通过计算等研究甲烷的组成,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究物质组成的基本思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初中课标看,“天然气”属于“主题五化学与社会发展”下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内容。因此,本课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学习甲烷的组成和性质,还应该将甲烷性质的学习与天然气、燃料的有效利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重要性等有机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实际,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基于上述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甲烷的性质及组成,了解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篇一:初三化学教案_上册】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 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 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 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 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 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 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 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 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 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 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 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 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结冰⑹镁带 燃烧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下册全套

§5-1 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的】 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 【教学用具】集气瓶、氧化钠、木炭、品红、水、烧杯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写出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C CO CO2H2CO3 CaCO3 碳及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最庞大的家庭,有碳单质,如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炭,还有无机含碳物质,和有机物等,所有有机物都有碳,氢两种元素。如天然气的主要成份甲烷(CH4),还有酒精、醋酸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有金刚石、石墨,还有无定形碳如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注意:碳和炭) 问: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都是以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果把石墨和金刚石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还纯净物? 是混合物,它也说明了以前学习过的单质的概念,应该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

物,而不能光光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下列我们分别讨论一下这几种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它们的用途: 一、金刚石 1.物理性质 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经仔细琢磨会带上光泽,成为璀灿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是一种不导电、不导热的固体,是自然存在的最硬的一种物质。 2.用途 坚硬是金刚石最重要的性质,可以利用这个性质,将金刚石做为切割玻璃的玻璃刀,还可用来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作为钻探机的探头。 二、石墨 1.物理性质 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地很软,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以导电,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它具有滑腻的感觉。 2.用途 利用它具导电性能可作为电极,如电池中的石墨电极等,因为它具有滑腻的感觉所以它可用来作为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它们的性质(物理性质)却截然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其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才会这么大的差异。 三、无定形碳 无定形碳中有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等,而木炭是我们最经常接触的一种,现在主要以木炭为代表研究一下木炭的物理性质及它的一些主要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 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 姓名 教学课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备注:请用课标原话,而不是教参的话,没有的项目不填) 了解 理解 应用 能力 ( ) (括号内填哪个层次见课标) 情感 ( ) (括号内填哪个层次) 知识点1 (以教材蓝色 标题字为主) ∨ 知识点2 ∨ 目标设计 (针对各知识点分着列出,一般要求写出: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即什么学习行为如用学具模拟等。行为动词:即课标上各层次使用的具体的动词如概述、说明等,而不是理解、应用抽象的不可测量的词。达成度: 即达到什么要求。行为主体也可省略) 如1、学生通过用学具模拟能说明减数分裂的对象、过程、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点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知 识 点 1 (以下 知识点 要具体 列出) 情境一 (具体)******* 情景二 例如资料 对应问题1 例如:复习旧知: 上一章所学的******* 对应问题2 知 识 点 2 情境三 例如演示实验:***** 情境四 例如动画: 对应问题3、 对应问题4、 或许还有对应问题5、 (问题设计中可以有阶段小结或师生概括知识框图及例题讲 解及提问,可简要概括教学活动如自读教材回答:.........,小 组讨论........等) 课堂 小结 主要设计谁小结,师、生?师生共同?小结什么? 课堂习题设计 知识点 层次

对应 知识点 课堂练习 知识点1 (具体) 1、 2、 知识点2 1、 2、 说明:本节教学设计由**** 整理撰写,其中*****(写出具体哪部分)参考了 ***老师的教学设计(如未参考可不写)。由***、***老师修订(如未修订可不写)。参加本节教学设计研讨的还有: 学校 老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一定要写明)。 其它说明: 1、页面设置:A4,页边距左2cm ,右1.8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五号宋体加粗,课本上没有的问题五号楷体加粗。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每一章第一节都有章题引入,每一节第一节都有节题引入。 3、习题设计:每个知识点一般1个小题,最多2个。 4、情境设计:用下标数字对应光盘中的本课时文件如图片,动画或课件。 5、每节设计要有相应的打包课件,文本设计与课件文件名均用本节课题名称。 6、3月15日前传至学科牵头人处。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重点、难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回顾讨论] 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启发]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2份动画)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阅读]请同学们看书69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学生归纳] [教师讲解并板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68页表4-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其他人补充) [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 [屏幕出示]课本68页表4-2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 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县第二中学爱珍 第七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设计理念1、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事,如果老师一味地越俎代庖只能是事倍功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其重要。 2、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生活,那么在学习过程必须再还原其生活的本来面目,才能使之富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课程分析:新教材的知识点在编排上基本上呈现出跳跃式的特点,也就是说,知识点之间联系并不紧密,虽然“燃烧与灭火”和此前此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存在未学第一、二、三章便听不懂本节知识的可能;反过来说,即便漏掉了燃烧三个条件的学习,也不会影响关于溶液、酸碱盐部分的学习,即旧教材上出现“承上启下”之类的描述在这里已经失去了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难度不大,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但是鼓励学生将之应用到生活情景中更有价值。 学情分析:奥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研究学生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很重要,否则学生将难以顺利地接受新知识,但是如上所述,燃烧三条件和其它知识点联系不强,所以如果需要分析的话,也只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燃烧知识的积累情况。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现象之一,由于燃气灶的大面积普及,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很不全面,而且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基本学习方法是实验探究,即通过三个小实验的操作,对其现象的观察,得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的结论。 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分小组进行实验,通过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物质未燃烧的原因,举出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3、情感目标:防火灾的意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学流程: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

绪言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重、难点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教师设疑]: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讲解]: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活动]: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实验3]:镁带的燃烧、[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 [学生活动]: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最新初三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附件1: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教学设计

1.四书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4.骈文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5.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是指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6.史记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ff~(30)、 列传(70)、书(8)、表(10)。 7.三曹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人。 8.初唐四杰 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9.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10.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八人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新乐府运动以自居易为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1.三苏 北宋文学家苏洵和其儿子苏轼、苏辙的合称。父子三人以文著名于世,人称“三苏”。 12.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13.复社 明末文学社团,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本为切磋学问,砥砺品行而设,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14.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槐、姚鼐等,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简明达意、条理清晰的文风,力求清真雅正。15.编年体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 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 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 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 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 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 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 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 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 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 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 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 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 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 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 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 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 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 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 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 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 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 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 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 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化学

2017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环节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环节三:拓展提升 思考: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四、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