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和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应用

EMA和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应用
EMA和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应用

EMA和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应用

吉亚南1,宋静慧2

(1.内蒙古医学院2003级研究生,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

2.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目的: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和细胞角蛋白(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EM A和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结论: EMA和CK是上皮肿瘤较好的标志物,应用于上皮肿瘤微转移的研究中,提高微转移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上皮肿瘤;微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0 26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4-0951(2006)03-0257-03

Application of Epithelial M embrance Antigen and

Cytokeratin in M icrometastasis of Epithelial T umors

JI Ya-nan1,SONG Jing-hui2

(1.Postgraduate in G rade2003,Inner M ongolia Medical College,H uhhot010059China;

2.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The Aff iliated Hosp ital

o f I 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 uhhot01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epithelial membrance antigen(EMA)and cytokeratin (CK)in microme tastasis of epithelial tumors and its prog ress of related study.Methods:Reading the literatures home and abroad,then summ arizing them.Results:EMA and CK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probing m icrometas-tasis of epithelial tumors.Conclusion:EMA and CK are better marker for epithelial tumors.Their applications in probing m icrometastasis of epithelial tumors improve the diagnostic techique.

[Key words]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Cytokeratin(CK);Epithelial tumor;M icrometastasis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判断预后指标如肿块大小、淋巴结状况、血管受侵情况及受体情况等,都不能准确判断是否会出现复发或转移。转移的肿瘤组织在非原发部位表达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并分泌到体液和周围组织中,所以转移肿瘤的标志物往往比原发肿瘤要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病理学、免疫组化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微转移的诊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已能在肿瘤患者的外周血、骨髓、淋巴结中检测出常规临床检查无法发现的转移灶-微转移灶。现就恶性肿瘤的微小转移检测及目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 述

1.1 微小转移的概念

是指在各种机体组织、体液及细胞移植物中检测到镜下及亚显微水平的肿瘤残留,是常规临床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隐匿在原发灶以外的组织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转移。1971年由Huvos提出,其标准是直径<2mm的转移灶;随后Fisher提出其标准<1.3mm的转移灶;1980年Black则认为直径小于20%作为标准比较合适[1];1993年国际抗癌联盟(U ICC)出版的 肿瘤TNM分期补充材料 中指出:当远处转移灶组织增殖生长到1~2m m时,称作微转移。目前,大多数认同直径<2mm的微小癌灶为微转移[2]。

1.2 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 en,

EMA)

EMA在1977由Eeriani等从乳球蛋白中提取,其分子量51~1000KD,存在于上皮细胞中。EMA 组织分布特点是一般限于上皮细胞的腔缘表面膜,细胞基底面及侧面胞膜无EM A分布。已证明一些

学者EMA多克隆及单克隆抗体用于上皮源性肿瘤与其它肿瘤的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胰腺癌、胆管细胞癌、肺鳞癌、肺腺癌、膀胱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恶性间皮瘤等上皮源性肿瘤为EMA阳性;而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瘤、中枢及外周系统肿瘤、各种结缔组织肿瘤中为阴性。此分布表明,EMA是较好的上皮源性肿瘤标志物。也可以作为上皮源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1.3 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CKs)

CK起源于上皮细胞,是上皮细胞和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中间丝的组成成分,几乎占细胞总蛋白85%,包括至少20种相关多肽的多基因家族,根据Moll分类分为:酸性细胞角蛋白( 型,CK10 ~20,其分子量40~56.5KD)和碱性细胞角蛋白( 型,CK1~9,其分子量52~67KD)两个亚家族, CK在骨髓、外周血和淋巴结等组织中均无表达,主要存在于上皮组织及相应来源的恶性肿瘤组织中,是上皮分化的最可靠标记物,对上皮组织的定性具有独特的价值。其中以CK家族中最小的成员CK19的表达最为特异,从已有的资料看,有较高的灵敏度(90%~100%)和特异性(98%~100%)。Aihara等[3]应用RT-PCR方法检测胰腺癌和胃癌患者外周血及术中门静脉血中CK19mRNA的表达,发现肿瘤分期越晚,血循环中微转移的阳性率也越高,并证明CK19mRNA是诊断循环性肿瘤细胞很有价值的标记物。

2 检测标本

目前研究者根据不同检测方法所选取的标本较多,肿瘤可转移至淋巴结(包括术中所选取新鲜淋巴结活组织和石蜡切片)、骨髓、外周血及其他体液等,较多见的取材为外周血、骨髓、淋巴结。

3 检测方法

3.1 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通常采用一系列抗上皮细胞膜或骨架成分的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上皮性肿瘤播散至外周组织中的癌细胞。目前较多用于检测的有角蛋白单抗、抗表面膜抗原等。

王燕霞[4]等采用抗上皮细胞膜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52例 期乳腺癌中微小转移进行研究,结果有23%病例伴有微小转移。在低分化乳腺癌组中微转移为45%,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9.3%, P<0.01。研究者认为免疫组化可提高乳腺癌微小转移检出率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吴进冬[5]等应用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对45例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635个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发现20%的患者出现转移;Ishida[6]等对109例胃癌患者术中切除的2446枚淋巴结进行了常规HE染色和以角蛋白为探针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常规H E染色仅能发现230枚,阳性淋巴结9.4%,而免疫组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现197枚淋巴结。指出:对一个或几个细胞组成的微小转移灶,依靠常规检查方法很难发现转移灶,免疫组化技术,应用单克隆抗体作为上皮细胞的标记物,使淋巴结内上皮细胞较容易发现,使淋巴结微转移灶转移的诊断率得到了提高。

3.2 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该技术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方法,通过一对引物的限定,可在体外酶促合成特定的DNA(或cDNA)片段,这一过程经过20~30个循环周期的反应,可使靶序列扩增106~108倍。从大量背景DNA 或RNA中,特异性扩增微量待测靶核苷酸片段,使检测敏感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应用PCR技术,通过肿瘤特异性标记物基因(或mRNA)的扩增,可以将外周血、骨髓或淋巴结少量肿瘤细胞的基因(或mRNA)片段进行放大、识别。有两种策略:一是检出肿瘤细胞中因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产生的稳定的异常DNA;二是应用RT-PCR技术对组织或肿瘤中特异的mRNA进行扩增,而它们在被检组织中无表达。实践证明:PCR分析是检测隐匿性转移的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方法。Datta[7]等应用套式PCR,对34例 ~ 期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外周血或骨髓微转移灶的检测,结果显示:RT-PCR可以在106个外正常单核细胞中检测出10个乳腺癌细胞;19例 期癌患者中4例外周血检测阳性。

CK主要表达在上皮组织及相应来源的恶性肿瘤组织中,因此CK19m RNA RT-PCR常被用来检测骨髓、外周血和淋巴结的微转移灶。查小民[8]等应用CK19和EMA通过RT-PCR与常规免疫组化比较,研究乳腺癌的微小转移。结果显示:26例外周血CK19mRNA阳性4例(15.4%),骨髓阳性10例(38.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例骨髓7例(26.9%)EMA阳性,其中CK19mRNA都阳性,有3例(11.5%)免疫组化结果阴性而CK19mRNA阳性,说明RT-PCR法是一种较敏感的方法,免疫组化也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测方法。Schoenfeld[9]等应

用CK19作为乳腺癌检测标记物,对78例无远处转移症状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了RT-PCR检测与骨髓免疫组化检测的比较研究,指出乳腺癌微转移灶的检测,CK19mRNA RT-PCR方法敏感度是免疫组化法的10倍。免疫组化法发现5%的外周血、22%的骨髓中CK19阳性,而应用RT-PCR法阳性率比例分别达25%和35%。张琴[10]等应用CK19mR-NA RT-PCR方法对31例上皮性肿瘤及87个淋巴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例正常淋巴结无CK19 mRNA表达,15例乳腺癌、10例胃癌、11例大肠癌均表达CK19mRNA,82个淋巴结中,组织学检查11个有肿瘤转移,其CK19RT-PCR也为阳性;其余71个无肿瘤浸润淋巴结,经CK19RT-PCR发现16个表达CK19mRNA。葛明建[11]等应用CK19m RT -PCR方法对159枚区域性淋巴结检测肺癌微小转移灶,指出在被检测的159枚淋巴结中,42枚被病理切片和分子学方法同时证实存在转移,在余下117枚检阴性淋巴结中,CK19RT-PCR还发现25枚存在微小转移;说明与传统病理学检查相比CK19 RT-PCR法可提高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从而准确评价其转移状况。

4 结 语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肿瘤转移的相关机理因素进一步阐明,对进一步认识肿瘤、克服肿瘤必将提供有力的帮助,必将对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Jung R,S oonrum K,Kruger W,et al.Detection of micrometasais

through ti ssue-specifi c gen e expression:its promise and prob-

lems.[J] 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2001,158:32

[2] Leong AS.The prognostic dilemma of nodal micrometasais i n

breast carcinoma[J] J Gan To Kagaku Ryoho,2000,27(2):

315

[3] Aihara.M urray J D.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activated leptin-

like pathw ays an d reduces bpdy fat.w ithout caehexia or rebound

w eight gain.Even in leptin-resisant obesity[J].Proe Natl Aead

Sei USA,2001,98(8):4652

[4] 王燕霞,李平 I期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25(2):146

[5] 吴进冬,余子豪,李过民 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淋巴结

中微小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病理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

1996,18(4):289

[6] Ishida K.Immunohi stochcmical eveluation of lymph node m-i

crometastases from gastric carcinomas[J] Cancer,1997,79:

1069

[7] Datta YH,Adams PT,Drobuski WR,et al.Sensitive detection of

occult breast cancer by the reverse-transcripte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J Clin Oncol,1994,12:475

[8] 查小民,武正炎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研究乳腺癌的微小

转移[J] 江苏医药,2001,27(2):253

[9] Schoenfeld A,Luqmani Y,Smith D,et al.Detection of breast can-

cer m icrometastases in Axillary lymph nodes by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Cancer:Res,1994,54:2986

[10] 张琴,张一楚 细胞角蛋白19诊断淋巴结微转移癌灶的意义

[J]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9,19:50

[11] 葛民建,王梅,李良彬 CK19RT-PCR法检测淋巴结中肺癌

微小转移灶[J] 中国肺癌杂志,2000,2(3):23

[收稿日期]2005-11-15

[作者简介]吉亚南(1973-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先天小耳畸形一例

刘晓琴,刘英杰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耳鼻喉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

[中图分类号]R764 71 [文献标识码]D

患者,男性,30岁,因先天小耳畸形于2004年10月30日收入院。查:左耳廓畸形耳道闭锁;测听示:左耳传导性聋为主,语音频率平均65dB;CT示:左外耳道闭锁(膜性,骨性)乳突发育差有听小骨。2004年11月1日,在全麻下行左耳道成型术,鼓室成型术。取左畸形耳后沟3cm弧形切口达骨质,取筋膜1cm 1cm备用。暴露颞线及乳突前壁,无耳道在颞线下方,乳突前壁之间磨开,暴露中颅窝硬脑膜和乙状窦在其夹角处进路磨凿开鼓窦,并在探针指引下暴露乳突及上鼓室,整个术腔约1.2cm 0.8cm,暴露畸形的砧骨短脚及部分砧骨体。耳前切口,形成人工耳道口约直径2cm。取颞肌筋膜覆盖砧骨形成人工鼓膜,耳道植入替耳氏皮片,明胶海绵,抗生素油纱条分别填塞,缝合切口,加压包扎。

[收稿日期]2005-09-12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 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肿瘤微转移的机制与检测

肿瘤微转移的机制与检测 王宪灵,陈 兴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82) [关键词]肿瘤;微转移;机制;检测 [中图分类号]R73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0320387203 The M echan is m s and D etecti on of Tum our M i crom et a st a sis WANG Xian2ling,CHE N Xing (B ethune International Peace Hospital,Shijiazhuang,Hebei050082,China) Key words:Tu mor;M icr ometastasis;M echanis m s;Detecti on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肿瘤转移的研究已发展到细胞及分子水平,肿瘤微转移的概念也已逐步建立。准确判断有无肿瘤转移以及转移的范围,可大大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临床及常规病理检查很难发现微转移的肿瘤细胞,只有通过免疫组化或PCR等特殊检查才能确定。本文就肿瘤微转移的机制及检测途径作一简要综述。 1 微转移的概念 自1869年首次报道并证实外周血中发现瘤细胞以来,微转移的研究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微转移(m icr o2 metastases)是指在各种机体组织、体液及细胞移植物中检测到的镜下及亚显微水平的肿瘤残留,是用常规临床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的、隐匿在原发灶以外组织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转移[1]。1993年国际抗癌联盟(U I CC)出版的《肿瘤T NM分期补充材料》中指出,当远处转移灶生长至直径1mm ~2mm时,称作微转移。 2 肿瘤微转移的机制 关于肿瘤转移存在两种学说,一是“种子与土壤假说”:认为是否形成肿瘤转移要看被转移部位组织的环境是否适宜原发瘤细胞的停留和生长。这种学说认为,人体大部分转移瘤细胞由于受到免疫机制的杀伤或者转移瘤细胞局部环境不适宜而不能存活;只有少数细胞具有活力,在转移部位组织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瘤[2]。二是肿瘤异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瘤细胞遗传性状的不稳定,由单克隆起源的瘤细胞在不断增殖的过程中会发生异质性,导致瘤细胞的转移潜能有高低之分[3]。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转移主要有3种途径:经血道转移、经淋巴道转移、直接侵及周围组织器官和播散至体腔。肿瘤淋巴管、细胞因子的作用以及微环境的影响对原发瘤播散至远处组织器官起了很大的作用。 2.1 肿瘤淋巴管生成 由于毛细淋巴管无完整的基底膜,管壁薄,内皮细胞间有短暂裂隙,通透性高,有利于瘤细胞的进入,故在早期肿瘤转移以淋巴道为主。淋巴管不仅参与肿瘤锚定生长所必需的基质成分的形成,而且当肿瘤实体长到1 mm~2mm时,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也需要淋巴管参与。肿瘤缺氧坏死也与缺乏完善的淋巴管系统有密切关系,前哨淋巴结的活检已被应用于一些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的诊断和分期。近期有学者认为,肿瘤新生淋巴管是淋巴道转移的主要原因,且在淋巴管生成中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2C和VEGF2D起着关键作用。在人的某些自发性癌转移模型和一些动物实验中证明VEGF2C和VEGF2D有促进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的能力[4]。随着对VEGF2C和VEGF2D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学者[5]认为VEGF2D的表达在某些肿瘤中与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成负相关。目前,在实体瘤中淋巴管的存在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关系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Leu 等[6]认为肿瘤中缺乏功能性淋巴管,而McCarter等[7]则认为,淋巴管的生成是一个成功的肿瘤淋巴道转移实验模型的枢纽。 2.2 细胞因子的作用 恶性细胞间的相互粘着力较正常细胞间低,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与基底膜中大分子蛋白粘附,启动细胞合成并分泌各种降解酶类,降解基底膜(B M)及细胞外基质(EC M),穿过脉管壁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中逃避免疫系统攻击,最后穿过脉管,外渗达继发部位形成克隆,增殖形成转移灶。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需2次侵袭周围组织,2次穿越血管和淋巴管基底膜。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因子参与:运动因子如分裂素能刺激细胞的迁移、趋化、吞噬等;细胞粘附因子(Cell Adhesi on Molecules,CAM S)如整合蛋白、钙粘蛋白、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及选择素是介导细胞和细胞,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粘附和相互作用的转膜糖蛋白,参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肿瘤细胞产生的胞外基质降解酶如组织蛋白酶、金属蛋白酶等可降解基质使肿瘤细胞易于迁移;归巢因子中的寻址素和归巢受体是一组能帮助肿瘤细胞找寻转移靶器官的因子,位于癌细胞的归巢受体与位于内皮细胞的寻址素共同作用,使癌细胞离开血循环到达特定的器官;新近又发现一类诱导细胞移动的趋化因子(Che mokines),可直接调控肿瘤细胞的转化和生长,调节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定向移动,导致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 2.3 微环境的影响 微环境因素以及肿瘤和宿主细胞间生物链对决定微转移灶的生存和生长可能具有关键的作用。一定的微环境对于一些肿瘤的繁殖可能是有利的,但对于其他肿瘤则是不利的,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同时有动物实验证明,将不同的瘤细胞经静脉接种于大鼠体内,其转移灶的发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常规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常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是否知晓病情、自我形象的接受程度。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饮食、排泄、睡眠情况等。 ③专科评估:妇检发现子宫增大,质稍软;晚期偶见癌组织自宫颈口脱出,质脆,触之易出血;有盆腔转移者,子宫固定,在宫旁或盆腔内可扪及不规则结节状物。 ④营养状况:营养消耗、食欲状况、有无贫血、消瘦、恶液质、发热等情况。 ⑤了解有无合并症: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⑥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麻醉情况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带入液 体(血)、镇痛泵等。 ③专科评估:如:阴道有无出血及其颜色、量、性状等。 ④重点评估:切口敷料情况、引流管情况、疼痛情况等。 ⑤营养状况:进(禁)食情况,有无恶心、呕吐等。 ⑥用药情况:一般药物及化疗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⑦特殊检查结果:如病理及各种特殊检查结果等。 ⑧心理情况:有无焦虑、是否知晓病情等。 ⑨自理能力评估。 ⑩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①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说出对心理感受,给予心理支 持。 ②向患者介绍治疗概况和手术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和安 全感,保持心情舒畅。 ③告知术前术后注意点,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术前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戒烟酒、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床上 排便等。 3、饮食指导:术前三天无渣饮食,并遵医嘱给肠道抗生素;术前晚 上与当日晨,用肥皂水清洁灌肠。 4、常规检查:协助医师完善患者必要的化验和检查。并知晓阳性检 查结果。 5、常规准备: ①手术前一日完成皮试、备皮、备血、术前访视、沐浴等。 ②手术当日晨排空大小便,更换衣服,去除身上的饰物及假牙等。 ③医护人员根据需要留置尿管,并告知留置尿管的目的等。 ④测生命体征、核查手术部位、做好身份识别。生命体征如有异常 及 时告知医生并记录。 ⑤注射术前针剂,待入手术室。 6、肠道准备:手术前晚上应吃易消化软食,并减少食量。上午手术 者晨间禁食、水。下午手术者术前 4 小时禁食、水,以免麻醉手 术时呕吐和腹泻。 7、阴道准备:术前三天用‰碘伏冲洗阴道、宫颈,以防术中阴道 分泌物污染盆腔。 8、用药情况:药物名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9、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术后护理: 1、体位:根据麻醉和手术部位安置合适体位。 2、病情观察: ①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按麻醉护理及病情变化要求。 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等。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doc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 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 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 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 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 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 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 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 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 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道 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 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 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 干预 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 研究所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 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 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 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

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2006年许昌市优质课教案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转移的概念 2、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3、理解肿瘤血道转移的途径 4、熟悉肿瘤的一般形态 【授课内容及时间分配】 1、复习发热的相关内容(4分钟) 2、由肿瘤病例导入并提出问题(5分钟) 3、肿瘤的概念及一般形态(10分钟) 4、肿瘤的生长与扩散(18分钟) 5、小结(5分钟) 6、作业(3分钟) 【讲授重点】 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转移途径 【讲授难点】 1、肿瘤的转移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并采用PBL教学模式,从病例着手提出问题,紧密结合临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媒体教学课件、激光教鞭等。 【教材及参考书】 1.许俊业杜华贞主编《病理学基础》第一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张敏吉主编《病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3.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教学步骤】 一、复习发热相关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 发热的时相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王某,男性,25岁,发热3天。到一小诊所就诊,医生测得其体温37.8℃,经简单检查未发现其它明显体征,于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解热降温处理,请问该医生处理的得当吗?为什么? 答:医生处理的不当。因为对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如果体温不是太高,不应随便解热,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二、肿瘤病例及提出问题 病史摘要:某女,38岁,上腹部隐痛2年余;近半年来腹痛加剧,经常呕吐,食欲极差;近半个月来出现低热而收入住院。 体检:消瘦,面色苍白,体温37.8℃,脉搏80次/min,血压100/80mmHg,两侧颈部、左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两肺可闻及湿啰音。肝大,脐下两指。 胸透:双侧肺叶见大量直径1~3cm大的致密阴影,边界清楚。 B超:肝组织上有数个直径2cm左右的结节,边界清楚。 入院后经抗感染、抗结核治疗均不见好转。半小时前排黑色大便,呕吐大量鲜血,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双侧肺叶表面见数个直径2cm大小灰白色肿块,质硬,边界清楚。胃贲门处有一4x4x5cm肿块,沿胃壁浸润生长,灰白质硬,表面有溃疡,出血。胃周围淋巴结、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面灰白色。肝大,表面可见数个lxlx2cm的灰白色肿块,质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腹膜表面较粗糙,见数个直径0.5-lcm的结节,灰白色。 诊断:贲门部溃疡型胃癌 提出的问题: 1.胃肿块的形态怎样?(肿瘤的大体形态) 2.浸润生长是怎么回事?(肿瘤的生长方式) 3.腹膜为何出现结节?(种植性转移) 4.肺和肝为什么会出现阴影和结节?(转移) 三、肿瘤概念及一般形态 概述: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种类,恶性肿瘤俗称癌症。 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我国城市居民死因第一位,农村居民死因第三位。 肺癌、鼻咽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是我国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是防治的重点。 概念:

肺癌转移的途径

肺癌转移的途径 一、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常见的扩散途径。癌细胞经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淋巴管,先侵入邻近的肺段或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然后根据肺癌所在部位,到达肺门或气管隆凸下淋巴结,再侵入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最后累及锁骨上前斜角肌淋巴结。纵隔和气管旁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在同侧,也可以在对侧,即所谓交叉转移。也可向腋下、或上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二、局部直接蔓延:癌组织沿支气管及肺泡孔向同侧附近或对侧肺直接蔓延,以肺泡细胞癌多见。也可向四周,如纵隔、心包、横膈、胸膜和肺侵犯,时常由近向远处扩散,以肺鳞癌、腺癌多见。 三、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肺癌的晚期表现。小细胞癌和腺癌的血行转移较鳞癌更常见。通常癌细胞直接侵入肺静脉,然后经左心随大循环血流而转移到全身各处器官,常见的有肝、骨骼、脑、肾上腺等。也可通过血行发生肺内转移。 四、局部种植:常见于手术切口处或胸腔穿刺针孔处。 肺癌转移的防治 肺部由于淋巴组织分布广泛,血流运行丰富,因此肺癌病人更容易在早期就发生远处病灶转移,甚至有很多病人是由于发现了与远处转移有关的症状,才去就医并确诊为肺癌的,这的确给治疗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而不少经过了详细检查,被确认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可能在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几个月或一两年后,会发生远处转移。其实这些转移病灶早已存在,只是手术之前很小,经过一段时间,它们渐渐长大,才能被影像学或临床检查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原来非常微小的转移灶,随着癌细胞继续增殖,病灶日益发展,同样可致人死命。针对这部分病人,应考虑手术切除肺癌病灶后,再给予全身的综合疗,以求早期控制。 由于肺癌的转移速度非常迅速,因此那些早期首先发现有肺部原发病灶的患者,在被确诊为肺癌之后,就必须立即做骨扫描、脑CT或磁共振检查是否有远处病灶的转移。就算没有,也不能麻痹大意,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的情况随时到门诊进行复查,以期将远处病灶转移的可能降到最低。 对于肺癌的病人,专家告诫说第一要尽量放宽心态,第二在中医中药治疗期间要加强体育锻炼,第三饮食要清淡,根据病情来调整饮食结构,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根据病情调整好自己的饮食起居。 中医中药治疗肺癌转移 一、与手术、放化疗配合治疗肺癌转移。

子宫内膜癌护理查房

妇科8月份护理查房 时间:2015.8.27 地点:护士长办公室 主讲人:某某某 参加人员: 主讲内容: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 症总数的7%,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与宫颈癌相比 已趋于接近甚至超过。为全面掌握子宫内膜癌相关知识, 更好地做好预防及护理工作,今天我们针对15床病人林素 芳进行子宫内膜癌护理查房,首先汇报病例。 病情介绍 患者林素芳,女,66岁,已婚,汉族,57岁绝经,患者9年前围绝经期出现月经量增多,月经量约原来1—2倍,伴 月经周期缩短。未特殊治疗,后自然绝经,于半年前无明显 诱因下出现阴道滴血,淋漓不净,20日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 阵发性腹痛,伴有下腹坠涨不适,于8月4来我院就诊,盆 腔彩超示:子宫前位。轮廓增大,宫体:109*88*79mm形态 不规则,内膜增厚约20mm,,化验血肿瘤标志物阳性,门 诊以子宫内膜癌于2015年8月17日08:00收入院。入院 后给二级护理,普通饮食,完善相关检查,8月17日于我

科行诊断性刮宫,病理结果示:子宫内膜癌。 各项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症,具有手术指征,拟8月20 日手术,做好术前准备,详细交代注意事项。 8月20日12:25患者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于14:20返 回病房,术后给一级护理,禁饮食,消炎补液治疗。护理 措施:平卧位,持续吸氧6小时,流量3L/min通畅;持续 血氧脉搏心电监护6小时,生命体征平稳;持续导尿接无 菌引流袋通畅,妥善固定;腹部腹带加压;指导家属协助 患者床上活动双下肢,6小时后改流质饮食。 8月23日改二级护理,患者肛门已排气,改半流质, 9:54停导尿患者自行排尿顺畅。 8月25日患者已排便,改普通饮食。 子宫内膜癌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癌,以腺癌为主,又称 子宫体癌。多见于老年妇女,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 瘤之一。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1.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内源性雌激素 外源性雌激素 2. 体质因素:内膜癌易发生在未婚、未育、少育、肥胖、绝 经延迟、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病的患者。 3. 遗传因素:约20%内膜癌有家族史。

肿瘤的转移途径

第4题.资料 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 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 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 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上。如:肺癌胸膜腔; 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 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第3题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4)坏死、出血、感染: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癌组织常常因为供血不足而发生坏死,如果癌变组织侵犯血管,可引起出血,肺癌病人常常合并肺部感染。 (5)疼痛:由于癌组织压迫或侵犯神经,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如晚期肝癌、胃癌都有剧烈疼痛。另外,癌症继发感染后,也可以引起疼痛。 (6)发热:肿瘤组织的代谢产物、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以及继发的细菌感染,都可以引起癌症病人发热,一般表现为中低度热。 (7)恶病质:恶病质也有人称为"恶液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它是癌症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第2题 1.胃、肝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 2.胃、肺发生出血、坏死、溃疡、脱落 3.出现浸润性生长 4. 胃肝肺 组织分化程度分化差,异型性大分化差,异型性大分化差,异型性大

恶性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 瘤组织的增殖失控、瘤细胞的分化异常、瘤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而侵袭和转移又是恶性肿瘤细胞威胁患者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原发部位的肿瘤穿过组织基底膜,避开机体免疫反应,穿过血管和淋巴管进入新组织实质,肿瘤血管形成,而后形成转移灶等一系列表型的改变。当大部分肿瘤患者确诊时,可能早已发生了少数肿瘤细胞或微型灶的远处转移,只是由于病灶太小而不能检测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针对远处病灶中肿瘤细胞的生长、肿瘤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细胞的克隆化形成较大转移灶的治疗方法才是有效的。Steeg等[1]认为研究肿瘤转移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肿瘤转移过程的最后阶段。而肿瘤微血管形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肿瘤血管新生的提出 早在1863年Virchow就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数目增多、发生卷曲和扩张并集中于肿瘤边缘的现象。1945年Algire提出了“肿瘤血管生成”或“血管新生化”概念。但一般认为,对血管生成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观点,始于1971年Folkman对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报道。 2 肿瘤微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新生血管分布于肿瘤生长活跃的间质中,恶性肿瘤中血管床的重大结构特点就是从口径较细小,较均一的毛细血管床变为扩张、窦状不成熟的血管,而且数目众多,分支紊乱,管腔不规则,具有丰富的动静脉结合枝。内皮细胞为多层,血管有大量的桥和间隙,还存在细胞内和跨细胞的孔,缺乏完整的基底膜,使得血管的通透性相对失控。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网总长度随肿瘤体积的增大呈现幂级扩大,供应肿瘤的初始血压也呈幂级升高,肿瘤的血供由弥散状态变为灌注状态,导致肿瘤血供丰富。 由于肿瘤血管的结构特点,使肿瘤的新生血管较成熟血管更具有渗透性,肿瘤细胞更易进入血流。故此肿瘤新生血管的增多增加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此外,新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降解酶,可使肿瘤细胞逃逸入血,增大肿瘤转移的机会。 研究发现,在某些肿瘤(黑色素细胞瘤、肺泡癌等)中新生血管壁往往由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同组成,甚至由肿瘤细胞围成一个中空的腔而模拟成血管,这也可能是某些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2]。 3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的临床研究 肿瘤转移过程开始时,若没有肿瘤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极少能够进入血液。新生毛细血管由于基底膜不完整且存在渗漏现象,使其比成熟血管更易让肿瘤细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常规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是否知晓病情、自我形象的接受程度。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饮食、排泄、睡眠情况等。 ③专科评估:妇检发现子宫增大,质稍软;晚期偶见癌组织自宫颈口脱出,质 脆,触之易出血;有盆腔转移者,子宫固定,在宫旁或盆腔内可扪及不规则结节状物。 ④营养状况:营养消耗、食欲状况、有无贫血、消瘦、恶液质、发热等情况。 ⑤了解有无合并症: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⑥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麻醉情况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带入液 体(血)、镇痛泵等。 ③专科评估:如:阴道有无出血及其颜色、量、性状等。 ④重点评估:切口敷料情况、引流管情况、疼痛情况等。 ⑤营养状况:进(禁)食情况,有无恶心、呕吐等。 ⑥用药情况:一般药物及化疗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⑦特殊检查结果:如病理及各种特殊检查结果等。 ⑧心理情况:有无焦虑、是否知晓病情等。 ⑨自理能力评估。 ⑩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①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说出对心理感受,给予心理支持。 ②向患者介绍治疗概况和手术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和安全感,保持 心情舒畅。 ③告知术前术后注意点,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术前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戒烟酒、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床上 排便等。

3、饮食指导:术前三天无渣饮食,并遵医嘱给肠道抗生素;术前晚上与当日 晨,用肥皂水清洁灌肠。 4、常规检查:协助医师完善患者必要的化验和检查。并知晓阳性检 查结果。 5、常规准备: ①手术前一日完成皮试、备皮、备血、术前访视、沐浴等。 ②手术当日晨排空大小便,更换衣服,去除身上的饰物及假牙等。 ③医护人员根据需要留置尿管,并告知留置尿管的目的等。 ④测生命体征、核查手术部位、做好身份识别。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 时告知医生并记录。 ⑤注射术前针剂,待入手术室。 6、肠道准备:手术前晚上应吃易消化软食,并减少食量。上午手术者晨间禁 食、水。下午手术者术前4 小时禁食、水,以免麻醉手术时呕吐和腹泻。 7、阴道准备:术前三天用0.2‰碘伏冲洗阴道、宫颈,以防术中阴道分泌物 污染盆腔。 8、用药情况:药物名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9、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术后护理: 1、体位:根据麻醉和手术部位安置合适体位。 2、病情观察: ①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按麻醉护理及病情变化要求。 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等。 ③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及时标识、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观察、记录引 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必要时根据医嘱冲洗。 ④严密观察和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积极处理、及时 记录。 ⑤使用镇痛泵者应严密观察其效果,认真听取病人主诉。 3、用药情况:药物名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4、饮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足够矿物质、清淡易消化饮食。 5、活动、休息及功能锻炼: ①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及活动范围。 ②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的部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再次增殖成为肿瘤病灶,这个病灶也就称为转移灶。一般来说,肿瘤发生转移往往提示肿瘤进入了偏晚的期别,给治疗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那么肿瘤到底是如何发生转移的呢?各种转移方式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肿瘤转移主要有直接浸润、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等几种途径: 1.直接侵润 直接侵润即是指肿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临近组织,从而引起肿瘤的增大和扩散。在几种肿瘤转移途径中,直接侵润由于肿瘤只累及周围的组织,所以往往这种转移是最容易预测的。虽然大都在预料之中,但是直接侵润也会引起相当麻烦的后果,比如直肠癌直接侵入膀胱,肺癌局部侵润食管等等。这种情况往往难以手术或者需要联合脏器切除,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对局部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2.血行转移 众所周知,人体中遍布着错综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仿佛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营养和氧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分。当肿瘤细胞侵入了这样的血管中,也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转移到距原发灶较远的器官,进而生根发芽,生成新的肿瘤转移灶,进而引起相应的危害。由于血行转移的肿瘤细胞常沿着血流方向进行传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从一站到下一站,因此各器官肿瘤的血行转移部位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循环系统的复杂性,在高速公路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统计的乡村小路,因此血行转移的预测难度要大大高于局部侵润。 3.淋巴转移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淋巴系统”这个词,但是对其真正含义却较少理解。实际上身体中除了遍布着由心脏、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还存在着一套由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的四通八达的淋巴系统,其主要起免疫防御的作用。与血行转移相似,肿瘤细胞也可通过进入淋巴循环而发生转移,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其实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的受累,偶尔也会出现远处淋巴结构的转移。 4.种植转移 顾名思义,种植转移是指某些肿瘤细胞能够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形成一个转移病灶。这种转移方式主要发生于胸腹腔内的肿瘤,这些肿瘤会突破脏器,在胸膜、腹膜、心包等处播散,并常常形成“满天星”样的弥漫转移。这种弥漫转移的病灶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每个体积可能均较小,因而很有可能在影像检查中无法发现,而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中才被看到,也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把肿瘤转移比喻做一场战争的话,那么直接侵润无疑就是正面战场的步步为营,逐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这种战局基本是可以推测的;而血行和淋巴转移就好比通过铁路运兵进行远距离奔袭,虽然输送的肿瘤细胞数量比较有限,但是却往往会侵袭到距离较远、不好预测的位置,进而给战局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种植转移则更像是伞兵奇袭,有时会定点降落,只使某个特定的远处器官受累;有时则会漫天开花,造成体腔内的弥散受侵,从而导致无法手术

EMA和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应用

EMA和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应用 吉亚南1,宋静慧2 (1.内蒙古医学院2003级研究生,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 2.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目的: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和细胞角蛋白(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EM A和CK在上皮肿瘤微转移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结论: EMA和CK是上皮肿瘤较好的标志物,应用于上皮肿瘤微转移的研究中,提高微转移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上皮肿瘤;微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0 26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4-0951(2006)03-0257-03 Application of Epithelial M embrance Antigen and Cytokeratin in M icrometastasis of Epithelial T umors JI Ya-nan1,SONG Jing-hui2 (1.Postgraduate in G rade2003,Inner M ongolia Medical College,H uhhot010059China; 2.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The Aff iliated Hosp ital o f I 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 uhhot01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epithelial membrance antigen(EMA)and cytokeratin (CK)in microme tastasis of epithelial tumors and its prog ress of related study.Methods:Reading the literatures home and abroad,then summ arizing them.Results:EMA and CK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probing m icrometas-tasis of epithelial tumors.Conclusion:EMA and CK are better marker for epithelial tumors.Their applications in probing m icrometastasis of epithelial tumors improve the diagnostic techique. [Key words]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Cytokeratin(CK);Epithelial tumor;M icrometastasis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判断预后指标如肿块大小、淋巴结状况、血管受侵情况及受体情况等,都不能准确判断是否会出现复发或转移。转移的肿瘤组织在非原发部位表达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并分泌到体液和周围组织中,所以转移肿瘤的标志物往往比原发肿瘤要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病理学、免疫组化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微转移的诊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已能在肿瘤患者的外周血、骨髓、淋巴结中检测出常规临床检查无法发现的转移灶-微转移灶。现就恶性肿瘤的微小转移检测及目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 述 1.1 微小转移的概念 是指在各种机体组织、体液及细胞移植物中检测到镜下及亚显微水平的肿瘤残留,是常规临床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隐匿在原发灶以外的组织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转移。1971年由Huvos提出,其标准是直径<2mm的转移灶;随后Fisher提出其标准<1.3mm的转移灶;1980年Black则认为直径小于20%作为标准比较合适[1];1993年国际抗癌联盟(U ICC)出版的 肿瘤TNM分期补充材料 中指出:当远处转移灶组织增殖生长到1~2m m时,称作微转移。目前,大多数认同直径<2mm的微小癌灶为微转移[2]。 1.2 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 en, EMA) EMA在1977由Eeriani等从乳球蛋白中提取,其分子量51~1000KD,存在于上皮细胞中。EMA 组织分布特点是一般限于上皮细胞的腔缘表面膜,细胞基底面及侧面胞膜无EM A分布。已证明一些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护理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03T09:48:04.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于慧丽丛涛臧永宏[导读]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目前国内外的主要治疗方法及预后、本次手术的治疗方案,如早期患者一般做子宫全切及双侧附件切除术。Ⅱ 于慧丽丛涛臧永宏(山东省威海市妇幼保健院 264200) 【摘要】目的:浅谈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3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护理,患者的康复率高,33例患者中已经有32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59-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33例,年龄55~60岁。 1.2方法与结果: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手术加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抗癌化学药物治疗、抗雌激素药治疗[1]。经过我院护理后,33例患者中32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健康满意出院,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目前国内外的主要治疗方法及预后、本次手术的治疗方案,如早期患者一般做子宫全切及双侧附件切除术。Ⅱ期应做广泛性子宫全切术及双侧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对Ia期患者腹水中找到癌细胞或深肌层有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可疑或阳性者,手术后均应加用体外照射,用60Co或直线加速器外照射。同时讲解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对其关心的其他问题应耐心解释,并给予安慰和鼓励,使其减轻焦虑、恐惧心理,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2]。 2.1.2加强营养,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 2.1.3遵医嘱协助患者完善各项功能检查。 2.1.4阴道准备术前3d开始每日行阴道冲洗1次,观察患者腹痛、阴道分泌物及流血情况,如发现阴道分泌物多或有异味时应通知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置。 2.1.5肠道准备术前3d指导患者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粥类等,术前1d进流质如米汤、面糊、豆浆、菜汤等,但应避免产气食物,如奶类及含糖高的食物等。术前日晚餐后禁食,术前6h禁水,术前晚及术晨予以清洁灌肠。 2.1.6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及有效地咳嗽,术前禁止吸烟、饮酒。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等。 2.1.7术前1d给予备皮,协助患者沐浴、更换清洁衣服,遵医嘱配血、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夜间观察睡眠情况,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催眠药。 2.1.8术日晨行阴道冲洗,并用消毒剂消毒宫颈及阴道。测量生命体征,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如遇月经来潮或发热、血压异常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留置胃管、尿管,准备好去手术室携带的用物。 2.2术后护理 2.2.1患者回病室后,向麻醉师及手术室护士详细了解手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术中输血及用药情况,接清正在使用的药物,检查引流管通畅情况并妥善连接。 2.2.2测量生命体征,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必要时给氧吸入,接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记录监测指标,每30minl次,直至平稳。 2.2.3卧位全麻未清醒前及硬膜外麻醉术后6h内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后根据情况安排合适的卧位,如腰硬联合麻醉术后须去枕平卧24h,24h后指导其抬高床头15°~30°或取半卧位。全麻清醒后及硬膜外麻醉术后6h,如无特殊情况,可抬高床头30°,以利于引流,并减轻切口疼痛。 2.2.4术后6h协助患者翻身,指导其进行床上活动,特别注意下肢屈、伸及必要的肌肉按摩等,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每2h翻身1次,全麻术后患者须加床档,防止坠床及发生意外受伤。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子宫全切术后第2天可下床活动,广泛切除术后第4天可下床活动。 2.2.5切口护理观察腹部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如有潮湿应及时更换,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 2.2.6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记录各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2h捏挤引流管1次,防止阻塞,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防止脱出、受压、扭曲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引起感染。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2.7疼痛护理保持环境安静,床铺及卧位舒适,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术后可有轻度疼痛,可指导患者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看电视节目、阅读有趣的书籍等,以减轻疼痛。若疼痛严重时应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对于使用PCA泵的患者应指导其注意保护,如翻身时防止牵拉,避免压迫,如有疼痛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等。 2.2.8外阴和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尿道口及外阴2次,保持尿液引流通畅,注意观察、记录尿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子宫广泛切除术后患者拔管前3d开始夹闭导尿管,定时开放,以训练膀胱功能。导尿管拔除后指导患者多饮水,定时排空膀胱。 2.2.9饮食术后6h内禁饮食,6h后或麻醉清醒后应指导患者进少量温开水,若无恶心、呕吐或其他不适,可进流质,肛门排气后进半流质,排大便后可进普通饮食。 2.2.10对他奠昔芬治疗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潮热、畏寒类似更年期综合征的反应,以及骨髓抑制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阴道流血、恶心、呕吐。如出现副作用时,应向医师报告。 2.2.11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的护理请参照第3章第一、二部分。 3.讨论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2010年12月02日 自1980年代以来,姑息疗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中国姑息治疗的发展开始于1990年代早期。在过去的18年中,我们目睹了姑息治疗越来越多的资源分配,姑息疗法学术地位的建立,以及越来越多地关注并意识到姑息治疗在社会上的普遍需要。因此中国的医生提出了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些原则。为了与全世界分享我们的经验,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姑息治疗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联合撰写了这份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共识。该综述不仅包括了世界上的进展,还提供了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关于TCM与西医学结合的经验。我们希望这篇共识的发表能为姑息疗法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使广大患者受益。(孙燕) 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概况 在晚期恶性肿瘤中骨组织是转移的常见部位。不断改善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增加了骨组织转移及骨骼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骨和软组织癌等癌症患者中均常出现恶性骨转移。进行性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为: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肠和直肠癌1%-7%胃癌13%及其它头颈部肿瘤25%[1-3]。70%-958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发展出骨相关疾病。 骨转移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当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会引发RANK/RANK系统失衡。目前这一现象被认为是骨组织破坏和转移的主要机制。恶性肿瘤细胞迁移至骨组织,释放溶骨介质,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生。激活的破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