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父亲三部曲
试论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

试论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包括《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三部电影,分别探讨了三代中国人在面对家庭、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社会中的选择与困惑,同时也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异同点。
首先,从电影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来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明显融汇了中西方的元素。
例如,虽然三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华人,但它们展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却各异。
《推手》在美国展现了华人的生活与留学,这种异国情调和美式浪漫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讲述了一对同志的婚礼,既关注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又关注了现代性和同性恋议题。
而《飲食男女》则以台北为背景,展现了一家人在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困境和挣扎。
其次,从文化价值观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三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也十分明显。
比如,在《推手》中,李安运用了西方电影所常用的手法,采用大量组合镜头和跟踪镜头,体现了其对欧美电影的借鉴和模仿。
在故事情节中,李安也强调了华人家庭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表现出一种与现代思想的对比效果。
而在《喜宴》中,李安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正统文化之中的礼仪、婚姻与家庭观念等,并向观众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同性恋群体所面临的自我认同与爱情关系的冲突。
而在《飲食男女》中,李安则更为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利用镜头语言隐喻这家人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细节,呈现出一种静态雅致的东方审美。
最后,从整体艺术特点上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在风格上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特性。
虽然这三部电影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艺术元素的融合,但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李安对华人家庭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沉浸,他的艺术特点更偏向于完整呈现生命的轨迹,以及折射社会与家庭关系的本质。
总之,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不仅是一部讲述华人文化困惑、女性阅历与男女情爱的影片,也是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的一部重要作品。
从电影的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上来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并揭示了其异同点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浅析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异同

浅析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异同电影是世界艺术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地的导演都在别出心裁潜心研究,中国导演也是如此。
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激发和提升人们的思想,李安导演便是一直为此做努力,本文将围绕《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作品展现父亲形象,在三部作品中的异同。
标签:李安;父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绪论“父亲三部曲”是由电影人对李安导演创作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作品的合称。
三部作品都以家庭矛盾所展开,《推手》体现了东西方的矛盾,《喜宴》体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矛盾,而《饮食男女》则是家庭中等级的矛盾。
三部电影中,起到起承转合,点燃矛盾的导火索的人物,李安都设置为父亲这一形象,张靓蓓在著书《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所说,“中国父亲是压力、责任感及自尊、荣誉的来源,是过去封建父系社会的一个文化代表。
而都由郎雄扮演的父亲形象,不仅在外表上有着中国父亲的威严,在性格上更体现出中国父亲特有的隐忍,缄默的性格,下文則结合三部电影,分别分析父亲形象,在三部作品中的异同。
一、《推手》——中西文化的对抗《推手》这部作品是李安于1991年拍摄的故事长片,也是李安执导的第一部长篇电影。
《推手》说了跟随儿子在美国生活的父亲,因为忍受不了寂寞和孤独,更忍受不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引发的一系列麻烦的故事。
片中由郎雄扮演的父亲,是一位太极拳高手,可是在生活中,却似乎无力如同太极一般幻化自由。
“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
这练神还虚就难了。
”父亲作为一代太极拳教授,性格极其要强,再看到儿子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对外国妻子的言听计从,使自己有了寄人篱下的落差。
在电影中父亲遇到的陈太,陈太与父亲一样,失去了爱人之后,一直处于独自生活的状态。
两人的性格同样是坚守的自己作为老人的尊严。
有一场戏,陈太与父亲看出儿女们有意撮合二人,却坐在台阶上哭了起来,父亲原以为陈太是对自己的身体不服老的伤心,陈太却说他们年纪大了,却要被儿女们摆布。
李安及其《家庭三部曲》看中西文化差异

李安及其《家庭三部曲》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是以家庭为主题,是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代表作。
李安是唯一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导演,他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虽不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之作,却通过发生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中西之间文化、观念的冲突,还涉及到了中华饮食和同性恋,里面渗透了大量西方文化,他独特的视角令西方人也比较容易接受。
本文试从文化比较视角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冲突及融合,试图为探讨中西文化交融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李安家庭三部曲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融合宜顺论文网目录一、引言 (4)二、李安及其《家庭三部曲》看中西文化差异 (4)(一)、“家庭三部曲”所展现的中美方家庭观念差异 (5)1、《推手》所展现的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5)2、《喜宴》所展现的文化差异 (6)3、《饮食男女》所展现的文化差异 (7)(二)、从“家庭三部曲”看李安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三)、从“家庭三部曲”看中美文化融合…………………………1、中国文化正受西方影响发生深刻变化…………………………2、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应采取的态度………………………………三、结语……………………………………………………………………四、参考文献………………………………………………………………一、引言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是以家庭为主题,是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代表作。
影片通过发生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李安从中国文化出发,引用“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妥协与认同的策略来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使中西文化都能从文化差异中懂得另一种文化的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解决自身的困难。
李安是出生在台湾根却在大陆的一代台湾人。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最好,又是近代以来跟西方文化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必然成为中西文化激荡的前沿。
李安作品“三部曲”

李安“父亲三部曲”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在书写中西文化冲突的同时,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也对美国文化进行了客观审视,让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有了更多、更直观的了解。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可以窥见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在东西方文化相遇时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文化“对话”的依据,有助于在“跨文化”语境中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参与新一轮的文化对话与交流。
李安虽然长期在美国拍电影,但是他的文化之根在中国,拍电影的眼光和思路“很中国”。
李安的青少年时期在台湾度过,在家庭教育中接受了大量儒家思想。
1975年从台湾地区艺专影剧科毕业后,李安到美国伊利诺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艺术学士学位;1980年进入纽约大学电影系学习,开始了电影创作生涯,取得电影硕士学位。
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因而被美国经纪人公司看中,签约留在美国发展。
1990年,李安的电影剧本《推手》和《喜宴》分别获得台湾新闻局第一届剧本甄选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此后争取到台湾“中央”电影影业公司的投资,1991年,他执导的《推手》成功上映。
在美国的学习经历给了李安一个异于自身文化背景的视野。
李安曾经在自传中说,在美国,他充满新奇地接受了两种文化,一种是来自大陆的共产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另一种是多元的、开放的、蕴涵多种意义的美国文化。
他认为,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以“理性精神”、“征服世界”为主导思想,从自我权利、自我意识出发形成张扬的、自由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这完全不同于中国讲究和谐、重视礼教的“中庸之道”。
在这两种文化体系的激荡与碰撞中,李安和自身固有的文化产生了一种割断,这种割断让他能吸收外文化的养分,从而成就他对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这就让李安得以在电影中以“世界人”的胸怀实现跨文化诠释。
在文化的冲撞中对“父亲”形象的诠释——李安“家庭三部曲”-精品文档

在文化的冲撞中对“父亲”形象的诠释——李安家庭三部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一)父亲象征着“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国是一体的,家为小国。
家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负载,以“父子”关系为主轴发展繁衍的。
要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家是最好的切入点。
在“君为臣纲”和“父为子纲”的政治、文化压制下,信念中,外界是陌生的,重要的是家庭的稳定与亲人间关系的和谐。
在《推手》中,老朱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为的就是要和儿子团聚安度晚年;《饮食男女》中朱师傅为了维系父女感情不辞辛劳地安排每周一次的丰盛晚餐,目的也是为了营造一家团聚的和谐气氛。
父子的矛盾便成了父子关系里首当其冲的内容。
在多数中国人的二)父亲是家中的秩序——家长制迄今为止, 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社会的家庭主要是以男性为核心,世系按父系计算,按父系继嗣,从夫而居,尊男性祖辈而不是尊女性祖先, 子女随父姓,这就是父权制社会特征。
其一、父权秩序不可侵犯;其二、传宗接代;其三、孝顺父母。
可以看出,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父亲也就是家庭的秩序。
他有权力决定儿子的婚姻、职业甚至生死,这也就是《喜宴》中为什么伟同的父母远涉重洋来催婚、千方百计要举办隆重而传统的婚宴、父亲宁愿接受儿子的同性恋爱人只要儿子不打掉假戏真做中产生的孙子的原因,为的就是亲眼看到家的延续,看到家族被代代传下去。
(三)父亲代表着传统文化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对父亲的职业和人生经历上都有特定的设置。
《推手》中的父亲是一位韬光养晦的太极拳师,不仅深谙中华博大精深的武功,更对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戏曲、饮食文化都有其独到的修养;《喜宴》中的父亲是国民党的师长,拥有权力、威严,深受属下的爱戴,家庭和睦,生活极有规律规矩;《饮食男女》中的父亲是一位国厨,精通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医学药理。
书法、武术、饮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这样的三位父亲,集合了李安对一个中华传统父亲的所有特征。
无论在自己的为人处事还是对子女的关怀教养上都完成了一个父亲的社会责任。
【精品】论文李安父亲三部曲

【关键字】精品由亲情衍生的重重羁绊:试解读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摘要】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是李安的早期电影作品,三部曲中处处传达着“爱”和“人性”的主题。
李安在三部曲中刻画了中国保守父亲的形象,具有包容性。
而三部曲中涉及到的女性人物也各有性格,电影中还充斥着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体现保守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时的矛盾。
通过分析“父亲三部曲”,不仅可以了解李安电影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更深入了解父亲形象、女性社会身份以及中西文化矛盾冲突,感受李安电影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父亲三部曲父亲形象女性身份中西文化冲突人性李安在1954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他的家庭是保守的中国式父权制家庭,因此从小便受到浓厚的保守礼教和中国保守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他在1978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两年后取得学士学位。
1981年,他进入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1984年取得硕士学位。
因为在国外求学数年,所以李安对西方文化有他自己的独特体悟,可以说是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1990年,李安写的剧本《推手》创作完成,获得了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他获得了第一次独立指导影片的机会。
1992年,李安指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
1992年,李安执导了他的第二部电影《喜宴》。
1994年,李安顺利执导他的第三部作品《饮食男女》。
⑴这三部影片被合称为“父亲三部曲”,是李安的早期电影作品。
《推手》讲述的是朱师傅被儿子晓生从北京接到美国安享晚年,但是朱师傅和外国儿媳玛莎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文化认知、语言、生活习惯上都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朱师傅与玛莎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选择了愤然出走。
在这部电影里,李安还为朱师傅安排了一段简单的爱情邂逅,对象是来自台湾陈老太太,跟随女儿来到台湾生活。
子女们想要撮合他们,但是两位老人却全然没有感受到这份撮合带来的喜悦感,更多的是一种羞愤。
而《喜宴》讲述的是事业有成的男同志伟同为了隐瞒父母,和美国男友赛门一起,找到了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来假扮新娘。
李安家庭三部曲

四 ︑ 家 庭 三 部 曲 之 三 ︓ ︽ 饮食 男 女 ︾
1994
由《推手》(1991)《喜宴》(1பைடு நூலகம்93)和《饮食男女》(1994)三 部作品构成的“家庭三部曲”是李安最早的三部作品,创作于进入好莱 坞之前。因为三部影片都有一个由郎雄饰演的父亲形象,又称作“父亲 三部曲”。
一、李安导演介绍
2001年,小行星 64291以李安的名 字命名。2006年, 获评《时代周刊》 “影响世界的一百 人”。2009年,入 选美国《娱乐周刊》 评选的“当代最伟大 的50位电影导演” 。 2012年,获得法国 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2013年,获得第十 七届国家文艺奖。
二、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
该片讲述了90年 代台北都会,以 为每周末等待三 位女儿回家吃饭 的退休厨师,面 临的家庭问题与 两代冲突。借由 彼此的生活与冲 突,建构出不同 年龄层、不同职 业的价值观,描 述两代关系。 两代人的鸿沟产 生了。老人在华 人学校结识台湾 来的陈太太,很 有好感。老人有 一次出外散步迷 路,儿子下班回 家见父亲不在, 出门寻找,几次 失望而回,与妻 子产生冲突。本 来是幸福的家庭 生活,由于老父 的到来,面临崩 溃的边缘。儿子 在无可选择下, 于是想撮合陈太 和父亲,让他们 搭伴过。 思,留下一封信 离家出走,去唐 人街的餐馆洗碗 打工,在餐馆里 与流氓大打出手, 惊动了警方,在 警察局父子团聚。 儿子给朱师傅租 了一间小公寓, 朱师傅闲暇时教 人太极拳,又与 陈太太偶遇,生 活充实了。李安 通过这两位老人 对故土的怀恋, 表达了所有海外 移民一种无法遏 止的乡愁。
1995年,李安凭借 英文电影《理智与情 感》,获得奥斯卡金 像奖七项提名,进入 好莱坞A级导演行 列 。1999年,因执 导《卧卧虎藏龙》首 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奖。 2006和2013年, 凭借《断背山》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获得第78届和第85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 导演奖,成为首位两 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 演,也是首位获得奥 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 华人导演和亚洲导 演。
李安三部曲

李安三部曲老朱(郎雄饰)是台湾中国菜硕果仅存的大厨师,现在退休和三个女儿住在一所老宅子里,每天他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做出丰盛无比的菜肴。
大女儿家珍(杨贵媚饰)是一所中学的老处女教师,刻板保守、笃信的基督教教义和赞美诗;老二家倩(吴倩莲饰)从小有做菜天赋,和老爸不和,坚决不进自家的厨房,在一家航空公司做管理,还有一个情人;小女儿家宁(王渝文饰)正在上学,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
尽管老朱每天做出堪称豪华的盛宴,但三个女儿还是各有心事,都不买老爸的帐,老朱也逐渐失去了厨师最重要的能力——味觉。
家珍年纪越来越大,生怕嫁不出去,对学校的体育教师有点喜欢;家倩自立能干,一直要和男人分庭抗礼,一会要决定自己买楼搬出去住,一会又要被公司派到阿姆斯特丹去,但一方面和情人的关系不清不楚的,另一方面和公司的干将李凯(赵文瑄饰)又产生了感情;家宁人小鬼大,不仅抢了女友的男朋友,还把肚子搞大。
而老朱除了和女儿们斗斗气,就是帮邻居小女孩姗姗做午餐盒饭。
姗姗的外婆梁伯母(归亚蕾饰)从美国回来,女儿们虽然讨厌这个唠叨不停的老太婆,但还是希望能给老爸找个老伴。
家宁和男友走了,要很快结婚生小孩;家珍也在一次学生的恶作剧之后“搞定”了体育老师;只有家珍,情人要和别人结婚,李凯也成了最好的“朋友”,买的楼盘赔了一塌糊涂,为了照顾老爸还推掉了阿姆斯特丹的升迁机会。
眼见女儿们要各自散去,老朱召集了一次包括姗姗一家的全家“扩大”晚宴。
在宴会上,老朱一吐胸中的不快,决定卖掉老屋,并郑重请梁伯母把女儿锦荣(张艾嘉饰)嫁给自己,原来两人早已“私订终身”。
梁伯母登时昏倒,全家一阵大乱,晚宴匆忙结束。
不久以后,独自住在已经卖掉的老屋中的家倩自己下厨,召集全家赴宴,但大姐夫入教洗礼,小妹刚刚生产,锦荣也怀了身孕,都无法参加。
家倩和老朱两个人面对诺大的餐桌和空空的房间,一时百感交集。
就在老朱喝汤的时候,两个人惊喜地发现老朱的味觉又恢复了。
简评:《饮食男女》是李安在台湾拍摄的父亲三部曲的第三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儒道文化
摘要:李安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从国内到国外,他的电影享誉世界。
这位大器晚成的导演从来都是以低调儒雅的形象示人,他的电影也和他的人一样,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尤其是他的“父亲三部曲”,更加是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渗透和宣扬。
关键词:李安;父亲三部曲;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蕴深厚源远流长,而艺术的“载道”意识也是历史悠久,无论是孔子荀子的儒家文化,还是老子庄子的道家哲学,都曾作为文化的主流精神从文艺作品中表现过,这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制约着电影创作者,也影响着电影观众。
李安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日后的电影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他的电影中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使李安享誉中外的“父亲三部曲”,就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体察而深受欢迎和肯定,在这三部作品中充溢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太极拳、中国书法、中国饮食文化、婚宴习俗,由此构成了浓郁的中国文化风情。
一、严谨的伦理观念根植于影片之中
由于源自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当中,而关于家庭男女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历来就是中国叙事作品最具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母题之一,所以,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与历史变迁的伦理情节剧电影,其道德伦理、宗法伦理与政治功利相糅合的叙事主题,这既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的影响密不可分,又与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思想阿苏达娃瓦尔瓦大苏打大为轻松地武器asd阿斯达完全的和期间为动力强劲的咯哈去哦IQ唯品请和我完全能第七个DQUI稳定轻为皇帝顽强的请问切换到可完全和地球不到期前GViuwqehfpqwdeqowhdeqiwewqeuwqoehqwieqehqwohei IQ武汉IQ好滴亲表弟顽强的作品《推手》的创作灵感就是从以道家思想为底蕴的“太极拳中参悟出来的,“对‘推手’的概念,我是从‘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的序言里看到的,里面大论太极拳中的推手,其实和故事完全无关,却引发了我的兴味。
”
道家认为,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弧立的存在,而要彼此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在李安的第一部父亲影片《推手》中,太极推手的场面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影片,你来我往、推来挡去的双手,前伏后仰、虚实交替的步伐,讲究的是意气的贯通平衡,在极柔至刚、松弛清虚、柔静圆活中化解对方。
这种“以柔克刚”的生存方式与西方文化尚实好斗、以硬抵硬的精神截然不同,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思想的体现。
李安以拳论道,揭示了道家“以柔胜刚”的理念与中国人圆通的处世风格之间的联系,这种思想印证到人际关系或天人关系,就产生了像‘推手’的要诀:圆柔应对,不硬顶硬丢,调和、穷磨至‘我顺人背’时方发劲,注重平衡协调。
”
英国学者劳伦斯·比尼恩在研究中国艺术的特点时曾说:“大自然的生命并不是被设想为与人生无关的,而是被看作是创造的宇宙的整体,人的精神就流贯其中。
”对大自然的亲和态度形成了中国艺术中对天人合一、情景交融意境的追求和表现,“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对情景交融境界的表现,是李安电影时常运用的影像手段。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曲的主题都是“使传统上以父亲为主的一个家庭关
系,得以从一个假象的平衡状态,历经危机和冲突之后,重新寻得一个新的平衡”。
面对中西文化的冲撞和家庭的解构和重组,影片采用了“推手”式的应对方式,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节,在看似无可奈何的退避中,隐然表现出顺应时代、在新的关系中建立平衡的达观心态。
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最有代表性,也最具中国魅力的一个最基本而又极重要的观念,《庄子•天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复其无不容也。
”人与宇宙之间是圆融和谐的,“人的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原来不二”,根植于悠久丰厚的中国文化的土壤,“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认识,以及观照世界的整体圆融的方式。
老子设想的这种阴阳调和的境界,是李安从影以来所孜孜以求的。
正是由于道家这种均衡理念的存在,李安才能协调内里的情绪与外在的规则,使之趋于和谐。
在李安的影片中不只有对东方文化精神的参悟和坚守,同时也对西方文化精华的汲取兼容并蓄,相得益彰。
李安说自己之所以习于处理中原文化而不是台湾文化,是因为这是一种情怀。
之所以怀念过去的伦理,是因为旧秩序曾经提供我们安全感,也因为过去的教养形成人格的一部分。
当受到挫折和考验时,自然就会流露出来。
必须去面对、去处理,不管是用讽刺喜剧或悲剧感伤的方式,总是要面对它。
因此在《推手》、《喜宴》,甚至《饮食男女》里,李安自然会流露出自己的感怀,一种随风而逝的感伤。
他觉得政治力得以穿透生活影响我们,人们多半处在身不由己的大环境中挣扎。
他称之为情节,因为它纠结在心里,是一种文化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何春耕,当代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儒家文化情结,[J],《电影艺术》,2005.02
[2] 张溦,构筑多元文化认同的影像世界——评李安电影的文化特性,[J],《当代电影》,2006.05
[3] 张云熙,杨阳,李安电影作品中东方文化的表现,[J],《时代文学》,2009.06
[4] 吴三军,汪方华,通俗情节剧中的儒家文化精神——李安导演风格研究,[J],《电影文学》,2008.06
[5]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