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改造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龙岗环村路改造工程(一期) 设计说明

龙岗环村路改造工程(一期) 设计说明

段车行道宽度为6m。

道路全线不设置超高、加宽。

本次道路平面与现状机耕路的路线走向和宽度一致,道路沿线的交叉口由施工单位视具体情况接顺。

2.2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是根据与之相交道路的现状标高,在满足路面排水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由于本次采用的地形图为比例较大,且较长时间未更新,现状地面标高以现场施工测量为准。

2.3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布置:标准段车行道宽度为6m,为混行车道,车行道设置2%的双向路拱横坡,道路两侧各设置50Cm土路肩。

2.4道路排水边沟部分路段设置40CmX40Cm矩形排水边沟,详见平面设计图。

2.5道路路基设计(1)路基设计原则1)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景观协调;2)路基必须密实、均匀。

设计说明1概述1.1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设计道路呈东西走向,本次设计道路为环村路改造工程一期道路工程,道路西接龙博路,东接广龙路。

本项目为乡村村道,道路路面宽度为6m,路基宽度为7m,设计时速为15km∕h,设计道路全长1411m。

1.2设计依据(I)中标通知书;(2)地形图资料(电子版):1.3设计规范及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I94-2013)(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l93-2012)(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I-2008)(9)其它相关的设计规范、规程1.4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等级:村道(2)计算行车速度:15km∕h(3)路面结构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4)标准轴载;BZZ-IOO2总体设计2.1道路平面设计道路根据现状地形情况进行控制。

澄迈县环城西路道路改造工程设计说明

澄迈县环城西路道路改造工程设计说明

澄迈县环城西路道路改造工程排水工程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次改造设计的三条主要道路位于金江镇的主城区,包括文化北路、文明路、环城西路,其中文化北路和环城西路为南北向主干道,文明路为南北向次干道。

文化北路北起地坡岭广播电视局门口,南至老金江大桥;文明路北起与华兴路相交路口,南至解放路相交路口;环城西路北起地坡岭广播电视局门口,与文化北路相交路口,南至解放路相交。

目前,金江镇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现有的排水管渠为合流制。

虽然目前澄迈县没有污水处理厂,但为了后期排水体系的系统整治,设计中采用雨污水分流制,待污水处理厂实施后完善整个排水系统。

二、设计依据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 B J 14-87 1997年版2、给排水标准图集 国家建筑标准 设计(S 1 S 2) 2002年版3、道路专业提供的道路平纵横断面图 本院 2005年11月三、设计标准:1、雨水工程:1)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参照海口市暴雨强度公式)65.0)9()lg 4.01(2338++=t P q 式中:p -重现期,取1年;t -降雨历时,t =t 1+m t 2,t 1取10分钟,管m 取2,沟m 取1.2;t 2-管内流行时间。

2)雨水设计流量:Q =ψ·q ·F式中:ψ-径流系数,取0.6;F -汇水面积。

2、污水工程 污水设计流量公式:86400ZNFK Q =(s t /) 式中:N -设计污水量标准;(考虑此区域用地性质,设计按污水量80吨/日·公顷计)F -流域面积;K z -总变化系数澄迈县目前尚无污水处理厂,为解决近期的污水排放问题,在设计管道的下游,即管道末端采用雨、污合流排入现状土明沟,待后期污水系统完善后接入市政污水管道。

四、设计说明:1、沟槽开挖及基础处理:考虑本工程为改造道路,沟槽两侧建筑物较多,建议在采用明开挖与支撑槽相结合的混合槽施工方法。

沟槽开挖深度小于3.5米的,打桩要求采用中对中50㎝,尾径10㎝的木马黄桩支护,采用竖撑支撑形式;沟槽开挖深度大于3.5米的,建议采用槽钢钢板桩(疏达接)支护,采用板桩撑支撑形式。

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

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

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为了满足城市交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对出行安全的要求,道路改造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因此,在进行道路改造时,必须制定详细的方案设计说明,以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分析和评价在进行道路改造方案设计之前,需要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交通流量、交通状况、道路宽度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明确道路改造目标和具体的设计方案。

二、目标设定道路改造的目标可以包括减少交通堵塞,提高交通效率,创造更安全的出行环境等方面。

同时,目标设定还需要考虑政策和资源等因素,保证方案的可行性。

三、设计方案在制定具体的设计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现状和目标,同时还需要关注实用性和可行性。

具体的设计方案可以包括:1. 车道设置和优化:要根据道路的类型和交通流量情况进行车道设置和优化,确保交通流畅和安全。

2. 路面和边坡改造:要根据道路现状和交通流量情况进行路面和边坡的改造,以提高道路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 路灯和标志标线设置:要根据道路的类型和交通流量情况进行路灯和标志标线的设置,以确保夜间行车安全和提高路面的识别度。

4. 交通设施改造: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岛、人行横道等设施的改造,以提高交通效率和行车安全。

5. 环境美化:要积极进行道路周边环境的改造和美化,以提高城市形象和道路使用者的舒适度。

四、成本和收益道路改造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成本主要包括资金、人力和时间等因素,而收益主要在于改善城市交通和提高市民出行安全和便捷性等方面的效果。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

五、实施和监督经过设计、评定和调整后,道路改造方案需要进入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同时,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六、结论综上所述,道路改造方案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和改造目标,制定具体、实用和可行的改造方案,同时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

同康路(鱼窝头大道至糖厂门口段)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交通工程设计说明

同康路(鱼窝头大道至糖厂门口段)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交通工程设计说明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次设计的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为现状同康路(鱼窝头大道至糖厂门口段)改造工程,起点接鱼窝头大道,终点接糖厂门口段,全长约470m,同康路现状道路行车道宽度为5-7米,机动车双向2车道。

经现场实际调查,现有道路交通标志能满足现有道路交通需求,同时应业主要求,主要以恢复优化现有交通标线为主。

由此确定本次交通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内容:恢复现有交通标线,优化现有交通标线组织,增设限速标志。

二、设计依据1、建设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3、《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5、《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

三、设计内容(一)交通标线1、交通标线的布设原则通过合理布设标线、导向箭头,使车流分道行驶,减少或避免冲突点,同时将交通标线与交通标志相配合,科学合理地诱导交通流,确保达到交通有序,安全和畅通的目的。

2、交通标线的平面布设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布设原则,本路段布设交通标线有:车行道边缘线、可跨越同向车行道分界线、导向车道线、停止线、人行横道线、停车位线及减速标线等。

(1)路面中心线:单黄色虚线实线长4m,间距6m,线宽15cm。

(2)主线车行道边缘线为白色实线,线宽15cm。

(3)导向箭头根据道路等级及行车速度,采用3m箭头。

3、交通标线材料的选择交通标线采用反光热熔型涂料一次性标划,减速标线突起部分厚度4mm。

(二)交通标志的设置1、交通标志的设置原则交通标志的布设力求做到各类标志齐全、辨认清晰、功能完整。

通过对驾驶员适时、准确的诱导,将道路快速、舒适、安全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标志布设中,主要遵循的原则有:(1)以完全不熟悉道路所在区域路网的驾驶员为设计对象。

道路改建工程总说明

道路改建工程总说明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一、道路部分1 设计说明1.1 工程概况东湖宾馆小区道路是属于武汉东湖宾馆内部的风景区道路,除进门路宽7.0m 外,其余主要道路控制宽度6.0米。

从东湖路起,进宾馆大门,经过宾馆内部百花一号、百花二号、百花苑、南山新村、梅岭二号、梅岭礼堂、武警中队,最后回至宾馆大门,形成一个环形道路,并且中间有一条4.0米宽的小道(2号路)将环道中部连通,作为备用道。

本建设工程为东湖宾馆道路改建一期工程,既有新建道路,也有改扩建道路。

其中新建里程约1433米,改扩建里程约1789米,共计里程约3222米。

施工图设计路段为:东湖路进宾馆大门段(进门路)、进东湖宾馆后的1号路、2号路、3号路一段、4号路、5号路、6号路一段、7号路的一段(道路编号及各设计段起迄点见道路总平面布置图)。

沿线地貌:道路途径的地势较为平坦,整个地面高程20.0~29.0米。

其中1号路K0+385~K0+470段道路左侧有一水塘,右侧为东湖水域。

由于本工程属于风景园林区道路,沿途树木的移植不计入道路施工范畴。

1.2 设计依据(1)武汉东湖宾馆道路施工图设计委托书;(2)《武汉东湖宾馆主路及主要节点景观改造》(3)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6)《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合订本);1.3 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整个小区内道路设计的起点与宾馆外的东湖路相接,坐标为X=533813.449 Y=3381817.498,并在宾馆内部形成一个环路,最终回到1号路和4号路的起点,坐标为X=533976.043 Y=3381815.375。

各道路起迄点的坐标位置见表1-1。

表1 本工程各道路施工图设计起迄点及各相应的改造措施各路段改建、新建的具体情况如下:1)1号路,K0+000~K0+536.034,新建;K0+536.034~K0+770.742,病害处理后在旧路基础上拓宽;K0+770.742~K0+1215,新建;K0+1215至终点,病害处理后直接加铺沥青层。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之⼀,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库⾄屯⾥路相交⼝,总⾥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厚度为20cm,⽆路⾯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等,现状如下:露⾻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结构为:20cm⽔泥混凝⼟⾯层+16cm 5%⽔泥稳定碎⽯基层+16cm 5%⽔泥稳定⼟底基层,增加排⽔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宽6.5m,将旧⽔泥路⾯⾯层挖除,再新建路⾯结构,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可⾏性研究报告》;2、建设⽅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员进⾏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侧重于沿线填⼟调查;料场⽅⾯,积极与保定市徐⽔区交通局以及地⽅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调查范围,满⾜道路施⼯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政府进⾏协调,并与环保、⼟地、⽔务等部门先⾏进⾏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泥混凝⼟路⾯施⼯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施⼯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基层施⼯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程施⼯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建筑电⽓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

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

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很多城市增设了地铁、公共交通等设施来缓解交通拥挤,但道路改造也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就某城市的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进行阐述。

一、背景介绍该城市交通发展较快,但道路建设和改造相对滞后,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不足、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较为突出。

因此,本方案旨在对该城市的道路进行改造,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优化交通组织和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二、改造目标1.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2.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率;3.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和管理,提高交通效率;4.提高市民的出行质量,提高城市形象。

三、改造内容1.道路扩建该城市的部分主干道路狭窄,交通拥堵情况严重,需要对这些道路进行扩建。

因此,本方案将对主干道路进行扩宽改造,增加车道数量和行车道宽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流量。

同时,将在道路两侧增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为非机动车和行人提供更加安全和便捷的出行环境。

2.道路升级部分城市的道路桥梁老化,路面破损严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进行升级改造。

因此,本方案将加强对道路桥梁和路面的检修和维护,对已经损坏的道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同时,优化信号灯系统、标线和交通设施等,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3.交通指挥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本方案还将引进先进的交通指挥系统,包括交通摄像头和信号灯等。

通过摄像头监控城市的交通情况,指挥中心可实时调控道路流量,从而提高交通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信号灯也将进行优化改造,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

四、改造方案实施计划本方案改造工程较大,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实施。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1.方案调研阶段:进行交通调研、道路流量统计等工作,形成改造方案的初步构思。

2.方案设计阶段:根据初步构思,确定具体改造内容和实施方案。

3.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具体的改造计划和时间节点。

中学校园道路改造工程设计总说明

中学校园道路改造工程设计总说明

1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138-2000)1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4)《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2008)二、平面设计1.本工程采用广州坐标系及广州高程系统。

2.本项目为校道改造及新建雨棚,具体平面设计可详见改造平面图。

三、路基、路面结构设计1>路基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填方路基的压实度要求为:路槽底0~80cm 深度内压实度294%,大于80Cm小于150Cm时压实度293%:挖方路基的压实度要求为:路槽底0~30cm深度内压实度294%。

2、路面设计原则按照《公路自然区划图》,本工程属于IV7华南沿海台风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当地实践经验,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有利于机械化、工厂化施工的路面方案。

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3、沥青路面结构技术指标及材料要求见下表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述1、项目概况本项目为番禺洛溪新城中学校园道路改造工程,位于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内。

因校园道路部分被损坏;为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下雨天方便学生行走,主要工程内容为校道加铺沥青、花岗岩的铺设、雨水口检查井电缆井升井改造及新建雨棚。

2、设计依据1)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2)建设单位提供1:500地形图。

3、采用相关规范、技术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9)《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1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2004):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14年版)(I)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计算参数如下表所示:原则上改性沥青应在施工现场加工生产,设计建议采用通过权威部门认可并有生产经验的生产厂家的改性沥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1 设计过程本项目于2015年2月委托我院进行酒都路北段拓宽工程施工图设计,2015年5月13日王城施工图初步成果并报业主评审,2015年5月15日进行了施工图内审,并依据意见进行修改。

2采用的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2.1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8)《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D60-2004)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JTG D63-2007)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12)《公路沥青混凝土里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13)《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2.2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3 设计概要3.1 工程概况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东与泸州市毗邻,北与自贡市接壤,西靠乐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南界云南省昭通地区。

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

三江口片区位于南岸东区北部,戎州大桥和大溪口间的狭长地带,是重要的城市节点,为《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中央商务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设计内容为酒都路北段拓宽工程,酒都路道路红线宽度30m,路面结构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3.2.主要技术标准序号指标名称路名1 道路名称酒都路2 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3 计算行车速度30km/h4 横断面宽度30m6 道路交通等级中等交通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109 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10 路面标准轴载BZZ—10011 路面设计基准期15年12 防洪标准1/503.3 平纵线形设计要点3.3.1平面设计本次设计为道路改造,维持原道路技术标准,平面拟合原有线形进行设计 ,对道路两侧进行加宽处理,根据最新控规新增两处路口,道路与小区出入口接顺,通行机动车辆的小区出入口,采用沥青路面进行顺接;不通行机动车辆的小区出入口,采用人行道铺装结构进行顺接。

3.3.2 纵断面设计本次改造仅对现有沥青混凝土路面修补后加铺新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纵坡不变。

地面道路设计标高和原有小区出入口连接处,若有高差,在工程范围内20m范围内过渡到地面道路设计标高。

3.4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布置维持现有红线宽度及车行道宽度,车行道采用直线路拱形式,横坡采用1.5%。

本次设计道路横断面在现状道路横断面基础上,机动车道两侧拓宽0.5m,车道采用直线路拱形式,横坡采用1.5%,现场施工测量过程中,若道路横坡不满足要求,则采用AC-20层进行调平,横断面布置形式如下:酒都路:30m=4.0m(人行道)+9.5m(车行道)+3m(绿化带)+9.5m(车行道)+4.0m(人行道);3.5路基本工程为道路加宽改造工程,但根据新控规需新增两处路口,需要新建路基,具体要求如下:(1)路基填筑及压实度路基填筑填料优先采用强度高、粒径小、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严格按规范摊铺和压实。

对于同一填筑路段,要求同一层的路基填料强度和粒径尽量均匀。

一般路段路基填筑材料的重型压实度要求见下表:2) 新旧路基搭接处理设计①对本设计段新路基及老路基结合部位采用挖台阶和加铺土工格栅处理,以保证拓宽道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台阶尺寸及土工格栅布置位置详见《新旧路基衔接处理设计图》。

施工时首先将交叉口范围道路人行道结构层全部清除,然后开挖人行道以下的路基至现状道路车行道路床顶部高度,待新路基全部施工至现状道路路床顶部高度后对其进行碾压,使其满足路床顶面以下 0~30mm 范围内压实度≥95%的要求。

②对施工时路基开挖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执行。

3)边坡设计(1)本次项目边坡采取自由放坡形式处理,路堤边坡坡度采用1:1.5,路堑边坡坡度采用1:1。

(2)本次工程道路边坡采用喷播植草防护,若道路两侧地块即将开发场平,可不做防护。

3.6 路面结构设计 3.6.1设计标准1)道路自然区划:V2四川盆地中湿区。

2)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夏炎热冬温湿润区(1-4-2)。

3)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

4)交通等级:中交通,标准轴次Ne=1.05X107。

5)设计年限:沥青路面15年。

6)路面结构设计: (1)路面结构如下:①机动车道4cm 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0.6cm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透层油20cm5%水泥稳定碎石 20cm4%水泥稳定碎石 20cm 级配碎石 ②非机动车道4cm CAC-10沥青混凝土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0.6cm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透层油20cm5%水泥稳定碎石 20cm4%水泥稳定碎石 20cm 级配碎石 路面总厚69cm ③人行道:人行道铺装详见景观设计图 3.6.2路面现状根据业主提供的路面检测报告,酒都路现状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弯沉平均值(0.01/mm )8.2,弯沉代表值(0.01/mm )18。

目前路面状况总体较好,路面病害较轻。

主要破损类型为表现为轻微裂纹、裂纹及沉陷。

3.6.3路面结构对于现状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回弹弯沉值<20强度为优,弯沉值<45强度为良,可对旧路面局部处理合格(代表弯沉值控制为不大于40(0.01mm))后加铺新沥青混凝土面层。

根据检测报告,整体强度较好,满足上述弯沉值<45,强度优良,因此采用现状路面拉毛后加铺一层。

路面结构组合为:4cm 改性沥青玛蹄脂SMA-13 AC-20C 沥青混凝土调平层0.6cmES-2型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粘层油处治合格后的原路面3.6.2人行道表面铺装(详见景观专业图纸) 3cm1:3水泥砂浆结合层 20cm C15水泥混凝土 10cm 级配砂石密实土基(压实度≥93%) 3.6.3旧沥青路面病害处治1)裂纹处理①裂纹缝宽在10mm 以内 (1)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2)采用热沥青灌缝,缝内潮湿是采用乳化沥青灌缝,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

(3)填入干净的石屑或粗砂,捣实. (4)将溢出的沥青及石屑,粗砂清除. ②裂纹缝宽在10mm 以上 (1)去除已经松动的裂缝边缘(2)采用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缝,捣实,缝内潮湿时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

2)沉陷处理①路面略有下沉,无破损或仅有少量轻微裂缝,可在沉陷处喷洒粘层沥青,再利用沥青混合料将沉陷部分填补,并压实平整.②因土基或基层被破坏而引起的路面沉陷,应先处理土基、修补基层再重新铺设面层。

3.6.4路面材料3.6.4.1沥青混合料材料要求3.6.4.1.1 沥青玛蹄脂SMA-13混合料材料要求1)沥青结合料:用于SMA-13的沥青结合料必须具有较高的粘度,与集料有良好的粘附性,设计采用成品SBS作为改性沥青,用热塑性丁苯橡胶SBS作为改性剂,改性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等级应满足PG76-28(基质沥青应符合道路石油沥青90号A级),符合表3的技术要求.多级联合碎石机加工(其中反击破碎或冲击破碎不少于两级),破碎后颗粒的形装应接近立方体,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其质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破碎后的粗集料规格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表4.8.3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S10、S12和S14规格的要求,见表4。

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以同下。

2、“*”相在选材时,应将风干碎石置于200℃的烘箱中,烘4个小时后进行指标验证;施工过程中抽检应从热仓中取白料验证。

过程中必须具有吸尘设备)。

加工出的细集料应耐嵌挤,颗粒饱满,洁净无杂质,粉尘含量低,其技术指标及规格应满足表6、表7的要求。

2、关于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的说明:对进场的拌合设备应事先标定经过二级除尘后各级热料仓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是否符合要求(0~3mm热料仓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得超过3%,其余各级热料仓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得超过1%),如果设备之最大除尘能力仍不能满足此要求,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冷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含量,尤其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的含量,并据此确定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的控制上限(将上表中0.075mm筛孔通过率的上限10%下调,但不得上调)。

4)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等碱性岩石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

填料中严禁掺加拌和机或碎石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

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采用洁净的块状石料加工,并调整好碎石机工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排出量。

矿粉必须存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

其质量应符合表11-6的要求,其中<0.075mm的颗粒含量宜大于90%。

应采用长期性能优良、耐热、耐水且施工易于操作的抗剥落剂,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不低于5级。

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时可再在压力老化仪PAV 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

6)纤维稳定剂:采用木质素纤维或玄武岩矿物纤维,要求其吸附力强的能力强,施工分散性好,木质素纤维应选用原木浆生产的颗粒状纤维,掺量按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木质素纤维不宜少于0.3%,玄武岩矿物纤维不宜少于0.4%。

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验证三个设计阶段确定混合料的配合比。

矿料级配组成及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应满足表11-8、表11-9的要求。

的要求;2)在初选级配的基础上,确定满足目标空隙率要求的最佳沥青用量;3)采用车辙试验、肯塔堡飞散试验、谢伦堡析漏、冻融劈裂试验(试件的成型孔隙率控制在6%±1%)和浸水马歇尔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对混合料配合比进行验证。

如验证不合格,应调整结合料用量或调整级配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