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摘要】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法律保护方面尚存在不足,侵权问题时有发生。
为此,需要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措施,提高侵权责任的惩罚力度,鼓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承。
这样可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蓬勃发展,保护其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进而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
通过加强法律保护,我们将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其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发扬。
【关键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重要性、现状、问题、措施、侵权责任、惩罚力度、创作、传承、蓬勃发展、独特性、传统价值、促进、繁荣。
1. 引言1.1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形式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通常具有口头传承和群体创作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广泛,具有强烈的群众性和民众参与性。
在内容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常常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还常常融合了人们对自然、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特点,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俗文化。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更是传承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通过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神,从中领悟到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推动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艺术的双重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的双重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源远流长的抒情方式,吸引着广大民众的关注和热爱。
它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播的古老史诗、民间故事、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文艺作品的总称。
这些文艺作品不仅是文化遗产,还记载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然而,由于民间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较为特殊和复杂,因此它的保护和传承也需要双重保护。
一、国家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民间文学作品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国家为了促进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为民间文学艺术提供了有效的保护机制。
例如,制定有《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
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承等方面进行保护和支持。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6—2020年)》,从战略层面全面规划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明确了对民间文学艺术传承的支持和保护,通过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传承推广等方式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
二、社会保护除了国家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更需要各级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从社会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方式应该更为全面和深入。
首先,要加强民间文学艺术的宣传和推广。
针对大众普遍喜爱更为广泛的情况下,提高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可和欣赏,增加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其次,要加强文化产业的打造,将民间文学艺术资源转化为经济资产,促进文化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增加民间文学艺术的经济利益,还能够能够提高民间文学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艺术的研究和理论探讨,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和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扩大民众参与度,培养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通过传播推广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艺术,实现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
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缺乏
法律保护,相当一部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面临被抄袭、侵权等问题,不
仅导致作者权益受到侵害,也影响了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
因此,研究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研究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明确民间
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保护范围和维权途径,提出完善的法律
保护措施,为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研究内容
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及类型;
2.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3.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范围及保护措施;
4.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维权途径与案例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
通过归纳、分析
相关文献及案例,探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研究意义
本论文对于加强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促进传统文化
的继承和发扬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完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
护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创新创造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

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民间艺术⼀直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民间的⽂学艺术,如古典名著、美术作品等,影响深远。
那么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店铺为⼤家解答。
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及其特征有哪些⼀、民间⽂学艺术作品特征第⼀,民间⽂学艺术作品是⼀种通过某个社会群体⼏代⼈的不断模仿⽽进⾏的⾮个⼈的、连续的、缓慢的创作活动过程的产物。
例如我国的龙,由仰韶⽂化的鱼纹龙进到周朝的蛇纹龙,经汉、明、清,龙的造型⼀直发展到今⽇的龙,龙的创作的演变史已达⼏千年。
第⼆,民间⽂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
民间⽂学表达形式包括:(⼀)⼝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三)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形式或民间宗教仪式;(四)有形的表达形式,诸如:(1)民间艺术品,尤其是笔画、彩画、雕刻、雕塑、陶器、拼花(拼图)、⽊制品、⾦属器⽫、珠宝饰物、编织、刺绣、纺织品、地毡、服装式样;(2)乐器;(3)建筑艺术形式。
在我国,民间⽂学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有⽂字、⼝述、⾳乐、戏剧、舞蹈、美术等作品。
⽣活习惯、传统礼仪、宗教信仰、科学观点不属于民间⽂学艺术作品。
第三,民间⽂学艺术作品的作者是创作该民间⽂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
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个民族,也可以是本民族的某个村落,还可以指⼏个民族。
民间⽂学艺术作品⽆具体的作者。
第四,民间⽂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属于创作、保存该民间⽂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
第五,民间⽂学艺术作品权利的保护,不受时效的限制。
民间⽂学艺术作品的修改权永远由创作、保存该作品的社会群体享有,民间⽂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亦不存在保护期间。
对此,突尼斯样板版权法认为,民间作品是共同创作的作品,总有尚未去世的作者存在,因此,对民间作品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
第六,在传统和习惯范围内使⽤民间⽂学艺术作品都属于合理使⽤,即使营利使⽤,也不需经许可,不⽀付报酬。
简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简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广大民众创作的,反映社会生活、民间传统、文化风俗等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
它们常常融入了民间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艺术技巧,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独特性。
然而,由于其创作主体多为普通百姓,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作作品的法律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造成了一些作品被侵权盗用的情况。
因此,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应当体现在著作权的保护上。
著作权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作品的复制、发行、表演、展览等权利。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注册著作权,使其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保护。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版权代理机构合作,将作品进行集体管理,维护作者的权益。
其次,应当对非法盗用、侵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在我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对著作权的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执法机构,加大对于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可以有效地维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合法权益。
另外,应当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组织展览、演出、出版、网络传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其社会价值和知名度。
同时,也能够增加创作者的收入来源,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民间文学艺术创作之中。
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专门机构或组织,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保护。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咨询、备案、维权等服务,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它们还可以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培训,提升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和法律意识。
总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只有保护好这些作品的著作权,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加强推广和宣传工作,建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才能更好地维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益,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论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的开题报告

论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口头传承的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节庆等领域。
但是,由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特殊性质,很难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因此长期以来面临着侵权盗版等问题。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入,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也成为了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
但是,这一领域的法律保护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为了促进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保护,有必要对其法律保护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促进民间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三、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2.我国现行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策略和建议,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间文学艺术从业者的艺术素养等。
4.国外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的情况和经验,对我国进行借鉴和参考。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促进国家文化事业和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有助于加强对这一领域的保护和促进其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研究法律保护的不足和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五、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案例分析,结合专家访谈和市场调研,从多个角度全面探讨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和发展而来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民间文学艺术面临着被滥用、歪曲、失传等诸多威胁,因此,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民间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它具有集体性,通常是由某个民族或群体共同创造和传承的,而非个人的创作成果。
其次,它具有传承性,通过口口相传、师徒传承等方式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演变。
再者,它具有地域性,与特定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此外,民间文学艺术还具有活态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创新。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权利主体难以确定。
由于民间文学艺术是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其权利主体可能是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甚至是整个国家,这使得权利归属问题变得复杂。
另一方面,保护范围难以界定。
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包括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戏曲、工艺等,如何准确界定哪些属于应受保护的范畴存在困难。
目前,国际上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以版权法为基础的保护模式,将民间文学艺术视为作品进行保护。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利用现有的版权法律体系,但也存在局限性,如版权法对保护期限的限制可能不适合民间文学艺术的长期传承特点。
另一种是专门立法保护模式,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
这种模式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中的特殊问题,但立法难度较大。
在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虽然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民间文学艺术提供保护,但仍存在不足。
例如,著作权法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范围和权利主体的规定不够明确。
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保护范围、保护期限、权利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法律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如未经授权的使用、滥用、歪曲等,因此,对其进行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故事、传说、诗歌、歌谣、戏曲、舞蹈、音乐、绘画、雕刻、剪纸、刺绣、民俗活动等。
这些作品通常是由某个群体或社区共同创作和传承的,具有集体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例如,我国的《梁祝》传说、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藏族的唐卡绘画等,都是典型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
首先,它们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不同的民族和群体拥有各自独特的民间文学艺术,这些作品反映了其生活方式、信仰、审美观念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景观。
其次,它们具有历史价值。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记录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再者,它们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学艺术能够让一个民族或群体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当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保护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由于其创作和传承的特点,权利主体往往难以确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通常是由一个群体或社区共同创作和传承的,不像一般的著作权作品有明确的作者。
这使得在法律保护中,确定权利归属成为一个难题。
另一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给保护带来了困难。
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例如保护期限、权利内容等规定都难以直接适用。
为了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保护期限等重要问题,为保护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一、民间文学艺术概述
( 一) 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
据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突尼斯通过的《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样板版权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解释,民间文学艺术通常是指在某一国家领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国国民或种族群落创作的、代代相传并构成其传统文化遗产之基本组成部分的全部文学、艺术与科学作品。
如需转载请注明摘自:
( 二) 民间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法律制度
自20 世纪60 年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提上议程。
中国期刊论文《伯尔尼公约》第15 条第4 款规定了各成员国在书面通知《伯尔尼公约》总干事的前提下,可以给不知作者、未出版的,而又确信于本公约成员国之作者的那一部分作品提供法律保护。
虽没有明确提出民间文学艺术,而是当做一类特殊作品。
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突尼斯样板版权法》中专门规定了关于本国民间创作的作品的保护条款。
1982 年,又正式通过《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性特别条款》。
实际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给《伯尔尼公约》第15 条加标题时,已明文加上民间文学艺术。
三、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间文学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这些民间文学艺术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文学艺术面临巨大的危机。
( 一) 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出现断层。
虽然近几年我国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但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在迅速消失。
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危机。
肩负着传承责任的继承人们,有很多都舍弃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选择了科技替代物。
( 二) 民间文学艺术缺失法律保护。
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专门法律法规。
1990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6 条规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中国最权威学术论
文直至20XX 年第二次修正,我国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还是这一条,体现出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滞后性。
这也直接导致了民间文学艺术权利纠纷,如《乌苏里船歌》纠纷、王洛宾民歌署名纠纷等。
海量论文每日更新此外,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利用危机,美国迪斯尼公司利用我国的民间文学创作了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获得了高达5 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但美国电影公司不但没有支付给中国任何相关费用,反而指责中国对该片盗版。
四、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措施
( 一) 进一步提高群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意识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宣传保护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意识。
地方政府可以在可持续基础上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艺术,如通过举办展览会、创立旅游文化等方式,将该区域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推广、固定,建立相关机制激励老一辈艺术家传艺,小一辈学艺,将宝贵的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下来,鼓励社会各界参加到保护工作中来。
( 二) 建立健全法律保护制度
我国《著作权法》虽然提出了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但缺乏具体详细的专门规定。
为了实现更好的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知识产权法和专门法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即在知识产权法中添加对民间文学艺术的防御性保护规定,排除其他主体以各种方式取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同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积极保护,明确保护对象,细化保护内容,当然要注意民间文学艺术所独有的特性。
在保护对象方面,将《著作权法》的作品扩展到表达形式。
许多民间文学艺术因自身特性无法成为作品,如民族宗教仪式等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和情感,应当予以保护。
在主体方面,建立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两种类型。
教你如何写论文中国知论文检测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性特征表明其由一个群体创造而非个人,在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引用代理制度,可以更好的实现保护; 而对于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收集者、编纂者和传播者,在其尊重原民间文学艺术基础上具有的一定的创造性予以保护。
五、结语
民间文学艺术是国家和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建立有效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机制对提高国家在国际文化领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发达国家的消极态度使得国际上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进程发展缓慢,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建立专门法律法规,实现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全方位保护,只有这样才能阻止其流失、滥用,在发达国家面前维护好本国的知识产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