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推理法简介

演绎推理法简介
演绎推理法简介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

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

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④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

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演绎推理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

历史发展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 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在现代欧洲的学术上的文艺复兴以前,虽然也有一些人在促进我们对自然界的特殊部分的认识方面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在他死后的数百年间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那样系统的考察和全面的把握,所以,他在科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主张进行有组织的研究演绎推理的第一人。

作为自然科学史上第一个思想体系的光辉的例子是欧几里德(Euclid,325 BC—265 BC)几何学。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德是以他的《几何原本》而著称于世的。欧几里德的巨大历史功勋不仅在于建立了一种几何学,而且在于首创了一种科研方法。这方法所授益于后人的,甚至超过了几何学本身。欧几里德是第一个将亚里士多德用三段论形式表述的演绎法用于构建实际知识体系的人,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正是一门严密的演绎体系,它从为数不多的公理出发推导出众多的定理,再用这些定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起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几何知识而言,它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更重大。事实上,欧几里德本人对它的几何学的实际应用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他的几何体系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知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为人类知识的整理、系统阐述提供了一种模式。从此以后,将人类的知识整理为从基本概念、公理或定律出发的严密的演绎体系成为人类的梦想。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1632-1677)的伦理学就是按这种模式阐述的,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同样如此。其实,他的这部巨著的主要内容都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欧氏的贡献在于他从公理和公设出发,用演绎法把几何学的知识贯穿起来,揭示了一个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他破天荒地开辟另一条大路,即建立了一个演绎法的思想体系。直到今天,他所创建的这种演绎系统和公理化方法,仍然是科学工作者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后来的科学巨人、英国物理学家、经典电磁理论的奠基人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等,在创建自己的科学体系时,无不是对这种方法的成功运用。

西方欧几里德几何方法,由公理到定理再到证明;笛卡尔(Réné Descartes 1596 - 1650 )的演绎推理成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推理形式,牛顿力学就是例子。牛顿虽然声明过“我不需要假设”,但实际上,他仍然需要假设。不用假设,他就无法得到“万有引力”这样的普遍命题和普遍规律。麦克斯韦则在得到maxwekk方程同时应用了三种方法,他在1865年写了三篇文章:第一篇用归纳法,第二篇用类比法,第三篇用演绎法,推出电磁波存在,并预言了光是电磁波。再例如,古希腊的原子概念、原子论,“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出了一切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想法,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它隐含了一种假设——演绎推理模式”。

爱因斯坦说:理论家的工作可分成两步,首先是发现公理,其次是从公理推出结论。哪一步更难些呢?如果科研人员在学生时代已经得到很好的基本理论、逻辑推理和数学的训练,那么,他走第二步时,只要有“相当勤奋和聪明,就一定能够成功”。至于第一步,如何找出演绎出发点的公理,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里没有一般的方法,“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性,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请注意“经验事实”这几个字,它们表明了爱因斯坦方法论中的主流是唯物主义。公理必须来自客观实际,而不能主观臆造,否则就有陷进唯心主义泥潭的危险。爱因斯坦还说:“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让位于探索性的演绎法”。爱因斯坦的方法既然主要是演绎的,所以他特别强调思维的作用,尤其是想象力的作用,数学才能,这是演绎法所必不可少的。

演绎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如:“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基本粒子是自然界的物质,因此,基本粒子是可分的。”演绎推理的基本要

求是:一是大、小前提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演绎推理的正确与否首先取决于大前提的正确与否,如果大前提错了,结论自然不会正确。

主要形式

演绎推理有三段论、选言推理、假言推理、关系推理等形式。

三段论

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假言推理

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⑴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是0,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这个数的末位是0,所以这个数能被5整除;②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

是正方形。

两个例子中的大前提都是一个假言判断,所以这种推理尽管与三段论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不是三段论。

⑵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②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选言推理

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⑴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个(或一部分)选言肢,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肢。

例如: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前提不正确,或者是推理不符合规则;这个三段论的前提是正确的,所以,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是推理不符合规则。

⑵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支,结论则否定其它选言支;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支,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支。例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一个词,要么是褒义的、要么是贬义的,要么是中性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所以,“结果”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②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钝角三角形。

关系推理

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命题的推理。

下面简单举例说明几种常用的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如1米=100厘米,所以100厘米=1米;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a大于b,所以b不大于a ;

(3)传递性关系推理,a>b,b>c,所以a>c。

词条标签:

认知心理学重点

一、基本概念 1.问题解决: 2. Greeno区分出哪些重要的问题类型?()(多选) A 演绎推理问题 B 归纳结构问题 C 排列问题 D 操作问题 E 转换问题 3.下列学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是()。 A 原理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概念学习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1.Anderson(1980)提出关于问题解决的3个基本特征:目的的指向性、()、认知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从大的范围来说,问题解决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选) A 问题表征 B 选择算子 C 应用算子 D 转换问题空间 E 评价当前状态 2.问题表征是() A问题的语言表述B问题在脑中呈现的方式C问题条件的呈现D问题目标的呈现3.当要求人用火柴、盒子和图钉将蜡烛附在墙上,如果将一个空盒子呈现给被试,其结果就会优于呈现盛着东西如图钉的盒子,因为两种情况下的()不同。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下列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表述,正确的是()(多选) A算法策略通常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比较费时费力。 B启发式策略不一定能保证问题解决 C算法策略通常优于启发式策略 D爬山法是一种算法策略。 2.人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这是()。 A手段——目的分析B理想搜索C爬山法D算法式 3.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A算法B手段——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 4.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A逆向搜索法B爬山法C手段——目的分析D算法式 5.在问题解决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是()。A算法B逆向搜索法C手段——目的分析D爬山法 五、综合题 1.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长时记忆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 2、能对相关的几种模型进行简要评述。 二、主要内容分解及试题(知识点、考察层次、考题) (一)、长时记忆的分类 1、(1)、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识记和理解和综合)

九、演绎推理解题高分技巧必知【三步骤】+【三原则】+【五方法】

演绎推理解答技巧 对于没有接触演绎推理的应试者,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在考试之前了解一些有关逻辑学的相关知识,主要是逻辑学中演绎推理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尤其是对于演绎推理的试题。根据上面谈到的几种类型,下面介绍解答此种试题的步骤、原则和方法。 (一)演绎判断推理解题三步骤 1、首先弄清所问的问题 解答逻辑学问题,应首先从提问问题开始,可以尽快明白试题的要求,这种方法有助于考生节约一定的时间,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应该重视的问题形式上或关键的词语上,减少多余文字的干扰,弄清试题的类型,是使考生尽快找到解答问题的最佳方法。 2、根据所问问题阅读所给的材料 在了解了所问的问题后,应试者应带着提问,快速阅读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阅读过程中看清试题的出题思路最为重要,应将材料中各个组成要素提炼出来,包括结论是什么,大前提使什么,小前提是什么。 3、结合所问问题和材料一起进行选项 一般说来,应根据题目的类型和对材料的理解,进行快速的思考,是前两者尽快一致,尤其是对所问问题感到拗口或难以理解的试题要弄清楚所问的问题到底是要求选择什么内容,是要求正面的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是属于前面列举的哪一种问题的选择。弄清拉了题意,解答就相对容易一些。 (二)演绎判断推理解题三原则 1、不要拘泥于材料的具体内容 试题中的内容,虽然与逻辑学的知识有关,但都是形式的逻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材料的内容复杂,不容易理解,主要是材料中的内容涉及了过多的专业知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科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金融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而且有些问题确实需要一些专业的常识,但是,应试者一定要明白,演绎判断的试题,不是要考查大家对这些领域的专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是考查应试者对这些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考查应试者对材料中内容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解答试题时,不要用挑剔的眼光去质疑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而是应该按照题干和选项所设定的思路进行思考,在考试中,一定记住材料的内容是假设的,与所问问题之间是一种推理关系,需要用逻辑的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即使问题是错误的。 2、寻找最佳的可能选项 在演绎推理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有两个是存在明显错误或问题是矛盾的,所以一般

《认知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认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分析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 1、作为认知系统本身,人与计算机没有差别。 答:错。即使是认知系统本身,人与计算机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①人脑操作速度慢②人会发生注意力分散,易受情绪、动机、疲劳等的影响。③人会丢失信息④人可能会错误提取信息⑤人的知识表征模糊,近似粗略⑥人的思维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吸收新知识。 2、认知能量分配理论认为,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加工时,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 答:错。认知能量分配理论提出了资源限制加工和材料限制加工。(1)资源限制加工: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否则材料加工就要受到影响。(2)材料限制加工: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3、表征是指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答:错。表征的过程就是编码。编码是指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人的各种信息加工系统形式的加工过程。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信息形式称为代码。 4、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会影响记忆结果。上下文越丰富,对项目的加工就越精细。 答:正确。记忆结果还依赖于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当项目与上下文加工一致时,会形成整体贮存,因而记忆效果好;上下文越丰富,对项目的加工就越精细。否则即使进行了语义加工,记忆效果也未必提高。 5、乔姆斯基认为言语与思维是相同的。 答:错误。乔姆斯基认为句子有两种结构,一是表层结构,二是深层结构。前者是指句子的形式,后者指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思维。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要论述解释警戒衰退机制的三种理论。 答: (一)唤醒理论

逻辑推理解题技巧大全之演绎推理

逻辑推理大全之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 1.推理及其分类 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另外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推理都必须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一般来说,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所推导出的新的判断则称为结论。推理大体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只有一个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例如: 有的高三学生是共产党员,所以有的共产党员是高三学生。 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的推理就是间接推理。例如: 贪赃枉法的人必会受到惩罚,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今天你们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 一般说,间接推理又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三种形式。(1)演绎推理。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了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例如: 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惩罚的。 这里,“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是一般性前提,“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是特殊性前提。根据这两个前提推出”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个特殊性的结论。 演绎推理可分为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一般情况下,归纳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也叫完全归纳法,是指根据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正确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要求所列举的前提必须完全,不然推导出的结论会产生错误。例如: 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

广东省综合单位线与推理公式法使用说明

广东省综合单位线与推理公式法使用说明 一、单位时线程序的使用:先准备以下数据:流域面积F,河长L,河流坡降J,流域所在分区和亚区(如果没有亚区,则不用输入),暴雨参数(Ht、Cvt、αt)及计算频率P。计算时数据可直接输入,也可以用数据文件输入,对于第一次计算的流域,最好直接输入数据,计算完后把这些数据文件保存起来,以后计算同一流域就可用这个数据文件来输入数据,并可对此数据文件进行修改。建立或修改数据文件可用EDIT<数据文件> 数据文件中数据顺序为:①工程名称(两边要加引号);②流域面积;③河长;④坡降;⑤分区号码(用数字输入顺序号,如Ⅵ号则输入数字6);⑥亚区(输入方法同分区号码的输入一样,如果没有亚区则不用输入);⑦H6、Cv6、α6,H24、Cv24、α24,H72、Cv72、α72(注意:有些小流域按《使用手册》规定还需输入1/6小时和1小时的H、Cv、α值,数据可分几行输入)。计算机中的m1值是直接查线得到的,有时m1值要在线与线之间读出,这时可在程序运行时对计算机算的m1值作出修改,输入自己查得的值。计算频率在计算过程中输入,可反复计算不同频率而不用重新输入各参数。计算结果可直接打印出来,也可用数据文件进行保存,经过修改后再打印。用数据文件保存的结果可用(EDIT<数据文件>)查看和修改。 二、推理公式程序的使用:使用推理公式程序计算前应先准备下列数据:流域面积F,河长L,河流坡降J,流域所在分区和亚区(如果没有亚区,则不用输入),汇流分区,暴雨参数(Ht、Cvt、αt)

及计算频率P。计算时数据可直接输入,也可以用数据文件输入,对于第一次计算的流域,最好直接输入数据,计算完后把这些数据文件保存起来,以后计算同一流域就可用这个数据文件来输入数据,并可对此数据文件进行修改。建立或修改数据文件可用EDIT<数据文件> 数据文件中数据顺序为:①工程名称(两边要加引号);②流域面积;③河长;④坡降;⑤汇流分区号码(输入数字:1.山区、2.高丘、3.低丘区、4.海南,分区号码用数字输入顺序号,如Ⅵ号则输入数字6);⑥亚区(输入方法同分区,如果没有亚区,则不用输入);⑦H6、Cv6、α6,H24、Cv24、α24,H72、Cv72、α72(注意:有些小流域按《使用手册》规定还需输入1/6小时和1小时的H、Cv、α值,数据可分几行输入)。计算机中的m值是直接查线得到的,有时m值要在线与线之间读出,这时可在程序运行时对计算机算的m值作出修改,输入自己查得的值。计算频率在计算过程中输入,可反复计算不同频率而不用重新输入各参数。计算结果可直接打印出来,也可用数据文件进行保存,经过修改后再打印。用数据文件保存的结果可用(EDIT<数据文件>)查看和修改。 三、调洪演算说明:本调洪程序为水库自由泄流情况下的调洪演算程序。在作用调洪程序前须先用记事本编写好水库的水位~库容~泄量数据文件,数据文件名自定(在DOS下用EDIT<数据文件>编号),库容曲线数据文件中的数据顺序是:Z1 V1 q1 Z2 V2 q2 … … … Zi Vi qi Zn Vn qn -1 -1 -1 Zi ,Vi ,qi分别为水位及对应的库容和泄量,数据文件最后以三个-1作为结束标志。如果在库容

福建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推理公式法

省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水手册

一、基本公式: 推理公式是无资料地区由暴雨推求洪水比较常用的方法,我省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洪水的计算也通常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在流域面积200km 2 以下采用)。它是假定汇流时间降雨强度是均匀,并将汇形面积曲线概化为矩形,导出如下计算公式: 当τ≥c t 时,即全面汇流情况下, F R Q m τ τ 278 .0= (1) 当τ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AVL单元: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把听觉的、口语的、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 单元,认知心理学用(AVL单元)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 部分报告法:主试呈现一些信息,不要求被试全部报告。 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产生式系统:安德森认为产生式系统的形成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陈述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通过练习后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个体对客体事实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特定经验无意识的影响了当前信息加工处理的绩效,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验,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与操作。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能运用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并能意识到记忆活动的过程,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搜寻记忆线索,并把当前的刺激信息与提取出的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以便能回忆出不在当前的事物的记忆。息的知觉或准确的摄取。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存储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乃至终身的记忆。 佩奥的双重信息编码理论,在长时记忆中存在两种独立的编码系统,即(语义编码系统)(表象编码系统)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加工代码:AVL单元信息容量(有限性)是短时记忆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7+-2 5.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短暂、容量大。 工作记忆:又成为操作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 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感觉登记的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十分短暂,记忆容量较大 计算机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感觉登记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脚本: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监视:指一个人获得有关自己认知活动的进展、效果等信息的过程。 控制: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调整的过程。 机械性复述:或称为维持性复述,即不是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通过不断的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 精致行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口语报告法: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又称为“口述记录分析法” 流程图示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模式识别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全部报告法:快速的给被试呈现一组刺激项目,要求在刺激信息消失之后,被试立即报告自己刚才看到的所以项目,可以写出来或说出来 启发式: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粗略搜索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2逆向搜索 认知的实质是(监视)(控制)

公务员演绎推理解题技巧 演绎推理解答技巧

公务员演绎推理解题技巧演绎推理解答 技巧 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涉及的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以下是由本人整理关于公务员演绎推理解题技巧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务员演绎推理解题技巧 其一、抓住题干的主旨。解题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时有的试题的题干又比较长,这就需要应试者抓住题干的主旨即主题。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把握题意,可以为选择答案留下较为宽裕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提高答案的正确率。 其二、注意提问方式。每一种提问方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答题思路,这里尤其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一定要仔细审题,避免由于疏忽大意而选错答案。例如问的是“最能加强”还是“最不能加强”,或者问的是支持题干结论还是反驳题干结论等,一定要看清楚。 其三、不“钻牛角尖”。每道题的题干陈述都是一段短文,应试者要认为题干陈述的内容是正确的,不要持“怀疑”态度,一味钻“牛角尖”,那就没法做题了。 其四、将该排除的选项都排除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考题,一定要将该排除的三个选项都排除,即便选项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陈述无关,也应排除。有些间接找出答案的 考题,应将无关的三个选项都排除,剩下的一个方是正确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测演绎推理解题方法

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一般性的规律,小前提是具体事物的性状。由于一般包括了个别,凡是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然具有。所以当前提正确、推理形式合乎逻辑的时候,推出的结论必然是正确的。 演绎推理是逻辑证明的工具,人们可以选取确实可靠的命题作为前提,经过推理证明或反驳某个命题、 演绎推理是作出科学预见的一种手段。把一般原理运用于具体场合,作出正确的推论,就是科学预见。演绎推理是设计实验、发展假说的一个必要环节。科学假说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检验的方法就是:以假设的理论为大前提,根据不同的条件,推导出可以相比的结论,从而设计对比实验,加以证明。 演绎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为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题后的四个备选答案是与这段陈述有关的四个推理,其中有一个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或说明就可以从陈述直接推导出来的,要求应试者选出这个正确答案。 从做题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做演绎推理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题中的陈述是被假设为正确的不要对其作出怀疑或否定,给自己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于演绎推理题目中比较难的,多种条件相互制约或是数理逻辑的题目,可以忽略其具体情境,在草稿纸上抽象出其数理模型,加以逻辑运算这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解答演绎推理题时,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要注意以下事项: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

演绎推理解题技巧和例题答案

演绎推理解题技巧和例题答案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例如: 所有的昆虫都是6 条腿,(大前提)竹节虫是昆虫,(小前提)所以竹节虫一定是6 条腿。(结论)凡是长羽毛的动物都是鸟,(大前提)企鹅是长有羽毛的动物,(小前提)所以企鹅是鸟。(结论)凡是容易导电的物体都是导体,(大前提)棉线不容易导电,(小前提)所以棉线不是导体。(结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一般性的规律,小前提是具体事物的性状。由于一般包括了个别,凡是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然具有。所以当前提正确、推理形式合乎逻辑的时候,推出的结论必然是正确的。演绎推理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可以使人从一般性的原理推导出某种个别事物有无某种性状或属于哪类物体演绎推理是逻辑证明的工具,人们可以选取确实可靠的命题作为前提,经过推理证明或反驳某个命题. 演绎推理是作出科学预见的一种手段。把一般原理运用于具体场合,作出正确的推论,就是科学预见。 演绎推理是设计实验、发展假说的一个必要环节。科学假说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检验的方法就是:以假设的理论为大前提,根据不同的条件,推导出可以相比的结论,从而设计对比实验,加以证明. 公务员考试中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为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题后的四个备选答案是与这段陈述有关的四个推理,其中有一个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或说明就可以从陈述直接推导出来的,要求应试者选出这个正确答案。 从做题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做演绎推理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题中的陈述是被假设为正确的不要对其作出怀疑或否定,给自己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于演绎推理题目中比 较难的,多种条件相互制约或是数理逻辑的题目,可以忽略其具体情境,在草稿纸上抽象出其数理模型,加以逻辑运算这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解答演绎推理题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2、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间的关系。 3、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根据你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实例讲解例题彭平是一个计算机编程专家,姚欣是一位数学家。其实,所有的计算机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我们知识,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着计算机编程专家。据此,我们可以认为:A:彭平是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 B:大多数计算机编程专家是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C:姚欣并不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D: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编程专家。解答:这是一道考察逻辑推理能力的典型试题,观察A、B、C、D 四个选项,似乎都有一定道 理,但并不都对。毫无疑问,题中的四个陈述被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可各陈述的逆命题并非一定成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陈述1、彭平是一个计算机编程专家;陈述2 、姚欣是一 位数学家;陈述3、所有的计算机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陈述4、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 都在培养着计算机编程专家。陈述4 中表示时间和范围的词“今天”、“国内”、“大多数”说明计算机编专家可以在其他时间、地点、学校内培养出来,因此选项A 是错的。另外,陈述4 中的“大多数”是说明“大学”的,并非说明“计算机编程专家”,因此,结论B 也是不对的。陈述4 并不能说明综合性大学不培养数学家,况且“今天国内大多数”以外的综合性大学是否可培养数学家不能排除,所以选项C 是毫无根据的。从陈述3 可知,数学家的人数要比计算机编程专家多,数学家中有部分人是计算机编程专家,同时这也意味数学家中有部分人不是计算机编程专家,因此结论D 是由陈述3 直接推出来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设和补充而得出的结论,D 是正确答案。 例题售价2 元一市斤的洗洁精分为两种:一种加除臭剂,另一种没有除臭剂。尽管两种洗洁精效果相同,但没有加除臭剂的洗洁精在持久时间方面明显不如有除臭剂的洗洁精。因为后者: A 味道更好些 B 具有添加剂 C 从长远来看更便宜 D 比其他公司的产品效果好 解答:答案为A。先浏览一遍四个选项,带着问题去看陈述。从陈述来看,文中没有提到各公司产品比较问题,售价都是 2 元一斤,所以 C、D 两项可以排除。文中也没有提到两种洗洁精没有放添加剂的问题。故选项 B 也应排除。因此,A 正确。 例题:对于穿鞋来说,正合脚的鞋子比过大的鞋子好。不过,在寒冷的天气,尺寸稍大点别并不大。这 意味着: 的毛衣与一件正合身的毛衣的差 A:不合脚的鞋不能在冷天穿。 B:毛衣的大小只不过是式样的问题,与其功能无关。 C:不合身的衣服有时仍然有穿用价值。 D:在买礼物时,尺寸不如用途那样重要。 解答:题干中有两个陈述。陈述1 、对于穿鞋来说,正合脚的鞋子比过大的鞋子好。陈 述、在寒冷的天气,尺寸稍大点的毛衣与一件正合身的毛衣的差别并不大。这两个陈述都没2 有 提到冷天穿鞋方面的问题,也没提到买礼物问题,所以A 和D 都不对;题中也没提到毛衣的功 能问题,所以选项B 是推不出来的;只有选项C 是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设和补充而得出的结论,故正确答案是 C。演绎推理题型讲解(2 )例题3:若风大,就放飞风筝。若气温高,就不放飞风筝。若天空不晴朗,就不放飞风筝。假设以上说法正确,若放飞风筝,则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Ⅰ风大Ⅱ天空晴朗Ⅲ气温高 A、Ⅰ B、Ⅱ C 、Ⅲ D、Ⅰ和Ⅲ 解析:此题看起来很简单,许多人可能会选择答案A,但是正确答案是B 。 思路一:我们分析一下三个前提:第一个,风大,放飞风筝,第二个,气温高,就不放飞风筝第一个前提被第二个前提限定,也就是说风大,但气温高,不能放飞风筝,答案D 是不成立的。有些人只考虑第一个前提,而没有考虑第二个前提,就会选择A。 第二个前提,气温高,不放飞风筝;但气温不高的时候,是否放飞风筝不确定。第三个前提,若天空不晴朗,就不放飞风筝;可以推出,天空晴朗,就放飞风筝。而且,第三个条件不受第一和第二个条件的限制。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来观察一下A、B、C、D 四个答案,A、C、D 是错误的,答案是B。上述解法是一个正常的推理过

行测-演绎推理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

1、演绎推理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 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另外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推理都必须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一般来说,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所推导出的新的判断则称为结论。推理大体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只有一个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例如:有的高三学生是共产党员,所以有的共产党员是高三学生。 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的推理就是间接推理。例如:贪赃枉法的人必会受到惩罚,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今天你们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 一般说,间接推理又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三种形式。 1、演绎推理及其分类 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了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例如: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惩罚的。这里,“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是一般性前提,“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是特殊性前提。根据这两个前提推出”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个特殊性的结论。 演绎推理可分为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1、三段论 (1)所谓三段论是推理中最普通的一种形式。它由三个简单判断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例如:不法分子都害怕法律的制裁(大前提);杀人犯是不法分子(小前提);所以杀人犯害怕法律的制裁(结论)。 (2)三段论的推理一般有三个特点: ①有三个判断; ②每个判断都有两个概念,整个推理共有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出现两次; ③在前提中都有一个概念起媒介的作用。 在逻辑学中,阐述三段论时,概念和判断都有一定的名称。即,在作结论的判断中的谓项称为大项(P);作主项的称为小项(S);在结论中不出现,在前提中起媒介作用的称为中项(M)。一般,包含大项的判断称为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判断称为小前提。 (3)我们在运用三段论时,还要遵守三个原则: ①一个三段论必须(也只能)有三个概念,特别是中项必须是同一概念,否则就会产生错误(通常把这种错误说为“偷换概念”)。例如:茅盾著作不是几天可以读完的;《白杨礼赞》是茅盾著作;所以,《白杨礼赞》不是几天可以读完的。 这里,在大前提中的“茅盾著作”指所有茅盾著作构成的总体,而小前提中的“茅盾著作”则是茅盾许多著作中的一种具体的著作,两者含义不同,已经不是三个概念,而是变成了四个概念,致使推理产生了错误。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周延是在一个判断中对于主项和谓项是否全部断定,如全部断定就是周延,否则就是不周延。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例如:劳模都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刘波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所以,刘波是劳模。 在这个推理中,大前提里,中项并没有全部断定,因为参加代表大会的并不一定都是劳模。在小前提里,中项也没有完全断定,因为出席代表大会的肯定不是只有刘波一个人。由于在大小前提中,中项都是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逻辑错误)。 ③在大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否则就会造成“不当周延”的错误。例如:书记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她不是书记;所以,她不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在这个推理

认知心理学常见的42个定义

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1967) 范式:是一定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研究思潮和方法的结合体。 范例:指一种概念的典型例子,用来规定这个概念的直接证明的定义。 抽象分析: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实现某以心理现象的内部心理机制。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核心是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减法反应时:通常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种过程,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该过程的时间。基本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包含另一种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相加反应时: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时以系列的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以特定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这以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出声思考:在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解决问题可利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原理: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可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使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问题行为图:使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可直观的看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由两个部分组成:知识状态和操作。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心理加工过程,即认为信息加工方式是系列的或串行的。 部位标记说:将知觉看作刺激在神经系统湖泊脑中留下烙印,将知觉当作一种只具有直接性质的心理现象。 认知心理学将知觉看作一种主动的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叫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由于信息流程是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逻辑推理类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

逻辑推理类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 此种题型是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请你根据这段陈述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能够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结论。 逻辑判断主要考察的是应试者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从作题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做逻辑判断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题中的陈述是被假设为正确的,不要对其作出怀疑或否定,给自己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于逻辑判断题目中比较难的,多种条件相互制约或是数理逻辑的题目,可以忽略其具体情境,在草纸上抽象出其数理模型,加以逻辑运算这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下面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题来分析一下如何做这种题目。 解题技巧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2、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3、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用你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 逻辑推理类解题规律总结 A判断:全称判断,所有s都是p例如“一切鲸都是水栖哺乳动物”。 E判断:全称否定,所有s都不是p例如“所有被子植物不是裸子植物”。 I判断:特称肯定,有些s是p例如“有的水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 O判断:特称否定,有些s不是p例如“有的鸟不是会飞的”。 1.A命题(所有S是P)与E命题(所有S不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我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 二者决不能同真,即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但二者可以同假,即当一个假时,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逻辑上叫做“反对关系”。 2.I命题(有的S是P)与O命题(有的S不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班有的同学是共青团员。 我班有的同学不是共青团员。 二者不能同假,即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真;但二者可以同真,即当一个真时,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 逻辑上叫做“下反对关系”。 3ASPOSPSPISP .命题(所有是)与命题(有的不是),正命题(所有不是)与命题(有的是)之间的关系,例如:

高二数学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3月5日 高二理科数学测试题 1.由直线与圆相切时,圆心到切点连线与直线垂直,想到平面与球相切时,球心与切点连线与平面垂直,用的是 ( ) A .归纳推理 B .演绎推理 C .类比推理 D .传递性推理 2.下列正确的是( ) A .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B .演绎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C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D .合情推理可以作为证明的步骤 3.下面几种推理中是演绎推理.... 的序号为( ) A .半径为r 圆的面积2S r π=,则单位圆的面积S π=; B .由金、银、铜、铁可导电,猜想:金属都可导电; C .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性质; D .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的方程为222()()x a y b r -+-=,推测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球的方程为2222()()()x a y b z c r -+-+-= . 4.“∵四边形ABCD 是矩形,∴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相等”,补充以上推理的大前提是 ( ) A .正方形都是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B .矩形都是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C .等腰梯形都是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D .矩形都是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5.设 f 0(x )=sin x ,f 1(x )=f ′0(x ),f 2(x)=f ′1(x ),…,f n (x )=f ′n -1(x ),n ∈N ,则f 2009(x )=( ) A .sin x B .-sin x C .cos x D .-cos x 6.命题“有些有理数是无限循环小数,整数是有理数,所以整数是无限循环小数”是假命 题,推理错误的原因是( ) A .使用了归纳推理 B .使用了类比推理 C .使用了“三段论”,但大前提使用错误 D .使用了“三段论”,但小前提使用错误 7.观察下列等式: 1- ; 1- ;1- ...... 据此规律,第n 个等式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观察下列等式:,……,根据上述规律, 第五个等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2=1111123434+-=+1111111123456456+-+-=++332123,+=3332 1236,++=33332123410+++=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

[逻辑]演绎推理经典14种方法20例题详解

演绎推理经典14种方法20例题详解 一、矛盾关系的推理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语句或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例如,“我们单位所有职工都买了保险”与“我们单位有些职工没有买保险”之间是矛盾关系,“我们单位所有职工都没有买保险”与“我们单位有些职工买了保险”之间也是矛盾关系,“张云是总经理”与“张云不是总经理”之间也具有矛盾关系。 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给大家(经验分享部分看过的人不用看了)。我的笔试成绩一直都是非常好的,不管是行测还是申论,每次都是岗位第一。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一个网站,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 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工具,一款公务员考试软件,对于我成功它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超猛的一款软件,集成最新题库、大纲资料、模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赞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到我推荐的这里搜索“公务员”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目(也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最后,记得好好学习,只有自己帮助自己。祝愿每一位有梦想的同学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大家祈福!加油! 根据直言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我们可以求解一些问题。 例题1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富家少女鲍细娅品貌双全,贵族子弟、公子王孙纷纷向她求婚。鲍细娅按照其父遗嘱,由求婚者猜盒定婚。鲍细娅有金、银、铅三个盒子,分别刻有三句话,其中只有一个盒子,放有鲍细娅肖像。求婚者通过这三句话,猜中鲍细娅的肖像放在哪只盒子里,就嫁给谁。三个盒子上刻的三句话分别是: (1)金盒子:“肖像不在此盒中。” (2)银盒子:“肖像在铅盒中。”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三段论以及附加说明

逻辑学基本知识总结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的推理过程。它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把性质或关系归结到类型;或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观察,公式表达规律。例如,使用归纳法在如下特殊的命题中: 归纳推理的类型 a.普遍化 普遍化或归纳普遍化,是从关于样本的前提到关于总体的结论的过程。 1.比例为 Q 的样本有性质 A。 2.结论: 比例为 Q 的全体有性质 A。 前提提供给结论的支持依赖于样本群体中的个体数目可比较于全体中的成员的数目,和样本的随机性。草率普遍化和偏倚样本是与普遍化有关的谬误。 b.统计三段论 统计三段论是从一个普遍化到关于一个个体的结论的过程。 1.比例为 Q 的总体 P 有性质 A。 2.个体 I 是 P 的成员。 3.结论: 个体 I 有性质 A 的概率相当于 Q。 在前提 1 中比例可以是像 '3/5'、'所有的'或'一些'这样的词。两个 dicto simpliciter 谬论可以出现在统计三段论中。它们是"意外"和"反意外"。 c.简单归纳 简单归纳是从关于一个样本群体到关于另一个个体的结论的过程。 1.全体 P 的比例为 Q 的已知实例有性质 A。 2.个体 I 是 P 的另一个成员。 3.结论: 个体 I 有性质 A 的概率相当于 Q。 这实际上是普遍化和统计三段论的组合,这里的普遍化的结论也是统计三段论的第一个前提。 d.类推论证 (归纳的)类推是从已知的在两个事物之间的类似性到关于在这两个事物之间公共的一个额外性质的结论的过程: 1.事物 P 类似于事物 Q。 2.事物 P 有性质 A。 3.结论: 事物 Q 有性质 A。 类推依赖于已知共享的性质(类似性)蕴涵 A 也是共享的性质的推论。前提提供给结论的支持依赖于相干性和在 P 和Q 的类似性。 e.因果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