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四诊技巧

中医临床四诊技巧
中医临床四诊技巧

中医临床四诊技巧

中医学经历了漫长年代的发展,已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这种诊断方法,尤其是诊断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区别,集中反映了中医理论的精髓。

中医看病时通常是运用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了解患者疾病的现状和病史,探索发病的原因和病机,掌握症候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所在和邪正虚实、病情顺逆等变化。它的基本精神和特点是整体观,临证不是孤立地对待每一病症,而是要结合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形态苦乐、嗜欲喜恶、体质强弱,以及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的差异,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中医诊病的手段和方法可概括为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部分,每一部分虽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彼此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偏废的。

(一)望诊

包括神色形态几个中心内容,但尤以色诊、舌诊为重点。

初涉临床时往往会强调问诊为四诊的第一位,难以领悟望诊的精义,超越语言表达所提示的信息,久经实践则渐能感悟到“望而知之谓之神”确非诳语,而“五色诊”的启示,尤胜于

望神情、形体、动态。

1.色诊

亦称“五色诊”。以观察面部的色泽为主,其它部位也可类推。观察面部色泽的荣枯,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因为十二经脉气血皆上注于面,在病理情况下也有其相应变化。不论五色如何,分辨其善恶的共同基本特点是:善者明亮、含蓄、润泽──表──浮泽;恶者晦

暗、暴露、枯槁──里──沉浊。

同时,还当进一步联系八纲辨证,掌握病变的不同性质。例如:

气虚──晄白

白血虚──淡白

实──苍白──寒实

实──面目红赤

虚──两颧潮红

寒──青苍

热──青赤

明亮──湿热(阳)

黄晦滞──寒湿(阴)

虚──萎黄

灰黑暗淡──阳虚

焦黑瘦削──阴虚

黑而带黄

实阴盛寒实

青黑相兼

《素问·五脏生成篇》根据面色判断病人的吉凶善恶,指出“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炭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颇为具体切实。

在特殊情况下,还可根据脏腑在面部的分属,结合五色的不同,以测知某一脏腑的病变,及其相互之间的生克顺逆,但应以面部整体色泽为主,分部察色为辅,不可机械对号,确有特异表现者可参合辨析。《内经》对面部分候五脏的具体方法有二,《素问·刺热论》以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似较《灵抠·五色》分候法为简要可凭。望目,也是望面时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既要看两目有神、无神,明亮、浑暗,还要注意其病理特征。目胞浮为风邪犯肺或脾虚湿蕴,目胀睛突为肝经火郁、痰瘀阻络,斜视为风火,直视、上视为痰瘀上蒙神窍,两侧瞳孔大小不等为颅脑水瘀,目睛色青而视物转动灵活多属肝旺体质,目赤充血多属心肝火盛,两目深黄多为肝胆湿热,目睛及眼脸淡白少泽多为血虚,目眶暗黑者多属痰瘀、肾虚,目睛内眥见黄色瘤斑者为痰浊瘀结,视歧、目荒荒为肾虚精竭

或痰瘀饮逆。

2.舌诊

舌诊主要是观察舌体的舌质、舌苔、形态及其润燥。由于五脏之脉皆络于舌,赖气血津液上输濡养,故通过舌诊可以直觉观察到病变所属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盈亏,病邪的性质及浅深。望舌苔要注意苔色和舌质的变化。舌质淡红为平人;淡白为气血亏虚;红绛为热盛伤阴;青紫为血瘀。苔色有白、黄、灰黑之分,白苔主表、主寒。薄白而润为常人;薄白而干为表证津伤;薄白而滑为寒湿;厚白为湿浊、痰饮、食积;腐苔为湿热秽浊上蒸。黄苔主里,主热,

薄黄为邪热未盛,初传入里;黄腻为湿热内蕴或食积化热;黄而粘腻为湿浊痰热胶结;黄而干燥,甚至焦黄者为燥热伤津;淡黄润滑者,多为湿蕴痰聚。苔灰黑,质干者主里热,质润者主里寒;白腻灰黑,舌面湿润为阳虚寒湿、痰饮;黄腻灰黑为湿热久蕴,焦黑干燥为热极

津枯。

与此同时,还要观察苔质的润燥,以测知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临证对舌诊的辨析,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外感内伤两类病种,分别掌握其重点。

外感急性热病:重在观察舌苔,以了解病性的寒热,邪正的消长进退。

内伤慢性杂病:重在观察舌质,以了解脏腑气血虚实,证候特征及病机的属性重点。(2)同一舌苔,在邪正虚实寒热方面,有轻重深浅的差别,例如:舌苔白腻病属寒湿,但白腻的程度悬殊甚大,必须依此判断湿邪的轻重;同一黄腻舌苔,病属湿热,如深黄厚腻者为湿热深蕴,中部聚积成腐者又有夹滞之候,若干燥少津,已有伤阴之机。

(3)判别病机属性真假:同一黑苔,如黑而润滑者为阴寒内盛,有水极似火之势;若黑而燥

裂有刺者,又为热极之证。

(4)注意病机的错综夹杂:如舌苔黄白相兼或底白罩黄者多为寒热错杂,或温邪由表初传入

里,表里同病之候。舌质光淡少津者,多为正虚气阴两伤之象。

(5)舌面五脏分候法的鉴别:一般以为“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笔

花医镜》)。临证虽有参考价值,但不可机械。

概而言之,则与心胃病变关系密切,因舌为心之苗,观舌尖部位的色质,多能显示心经的病候;舌为胃镜,舌苔是由脾胃之气上蒸而生,故观苔之色质,多能显示脾胃的病候。至于肺的分属部位虽无明确界定,如结合《伤寒指掌》胃经分候法,似当界于上脘舌尖与中脘舌中

之间,上脘病涉心肺,中脘则关乎肺胃。

他如舌苔因食物染色而改变者,尤须加意了解,慎防由此误诊,导致辨证失当。

观察舌体形态,亦是重要的一环。察老嫩以辨邪实或正虚;视胖瘦以辨是阳虚、水湿或阴血亏虚;舌有裂纹者为精血、阴津亏耗;见点刺舌者为脏腑热盛;舌边齿印为阳气虚衰,水湿内蕴。舌体暴萎为热极阴伤,久萎为气血虚衰;舌强为热盛伤阴,或风痰阻络;歪斜为内风夹痰,瘀阻络脉;舌卷缩为寒凝络绌,或痰阻舌根,或热伤津液;舌下络脉粗胀青紫为血瘀。观察舌苔、舌质、舌态,虽各有不同的病理重点,但临证必须综合分析,方能提高辨识的准

确性。

(二)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审查病人声音和气味,了解病情,提供辨证依据的诊察方法。包括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嗅气味包括病体气味,排泄物气味等。

如语声嘶哑,甚则失音,暴病突发者多实,久病积渐加重者多虚,或正虚邪实。谵语、狂言属实,多为痰火瘀闭;郑声、独语多属心气大伤,或气郁痰阻。舌强语謇多因风痰阻络。喘哮病人,喘以气息急迫为主,哮以喉中痰鸣有声为主,且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而痰涌声高气粗为实,喘而痰声如鼾、气怯、动则加剧为虚;少气或气少不足以息,声低不足以闻,属虚,不同于短气之气急短促,息数不相接续,而证有虚实之分。咳嗽频剧、阵发、声高气急,多属外感实证;咳嗽轻微间作,声低气怯,多属内伤虚证;久咳致喘者,则夜卧咳

剧持续不己,少气不足以息。呕吐应辨食入即吐,朝食暮吐,吐势缓急等以分虚实;呃逆声高而频作属实,声低气怯无力,断续时作多虚。

嗅气味:如口出酸腐臭气为胃肠积滞;口中腐臭,牙龈糜烂为牙疳;咳吐腥臭脓血浊痰为肺痈;温热病口臭喷人或汗气臭秽为疫毒炽盛;病体有尸臭味为脏气衰竭的危候等。结合辨病而言,如尿毒症的口中尿臭,肝昏迷的肝臭,糖尿病酮中毒的烂苹果味,咳吐血病者的血腥味等。他如对痰涕、呕吐物、大小便、妇女带下等,又须与望、问二诊合参,进行辨析。当前在临证时还应采取现代相关检测手段和方法为我所用,延伸我们的感官,获取更多的信息。如用听诊器检查心肺病变,听取肠鸣音;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等。

进而言之,听患者诉述病情,了解其所苦,亦与闻诊密切有关。

(三)问诊

问诊是四诊中最须下功夫的一环,故曰“问而知之谓之工”,也是初涉临床时的基本功。张景岳创“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环绕患者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兼症,了解

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西医学的完全辨病。如问寒热,要问清是恶寒发热及寒热的轻重主次,还是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发热是壮热、潮热、身热不扬等,以辨病位、病性。问疼痛要问清是胀痛、走窜痛、刺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及拒按、喜按等。以辨寒热气血虚实,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的关系,了解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形志苦乐、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针对不同对象,如妇女、小儿等,作有关病史方面的询查,以找寻其致

病原因。

在问诊时要注意询查方式和对话技巧,切记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对情志病人的交谈,

“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

(四)切诊

切诊主要含脉诊、触诊两部分。

1.脉诊

脉诊在中医学诊查中,具有重要的特色,但切忌夸张到神秘不可捉摸的程度,凭脉即可知病,

更不应妄自否定诊脉的客观价值。

脉诊的使用,有其一定的常规。首先应当了解如何调息,如何下指,以及掌握三部、七诊、九候、五十动的基本要求。三部脏腑取诊法,脉与时令、个体、饮食、生活、情志的关系,正常平脉的形态等,然后才能认识辨别有病之脉。

脉象的分类,一般说来有二十八脉(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一作疾)和十怪脉,为了便于临床掌握,前人也做过不少比类、对举、归类工作,选择主要的若干脉象,作为纲脉,其中如滑伯仁的浮沉迟数滑涩六纲,也有再加虚实或短长而称八纲的。各家所说,虽有出入,但是都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利于初步从事临床工作者的逐步深入掌握。

脉诊结合临床体会,尚须注意下列几点:

(1)兼脉

临床所见,脉象单见者少,兼见者多,凡属兼见之脉,必须区别主次,综合分析。

(2)脉症合参

根据内经所说“色脉合参”的道理,把脉象与其他症状联系考虑,互相对比,肯定问题,解决疑点,决定顺逆。既要“凭脉辨证”,也要“舍症从脉,舍脉从症”,分别真伪,认清本

质。

(3)掌握病机演变

脉诊不但要求“凭脉辨证”,认清现在症状的病理变化,还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例如无病之人,脉见结代者,为“脉病人不病”,真藏之气己伤,将有暴病之变;阴证脉见沉细的病人,忽然暴出虚大,为阳越于外,有脱变的危机;阳证脉来洪数的病人,忽然脉转沉细,有阳病入阴的转变;眩晕患者脉见弦劲搏指者,势将内

风上旋,有暴中的可能。

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既要掌握诊脉的基本操作规则,基本要求,基本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加深体会,逐步提升辨识有病之脉的能力。不能轻率的认为诊脉仅是为问诊提供时间的一种形式。持上述认识者,关键在于陷入诊脉不能辨病的误区,没有把辨证作为立足点,如换位思考,脉的浮沉迟数,对证的表里寒热不是昭然若揭吗?

另一方面,诊脉辨病也还有它的特异性。心主血,生脉,脉为血之府,营行脉中,血液的原动力在心,因此,心血管系统病变,又往往能显示病的特异性,如“脉结代”,十怪脉中的某些脉型,就能直觉反映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者多见弦滑劲而不和之象等等。至于湿温病初起的濡缓脉,重症病者脉快而弱的濡数脉。薛生白所说“脉无定体,或洪或缓”等,与西医学中伤寒病的相对缓脉,在辨识病的特异性方面又何等的相似。

即使西医在检查脉搏有异常表现时,亦常注意描述其特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脉见骤起骤落者,称之为“水冲脉”,这颇与中医所指大失血后的芤脉类似;因左心衰、冠心病而脉见强弱交替者,称之为“交替脉”,与中医脉诊所描述的“乍大乍小”意义类同。由此使我们感悟到,对具有中医诊查特色,自成理论体系的“脉诊”何能轻易言玄?只有进一步应用现代手段和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有所发展提高。

2.触诊

包括胸腹、四肢、皮肤等部位,但在临床上尤以胸腹诊的意义最为重要。

按胸胁:胸膺为心肺之所居。如胸部胀满,甚至隆起,手击音清者多属肺胀;手击音浊者多病痰饮。手触虚里搏动过剧者为宗气外泄,心气衰竭之候。两胁为肝经之分野,肝胆位居右胁,脾胰居左,若肝病癥积,脾患痞块、疟母等则触之质硬,皆有形可征。如两胁连及腰肾

区,叩触酸痛不适者,还可与肾有关。

按脘腹:脘在心下、上腹部,属胃所居;大腹当脐,属脾,大小肠所主;小腹在脐下至耻骨,属肾、膀胱、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所主。病则有相应部位的症征。

触查胸腹:一是要了解有无痞满、疼痛、包块、膨胀等,及其所在部位;二是了解其拒按、喜按、怕冷、恶热、固定不移、气窜不定、刺痛、气胀、新病、久病,及与饮食饥饱、二便等相关症状的关系,妇女经带胎产情况,以辨虚实寒热气血,进而识别不同疾病的特异症状。总之,四诊是中医通过医生的感官,直觉地掌握病情,并以中医基本理论作指导,分析判断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但从中医现代化的要求来说,还有必要从宏观走向微观,借助一些器械设备,加强诊查手段,提高四诊水平,深化认识,既要把握疾病的普遍规律以及脏腑之间的整体关系,还要进一步认识各个不同病种的特殊表现,为辨证结合辨病提供诊断

依据

中医面诊手诊

全息手诊简介 一、握手观健康 (一)伸手看对方: 1、拇食指低于30度角的:不很舍得给你握手,这种人比较胆小、怕事、谨慎、保守。不喜欢改变自己。身体素质比较差一点的。 2、拇食指角度在45度角的:这种人比较灵活,爱好自由,比较独立。这种人灵活适应能力强,爱好自由自在,独立能力强,一般身体比较健康。 3、拇食指角度在90度角的:这种人比较大方,开朗,仗义,独立性很强,很喜欢自己做事,不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自我主义,往往大意、浪费。这种人肝火比较旺盛。 (二)手感看对方: 1、手感的对比。 (1)手感凉:主脾肾阳虚。发内寒,体弱怕冷,血气不循环,吸收能力差。阳虚的人很容易怕冷。 (2)手感热:主心肾阴虚。烦躁、上火、失眠、多梦、紧张。 (3)手感湿:主心脾两虚。心情压力,容易疲劳乏力。手汗多,多为脾胃积热,心火盛、精神紧张。 (4)手感干:主肺脾两亏。肺是滋润皮肤的,肺不好皮肤干燥,这种人容易感冒。容易得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 (5)手感粘:主内分泌失调。特别是糖尿病的人比较多见。容易热,出汗,且汗是粘的。 (6)手汗多:多为脾胃热,心火旺,精神紧张。 (7)手感温暖润泽有弹性:主五脏调和、身体健康,这是最好的。 2、手感的温度。 (1)手感热:两种情况:一种是实热病,比如发烧,头越摸越热,多摸两秒钟,这说明多有炎症;另一种是虚火,也就是再握时反而觉得不是很热了,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肾阴虚,多见虚火上浮、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喉炎、高血压、糖尿病、阴虚劳热症等。

(2)手指热:多见于便秘、血粘稠、三脂偏高,血压高。 (3)手掌热:心火盛,多见于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炎等。 (4)手感寒:可见于脾肾阳虚,甲状腺功能低下、微循环障碍、经脉运行不畅、容易疲劳、容易感冒、月经不调等。 (5)手指凉:多为血液循环较差,容易疲劳乏力,难入睡、多梦、心跳心慌、头脑不清、头晕头痛。 (6)手掌凉:多为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甲状腺功能低下,微循环障碍,经脉运行不畅,脾胃消化吸收系统较差,容易消化不良、便溏、疲倦乏力、贫血。女性多见于妇科疾病、白带比较多一点,月经不调。 (7)寒热交错:手心凉手指热,或者手心热手掌凉,或者一只手凉一只手热,这叫阴阳失调。多见于夏天怕热,冬天怕冷;血虚。食热上火,食凉觉寒;上热下寒,穿多一件怕热,穿少一件又怕凉,虚不受补;月经不调。心烦心燥、失眠多梦、容易上面咽喉痛,下面手脚冻等内分泌失调现象。 (8)正常的手应该是冬暖夏凉。如果刚刚相反的话说明是血虚。但是手的温度不一定都是别人的手太凉或者太热,也许是自己的问题,所以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 3、手掌的软硬。 (1)手掌软: a、手掌厚而有肉有力,富有弹性,多为精力充沛,体质强壮,适应力强。 b、如果手掌厚而无力,弹性差,多为精力欠佳,疲劳乏力。 c、手掌软细薄而无力,多精力衰退,体弱多病。手软的人多为用脑干活的人。中医有句话:手掌如棉,闲且有钱,说明知识的重要性。 (2)手掌硬: a、手掌肌肉硬直、缺乏弹性者。血气有点抑制了,经脉不是很通畅,适应能力比较差。 b、手掌硬直而瘦者,多为消化系统功能问题,循环系统不是很好,凡事多固执,缺乏应变能力。手硬手粗的人多为劳力者,用力干活的人。中医有句话:“掌硬如铁,奔波不歇。手掌入绵,闲且有钱。” 二、手指观健康 手掌为阴,手背为阳,五个手指刚好是阴阳交错。树叶干枯一般是树根缺水,一个人内脏经脉的气出来首先到手指,所以一个人内脏的问题马上可以在手上可

中医外科学习题

绪论 一、选择题 1.有关中医外科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 A.殷商B.周代C.东汉D.晋代E.隋代 2.在我国医学史上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是在 A.春秋B.战国C.周代D.东汉E.西汉 3.我国最早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剖腹手术的名医是 A.扁鹊B.刘涓子C.华佗D.陈实功E.吴谦 4.有外科鼻祖之称的我国名医为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刘涓子E.陈实功 5.华佗所处的朝代是 A.殷朝B.周代C.汉代D.战国时期E.东汉末年 6.陈实功所处的朝代是 A.战国时期B.汉代C.晋朝D.明朝E.清朝 7.巢元方所处的朝代是 A.春秋时期B.汉代C.隋朝D.明朝E.清朝 8.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B.《诸病源候论》C.《刘涓子鬼遗方》D.《黄帝内经》E.《外科正宗》 9.我国现存最早记载疥疮、漆疮病因病机的著作是 A.《灵枢.痈疽》B.《五十二病方》C.《诸病源候论》D.《刘涓子鬼遗方》E.《伤寒杂病论》 10.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一种外科疾病的专著是 A.《灵枢.痈疽》B.《刘涓子鬼遗方》C.《集验背疽方》D.《霉疮秘录》E.《疮疡经验全书》 11.《刘涓子鬼遗方》的作者是 A.张仲景B.龚庆宣C.华佗D.陈实功E.吴谦12.《集验背疽方》的作者是 A.李迅B.刘涓子C.华佗D.陈实功E.吴谦 13.《外科正宗》的作者是 A.李迅B.刘涓子C.王肯堂D.陈实功E.王维德14.首载阳和汤、小金丹,并创立外科阴阳辨证法的著作为A.《灵枢.痈疽》B.《诸病源候论》C.《千金方》 D.《外科全生集》E.《疡科心得集》 二、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医师分工中的“疡医”主治[ ]疡、[ ]疡、[ ]和[ ]疡。 2.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外科医生是[ ],有外科鼻主之称的医生是[ ],世界上第一位给病人作全身麻醉的我国医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最早专论一种外科疾病的专著是[ ],我国第一部专论梅毒的专著和作者分别是[ ]、[ ]。 3.明清时期外科三大学术流派为[ ]、[ ]、[ ],其代表著作分别为[ ]、[ ]、[ ],代表医家分别为[ ]、[ ]、[ ]。 4.创立“阳和汤、小金丹”的医生是[ ];创立“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理论的医生是[ ];创立“紫雪丹、至宝丹”的医生是[ ]。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E 6.D 7.C 8.C 9.C 10.C 11.B 12.A 13.D 14.D 二、填空题 1.肿,溃,金创,折 2.医询,华佗,华佗,《刘涓子鬼遗方》,《集验背疽方》,《霉疮秘录》,陈司成 3.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陈实功,王维德,高秉钧 4.王维德,高秉钧,高秉钧 第一章外疡 一、选择题 1.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A.外感风温、风热B.热毒、火毒C.气郁、火郁 D.外感暑热E.外感湿热之邪 2.外疡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感六淫B.感受特殊之毒C.经络阻塞 D.情志内伤E.外来伤害 3.下列除哪项外均正确反映了外疡的病因与病位的关系 A.发于头面者多因风温、风热引起B.发于胸腹者多因气郁、火郁引起 C.发于臀部者多因火郁引起D.发于胫足者多因湿热、寒湿引起 E.发于上肢者多因风热引起 4.气血与外疡的关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疡的发生与否,与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B.气血盛衰与外疡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C.局部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可转化 D.气血虚外疡易成脓、破溃 E.气血旺盛外疡易生肌收口 5.饮食不节导致外疡发生的最常见病机为 A.胃气不和B.胃失和降C.胃阴不足 D.胃热壅滞E.湿热火毒内生 6.情志内伤所致外疡的好发部位是 A.乳房、胸胁B.颜面C.背部 D.手足E.臀部 7.外疡的辨证应首辨 A.病因B.经络C.阴阳D.部位E.善恶顺逆 8.下列辨外疡阴证、阳证的主要依据,哪项不正确 A.患部皮肤颜色红活与否B.肿势高突还是平塌 C.局部灼热与否D.病发于皮肉还是筋骨 E.脓液之有无 9.风肿的特点是 A.肿块硬如棉、馒,有囊性感B.坚硬如石C.皮色发白微肿 D.漫肿宣浮E.肿而木硬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中医面诊

中医面诊 中医面诊内容探秘 一、总论 l、脸上长痣、痦子;表示该部位脏器先天功能不足。 2、脸上长斑:表示该部位长期慢性耗损形成的慢性疾病(3~5年形成)。

3、脸上长青春痘:表示该部位脏器现阶段正存在炎症病变(短期形成)。 4、全脸青春痘、斑:是内分泌失调或肝脏免疫功能下降。 二、各论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 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朗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则证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眉头向上部有凸起,也是有肺疾。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 5、胸(乳):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

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6、肝;反射区在两眉1/2处至太阳穴以上,额头1/3以下的部位,及鼻梁中段 (即鼻梁最高处)。若这两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而此人比较年轻或是有钱的老板或是大官,可能是脂肪肝。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此人肝火旺。若太阳穴处有斑,证明肝功能衰弱。若鼻梁高处有斑,还可能是肝火大,情绪不稳定、更年期等。若这两处都有明显的班,且脸色晦暗无华,看起来很难看,人也比较清瘦,即说明此人有肝病(肝炎或肝硬化)。眉中央有痣,眼球发黄,且面色非常黄是乙肝。从鼻梁处一直青到鼻头可能是癌或瘤! 7、胆:反射区域在鼻梁高处的外测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状、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较微炎症;若有斑,可能有胆囊炎。若此部位有竖褶子、或笑时有竖褶子,说明此人胆囊有问题。若此部位有痣、痦子,证明胆功能先天不足。若把右手放在右肋下(胆就在此部位),左手握拳击打右手背,若此部位疼痛的话,即是胆囊炎;若刺痛的厉害的话,可能是胆结石。胆有问题的人可能肥胖。眼下面胆区有一对明显的斑或有痣、痦子,是胆结石。眼袋晦暗亦证明胆不好。 8、肾:反射区在眼外角平线与耳中部垂起直线相交向下至下巴的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证明此人肾虚,一般倦怠,腰背及腿部酸疼。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极有可能是肾结石。若此部位有

36.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临床路径

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骶尾部藏毛窦的住院患者。 一、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鹳口疽。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骶尾部藏毛窦。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张东铭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出版)。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正虚邪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的患者。 2.有骶尾部藏毛窦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伴有肛门及骶尾部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2)病变引起骶尾部骨质破坏的患者。 (3)伴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 (4)伴有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的患者。 (5)伴有脊柱裂及脑脊液漏的患者。 (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7)不配合手术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主要观察骶尾部疼痛、肿胀、流脓水等症状的变化情况。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正侧位片、感染性疾病筛查、腹部超声、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腔CT或MRI、局部窦道X 线造影检查、腔内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根据患者局部病变范围选择适当手术方式 2.辨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清热解毒透脓。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3.术后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用中药外敷 4.术后视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局部病灶切除,炎症可控。 2.有缝合线时缝合线完全拆除。 3.患者大小便正常,无其他需要住院治疗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最新4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汇总

4附骨疽中医临床路 径

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 一、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编码为:BWC131附骨疽;ICD10编码为:M86.993骨髓炎); 选择中医治疗。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附骨疽诊疗方案。 1、疾病诊断 (1)病史:创伤后感染或急性骨髓炎病史;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肢窦道长期流脓不愈合或时愈时溃;或有游离死骨片流出;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或CT)检查:游离死骨存在,死骨周围骨包壳已形成。 2、证候诊断:正虚邪滞型。证见: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后加重;皮肤轻肿不红;窦道时愈时溃,脓液或稠或稀伴轻度异常气味,间或可见死骨排出;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附骨疽诊疗方案。 1、年龄在16周岁以上; 2、全身状况允许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TCD编码为:BWC131附骨疽,ICD10编码为:M86.993骨髓炎; 2、除外死骨较大或部位较深者; 3、除外死骨游离不充分者; 4、除外全身高热,局部红肿热痛剧烈者; 5、患者同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六)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镜检; 3、凝血功能检查; 4、感染性疾病筛查; 5、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 6、心电图; 7、病变部位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 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第一阶段治疗方案(第1-7天) 1、内补黄芪汤(加减)口服; 2、骨炎托毒丸口服; 3、骨髓炎外洗方经窦道冲洗创腔; (八)第二阶段治疗方案(第8-12天)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咬伤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6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毒蛇咬伤(蝮蛇咬伤)轻型的住院患者。 一、毒蛇咬伤(蝮蛇咬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毒蛇咬伤病(蝮蛇咬伤)(TCD编码:BWV005)。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毒蛇咬伤(蝮蛇咬伤)(ICD10编码:T63.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蛇伤治疗学》(舒普荣,舒小红,崔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病情程度 (1)轻型 (2)重型 (3)危重型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毒蛇咬伤(蝮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临床常见证候: 风火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毒蛇咬伤(蝮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毒蛇咬伤(蝮蛇咬伤)的患者。 2.病情程度属于轻型。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以下任何一项即不进入本路径: (1)病情程度属于重型或危重型者。 (2)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或婴幼儿被蝮蛇咬伤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动脉血气分析、腹部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风火毒证:清热解毒、祛风凉血、通利二便。 2.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 (1)清创 (2)针刺、火罐治疗 (3)隔蒜灸 (4)中药涂敷 (5)刺络拔罐 (6)中药泡洗技术 4.西药治疗 患者被蝮蛇咬伤后24小时之内应使用抗蝮蛇毒血清和破伤风抗毒素,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头孢类抗生素等。 5.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2.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 3.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 4.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面诊全面分析(超级详细)

中医面诊内容探秘- - 一、总论- l、脸上长痣、痦子;表示该部位脏器先天功能不足。- 2、脸上长斑:表示该部位长期慢性耗损形成的慢性疾病(3~5年形成)。 - 3、脸上长青春痘:表示该部位脏器现阶段正存在炎症病变(短期形成)。- 4、全脸青春痘、斑:是内分泌失调或肝脏免疫功能下降。- 二、各论-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 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

(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 - 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朗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则证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眉头向上部有凸起,也是有肺疾。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 不好。- 5、胸(乳):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6、肝;反射区在两眉1/2处至太阳穴以上,额头1/3以下的部位,及鼻梁中段(即鼻梁最高处)。若这两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而此人比较年轻或是有钱的老板或是大官,可能是脂肪肝。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此人肝火旺。若太阳穴处有斑,证明肝功能衰弱。若鼻梁高处有斑,还可能是肝火大,情绪不稳定、更年期等。若这两处都有明显的班,且脸色晦暗无华,看起来很难看,人也比较清瘦,即说明此人有肝病(肝炎或肝硬化)。眉中央有痣,眼球发黄,且面色非常黄是乙肝。从鼻梁处一直青到鼻头可能是癌或瘤!- 7、胆:反射区域在鼻梁高处的外测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状、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较微炎症;若有斑,可能有胆囊炎。若此部位有竖褶子、或笑时有竖褶子,说明此人胆囊有问题。若此部位有痣、痦子,证明胆功能先天不足。若把右手放在右肋下(胆就在此部位),左手握拳击打右手背,若此部位疼痛的话,即是胆囊炎;若刺痛的厉害的话,可能是胆结石。胆有问题的人可能肥胖。眼下面胆区有一对明显的斑或有痣、痦子,是胆结石。眼袋晦暗 亦证明胆不好。- 8、肾:反射区在眼外角平线与耳中部垂起直线相交向下至下巴的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证明此人肾虚,一般倦怠,腰背及腿部酸疼。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极有可能是肾结石。若此部位有病或痞子证明此人肾功能先天不足,也会腰、腿及背部酸疼。肾虚可导致膀胱、生殖系统、性腺等疾病。眼角有很深的鱼尾纹。耳旁有竖褶子,也是肾虚的表现。肾区如有病或痦子且脑区竖纹很深,证明此人患有高血压或预示将来要患有脑血栓疾病。- 9、膀胱:反射区域在鼻下人中两侧的鼻根部位。此部位发红,有红血丝、青春痘、生疮等,证明有膀胱炎,会出现小便赤黄、稍频急等症,膀胱炎也可引起腰部酸痛。女性患膀胱炎,有时是妇科有问题。鼻根发红,但尿不频、急且整个鼻 梁骨发红,证明是鼻炎。- 10、脾:反射区域在鼻头。若鼻头发红或酒糟鼻者或鼻头肿大,证明脾热或脾大,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中医诊断学之四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0、甲骨文卜辞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周礼》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与《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24脉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28脉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达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辩病、病例书写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神乱:包括癫,狂,痫 癫病(文疯子):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 狂病(武疯子):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 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就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与津液盛衰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2) 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痛证、肝病、瘀血与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实寒证,痛症或久肝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鼻柱、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颧红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中医外科学 模拟试卷4套

中医外科学模拟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走黄 2、痈 3、脱疽 4、蛇串疮 5、锁肛痔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中医内治法根据疾病发展过程分为三种方法。 2、疫疔相当于西医的。 3、湿疮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分为 三类。 4、一般认为肛瘘是的后遗症。 5、子痰是发生于附睾部的疾病。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有关中医外科最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 A殷商B隋代C东汉D周代 2、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是() A《疮疡经验全书》B《外科精要》 C《外科精义》D《刘涓子鬼遗方》 3、瘰疬的发病部位为() A颈部B小腿 C 胸部D背部 4、烂疔是以什么命名的?() A部位B病因C形态D特性 5、疮疡有多种因素引起,单主要是() A气郁、火郁B火毒、热毒 C外感邪毒D湿热之邪 6、下列描述中不是痈的特点的是() A局部光软无头B红肿热痛C范围在6―9㎝ D往往会造成陷证 7、乳核多发于哪一象限() A外上B外下C内上D内下 8、中老年妇女一侧乳房出现无痛无热、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固定的肿快,首先应考虑为() A乳核B乳癖C乳痨D乳岩 9肉瘤相当于西医的() A纤维瘤B皮脂腺囊肿C脂肪瘤D血管瘤 10、皮肤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是() A瘙痒B灼热C疼痛D麻木 11、慢性皮肤病宜用() A溶液B粉剂 C 软膏 D 洗剂 12、下列不是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的是() A发病前有接触史B皮损边界不清 C皮损一般为红斑、肿胀、丘疹等D自觉瘙痒灼热、疼痛

13、肛瘘手术成败的关键是() A切断肛管直肠环 B 找到齿线C找到瘘管D正确的找到内口、并将其切开或切除 14、与肛窦感染没有关系的是() A肛瘘B肛痈C脱肛D肛裂 15、急性子痈在未成脓可外用下列哪一药物治疗() A玉露散B冲和膏C生肌散D升丹 16、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有精液溢出,并有会阴、腰部不适,应诊断()A水疝B子痈 C 精浊 D 精癃 17、关于破伤风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皮肉破伤史B有一定的潜伏期 C感受邪气后立即发病D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 18、小腿长期瘀斑、粗糙,发生溃疡之后经久不愈的外科疾病为() A臁疮B褥疮C青蛇毒D脱疽 19、不符合外科阳证特点的是() A红肿热痛 B 跟脚散漫 C 肿势高突D易脓、易溃、易敛 20、血栓性外痔的好发部位是膀胱截石位的() A 3、6 点 B 6、9点 C 3、9点 D 3、7、11点 四、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那项属于亚急性湿疹的皮损() A丘疹B苔癣样变C鳞屑D结痂 E轻度糜烂 2、大便时常有肿物脱出的疾病有() A肛裂B脱肛C锁肛痔D二期内痔 E 地位带蒂息肉 3、脱疽的临床诊断要点有() A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子多见 B患肢末端麻木、酸痛。有间歇性跛行史 C足背动脉波动消失 D遇冷出现紫绀、潮红、正常皮色的三种变化 E皮色苍白或青紫,甚至出现干性坏疽等 4、附骨疽的早期局部表现是() A胖肿骨胀B不能活动C疼痛彻骨 D肤红灼热E死骨脱出而残废 5、可行成乳房瘘管的乳房疾病有() A乳核B乳痈C乳发D乳癖E炎性乳癌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瘾疹的主要临床表现 2 外科辨证中辨脓的内容

中医外科学18模拟题

[模拟] 中医外科学18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发病1个月后 B.发病1~2天内 C.发病4周时 D.发病10~14天 E.发病1周时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题: 颜面部疖和疔的鉴别要点是 A.起病速度 B.根脚深浅 C.脓的形质 D.皮肤颜色 E.发热程度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3题: 沿爪疔好发的部位是 A.手指指腹 B.上肢 C.下肢 D.甲沟旁 E.手指末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关于有头疽的病因病机哪项不正确

A.感受风温、湿热之毒 B.外感风温、风热挟痰 C.膏粱厚味,湿热火毒 D.情志内伤,气郁化火 E.肾气亏损,火邪炽盛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5题: 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日。诊断为 A.蝼蛄疖 B.暑疖 C.附骨疽 D.流注 E.发颐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6题: 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A.四肢部 B.面部 C.项后背部 D.以上都不是 E.臀部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生于下列哪一部位的有头疽易致内陷 A.颜面 B.四肢 C.膻中 D.少腹部 E.项后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8题: 颈痈的病因病机是 A.心脾湿热,火毒流于小肠,结于脐中,以致血凝毒滞而成 B.湿热火毒蕴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 C.风温、风热挟痰蕴结少阳、阳明之络 D.风温毒邪客于肺胃,积热上蕴,挟痰凝结 E.湿热下注,壅遏不行,阻于脉络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9题: 褥疮的临床特点中最主要的是 A.经久不愈 B.好发于老年人 C.好发于消渴病人 D.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 E.好发于下肢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10题: 红丝疗挑刺疗法的操作要点为 A.用三棱针沿红线寸寸挑断,并令微微出血 B.用三棱针从中挑断红线,微令出血 C.按"B"法,并加神灯照法 D.梅花针沿红线打刺,微微令出血 E.沿红线两头针刺出血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11题: 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范围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应诊断为 A.疖 B.有头疽

中医面诊实用诊法

中医面诊实用诊法 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如有,即表明其对应脏器有疾病,一般判断如下: 1、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失调。 2、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 3、黑眼眶,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 4、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 现代面诊方法简便易掌握,而且诊断准确率亦较高,是现代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 现代面诊研究 由于面诊在中医诊断疾病上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仅已引起许多现代中医学者的重视,且对面诊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的价值。 一、面部蟹爪纹颁与疾病 根据临床观察,蟹爪纹在面部颁与主病有一定规律,心病以颞区布纹为主;肝病、肝肾同病以鼻、颊区为主;肺病以颧区为主;肾病以颊区为主;脾病缺乏特异性。经对肺癌、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等观察,发现面部蟹爪纹的颁和深浅对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面部色诊与危重 面部色诊不仅对慢性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危重病也有诊断意义。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

凡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面色萎黄,双颧微红;肝硬变和肝癌病菌人面色甚黑;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黄。 总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如博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 三、胃胆疾病与色诊 据临床观察证明,胃下垂患者脸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色素的深浅与病程长短有关,其色深者为久病。胆囊炎患者鼻翼两则呈浅黄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 四、小儿疾病与色诊 临床因小儿脉来疾速,难以凭其诊断疾病,帮以察色为主,如面赤多泪,眼泪汪汪为麻疹之前驱症状;面青主惊风;面白为中气不足,多主泄泻吐利;面黄为脾虚久伤或湿热内蕴等,此外,在小儿患急腹症时,面呈灰色;重症白喉患儿呈蜡样苍白。 面部的天庭,是人体头部和面部器官组织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说明头部或面部出现了病变。天庭直下,眉心区域之上的这一块范围,称之为“阙上”,是人体咽喉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则反应咽喉区域器官组织的疾病。两眉之间的这一区域,既称之为“眉心”,又称之为“阙中”,它是肺的外部表现区。如果这一区域出现病色,则说明肺脏的病变。从阙中直下,是鼻的根部,也称为“山根”,古称“下极”,此地是心脏的外部显象区。当此处出现病色时,反应出心脏的内部病变。 从下极直下的部位,古代医家称为“鼻柱”,相家称为“年寿”。鼻柱应当平而直,不宜起节、偏斜、歪曲。鼻柱年寿区的对应内脏是肝脏。肝和胆互为脏腑表里,所以年寿的左右区域,是胆的反应区;年寿的下方,是鼻尖区,古代医家将这一区域称之为"面王"和"明堂"。相家则将它称为“准头”、“土星”和“中岳”。准头的位置处于整个面部的中央,它的五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