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分析贫困是现代社会中的天敌,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政府长期制定的目标。
由于贫困通常伴随着失业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所造成的。
因此,研究贫困与就业的相关问题并进而对贫困群体实施就业的质量,保障生活问题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不仅具有现实价值,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呢?我国又是怎样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呢?同时,我对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阐述,从而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关键词:现代社会,弱势群体,就业保障。
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及特征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生活贫困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数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
在其消费结构中,绝大部分或全部的收入用于食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9年城镇弱势群体人均消费支出2175元,其中用于食品支出为1283元,恩格尔系数为59%,比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我们知道,在恩格尔系数的一般分类中,恩格尔系数为58%以上视为赤贫。
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弱势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赤贫状态,这也使得他们的消费水平处于社会最低层次。
由于其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后,几乎没有能力提供物质条件以满足成员的文化、精神需要,如社交消费、文化消费、旅游休假等。
受教育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素质和技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作用日益明显,个人拥有的文化和技能高低决定其竞争力的强弱,也决定了其经济回报的多少。
弱势群体中大多数人没有技术专长,综合素质低下,就业竞争力很弱。
据调查表明,失业下岗职工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而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则高达90%,其中文盲占24%。
社会地位低由于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现阶段中国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扶助对策探究

现阶段中国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扶助对策探究一、现阶段中国就业弱势群体的形势及其原因二、现有社会扶助政策的评估三、就业援助的有效性探究四、教育培训对就业弱势群体的推动作用五、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六、案例分析七、结论一、现阶段中国就业弱势群体的形势及其原因在现代社会,就业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但是,在中国,就业弱势群体也逐渐增多。
这些人群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农民工、退役军人等。
他们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技能匮乏、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多重困境。
就业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另一方面是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
因此,针对他们的就业困难问题,政府需要切实出台举措。
二、现有社会扶助政策的评估目前,政府的扶助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就业援助金、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但与就业弱势群体的需求相比,这些措施还略显不足。
在实际实施中,政策透明度不高,执行力度不足,难以达到提高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机会的目的。
因此,在优化现有扶助政策的基础上,有必要探索新的社会扶助模式。
三、就业援助的有效性探究就业援助是政府实现就业市场公平、优化就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作质量不高、创业辅导不够等。
因此,需要就业援助服务更加精准和专业化。
在给予援助的基础上,也需要给予更具体而细致的指导,使较弱势群体更加了解自身需求及未来的就业趋势。
此外,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定制有效的就业援助服务方案,同时注重就业援助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服务,以达到更高效的帮扶效果。
四、教育培训对就业弱势群体的推动作用不同于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士,许多就业弱势群体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特点使其在想方设法获得工作时处于一种竞争劣势。
教育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就业弱势群体自身素质,还可以开拓求职者的就业路径。
政府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培训机制,注重就业弱势群体的培训需求,提高其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效率。
五、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为利润而战,同时也要考虑社会责任。
中国弱势群体

“中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弱势群体是指什么?最简单明了的回答就是:穷人!收入不多甚至几乎为零或欠下负债的人,这种人不是几个,而是一群,综合的看,被称为弱势群体,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飞速的提升,GDP总值一跃为世界第二,然而我国社会中所存在的弱智群体也成为了现实社会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承担着相当大的人口压力,GDP总值虽高,可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很少,再加上贫富差距过大,所以我国的弱势群体越发的强大,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四种人:下岗职工,无业游民,进城打工农民工以及过早退休人员,先说说“下岗职工”,下岗就指“待业”,也就是“失业者”,工厂的亏损破产直接影响着她们的生活状态,因此一个企业的存亡兴衰关系着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家庭,然而企业之间的残酷竞争又不可避免的产生出了“下岗职工”,而这些“下岗职工”又等待着遥遥无期的再次“上岗”,有的或许寻找别的工作单位,然而年龄,技术和工作经历又限制着她们再次寻找工作。
再说说“无业游民”,“无业游民”不同于“下岗职工”,“无业游民”是从来就没有过工作,他们成天无所事事,基本没有收入,靠着别人的赡养,一旦失去赡养,其困难就更大了,这种人一部分源于自身的懒惰,自我堕落,一部分源于现在中国的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沦为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心理上的落差导致他们渐渐没有了进取心,甘于现状,成为弱势群体。
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多数是来自于农村,相对来说,他们寻找的工作比在家乡务农要多一些,然而他们却从事着最累最苦最脏最危险的活,拿最少的工资,有些还遭到拖欠,所以将他们列入弱势群体是合理必要的,从农民工就应该想到农民,现在的农民因为城镇化现代化的建设,土地变的少了,粮食少了,自然日子不好过了,补贴少,又无田好种,困难可以想象。
而较早退休的人员,拿着养老金过日子,其困难不想可知。
论文_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题目: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校:年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 (2)(一)弱势群体的构成 (2)(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2)二弱势群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一)弱势群体问题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响 (2)(二)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三)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公正原则产生的影响 (3)三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3)(一)推进农村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事业发展 (3)(二)城镇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事业发展 (4)四结语 (4)参考文献 (5)【摘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随之社会相应出现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贫困成为了现代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那些生活还没有步入小康社会的群体、家庭被称为弱势群体.引起国外对弱势群体的广泛关注。
本文就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我国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哪里需要改善以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有什么深远的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措施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弱势群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02年3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在中国第九届全国人大第5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这是中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弱势群体,从而引起的国外的广泛关注。
此前,中国官方长期以来并没有承认弱势群体这一概念,采用的类似词汇是“困难群众”。
弱势群体:例如独居长者、性工作者、失业工人、上访民众、露宿者、农民与农民工、低收入者、残障(身心障碍)着等。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弱势群体又称弱势社群或弱势族群,指的是社会上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
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解决遇到的困难,生活能力低下的人群或团体。
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弱势群体天生因受各种因素制约,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因素,如社会制度,生理健康,先天疾病或后天疾病残疾的。
浅谈如何加强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浅谈如何加强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入探讨了我国政府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政府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一、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弱势群体的产生和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来看,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受社会转型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即生产方式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也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这种转型是根本性的、体制性的变革,必然会触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引起整个社会的震动。
同时,这种社会转型还表现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即“体制转换”。
显然,这种在发达国家经历了几百年才完成的社会转型变革在我国要在几十年之内完成,它所产生的加速度和惯性必然会把社会中某些不牢固的东西抛出发展的正常轨道,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二)受某些无序的改革环节所导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影响。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表现为群体性贫困,而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不容置疑是其症结所在,应当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自有其深刻的时代与社会背景,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助于打破平均主义的传统格局。
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提高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则应归咎于改革过程中的无序状态以及制度规则的不健全、不完善,关注并认真解决改革中的‘弱势群体问题’事实上已成为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解决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受我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因此没有有效地扼制弱势群体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被称为社会稳定的“安全阀”“调节器”,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再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其成员在困难时期不但生活基本上有保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更新自己的生存技能,重新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顺利渡过难关。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_现状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_现状及对策第 4 卷第 3 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4 N o. 3 . 2002 年 9 月 Jou rna l of N an jing U n iversity of A eronau tics amp A stronau ticsSocia l Sciences Sep t. 2002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及对策田菩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关党总支江苏南京210016 “体制外” 农民工和较早退休的摘要: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人、“体制人员等四部分人群。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社会弱势群体内” 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收入低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下降权利难以维护心态矛盾复杂抱有不满情绪。
需要从就业、收入分配法律援助、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不仅是党和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
关键词: 社会转型社会弱势群体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C91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2129 2002 03- 0010- 0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转型涵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待业人员、打工者、农民工和贫困农民为主体的新生社会弱势群体已在我国社会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人类社会中创造财富、中普遍形成。
这个特殊的群体和传统意义上因自身积聚财富能力弱就业赫芰Α?旧钅芰Σ畹纳怼?匀辉帜选?彝サ仍蛐纬傻睦嫌撞〔械壬缁?人群。
该群体包括下岗失业人群、城乡贫困人群、部弱势群体不同其个体都是由于失去发展机遇和客分老龄化人口以及少数遭遇天灾人祸的人群等。
对观条件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内涵劳动和社会保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者。
XXXX年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可编辑).doc

XXXX年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可编辑)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快推进有效突破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长足进步。
然而伴随着经济转轨和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更加突出弱势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农村实现新一轮跨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弱势群体包括痴呆傻人、五保对象、农村特困户、城镇低保对象这部分人属社会群体的特殊成份**年底全国社会救助需要服务的对象近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达到万人农村需要救助的特困人口万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万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从农村弱势群体的总体情况来看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生理性弱势群体如痴呆傻型的、残疾人、五保户、大龄劳力等他们由于老、弱、病、残等明显的生理原因沦为弱势群体基本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持正常生活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有四种结构:一是只有口粮的纯农户劳力和贫困户劳力这一群体在农村人数众多他们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落后的生产技术低水平的经营管理还无法形成大范围的规模种植生产结构单一一旦遇到灾情连生产自救的能力都几乎没有二是闲置劳动力他们由于人多地少的予盾而显得相对过剩又由于文化素质低无法参与外部竞争而长期滞留农村是我们要千方百计重点转移的对象三是失地农民他们大都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利益牺牲者是我们必须加以特殊补偿以确保社会公平的群体四是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改制企业的倒闭造成的下岗失业职工由于再就业的难度大需要政府帮一把、送一程。
弱势群体的总体困境生存困境、生计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
这些困境交织在一起导致他们内心出现焦虑与矛盾容易产生对心理失衡、产生厌恶、对抗社会的心态甚至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障碍成为困扰社会不可低估的严重问题。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弱势群 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影响农村社 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研究意义
01
研究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及 对策,有助于了解农村社会的现 状和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提供科学依据。
02
通过研究农村弱势群体的需求和 困境,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 助和支持,促进农村社会的公平 和和谐。
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资源有限,土地、水源 等关键生产要素不足,限制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农民受教育 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和创业 知识,难以融入现代社会。
社会保障不足
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 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不足,生 活风险较大。
土地制度不完善
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流转困难,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农业生 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发展。
04
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对策思考
政策支持
制定针对农村弱势群 体的专项政策,确保 其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
优化农村土地政策, 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 土地权益,促进其稳 定发展。
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 的财政支持力度,提 高其经济收入和生活 水平。
文化因素
传统观念影响
一些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存在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思想,导致家庭负 担沉重,影响家庭经济状况。
信息闭塞
农村地区信息传递受限,农民对外界了解有限,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 ,影响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政策因素
政策扶持不足
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不够,农业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 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作者:杜攀刘静指导老师:高翠欣摘要: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和存在,是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注意经济告诉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处于社会弱势群体范围内的人们,在经济、社会地位及权益维护能力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
这种“弱势”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因此,全社会携手共同商榷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迫在眉睫,意义深远。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existence of social vulnerable group is a tough problemwe confronted with in current era. Ithas been an obstruct that prevent ourcountry’s development. People of thiscommunity are at relativedisadvantages, range from economic,social status and the power ofmaintaining their rights, and the forth.The “disadvantage”not only afflictsour citizens’daily life but also causesa great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which severely prevent the great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society. In such situation, it is hightime for us, the whole society,combined together to solve theproblem as soon as possible.关键词:弱势群体经济社会地位国家政策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就是“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各种社会关系高度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
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各阶层的人能够平等相处,彼此关爱。
毫无疑问,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使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制度选择,必须对此事进行周密部署,并在实践中抓好落实。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及人口范围(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社会弱势群体,又称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用来分析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弱势群体有两种含义:广义的弱势群体是指社会弱者,即在社会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人群。
狭义的弱势群体是指我国现阶段,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一部分劳动者所构成的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先进水平要求的人群共同体。
(二)弱势群体的人口范围从大的方面看,社会弱势群体包含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部分。
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生理缺陷而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有所依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和容易被伤害的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长期患病者;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竞争能力弱,生活困难,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包括贫困农民、进城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者等。
到了20世纪,进入现代和当代的100年,经济和科技有了长足发展,而贫困并未绝迹于寰球。
贫困问题在当代世界,有相当的普遍性。
小小寰球,生息着众多居民,表面上日趋繁荣,内底里很不平静。
据世界银行测定,所有发展中国家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1985年为10.51亿,1995年增加到13亿,到2000年还有11亿以上不能脱贫。
1996年底,安南刚刚当选为联合秘书长,发表《让我们开始一个康复时期》的讲演透露:目前世界60亿人口中,有1/6的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有将近2亿的5岁以下儿童患极度营养不良症,近1/5的人还没有饮上卫生合格的水。
另据联合国《1997年人力发展报告》,战后50年,世界财富增加7倍,而目前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3亿。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一)经济收入低经济收入低,生活困难是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的特征。
社会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
然而,弱势群体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绝对和相对贫困群体,还包括那些在知识技能、个人财富、思想观念、医疗保健、身体状况、发展前景等方面处于比较劣势的人口。
(二)生活质量差由于经济收入低,弱势群体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食品消费,用于其他方面消费的收入很少。
我国的弱势群体划分以恩格尔系数是否大于50%为标准,恩格尔系数大于50%意味着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几乎没有能力满足文化、精神需要,生活方式单调、枯燥而缺乏新鲜感。
(三)社会地位低弱势群体的经济劣势决定了其社会地位低下,人格往往得不到尊重,人身权利和道德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弱势群体成员在求职过程中被迫签订含有某些不合理条款的劳动合同,任由雇主摆布,而他们又由于相关法律知识的缺乏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和方权益。
(四)心理承受力差由于上述原因,弱势群体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或由于年老、残疾等原因生活得不到保障,对生活没有信心,心理压力巨大。
这些都造成了弱势群体在心理上的极度敏感型,有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强烈的受挫感,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对他人缺乏信任,对自己则产生交际无能、焦虑及社会排斥感。
三、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一)从社会层面上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时产生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
国家在工资、税收、社会福利、劳动就业等方面采取城乡区别对待的政策,加上严厉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被固定在乡土中,无法合理流动,处于不利的地位,不能与城镇居民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得不到充分的社会政策保护,缺乏必要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一旦遇到不可抗逆的自然灾害、疾病等,则很快陷入困境;城镇居民在传统的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的庇护之下,他们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但在社会转型的大势下,竞争能力较低的部分城镇居民很快丧失发展的机会,加入下岗失业行列,逐步归入弱势群体。
受惠最大的农民,由于农副产品价格较低,加上税费负担过重,还有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弱势群体。
(二)从经济上看,社会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平是弱势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
本来改革所要付出的成本,应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担,但事实上主要的承担者还是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的社会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增加了强势人群的收入,减少了弱势群体的收益。
与此同时,迫于竞争的压力,出于企业改革的需要,许多企事业单位为摆脱人员多、效益低的困境,选择减员增效之路径,致使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失去了稳定的收入。
虽然改革政策在农村首先铺开,但是,本应受惠最大的农民,由于农副产品价格较低,加上税费负担过重,还有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弱势群体。
(三)从文化层面上看,受教育程度低是弱势群体成员难以脱离困境的重要原因。
城乡弱势群体多数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他们基本上属于文盲或半文盲群体,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条件差、机会少,特别是“文革”给不少人留下了终身的缺憾,知识贫乏、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使他们深受其害。
他们对现代科技知识知之甚少,自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协调。
在城镇,他们遭遇下岗失业的困扰,也还会碰到再就业的重重障碍;在农村,他们增产增收增益困难,更难以依靠自己的智力脱贫,扭转自己的不利处境。
(四)从政策制度上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弱势群体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持的是“平均主义”、端的是“大锅饭”,维持了社会的基本生产与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尽管这种保障是低水平的,但在国家总体贫困的大环境中,这种无奈的状况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迅速进行各种体制改革与创新,尽可能在短时期内与国际接轨,在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经济社会基础薄弱的基本国情下,我们只能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而难以充分顾及社会的整体转型和进步,追求发展速度而无法详细设计经济成果的分配和社会的稳定协调。
经济发展“腿长”,社会保障“腿短”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社会失业增加,收入差距扩大,弱势群体保障不到位。
弱势群体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逐步被边缘化。
我国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创建社会保障制度,但很多地方却一直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小成大,形成了今天的弱势群体问题。
四、当前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需要采取的措施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当前,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我们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笔者认为,应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一)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加速乡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并促使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为基础,以互助合作为原则,构建新型的乡村医疗保障体系;以农村计划生育户夫妇为突破口,构建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为基础,逐步发展乡村福利事业。
在对待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应当摒弃包袱论等偏见,对现阶段农村土地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和商业保险在乡村还无法发挥很大作用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逐步强化这些功能。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是中国社会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二是角色转换快。
可以这样设想,一个农民工从一家建筑企业转移到另一家建筑企业做工,前一家企业的老板是否会很快支付其工资。
如果这位农民工过了一段时间要回家种地,后一家企业的老板是否会按时足额发给他应得的工资。
事实上,一些老板总是想法设法拖欠农民工的工资。
近一段时间,党和人民政府加大了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成果很大。
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要及时搜集反馈信息,继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
要帮助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认购人身保险,对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要加大法律援助等。
对农村老人的关爱需要认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五保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