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花木兰形象分析
《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古代女性地位的影响

《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古代女性地位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于古代的诗歌作品,以讲述中国传说人物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而闻名。
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木兰的勇敢和聪明才智,还揭示了她对家庭和孝道的高度重视。
通过分析《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女性在社会地位和家庭观念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木兰诗》对古代女性地位的突破与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及内容要点;接着分析《木兰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包括她们勇敢坚毅、聪明才智以及家庭观念和孝道精神等方面;然后对比分析古代女性在社会地位上所处的基础,并深入剖析《木兰诗》对古代女性地位带来的突破与影响;最后考察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看法与变化。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对古代女性地位的影响,并评价其深远意义。
通过研究木兰的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感受她们在家庭观念和孝道上的高度重视。
此外,我们还将对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看法进行反思,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改变。
最终,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古代女性及其地位演变历程的理解,并倡导平等与尊重的现代价值观。
2. 木兰诗的背景及内容简介《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
该诗据传为唐代时期刘禹锡所作,以叙述一位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展现出了木兰的勇敢、聪明和孝顺等优秀品质。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感人的情节而广受欢迎,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
《木兰诗》描绘了一个关于女性英勇奋斗和执着追求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北魏末年,当时边境战乱频发,每家每户都需要有男子参军保家卫国。
然而,木兰家中只有一老父和一弟弟无法承担此责任。
面对这个困境,聪明机智且有决心的木兰决定代替父亲去从军,并隐瞒了自己真实身份长达十二年之久。
整首《木兰诗》描写了木兰在部队服役期间的生活经历和她成功隐藏身份直到退役的故事。
女中豪杰花木兰的故事

女中豪杰花木兰的故事据说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
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
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
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
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
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12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好好地去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
1998年,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
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
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
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
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
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
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
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那就是花木兰。
一、被迫的英雄1木兰为什么要出征?诗歌开篇即展开深夜纺织的情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白天耕作之后,还要深夜织布,不仅为全家的吃尽力,还为家人的穿熬夜。
这样说,符合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
而家中缺少男丁劳力,木兰自然免不了耕作。
这样耕织兼顾,劳作自然十分辛苦。
织布机的声音是比较轻微的,却清晰在耳,反衬出夜晚的宁静。
就在这宁静的深夜,我们听到了木兰的轻轻叹息。
她叹息什么?她为什么叹息?这样的悬念让人不禁下读。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每家都有兵役任务。
《隋书》卷24《貨食志》记载北魏的征兵制度:“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
”这里的“人”自然是指男丁。
到战时,每家必须出丁,还自备武器装备。
花家的男丁只有木兰的父亲花弧和年幼的弟弟花雄。
当时,花弧年事已高(据各种推测,应在59岁以内),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
怎么办?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这样既可以完成兵役,也避免了父亲丧命战场。
众所周知,在当时,女子是不能出征的。
若冒名顶替,必然冒着欺君被杀的风险;若不去,兵役无法完成,全家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但为了父亲的安危,全家的安危,木兰毅然决定出征。
其实,要替父从军,还有比她稍大的姐姐花木莲更为合适。
能不能请求姐姐出征?出征还是不出征?风险如何规避?一声声轻轻“叹息”透露了她矛盾挣扎的内心活动。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个“愿”字,写尽她的无奈和决心。
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兴兵南下骚扰,平静的生活事多么美好啊。
然而,时局的变化迫使她做出无奈的决定。
这决定,是为了保全父亲、姐姐还有全家亲人。
为了亲人的安危,她毅然果决,决定替亲人们出征。
从战争与人性的角度浅析木兰形象

从战争与人性的角度浅析木兰形象作者:张助良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6期摘要:《木兰诗》历代被奉为经典之作,本人主要从国家意识、战争罪恶、家庭责任和人性本真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木兰这一形象的人生追求和命运选择的必然性。
即战争的罪恶使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大智大勇使木兰放弃了荣利;人性的本真使木兰选择了回家。
关键词:花木兰;战争;人性;必然选择《木兰诗》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篇优秀的经典诗作,塑造的木兰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对于这一形象,更多的人只是欣赏她由一位当户织的劳动少女成长为一个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所向披靡的巾帼英雄;钦佩她不顾战争艰险和女扮男装所带来的种种危险而赴战场的勇气;欣赏她毅然代父从征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爱家孝亲的传统美德;欣赏她不慕名利,淡然回家的超俗品质。
但很少认识到她是一位深受战争之苦,身心遭受极大摧残的普通女子;她是虽获殊荣,屡立战功但仍不失其淳朴自然、不失其本性的非凡女子。
本人在教《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个活生生的、理性的、有着永久生命力的、泛射着时代光芒的木兰形象,着重从木兰这一形象的人生选择、人性追求出发,探寻其成为巾帼英雄的时代必然和归还故乡的众多因素,从而使这一形象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丰富的人生内涵。
一、罪恶的战争使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给我们展示的木兰本是一位在闺中织布的少女,她在尽着普通女儿的职责,心中更有青春的憧憬与少女的羞涩,我们很难看到在这位农家女身上竟担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木兰的父亲被列入征兵名单。
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那如何是好呢?从“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木兰抉择的痛苦,此刻少女之梦、家、国……在她的心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当父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时,她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作答,充分体现了一个女儿为家人默默奉献,勇于担责的可贵。
《花木兰》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花木兰》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花木兰》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花木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中的女主人公,她替父从军的故事,因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而妇孺皆知,花木兰也成了我国人民心中十分敬仰的古代巾帼英雄。
木兰男权文化中新型的理想女性形象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第11期木兰:男权文化中新型的理想女性形象内容提要本文以男权社会文化为阐释语境,理清木兰形象要素的主导性特征和结构关系,再结合文本的独特的叙事方式,可以确定木兰是一个按照儒家礼教规范塑造的新型理想女性,她既才绝明异,又恪守四德。
关键词木兰主导性特征四德新型理想女性原型花木兰男权文化的产物关于木兰的形象,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这样分析的:“《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
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其可贵。
”[1]教材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概括得非常全面,但问题是,这些形象要素只是平面罗列、简单拼贴在一起的,缺乏主导性特征。
黑格尔认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它就是能“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到一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泉源,从这个泉源派生出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特征。
”“凡是世界所公认的典型,无不具有这个‘总特征’,而且典型的品位越高,这个总特征越鲜明。
”[2]在《中国文学史》的解说中,木兰的形象缺乏的正是这种主导性特征。
正是出于对木兰形象主导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与理解,众多文章各执一词。
有的文章抓住木兰代父从军,驰骋疆场的英雄壮举,认为是在赞美传奇女英雄,表达“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主旨;有的突出木兰对和平生活的渴慕和热爱,认为具有反战主义的倾向;有的突出木兰对家庭的无私奉献,认为是赞颂木兰的孝道等等,不一而足。
从《木兰诗》中解读花木兰的形象

从《木兰诗》中解读花木兰的形象《木兰诗》中木兰是一个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的女子,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体现了木兰勤劳孝顺。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体现了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体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的精神品质。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体现了木兰归家及恢复女儿身的喜悦,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怀。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体现了木兰征途之遥,生活之苦,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体现了木兰的机智、谨慎。
木兰诗中木兰的人物形象

木兰诗中木兰的人物形象说起《木兰诗》里的花木兰,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巾帼英雄,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位女中豪杰,她的事儿啊,比那唱戏的还精彩。
花木兰,打小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家里头排行老二,上头有个老爹,底下还有个弟弟。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得服兵役,轮到她家时,老爹年纪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哪还能上战场啊?弟弟呢,还是个毛头小子,啥都不懂。
花木兰一看这情形,心里头那个急啊,就跟老爹说:“爹,您就别操心了,这事儿我来摆平。
”老爹一听,眼泪都快下来了,心想着这闺女咋就这么懂事呢。
花木兰回到家,就开始收拾行囊,换上男装,跟村里的小伙子们一块儿去当兵了。
你别说,她这一打扮,还真看不出是个女的,那英姿飒爽的样子,比好多男儿都强。
到了军营,花木兰那可是拼了命地练,不管是骑马射箭,还是舞刀弄枪,她都不比别人差。
战友们都说:“嘿,这小子,真是个练武的好苗子!”谁也没想到,这“小子”其实是个大姑娘。
日子一天天过去,花木兰在军营里立下了不少战功,从一个小兵一路升到了将军。
她带着士兵们南征北战,打了好多胜仗,敌人都被她吓得闻风丧胆。
有一次,他们跟敌人干了一仗,花木兰那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头,一刀一个,杀得敌人落花流水。
战后,将士们都围着她,纷纷竖起大拇指:“将军,您真是我们的福星啊!”就这样,花木兰在军营里度过了好多年,一直都没被人发现是个女的。
直到有一天,战争结束了,皇上要论功行赏,给花木兰封了个大官。
花木兰心里头那个愁啊,她想:我这女扮男装的事儿要是露馅了,那可咋整啊?于是,她就跟皇上说:“皇上,我谢谢您的好意,但我家里有老爹和弟弟,我得回去照顾他们,这官儿您就给别人吧。
”皇上一听,觉得花木兰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就答应了她的请求。
花木兰回到家,穿上女装,恢复了女儿身。
村里的人一看,都惊呆了:“哎呀妈呀,这不是花木兰吗?咋变成大姑娘了?”大家伙儿都围着她,问东问西,花木兰就笑着跟大家伙儿讲起了她在军营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