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
16SrRNA基因与结直肠癌患者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研究进展

[]刘 承基 .脑血管外 科学[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 2 M]
社 ,20 :3 7 00 0.
[] 罗 良生 ,李英 斌 ,王东 ,等 .脑室 针引流结 合后者激 3 素埋植 引流术治疗 重度脑 室 内出血[ .中 国临床方案 J 】
经外科杂 志 ,20 ,1 :2 0 5 1 07 2 4—4 .
云南 医药 2 1 年第 3 卷第 2 00 l 期
群 的 影 响 ,首 先 要 正 确 获 得 肠道 这 一 复杂 微 生 态
癌 患 者 术后 BE 比值倒 置尤 为 明显 ,以双 歧 杆 菌 / 及乳 酸杆 菌 的减少 最 为显著 ,而双歧 杆菌 及乳 酸
环境 内的细菌构成 。传统研究肠道 菌群 的分离培 养方法 ,对培养条件要求较高 、费时 、费力 ,且 大 部分 肠 道共 生 菌 为专 性 厌 氧菌 ,难 以 培养 。 G a e 等研究表明 :培养法只能检出胃肠道菌群 ur r n
结直肠癌是 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 发 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Ⅲ ,在西方 国家居第 二位 ,亚洲国家发病率在继续上升 。在荷兰 ,发 病 率 为 631 0 ,在 美 国 为 521 0 t 。研 究 . 00 0 / . 000 /
证 明 :肠道菌群与肠粘膜细胞长期直接接触 ,对
讨
论
脑 室 出 血 分 为 原 发 性 脑 室 出血 与 继
发性 脑 室 出血 ,其 临床 症状 主要 取决 于 3个 因 素 : 出血量 ;脑 室 系统 是 否 存 在 梗 阻 ; 以及 出血 部 位
夹管期 间要严 密观察病情 变化 ,若发现有颅 内压
明显 增 高 时 ,要 即 时开 放 引 流 。脑 室 引 流 管 外 接 专 用 脑 室 外 引流 装 置 ,引 流 速 度 不 宜太 快 ,应尽
肠道微生态对肠道免疫稳态和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作用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对肠道免疫稳态和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作用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陈海彬;周红光;邱雯莉;李文婷;周洪立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22(48)4
【摘要】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的关系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参与了结直肠黏膜缓慢发展成腺瘤和息肉,最终演变成CRC的整个过程,CRC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的现象,CRC是宿主肠道免疫稳态失衡和表观遗传变异的积累。
现全面回顾性分析最近的相关研究,探讨肠道微生态对肠道免疫稳态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及与CRC发生发展的关系,重点从肠道微生物和肠道微生物源代谢调节物2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更有效地对CRC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
【总页数】8页(P1071-1078)
【作者】陈海彬;周红光;邱雯莉;李文婷;周洪立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实验动物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5;R735.37
【相关文献】
1.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2.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替代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3.肠道免疫及微环境改变与结直肠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4.胆汁酸-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5.肠道细菌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参与了人体维生素及氨基酸的合成、糖及蛋白质的代谢、矿物的吸收等。
近年来,我们对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了解显著增加。
其中,许多文章指出人体的健康不仅与自身的基因组有关, 还与肠道内环境微生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肠道稳态,肠道菌群失调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诱因。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疾病; 代谢性疾病;癌症;1.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1.1肠道菌群与肠易激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易激的主要机制包括:发酵食物导致气体的生成(在同样的标准饮食条件下,IBS 患者的排气总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菌群易位致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菌群与胆盐结合引起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肠道细菌刺激影响胃肠动力、菌群失调可增加内脏敏感性【2】。
近年来,对于肠易激患者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包括:微生态制剂疗法【3】(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 IBS 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杆菌、活性乳酸菌、肠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抗生素疗法(如:新霉素、利福昔明)、粪菌移植、三氧疗法、中药制剂治疗等。
1.2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临床研究显示,益生菌、粪菌移植对 IBD 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炎症的缓解均具有一定疗效【3】,这证实了肠道菌群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致病作用。
肠道菌群影响IBD的主要机制可能有: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免疫平衡打破。
近期有一项研究表明,IBD的抗TNF抗体治疗中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与TNF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功能性关联,并且抗TNF治疗能恢复IBD患者的代谢产物交换作用。
2.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2.1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NAFLD中涉及肠道菌群的病理机制(1)GM生态失调、细菌异味、导致肝脏脂质摄取增加的TLR4活化、脂质生成及炎症增强。
黏蛋白型O-糖基化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黏蛋白型O⁃糖基化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汪泽慧张军*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消化内科(210006)摘要O⁃糖基化为黏蛋白常见的翻译后修饰,普遍存在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
结直肠癌(CRC )细胞内O⁃糖基化相关的糖基转移酶、分子伴侣和表面的Tn 抗原、sTn 抗原、T 抗原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且以其特有方式参与CRC 的发生、发展,包括侵袭和转移、异常凋亡和增殖、免疫逃逸等,并作为新型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被广泛研究。
本文就黏蛋白型O⁃糖基化与CRC 的发生、发展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黏蛋白型O⁃糖基化;结直肠肿瘤;糖基转移酶类;sTn 抗原Progress of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on Mucin ⁃type O ⁃Glycosyla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WANG Zehui,ZHANG Ju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Nan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6)Correspondence to:ZHANG Jun,Email:**********************AbstractO⁃glycosylation is a commo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f mucins,widely present in both normal andtumor cells.In colorectal cancer (CRC)cells,there is a varying degree of dysregulation in O ⁃glycosylation ⁃relatedglycosyltransferases,molecular chaperones,and surface Tn antigen,sTn antigen,and T antigen.These dysregulations playa distinctive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RC,including invasion and metastasis,abnormal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immune escape,etc.They are extensively studied as novel tumor biomarker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mucin⁃type O⁃glycosylation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RC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Mucin⁃Type O⁃Glycosylation;Colorectal Neoplasms;Glycosyltransferases;sTn Antigen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3.005*本文通信作者,Email:**********************O⁃糖基化是指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的羟基共价连接碳水化合物残基的过程,根据初始聚糖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O ⁃连接α⁃N ⁃乙酰半乳糖胺(N ⁃acetylgalactosamine,GalNAc )和O⁃连接β⁃N⁃乙酰氨基葡萄糖。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6卷第4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1牞Vol.26牞No.4·综述·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孙中,艾江 【提要】 结直肠癌(CRC)是发生在人体下消化道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
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癌症的前三位,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CRC病因研究指出饮食、遗传、炎症等因素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CRC的发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肠道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DNA直接造成损伤、诱发肠管慢性炎症反应、干扰免疫反应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因子释放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影响CRC患者化疗药物疗效等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CRC发生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并总结,就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因子;细菌毒性代谢产物;细菌相关酶;肿瘤化疗中图分类号:R735.3;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1.04.029作者单位:15701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艾江,E mail:aijiang1973@126.com 肠道中有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其中99%是细菌,肠道菌群参与宿主的能量代谢过程和调节免疫功能,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对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症性肠病、相关肿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4]。
相关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5]。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并总结,就肠道菌群失调在CRC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1 肠道菌群概述1.1 肠道菌群的分布特点及生理作用人体内的众多微生物大部分存在于消化道中,尤其是下消化道。
转移性结直肠癌2021全年新进展盘点

转移性结直肠癌2021全年新进展盘点转移性结直肠癌2021全年新进展盘点2022-02-15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是第三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
据 WHO 癌症研究中⼼的 GLOBOCAN 项⽬估计,2018 年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约为180万,死亡⼈数约为 88万。
⽽2018 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及第 5 位,新发病例 37.6万,死亡病例 19.1万。
多数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与之相应,结直肠癌的诊治技术也在⽇⽇发展⾰新。
就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在氟尿嘧啶(FU)为唯⼀有效药物的时代,Ⅲ期试验显⽰总⽣存期(OS)为11-12个⽉。
⽽在现代,平均中位⽣存期⽬前接近3年,⼀些试验报道称单⽤化疗的患者5年⽣存率可⾼达20%。
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诊疗的显著进步,与对结直肠癌进展机制认识的发展、新药开发、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发展等息息相关。
⽽本⽂将站在2021年年末,回顾⽬前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与机遇。
⼀、初始强烈治疗理念渐趋流⾏mCRC治疗模式的转变有迹可循——在治疗⼈群的划分上,以2016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mCRC指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分类的更新为始,不再依靠传统地依照临床表现进⾏分组,⽽是以更多诸如患者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等分类。
即,淡化“转化”与“姑息”界限,⽽是在精准区分患者的前提下,施加以更⼤强度的治疗。
在治疗的策略的选择上,强烈治疗理念得到进⼀步肯定。
三药化疗±靶向作为转化治疗策略之⼀在各指南中的推荐强度均逐渐提升。
例如,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将FOLFOXIRI±贝伐珠单抗在RAS/BRAF野⽣型右半和RAS/BRAF突变型结直肠癌的转化治疗中升级为并列I级推荐;⽽2021版则将FOLFOXIRI+西妥昔单抗在RAS/BRAF野⽣型患者中新增为III级推荐(2B类证据);⽽今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对此亦有同步更新。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研究进展詹宏杰(综述);梁寒(审校)【摘要】人体肠道菌群代谢成分通过与受体结合、刺激炎症因子分泌,与其他变化一起,引起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
而肠道内的益生菌则通过屏障作用、抑制DNA损伤等机制保护肠道黏膜,抵御CRC的发生,并可被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CRC。
胃肠道手术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影响微生态平衡。
本文将针对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最近进展进行综述。
%Metabolic components of human intestinal flora bind to their corresponding receptors and stimulate inflammatory cy-tokine secretion. Other changes become evident and cause inflammation, as a result, colorectal cancer (CRC) occurs. Probiotics protect intestinal mucosa and prevent CRC by functioning as an intestinal barrier and inhibiting DNA damage. Probiotics can also be used not only to prevent CRC but also to induce adjuvant treatment of CRC.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urgery can affect 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and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This review focuses on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CRC.【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5(000)013【总页数】5页(P675-679)【关键词】肠道菌群;结直肠癌;益生菌;手术【作者】詹宏杰(综述);梁寒(审校)【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全球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36例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替代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36例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替代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作者:刘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代替传统的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对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方法把36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使用术前6d起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金双歧片)方法对实验组进行治疗,使用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方法对对照组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肠道菌群数量及机体免疫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及机体免疫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而且还能增强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制剂;肠道菌群;免疫功能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92-02结直肠癌是消化道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相关研究可知,结直肠癌患者肠道粘膜内的菌群通常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失衡状态,术后菌群失衡现象会更加明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等功能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对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失衡现象的纠正引起重视。
本研究就36例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替代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作以下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2年8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需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36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7±12.8)岁,其中直肠癌8例,横结肠癌6例,升结肠癌10例,降结肠癌12例;术后病理Dukes分期:A期5例,B 期12例,C期19例。
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术前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和对照组(术前使用肠道抗菌药),每组18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Dukes分期等无明显差异,可比性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
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的现象。
在病理机制方面,结直肠癌相关富集菌如具核梭形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厌氧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等被证实具有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现概述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点、肠道细菌改变及其致病机制,其他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诊断、防治方面的应用。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3位[]。
结直肠癌主要好发于西方人群,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约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人体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大型、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构成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古菌和原虫,其中细菌占绝大多数。
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受饮食、药物、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
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全程参与了结直肠黏膜缓慢发展成腺瘤、最终演变成结直肠癌的整个过程[]。
现概述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和相关的肠道细菌改变,结直肠癌高度富集细菌的相关致病机制,肠道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真菌、古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互作用和相关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1997年,Dove等[]发现,无菌Apc min/+小鼠中段小肠肿瘤数量较普通环境下Apc min/+小鼠明显减少,最早明确了肠道微生态与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
这一发现也构建了肠道菌群可以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假说。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组学研究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宏基因组和16S rRNA测序研究揭示了结直肠癌患者正常黏膜、癌前病变发展为癌的多阶段疾病进展过程中肠道微生态的显著改变[]。
笔者团队对中国74例结直肠癌患者和54例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均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
进一步meta分析显示,中国香港地区、奥地利、美国、德国和法国的526个粪便样本中,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总体细菌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一系列证据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
结直肠癌相关的肠道细菌改变2012年,Kostic等[]首先发现具核梭形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较正常组织显著富集,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大肠肿瘤组织中直接进行了验证。
后续的研究发现,除Fn外,结直肠癌患者粪便和肠黏膜组织中其他细菌和病原体也显著增多。
笔者团队对中国人群的队列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的微小微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厌氧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莫氏细小杆菌(Solobacterium moorei)和Fn数目显著增多[]。
进一步针对不同国家人群的meta分析显示,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Fn、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asaccharolytica)、微小微单胞菌、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芬氏别样杆菌(Alistipes finegoldii)和食氨基酸热厌氧弧菌(Thermanaerovibrio acidaminovorans)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中显著富集,同时伴有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栗褐色包囊杆菌(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和母鸡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llinarum)的减少[]。
除粪便菌群改变外,结直肠癌患者肠黏膜组织的微生态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Nakatsu等[]对配对的结直肠正常组织、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组织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脆弱拟杆菌属、孪生球菌属(Gemella)、微单胞菌属(Parvimonas)、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和颗粒链球菌属(Granulicatella)均显著增加,提示这些细菌极有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多阶段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结直肠癌肠道高度富集的细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和致病机制1.Fn:Fn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与牙周病紧密关联。
近些年研究发现Fn 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
一系列基础研究揭示了Fn在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Kostic等[]运用Apc min/+小鼠模型发现,Fn可以通过招募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浸润至结直肠癌组织周围,改变肿瘤微环境进而促进肿瘤生长。
Rubinstein等[]报道Fn可以黏附、入侵肠上皮细胞,通过释放黏附素FadA与E-钙黏蛋白结合,激活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炎症和肿瘤的发展。
Fn的其他毒力因子(如Fap、脂多糖和细胞壁提取物等)均会促进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
Fn富集会导致结直肠癌化学治疗抵抗,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影响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和特异性mRNA表达,从而激活自噬信号通路,降低结直肠癌组织对化学治疗的敏感性[]。
2.脆弱拟杆菌:脆弱拟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厌氧菌,主要包括无毒素的脆弱拟杆菌和产肠毒素的脆弱拟杆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 ETBF)2种亚型。
多项研究表明,ETBF富集与结直肠癌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ETBF可以分泌脆弱拟杆菌毒素(Bacteroides fragilis toxin),这种毒素可以触发肠道炎症级联反应,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诱导炎症反应,进而促进髓样细胞依赖性远端结直肠癌的发生[]。
3.厌氧消化链球菌:笔者团队研究发现并证实厌氧消化链球菌可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厌氧消化链球菌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和肠黏膜组织中均显著富集,且动物实验证明在氧化偶氮甲烷诱导的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厌氧消化链球菌强饲小鼠的肿瘤数量、体积均较空白对照和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显著增多、增大。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示,厌氧消化链球菌可与TLR2和TLR4相互作用,增加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增加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激活促癌分子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
此外,厌氧消化链球菌的表面蛋白质通过与肠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直接结合,激活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Akt途径,诱导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建立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加速Apc min/+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4.其他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肠道细菌:其他某些特定菌,如普罗威登斯菌、微小微单胞菌也具有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笔者团队一项研究表明,与大肠埃希菌或PBS 对照强饲的小鼠比较,微小微单胞菌强饲的Apc min/+小鼠肠道肿瘤数目显著增加、肿瘤体积显著增大(待发表)。
微小微单胞菌可以促进Th2和Th17浸润肠道肿瘤组织,同时耗竭Th1,提示微小微单胞菌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浸润和相应的炎症反应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待发表)。
肠道病毒、真菌、古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肠道微生态的构成复杂,除细菌外,还存在大量病毒、真菌、古菌和寄生虫等其他微生物。
近年来,除细菌外,病毒、真菌和古菌等微生物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初步证实。
笔者团队利用大样本宏基因组测序,对结直肠癌患者(184例)、结肠腺瘤患者(197例)和健康对照者(204名)共585份粪便样本中的病毒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结直肠癌患者中肠道噬菌体的多样性显著增加;并发现队列中,包括正布尼亚病毒、丝状病毒、Tuna样病毒和L5样病毒在内的22种病毒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显著富集,且可以通过病毒富集情况有效区分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AUC值为0.802,这项研究将肠道微生态研究带入了除细菌外的新领域[]。
另一项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真菌结构失调的现象,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马拉色菌纲显著富集,而酵母菌纲和肺孢子菌纲显著减少[]。
近期,笔者团队一项肠道古菌基因测序序列分析研究也显示,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粪便中的古菌组成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嗜盐古菌显著增加,同时伴有产甲烷古菌减少[]。
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且相关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结构改变可能协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期待后续更多的基础研究来支持验证这一推论。
肠道微生态改变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粪便隐血试验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应用最广的无创性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但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待提高,发现更多、更精准的结直肠癌的肿瘤标志物已成为临床工作的迫切需求。
考虑到肠道微生态改变与结直肠癌之间紧密的关联,同时鉴于肠道微生态检测的非侵入性,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筛查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价值。
笔者团队率先报道将粪便Fn与粪便隐血试验联合检测可将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由73.1%提升至92.3%,AUC值从0.86提升至0.95,提示粪便Fn可能是结直肠癌诊断的辅助标志物[]。
除Fn外,其他肠道微生物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笔者团队将4种肠道细菌(Fn、脆弱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另一种未命名的m7菌)与粪便隐血试验联合检测后,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8%和81.5%,证明基于粪便的结直肠癌相关细菌检测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新型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除肠道细菌外,肠道病毒、古菌等也可有效辅助结直肠癌诊断。
笔者团队发现基于22种病毒的检测可以显著区分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AUC值为0.802,其与粪便隐血试验联合后AUC值可提升至0.862;研究还发现乙型杆状噬菌体属、Epsilon15样噬菌体属、Mu噬菌体属和P1噬菌体属这4种病毒高度富集结直肠癌患者的复发风险较高,从而筛选出高危患者,及早进行辅助治疗[]。
另有研究发现14种真菌的组合检测和9种古菌的组合检测均能显著、有效地区分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AUC值分别为0.93和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