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及其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伦敦全景
伦 敦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 提出 (1)基本内容:城市内部结构由5个同心圆地带组成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带是过渡带。 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 第五带是通勤带。
2、评价
(1)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2)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
•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 新城市社会ban) • 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 以其自身优势聚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 民,居民有一定的匿名性。 • 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中心。 • 聚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居民具有 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活动趋于专业化。 • 城市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 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 烈。
4、折衷学说
1954年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 的优点,提出了“折衷学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中心业务地区,从城市中心向 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中心业务地区 外侧为大工业地带。住宅区则分布 于放射的中心业务地区之间。
(2)评价 此理论符合欧洲某些城市地域的分化状况, 更适用于分析工业城市的地域结构。
希腊雅典的卫城建在城中岩丘顶部
三、城市与自然环境

城市社会学(课本重点整合_带目录)

城市社会学(课本重点整合_带目录)

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3——11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第二节城市社会学家们对的一些概念的解释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第三节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第2章世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1——13 第一节早期城市第二节中世纪的城市第三节近代城市第四节现代城市第3章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3——23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城市第三节隋唐两宋时期的城市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城市第五节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近代城市第六节建国以后的城市发展第4章城市生态系统23——30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生态系统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的失衡第五节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第5章城市人口30——37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人口发展理论第三节人口迁移第6章城市规划37——42第一节城市规划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第三节中国城市规划第6章城市社区42——46第一节城市社区的概念第二节社区的功能与比较维度第三节中国城市社区第7章城市文化47——51 第一节城市文化第二节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标志第三节城市文化的不同层面第8章城市社会问题51——55第一节社会学与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意义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研究观点第9章城市管理55——62第一节城市管理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第二节城市管理的体制、法制和政策第三节城市人口管理第四节城市安全管理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第六节城市教育管理第七节城市医疗管理第八节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第九节城市卫生体育管理第十节城市生态环境第10章城市的未来62——65第一节早期思想家对未来城市的设计第二节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未来城市的类型第四节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城社会学

城社会学

• 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 有符号的意义。比如, 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 吉祥,于是人们把婚 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 热烈。组织中的成员 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 重的场面,他会意识 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 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 的意义。
简介社会互动理论
• 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 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 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 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 机制和规律。 • 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托马斯 (W.l.Thomas)、库利
社会:
• 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后来“社”用 来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诗社”。 • 会,即聚会,集会。 • 社会:指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 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 • 马克思:社会是交互关系的产物。
第一章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
• 一、社会学
• • 形成背景 1、我国先秦的思想家荀子曾指出,人之 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 群”,故“人生不能无群”。这里的群就 是社会。荀子之前的孔子,在建立其博大 精深的社会伦理体系中,详细地论证了以 “礼”为核心的社会行为规范对维持社会 等级秩序的作用。
• 在均衡状态里。社会体系是和谐而无冲突 的。变迁也是缓慢而有秩序的。 • 功能学派理论还认为,变迁可以说是一种 对社会体系的调整。局部而缓慢,无损于 整个社会体系的整合与均衡。 • 社会均衡论在20世纪40-50年代的西方社 会学界很为盛行,这也是当时资本主义社 会一时经济稳定的反映。 • 但社会均衡论思想反对社会进步、革命、 革新。所以它在社会变迁的诸理论中,是 趋向保守的,逐渐遭到不少的批评。

自然科学取得了如此 令人瞩目的成绩,为 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 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研 究方法,面对诸多的 社会问题,好多学者 尝试用社会科学的方 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 社会问题。法国实证 主义哲学家孔德在 《实证哲学教程》中 首次使用“社会学” 这一术语,并对这门 学科的对象、方法和 理论提出了基本构想。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一、城市(Urban)的特征R.E.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主要从事对城市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

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民高;(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集中的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探讨社交媒体如何影响城市居民 的社会交往、信息传播和公共参 与。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及其理论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及其理论
沃思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 认真分析和总 结了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 研究了社会学家积累的 大量描述城市现象的材料, 建构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四)新城市社会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城市社会学” 开始崛起, 主要有三大理论流派,
以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1942—)为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 世界史从某种 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 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 语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 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 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 织,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 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民高;
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会学的奠
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现象和种族
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 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一)城市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 也不 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 它是一种心理 状态, 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 是这些礼 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 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1、宏观方法论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2.具体操作方式 调查研究 历史研究 思辨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资料研究 定量定性研究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
概念与理论
一、城市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R. E. 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R. E. 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理论课件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理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占有、权力 分配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城 市的社会结构。
社区研究
社区研究关注城市中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结构和社区发 展,探究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变迁理论
城市社会变迁理论概述
城市社会变迁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社会 的发展和演变,包括城市化、城市发
城市社区规划
城市社区规划是指对城市社区的布局、设施和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 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05
城市文化与城市社会变迁
城市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文化的概念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居民在长期的 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 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 观、信仰和艺术形式等。
城市文化的特点
展和城市更新等过程。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内部结构和功 能的演变,包括城市扩张、城市规划
和城市治理等方面。
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 的必然结果,强调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 作用。
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理论则关注老旧城区和工业 区的改造和再生,探讨如何通过城市 更新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
主要包括教育、职业、婚姻等方面的流动。
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
城市社会流动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等方面 都有重要影响。
城市社会不平等
1 2
城市社会不平等概述
城市社会不平等是指城市居民在财富、权力、机 会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
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主要包括收入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性别不平等 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 概念与理论
一、城市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 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会学的奠 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现象和种族 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 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芝加哥学派的第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罗伯 特·帕克(Robert Park)。 1916年,帕克发表《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 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在该文中,帕克 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区别于动植物的生态学研 究”的“人文生态学”,也就是人类生态学。
帕克第一次指出可以把城市看作是“一种 有机体”和“一种心理物理过程,并提出要借 鉴人类学的方法对当代城市生活进行“更深入、 更公正的研究”。 帕克阐明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指导纲领, 即通过对城市具体组织、各种职业和城市文化 的研究来研究城市生活。
3、韦伯的城市社会学研究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研究了欧洲、中东、印度和中 国的城市史。 韦伯在《论城市》一文中提出了“完全的城市社 区”的定义,指出城市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 社交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功能。 韦伯主张全面地、具体地研究城市,对城市社会 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
4、古典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局限性
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1893年,斯莫尔 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展 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创立城市社会学。芝 加哥大学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罗伯特·帕克、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是芝加哥学 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对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 大贡献。
1、罗伯特· 帕克:人文生态学


从生态学角度,芝加哥学派将社区分为四类: 第一类基本服务社区,诸如农业乡镇等; 第二类社区指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能 的社区,诸如商业社区等; 第三类社区是工业乡镇;
第四类社区是指那些缺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的社区, 它在经济上依赖其他地区,并且在商品的生产与分配中 不负担任何功能,如娱乐旅游地点,政治教育中心等。
霍华德,E. (Ebenezer Howard , 1850—1928)
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 城市》。
二、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 影响,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 会转变的城市模式,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 方式所替代。 主要观点: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 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规范秩序的解体。 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 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角斗场


巴特农神庙

托罗斯神殿
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1928)。
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 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 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 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 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特莫(C· G•Dittmer)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
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二)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恢复并发展起来的。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在很多地方已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
(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学的热点问题
新型城镇化与人口有序流动、城市社会建设与管
(一)城市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 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它是一种心理 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 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 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 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2、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在《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
的导言》一文中,伯吉斯提出了 揭示城市内部空间的“同心圆” 假说,并启发了后来的研究。
3、麦肯齐:城市变迁生态过程论
麦肯齐在《人类社区研究的生态学方法》一文中, 在帕克所创立的人类生态学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城 市社会变迁的各种过程,提出了“生态过程论”。 沃思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认 真分析和总结了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 研究了社会学家积累的大量描述城市现象的材料, 建构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研究。而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城
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
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其创立于20世纪
20年代的美国。
(一)社会学诞生前
(一)社会学产生之前对城市的研究
西塞罗:城邦是一种社会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城市的本质是由公民的本质
决定的,而公民的本质又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 (人本论)
请问……
1、你为什么研习城市社会学?作为城市社会学 的研究者,你要追求什么? 2、我们研究城市什Fra bibliotek?怎样去研究?

总结: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源流
一、城市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一)学科界定
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也叫都市社会学,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 良性运行规律的具体社会科学。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经 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 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 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三)城市性状态(Urbanism)
(五)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工业化以前城市规划的不同,典型地反映在古罗马 和古希腊的城市风格差异上。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规划 堪与古代城市文明媲美,建筑设计充满智慧和想象力, 典型的例子如18世纪法国巴黎雄伟的皇宫建筑是巴罗克 时代的典范。
19世纪欧洲城市规划表现成两种主要倾向: 一是继承巴罗克时代的城市规划传统; 一是工业无政府主义,城市建筑完全取决于私人的随 心所欲,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 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人们的 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 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
(二)学科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 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 方法指导。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化研究 城市文化研究 城市社会问题研究 城市管理研究 城市生态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规划研究 城市历史研究
城市空间研究„„
三、西方城市社会学的学科源流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城市的
理创新、城市社会保障与反贫困问题、城市生态
环境保护、城市老年化问题、城市文化传承与保 护、城市风险预警与防范、城市社会分层与社会 结构变迁、城市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城市公共 服务均等化问题 „„
五、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宏观方法论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2、具体操作方式 调查研究 历史研究 文献资料研究 思辨研究 实验研究 定量定性研究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 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 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为密切 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出版 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 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 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 意志所抑制。
对城市社会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基 础上,没有构建完整的城市社会学体系; 对城市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存在片面性;不能正 确理解城市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上述问题反映出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在理论和 方法上的不足,但正是他们的研究启迪着后人的智 慧,为城市社会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四)新城市社会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城市社会学”开始崛起,主 要有三大理论流派, 以卡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为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 以哈维(David Harvey,1935-)为代表的政治经济 学派; 以帕尔(Ray Pahl,1935-)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 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 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 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 集中的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 率的增加。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 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上海2010世博
会的主题“better city,better life” 的创意灵感)
城市社会一个人生戏剧大舞台, 参与社会生活意义的追求,追求的 社会认同,扮演的生活角色。
----亚里士多德
(二)古典城市社会学研究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初,欧洲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对城市进行系 统的研究。古典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滕尼斯 ( Ferdinund Tonnis , 1855-1936 )、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 1858-1917 ) 、 西 美 尔 ( George Simmel , 1858-1918 ) 、 韦 伯 (Max Weber,1864-1920)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