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北宋歌姬李师师
《宋词是一朵情花》宋代女子的现代生活(精)

《宋词是一朵情花》宋代女子的现代生活宋代女子的现代生活小资私生活实录:李清照在封建男权社会里,能够为才女争得一席之地,且光芒万丈,千古不散,巍然屹立于词坛而毫无逊色的,除了李易安,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而关于李清照词学的研究历来也颇多。
大体上,人们把李清照的词作分为前后两期。
早期词作风格柔美、活泼,既有闺中女儿的自由,也有新婚燕尔的快乐。
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属两阕《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首词放在一起对照,可以比出诸多相似之处。
旅游、吃酒、泛舟,第二天睡醒了,伸个懒腰,似乎没能散尽昨夜的浓酒,闲来无事,和丫鬟“斗嘴”,轻松快乐,饶有情趣。
第一首小令中说“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没有点明是和哪一个亲友出去游玩?但可以从词作中推测,她的郊游无比快乐,“尽兴而归”,恐怕惊起鸥鹭的时候,也同样换来了她欢愉的笑声。
不用上班,不担心迟到,高兴了还可以喝两杯小酒,才子佳人们一时兴起,提笔成文,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说不定就此发端。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能够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呼朋引伴休闲度假,睡觉睡到自然醒,实在是“乐活”一族。
由此看来,李清照既有旷世奇才,也拥有当之无愧的小资情调。
李清照能够在北宋词坛声名鹊起,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积累,也是历史的一个机缘。
她生于北宋官宦之家,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资质聪慧,再经过艺术的熏陶和洗练,自然萃取出钟灵毓秀的神采。
就如同“红楼”中的小姐们一样,个个都是舞文弄墨的行家里手。
可是,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名”和“命”,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才华,还常常依赖于家庭和婚姻的支撑。
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可惜身逢末世,远嫁之后也只有草草收场。
宝钗也是现代知性女子的典范,不料嫁了宝玉,后半生不但要独守空房,再好的诗也没人欣赏了。
而中国古代四大丑女,因为才华横溢,嫁得都是位高权重,非富即贵之人,所以全都流芳百世。
名妓李师师,纵使她眼光再高,也难逃英雄气节过人的浪子

名妓李师师是东京城内经营染房的李寅的女儿,北宋末年青楼歌姬,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
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
李师师与宋徽宗赵佶相遇于大观三年八月十七。
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
为了来往方便,赵佶在张迪的建议下修了条“潜道”直通李家。
有一次宫内宴会,嫔妃云集,韦妃悄悄地问赵佶:“是个什么样的李家姑娘,令陛下如此喜欢!”赵佶说:“没什么,只
要你们穿上一般的衣服,同师师杂在一起,她和你们会迥然不同,那一种幽姿逸韵,完全在
容色之外。
”
就是因为李师师与宋徽宗的这层关系,为了招安,宋江便派燕青求见李师师。
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连宋徽宗也为之倾倒,可见其魅力非凡。
但这样一个绝代佳人,其内心
却是百般孤独,宋徽宗对她情有独钟,那顶多就是好色之举,稀罕其的非凡气质。
师师深知
她只不过是皇帝一时兴起的玩物,如同红宫粉黛三千,总有一天,皇帝也会对她腻味的。
李师师活在这寂寥红尘中,没有知己朋友,所以在外人看来,此女冷艳孤傲,不可方物,其更视金钱如粪土,一般达官显贵如何能入其眼。
但是燕青的这一见,却填补了李师师内心的空虚,燕青文才武略,但当面对李师师的美貌又能坐怀不乱,李师师最终被燕青这种英雄气概岁折服。
谁能提供一下有描写李师师的诗句

谁能提供一下有描写李师师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谁能供应一下有描写李师师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谁能供应一下有描写李师师的诗句李师师与诗词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其事迹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
宋代有多位闻名词人曾经李师师有过交往,留下了多首跟她有关的词作。
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香钿宝珥。
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自然春意。
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
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
寄此情千里。
武功员外郎贾奕曾与李师师交情深厚,由于宋徽宗常去李师师处,别人去不大便利,颇有怨言。
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宋徽宗听闻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终被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秦观曾作《生查子》词写她的色容: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
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二.赵匡胤写给李师师的诗没写过李师师与诗词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其事迹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
宋代有多位闻名词人曾经李师师有过交往,留下了多首跟她有关的词作。
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香钿宝珥。
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自然春意。
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
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
寄此情千里。
武功员外郎贾奕曾与李师师交情深厚,由于宋徽宗常去李师师处,别人去不大便利,颇有怨言。
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当时明云在曾照彩云归——与李师师交往的名人及艳词

54文苑漫步2019年·第2期当时明云在 曾照彩云归重庆 王 明前面的话:闲翻笔记野史,常常时空错乱。
唯人的美丽风流不可忘怀。
纠纂成文,以绪余响。
散而存韵,论无凭据。
李师师,北宋名妓,色艺双全,青楼花魁;容貌身段冠压群芳,琴棋歌舞位列头筹。
笔记野史对其风流韵事多有渲染,津津乐道;公子王孙、文人雅士趋之若鹜。
除了赵皇帝力捧外,北宋最婉约的大词家在她的矾楼几乎都留有词章。
据载,李师师的风流香艳可亲,然她的品味也非一般勾栏女子可比。
凡能上得了矾楼的,已经不是银子的事了,而是必须留下词章文赋,且要入得了她的法眼,她才给你青眼。
不然,纵是金山银海,李师师也是不屑一顾。
记得施耐庵描述过,水泊忠义堂主宋江,到汴京游玩。
闻师师艳名,带保镖李黑子、帅哥燕青,到李师师府前,花重金与院妈妈,且买通仆头丫鬟,才只进得大门,就被阻在矾楼之下。
师师在楼头帘内看燕青尚可,宋江黑,李逵黑,粗人一双,便与通报丫鬟回话:胸无点墨,逐出门去。
丫鬟下楼施礼:相公,可有文词?主仆三人吃了闭门羹,方晓李师师不是俗鸟。
宋江虽然面黑,但出身文笔小吏,胸中块垒由诗词抒发,倒也不是鸟难事。
当年浔阳楼上酒后题词,虽遭陷害,但那《西江月》倒也壮志凌云,牛气逼人。
今矾楼主人要诗词,正好借此一通款曲。
宋江于是择日携了一阕《念奴娇·天南地北》重新来拜。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
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师师读后,就让宋江进了矾楼,且成就了梁山好事,遂了宋头领的心愿。
爬梳史书典籍,李师师正史无名,但坊间传其故事甚多。
汗牛充栋的稗官野史,也有若干文字,记若干名家与她交相来往,由此留下不少名作,脍炙人口。
张先,字子野,在北宋是风流人物。
词坛上“张三影”的名号很响,“桃杏嫁东风郎中”的佳话也时播人口。
中国历史故事-李师师有几个男人?李师师最爱的是谁?

中国历史故事-李师师有几个男人?李师师最爱的是谁?皇帝是帝国的主宰,什么样的女人得不到?但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嘛!所以说历史上经常有流传皇帝微服出巡,然后与民间女子相恋的风流情事。
历史上到底有几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不清楚,但是李师师和宋徽宗二人的情事却流传极广。
李师师是汴京名妓,东京城内经营染坊坊主的女儿。
大约四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不幸流落娼家。
她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所以很受老鸨重视。
在鸨母的精心调教下,李师师不仅歌喉动人,精通琴棋书画,而且有文才能赋诗作词。
这些因素加起来,让李师师在不满15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动汴京,“人风流、歌婉转”。
宋朝因为高度发达的经济,也催生了繁荣的情色业。
虽然古代文人都以狎妓为风流,但在宋朝这种风气更重。
李师师年少成名,自然少不了众多的追求者。
而在这之中,最著名身份最高的莫过于宋徽宗赵佶了。
宋徽宗艺术和文学素养都很高,但却实在不适合当一位皇帝。
民间传说李师师名动京师之时,宋徽宗也偶然读了她的作品,此后便对李师师起了好奇心。
后来宋徽宗微服出宫,自称秀才赵乙求见李师师。
当他见到李师师的第一面,便十分惊艳。
在见识了李师师的歌喉、舞蹈之后,更是倾心不已,两人发生关系。
但李师师被人捧的再高,也是一双玉臂千人枕,一点朱唇万人尝的可怜人。
所以宋徽宗身份再如何特殊,也不可能独占李师师。
据说宋徽宗有一次因为生病没有去找李师师,于是文人周邦彦便抽空去了。
结果与佳人幽会到一半,宋徽宗突然来了,给李师师带了快马送来的江南新橙。
周邦彦仓促之中躲到了床下,非本意的听到了宋徽宗与李师师调情。
他回到家之后,写了首《少年游·感旧》。
《少年游·感旧》: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诗后来被宋徽宗看到,便知当夜周邦彦的存在,于是寻了个借口将李师师贬出了京师。
除了周邦彦之外,李师师还与秦观有过一段痴缠爱恋。
周邦彦六丑的故事

周邦彦六丑的故事周邦彦是南宋著名词人,一生的作品繁多,其中六丑,夜游宫,烛影摇红都是代表作,关于六丑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周邦彦六丑的故事《六丑》,词牌名。
作者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所创作的“中吕调”曲。
据周密在《浩然斋雅谈》一书中所说,邦彦曾对宋徽宗云:“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
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
”一百四十字,前片八仄韵,后片九仄韵。
例用入声部韵,诸领格字并用去声。
关于《六丑》的由来可以根据南宋词人周密在所著《浩然斋雅谈》中了解到,在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他说:在北宋末年间,汴京有个著名的妓女叫做李师师,有一回在徽宗皇帝跟前唱了一支曲子,曲子很动听,可是连精于音乐的这位皇帝也不知道是一支什么曲子。
他就问她:是谁人写的?李师师就回答说:这叫《六丑》,曲的作者是周邦彦。
后来,徽宗皇帝特意为此事召见了周邦彦,问他曲子的名字为什么叫《六丑》?周回答说:因为它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段,所以才取名《六丑》;可是要唱得好听却是不容易的。
《六丑》是周邦彦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调,也是宋词发展到灿烂时期的一个珍贵的产儿。
关于这首新调《六丑》中最典型的词作就是彭元逊所写的《六丑·杨花》。
在《六丑·杨花》这首词中,作者借助杨花写身世,寄托故国之思。
其特色在于不写杨花之形与神,而是用一些可以通过杨花产生联想的语汇营造境界,来引导读者进行想象和联想。
周邦彦的夜游宫主要内容是什么《夜游宫》是周邦彦所作的一首抒发相思之情的词作。
整首词上阕几乎全部写景,之后也在描写词人的动作,情绪已经在酝酿,但一直没有点破原因,直到最后一句,解释清楚的同时也把感情一下子宣泄出来。
前三句写,斑驳的斜阳透过树叶照在水上,这是一条江,此时的江水翻着浪花,正流向千里之外的远方。
可见词人当时所处的正是江边,而时间是夕阳西下的黄昏。
但具体位置还不清楚,词人立马就在下一句解释,原来是在一座桥上。
[总结范文]李师师怎么死的
![[总结范文]李师师怎么死的](https://img.taocdn.com/s3/m/60dc727efe4733687e21aaf0.png)
[总结范文]李师师怎么死的李师师怎么死的阅读精选(1):李师师怎样死的?水浒倾国名妓李师师是怎样死的迷住宋徽宗的李师师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
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
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
她又邻居抚养长大,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媪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
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
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
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能够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那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
李师师渐渐也明白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妓,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但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还是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
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
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
”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北宋名妓李师师失去皇帝眷顾后的最终归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名妓李师师失去皇帝眷顾后的最终归宿导语:在《水浒》中,李师师绝对是引人注目的角色。
她在宋江受招安中起了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就因为她是“天子心爱的人”。
《靖康稗史》也说“侯在《水浒》中,李师师绝对是引人注目的角色。
她在宋江受招安中起了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就因为她是“天子心爱的人”。
《靖康稗史》也说“侯蒙上书,未若师师进言”,小说的构思倒并非空穴来风。
至于读者记得她,恐怕主要是道君皇帝与她那段若明若暗的艳史。
李师师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与宋徽宗也真有过一段风流情。
但《水浒》中的李师师基本上是小说家的虚构,人们自然希望了解那个真实的李师师。
关于李师师,除了宋代笔记野史里的雪泥鸿爪,最集中的材料有两种。
一是南宋平话《宣和遗事》,一是清初著录的《李师师外传》,两者都是与《水浒》相去不远的小说家言。
相对说来,后者是明季伪作,自不足以征信;倒还是《宣和遗事》,因说本朝史,总得有基本史实作为敷衍故事的背景与骨干,去伪存真,还可以沙里淘金。
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里开列了“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的群芳谱,其中“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李师师排名第一。
崇、观指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是徽宗第二、第三个年号。
徽宗即位时年十九,大观末年是二十九岁。
而这时李师师小荷才露尖尖角,应是“娉娉嫋嫋十三余”的年龄。
然而,人们发现在此以前也颇有关于师师的材料。
最早可以追溯到词人张先,他的词里有一首《师师令》,从“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花蕊”,受赠者显然也是一个歌妓。
有人因此认定:《师师令》所赠的就是李师师。
张先死在元丰元年(1078),时年八十九岁,就算这首词是他临死那年的风流遗作,师师即便还是个豆蔻年华的雏妓,那么到宣和年间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撰:史遇春
李师师,北宋末年的青楼歌姬,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关于李师师的文字,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等。
李师师的父亲,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李寅。
李母早逝,由其父煮浆代乳,抚养李师师成人。
据说,李师师生下来之后,就一声都不曾哭过。
一直养到三岁,都未尝见到她的眼泪、听到
她的哭声,李师师被人视为怪异。
三岁那年,按照当时的习俗,李父将她寄名佛寺,老僧为
她摩顶之后,她突然放声大哭。
李师师的哭声,高吭嘹亮,声震屋瓦。
老憎合十赞道:
“这小女孩,真是佛门弟子啊!”
据说,当时一般人都把佛门弟子叫做“师”,“李师师”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李师师天生一副好嗓子,因家庭变故,委身青楼之后,有老鸨的悉心调教,细致指点,不满
15岁的女孩李师师,已经是人物风流、歌喉婉转了。
在当时的首都教坊中,她已经能够独领
风骚,占据一席之地了。
李师师最擅长“小唱”,她所唱的,多是当时十分流行“长短句”,也
就是后世所称的“宋词”。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公元990年~公元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
有“张三影”之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
摇摇,堕轻絮无影”】就创作有新词牌《师师令》,并填词一首:
香钿宝珥。
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
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
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
寄
此情千里。
据说,这词就是专为李师师而做。
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公元1038年~公元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
(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第七子。
】曾在《生查子》一词中,
这样描写李师师的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
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秦观【公元1049年~公元1100年,江苏高邮人(现高邮市三垛镇武
宁秦家垛),字少游,一字太虚。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也曾作《一丛花》,赠李师师:
年来今夜见师师。
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才子佳人,互相爱慕,本是一段佳话,无奈秦少游身在公门,李师师长住青楼,最终注定是
一段没结局的感情。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公元1056年~公元1121年),北宋著
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
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
周邦彦解音律、工文词,因作品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其新词为荣。
初见李师师,周邦彦便有相见恨晚之叹,随即填《玉兰儿》词一首,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
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
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李师师喜欢周邦彦的文采,十分乐意与他接近。
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
据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记载:
“美成至角伎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
记载中的《洛阳春》一词,内容如下: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与文人词客的交往,为李师师的人生增趣不少。
但是,就如同大多数的青楼女子人生遭遇一样,这些交往,无论是情深情浅,也无论是情真情假,最终都没有结果。
李师师仍然在风尘之中讨生活。
宋朝南渡后,李师师下落不明。
有人说她捐出家资助宋军抗金,自己在慈云观出家做了道士;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见金人,乘人不备,吞金簪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为妾,后
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名动一时,最终还是落得如此凄凉。
佳人香消玉殒,芳魂消散处,已无迹可寻,只留下一些诗词与故事,予后人传扬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