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PPT

3、协同转运:当两种物质通过上皮细胞转运时,一种为逆浓 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同时伴随另一种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 化学梯度而被动的转运。
27
(三)吸收的途径
1、跨细胞途径 2、旁细胞途径
28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水: 被动,渗透 水主要在小肠被吸收。部分进入结肠,随粪 便排出。8-10L,0.15L 水吸收的方式:在溶质被吸收后形成的渗透 压梯度的作用下,被动吸收。
33
34
(三)糖 形式: 单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机制 : 继发式主动转运 途径:入血
35
肠上皮细胞
肠腔
血
管腔侧:以Na+
-载体-葡萄糖复合
物形式,与Na+同向 转运入肠粘膜上皮细
2Na+
胞内;
G
管底侧:葡萄糖 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 入血液,Na+ 则由钠 泵转运至细胞间隙。
∴ 继发性主动转运
蛋白酶 氨基肽酶
○ Na+
氨 基 酸 转 运 系 统
39
(五)脂肪
机制:被动。
混合微胶粒
甘油
脂肪酸 (中、短链脂肪酸) 甘油一脂
载脂
甘油三脂
乳糜微粒 胞吐
淋巴管
血管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
40
41
甘油三酯 胰脂肪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
混合微胶粒
胆盐
胆盐
小肠上皮细胞
甘油一酯
淋
甘油三酯
巴
脂肪酸
乳糜微粒
管
载脂蛋白
21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的分泌 二.大肠的运动
人体生理学 08消化(2)

胰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原可由肠致活酶及胰蛋白酶本身 激活,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可由胰蛋白酶激活。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一同作用将蛋白质分 解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 糜蛋白酶还有凝乳作用。
胰腺内还存在少量胰蛋白酶抑制物,对防 止小量胰蛋白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发生自 身消化有一定作用。
在口腔和食管,其内表面覆盖复层扁平上 皮,当时的食物尚未被消化,且停留时间 很短,因此食物几乎不被吸收。 胃可以吸收水和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具有达200m2以上的 吸收面积和有利于吸收黏膜结构,食物在小肠内 已被消化为适宜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并在小肠内 可停留3~8h等,都是有利于吸收的条件。
刺激支配胰腺的内脏大神经,胰液的分泌 增加或减少。分泌增加效果可被阿托品阻 断,说明内脏大神经内含有胆碱能纤维; 抑制作用一般认为是肾上腺能纤维使胰腺 血管收缩的结果。
盐酸和食物的分解产物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多种 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调节胰腺的分泌。主要有: ①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S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胰 腺导管细胞,使水分和碳酸氢盐大量分泌,但酶 含量很低。 ②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由小肠黏膜I细胞分泌, 主要作用是使胆囊收缩、促进各种胰酶的分泌, 但对水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仅有较弱作用。
大肠内有许多细菌,所含有的酶能分解食 物残渣和植物纤维。有的分解产物对人体 有害,经肠壁吸收后可在肝内解毒。有些 细菌能利用肠内简单物质合成维生素K和维 生素B复合物等,被吸收后成为人体的营养 物质。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小肠内消化PPT课件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 简史,中西 医结合史,中医中药 史等.
六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遗传因子不同,除乙型 肝炎遗传 因子是D NA外,其 余几型肝 炎遗传因 子均为R NA。其中 甲型肝炎 的传播途 径是粪口 传播,乙 型肝炎的 传播途径 是血液传 播、性传 播和母婴 传播。疫 苗。
4.胰脂(肪)酶
甘油三酯
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
辅脂酶;pH=8.0
(一) 胰液分泌的调节 头期N调节为主 迷走N→腺泡细胞→酶多,水、
1.N调节
碳酸氢盐少 胆碱能f→胰液分泌↑
内脏大N
肾上腺素能f→胰腺的
血管收缩→胰液分泌↓ 2.H调节 胃期和肠期H调节为主
促胰液素(S)→水、碳酸氢盐多,酶少 缩胆囊素(I)→水、碳酸氢盐少,酶多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一)胆汁(600~1200ml/日,弱碱性)成分 1.胆盐:胆汁酸+Na+,K+形成的盐,在水中形成 微胶粒。胆固醇、磷脂、脂肪酸、脂溶性维 生素渗入微胶粒形成混合微胶粒。 2.胆固醇和磷脂:脂肪乳化剂。肝脏利用胆固 醇合成胆汁酸;胆固醇与胆盐比例适当时, 胆固醇呈溶解状态,当胆固醇↑或胆盐↓→ 形成胆石。 3.胆色素:Hb分解产物
互相借鉴、补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这 将有利于 中西医学 的优势互 补,“和 而不同”, 多元发展 。近年来 ,中医药 在防治非 典、禽流 感和艾滋 病方面发 挥的独特 作用也证 实了二者 的有机结 合,具有 肯定的临 床疗效。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
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 方式的发 展趋势来 看,均是 走向现代 系统论思 维,中医 药学理论 与现代科 学体系之 间具有系 统同型性 ,属于本 质相同而 描述表达 方式不同 的两种科 学形式。 可望在现 代系统论 思维上实 现交融或 统一,成 为中西医 在新的发 展水平上 实现交 融或统一 的支撑点 ,希冀籍 此能给中 医学以至 生命科学 带来良好 的发展机 遇,进而 对医学理 论带来新 的革命。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PPT

脂肪的吸收
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 一酯在小肠中被吸收,主要通 过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细胞。
吸收后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重 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胆固 醇、磷脂等结合形成乳糜微粒 ,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
不饱和脂肪酸的吸收速度较饱 和脂肪酸快,且更容易被氧化 。
未来可能的治疗方法
个性化营养方案
基于基因检测和个体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以改善消 化和吸收。
药物治疗
开发针对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新型药物,以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
新型治疗设备和技术
探索新型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以改善小 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意义
提高营养吸收效率
小肠内消化过程
食物在胃中经过初步消化后进 入小肠,胰液、胆汁和小肠液 共同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可吸 收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蠕动将食物混合均匀,促 进消化酶与食物充分接触。
食物中的糖、蛋白质和脂肪在 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糖、氨基 酸和脂肪酸,便于吸收。
小肠内消化酶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等,分 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系统疾病等。
小肠吸收不良的原因
01Biblioteka 0203小肠黏膜损伤
如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 、肠道缺血等,导致小肠 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 的吸收。
肠道蠕动异常
肠道蠕动异常可能导致营 养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 过长或过短,影响吸收。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营 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导 致吸收不良。
小肠吸收不良的诊断与治疗
肽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也可能被肠道细胞直接吸收并转 运到血液循环中。
小肠结构特点和消化吸收过程课件

主动转运
某些离子和营养物质逆浓度梯 度进入细胞内。
胞饮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 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将物质
转运进入细胞内。
03
小肠内的消化酶和激素
消化酶的作用和种类
消化酶的作用
消化酶可以分解食物,将其转化为营养物质,以便身体吸收。
消化酶的种类
消化酶包括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食物成分。
小肠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 到全身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
小肠疾病往往与全身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容易出现 营养不良和贫血等症状,而肠梗阻患者也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
酸碱平衡失调等问题。
维护小肠健康对于保持全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合理饮食、避免过 度劳累和精神压力、预防肠道感染等。
食物的消化吸收
01
02
03
机械性消化
通过肌肉运动将大块食物 切碎,并形成食糜。
化学性消化
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大分 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
吸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肠 壁进入血液或淋巴液,进 而输送到全身。
营养物质的转运和吸收
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细 胞内。
易化扩散
水溶性物质通过膜蛋白的帮助 进入细胞内。
肌肉层
纵行肌
纵行肌是小肠肌肉层中的一种肌肉纤 维,它们收缩时可以推动肠道内容物 向前移动。
环行肌
环行肌是小肠肌肉层中的一种肌肉纤 维,它们收缩时可以缩小肠道的口径 ,帮助控制肠道内的压力。
外膜层
浆膜
小肠外膜层中的浆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组织,它能够保护肠 道并参与消化液的分泌。
【精品】第四节小肠内的消化

【精品】第四节小肠内的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后.即开始小肠内的消化过程。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部位。
小肠内的消化也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在小肠内,食物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在这里,食物的消化基本完成,并且许多物质也是在这里被吸收的,余下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
食物在小肠内所经历的时间,随其性质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混合性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为 3~8h。
一、胰液的分泌胰腺兼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双重功能。
胰腺的外分泌部分由腺泡及导管所组成;它们所分泌的胰液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pancreaticjuice)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 pH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成年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为 l~2L。
胰液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物和有机物。
1.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胰液的无机成分中。
量最大的是水,占 97. 6%;无机物主要由胰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其中主要的负离子是HCO3‐和Cl‐。
1/ 3当胰液大量分泌时,HCO3‐的浓度是血浆中的 5 倍,是胰液呈碱性的主要原因。
胰液中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此外,HCO3‐可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最适宜的 pH 环境。
2.胰液中的有机成分和作用胰液中的有机物主要是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多种消化酶,包括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水解酶。
(1)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pancreaticamylase)系‐淀粉酶,不需激活就具有活性,其最适 pH 为 6.7~7.0,可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其他碳水化合物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但不能水解纤维素。
在小肠内,淀粉与胰液接触约 l0min 就能全部被水解,故胰淀粉酶的水解效率高、速度快。
(2)蛋白质水解酶:胰液中重要的蛋白质水解酶分别是胰蛋白酶(trypsin)、糜蛋白酶(chymotrypsin)和羧基肽酶(carboxypeptidase),其中胰蛋白酶的含量最多。
小肠内的消化

Ⅹ
胰液分 泌
胃泌素
特点:酶的含量丰富,而碳酸氢盐和水分的含量很少 。
7
2. 体液调节
(1)胰泌素(促胰液素,secretin) 释 放: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内的S细胞 刺激因素: 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
糖类几无作用 作 用: 主要刺激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
12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胆汁(bile)是由肝细胞分泌的。 非消化期:肝胆汁→胆囊(浓缩、贮存) 消化期:肝胆汁、胆囊胆汁→十二指肠(参与消化)
13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性质:味苦,肝胆汁pH为7.2~7.7,呈金黄色或桔棕色,经胆囊 浓缩成胆囊胆汁后,因碳酸氢盐被吸收,pH转为6.8,颜 色变深
氢盐,因而使胰液量大为增加,但酶的含量很低。
8
(2)胆囊收缩素: (cholecystokinin,CCK)
释 放: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内的I细胞 刺激因素: (由强至弱)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糖类没有
作用。 作 用: ① 引起的胰液分泌增多,特点是酶含量多而水分和碳酸氢盐
含量少,又称促胰酶素。 ② 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 ③ 营养作用: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4
③ 胰脂肪酶
在胆盐和辅酯酶的作用下 甘油三酯→脂肪酸、一酰甘油及甘油 还有一定量的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分别水解胆固
醇酯和卵磷脂
④ 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以酶原形式存在,为胰蛋白酶所激活,使相应的核酸 部分水解为单核苷酸
5
蛋白水解酶为何不消化胰腺本身?
1. 蛋白水解酶以酶原形式分泌 2. 腺泡细胞还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trypsin inhibitor),防止蛋白水解 酶在胰腺内被激活
中医小肠的生理功能

中医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中医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进入体内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废弃物排出体外。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肠的生理功能。
首先,小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化食物。
食物经过口腔、食管进入胃内,胃经过消化后,将其送入小肠。
在小肠内,由于胃液的作用,食物被分解为更小的颗粒,然后通过小肠壁上的各种酶的作用,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分子,如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等。
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以更容易地被人体吸收利用。
其次,小肠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吸收。
小肠壁上有许多微细的绒毛状突起,称为肠绒毛。
肠绒毛的表面覆盖着许多微细的绒毛,形成了数目众多的小腺体。
这些小腺体内有许多血管和淋巴管,可以将营养物质吸收并转运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
小肠壁上的细胞也可通过主动转运,主动吸收营养物质。
此外,小肠还有调节体内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的功能。
小肠黏膜上有许多细小的腺体,分泌黏液和电解质,如氯离子和钠离子等。
它们可以调节小肠内液体的分泌和吸收,使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小肠内的电解质平衡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小肠还有排泄废物的功能。
在小肠内,营养物质被吸收并利用后,剩余的废物将被排泄出体外。
这些废物经过小肠内的蠕动和消化液的作用,向前推进,最终进入结肠,形成粪便,然后通过肛门排泄出体外。
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排除体内的废物,维持身体的健康。
总之,小肠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在消化、吸收、调节体内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以及排泄废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了解小肠的生理功能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维持小肠的正常功能,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健康,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摄入高脂肪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便中枢
盆神经 + 阴部神经 -
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收缩 肛门内括约肌舒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排便
(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食物中细菌
发酵 糖类、脂肪 大肠内繁殖 腐败
蛋白质 合成 维生素
随粪排出
吸收入肝,解毒
吸收后供人体利用 (VitB12不被吸收)
(四)食物中纤维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吸收
一、吸收过程概述 口腔和食管:基本不吸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胃:少量的水、酒精(20%) 小肠 十二指肠和空肠:三大营养物质(寡肽)
血液
脂肪的吸收途径以淋巴为主
(六)胆固醇的吸收
食物 胆汁
酯化胆固醇
胆固醇酯酶
游离胆固醇 混合微胶粒
吸收
重新酯化 粒 淋巴
胆固醇酯+载脂蛋白 血循环
乳糜微
2、铁的吸收 Fe2+ 主动 (二价金属转运体DMT1,
铁转运蛋白I) 维生素C、酸促进吸收
(二)无机盐的吸收
3、钙的吸收 Ca2+ 1)跨细胞主动吸收---十二指肠
特异钙通道、钙结合蛋白、钙泵和Na+-Ca2+交换体
2)细胞旁途径被动吸收---各段 (空肠、回肠)
1,25-二羟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 机体对钙的需要量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1、肠道神经的作用:
机械刺激
壁内N丛
肠内
肠壁感受器
小肠平滑肌蠕动
化学刺激
局部反射
2、外来神经的作用:迷走兴奋,交感抑制
3、激素的作用:
促进:Gastrin、5-HT
抑制:生长抑素、Secretin、Adr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液的分泌 ◆由粘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
分泌。 ◆富含粘液和HCO3-(碱性),保护肠粘
三、小肠液的分泌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三、小肠液的分泌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 食糜及消化产物的扩张刺激、化学刺 激(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 小肠粘膜对扩张刺激最敏感
•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血 管活性肠肽等
四、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作用: 1、紧张性收缩
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 和位置;紧张性升高时,食糜与消化液混合充 分而加快推进。
回肠:氨基酸,胆盐和维生素B12 大肠:水分和盐类
寡肽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原因:
1、小肠很 长,有 巨大的 吸收面 积。 (环形
皱襞、 绒毛、 微绒毛)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原因:
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h)。 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
分子物质。 4、进食引起绒毛节律性伸缩与摆动,促进
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pH环境。 2、消化酶:消化三种营养物质
消化酶
淀粉 胰淀粉酶 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
无需激活 胰脂肪酶
甘油三酯 胆盐,辅脂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 胰脂肪酶-辅脂酶-胆盐
羧基肽酶原
羧基肽酶
肠激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自我激活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或
胰、糜蛋白酶
蛋白质
月示、胨
二、胆汁bile的分泌与排出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由肝细胞产生 肝胆汁:弱碱性 胆囊胆汁:弱酸性 ◆成分:水、胆汁酸、胆色素、胆固醇、
卵磷脂和黏蛋白等,无消化酶
胆盐:胆汁酸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形成 的钠盐或钾盐
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乳化剂 (emulsifier)
微胶粒 micelle 混合微胶粒
四、小肠的运动
2、分节运动 segmental motility: 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间隔交替收缩, 推进作用很少。
四、小肠的运动
2、分节运动 segmental motility: 意义: (1)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2)增加食糜与肠壁接触,挤压肠壁,有 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利于吸收
血液和淋巴回流,利于吸收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水的吸收 胃肠吸收的液体量8L/d,水的吸收是被动的。 十二指肠、空肠:进、出平衡
回肠:离开肠腔>进入的量 结肠:少量 动力:溶质(尤其是NaCl)吸收所产生的渗
透压梯度
(二)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 主动转运
基底侧膜钠泵 同向转运体: Na+-葡萄糖, Na+-氨基酸, Na+- ClNa+- H+交换体 醛固酮可促进吸收 Cl-,HCO3-,水,葡萄糖,氨基酸等跨小肠粘膜转 运与钠主动转运有关
小肠内消化
概述
机械性消化:分节运动 化学性消化:胰液、胆汁和小肠液中各种消
化酶,彻底消化食物 吸收:糖、蛋白质、脂肪消化产物、核苷酸、
维生素、电解质、水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部位
一、胰液的分泌
一、胰液的分泌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碱性液体 无机物:碳酸氢盐 ← 小导管细胞 有机物:消化酶 ← 腺泡细胞 1、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为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体液调节为主 2、体液调节 (1)促胰液素secretin
盐酸 > 蛋白质分解产物 > 脂肪酸 PH < 4.5
促胰液素作用:
碳酸氢盐中和酸性食糜,提供碱性环境,利酶消化 使进入十二指肠的胃蛋白酶失活 促进胆汁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胃液素释放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体液调节为主 (2)缩胆囊素CCK,又称促胰酶素
----过敏反应或中毒反应
(五)脂肪的吸收
① 脂肪酸
甘油一酯 + 胆盐
非流动水层
混合微胶粒
微绒毛
胆固醇
脂肪酸
甘油一酯 从微胶粒中释出
粘膜细胞
胆固醇
②
长链脂肪酸
甘油一酯
甘油三酯+载酯蛋白 乳糜微粒
高尔基复合体
囊泡移行 释出乳糜微粒,
出胞 细胞间隙
淋巴
血循环
③ 中、短链甘油三酯 水解
脂肪酸 门静脉
甘油一酯
慢:果糖、甘露糖 慢:戊糖 ◇单糖: 2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经载体(非Na+依赖性的葡萄糖转运体)易化扩散出胞
依赖钠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钠泵,Na+
(四)蛋白质的吸收
◇多种载体参与 ◇以氨基酸、二肽、三肽形式吸收入肠上皮细胞
Na+- H+交换,H+-肽同向转运,寡肽酶 ◇以氨基酸形式吸收入血 ◇依赖钠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少量食物蛋白可完整进入血液-----抗原
多肽、氨基酸
糜蛋白酶
共同作用
临床: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本身被胰蛋白酶消化)
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 的一种消化液。胰液分泌缺乏,可导致脂肪、蛋白 质消化和吸收障碍,同时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受影响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 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 胰液分泌特点:酶含量丰富,水分、HCO3-含量 很少
4、负离子的吸收
Cl-,扩散,细胞旁途径( Na+-电位差);跨细胞途径 ( Na+- Cl-,, Cl-HCO3- ) HCO3-,碳酸酐酶, Cl-HCO3-
5、水溶性维生素主要通过单纯扩散被吸收,脂 溶性维生素与混合微胶粒结合后被吸收,维生 素B12的吸收依赖于内因子的存在
(三)糖的吸收
◇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 ◇吸收速率不同 快:己糖 快:半乳糖、葡萄糖
• 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 • 营养作用,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蛋白质分解产物 >脂肪酸 >胃酸 >脂肪
小肠粘膜分泌胆囊收缩素释放肽对胰蛋白酶 十分敏感,胰蛋白酶可使CCK释放肽失活 ,因此在CCK释放肽引起CCK释放和胰酶 分泌增加之后,胰蛋白酶又会使其失去活性 ,从而反馈性的抑制了CCK和胰酶的进一 步分泌。胰酶分泌的反馈性调节的生理意义 在于能够防止胰酶分泌过量。
胆汁的肠肝循环
胆汁的肠肝循环
脂肪的乳化
返回上一页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肝细胞不断分泌,消化期排至十二指肠。 (尤其高蛋白食物刺激作用最强)
1、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直接作用(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间接通过促胃液素作用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2、体液调节 促胃液素(血液循环-肝胆汁分泌) CCK (促胆汁排出,促分泌弱) 促胰液素 胆盐 (胆盐肠肝循环利胆)
(3)由上至下,小肠分节运动存在频率梯 度,利于推进食糜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作用
3、蠕动 peristalsis 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 的肠段,再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蠕动冲 peristaltic rush: 将食糜从小肠的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
逆蠕动: 防止食糜过早进入大肠,促进消化吸收
(二)胆汁的作用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促进脂肪消化 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 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增加胰脂肪酶 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2)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分解产 物掺入微胶粒,形成水溶性的混合微胶粒, 促进脂肪吸收,也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A、D、 E、K的吸收
(3)中和胃酸,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胆汁自 身分泌(利胆作用)
膜和润滑粪便。
副交感
◆食物残渣→肠壁 + 分泌
交感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大肠运动的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频率较慢 4、集团运动:进行快,移行远
(二)排便 排便是一种反射活动,其过程简述如下:
大脑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