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简介介绍伍子胥相关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伍子胥简略事迹)

伍子胥简介介绍伍子胥相关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伍子胥简略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伍子胥简介介绍伍子胥相关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伍子胥简略事迹)伍子胥(生于公元前 559年卒于公元前 484年)本名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
春秋末期伍子胥简介

春秋末期伍子胥简介伍子胥,生于楚国椒邑,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谋略家、军事家。
伍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伍子胥人物简介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伍员,别名伍子胥、申胥,生于楚国椒邑(今安徽阜南),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谋略家、军事家。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营造姑苏城(苏州城),率吴军大破楚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人物生平逃离楚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
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
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
”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招来可免你一死,不然性命难保。
”伍奢说:“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
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
”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
”伍尚要去,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父亲活命,是怕我们逃脱后成为祸患,所以拿父亲作为人质,假意召我兄弟俩,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对父亲的死活有什么好处呢?况且去了便不能报仇雪恨。
不如投奔别的国家,借他国的力量来雪父亲的耻辱,一起束手待毙是没有作为的。
”伍尚说“:我知道应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怨父亲召我们以求生路,而我们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到头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又对伍子胥说“:你可逃走,你可以报杀父之仇,我将安心就死。
”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
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
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走了,叹息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争了!”伍尚到了楚国都城,楚王将伍奢并伍尚一道杀死。
伍子胥的故事简介

伍子胥的故事简介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伍子胥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吴国的一名武士。
在他年幼的时候,吴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国君夫差为了报复自己的父亲被杀的仇恨,对百姓实行残酷的统治,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
伍子胥从小就饱受着国家的苦难,他立志要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事情。
年少时的伍子胥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善于用兵,善于策划战争。
在
吴国内乱的时候,他率领着一支义军,不断地与夫差作战,最终夺取了胜利。
夫差被推翻,新的国君登基,伍子胥成为了吴国的大将军。
伍子胥在位的时候,吴国变得强大起来,百姓安居乐业。
他还积极地改革国家
的政治制度,使得吴国的政治更加清明公正。
他对待百姓宽厚仁爱,深得人民的爱戴。
然而,伍子胥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他执掌吴国大权的时候,他的兄长
伍被刺杀身亡,他的儿子也被迫害致死。
这些打击让伍子胥备受煎熬,但他依然坚定地站在了吴国的一线,继续为国家和百姓奋斗。
最终,伍子胥在一次战争中受伤身亡,他的一生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他的事迹
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为国家和百姓无私奉献的伟人。
伍子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无论遇到
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勇敢地面对,永远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我们也要牢记伍子胥的爱国情怀和为民造福的精神,为建设美好的国家和社会而努力奋斗。
伍子胥简介

● 公元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 父之仇。并托伍氏辅佐少君,封他最高官职,称相国公。
自尽身死
●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 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 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 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死。当初,楚平王夺太子建的秦女所生的儿子轸,到楚平王死后,竟即位称王,这就是楚昭王。 吴王僚趁楚平王死了,派两位公子率兵袭击楚国。楚国派兵切断吴兵的后路,使吴兵不能返回。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 派专诸行刺吴王僚而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继位后,志得意满,就召伍子胥赐官行人,与他共商国事。 [4]
●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 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 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 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 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11]吴王夫差极 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 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 剑自尽。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摘要:
一、伍子胥简介
二、典故一:一夜白头
三、典故二:七星龙渊
四、典故三:千金报恩
五、典故四:乞食过关
六、总结
正文:
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典故一:一夜白头
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冤杀,他带着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
在逃离楚国的过程中,伍子胥遇到了一位好心的渔夫,渔夫帮他渡过昭关。
伍子胥感激不已,但又担心自己的行踪泄露,于是在渡过昭关后,一夜之间白了头。
典故二:七星龙渊
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富国强兵,伐楚复仇。
在一次战斗中,伍子胥使用了一把名叫“七星龙渊”的宝剑,大败楚军。
这把剑后来成为了传国玉玺,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典故三:千金报恩
伍子胥曾在逃亡途中遇到一位浣纱姑娘,姑娘赠予他食物。
伍子胥答应报答姑娘的恩情,但在离开时,姑娘却因羞愧而投水自尽。
伍子胥感慨不已,将姑娘投水的地方命名为“浣纱溪”,并立誓要报答所有对他有恩的人。
典故四:乞食过关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的过程中,曾一度身无分文,只好沿路乞食。
他在遇到一位名叫东皋公的隐士后,得到了帮助。
东皋公不仅为他提供了食宿,还为他谋划了复仇的大计。
伍子胥在东皋公的帮助下,成功地通过了昭关,继续他的复仇之路。
总结
伍子胥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传奇,他的四个典故:“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和“乞食过关”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摘要:一、伍子胥简介二、伍子胥的典故1.伍子胥逃亡2.伍子胥鞭尸3.伍子胥与渔丈人三、典故成语的来源及意义1.伍子胥逃亡相关成语2.伍子胥鞭尸相关成语3.伍子胥与渔丈人相关成语四、伍子胥典故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正文: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以忠诚、智谋著称,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伍子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许多故事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故,并衍生出了许多成语。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伍子胥的典故。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大臣,因受到奸臣费无忌的陷害,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与哥哥伍尚一同逃亡,途中伍尚被杀,伍子胥独自逃亡,历经艰辛,终于投奔了吴国。
这是伍子胥逃亡的故事,与之相关的成语有“伍员抉目”、“伍员吹箫”等。
其次,伍子胥为报父仇,协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郢,并掘墓鞭尸,报仇雪恨。
这一故事成为了“鞭尸复仇”的典故,衍生出了成语“伍子胥鞭尸”。
再次,伍子胥曾与一位渔丈人相遇,两人发生了一段关于国家兴亡的对话。
伍子胥从渔丈人那里得到了启示,最终协助吴王阖闾成就了霸业。
这个故事被称为“伍子胥与渔丈人”,相关成语有“渔丈人论政”。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寓意丰富,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伍员抉目”提醒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伍子胥鞭尸”教育人们要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族,有仇必报;“渔丈人论政”则启示人们要关注民生,为国家兴亡负责。
总之,伍子胥的典故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古代智慧,启迪着现代人生。
关于伍子胥的诗句

关于伍子胥的诗句
摘要:
一、伍子胥简介
二、伍子胥与诗词的关联
三、经典诗句解读
四、伍子胥诗词的文化价值
正文:
伍子胥,字子胥,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经历成为后世诗词创作的题材。
伍子胥与诗词的关联深远,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曾以伍子胥为题材创作诗词。
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伍子胥的英勇事迹,还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以下是一些经典诗句的解读:
1.杜甫《咏史·伍子胥》:“伍子胥独何人,求福恨生非鬼蜮。
”这句诗赞美了伍子胥为国家安危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伍子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诗暗喻了伍子胥的忠诚精神,即便遭遇挫折,也会像野草一样顽强生长。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伍子胥》:“千载谁堪伍子胥,十年生聚十年教。
”这句诗赞扬了伍子胥为民族复兴付出艰辛努力的精神。
伍子胥诗词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伍子胥的英勇事迹,还在于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忠诚、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名将伍子胥是谁

名将伍子胥是谁伍子胥是历史上春秋时晦气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名将伍子胥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名将伍子胥的简介伍子胥(前559~前484)。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
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
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
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
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伍子胥的生平简介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是中国史书着墨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本来就是一历史名人。
从中国的盗墓文化史来说,他也是重量级的。
掘开了人家的陵墓不说,还要拿着皮鞭,朝楚平王的尸体发泄,抽了三百鞭子,可谓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
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
本为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伍场人)。
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
孙武精通兵法,是伍子胥举荐为吴国将领,从而名闻天下的;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与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当时伍子胥建议杀了越王勾践,结果好色的吴王不听,范蠡遂使出“美人计”,献西施给吴王,离间吴王与伍子胥关系,导致伍子胥被杀。
他死后人们很可怜他,在当年伍子胥丢入的江旁,立了一座庙,江边的小山也被命名为胥山。
他死后,吴国很快灭亡了。
伍子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盗掘者,源于其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
《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仇雪恨。
在帮助公子光杀死吴王僚(专诸刺僚)后,实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
公元前506年,在孙武攻破楚国城池,成全吴王“春秋五霸”地位后,伍子胥也寻得了报杀父兄之仇的机会。
据说入楚后的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子胥(前6世纪-前484年),名员(员,音云),字子胥,以字行。
春秋时期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伍杨村)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
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
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
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
吴王夫差继位后,对其“联齐抗越”战略不满,又听信伯嚭谗言,最终赐死伍子胥。
生平[编辑]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奸人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
伍奢被监禁时,楚平王召伍子胥与其兄长伍尚,否则便杀了他们的父亲。
伍子胥料到楚平王欲杀其父子,劝其兄伍尚勿往,留有用之身为父报仇,但伍尚不忍见父亲被害而不救,还是前去相救,果然不久就和伍奢一起被处决了。
此时伍子胥欲逃往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只好作罢。
之后他因太子建在宋国,遂投靠之,但宋国内乱,只好与太子一起奔郑。
在郑国,太子建和晋国大夫中行寅合作,联合推翻郑定公,被定公知晓而被杀,最后子胥只好偕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起投奔吴国。
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到吴国,昭关守卫正在到处抓拿他们,两人只好徒步逃走。
伍子胥出了昭关,怕有追兵赶来,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
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著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
过了大江后,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
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
”
老渔夫回答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的米粮作为赏金,还答应封告发者为大夫的爵位。
我不贪图赏金、爵位,怎么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呢?”
伍子胥逃出楚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时盘缠用尽,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1]
在吴国,伍子胥结交专诸与要离,并使专诸刺杀吴王僚,协助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其后又令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
阖闾重用伍子胥,并用伍子胥发掘的孙武为元帅,发兵击败楚国,破楚首都郢(今江陵纪南城),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
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
并托伍氏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
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伍子胥有一子被托付于齐国的鲍氏,后来别为王孙氏。
贡献[编辑]
•建立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城
建立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城二代城(前492年到1645年的城池)(和今天的三代城几乎重合,也是三代城的基础。
)
传说[编辑]
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2]与食粽子[3]。
也因为其忠心为国,却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后人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
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
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
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
《春秋》传说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侧有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伍子胥想不到过关之方,一夜急白了头。
而之后由于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寻找了一个和子胥相貌相似之人代替子胥出关引起混乱。
头发花白的子胥在更换衣装后,无人辨识,混过了昭关。
另一说法:
传说伍子胥身有三宝:须发为中空,牙齿为一整块,肋骨也为一整块。
其父兄为奸人杀害后,悲愤之下一夜白了头,过昭关时,为避免守将发现自己有特征的牙齿,便装成聋哑人,当别人问他姓名时,他便指天(天为八卦中的乾),守将便知他姓乾,后来他为感谢此字,便让其一子改姓为乾。
现在监利县有很多姓乾的均为其后人,此姓较为稀少,郡望为“天海”,现在主要分布于湖广、四川、江西、安徽一带。
评价[编辑]
•西汉司马迁于史记中对伍子胥的评价颇高:
虽然司马迁对伍子胥破楚时的所为不满,但认为伍子胥是不拘小节的烈丈夫,不会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最终为父亲报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
这应也是司马迁因李陵案受宫刑,为继先人之志,完史记之作,隐忍偷生,"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藉评伍子胥纾一己胸臆。
东汉汉安二年(143年)端午,伍子胥在此时及之前被称为潮神(钱塘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