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课件- 第十七章 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2
合集下载
第十七章 合成抗菌药(药物化学专业打印)PPT课件

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和解离常数Pka值有
密切关系,当Pka值为6~7.4时抗菌作用最强。
10
抗菌增效剂 Antibacterial synerists
是指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所 产生的治疗作用大于两个药物分别给药的 作用总和。
11
NH2
N
CH2
H2N N
OCH3
OCH3
甲氧苄啶
OCH3 Trimethoprim, TMP
NaOCl, NaOH
H3C
NH2 N O
5-甲基-3-氨基异噁唑
19
CH3CONH CH3CONH
H2N SO2Cl + N
O
N 磺酰化
CH3 NaHCO3
SO2NH
N O
CH3
1、NaOH 水解 2、HCl 酸化
H2N
SO2NH
N O
CH3
20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 Antimicrobial Quinolone Agents
21
O 6 5 4 3 COOH
7
N
8
2
N1 H
萘啶羧酸类 Naphthyridinic acid
65
N
7
N
8
O 4 3 COOH
2
N1 H
吡啶并嘧啶羧酸类 Pyridopyrimidinic acid
O
O
COOH
O
N N
C2H5
噌啉羧酸类 Cinnolinic acid
O 6 5 4 3 COOH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广泛的抑
制作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使其抗菌作 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有杀菌作用。 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密切关系,当Pka值为6~7.4时抗菌作用最强。
10
抗菌增效剂 Antibacterial synerists
是指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所 产生的治疗作用大于两个药物分别给药的 作用总和。
11
NH2
N
CH2
H2N N
OCH3
OCH3
甲氧苄啶
OCH3 Trimethoprim, TMP
NaOCl, NaOH
H3C
NH2 N O
5-甲基-3-氨基异噁唑
19
CH3CONH CH3CONH
H2N SO2Cl + N
O
N 磺酰化
CH3 NaHCO3
SO2NH
N O
CH3
1、NaOH 水解 2、HCl 酸化
H2N
SO2NH
N O
CH3
20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 Antimicrobial Quinolone Agents
21
O 6 5 4 3 COOH
7
N
8
2
N1 H
萘啶羧酸类 Naphthyridinic acid
65
N
7
N
8
O 4 3 COOH
2
N1 H
吡啶并嘧啶羧酸类 Pyridopyrimidinic acid
O
O
COOH
O
N N
C2H5
噌啉羧酸类 Cinnolinic acid
O 6 5 4 3 COOH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广泛的抑
制作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使其抗菌作 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有杀菌作用。 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药物分析十七章-合成抗菌药分析

诺氟沙星红外光谱图
2400~2100 1900~1650 1670~1500
C三C 乙炔基 C三N 腈基
C=O 羰基
C=C苯环
1300~1000 C-O 醚 酯
1000~650 =CH 苯(单取代)
三、特殊杂质检查
有关物质: 工艺杂质、降解产物
ChP2010检查喹诺酮类药物有关物质主要采用 HPLC法 (一般了解)
3位COOH和4位C=O为活性必需 R5
O
4
COOH
3
2 1 N
R1
在C6、N1、C7、C8引入不同的基团→ 改变抗菌谱、 抗菌活性、脂溶性、光敏反应→形成各具特点的喹 诺酮类药物。
【发展概况与分代】
分代
代表药
第一代(1962-1969) 萘啶酸(nalidixic acid) • 第二代(1969-1979) 吡哌酸(pipemidic acid,PPA)
成盐后在水中溶解: 如盐酸环丙沙星在水中溶解, 在甲醇中微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三氯甲 烷中几乎不溶。
酸碱两性: 含有羧基和碱性氮原子,故 显酸碱两性,易溶于酸和碱
R2
R3
5
X6
7
8 R4
R5
O
4 3
2 1 N
R1
COOH
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分子结构中具有共轭 系统,在紫外区有特征吸收,利用此性质 可进行鉴别或含量测定。
二、鉴别试验
1、金属离子的取代反应 与硫酸铜的成盐反应 活泼H
磺胺甲噁恶唑CuSO4 ↓草绿
磺胺嘧啶
OH-
↓黄绿 →↓紫色
ChP 磺胺甲噁唑与铜盐反应的鉴别 ChP 磺胺异噁唑与铜盐反应的鉴别
2、重氮化—偶合反应 芳伯氨基
药物分析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PPT.

IR
展开,比移值,对照 保留时间,峰面积 红外
鉴别 试验
杂质 来源
工艺杂质 生产过程
特殊杂 质检查
降解杂质 贮运过程
原料、试剂、 中间体、副 产物、异构
体
贮藏、运输、 使用过程中
产生
氧氟沙
通过HPLC 法检查
星中有 关物质
O
F
COOH
O
R2
R1
F
N
O CH3
N
N
N R3
O CH3
H3C N
N
O COOH
尿药、降糖药; 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
一、发展概述
1908年合成作为偶氮染料的中间体的对氨基苯磺酰 胺。
1933年发表有磺胺结构片段的磺胺米柯定(百浪多 息,Prontosil)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败血症报告,研究 证明其具有抗抑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作用。
为提高可溶性,降低毒性,合成可溶性百浪多息。
研究结果: 百浪多息及可溶性百浪多息在体外均无抗菌活性,
其结构中的偶氮基团并非其抗菌活性的“生效基团”。
推论: 具有抗菌活性的是其体内代谢物对氨基苯磺酰胺。
磺胺类药物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很快,临床上应用 的药物曾有20余种。
1、交流4说0说年毒蛇代的种以类:后由于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出现,磺胺类药物在化学治 14疗.、8.诊3药要断点:物根据中毒蛇的咬伤地史和位伤后下三种降毒素。致病但的表青现特霉征、素必要稳的理定化检性查,差综合、分析耐,以药求迅性速作、出正过确诊敏断。等问题以 及磺胺类药物有抗菌谱广、疗效确切、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等特 (用具体事例、自画画或图片说明,可以把图片、自画画粘贴在黑板上)
与金属离 子反应
展开,比移值,对照 保留时间,峰面积 红外
鉴别 试验
杂质 来源
工艺杂质 生产过程
特殊杂 质检查
降解杂质 贮运过程
原料、试剂、 中间体、副 产物、异构
体
贮藏、运输、 使用过程中
产生
氧氟沙
通过HPLC 法检查
星中有 关物质
O
F
COOH
O
R2
R1
F
N
O CH3
N
N
N R3
O CH3
H3C N
N
O COOH
尿药、降糖药; 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
一、发展概述
1908年合成作为偶氮染料的中间体的对氨基苯磺酰 胺。
1933年发表有磺胺结构片段的磺胺米柯定(百浪多 息,Prontosil)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败血症报告,研究 证明其具有抗抑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作用。
为提高可溶性,降低毒性,合成可溶性百浪多息。
研究结果: 百浪多息及可溶性百浪多息在体外均无抗菌活性,
其结构中的偶氮基团并非其抗菌活性的“生效基团”。
推论: 具有抗菌活性的是其体内代谢物对氨基苯磺酰胺。
磺胺类药物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很快,临床上应用 的药物曾有20余种。
1、交流4说0说年毒蛇代的种以类:后由于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出现,磺胺类药物在化学治 14疗.、8.诊3药要断点:物根据中毒蛇的咬伤地史和位伤后下三种降毒素。致病但的表青现特霉征、素必要稳的理定化检性查,差综合、分析耐,以药求迅性速作、出正过确诊敏断。等问题以 及磺胺类药物有抗菌谱广、疗效确切、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等特 (用具体事例、自画画或图片说明,可以把图片、自画画粘贴在黑板上)
与金属离 子反应
第十七章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2

液,同法测定,计算,即得。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类药物的测定多采用离子
抑制色谱法或离子对色谱法。
O S
O O N N H CH3 CH3
H2N
磺胺异噁唑
(二)性质
1. 两性化合物 芳伯氨基(弱碱性)
和磺酰胺基(酸性)
H2N SO2NH
2. 芳伯氨基 可用重氮化—偶合反 应鉴别或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含量
3. 与金属离子反应
磺酰胺基氮原
子上的氢比较活泼,可与某些金属离 子(如硫酸铜)反应生成沉淀
四、含量测定
(一)非水碱量法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诺氟沙星乳膏的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诺氟沙星 5mg),臵分液漏斗中,加三氯甲烷15ml,振摇 后,用氯化钠饱和的0.1%氢氧化钠溶液25ml、 20ml、20ml和10ml分次提取,合并提取液,臵 100ml量瓶中,加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 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用 0.4%氢氧化钠溶液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 5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在273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另取诺氟 沙星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0.4%氢氧化钠 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g的溶
尽量大
E. 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在两波长处的吸收度
差值应尽量小
第二节 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
一、结构与性质 (一)基本结构与代表药物
O
6 7 5 8 4 3
O OH
N H
1 2
O N N HN N H3C N
HN
O
COOH
F N
COOH
N CH3
吡哌酸
O F N HN COOH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类药物的测定多采用离子
抑制色谱法或离子对色谱法。
O S
O O N N H CH3 CH3
H2N
磺胺异噁唑
(二)性质
1. 两性化合物 芳伯氨基(弱碱性)
和磺酰胺基(酸性)
H2N SO2NH
2. 芳伯氨基 可用重氮化—偶合反 应鉴别或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含量
3. 与金属离子反应
磺酰胺基氮原
子上的氢比较活泼,可与某些金属离 子(如硫酸铜)反应生成沉淀
四、含量测定
(一)非水碱量法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诺氟沙星乳膏的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诺氟沙星 5mg),臵分液漏斗中,加三氯甲烷15ml,振摇 后,用氯化钠饱和的0.1%氢氧化钠溶液25ml、 20ml、20ml和10ml分次提取,合并提取液,臵 100ml量瓶中,加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 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用 0.4%氢氧化钠溶液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 5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在273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另取诺氟 沙星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0.4%氢氧化钠 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g的溶
尽量大
E. 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在两波长处的吸收度
差值应尽量小
第二节 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
一、结构与性质 (一)基本结构与代表药物
O
6 7 5 8 4 3
O OH
N H
1 2
O N N HN N H3C N
HN
O
COOH
F N
COOH
N CH3
吡哌酸
O F N HN COOH
医疗行业-17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 精品

N
N
N
H3C O
O CH3
2021年5月8日
非水溶液 滴定法
紫外分光 光度法
高效液相 色谱法
含量 测定
2021年5月8日
第二节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化学治疗药物,母体为对氨基苯磺酰 胺(磺胺,Sulfanilamide)。
O
H
H2N
SNR
O
磺胺类药物的贡献: 控制了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 磺胺类抗菌药物用于临床后,又研发出磺胺结构的利
化学结构
O
H
H2N
SNR
O
总的结构
磺胺嘧啶
2021年5月8日
O
H
H2N
SNR
O
总的结构
2021年5月8日
化学结构 磺胺甲恶唑
O
H
H2N
SNR
O
总的结构
2021年5月8日
化学结构 磺胺多辛
磺胺异恶唑
O
H
H2N
SNR
O
总的结构
化学结构
2021年5月8日
理化性质
性状 多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磺胺熔 融显紫
❖第三代(1980-1996)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
(氟喹诺酮类)
❖ 第四代(1997-)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
(新型氟喹诺酮类)
2021年5月8日
各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特性—发展趋势
❖ 分代 药动学 安全性 抗菌活性 抗菌谱
应用
❖ 第1代 差
小
中等
窄
泌尿系感染
❖
(G-,除铜绿)
鉴别 试验
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课件

H
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O F COOH
第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O F COOH
H
C2H5 萘啶酸 Nalidixic Acid O F COOH N H3C N F
C2H5 吡哌酸 Pipemidic Acid O COOH N O CH3
H HN N N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 NH2 O
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COOH 与氧氟沙星的关系? NH F H N
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F
H3C HN N
N
HN
O F
N
COOH
N
H3C N
N
HN
N
N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NH2 F H3C HN H 3C COOH
N
左氧 Lev O COOH N F 司帕沙星 Sparfloxacin
第十七章 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一)化学结构
R3 R4 X6
7
R2
5 8
O
4
COOH
N
3 1 2
R5
R1
结构通式
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成 四代: 第一代:抗菌谱窄,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 变形杆菌等少数几种菌有效。代表药物为:萘啶 酸、吡咯酸,因疗效不佳,副作用大,现已完全 被淘汰。 第二代:于 1980 年推出,抗菌谱有所扩大,因 吸收代谢后在尿液和胆汁中浓度很高,故对急慢 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前列腺炎等尿路感染及胆 道感染、菌痢和肠炎等疗效更好。代表品种为吡 哌酸(PPA) 、新恶酸和甲氧恶喹酸等。因副作用 仍较大,故目前除 PPA 偶用外,其他已淘汰。
药物分析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文档ppt

❖第二代(1969-1979) 吡哌酸(pipemidic acid,PPA)
❖第三代(1980-1996)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
(氟喹诺酮类)
❖ 第四代(1997-)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
(新型氟喹诺酮类)
各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特性—发展趋势
❖ 分代 药动学 安全性 抗菌活性 抗菌谱
控制了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
磺胺类抗菌药物用于临床后,又研发出磺胺结构的利
尿药、降糖药; 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
一、发展概述
1908年合成作为偶氮染料的中间体的对氨基苯磺酰 胺。
1933年发表有磺胺结构片段的磺胺米柯定(百浪多 息,Prontosil)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败血症报告,研究 证明其具有抗抑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作用。
应用
❖ 第1代 差
小
中等
窄
泌尿系感染
❖
(G-,除铜绿)
❖ 第2代 较差 较小 中等 扩大 泌尿系、肠
❖ 第3代 良好 较大 较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
(G-,G+,支,衣,军,分枝,部分厌氧菌)
❖ 第4代 良好 大
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
(G-,G+,支,衣,军,分枝,厌氧菌)
N
O CH3
N
N
N R3
O CH3
H3C N
N
O COOH
O
F
COOH
F
N
O CH3
N
N
N
H3C O
O CH3
非水溶液 滴定法
紫外分光 光度法
第17章_合成抗菌类药物的分析

CH CH2 CH(OH) CH3O N N (喹核碱) pKb=5.07 .H2SO4.2H2O
2
(喹啉环) pKb=9.7
两个N原子 喹啉N,属于芳环族N,碱性较弱 喹核N,属于脂环族N,碱性较强
• 在水中硫酸是二元酸,能够解离出两个 氢离子,即
3. 其他金鸡纳碱的检查 主要控制硫酸奎宁中的其他生物碱, 采用HPLC和TLC中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或 对照品对照法。
Ch.P TLC法 BP HPLC法
第三节 托烷类药物
托烷类药物大多数是由莨菪烷衍生 的氨基醇与不同的有机酸缩合成酯的生 物碱,常见的有颠茄生物碱和古柯生物 碱。 现仅以典型药物硫酸阿托品和氢溴 酸东莨菪碱为例进行讨论
代表药物硫酸奎宁、硫酸奎尼丁、盐 酸环丙沙星
一 基本结构与化学性质 (一)典型药物的结构
硫酸奎宁
硫酸奎尼丁
F F HN HN N N
O O N N
O O OH OH · HCl· H2O
· HCl· H2O
盐酸环丙沙星
二、化学性质: 1.碱性:喹啉环芳环氮碱性较弱, 不能与硫酸成盐,脂环氮碱性较强, 可与酸成盐。 2.旋光性:硫酸奎宁为左旋体,硫 酸奎尼丁为右旋体,盐酸环丙沙星无 旋光性。 3.荧光特性 硫酸奎宁和硫酸奎尼 丁在稀硫酸溶液中均显蓝色荧光。
的图谱(光谱集 243 图)一致
(二) 显色反应
1. 氧化剂氧化显色(反应过程及产 物复杂)
氧化剂
硫酸、硝酸、过氧化氢
ChP
盐酸氟奋乃静
[鉴别] 取本品 5mg,加硫酸5ml溶解,
即显淡红色,温热后变成红褐色。
2. 与钯离子络合显色 吩噻嗪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二价硫可 与金属钯离子形成红色配合物。而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 合成抗菌药 物的分析
合成抗 菌药物
前言
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 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化学治疗剂)
喹诺酮 磺胺 抗结核
类
类
类
抗真菌 类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的分析
一、概述
喹诺酮类药 物的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含有4-喹诺酮母核、人工合成。 优点:抗菌谱广、抗菌效力强、药动学特性好、
安全性较大、疗效价格比高、与其他抗菌药物无 交叉抗药性 等。 已成为目前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尤其第 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
O
H
3、酸性 碱性
H2N
SNR
磺酰 芳伯
O
胺基 胺基
4、芳伯胺基反应
磺胺类药物一般都有游离的芳伯胺基, 在酸性条件下与亚硝基发生重氮化反 应,再与β-萘酚发生偶合反应,产生橙黄
色或猩红色偶氮化合物沉淀
理化性质
5、磺酰氨基反应 药物分子结构中的磺酰氨基上的氢原 子比较活泼,可被金属离子如银铜钴取
代,生成不同颜色的金属盐沉淀
四、特殊杂质检查
杂质 来源
工艺杂质 生产过程
降解杂质 贮运过程
原料、试剂、 中间体、副 产物、异构
体
贮藏、运输、 使用过程中
产生
F
F O
H3C N N
F
通过HPLC 法检查
O
COOH
R2
氧氟沙 星中有 关物质
O R1
N CH3
N
N
O
R3
O
F
COOH
N
O CH3
N
N
O
H3C O
N CH3
O COOH
N CH3
非水溶液 滴定法
紫外分光 光度法
高效液相 色谱法
五、含量测定
酸碱性,疏水性
共轭系统
分离模式多样, 适用范围广, 专属性强等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化学治疗药物,母体为对氨基苯 磺酰胺(磺胺,Sulfonamide)。
O
H
H2N
SNR
O
磺胺类药物的贡献: 控制了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 磺胺类抗菌药物用于临床后,又研发出磺胺结构
的利尿药、降糖药; 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
径。
一、发展概述
1908年合成作为偶氮染料的中间体的对氨基苯磺酰 胺。
1933年发表有磺胺结构片段的磺胺米柯定(百浪多 息,Prontosil)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败血症报告,研
究证明其具有抗抑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作用。 为提高可溶性,降低毒性,合成可溶性百浪多息。
(新型氟喹诺酮类)
各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特性—发展趋势
分代 药动学 安全性 抗菌活性 抗菌谱
应用
第1代 差
小
中等
窄
泌尿系感染
(G-,除铜绿)
第2代 较差 较小 中等 扩大 泌尿系、肠道感染
(G-,铜绿,部分G+)
第3代 良好 较大 较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G-,G+,支,衣,军,分枝,部分厌氧菌)
第4代 良好 大 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G-,G+,支,衣,军,分枝,厌氧菌)
药动学特性包括:口服F,药物血浓和组织中浓度,t1/2
二、化学结构与性质
喹诺酮类药 物化学结构
R2
R3 5
(3、4代)取代氟原子 6 7 8
R4
R5
可有不同 取代基
O
酮羰 基
4 3
COOH
2 1 N
羧基
R1 取代的氮原子
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药物有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 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
磺胺类药物特点:脂溶性大,可通过血脑屏障,疗效确切。 但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乙酰率较高,乙酰化物溶解度小,导致结 晶尿、血尿的产生。这也是限制磺胺类药物广泛用于临床的原 因之一。
化学结构
O
合
三、鉴别试验
与丙二 酸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为叔胺化合物,与 丙二酸在酸酐中共热时,呈现棕色Fra bibliotek红色紫色
蓝色
对叔胺有选择性,但 机理尚不清楚
紫外分 光光度
法
三、鉴别试验
喹诺酮类药物分子结构具有 共轭体系,在紫外区有最大吸
收波长,可用来鉴别
TLC法 HPLC法
IR
三、鉴别试验
展开,比移值,对照 保留时间,峰面积 红外
H2N
O H
SNR
O
6、苯环上的反应
磺胺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苯环因受芳 伯氨基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卤 代反应,生成白色或黄白色的溴化物沉
淀.
理化性质
7、N1和N4上取代基的反应 主要是N1上取代基的反应,取代基为含 氮杂环的可与生物碱沉淀剂反应生成
H
H2N
SNR
O
总的结构
磺胺嘧啶
化学结构
H2N
O
H
S
N
R
O
总的结构
磺胺甲恶唑
化学结构
H2N
O
H
S
N
R
O
总的结构
磺胺多辛
化学结构
磺胺异恶唑
H2N
O
H
S
N
R
O
总的结构
理化性质
1、性状 多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2、熔 融 变 色 磺胺熔 磺胺嘧 磺胺脒 磺胺醋 融显紫 啶显棕 显玫瑰 酰可显
蓝色 红色 紫色 棕色
【发展概况与分代】
分代
代表药
第一代(1962-1969) 萘啶酸(nalidixic acid) 第二代(1969-1979) 吡哌酸(pipemidic acid,PPA) 第三代(1980-1996)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氟喹诺酮类) 第四代(1997-)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羧基
1、酸碱两 性
氮
碱性和酸性中有 2、溶解
一定的溶解度
性
在水和乙醇 中溶解度小
3、紫外吸收 具有共轭基团,有 光谱特性 紫外吸收特性
二、化学结构与性质
喹诺酮类药 物性质
左氧氟 沙星有
4、旋光 性
氧氟 环丙 沙星 沙星
无
产生光 5、分解 遇光可
毒性
反应
分解
活性会 降低
6、与金属 离子反应
3,4位为羧基和酮羰基 的药物,与金属离子络
萘啶酸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一代
吡哌酸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二代
诺氟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三代
环丙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三代
左氧氟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四代
加替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四代
司帕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四代
莫西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四代
二、化学结构与性质
喹诺酮类药 物性质
研究结果: 百浪多息及可溶性百浪多息在体外均无抗菌活性,其
结构中的偶氮基团并非其抗菌活性的“生效基团”。
推论: 具有抗菌活性的是其体内代谢物对氨基苯磺酰胺。
磺胺类药物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很快,临床上应用的 药物曾有20余种。
40年代以后由于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出现,磺胺类药物在化 学治疗药物中的地位下降。但青霉素稳定性差、耐药性、过敏 等问题以及磺胺类药物有抗菌谱广、疗效确切、可以口服,吸 收较迅速等特点,使得与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Trimethoprim) 等合用可使抗菌作用增强的磺胺类药物,仍为比较常用的抗菌 药。
合成抗 菌药物
前言
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 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化学治疗剂)
喹诺酮 磺胺 抗结核
类
类
类
抗真菌 类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的分析
一、概述
喹诺酮类药 物的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含有4-喹诺酮母核、人工合成。 优点:抗菌谱广、抗菌效力强、药动学特性好、
安全性较大、疗效价格比高、与其他抗菌药物无 交叉抗药性 等。 已成为目前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尤其第 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
O
H
3、酸性 碱性
H2N
SNR
磺酰 芳伯
O
胺基 胺基
4、芳伯胺基反应
磺胺类药物一般都有游离的芳伯胺基, 在酸性条件下与亚硝基发生重氮化反 应,再与β-萘酚发生偶合反应,产生橙黄
色或猩红色偶氮化合物沉淀
理化性质
5、磺酰氨基反应 药物分子结构中的磺酰氨基上的氢原 子比较活泼,可被金属离子如银铜钴取
代,生成不同颜色的金属盐沉淀
四、特殊杂质检查
杂质 来源
工艺杂质 生产过程
降解杂质 贮运过程
原料、试剂、 中间体、副 产物、异构
体
贮藏、运输、 使用过程中
产生
F
F O
H3C N N
F
通过HPLC 法检查
O
COOH
R2
氧氟沙 星中有 关物质
O R1
N CH3
N
N
O
R3
O
F
COOH
N
O CH3
N
N
O
H3C O
N CH3
O COOH
N CH3
非水溶液 滴定法
紫外分光 光度法
高效液相 色谱法
五、含量测定
酸碱性,疏水性
共轭系统
分离模式多样, 适用范围广, 专属性强等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化学治疗药物,母体为对氨基苯 磺酰胺(磺胺,Sulfonamide)。
O
H
H2N
SNR
O
磺胺类药物的贡献: 控制了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 磺胺类抗菌药物用于临床后,又研发出磺胺结构
的利尿药、降糖药; 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
径。
一、发展概述
1908年合成作为偶氮染料的中间体的对氨基苯磺酰 胺。
1933年发表有磺胺结构片段的磺胺米柯定(百浪多 息,Prontosil)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败血症报告,研
究证明其具有抗抑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作用。 为提高可溶性,降低毒性,合成可溶性百浪多息。
(新型氟喹诺酮类)
各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特性—发展趋势
分代 药动学 安全性 抗菌活性 抗菌谱
应用
第1代 差
小
中等
窄
泌尿系感染
(G-,除铜绿)
第2代 较差 较小 中等 扩大 泌尿系、肠道感染
(G-,铜绿,部分G+)
第3代 良好 较大 较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G-,G+,支,衣,军,分枝,部分厌氧菌)
第4代 良好 大 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G-,G+,支,衣,军,分枝,厌氧菌)
药动学特性包括:口服F,药物血浓和组织中浓度,t1/2
二、化学结构与性质
喹诺酮类药 物化学结构
R2
R3 5
(3、4代)取代氟原子 6 7 8
R4
R5
可有不同 取代基
O
酮羰 基
4 3
COOH
2 1 N
羧基
R1 取代的氮原子
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药物有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 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
磺胺类药物特点:脂溶性大,可通过血脑屏障,疗效确切。 但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乙酰率较高,乙酰化物溶解度小,导致结 晶尿、血尿的产生。这也是限制磺胺类药物广泛用于临床的原 因之一。
化学结构
O
合
三、鉴别试验
与丙二 酸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为叔胺化合物,与 丙二酸在酸酐中共热时,呈现棕色Fra bibliotek红色紫色
蓝色
对叔胺有选择性,但 机理尚不清楚
紫外分 光光度
法
三、鉴别试验
喹诺酮类药物分子结构具有 共轭体系,在紫外区有最大吸
收波长,可用来鉴别
TLC法 HPLC法
IR
三、鉴别试验
展开,比移值,对照 保留时间,峰面积 红外
H2N
O H
SNR
O
6、苯环上的反应
磺胺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苯环因受芳 伯氨基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卤 代反应,生成白色或黄白色的溴化物沉
淀.
理化性质
7、N1和N4上取代基的反应 主要是N1上取代基的反应,取代基为含 氮杂环的可与生物碱沉淀剂反应生成
H
H2N
SNR
O
总的结构
磺胺嘧啶
化学结构
H2N
O
H
S
N
R
O
总的结构
磺胺甲恶唑
化学结构
H2N
O
H
S
N
R
O
总的结构
磺胺多辛
化学结构
磺胺异恶唑
H2N
O
H
S
N
R
O
总的结构
理化性质
1、性状 多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2、熔 融 变 色 磺胺熔 磺胺嘧 磺胺脒 磺胺醋 融显紫 啶显棕 显玫瑰 酰可显
蓝色 红色 紫色 棕色
【发展概况与分代】
分代
代表药
第一代(1962-1969) 萘啶酸(nalidixic acid) 第二代(1969-1979) 吡哌酸(pipemidic acid,PPA) 第三代(1980-1996)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氟喹诺酮类) 第四代(1997-)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羧基
1、酸碱两 性
氮
碱性和酸性中有 2、溶解
一定的溶解度
性
在水和乙醇 中溶解度小
3、紫外吸收 具有共轭基团,有 光谱特性 紫外吸收特性
二、化学结构与性质
喹诺酮类药 物性质
左氧氟 沙星有
4、旋光 性
氧氟 环丙 沙星 沙星
无
产生光 5、分解 遇光可
毒性
反应
分解
活性会 降低
6、与金属 离子反应
3,4位为羧基和酮羰基 的药物,与金属离子络
萘啶酸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一代
吡哌酸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二代
诺氟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三代
环丙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三代
左氧氟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四代
加替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四代
司帕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四代
莫西沙星
喹诺酮类常 见药物
第四代
二、化学结构与性质
喹诺酮类药 物性质
研究结果: 百浪多息及可溶性百浪多息在体外均无抗菌活性,其
结构中的偶氮基团并非其抗菌活性的“生效基团”。
推论: 具有抗菌活性的是其体内代谢物对氨基苯磺酰胺。
磺胺类药物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很快,临床上应用的 药物曾有20余种。
40年代以后由于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出现,磺胺类药物在化 学治疗药物中的地位下降。但青霉素稳定性差、耐药性、过敏 等问题以及磺胺类药物有抗菌谱广、疗效确切、可以口服,吸 收较迅速等特点,使得与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Trimethoprim) 等合用可使抗菌作用增强的磺胺类药物,仍为比较常用的抗菌 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