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论文

合集下载

人渴望归属感的论证

人渴望归属感的论证

人渴望归属感的论证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渴望归属感是人类天生的需求。

归属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某个群体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无论是家庭、朋友圈还是社会群体,人们都渴望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关爱。

归属感的满足不仅能够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还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归属感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可以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目标,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让人们感到被接纳和理解,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感。

当个体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群体的支持和鼓励能够给予他们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更加坚强和自信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其次,归属感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激励和启发,共同进步和成长。

同时,群体也提供了一个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平台,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协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

此外,归属感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感受到归属感时,他们会更加关注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这种互相尊重和关爱的氛围能够减少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一个充满归属感的社会中,人们会更加愿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缺乏归属感,导致心理上的不安和困扰。

这些人可能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缺乏自信和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这些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建立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社会环境,帮助那些缺乏归属感的人重新找到自己的归属。

总之,人类渴望归属感是人类天生的需求。

归属感的满足不仅能够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还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每个人的归属感需求,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归属感的社会。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作文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作文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作文小明每天都要去学校,和他的好朋友小红一起玩。

小明总是觉得自己是班里最普通的一个,他想知道自己究竟在哪儿能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于是,小明决定和小红谈谈。

“小红,你说,我们一生都在追求什么呢?”小明一边摆弄自己的玩具,一边问。

小红抬头想了想,“我觉得,我们都想要找到一个地方,让我们感觉像家一样,还想让别人觉得我们很特别。

”“哇,我也这么觉得!”小明激动地说,“那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这个地方呢?”小红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我觉得,首先我们要先了解自己,比如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小明点点头,“我喜欢画画,但我不喜欢写字。

”“那就是你的一个线索啊。

”小红笑了,“你可以试着多画画,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在画画方面特别有天赋。

”于是,小明决定试试。

他每天放学后都在家里画画,渐渐地,他的画越来越好。

小红和班上的同学们都夸他画得好,小明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被认同了。

但小明心里还有一个问题,他想知道自己是否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有一天,小明向小红询问:“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真的找到了归属感呢?”小红想了想,认真地说:“我觉得,当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别人也认可你的时候,就是一种归属感吧。

”小明听了很高兴,他觉得自己慢慢找到了答案。

于是,他开始在班上组织小画展,让同学们欣赏他的作品。

他发现,当他的画被大家喜欢时,他觉得自己被真正地接受了,得到了归属感。

“小红,谢谢你!”小明高兴地说,“我觉得我终于找到了我的地方,画画就是我想要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小红笑着点头,“我也很高兴看到你这么开心。

你看,找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其实是一个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一定能找到的!”从那以后,小明和小红继续在学校里开心地玩耍。

小明学会了,只要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勇敢去展示自己,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就会悄悄来到自己身边。

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文800字

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文800字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belongingness are the cornerstones of a person's sense of identity and community.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个人身份感和社区感的基石。

Individuals fi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rough shared cultural values, traditions, and practices.个体通过共享的文化价值观、传统和实践找到归属感。

When people identify with a culture, they feel a deep connection to its history, language, and way of life.当人们认同一种文化时,他们会感受到与该文化的历史、语言和生活方式的深厚联系。

This connection fosters a sense of pride and continuity, as individuals see themselves as part of a larger story.这种联系培养了一种自豪感和连续性,因为个体将自己视为一个更大故事的一部分。

For example, in China, the celebra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or Mid-Autumn Festival reinforce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例如,在中国,庆祝春节或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加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

These festivals are not only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 but also a way to pass on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s.这些节日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向年轻一代传承文化遗产的方式。

人与事的归属感议论语文作文

人与事的归属感议论语文作文

人与事的归属感议论语文作文归属感,这三个字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在我们的生活里,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小小的院子。

那院子不大,却承载了我无数的欢乐和回忆。

院子的角落里有一棵老桃树,每到春天,满树的桃花就像粉色的云霞,美得让人陶醉。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搬个小板凳坐在树下,仰着头,痴痴地看着那些粉嫩的花瓣,心里盼着它们能快点变成香甜的桃子。

等到桃子终于长出来了,个头还小小的,青涩得很,我就天天围着树转,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碰碰那个,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小桃子呀小桃子,你们快点长大吧!”那时候,这棵桃树就是我的宝贝,我觉得自己对它有一种特别的责任,要守护着它,看着它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

在桃树旁边,爸爸搭了一个葡萄架。

夏天的时候,葡萄藤爬满了架子,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凉棚。

午后,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下来,地上就像是铺满了细碎的金子。

我会躺在凉席上,闭上眼睛,听着风吹过葡萄叶的沙沙声,感受着那一点点的凉意,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舒服的地方。

架子上的葡萄一串串地挂着,有的紫得发黑,有的还是青绿色的。

我总是忍不住去摘那些看起来已经熟透了的葡萄,哪怕酸得龇牙咧嘴,也觉得特别开心。

因为这是我家的葡萄,这里是我的院子,我属于这里,这里也属于我。

院子里还有一块小小的菜地,妈妈在里面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

我会跟着妈妈一起给菜地浇水、除草。

看着那些嫩绿的小苗一点点长大,从刚出土的两片小叶子,到长出茂盛的枝叶,再到开出黄色的小花,最后结出饱满的果实,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了一只小虫子正在啃食菜叶,我着急得不行,赶紧跑去找妈妈。

妈妈笑着说:“别担心,我们把它捉走就好啦。

”于是,我和妈妈一起小心翼翼地把虫子捉走,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为保护这片菜地出了一份力,心里特别自豪。

到了秋天,院子里的菊花开了。

金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一朵朵争奇斗艳。

我会摘下一些,插在花瓶里,放在屋子里,让整个房间都充满了花香。

归属_初三作文范文

归属_初三作文范文

归属_初三作文范文归属人类生活在这广袤而神奇的地球上已经数千年了,但归属感——一种群体或地方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却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命旅途。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一些实例来探讨归属感的来源,以及它对人们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来说,成长环境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归属感。

它可以是或许是一个人成长的故乡,在那里人们可以拥有很强的地域认同感,自豪地向他人展示他们独特的风俗、传统和文化。

这种认同感特别普遍在农村地区,在那里人们有着深厚的亲戚关系、口耳相传的故事,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都为人们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归属感。

当然,在现代社会,归属感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于地域和文化,还可以是人们自发组成的俱乐部、组织和社交活动等。

例如,当我们参加或加入某个小组时,我们可能会与同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可能有着共同的兴趣和发展目标,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归属感,能够感受到某种带有温暖和亲切感的归属感。

然而,不完整的归属感也可能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例如,一个人如果感觉到孤独,与现实世界脱节并且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和社群,那么他或她很可能会遭受抑郁甚至失去生存的意义。

同时,某些群体或地方的认同和归属可以变成主要利益诉求的标志。

例如,人们会看到一些讨论涉及“我们”和“他们”的争执,这些争执往往涉及到地域、政治、经济等方面,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甚至战争等问题。

然而,当人们感受到给予自己温暖和爱心的社交网络时,他们就有了更深层次的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有助于人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自尊。

此外,它有可能帮助人们更轻松地应对逆境和痛苦。

当团队中的人们相互尊重和支持时,他们就成为了一个有力的整体,能够共同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共同目标。

这种平等和互助的关系也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归属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和基础。

它是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意义,生命的真正价值和乐趣的一部分。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作文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作文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作文哎呀,说起来我们这一辈子啊,就跟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这两件事儿脱不了干系。

你说呢?咱从小就开始琢磨这些个事儿,长大了还是不停地在想,有时候甚至会想得头疼脑热的。

首先说说归属感吧。

这个东西可太重要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人是离不开归属感的。

有了归属感,我们才会觉得安心、踏实,才能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可是归属感这个东西啊,有时候就像是个顽皮的小猴子,总是跟我们玩捉迷藏。

有时候我们费尽心思找到了它,它却突然躲到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去了;有时候我们好不容易抓住了它,它却又从我们的手中溜走。

所以说,追求归属感这件事儿啊,真的是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

那自我价值呢?这个东西就更加复杂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人追求爱情,有的人追求知识,有的人追求自由......总之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有时候我们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还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这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价值。

所以说,追求自我价值这件事儿啊,也是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啊,就是因为我们都是人嘛,都有感情,都有欲望。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被别人认可,希望自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这些欲望和感情驱使着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啦,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困难,会遭遇挫折,甚至会迷失自己。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而且呢,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所以啊,我们并不孤单,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地活着。

总之呢,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是我们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辛苦,可能会有很多波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写作指导及例文《寻心灵归处,觅真正归属》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写作指导及例文《寻心灵归处,觅真正归属》

写作(60分)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

有人说,我们的归属感来源于家庭、工作、爱好等;也有人说我们很难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核心关键词:寻找;归属感;难是什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1.寻找,是一种主动寻觅与追求的姿态。

2.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

(释义)3.归属感,是心灵的寄托,是内心的安慰,是灵魂的栖息之所,是生命的滋养。

(抽象)4.归属感,是万家灯火中一盏为我留下的灯,是一份我赖以生存并甘心奉献的工作,是一个让我产生浓厚兴趣的事物(具象)为什么:1.人是群体性动物,我们需要在群体中去寻找肯定,获得价值,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

2.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结构强调了血缘关系,这种紧密的家庭网络有助于个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获得归属感。

但人工智能,AI时代,人和人之间真正相处的机会变少,难以走心。

3.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但同时也导致了文化冲突和文化同质化的缺失。

4.现代社会部分人缺乏生活感受力,缺乏肯定自我的能力,无法感受到被爱或者爱。

怎么办:1.增强感受被爱的能力,多一些自我肯定。

2.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勇敢融入集体。

3.提升生活的感受力,去爱。

4.给别人提供正向情绪价值。

多向思考:1.归属感的寻找,是一个向外的过程还是向内的过程??(你若盛开,蝴蝶自来?)2.归属感与独之间是完全相悖的吗??(人生当中总会有孤独的时刻,如何享受人生中的孤独时刻?)评分标准:归属感的概念:“认可”“接纳”是关键词。

归属感-900字作文

归属感-900字作文

归属感-900字作文归属感-900字作文若是哪一天,爸爸妈妈离开我了,我该怎么办?——那年4岁,我担心的第一个问题10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老样子,始终放不下这个难题。

真的,我很恋家。

现在高一了,进入的是一所全寄宿式的省重点,一周才回一次家。

悲哀!白天,在同学面前,我总是个疯疯颠颠、无忧无虑的女孩。

但每当夜晚来临,我却变得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听说,夜深的时候最容易思念。

或许,我只是缺乏归属感。

那个雨夜,心里莫名的郁闷,趴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想着上高一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而现在,处在像被囚禁的牢房,蓝色的忧郁竟然唰地流了下来。

就连自己也觉得突然。

还好已经熄了灯,要不然,一定被室友笑我幼稚。

好友L也没睡,正好发短信找他倾诉一下。

有些事情憋在心里真的很不好受。

我说,现在好想回家,好想见到爸爸和妈妈。

我不想再离开家了。

他说,家是迟早要离开的,他自己就从不恋家,甚至不想回家,只希望天天和同学们在学校里呆着,或许是因为他冷血。

不,世界上每个人的血液都是有温度的。

只是看你把感情寄托在了哪里。

我,寄托给了家。

而他,寄托给了校园。

这,只是个单纯的归属感的问题。

深爱着一切我熟悉的东西。

一个雨天,我带了2年的手表正式下了岗。

很悲哀。

这,似乎有些荒谬?一块带了一段时间的手表而已!或许,我只是缺乏归属感。

我不愿意重新接受另一款手表。

售表的姐姐只好联系厂家,重新给我定做了一块和原来一模一样的XONIX运动表。

真的,带上它的'那一瞬间,感觉又回来了。

这,又是个单纯的归属感的问题。

身边的不少朋友都谈上了恋爱。

爱情?!太奢侈,我玩不起。

他们似乎把爱情当游戏,这局结束了,再闯下一局。

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总是热心去栽培一棵明明就没有花开的枯树苗。

周围的朋友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初恋,感觉而已啊!玩玩就算了!”这个世界太虚伪,而我却太认真。

我不能想象,15岁的我交上男朋友,生活会变得怎样?或者,若是哪一天,分手之后,看到他和另一个女孩重演着以往我和他在一起的温馨画面......那时,我一定会缺乏归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属感论文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

[1]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它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

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

有归属感表示有安全感并认同爱你之人的感觉,有集体感。

安全感包括被照顾、不忧虑、被保护的感觉。

归属感的增加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疏离感,而且相应地,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控制以及责任感。

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而且大部分都是初级中学阶段的学生。

一、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归属心态在中学生中间普遍存在,只是深浅强弱程度不同。

从年级分布来看,低年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相对强烈,这可能与他们年龄较小,对学校和家庭的依赖程度还比较大有关;从数量上看绝大多数中学生有较强烈的角色意识和积极牢固的学校归属感,具体表现在: 强烈的角色意识。

大部分中学生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处处为了学校的发展着想,一切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以能为学校作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积极的参与意识。

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为了学校文化的建设能够集思广益,热情地提供各种合理化建议,并从亲身参与之中体会到成长的乐趣。

自觉的服从意识。

在学校,中学生一般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规定,为了集体的利益能以大局为重。

但不可否认,随着学生的成长,有少部分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却日趋缺乏,变得很脆弱、很不稳定,表现为逃学、对学校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认为在学校没有安全感,有的甚至对学校产生了深深的痛恨,进而发展到破坏学校的公共设施,或者故意违反学校制度,从而得到一种变态的满足。

二、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缺乏原因分析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已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对话”、“师生共同发展”、“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笔者认为,影响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反学校文化的影响,师生关系的淡化,网络文化的影响。

1.反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有着既定的价值观、规范及学习目标,这些可以称之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然而,学校中的所有学生对于这些制度、仪式、规范,并非都能完全遵从。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充其量也只是部分接受,甚至有部分学生公开拒绝,这种情形使学校成了学生反抗、冲突与斗争的场所,而反学校文化则是这些反抗、冲突和斗争的实质。

西方学者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大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内容和特点是折射西方社会阶级和教育在社会中作用的一面镜子,它既反映了西方反学校文化研究的阶级性,也反映了不同时期西方反学校文化研究的特色以及不同研究对反学校文化的不同态度。

英国学者戴维·哈格里夫斯认为:学校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亚群即捣乱型和学习型。

后者学习目的明确,勤奋努力,成绩优良,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前者学习则具有功利性,他们把学习作为达到一种目标的手段。

他们常在学校“混日子”和“消磨时光”,逃避艰苦的学习,结果演化成真正的反学校文化。

[2]受反学校文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或者对学校的态度相当反感,处处表现出不满、不服从权威的态度与行为,企图打破学校的秩序与规范;或者采取非常消极的方式对待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即所谓的“软抵抗”;或者表面上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但从心理上并不认同学校真正的教育目标,对学校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也是敷衍了事;或者认为学校生活空虚、无聊、令人生厌,在学校读书纯粹是一种“活受罪”,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

如上所述,由于反学校文化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忽视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归属感的淡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2.师生关系的淡化: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它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对教育任务的完成关系极大。

师生关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所制约,并受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

[3]师生关系是影响中学生归属感最大的力量,在教育教学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和增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渐入人心,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中考、高考这个指挥棒没有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以分数、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一位教师、一所学校在一些地方依然盛行。

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那些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所谓的“差生”、“中等生”,尤其是到了初三、高三基本上处于一种“放羊状态”。

师生关系的和谐在这种无形的氛围中被破坏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融合渗透了更多的功利色彩。

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工具”,失却了更多的人文精神。

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是对学校、教师产生了一种抵触甚至反感情绪,从而也导致了学校归属感的缺乏。

3.网络文化的影响: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一种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各种社会新闻为一体的文化——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的主流生存方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情感、行为,乃至思想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式。

网络时代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中学生的交往、沟通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多样化和快捷。

不过,由于这种虚拟空间的交往主要是“人—机”系统的交往,更多造成认知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及交往双方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

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虚无飘渺的世界中,独自陶醉于其中的乐趣。

更有甚者,整天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可自拔,几乎忘记了自己的角色。

面对电脑那些输入性指令个个按自己的要求进行编辑、进行设计时,他们更多的是主宰的成功的喜悦。

他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地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可以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角色表演的规则去履行角色义务,更不必负什么社会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中学生角色自我的迷失。

而现实生活毕竟不同于网络世界,一旦在生活、学习中违反了纪律、制度,他们就要受到约束,就要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

有些中学生可能就不知所措,感到难以接受,从而对网络产生了更大的依赖,而学校归属感也渐趋淡化。

三、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缺乏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归属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办学理念应体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发展,办学理念是关键,是使中学生有学校归属感,学校应该有吸引力,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发展是和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的。

为此,学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多方面的成功创造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应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道德、智力、身体、艺术、劳动等诸方面全面满足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是为了全体学生,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达到生命的成熟,智慧的发展,成为有思考力、有责任感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2.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总体影响下,能够体现民族优良传统,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学校个性,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并影响其文化主体(全体成员)的基本信念。

[4]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所学校,只要有了健康的学校文化,就有了精神支柱,有了追求和向往,就有了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就会变成一种维系成员心理和情感的“磁场”,如果辅之以恰当的物质鼓励和安定的就业保障,良好的集体认同与个人归属,成就感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这种“磁场”的维系力量就足以使个人的思想行为符合统一的群体规范和要求。

[5]学校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它是一种价值观,要求学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等。

它体现在校园环境、建筑、校容校貌、绿化等方面,体现在人际关系、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之中。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剂,能使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学校归属感。

它通过唤醒和激发每个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感情,而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校园内建立起团结和谐、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并达成对真理和学校目标的共识和追求。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才能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的形成,直至对学生的求学成材和人生成功,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3.尊重每一位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在中学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改革的新时期人才,就必须坚信尊重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要“身正为师、人正为范”,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

“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自主的人看待,要以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尊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实践也表明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才会尊重教师,从而学生会在情感迁移的效应中喜欢课堂,喜欢学校,他们才会把学校看作精神依托的地方,去热爱她、去建设她。

同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义务感,这对于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今后投身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中学生学校归属感是能够培养出来的。

它需要靠学校与教师主动、自觉地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标,在学习、生活中和学生积极建立一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情感链,让他们感到班级不再冷漠,学习不再枯燥,学校不再陌生——而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交流的港湾。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感受到在班级和学习生活中享受的温暖,从而自然流露出对学校的真情和归属感,真正融入到学校、班级这个温暖的集体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