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选育系间杂交的生长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SPF凡纳滨对虾F1、F2及杂交代生长和存活比较研究

SPF凡纳滨对虾F1、F2及杂交代生长和存活比较研究姚雪梅;黄勃;张继涛;王志勇【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07(014)002【摘要】以引进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SPF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建立自交系F1和F2,并与海南经过若干代养殖后选育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建立杂交系(SPF♀×海南种♂),获得杂交代 .通过大规模养殖发现,F1生长最快,杂交代居中,F2最慢.但F1存活率显著低于F2和杂交代.主要是因为F1适应力差,甚至不断有发病个体出现.从虾苗下塘至100日龄,杂交代、F2和F1整个养殖周期存活率分别为60%、54.8%和14.6%,说明杂交代和F2适应力均好于F1.杂交代与F1 100日龄生长相近,方差分析表明两者差异并不显著(P>0.05).在养殖后期杂交代生长和存活率优势明显,不但保持了引进种较好的生长性状,而且表现出海南选育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高的优良性状,杂交优势显著.【总页数】5页(P326-330)【作者】姚雪梅;黄勃;张继涛;王志勇【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陵水海富实业有限公司,海南,陵水,572400;海南陵水海富实业有限公司,海南,陵水,57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相关文献】1.SPF凡纳滨对虾F1代、F2代养殖性状比较研究 [J], 姚雪梅;黄勃;张继涛2.挪威红牛与荷斯坦杂交代(F1代)出生体重和生长增重的研究 [J], 欧四海;冯建丽;何开兵;吴洁;付云宝;王建涛;吴海山;陈爱江;陈雄柏3.本地西杂牛与德系西门塔尔牛杂交的F1代、F2代公牛生长规律研究 [J], 李春芳;和利民;侯秀贤;张艳舫;马亚宾;倪俊卿4.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河北西杂牛杂交F1、F2代公牛生长比较的研究 [J], 张艳舫;段晓红;李英超;李建明;杨帆;侯秀贤;倪俊卿5.通用引物SPF1/GP6++与SPF1/GP6+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多型别人乳头瘤病毒敏感度的比较 [J], 安国;李勇;刘彤;郭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凡纳滨对虾线粒体控制区群体遗传学分析 【15页】

凡纳滨对虾线粒体控制区群体遗传学分析目录摘要 (3)ABSTRACT (3)1绪论 (4)2 材料与方法 (4)2.1研究样品来源及总DNA的提取 (4)2.2 mtDNA控制区基因序列的扩增及测序 (4)2.3 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整理与分析 (5)3 结果 (5)3.1凡纳滨对虾线粒体DNA测序结果 (5)3.2凡纳滨对虾单倍型及单倍型多样性 (5)3.3凡纳滨对虾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与遗传距离 (7)3.4 基于mtDNA控制区序列的凡纳滨对虾分子系统树 (9)4 讨论 (10)4.1凡纳滨对虾种群遗传多样性 (10)4.2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 (10)4.3 线粒体DNA标记鉴别不同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可行性 ................10.5.结论 (11)参考文献 (11)凡纳滨对虾的线粒体控制区群体遗传学分析摘要:本研究通过对4个凡纳滨对虾群体即G1、G2、S1、S2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部分基因序列的测定,系统的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对比他们之间系统进化关系。
在4个凡纳滨对虾群体共40个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中共检测到17种单倍型,其中群体G1和G2单倍型数量最多,分别为8个和6个。
S2群体单倍型数最少,仅有1个,S1和S2群体的单倍型个数均为1个。
4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1)在0.416±0.090~0.973±0.022,其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为G1群体。
AMOVE分析结果显示,来自群体间的遗传差异(57.03%)略高于群体内的变异(42.97%)。
各群体的遗传分化Fst值均为正值,其中GD组与其他群体之间差异最大。
用MEGA5.0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5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中,S1和S2遗传距离最近(D=0.017),聚为一支,G2群体聚为一支,G1群体单独聚为一支,4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中,4个群体共享单倍型H1,此外,S1和S2共享单倍型H2,G1和G2共享单倍型H11,可能是由于其在选育过程中亲本的遗传背景存在交叉,而G2群体与其他群体遗传距离较远,可能与选择群体样本的地理位置差异相关。
凡纳滨对虾群体的ISSR分析及抗病力指标的比较的开题报告

凡纳滨对虾群体的ISSR分析及抗病力指标的比较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一种重要的养殖经济动物,其产值已成为全球水产业的支柱之一。
然而,由于对虾养殖密度大、生长速度快、环境异质性强等因素,导致对虾养殖易发生疾病,且抗病力不同。
因此,建立诊断和防治途径、选育抗病性强的对虾品系,对于提高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
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研究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机制的有效手段,ISSR为其中的一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其具有快捷、经济、高效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对虾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育种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ISSR分析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其抗病力的分子标记指标,并为对虾的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1. 对凡纳滨对虾不同群体进行ISSR分析,评估其遗传多样性;2. 利用不同对虾品系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抗病力指标;3. 建立对虾品系的ISSR指纹图谱。
研究方法:1. 样本采集与处理:选取4个地区的凡纳滨对虾进行采集,并进行分离提纯。
DNA提取后,利用ISSR引物扩增,通过PCR扩增产物进行比对分析。
2. ISSR分析:选取合适的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分析、结果分析。
3. 杀菌实验:分别利用不同抗病性品系的对虾,进行细菌感染实验,以评估其抗病力。
4. 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建立样本的ISSR指纹图谱。
三、预期结果与意义预期结果:1. 对凡纳滨对虾进行的ISSR分析可获取其遗传多样性信息;2. 可较为准确地判断不同对虾品系的抗病性;3. 可建立凡纳滨对虾ISSR指纹图谱;4. 为对虾的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意义:1. 为对虾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抗病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2. 对提高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与生长特性

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与生长特性黄永春;艾华水;殷志新;黄仙德;李色东;翁少萍;何建国【期刊名称】《应用海洋学学报》【年(卷),期】2011(030)003【摘要】从引进的无特定病原(SPF)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生产的子代中挑选出生长快、体格健壮等性状良好的个体作为亲本建立16个第一代选育家系,并经223d饲养和感染实验从中挑选出抗病力强、生长快的家系建立21个第二代家系.抗WSSV实验的结果表明:第一代选育各家系经感染WSSV(投喂)后的成活率在0~61.5%之间,平均成活率为30.0%±16.5%;第二代选育家系成活率在14.5%~70.0%之间,平均成活率为37.3%±15.2%,比第一代提高24.3%.21个第二代选育家系经28 d的生长实验显示:21个选育家系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001 5~0.0142之间,体重特定生长率在0.005 3~0.0279之间;两代选育家系抗病与生长的结果表明:抗病较强的家系生长快,抗病差的家系生长慢,但抗病最强或生长最快的家系,其对应的生长或抗病性能则不理想.%Sixteen fast-growing and robust pairs of imported specific pathogen-free Litopenaeus vannamei were selected as first-generation breeding families. After 223 days of breeding and infection tests, 21 fast-growing pairs with 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 were selected as second-generation breeding families.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 WSSV) challenge tes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rates after the oral infection of the first-generation breeding families were 0 ~ 61. 5% ( mean; 30. 0% ± 16. 5% ) and those of the second-generation breeding families were 14. 5% -70.0% ( mean; 37. 3% ± 15. 2% ), 24. 3%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first-generation breeding families. After rearing for 28 days, the body length specific growth rates of the 21 selected second-generation breeding families were 0.001 5 -0.0142, and the specific body weight increases were 0.005 3-0.027 9. The regression of the survival rate (Y) and the body length specific growth rate (X1) was established as Y = -23.484 X1 +0.485 9 ( r = 0.558) , and the regression of the survival rate ( Y) and the body weight specific growth rate ( X2) was established as Y = -13.921 X2 +0. 541 2(r =0. 557). The resistance to WSSV and the growth of two generations of breeding families indicated that the growth rates of more resistant families were much faster than more susceptible families with a slower growth rate. However, the most resistant or fastest growing families performed poorly in growth rates or disease resistance.【总页数】7页(P412-418)【作者】黄永春;艾华水;殷志新;黄仙德;李色东;翁少萍;何建国【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36102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广东湛江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24033;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5【相关文献】1.凡纳滨对虾抗逆F1家系的生长、抗逆和抗WSSV的比较 [J], 王成桂;吕灿祥;杨世平;黄海立;梁华芳;陈兆明;孙成波2.5个凡纳滨对虾抗WSSV家系遗传性状的比较 [J], 王成桂;杨世平;蔡志方;黄海立;梁华芳;陈兆明;孙成波3.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建立及其抗病特性 [J], 黄永春;艾华水;潘忠诚;陈锚;翁少萍;何建国;李色东4.第四代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及免疫特性研究 [J], 黄永春;艾华水;殷志新;黄仙德;李色东;翁少萍;何建国5.牙鲆抗淋巴囊肿病家系选育及生长和抗病性能分析 [J], 侯吉伦;刘海金;王玉芬;王桂兴;张晓彦;宋立民;孙朝徽;赵雅贤;任建功;姜秀凤;司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AFLP技术的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AFLP技术的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研究薛姝雯;刘小林;李喜莲;张琼;黄皓;相建海【摘要】[目的]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人工繁育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获得家系间和家系内的差异,为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抽查的凡纳滨对虾35个家系共计350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统计多态性条带,应用Popgene Version 1.31、Arlequin Version3.1、Mega 3.1软件,计算各家系的Shannon指数、遗传分化系数Fst及基因流Nm等遗传参数,采用UPGMA法,根据Nei's遗传距离绘制家系间的聚类分析图.[结果]筛选的10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312个可用于分析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62个,占总标记数的51.92%;凡纳滨对虾各个家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12.50%~32.69%和0.068 3~0.181 7.所有家系中,有36.38%的变异存在于家系间,有63.62%的变异为家系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63 8,基因流Nm为0.937 2.[结论]凡纳滨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选择潜力,在传代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可以根据亲缘关系,选择利用其中的个体作为育种材料.【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8)011【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凡纳滨对虾;AFLP;遗传多样性【作者】薛姝雯;刘小林;李喜莲;张琼;黄皓;相建海【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海南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6.12+9.6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自然分布于中、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林红军;沈琪;张吕平;胡超群;梁立清【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0(29)6【摘要】以来源于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群体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为亲本,设置PP(P♀×P♂)、PH(P♀×H♂)、HP(H♀×P♂)、HH(H♀×H♂) 4个实验组(P代表进口群体,H代表选育群体),进行进口个体(P♂和P♀)与选育个体(H♂和H♀)间的双列杂交实验,分析比较其子一代的生长与存活情况.结果发现,对虾存活由高到低顺序为HH>HP>PH>PP,PH实验组表现出明显的存活杂种优势,其育苗期间的杂种优势平均值为(27.72±11.88)%,下塘90d后成活率的杂种优势为30.50%.在生长前期(30日龄以前)对虾平均体长和体重的顺序是HP>PH>HH>PP,而在生长后期则为PP>HP>PH>HH.HP实验组在整个养成期(10、30、60和90d)均表现出体长和体重上的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值分别为24.00%、13.71%、2.55%、2.79%和112.46%、54.06%、8.16%、12.48%.结果表明,选育群体为母本、进口群体为父本的对虾杂交后代的生长和存活性状明显提高.【总页数】6页(P51-56)【作者】林红军;沈琪;张吕平;胡超群;梁立清【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北,衡水,053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湛江市东方实业有限公司,广东,湛江524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5.2【相关文献】1.油茶5×5全双列杂交子代幼林生长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J], 林萍;姚小华;滕建华;王开良;任华东;叶峰2.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个选育群体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生长性状分析 [J], 王卫军;李琪;杨建敏;李彬;张荣良3.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子代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J], 方扬辉4.虹鳟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J], 李艳红;李宁;蒋丽;谷伟;张晓慧;杨润清;王炳谦5.白桦5×5双列杂交子代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J], 王成;滕文华;李开隆;张含国;夏德安;姜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凡纳滨对虾EST-SSR标记的筛选及遗传多态性检测

第3 3卷
第 1 期
海
洋
学
报
VoI 3, NO .3 .1
2 1 年 1月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CTA OCEA NOLOGI CA NI SI CA
J n a y2 1 a ur 0 1
凡 纳 滨对 虾 E T S R标 记 的筛 选及 遗传 多态 性检 测 S -S
张琼 李喜莲 薛淑 雯 , , , 刘小林¨ , 皓。相建 海。 黄 ,
依据。
关键 词 : 纳滨 对虾 ; S S R; 传 多样 性 凡 E T—S 遗
中图分类号 : 7.3 Q1 8 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2 3 4 9 ( 0 1 0 - 1 10 0 5 — 1 3 2 1 ) 10 2 - 6
l 引 言
凡 纳 滨 对 虾 ( tp n e sv n a i , 称 南 Li ea u a n me ) 又 o
摘 要 :为 了研 究我 国海 南地 区某 凡 纳 滨 对 虾 ( tp n es a n me ) 育 群 体 的 种 质 资 源 多 样 Li ea u n a i 繁 o v 性, 取 1 选 4个 比利 时野 生对 虾 的 E T 微 卫 星标 记 , 2 0个 中 国人 工选 育 的凡 纳 滨 对虾 个 体 为 S 以 4
凡纳滨对虾三个亲本群体及其子代的遗传变异分析的开题报告

凡纳滨对虾三个亲本群体及其子代的遗传变异分析的开题
报告
1. 研究背景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而其优良的养殖性状与其遗传育种密切相关。
三个不同来源的凡纳滨对虾亲本群体之间的遗
传变异成为育种研究的关键。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来源的凡纳滨对虾三个亲本群体及其子代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以比较分析其遗传变异特征及潜在遗传育种价值。
3. 研究方法
选取来自不同区域的三个凡纳滨对虾亲本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墨西哥、巴拿马和美国的常规养殖亲本。
收集其子代的样本,提取DNA,利用SNP芯片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基于SNP的多样性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三个亲本群体及其子代的遗传变异
特征,其中包括杂合度、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4. 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凡纳滨对虾三个亲本群体及其子代的遗传变异差异及分布情况。
预期结果将分析其杂合度、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等特征,进一步研究凡纳滨对虾的
遗传育种潜力和适应性。
最终可为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5.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来源的凡纳滨对虾亲本群体之间的遗传变异差异,有利于优化育种策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和质量,为凡纳滨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支持。
同时,本研究还为其他重要水产类生物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纳滨对虾选育系间杂交的生长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吴怡迪;骆轩;杨章武;黄永春;游伟伟【摘要】对2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选育系(A和B)的自繁与杂交后代的生长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养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杂交组合AB 生长性状优于其他各组,表现出较好的杂种优势.使用11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对4个凡纳滨对虾自繁与杂交群体以及1个从美国引进的初代亲本SIS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显示除AA群体外,其余4个群体均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观测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4.273~5.63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86~0.62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12~0.556.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SIS群体和AA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0.670 4),而与AB群体的最近(0.131 4).研究结果表明,引自美国的凡纳滨对虾群体经多代自繁后,其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而选育系间杂交则可使杂交后代的生长性状和遗传多样性水平得到改善.【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55)005【总页数】8页(P646-653)【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杂交【作者】吴怡迪;骆轩;杨章武;黄永春;游伟伟【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福建厦门361102;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福建厦门361102;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福建厦门36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名南美白对虾,原产自南太平洋和美洲沿海水域,自1988年引入我国以来,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1].作为水产经济虾类的重要养殖品种,我国每年的凡纳滨对虾种苗需求量高达4 000亿尾以上[2].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虾类疾病相继入侵及养殖过程中频繁近交导致的种质退化等原因,我国凡纳滨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个体小型化、生长速度慢、抗病性差等问题.因此,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现有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培育适合福建海域养殖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显得十分迫切.微卫星标记技术作为第二代分子标记的代表,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生物的遗传分析研究中[3].Maggioni等[4]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巴西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场的亲虾群体进行评估,结果显示9个亲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与来自中美洲的野生群体一致,处于较高水平.Artiles等[5]用4个微卫星标记对古巴1个凡纳滨对虾引进群体的不同世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后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近似,但后代群体与基础群体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此外,还有研究用微卫星标记对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繁育世代增加,养殖群体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并建议在后续繁育工作中通过增加杂交来改善或避免近交衰退的现象[6].2008年起,厦门市厦兴龙水产种苗有限公司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工作.本研究针对该育种项目中的4个群体和1个美国引进群体,采用微卫星标记对其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而监测该育种项目中各对虾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1.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的2个选育群体(A和B)以及它们的2个杂交群体取自厦门市厦兴龙水产种苗有限公司,初代亲虾群体则引自美国SIS公司(Shrimp Improvement System,USA),命名为SIS.选育系A来源于2008年由美国SIS公司引进亲虾的子一代,选育系B来源于2010年引自广东的另一个凡纳滨对虾繁育群体,随后针对生长与抗病性状对2个群体进行了连续多代的群体选育.2014年,用选育系A的F6代群体以及选育系B的F4代群体作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获得了它们的自繁以及正、反杂交后代,并分别命名为AA(A♀×A♂)、BB(B♀×B♂)、AB(A♀×B♂,正交)和BA(B♀×A♂,反交).5个凡纳滨对虾群体分别于2014年7—9月随机取样30尾,活体运回实验室后,用无菌手术剪和镊子取对虾的尾节肌肉,保存于95%(体积分数)乙醇中备用.1.2 实验方法1.2.1 4个群体生长指标的跟踪测量4个群体的养殖对比实验于2014年7—11月在厦兴龙水产种苗有限公司的晋江基地进行.2014年7月31日,将每个交配组合的仔虾分别养殖在室外水泥池,每池6 m2,投苗密度100尾/m2,每组设置2个对照池.养殖期间随对虾生长阶段进行定期投饵,并保持不间断充气.在养殖40,60,80和100 d时对各群体对虾进行取样测量,每池取30尾,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1 mm)和电子天平(精确度0.01 g)对其体长、头胸甲长和体质量3个指标进行测量并记录.1.2.2 微卫星分析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所用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DNA采用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洋动物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提取,并用1.2%(质量分数)琼脂糖凝胶电泳和NanoDrop2000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所提取基因组DNA的质量和浓度,之后于-20 ℃保存备用.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及PCR扩增:实验所用微卫星引物参考文献[7],选取并合成了44对引物进行PCR扩增,从中挑选出11对特异性强、多态性较高且重复性好的微卫星引物(表1),并在每对引物的5′端设计添加不同类型的特异性荧光标记(FAM、HEX或ROX)用于后期混样检测目的条带,再交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PCR反应体系(25 μL):10×PCR Buffer (含Mg2+) 2.5 μL,dNTPs(2.5 mmol/L) 2 μL,正、反向引物(10 mmol/L)各1 μL,Taq DNA聚合酶(5 U/μL) 0.25 μL,模板DNA(80~100 ng/μL) 1 μL,加ddH2O补足至25 μL.PCR反应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相应退火温度退火30 s,72 ℃延伸30 s,35个循环;72 ℃延伸7 min.PCR产物经电泳检测和筛选后,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型分析.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4个群体的生长数据用PASWStatistics18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群体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根据Falconer[8]的方法,对2个杂交组合AB和BA的中亲杂种优势率HMP及单亲杂种优势率HA、HB进行计算.微卫星数据用PopGene 3.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5个群体各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用以评估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和固定指数(Fis)的计算则分别用以检测Ho和He之间的差异和评估杂合子缺失情况;计算两两群体间的Nei′s无偏遗传距离(Ds)用以评估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根据Botstein等[9]的方法,采用PIC-CALC 0.6软件,依据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各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分子变异分析(AMOVA)均采用Arlequin 3.5软件进行.2.1 自繁及杂交群体的生长及杂种优势分析各取样时期内4个选育群体的体长、头胸甲长和体质量数据如图1(a)、(b) 和(c)所示.由图中可见,4个群体的各指标都随生长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对群体间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养殖40 d时,AB和AA群体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另外2个群体(BA和BB),且AB群体与这2个群体差异显著;而至80 d后AB和BB群体的各指标显著高于BA和AA群体.图1(d)中体质量日增长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A、BB和BA 3个群体的体质量日增长量随生长天数的增加而下降;自繁子代群体AA和BB的体质量日增长量在Ⅰ至Ⅱ阶段明显下降,其中BB群体的体质量日增长量下降了53.7%;杂交子代群体AB和BA的下降幅度较小,其中AB群体的体质量日增长量在Ⅰ至Ⅱ阶段基本保持不变.杂交群体杂种优势率的分析结果表明,40~80 d各生长指标的HMP都随生长天数的增加而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表2).2个杂交群体在60 d时都表现出负向的中亲杂种优势,且整个过程中BA群体的HMP几乎全部为负值,即表现出杂种劣势.另外,2个杂交群体子代的HMP都介于HA和HB之间,且HA和HB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2 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11对微卫星引物在5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中均能扩增出目的条带.表3为5个群体在各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多样性信息,结果显示:11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81个等位基因,在5个群体中,位点TUMXLv7.121、TUMXLv7.56、Pvan1815和TUMXLv10.312的PIC均高于0.5,位点TUMXLv10.207和TUMXLv9.178的PIC分别在AA和SIS群体中小于0.5,其余位点的PIC均介于0.25~0.5之间.5个群体的平均Fis均为正值,且在位点TUMXLv9.178的Fis也均为正值;5个群体在11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Na为3.909~5.636,平均He为0.561~0.629,平均PIC为0.493~0.556;其中AB群体平均Na和Ho最高(Na=5.636,Ho=0.600),BB群体平均He和PIC最高(He=0.629,PIC为0.556),AA群体除平均Fis值外,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标最低,SIS群体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标都低于AB和BB群体并高于BA和AA群体;5个群体在11个微卫星位点上的H-W 平衡遗传偏离指数(HWD)显示,2个自繁子代群体AA和BB在多数微卫星位点上都显著偏离平衡(p<0.05).2.3 群体遗传分化分析5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两两对比的FST和基于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得到的各群体间的Ds见表4:各群体间FST和Ds分别介于0.037 5~0.254 8和0.064 0~0.670 4之间.5个群体中FST且Ds最大的是AA与SIS群体(FST=0.254 8,Ds=0.670 4),AB与BA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FST=0.037 5).AMOVA结果显示,81.62%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18.38%来自群体间(表5).3.1 4个交配组合群体的生长及杂种优势情况生长性状对比结果表明,整个生长过程中正交子代AB群体的生长相比其他3个群体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AA群体和反交子代BA群体的各项生长指标都较低.不同亲本所获子代的性状表现有显著差异,这种正反交性状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水产生物的育种中已有不少报道[10-11].此外,在养殖的前2个阶段,2个自繁群体的体质量日增长量随日龄的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2个杂交群体的下降值低于2个自繁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杂交子代在养殖早期的生长较稳定.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AB群体获得了较高的与生长性状相关的杂种优势,说明选育系间杂交是提高凡纳滨对虾养殖性能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与林红军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2个杂交子代的HMP在40~80 d内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可见杂种优势在早期并不稳定,而到了后期又逐渐恢复并保持稳定状态,这种早期不稳定的现象可能与杂种优势在早期被母性效应掩盖有关[13].BA群体表现出杂种劣势的现象则进一步说明杂交过程中母本的选择以及杂交配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2 5个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标记是分析生物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的有效工具,衡量微卫星位点多态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PIC.本研究中的11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中均表现出多态性,根据Botstein等[9]的划分标准,位点TUMXLv7.121、TUMXLv7.56、Pvan1815和TUMXLv10.312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PIC>0.5),TUMXLv10.207和TUMXLv9.178分别在AA和SIS群体中表现出较低的多态性(PIC<0.25),其余位点均为中度多态性.5个群体在这11个微卫星位点上的平均PIC介于0.512~0.556之间,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在遗传育种工作中,明确基础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并采用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群体作为亲代选育,将增强后代对环境的适应性.Na和He是评价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指标,杂合度的评估中Ho易受样本大小的影响,而He更能反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14].本研究中,平均Na最高的是杂交子代AB群体(Na=5.636,He=0.606),平均He最高的是BB群体(Na=4.454,He=0.629),这2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水平略高于冯娜娜等[15]和Vela Avitúa等[16]所研究的国内及墨西哥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而低于Lima等[17]研究的巴西养殖群体.对各群体H-W平衡检验结果表明,AA和BB群体在多数位点上都偏离了平衡.群体的Fis也代表其基因纯合度[18],5个凡纳滨对虾群体的平均Fis均为正值表明各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交及杂合子缺失现象,其中AB群体的近交程度最低(Fis=0.017),SIS群体次之(Fis=0.057),AA群体近交程度最高(Fis=0.151),说明AA群体的基因型已经达到了相对较纯合的状态,这与Knibb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位点TUMXLv9.178的Fis在所有群体中均为正值,表明该位点存在部分纯合子过剩,这可能是由于无效等位基因的存在所致[20].正交子代AB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在各群体中最高,而反交子代BA群体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亲本对子代基因库的贡献率不同相关[21],而亲本遗传贡献率的差异则是受精率、成活率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2个选育系杂交子代与自繁子代遗传多样性水平上的差异表明,选育系间杂交可使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得到明显改良.另外,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于AB和BB群体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目前国内凡纳滨对虾亲虾市场上关于近年来SIS公司亲虾质量下降的报道[22].3.3 5个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差异在水产生物育种过程中,亲本的选择除了要保证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之外,还应考虑遗传距离及遗传分化程度的大小.选择遗传距离远且具有良好性状的凡纳滨对虾进行杂交试验,并评估最优组合,是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有效途径[23].本研究对5个凡纳滨对虾群体FST和Ds的分析显示,选育系A虽然也源自于美国,但经过多代的自繁选育后已与新引进的美国SIS亲代群体之间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254 8,Ds=0.670 4),这表明长期的自繁会导致同一地区来源的凡纳滨对虾后代之间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这种情况在罗氏沼虾(Macrob rachium rosenbergii)[24]中也有发现.另外,2个杂交子代群体(AB和BA)和2个自交子代群体(AA和BB)之间出现了高度遗传分化(FST>0.20,Ds>0.4),而2个杂交子代群体与SIS群体之间则为中度遗传分化(0.05<FST≤0.15,Ds<0.2).综上可见,引进的亲虾群体经多代自繁后,其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但基因型的纯合度得到提高.采用多代自繁的凡纳滨对虾纯合选育系进行选育系间杂交,其杂交后代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同时遗传多样性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有望成为培育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系)的一个有效途径.【相关文献】[1] 于洋.凡纳滨对虾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D].青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海洋研究所),2014:1-6.[2] 刘建勇.南美白对虾优质种苗培育技术(上)[J].当代水产,2014(1):1-3.[3] VASEEHARAN B,RAJAKAMARAN P,JAYASEELAN D,et al.Molecular mark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enetic diversity of penaeid shrimp[J].AquacultureInternational,2013,21(2):219-241.[4] MAGGIONI R,COIMBRA M R M,COSTA R B,et al.Genetic variability of marine shrimp in the Brazilian industry[J].Pesquisa Agropecuria Brasileira,2013,48(8):968-974.[5] ARTILES A,COBO R,BENTEZ L,et al.Assessment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productive markers through four progenies of the first introduced stock of cultured shrimp Penaeus (Litopenaeus) vannamei in Cub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quaculture,2015,5(23):1-12.[6] LUVESUTO E,FREITAS P D,GALETTI JUNIOR P M.Genetic variation in a closed line of the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Penaeidae)[J].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7,30(4):1156-1160.[7] MEEHAN D,XU Z,ZUNIGA G,et al.High frequency and large number of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s in cultured shrimp,Penaeus (Litopenaeus)vannamei[Crustacea:Decapoda][J].Marine Biotechnology,2003,5(4):311-330.[8] FALCONER D S.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genetics[M].New York:The Ronald Press Company,1960:365.[9] BOTSTEIN D,WHITE R L,SKOLNICK M,et al.Construction of a genetic linkage map in man us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J].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1980,32(3):314.[10] 秦艳杰,刘晓,张海滨,等.海湾扇贝正反交两个家系形态学指标比较分析[J].海洋科学,2007,31(3):22-27.[11] 李莉好,喻达辉,黄桂菊,等.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正、反杂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J].中国水产科学,2008,15(4):585-592.[12] 林红军,沈琪,张吕平,等.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0,29(6):51-56.[13] YOU W W,KE C H,LUO X,et al.Growth and survival of three small abalone Haliotis diversicolor populations and their reciprocal crosses[J].AquacultureResearch,2009,40(13):1474-1480.[14] 包文斌,束婧婷,许盛海,等.样本量和性比对微卫星分析中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6-9.[15] 冯娜娜,徐真,马洪雨,等.凡纳滨对虾7个不同家系遗传差异的微卫星标记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2,11:133-138.S,MONTALDO H H,MRQUEZVALDELAMAR L,et al.Decline of genetic variability in a captive population of Pacific white shrimp Penaeus (Litopenaeus) vannamei using microsatellite and pedigree information[J].Electronic Journal ofBiotechnology,2013,16(4):1-10.[17] LIMA A P S,SILVA S M B C,OLIVEIRA K K C,et al.Genetics of two marine shrimp hatcheries of the Pacific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 in Pernambuco,Brazil[J].Ciência Rural,2010,40(2):295-301.[18] 陈晓汉,曾地刚,李咏梅,等.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 DNA 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579-583.[19] KNIBB W,WHATMORE P,LAMONT R,et al.Can genetic diversity be maintained in long term mass selected populations without pedigree information?A case study using banana shrimp 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J].Aquaculture,2014,428:71-78.[20] PEREZ-ENRIQUEZ R,HERNNDEZ-MARTNEZ F,CRUZ P.Genetic diversity status of white shrimp Penaeus (Litopenaeus) vannamei broodstock inMexico[J].Aquaculture,2009,297(1):44-50.[21] 王鸿霞,吴长功,相建海.凡纳滨对虾繁殖中不同亲本对子代遗传贡献率的差异[J].动物学报,2006,52(1):175-181.[22] 吴群风.叶富良坦言:SIS默认选育路线失当,协会不减进口量是实事求是[J].当代水产,2013(10):30-31.[23] 孙少华,师守坤.肉牛杂交优势预测,评估及其应用研究[J].遗传学报,2000,27(7):580-589.[24] 高强,罗坤,宫金华,等.人工养殖与选育对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5):86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