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必要性教案
1、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症及并发症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证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形成。
小儿房间隔缺损已经影响到了小孩的生命健康,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经导管在房间隔缺损的部位送入一个双盘结构的堵闭器,双盘中的一个盘在左心房而另一个在右心房,两个盘由一腰相连,而该腰正好通过房间隔缺口,双盘夹住房间隔,一方面关闭房间隔缺损,一方面固定住堵闭器。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房间隔缺损关闭手术后1天就开始有血小板和纤维素聚集在堵闭器内,3~10天可以填满整个堵闭器,并可以见到胶原组织的沉积,7~10天后内皮细胞开始覆盖在堵闭器的表面并形成肉芽组织,逐渐将堵闭器覆盖。
3个月后内皮细胞和肉芽组织完全包埋堵闭器,其内的血小板和纤维素也逐渐机化,最后形成致密的组织结构,从解剖上完全关闭房间隔缺损。
决定堵闭器堵闭疗效的两个因素:堵闭器植入到房间隔缺损部位后能否快速的在堵闭器内部形成血栓,但在堵闭器表面不能形成血栓;能否快速内皮化,在堵闭器表面形成类似心脏内膜层。
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一)年龄大于3岁,小于60岁,体重大于5kg。
(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其局部解剖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最大伸展直径<40mm;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边缘,特别是离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和肺静脉开口至少4mm;3.房间隔直径大于房间隔缺损14~16mm。
(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功能矫治术后遗留的房间隔缺损。
(四)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外科手术修补后残余分流或再通。
(五)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明显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六)临床有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的表现。
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巨大型ASD(一般指缺损直径大于30mm以上者,小儿按公斤体重计算,12kg者缺损直径大于24mm,17kg者大于28mm)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培训课件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9
【抗血小板治疗】
• 以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以及释放等。
• 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 ① 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 ② 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 ③ 凝血酶抑制药 – ④ 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3/14/2021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0
2.1肝素(heparin)
•肝素是直接抗凝血药物
体内、体外均具有强大抗凝作用 作用迅速:静注后立即起效,延长凝血 酶原时间 抗凝机制由AT-III介导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11
【药理作用】
• 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AT-Ⅲ)
– 肝素分子与AT-Ⅲ结合,使AT-Ⅲ构型改变,活性部 位充分暴露,迅速与因子Ⅱa、Ⅹa、Ⅸa 、Ⅺa、Ka、 纤溶酶等结合,抑制其作用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9
【抗凝系统】
• 血浆中抗凝物质包括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 抗凝蛋白质(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肝素 辅助因子、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等 )
AT-III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主要由肝脏合成
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所含精氨酸残基作用于以丝氨酸为活性 中心的凝血因子IIa,VIIa,IXa,Xa,和XIIa等,结合后使之 失活,产生抗凝作用。
3/14/20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7
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抗凝治疗
• 三 抗血小板治疗 • 四 新进展
3/14/2021
室缺封堵介入治疗及护理讲课文档

现在二十四页,总共二十八页。
儿童室缺介入封堵治疗及术后护理
(3)血栓形成引起栓塞:封堵伞将VSD封闭,伞面不像心内膜一 样光滑,血小板易在此处或动、静脉穿刺内膜损伤处聚集,凝结形成 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可致栓塞。因此,术后密切观察 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循环状况,若出现足背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 皮肤发绀或苍白,两侧肢体温度不一致,感觉麻木或疼痛,提示下
②嵴上(内)型缺损,位于室上嵴之内或左上方。
⒉膜部缺损分三型:
①嵴下型,位于室上嵴右下方,缺损多较大。
②单纯膜部缺损,局限于膜部间隔的小缺损。
③隔瓣下缺损,位于三尖瓣隔叶左下方。
⒊肌部缺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可单发或多发。
现在四页,总共二十八页。
儿童室缺介入封堵治疗及术后护理
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
化。一旦发生,立即给予降压、糖皮质激素和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
等治疗,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随着封堵器内血栓形成,心内膜内 皮迅速增生覆盖,阻挡异常血流通过,消除溶血现象,若溶血仍得
不到控制,立即开胸取出封堵器。
现在二十六页,总共二十八页。
儿童室缺介入治疗及术后护理
出院指导(3月28日)
遵医嘱按时服阿司匹林6个月,期间定时监测血小板,肝功能 及出凝血时间。
现在六页,总共二十八页。
儿童室缺介入封堵治疗及术后护理
介入手术的定义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一种微创治疗,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 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 和局部治疗。
现在七页,总共二十八页。
儿童室缺介入封堵治疗及术后护理
先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史
1967年Porstmann—PDA泡沫塑料堵塞术 1974年King—ASD封堵术;
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课件

01
02
03
04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及抗血小 板药物可以预 防血栓形成, 降低手术风险
改善血流动力 学:抗凝及抗 血小板药物可 以改善血流动 力学,提高手
术成功率
降低术后并发 症:抗凝及抗 血小板药物可 以降低术后并 发症,如出血、
血栓等
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抗凝及 抗血小板药物 可以降低患者 术后疼痛,提
谢谢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
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动脉
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03
药物选择原则:根据患者病 0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注意药
情、年龄、合并症等因素选
物的剂量、使用时间、不良
择合适的药物
反应等,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 手术类型调整药物
剂量
抗血小板药物:监测血小板聚集率,监测血小板计数,监测 血小板功能
监测频率: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种类,制定合适的监测频率
监测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如血液检测、尿液检测等, 也可采用临床观察方法,如出血症状、血栓症状等。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频率
抗凝药物:如华法 林,监测频率为每 周一次
抗血小板药物:如 阿司匹林,监测频 率为每月一次
胃肠道反应: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 03 致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过敏反应: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
04
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并发症
01 出血:使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 物可能导致出血,如牙龈出血、 鼻出血、皮肤瘀斑等。
02
血栓形成:抗凝及抗血小板药 物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如深静 脉血栓、肺栓塞等。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策略(全文)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策略(全文)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介入封堵已经逐渐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其较低并发症和不留伤疤等优势得到公认【1-2】。
为防止术后血栓并发症的出现,介入封堵术后通常采用了不同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使用较为统一,为用至术后6个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没有统一,总体上使用时间不超过48小时【3-6】。
但据我们所知,没有生物学基础研究结论支持这种做法。
为了明确术后需要抗凝抗血小板这一观点,我们选择了P-选择素和凝血酶原片段F1+2(prothrombinfragment,F1+2)做进一步研究。
P-选择素是一种表达于活化的血小板细胞膜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已经证实为测定血小板活化【7-8】的公认指标;F1 + 2是在血液凝固的瀑布反应过程中,由因子Xa复合物水解凝血酶原后所生成的多肽片段。
检测F1+2在血浆中的水平,可较灵敏地反映因子Xa的活性及凝血状态,并可作为对高凝状态及抗凝、溶栓治疗进行监测的分子标志【9】。
本研究前瞻性评估ASD 介入封堵术后凝血和血小板系统的活化是否存在及程度,并提出新的抗凝策略。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2013.03-2013.04心外科导管室连续实施的单纯继发孔ASD导管介入封堵患者42例,在获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或代理人知情同意时有8例患者拒绝参加本研究。
最终入组单纯继发孔ASD导管介入封堵患者34例,男11例,女22例,年龄1.9-46(21.40±10.28)岁,体质量54.11±25.26kg,设为试验组。
另招募15名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12-48(29.7±10.31)岁,体质量56.09±22.17kg。
试验组分别在ASD介入封堵术前1天、术后第1、7、30、90、180天抽血检查P-选择素和凝血酶原片段F1+2。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课件

1. 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从而 降低血小板活性,预防血栓形成。
2. 抑制血小板释放: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过程,从而 减少血管收缩、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的重要性
01
02
03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在预 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血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课件
目录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概述 • 抗凝药概述 • 抗血小板药概述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在非心血管疾病中的应
用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临床应用指南和展望
01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概述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定义
这些药物是直接抑制凝血酶的药物,与现有的抗凝药物 相比,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或更好。
然而,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出血和出血倾向,以及肝 脏和肾脏功能异常等。
03
抗血小板药概述
阿司匹林
01
02
03
04
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酶和血 栓烷A2的合成,从而起到抗
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适应症
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应尽早启动抗血 小板治疗,以保护缺血半暗带和减轻 脑水肿。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血压 、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以降低脑 卒中的复发风险。
05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在非心血管 疾病中的应用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结词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降 低脑卒中的风险。
抗凝药
指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 中的某些环节,从而阻止血液凝 固的药物。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必要教学课件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风险
出血风险
抗凝治疗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风险。
血栓形成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术后的血栓形成风险。
手术失败
如果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不当,手术可能无法成功。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后续护理
恢复室护理
生活方式改变
适度活动
患者在术后需接受监护和给予
成功的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案
多篇学术论文详细介绍了抗凝
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得到
例展示了该过程的重要性和潜
抗血小板治疗在房间隔缺损介
了验证。
力。
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通
过准备工作、抗凝抗血小板使用、风险评估、后续护理、优点和限制,最终
达到安全、有效、顺利完成手术的目标。
定期复诊和均衡饮食有助于术
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增
恰当的药物治疗。
后患者的恢复和健康。
加心脏健康和康复的机会。
优点和限制
1
优点
2
限制 ⚠️
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手术更为安全、恢复
部分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需要
快。
个体化评估。
支持的研究和案例
相关研究
病例分析
学术论文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试验,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抗
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必要教
学课件
本教学课件旨在介绍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过程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丰富的图像和易懂的内容,让您深入了解这一关键步骤。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准备工作医疗团队准备患者术前评估
介入手术室准备
先心病介入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_刘晓桥-精选文档

血 小 板 凝 聚
形( 成血 血栓 液前 高状 凝态 状) 态
形成 血栓
激活 内源性凝血系统
贵州省心血管病医院
刘晓桥
(一)常见先心病介入术后血栓的形成
生物材料植入心腔后的内皮化,可以
隔断材料与血液的接触,防止和减轻
生物体各种反应的发生。而置入的封
堵器在术后尚没有完全内皮化之前其
表面易形成血栓,故术后在内皮化形
也会引起全身血液高凝状
态即血栓前状态,患者经 动静脉穿刺后卧床期间是 否会有穿刺部位血栓形成 的危险?
贵州省心血管病医院
是否也应该考虑 PDA术后适当的 抗血小板治疗?
刘晓桥
(一)常见先心病介入术后血栓的形成
2、房间隔缺损(ASD)和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
ASD及PFO封堵器盘面较大,且暴露于低速血流的心房腔内
刘晓桥
(一)常见先心病介入术后血栓的形成
2、房间隔缺损(ASD)和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
内皮化 完成之前
可能 导致
封堵器金属 和纤维材料 暴露于心房 内
凝血系统及 血小板的激活
贵州省心血管病医院 刘晓桥
(一)常见先心病介入术后血栓的形成
2、房间隔缺损(ASD)和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
贵州省心血管病医院 刘晓桥
(二)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
LOGO
先心病介入术后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贵州省心血管病医院
刘晓桥
先心病介入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已
成为许多不同种类先天性心脏病传统外科开胸治疗的替代选
择,尤其是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及室间 隔缺损封堵术。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及介入器材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