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导学案
2015-2016学年《中国的自然资源》导学案

第21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1.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
2.运用资料叙述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运用实例,叙述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4.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增强资源保护意识。
1.课前依据《知识体系梳理》,预习自学教材内容,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力求全部掌握。
2.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资源的数值,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在学习土地资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如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以及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通过网络、电视等了解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的水资源内容的学习,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分析其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要注意两个角度(一个是时间、空间角度,另一个是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通过教材插图了解农业、工业、生活节水的措施。
3.在学习土地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联系前面学过的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的知识对本课时的内容加以分析、掌握。
4.在自学教材内容后,闭卷完成《预习效果检测》,检查预习效果。
1.我国资源基本国情;土地资源分布及基本特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
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与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及利用中相应的对策。
1.本课时内容中的一些简单易学的东西,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2.在讲解本课时的两个难点如土地资源分布、水资源的分布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另外,重点指导学生读图,如教材中的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以及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土地、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并树立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导学案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措施。
二、学习重点1、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2、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学习难点1、如何平衡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分类(1)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资源等,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前提下,可以不断更新和再生。
(2)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其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在人类历史时期内基本不会再生。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1、有限性大多数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的开发和利用,其储量会逐渐减少。
2、分布不均衡性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导致了不同地区资源的贫富差异。
3、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资源短缺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的危机,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2、资源浪费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例如粗放式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中的低效率利用等。
3、环境污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如煤炭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矿产开采导致的土壤和水污染等。
4、生态破坏过度采伐森林、开垦荒地、过度放牧等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四)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的原因1、人口增长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对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加大了资源的压力。
2、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高,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
3、技术水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量大。
《8.1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导学案

《8.1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常识性介绍金属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意义。
2.知道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3.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
4.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5.初步培养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6.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活动探究,通过了解金属资源的开发;金属冶炼;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的历史;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海洋资源的类型;海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现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比较能力。
3.通过设计对化石燃料燃烧产物成分分析的定性定量实验,使学生学会解决物质(气体)检验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等意识。
2.通过金属矿物以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专题,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砂纸、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滤纸、火柴、沙子、铝粉或铝银粉(商业名称)、镁带、氯酸钾、氧化铁粉末、小木条、焦炭、氨水、苯、甲苯;电教器材:视频展示台(包括录像),实物投影仪、挂图、标本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板书: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八上地理自然资源教案(3篇)

第1篇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掌握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合理利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 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合理利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2. 掌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有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地球上的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自然资源。
二、新课讲授1.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 自然资源的分类:a. 按物质形态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b. 按利用价值分类: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3. 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a. 地域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b. 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4. 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a. 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b. 保护和节约资源,防止资源浪费。
c. 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针对我国某一种自然资源,分析其分布特点、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方法。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我国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撰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自然资源一、概念: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二、分类:1. 按物质形态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 按利用价值分类: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三、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1. 地域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2. 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四、合理利用方法:1. 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2. 保护和节约资源,防止资源浪费3. 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方法。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说课稿5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西双版纳作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资源丰富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以“晶莹剔透的‘绿宝石’”为标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双版纳的美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西双版纳这一地区,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了解其地理特点。
此外,学生对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教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资源丰富度,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特点、人文景观和资源丰富度。
2.难点:西双版纳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绿宝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特点、人文景观和资源丰富度,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4.案例分析:分析西双版纳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ppt28页)

置换反应得到的 Br2 的浓度很低, 难以收集,用空 气吹出 Br2 后用 SO2 吸收,使溴 得到富集
新课讲解
资料卡片
海水中含80多种元素,以氢、氧、海水中铀多达45亿吨,是已知
氯、钠、镁、硫、钙、钾等
陆地铀矿储量的4500倍。氘有
较多,被称为“元素的故乡”。 50亿吨足够人类用上千万年。
积极开展废弃金属的回收利用,是实现我国金属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国内金属矿山原料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助于保护 自然资源,减少金属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可以大大 缓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明显降低金属生产过程中 的煤炭,电力等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有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造节约性社会。
处理过程
产物
隔绝空气高温分解 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 煤与氢气作用生成
粗苯等多种化工原料 水煤气 液体燃料
先转化成CO和H2
甲醇
新课讲解
②煤的干馏产品
产品 出炉煤 焦炉气 气
粗氨水 粗苯 粗焦油
焦炭
主要成分
用途
氯气、甲烷、乙烯、 气体燃料、化工原料 一氧化碳
氨、铵盐
化肥、炸药、燃料、医药、农药、
苯、甲苯、二甲苯 合成材料
新课讲解 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的存在 ①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71% 水的储量约为1.3X1018t,占地球水储量的97%,
②海水水资源的利用包括: Ⅰ、海水淡化 Ⅱ、利用海水进行循环冷却。
新课讲解
③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 馏 法(最先使用,技术成熟,但成本高) 电渗析法(成本低,但未能大量生产) 离子交换法(目前正迅速发展,但需要不断更新离子交换树脂)
自然资源的学习教学教案

自然资源的学习教学教案第一章:自然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水、能源、生物等。
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供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然资源的作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提问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讲解: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不足。
2.2 教学内容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等。
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地区差异显著,部分资源短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地图和图表,直观展示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2.4 教学活动导入:提问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讲解: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地图和图表展示:展示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根据资源特点和需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自然资源保护:采取措施,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方法。
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保护的实际意义。
3.4 教学活动导入:提问学生对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讲解:介绍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方法。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四章: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八年级 上学期 地理 商务星球版 17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参考学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导学案第三章第三节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2、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破坏严重3、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学习难点:1、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2、懂得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学习难点:1、能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根据数据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破坏严重的现状导学过程:第一环节问题导读自主学习1、(教材69和72页)常见的自然资源有资源、资源、资源、资源、资源等。
2、(教材72页)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能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资源;用一些少一些的资源,如矿产资源,属资源。
3、(教材72页)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对可再生资源要利用,注意和,以便实现;对非可再生资源要十分和使用。
4、(69——71页自己概括)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但人口,人均占有量,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5、(地图册31----34页)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
一些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引发了问题。
6、(69——72页)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资源问题日趋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瓶颈。
我们不但要找出问题所在,还要追根求源,才能做到。
根据不同类型的资源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合理。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生生互动1、森林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效益,而且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巨大的效益。
2、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同的利用和措施;还要加强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还要不断和新资源。
3、69页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4、70页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5、71页两位中学生的对话说明了什么问题?6、针对以上的资源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国家、个人两方面答)7、读地图册32页我国煤、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分别说出能源矿产丰富和缺乏的省级行政区第三环节质疑点评小结1、学生提出没掌握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2、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称为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常识性介绍金属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意义。
2.知道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3.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
4.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5.初步培养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6.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活动探究,通过了解金属资源的开发;金属冶炼;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的历史;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海洋资源的类型;海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现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比较能力。
3.通过设计对化石燃料燃烧产物成分分析的定性定量实验,使学生学会解决物质(气体)检验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等意识。
2.通过金属矿物以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专题,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砂纸、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滤纸、火柴、沙子、铝粉或铝银粉(商业名称)、镁带、氯酸钾、氧化铁粉末、小木条、焦炭、氨水、苯、甲苯;电教器材:视频展示台(包括录像),实物投影仪、挂图、标本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板书: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
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二、金属的冶炼设问探究:我们该如何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单质呢?根据什么原理?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言(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
冶炼的步骤: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
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还原。
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板书:1、金属冶炼的实质分析探讨:金属离子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全都相同?这与什么有关?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2、金属冶炼的方法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Hg 、Ag 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
Hg 、Ag 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1)热分解法22HgO 2Hg O +↑22AgO 2Ag O +↑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前端的金属如K 、Na 、Ca 、Al 等金属,我们知道其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而其对应的阳离子则氧化性很弱,很难得到电子;一般的还原剂都无法把它的阳离子还原出来。
我们只能使用通电分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板书:(2)电解法()22MgCl Mg C1+↑电解熔融对于大多数金属,如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间一段的金属所对应的离子,得电子能力较强,其化合物又不能通过受热分解得到金属单质,必须使用还原剂还原金属阳离子。
常见的还原剂有焦炭、一氧化碳、氢气。
一些活泼金属也可作为还原剂,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板书:(3)热还原法 ① 常用还原剂:焦炭、CO 、2H 、活泼金属(如Al)等练习:分别写出这四种常用的还原剂冶炼赤铁矿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并强调:若金属以硫化物或碳酸盐形式存在,应先将其转化成氧化物。
【实验探究】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反应前:无铁存在。
反应中:发光、放热、反应剧烈。
反应后:用磁铁检查生成物有块状物被吸起。
23232A1Fe O 2Fe A1O Q +++。
Al 的还原性强于铁,也能与化合态氧结合。
证明Al 的还原性强于Fe ,Al 可与化合态的氧反应。
(演示铝热反应,由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种试剂的作用)。
在该反应中,镁条和氯酸钾是引燃剂,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氧气是氧化剂。
但插入混合物中的部分镁条燃烧时,氯酸钾则是氧化剂,以保证镁条的继续燃烧,同时放出足够的热量引发氧化铁和铝粉的反应。
由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只要反应已经引发,就可剧烈进行,放出的热使生成的铁熔为液态。
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呢?23232A1Fe O 2Fe A1O ++我们把上述反应称为铝热反应。
板书:②铝热反应应用探究:铝热反应有什么用途呢?铝热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
看录像。
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讲述并板书:③应用:a :野外焊接。
b :冶炼难熔金属(要求学生写出冶炼铬、锰的反应)。
23232A1Cr O 2Cr Al O ++;2234A13MnO 2Al O 3Mn ++ 小结:金属冶炼的方法:(投影)地球上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再生,而且随着金属的使用,金属会被腐蚀而污染环境,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板书:三、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有关金属回收再利用的好处。
1、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意义是减少垃圾量,防止污染环境且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
资料介绍:以铝为例,生产一吨原铝至少要消耗四吨铝土矿资源。
当前全球原铝的年产量约2500万吨,年消耗铝土矿超过一亿吨,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地球上的铝土矿资源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枯竭。
如果人类消费的铝能够回收利用,只要回收利用量达到产量的二分之一,每年就将减少铝土矿消耗量约5000万吨,这对保护全球铝土矿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利用废杂原料生产一吨合金铝锭与用铝土矿原料生产一吨原铝锭相比,可以节省95%以上的能源消耗。
每生产一吨原铝锭需要消耗能源213.2 TJ(电能约占82%),而生产一吨再生铝合金锭所需能源消耗为5.5 TJ(燃料约占80%),仅为原铝锭生产能源消耗的2.6%,优势比较明显。
由于铝可以反复循环使用,从再生铝废料中再生产铝,其节能效果更加显著。
另外,再生铝生产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与原铝生产相比,大为减少。
有资料统计,再生铝生产可比用水电生产原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比用燃油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7%以上,比用煤发电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小结:指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上网查资料了解中国金属的回收利用情况,并写一份调查报告(300字左右)引入: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
海洋对于人类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国家安全等方面。
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开发已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巨大潜力。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资料展示:海洋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未来的希望,是因为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海洋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多种,《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按照海洋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态,将海洋资源分为6个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药物资源、珍稀物种资源);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差能资源、海上风能资源);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和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板书:一、海洋资源的分类【多媒体投影】本节我们仅以海水资源为例,一起来探究一下海水资源的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前景。
阅读教材及资料并思考:1、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哪几部分?2、海水淡化有哪些方法?资料展示:海水直接利用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
这是海水资源开发的一个领域。
据预测,2000年时美国工业用水的13将由海水提供。
我国今后也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工程。
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海水冷却方法,同时推广在生活领域中使用海水,如冲洗、除尘、消防、灌溉、印染等。
目前青岛市已有20多个单位直接利用海水,年用海水量占全市工业用水量的67%,上海石化总厂每小时用海水量达410010t⨯,青岛、大连、天津等城市的发电、石油、化工等部门每年直接利用海水达835010 m⨯。
海水淡化现有20多种技术方法。
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蒸馏法即通过将海水加热蒸发,再把蒸汽冷凝得到淡水。
这是传统的方法,目前生产能力最大。
这种技术正朝着容量大型化(日产41010t⨯以上)和目的多重化的方向发展,如利用淡化后的浓缩海水提取有用物质,利用发电厂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等。
我国已进行了日产百吨的淡化装置试制,具备了设计和研制大、中型蒸馏淡化装置的技术能力。
海水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板书:二、海水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水淡化的方法已有十几种,主要的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也比较完善,是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此法耗能大成本较高,因此可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蒸馏淡化。
蒸馏装置图资料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国防部制造了许多军用海水淡化急救装置,供飞行员和船员落水后取水用,这种装置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太阳能蒸馏容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佛罗里达的戴托纳海滩,建立了供大规模太阳能蒸馏研制工作用的特殊实验站。
希腊、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等国也进行了许多太阳能蒸馏试验。
世界上最大的池式太阳能蒸馏器在希腊的帕特莫斯,玻璃总面积为8651平方米,最大日产量为40立方米淡水。
太阳能蒸馏器结构简单,主要由装满海水的水盘和覆盖在它上面的玻璃或透明塑胶盖板构成。
水盘表面涂黑,装满待蒸馏的水,盘下绝热,水盘上覆盖的玻璃或透明塑胶盖板下缘装有集水沟,并与外部集水槽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