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优秀4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优秀4篇)

四上教科版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当我拿着烧杯,让学生观察烧杯中,土壤冒出的空气所形成的的气泡,学生关注到土壤沉淀后的不同分层,四年级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让我感受到他们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热情的不同。

我走到教室每一个学生的身旁,他们认真的样子,着实让我感动。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收获,尽管我担任了几年科学教师,每一次实验探究,我都用心准备,关注可以改进与调整的实验。看到这届学生,我想几年探究科学实验的态度,若是如此。他们所积累下得绝不会仅仅是知识层面的。

因为特殊原因,上一节课学生没有来得及准备土壤,所以,我在调整教学方案之后,也进一步体会到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知识之间的过渡衔接也是比较紧密的。

刚刚担任科学教师的时候,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猜测的能力,当我的教学水平获得进步之后,通过指导,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激光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2.识记9个生字;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导课

板书课题:激光

谈话:你对激光都有哪些了解?

老师这儿有一组激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激光图片)

相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对激光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交流。

欣赏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过渡: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过渡: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多音字)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交流,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把你对最喜欢的那部分内容的感受和体会,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

“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如果用眼睛对着电灯看,就会感到刺眼;如果看太阳的话,就会有暂时目眩感觉;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地失明。”(课件出示)

(1)这段话用了对比和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激光是最亮的光的。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当你用眼睛看太阳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

结语:看太阳都会“目眩”,激光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你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范读

过渡:激光不仅是“最亮的光”,它还是“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有喜欢这两部分内容的同学吗?谁想来谈一谈你的体会?

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地读相关的句子来充分体会激光是“最快的刀”是“最准的尺”以及利用激光这两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在医学和测量等方面。(板书:医学、测量)通过刚才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了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在军事、医学和测量等许多方面,所以“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啊!

学生自学,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集体汇报交流:指名让学生交流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划出的相关语句,并谈一谈对这写语句的理解。

学生抓住“目眩”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试读这段话

全班读。

学生交流、补充,揭示利用激光的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军事上,做激光枪和激光炮等。

学生任选其一,交流体会。

指名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充实文本内涵

过渡:激光的用途远不止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激光的身影,你们想一想,都可以在哪些地方见到它呢?

关于激光,课前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部分关于激光的资料。

教师结语,激发学生情感:其实,激光的用途还有更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开发和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在咱们班中有同学在研究激光这一科学领域中传出佳音。

学生自由发言。

全班学生阅览。

四上教科版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充电,使学习跟上发展的步伐。通过不断的学习,广泛地收集资料,认真的备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一、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课堂上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

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不能挫伤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朝着我们的课堂目标一步一步的逼近,直至完成我们所需要探究的课题。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总之,科学课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学科,理想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要想顺利地推进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就不能仅仅把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科学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过程。我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太多需要改正和改进的地方。作为科学教师,我需要不断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并且不断反思、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让科学课课堂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舞台。

五年级教科版语文下册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炭”一个生字,会写“紫、炭“2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破晓、微细、漂横、流萤“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想象力,自主发现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一下文中的“四时“是什么意思?

2.本文并没有壮观浩大、强烈动感的景色,而是一些细物微景,清淡物象,让我们带着想象的翅膀来更好的体会这四季的情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找出“四时”藏在课文中的哪些句子里?请同学们找出并画下来,读出每句话。

2.这些句子在每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时候?

4.把四个句子连在一起看,这四个句子构成了什么句式?

5.全文是按什么顺序额描写的?

6.回顾一下四个清晰的段落。

7.结合课文解释一下“情趣”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课文时如何来写四时的情趣的?

三、精读品悟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下的秋天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的?

1.轻声读描写秋天的段落,看一看作者写出了秋天傍晚哪些地方有趣。找一找,画一画,品味一下其中的趣味。

2.学生汇报,师板书:秋天傍晚:乌鸦归巢,大雁南飞,风响虫鸣

(1)我们如果把乌鸦归巢拟人化可以怎么说呢?

(2)大雁变得越来越小可以用几何中的变化来形容一下,是由什么变化成什么?

(3)寂静的夜里有了这些风响虫鸣,像是他们在做什么呢?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词或句子能体现出情趣。(生汇报)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样的情趣。

4.再出声读一读,不同形式的读,去深刻的体会这里面的情趣。

(二)总结学法

师生共同回顾第三自然段的学法进行总结。

读、找、品、诵

(三)自学

师:运用这种学法小组交流学习其他三个季节哪些地方有趣,哪些词、句能体现出情趣,找一找,画下了。

1.生汇报第一自然段:春破晓:漂横的紫色云(板书)

(1)文中都出现了哪些色彩?这些色彩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早晨?

(2)哪个词最能体现出云的情趣?

(3)不同形式的读,想象画面的情趣所在

2.生汇报第二自然段:夏夜里:流萤(板书)

(1)在这样黑夜里,闪闪发光的萤火虫,想象一下这些萤火虫像什么?用一些形象的词来比喻一下。

(2)哪个词最能体现出流萤是有趣的?用你的体会去读读这句话。

3.生汇报第三自然段:冬早晨:生火送炭

师: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人们忙碌着,还会寒冷了吗?会变得怎么样呢?想象一下人们在分炭时会有什么交流呢?

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这寒冷的冬天了的那份温暖的情趣。

四、回读赏析

欣赏过这些清淡,细小的画面后,再通读课文,你发现“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吗?

五、续读升华

下面我们看看在我们的古代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四季的?大屏幕展示。

春晓[唐。孟浩然] 暮江吟白居易

春眠不觉晓,一道残阳铺水中,

处处闻啼鸟。半江瑟瑟半江红。

夜来风雨声,可怜九月初三夜,

花落知多少。露似真珠月似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设计:

四时的情趣

时春天破晓:漂横的紫色云

间夏天夜里:流萤

顺秋天傍晚:乌鸦归巢,

大雁南飞,风响虫鸣

序冬天早晨:生火送炭

五年级教科版语文下册教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优秀4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优秀4篇) 四上教科版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当我拿着烧杯,让学生观察烧杯中,土壤冒出的空气所形成的的气泡,学生关注到土壤沉淀后的不同分层,四年级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让我感受到他们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热情的不同。 我走到教室每一个学生的身旁,他们认真的样子,着实让我感动。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收获,尽管我担任了几年科学教师,每一次实验探究,我都用心准备,关注可以改进与调整的实验。看到这届学生,我想几年探究科学实验的态度,若是如此。他们所积累下得绝不会仅仅是知识层面的。 因为特殊原因,上一节课学生没有来得及准备土壤,所以,我在调整教学方案之后,也进一步体会到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知识之间的过渡衔接也是比较紧密的。 刚刚担任科学教师的时候,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猜测的能力,当我的教学水平获得进步之后,通过指导,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激光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2.识记9个生字;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导课 板书课题:激光 谈话:你对激光都有哪些了解? 老师这儿有一组激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激光图片) 相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对激光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交流。 欣赏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过渡: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过渡: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多音字)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交流,

教科版五年科学下册教案全集(共48课时)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时安排表

本册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在“热”单元里,将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感受时间的长短,了解古时候人类计时仪器,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认识钟摆及其原理并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各单元概述与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的是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 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4课是沉浮的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 第二单元《热》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小学科学教学案 级级五班课型演示课题1、昼夜交替现象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5月14日 学习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 学 准 备 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学法指导 1、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二、板题示标 三、自学指导一: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导学过程 四、自学指导二: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五、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后反思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 版本:2022春教科版 年级:五年级下册 科目:小学科学 学校:实验小学 教师:XXX 时间:2022年2月

目录 一、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3页--8页) 二、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8页--117页)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种子发芽实验船的历史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用浮的材料造船 绿豆苗的生长用沉的材料造船 蚯蚓的选择增加船的载重量 当环境改变了给船装上动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设计我们的小船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四单元热 地球——宇宙的奇迹温度与水的变化 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水的蒸发和凝结 珍惜水资源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解决垃圾问题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合理利用能源热在水中的传递 让资源再生哪个传热快 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做个保温杯 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师班级日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二个班,共120人,其中男59人,女61人。本人是新接手五年级教学,通过第一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态势较好,这对科学教学的实施有很好的基础,学习也比较认真,但科学课堂常规、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编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2、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2、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能够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掌握混合、溶解、沉淀等基础知识。 3. 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 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 2. 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知物质的存在状态,并理解物质 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3. 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物质的存在状态 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物质的存在状态 1. 导入:观察一杯水,用手触摸,感知水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物质 有哪些存在状态?” 2. 学习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1)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通常不易流动,分子运动缓慢。 (2)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分子运动较快。 (3)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分子运动非常快。 3. 练习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完成练习册P64页有关题目。

第二课:混合物和纯物质 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提出混合物和纯物质的 概念。 2. 学习混合物和纯物质: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不具备 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分离困难。 (2)纯物质:由同种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 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出来。 3. 实验操作:混合红色砂糖和白色盐,观察混合物的变化,了解纯物 质的概念。 4. 练习区分混合物和纯物质,完成练习册P68页有关题目。 第三课:溶解和沉淀 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混合物和纯物质,提出溶解和沉淀的概念。 2. 学习溶解和沉淀: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1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是一节通过测量的方式,发现科学规律的探究课。教材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要求学生对他们发现的问题,想出证实的办法;第二层面,运用测量的方法,对学生的推测进行验证;第三层面,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验中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测量的数据更精确。在研究摆的摆动快慢和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摆动幅度是否有关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起到“扶、引、放”的作用。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通过三个实验,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对实验数据及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 验证——收集数据——表达与交流——总结归纳”等探究活动,经历改变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过程。 二、科学知识 1、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2、运用对比实验,在实验中控制不变条件,保证研究问题的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和它交朋友。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也像它一样运动的?

新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2010小学科学教学 13:12:31 阅读28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2008年2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课设计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 2沉浮与什么要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下沉的物领会遇到水的浮力吗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研究马铃薯沉浮的原由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 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热是如何传达的 7传热竞赛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丈量 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 3用水丈量时间 4我的水钟 5机械摆钟 6摆的研究 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日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在自转 4谁先迎来拂晓 5北极星“不动”的奥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何一年有四时 8极昼和极夜的解说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 【教课目的】 科学观点: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 判断物体沉浮有必定的标准. 2、同种资料组成的物体 . 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 . 沉浮状态不改变 .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展望 . 并用实验考证 . 做好记录 .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感情、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考证猜想 . 能实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课重点】 同种资料组成的物体 . 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 . 沉浮状态不改变 . 【教课难点】 帮助学生实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课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 1 个 . 大小邻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 1 个. 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 卜、橡皮) . 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2 面) . 小组实验二:水槽 . 萝卜 . 橡皮(与实验一共用) . 小刀 1 把 . 回形针 10 枚. 木块 3 块. 实 验记录表(教材第 3 面) . 【教材办理】 教材第 2 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 . 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 . 我以为应 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 . 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 块” . 【教课过程】 一、察看物体的沉浮: 1、讲话: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调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布的前提下 . 实时抓住学生的错误观点或不完好表述 . 引起认知矛盾 . 激 发研究沉浮的兴趣 . )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 察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现台上 . 出示砖块 . 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 . 察看它的下沉过程 . 板书:沉 . 再出示木块 . 相同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 . 察看它的沉浮状况 . 板书:浮 . (活动重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 确立判断沉浮的标准 . )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 察看它在水中是沉仍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想塑料块的沉浮 . 再依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 . 察看它的沉浮状况 . 板书:浮 .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 . 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多数浸入水中 . 可指出只需物 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 . 就说明是浮的 .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 . 临时回避“悬浮”观点 . ) 二、察看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 种物体 . 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的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区的所处时间,认识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教学准备】 及时贴,小地球仪、大灯泡、小组记录表等;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两人一组。 ①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②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 一、着眼生活,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你认得这是什么地方吗?(街口街)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教师 学科科学 班级五年级 学校 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三、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概念 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知道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3、认识时间概念,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作的贡献。 4、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 四、具体实施措施:

2020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小学五年级新版教科版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