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刀刀谱 13句刀诀

杨氏太极刀刀谱      13句刀诀
杨氏太极刀刀谱      13句刀诀

杨氏太极刀刀谱13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张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内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10 顺水推舟鞭11 下势三合自由招12 左右分水龙门跳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杨氏太极刀刀谱: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 上步打拳

2 退步撑掌

3 弓步交刀

第二组: 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

5 弓步平刺

6 弓步撩刀

7 换步推刀

第三组: 左顾右盼两分张

8 独立劈刀

第四组: 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10 架刀推掌

第五组:风卷荷花叶内藏

11 转身扎刀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13 弓步平推14 返身藏刀15 弓步上刺

16 弓步平推17 返身藏刀18 弓步上刺19 弓步平推

20 返身藏刀

第七组:三星开合自主张

21 独立扎刀22 跳步按刀

第八组: 二起脚来打虎势

23 抱刀拍脚24 左抱刀贯拳25 右抱刀贯拳

第九组: 披身斜挂鸳鸯脚

26 抱刀分脚27 独立劈刀

第十组: 顺水推舟鞭作篙

28 裹脑藏刀

第十一组:下势三合自由招

29 弓步平推30 进步扫刀

第十二组:左右分水龙门跳

31 转腰撩刀32 独立撩刀33 跳抱按刀

第十三组:卞和携石凤还巢

34 缠头劈刀35 抱刀打拳36 收势还原

36式太极刀刀谱

预备式

1、虚步抱刀

2、提膝抱刀

3、弓步扎刀

4、右左弓步推刀

5、叉步扎刀

6、回身劈刀

7、架刀蹬脚

8、弓步藏刀

9、盖步缠头10、弓步藏刀11、盖步裹脑12、弓步截13、垫步铰刀14、弓步扎刀15、丁步点刀16、跳步换扎刀17、提膝扎刀18、马步推刀19、弹踢反撩20、提膝截刀21、缠头扫刀22、仰身推刀23、弓步平斩24、背花反撩25、并步扎刀26、回身二起脚27、扑步按刀28、马步提膝架刀29、左右挂刀30、歇步按刀31、提膝劈刀32、背刀里合33、弓步反撩34、架刀冲拳35、虚步亮掌36、抱刀收势

太极拳的起源及各式特点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涛涛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已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作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打来,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采、挒、”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的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动用“掤、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已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二、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架式有高、中、低之分。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特点一、意气运动——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

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

特点二、弹性运动——练太极拳身肢必须放长,以加强全身的弹性,有了弹性才可进而产生棚劲,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塌腰,手足的放长,必须是以手领劲,坠肘沉肩,转踝由膝开胯和圆松腰。

特点三、螺旋运动——主要是增强运输和的起伏动荡性,必须结合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和旋腰转脊,以做到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劲贯注即有动作中,成为做好意气运动的劲作核心。

特点四、虚实运动——调整虚实,使人产生圆活如珠之感觉,不会调整虚实,就不能达到内劲的中正无偏,而失去支撑八面的根本。

特点五、节节贯串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在练拳或推手中,使全身主要关节在做到节节分家的基础上以意识让其贯串起来,使内劲一节一节依次通过,到达新需要的方向目标。

特点六、一气呵成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在练拳或推手搏击中,使内劲在关节贯串运动中连绵不断,需一气呵成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要求。

特点七、刚柔相济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化去原有僵硬劲,而达到全身放长,刚到极点而成柔,在达到放松的目的,柔到极点而成刚,以达到刚落点的发放。

特点八、快慢相间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从初学到学有成就,任何时候不可发生劲别,动作之错乱,慢为快用,从而达到在推手技击中作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注意:特点五与特点六可以看成一个特点的两阶段。特点七与特点八是两个立面矛盾的统一。以上八个特点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经验,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原则。特点一统领其他七个特点,不可孤立单独对待这些特点,它们之间犹如红花绿叶、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练习者不可不察或掉以轻心。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1、丹田呼吸法:

内功修炼有三大要素,即调身、调息、调心。其中的调息,就是指对呼吸的调整,武术谚语云:“能柔软,所以能灵活,能呼吸然后能刚硬”。丹田之呼吸呢方法极简单,吸气时小腹自然凸起,呼气时则意念肚脐与小腹内收,并后贴于命门即可!

2、肩胯开合:

肩与胯,在内家拳中是人身体的根节,形意拳有“六合”之说,其中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能达外三合者,已经可以打前透后,轻易的致人于死命啦,这里肩与胯又是关键的关键。

在本功法中,肩(肩胛骨)要求是以向上、向前、向下、向后的顺序形成前纵立圆的运动,且吸气时为向下向后,呼气时则向上、向前运动,大家切不可忽视“肩不活,力不透”。胯部是难以主动运动的,但在呼吸中也有开合,大家略为注意一下,以体会为主,不要追求大辐度动作。

3、双手开合:

严格的说,双手开合这一步,还包括了双脚的开合。但与肩胯开合一样,下盘的开合为隐,上盘开合为显。也就是说,在丹田吸气外凸时,人的双掌心的劳宫穴要有内吸之意,双脚心的涌泉也同样如此,此时人的五指(趾)皆要有内扣,扒之意;在丹田呼气后贴时,则人的劳宫、涌泉要有外吐之劲意。

从传统气功的说法来讲,双手(足)开合可以迅速打开劳宫,练出开砖断石,以及击表伤内的小天星掌力,而我个人体会,这一要决是人修炼由外用内,开发人体潜能,功臻上乘的关键。

丹田开合桩功法:

丹田开合桩功的具体训练其实就很简单啦:

双脚平行站立,间距略宽于肩,下颌微收,虚灵顶劲,上身正直,从头向下节节垂直放松,松肩,松腰,松胯,随放松使重力落于双足心连线之中点,双膝略屈,五趾抓地。

双手由身侧缓慢上抬,于胸腹之间高度形成环抱状,双手掌心相对,掌指斜向前,然后随呼吸之配合做双掌之开合。

要求,以呼吸为号令,吸气时,小腹随之自然凸起,肩胛骨也随之向下,向后张开,以肩胛带劲手臂,手掌外张双掌劳宫随吸气而内吸;呼乞时,肚脐随之内收后贴于命门处,同时肩胛向上向前合,带动手臂,手掌内合,掌心之劳宫外吐。劳宫外吐时,要意想双掌夹一气团,气团密集凝实,两掌压之不动。

如此,功法为丹田开合功之第一步,下丹田的炼法,修炼得法者,七天之内,丹田形成气团,劳宫穴打开,初具开砖断石之实力,进一步修炼,大约36天之内,内气可以打通大、小周天,百日之内气贯周身,是习武、养生、健身的绝佳妙法。

说在后面的闲话:

丹田功的训练,其内蕴丰厚,它结合了内丹功,武术的筋骨功以及各种训练方法的精华,形成了高效速成的武学内功。山西派宋氏形意拳李旭洲太师爷一系的传人,吴炳文先生曾说:“单求气者,为气所滞,单求力者,为力所拘”,这恰好是对丹田开合功的注释。

在气功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法都练丹田,但成者寥寥,是丹田功难修吗?绝对不是,一般练丹田的功夫,敏感者7天,慢的100天,基本就可以形成丹田气团,可以行气于大、小周天。可问题是,单纯练气,炼下丹田者,往往在几天内就可以初步的精气充足,进而欲望大灼,难以自控,使元精走遍,所以对于炼气者而言,炼精化气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而在武术的力量训练中,丹田功属于腰胯的力量训练,采用西式肌肉训练者,没有不伤腰的,所以有此人认为腰不是练出来的。

丹田开合功的妙处,则是把内修与外炼完善结合,把丹田、肩胯、手足结合起来,这是它高效速成的原因。再者,内家拳中有龙虎二气之说。有人说“钻裹践为技,龙虎二卸为击”,还有人说:“龙虎二气为技,钻裹践为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将此“龙虎二气”之说放在丹田功之后的闲话中,其实已说明了我的观点,是以“钻裹践为技,龙虎二气为击”。何谓龙虎二气?对丹田开合功深入实修,应该有所体悟!

练丹田开合功,还应适当节制自己的欲望,最好能节欲百日。此外,内功修炼有三大要素,即身形、呼吸、神意。内家拳核心讲究“形正气顺”。其内修之功验主要从身形间架上得来,虽然修炼丹田开合功是以呼吸为重,但如果有人修炼的功效不明显,那么应当从身形间架上寻求答案。

如果有人在室外炼功,效果不明显,还可以找一棵松树,以双掌虚抱松树,进行开合。这算个小窍门。

修炼本功时间、次数不拘,随时可炼,尤其以子、午两时为佳。唯一必须注意的,修炼本功之后,必修收功!

武当太极剑49式

1.起势正东

(1)向左开步,(2)两手平举,(3)转腰摆臂屈膝(4)转身上步。(5)弓步前指。.

2.丁步点剑正东

(1)上步穿剑,(2)坐盘展臂,(3)上步接剑,(4)丁步前点.

3.回身点剑西南

(1)退步举剑,(2)回身独立点剑.

4.仆步横扫利匕

(1)退步反穿剑指。(2)仆步扫剑。

5.右左平带斜向

(1)收脚收剑。(2)上步送剑。(3)弓步右带.(4)收脚收剑(5)上步送剑(6)弓步左带

6.分脚领剑正东

7.叉步厩搬。,——~一东南

(1)落脚绕剑,(2)撩剑上步,(3)后叉步反撩.

8.马步云抱

(1)转身摆剑(2)仰身云剑(3)马步合抱。

9.丁步截剑

(1)收脚丁步下截剑。

l O.翻身崩剑

(1)上步扣脚翻身崩剑。

1 1.弓步下束IJ 东南

(1)转身提腿(2)弓步下刺

1 2.独立上刺东北

(1)上步分剑(2)再上步收剑,(3)提膝上刺。

1 3.仆步穿剑西南

(1)退步提剑穿剑指,(2)仆步穿压剑.(3)弓步下刺

14.蹬脚前刺西北I

(1)弓步起身分剑,(2)虚步捧剑I (3)蹬脚刺剑.I

15.跳步平刺西北l

(1)落步送剑,(2)跳步分剑, 1 (3)弓步平刺.I

16.转身平刺西:蚓

(1)坐腿收剑,(2)扣脚提腿转身,I (3)弓步平刺.。I

17.行步穿剑刮匕

(1)坐腿领剑,(2)转身穿剑,(3)上步转身崩剑,(4)行四步穿剑

18.制口剑刮c

(1)垂剑上步,(2)上步分手,(3)上步举剑,(4)上两步扣剑.

1 9.弓步下刺东北

l(1)上步举剑(2)上步分室(J)转身撇脚举剑(2)收脚绕剑,(3)匕步绕剑,(4)领剑提腿分脚。20.㈦竦IJ 硒

(1)转身举剑,(2)虚步分剑(3)踮步腾空

21.马步藏剑面『硒

(1)转身马步藏剑.

22.回身反刺疏

(1)上步扣脚转身,(2)撤步反手探刺,

23.虚步崩剑醇。’

(1)坐腿虚步崩剑.

24独立蝾H 正西

(1)撤步转身分剑.(2)提膝上刺

25.搦涉云斩硒

(1)撤步云剑,(2)弓步平斩,。

26.仰身架扫硒

(1)坐腿仰身上架,(2)挥臂前扫.

27.转身回抽东南

(1)坐腿转身抽剑,(2)转身劈剑(3)坐腿下抽剑(4)虚步前指

28.并步平剌胨

(1)移脚并步平刺.

29.行步撩剑

(1)举剑撤步,(2)行步:1234撩剑(3)行彬:5678按剑

36.弓步挂劈硒

(1)落步转身挂剑(2)上步举剑,(3)弓步前劈..

37.歇步后刺东南

(1)提剑插步,

38.叉步云斩‘西北

(1)开步分剑,(2)侧身云剑,(3)叉步云斩

39.虚步云抱西南

(1)上步摆剑,(2)仰身云剑,(3)虚步抱剑

40.插步平带西北

(1)开步插抱,(2)弓步平摆,(3)转身左带(4)插步平带

4 1.弓步平崩西北

(1)提膝捧剑,(2)弓步崩剑

30.侗蚜撇正东

(1)上步抬腿仰身撩剑

31.盖步按剑

(1)落步转身腕花,(2)盖步按剑

32.跳步下刺正西

(1)转身举剑(2)腕花撤步(3)转身举剑(4)跳步下刺

33.歇步压剑正南

(1)转身摆剑,(2)上步歇步压剑.

34.庙刻制正南

(1)上步举剑,(2)虚步前点

35.独应托架正西

(1)插步绕剑,(2)转身提腿托架.

42.提艨撒fJ 东南

(1)转身举剑j (2)提膝前点

43.又步反撩吲匕

(1)落脚扭身反撩。.

44.丁步刺剑东南

(1)上步收剑。(2)丁步刺剑

45.丁步撒IJ东南

(1)撤步丁步抱剑

46.行步穿剑

(1)摆步横剑,(2)行步分剑(3)行步分剑(4)行步穿剑(5)行步穿剑,(6)扣脚穿剑.47.扣剑平抹正南

(1)扣剑撤步,(2)虚步平抹

48.并步平刺正南

(1)移步收剑,(2)并步平刺

49.收势还原正南

(1)上步坐腿接剑,(2)上步举剑(3)上步按指(4)收脚还原。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

1、起势动作分解:

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动作分解:

(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动作分解:

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动作分解:

(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动作分解:

(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动作分解:

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动作分解:

(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11、单鞭动作分解:

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动作分解:

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动作分解:

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动作分解:

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动作分解:

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动作分解:

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右左穿梭动作分解:

(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2)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针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动作分解:

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动作分解:

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

24、收势动作分解:

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24式太极拳考试评分标准与方法

动作正确,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低而稳定,绵绵不断而不停顿,心静体松。

陈式太极拳演练十大要领

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二、含胸塌腰三、松腰养气四、分清虚实五、沉肩

坠肘六、以意行气七、上下相随八、内外相合九、招势相连十、动中求静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全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分虚实,双足要分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四、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五、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六、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肺呼吸的空气。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温长过程。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误,使意气俱蒙其害。所以《拳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可以说,太极拳所有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忽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相应动作,免受损害。到了个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七、上下相随

陈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手指。“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上下相随必须注意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一齐动,说停一齐停,将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八体紧密结合,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缓急相将。正可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学者动作不熟,容易顾此失彼,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必须加强训练,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分清虚实,特别是左手虚与右手实,右手虚与左手实,左脚虚与右脚实,右脚虚与左脚实,左手虚与右脚实,右手实与左脚虚等相互配合,以意运气,以气运形,练出灵劲,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太极拳运动之所以必然要求内外相合,原因在于它是一项“意识体操”,以意运气。练拳以练意为先,意为主帅,意到气到,以气运形,身体上下、内外才高度一致。正如《拳论》所说“内外一气流转”。

陈式太极拳千变万化,所向无敌,虽然动作态势多端,也不外虚、实、开、合四字。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发,四肢百骸处处相连为一体,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乱,以意行气催形变。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若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俱合。一招一势,凡上欲动下自随神往,凡下欲动上自领神去,凡上下动中部和神策应,凡中欲动上下辅神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则发力自然会迅猛而机灵。

内外相合的基础是上下相随。但也只有达到内外相合的阶段,上下相随才会最完美地得到表达。演练太极拳不可上下不随,更不可内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乱无主。

九、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太极拳招势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最忌只用后天拙劲。拙劲貌似刚强,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以意行气,用的是内气,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势势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循环无穷。

招势相连的具体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上一动将终,在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拳论》说:“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后。”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留恋缱绻、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开合,收放,寓义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招招势势,以意贯之,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神气运行,源源不断。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极其匀称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的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拳情拳晾,如层峦叠嶂,江河奔流,自有无穷美感。与人搭手,进退攻防,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

十、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外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所以,陈式太极拳术的动作虽各式各样、千变万化,但在绝对动的形态下进行却又贯穿着动中有静的自然规律,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内家拳术。

陈式太极拳本着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自然运动规律,顺其道而行,在拳路运动中自然地把动与静有机结合在一起,该动则动,该静则静,既有节奏性又有规律性,并且有变化性。演练中以慢为上,保持虽动犹静法则,动作紧密配合呼吸,将气沉于丹田,保持身体血脉经络相通,使演练者大脑神经中枢保持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在运动中求得安定和沉着,保证在技击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陈式太极拳术的“以静制动”的重要准则。

陈式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陈式太极拳术中动中求静和以静制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即不动时如五岳之山,岿然不动;动似江泻海啸,涛浪腾空。不动时像狸猫捕鼠,以待机出击;动时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

陈式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势,都是有起有落的。起是动的开始,落是暂时的静。在两势承接之处,似停而非停,劲似断而意未断。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连绵不断,如波浪一般,徐徐变动。

陈式太极拳术的内气运行,当一个动作结束时,要将内气动沉于丹田之中,而后再由丹田发出,随着已经起势的拳式进行周身运动。内气回归丹田时,是短暂的一静,再由丹田勃发而出,持续运动。演练者于静时蓄养内气,于动时气行周身。这是一个内气的转换与增生过程。在整个陈式太极拳林套路运动中,演练者必须善于做内气的转换,使身体内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气,维持整个运动的需要。

太极拳是一静一动的有机结合,个形静时,内气欲动;内气静时,外形又发。太极拳本身就是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状态中持续进行的。演练者必须细心体会,领悟出动中求静之理,方可实施以静制动之法。

1、收脚抱球

2、左前上步

3、弓步左棚

4、收脚抱球

5、右前上步

6、弓步右棚

7、坐腿下捋

8、转体搭手

9、弓步前挤10、坐腿引手11、弓步前按。

三、单鞭:

1、左转抹掌

2、回抹收脚

3、勾手上步

4、弓步推掌。

四、提手上势:

1、转身带手

2、虚步合臂。

五、白鹤亮翅:

1、转身抱掌

2、虚步亮掌。

六、搂膝拗步:

1、转身摆掌

2、收脚摆掌

3、屈肘上步

4、弓步搂推

5、收脚摆掌

6、屈肘上步

7、弓步搂推

8、收脚摆掌9、屈肘上步1 O、弓步搂推。

七、手挥琵琶:

1、跟前半步

2、坐腿引手

3、虚步合臂。

八、搬拦捶:

1、转身握拳

2、摆步搬拳

3、拦掌上步

4、弓步打拳。

九、如封似闭:

1、穿掌后引

2、弓步前按。

第二段

十、斜飞势:

1、转身带掌

2、收脚抱球

3、转身上步

4、弓步斜分。

十一、肘底捶:

l、转身带掌2、收脚抱球3、摆步抹手4、跟步摆掌5、虚步劈掌

十二、倒卷肱:

l、转身撤手2、退步卷肱3、虚步推掌4、转身撤手5、退步卷肱6、虚步推掌。

十三、左右穿梭:

1、转身抱掌

2、左前上步

3、弓步架推

4、转身抹掌

5、收脚抱球

6、右前上步

7、弓步架推。十四、左右野马分鬃:

l、转身抹掌2、收脚抱球3、左前上步4、弓步分手5、收脚抱球6、正前上步7、弓步分手。第三段

十五、云手:

1、左云并步

2、右云开上

3、左云并步

4、右云开步

5、左云并步。

十六、单鞭:

1、转身云手

2、勾手提脚

3、转身上步

4、弓步推掌。

十七、高探马:

l、跟步展掌2、坐腿屈肘3、虚步探掌。

十八、右蹬脚:

1、抹掌上步

2、弓步分掌

3、抱手收脚

4、蹬脚分手。

十九、双峰贯耳:

l、收脚并掌2、落脚握拳3、弓步贯拳。

二十左分脚:

l、撇脚分手2、抱手收脚3、分手分脚。

二十一、转身磴脚:

1、转身落脚

2、转身抱掌

3、分手蹬脚。

二十二、海底针:

l、向后退步2、坐腿提掌3、虚步插掌。

二十三、闪通背:

1、起身搭腕

2、上步推撑。

第四段

二十四、白蛇吐信

1、转身带手

2、收脚握拳

3、上步撇掌

4、弓步推掌。

二十五、右拍脚:

1、上步抹掌

2、两手合抱

3、踢腿拍脚。

二十六、左右伏虎:

1、落脚退步

2、转身摆掌

3、弓步贯拳

4、扣脚转身

5、收脚摆掌

6、上步摆掌

7、弓步贯拳。二十七、右下势:

1、坐腿提勾

2、仆步穿掌

二十八、金鸡独立:

1、弓腿挑掌

2、独立挑掌

3、落脚按掌

4、独立挑掌。

二十九、指裆捶:

1、落脚摆掌

2、握拳上步

3、弓步冲拳。

三十、右揽雀尾:

1、收脚抱球

2、正前上步

3、弓步前搠

4、坐腿捋手

5、胸前搭手

6、弓步前挤

7、坐腿后引

8、弓步前按。

三十一、左单鞭

1、转身抹掌

2、收脚按掌

3、勾手上步

4、弓步推掌。

三十二、左下势:

1、坐腿抽掌

2、仆步穿掌。

三十三、上步七星:

1、弓腿挑掌

2、上步架拳。

三十四、退步跨虎:

1、退步分手、虚步亮掌。

三十五、转身摆莲:

1、碾脚转身

2、扣脚穿掌

3、移脚摆掌

4、摆腿拍脚。

三十六、弯弓射虎:

1、收脚摆掌

2、落脚上步

3、摆掌握拳

4、弓步冲拳。

三十七、搬拦捶:

1、收脚收拳

2、摆步搬拳

3、拦掌上步

4、弓步打拳。

三十八、如封似闭:

1、穿掌后引

2、弓步按掌。

三十九、十字手

1、转身分手

2、收脚抱掌。

四十、收势:

1、翻掌垂落

2、并步还原。

三十二式太极拳分解教学及口诀

第一段

预备势

一、起势:

1、向左开步

2、两臂平举

3、屈蹲下按。

二、右揽雀尾;

1、收脚抱球

2、转体上步

3、弓步前棚

4、后坐带掌

5、收脚抱球

6、转体上步

7、弓步前棚

8、摆臂探掌

9、坐腿下捋10、转体搭手

11、弓步前挤12、后坐旋掌13、丁步按掌。

三、左单鞭:

1、勾手上步

2、弓步推掌。

四、手挥琵琶:

1、跟前半步

2、坐腿带掌

3、虚步合臂。

五、进步搬拦捶:

l、移脚摆步2、弓步穿掌3、上步摆脚4、弓步穿掌

5、上步握拳

6、跟步冲打。

六、如封似闭:

1、坐腿引掌

2、弓步前按。

七、搂膝拗步

1、收脚摆臂

2、屈肘上步

3、弓步搂推

4、收脚摆臂

5、屈肘上步6弓步搂推。

第二段

八、右单鞭:

1、右转摆臂

2、左转摆臂

3、勾手收脚

4、转身上步

5、弓步前推。

九、右云手:

1、转体摆掌

2、右云并步

3、左云开步

4、右云并步

5、左云开步

6、右云并步。

十、野马分鬃

1、抱球提脚

2、转体上步

3、弓步分掌

4、转体撇脚

5、收脚抱球

6、转体上步

7、弓步分掌。

十一、海底针:

1、跟前半步

2、坐腿提掌

3、虚步插掌。

十二、闪通臂:

1、起身搭腕

2、弓步推撑。

十三、揽雀尾:

1、收脚抱球

2、转体上步

3、弓步前棚

4、摆臂探掌

5、坐腿后捋

6、转体搭手

7、弓步前挤

8、坐腿引掌

9、弓步前按。

第三段

十四、撇身捶:

1、左转摆掌

2、收脚握拳、上步撇打。

十五、捋挤势:

1、坐腿分手

2、弓步抹探

3、收脚下捋

4、上步搭手

5、弓步前挤

6、坐腿分手

7、弓步抹探

8、收脚下捋

9、上步搭手10、弓步前挤。

十六、右拍脚

1、坐腿分掌

2、提膝插抱

3、分手拍脚。

十七、左分脚:

1、落脚翻掌

2、弓步穿掌

3、提膝插抱

4、分手分脚。

十八、右蹬脚:

1、落脚抱拳

2、蹬脚蹦拳。

十九、进步指裆捶:

1、落脚摆掌

2、上步握拳

3、弓步栽拳。

二十、玉女穿梭:

1、坐腿分手

2、收脚抱球

3、上步架推

4、坐腿带掌

5、收脚抱球

6、弓步架推。二十一、肘底捶:

1、坐腿摆掌

2、左脚撤步

3、虚步劈拳。

第四段

二十二、倒卷肱:

1、转体撤手

2、退步卷肱

3、虚步推掌

4、转体撤手

5、退步卷肱

6、虚步推掌。

二十三、仆步下势:

1、转身叠掌

2、出步分掌

3、仆步仆掌。

二十四、金鸡独立:

1、弓腿起身

2、提膝托掌。

二十五、仆步下势:

1、落脚叠掌

2、出步分掌

3、仆步仆掌。

二十六、上步七星:

1、弓腿起身

2、虚步架拳。

二十七、退步跨虎:

1、撤步落掌

2、虚步架掌。

二十八、转身摆莲:

1、扣脚穿掌

2、虚步摆掌

3、摆腿拍脚。

二十九、弯弓射虎:

1、落脚握拳

2、弓步冲拳。

三十、左揽雀尾:

1、转体分手

2、收脚抱球

3、转体上步

4、弓步前棚

5、摆臂探掌

6、坐腿后捋

7、转体搭手

8、弓步前挤

9、坐腿引掌10、弓步前按。

三十一、十字手:

1、转体扣脚

2、弓步分手

3、转体搭腕

4、收脚举抱

三十二、收势:

1、翻掌分手

2、两臂垂落

3、并步还原。

.名称口诀:

起势揽雀单鞭挥二组开合单鞭挥三组云手独立虎压掌托掌马步靠

提手白鹤拗步推肘底捶接转身推贯耳夹在分脚内捋擒穿掌七星锤

撇身捋挤搬拦捶穿梭蹬脚掩肱捶拍脚栽捶斜飞势跨虎摆莲弯弓射

如封似闭第一回野马分鬃定势归下势金鸡穿掌回揽雀十手

四十二式太极剑

预备式:面朝南方,并步持剑。

第一段

l、起势

①向左开步③转腰带臂③提膝抱剑④丁步展臂⑤转身上步⑥弓步前指

2、并步点剑

①上步穿剑,分手收脚②上步弓步接剑③并步点剑

3、弓步削剑

①提膝沉腕②转身弓步削剑

4、提膝劈剑

①坐腿转腰摆剑③提膝劈剑

5、左弓步拦

①落步圈剑②弓步拦剑

6、左弓步撩①收脚转身绕剑②虚步撩剑

7、右弓步撩

①转身绕剑上步②弓步撩剑

8、提膝捧剑

①转身左带剑②虚步分剑③提膝捧剑

9、蹬脚前刺

1 O、跳步平刺

①落脚送剑②跳步分剑③弓步刺剑

11、转身下刺

①坐腿屈臂收剑②扣脚提腿转身③弓步下刺剑

第二段

12、弓步平斩

①收脚合剑③侧弓步斩剑

13、弓步崩剑

①转腰摆剑②插步带剑③提膝捧剑④弓步崩剑

14、歇步压剑

①起身退步举剑②歇步压剑

15、进步绞剑

①虚步提剑②上步绞剑

③上步绞剑④上步弓步绞剑

16、提膝上刺

①坐腿收剑②提膝上刺

17、虚步下截

①落步举剑②虚步下截

18、右左平带

①提膝提剑②弓步右带③收脚收剑④弓步左带

19、弓步劈剑

①插步后截②弓步前劈

20、丁步托剑

①提膝下截②丁步托剑

21、分脚后点

①上步扣脚转身②转身撒步③转身弓步前刺④并步绕剑⑤提膝提剑⑥分脚后点第三段

22、仆步穿剑

①退步前摆剑②转腰分剑③转腰举剑④仆步落剑⑤弓步前刺

23、蹬脚架剑

①撇脚转腰举剑②蹬脚架剑

24、提膝点剑

25、仆步横扫(左)

①落步穿手②仆步扫剑

26、弓步下截(右左)

①收脚收剑②弓步下截

③收脚收剑④弓步下截

27、弓步下刺

①震脚收剑②弓步刺剑

28右左云抹

①收脚合剑③弓步削剑③盖步云剑④弓步抹剑

⑤收脚收剑⑥开步分摆⑦盖步云剑⑧弓步抹剑

29、右弓步劈

①转身收脚轮剑②弓步劈剑

30、后举腿架剑

①盖步挂剑②后举腿架剑

31、丁步点剑

①落脚摆举②丁步点剑

32、马步推剑

①转腰收脚退步②马步推剑

第四段

33、独立上托

①插步绕剑②碾脚扫剑③提膝托剑

34、挂剑前点

①上步左挂②上步右挂③虚步前点

35、歇步崩剑

①转身退步撩剑②歇步崩剑

36、弓步反刺

①提膝收剑②弓步反刺

37、转身下刺

①坐腿扣脚扣剑②转身下刺

38、提膝提剑

①左转带剑②右转提膝提剑

39、行步穿剑

①落步穿剑②摆步穿剑③扣步穿剑④摆步穿剑⑤扣步穿剑

40、摆腿架剑

①摆腿扣剑②落步抹剑③弓步架剑

41、弓步直刺

①收脚收剑②弓步刺剑

42、收势

①坐腿接剑②弓腿摆臂③收脚按指④并步还原

三十二式太极剑口诀

预备势

起势(三环套月)

左脚开步2、两臂前举3、转体摆臂4、弓步前指

坐盘展臂6、弓步接剑。

第一组

一、并步点剑(蜻蜒点水)

并步点剑

二、独立反刺(大魁星势)

1.撤步抽剑2、收脚挑剑3、提膝反刺。

三、仆步横扫(燕子抄水)

1.撤步劈剑2、仆步扫剑。

四、向右平带(右拦扫)

1.收脚收剑2.上步送剑3、弓步右带。

五、向左平带(左拦扫)

1.收脚收剑2、上步送剑3、弓步左带。

六、独立抡劈(探海势)

1.转体抡剑2、上步举剑3、独立劈剑。

七、退步回抽(怀中抱月)

1.退步提剑2、虚步抽剑。

八、独立上刺(宿鸟投林)

1.转身移脚2、提膝上刺。

第二组

九、虚步下截(乌龙摆尾)

1.转体摆剑2、虚步下截。

十、左弓步刺(青龙出水)

1.退步提剑2、转体拉剑3、收脚收剑4、弓步平刺。十一、转身斜带(风卷荷叶)

1.扣脚收剑2、提脚转身3、弓步右带。

十二、缩身斜带(狮子摇头)

1.提脚收剑2、撤步送剑3、丁步左带。

十三、提膝捧剑(虎抱头)

1.虚步分剑2、提膝捧剑。

十四、跳步平刺(野马跳涧)

1.落脚收剑2、蹬腿送剑3、跳步平剑4、弓步平刺。十五、左虚步撩(小魁星势)

1.收脚绕剑2、上步绕剑3、虚步左撩。

十六、右弓步撩(海底捞月)

1.转体绕剑2、弓步右撩。

第三组

十七、转身回抽(射雁势)

1.转身抽剑2、弓步劈剑3、坐腿抽剑4、虚步前指

十八、并步平刺(白猿献果)

1.转体移步2、并步平刺。

十九、左弓步拦(迎风掸尘)

1.转体绕剑2、上步绕剑3、弓步拦剑。

二十、右弓步拦(迎风掸尘)

1.撇脚绕剑2、收脚绕剑3、弓步拦剑。

二十一、左弓步拦(迎风掸尘)

1.撇脚绕剑2、收脚绕剑3、弓步拦剑。

二十二、进步反刺(顺水推舟)

1.上步搭腕2、转身后刺3、弓步反刺。

二十三、反身回劈(流星赶月)

1.转体收剑2、提脚举剑3、弓步劈剑。

二十四、虚步点剑(天马行空)

1.落指收脚2、转体举剑3、虚步点剑。

第四组

二十五、独立平托(挑帘势)

1.插步绕剑2、提膝托剑。

二十六、弓步挂劈(左车轮剑)

1.落步挂剑2、上步举剑3、弓步劈剑。

二十七、虚步抡劈(右车轮剑)

1.转体抡剑2、上步举剑3、虚步劈剑。

二十八、撤步反击(大鹏展翅)

1.提脚收剑2、撤步击剑。

二十九、进步平刺(黄蜂入洞)

1.提脚横剑、2、上步收剑3、弓步平剌。

三十.丁步回抽(怀中抱月)

1.丁步抱剑

三十一、旋转平抹(风扫梅花)

1.摆步横剑2、扣脚抹剑3、虚步抹剑。

三十二、弓步直刺(指南针)

弓步立刺。

收势

1.后坐接剑2、跟步落剑3、并步还原。

太极刀谱

根据明王五公太极连环刀法:劈、打、磕、扎、砍、搧、撩、提、托、缠、滑、抽、截十三字及杨澄甫太极刀法:劈、撩、砍、搧、割、刬、拦、提、剁、格、拉、挂、推、刺十四字,其中不重复者有:割、刬、拦、剁、格、拉、挂、推、刺九字,而王之抽又包括于杨之拉,故实际总共只二十一字。

歌诀

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赚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捲荷花叶里藏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吾师留下此刀赞

口传心授不妄教斫、剁、刬、截、割、撩腕。

式势内容

七星跨虎交刀势

一、起势

二、上步七星

三、退步跨虎

四、右格左挂

五、接刀

腾挪闪赚意气扬

六、下拉上刺

七、左右拦撩

八、闪赚推提

左顾右盼两分张

白鹤展翅五行掌

九、反身劈撩

十、托刀亮掌

风卷荷花叶里藏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

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

杨氏太极刀刀谱13句刀诀

氏太极刀刀谱13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10 顺水推舟鞭11 下势三合自由招12 左右分水龙门跳 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氏太极刀刀谱: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 上步打拳 2 退步撑掌 3 弓步交刀 第二组: 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 5 弓步平刺 6 弓步撩刀 7 换步推刀 第三组: 左顾右盼两分 8 独立劈刀 第四组: 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10 架刀推掌 第五组:风卷荷花叶藏 11 转身扎刀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13 弓步平推14 返身藏刀15 弓步上刺 16 弓步平推17 返身藏刀18 弓步上刺19 弓步平推 20 返身藏刀 第七组:三星开合自主 21 独立扎刀22 跳步按刀 第八组: 二起脚来打虎势 23 抱刀拍脚24 左抱刀贯拳25 右抱刀贯拳 第九组: 披身斜挂鸳鸯脚 26 抱刀分脚27 独立劈刀 第十组: 顺水推舟鞭作篙 28 裹脑藏刀 第十一组:下势三合自由招 29 弓步平推30 进步扫刀 第十二组:左右分水龙门跳 31 转腰撩刀32 独立撩刀33 跳抱按刀 第十三组:卞和携石凤还巢 34 缠头劈刀35 抱刀打拳36 收势还原 36式太极刀刀谱 预备式 1、虚步抱刀 2、提膝抱刀 3、弓步扎刀 4、右左弓步推刀 5、叉步扎刀 6、回身劈刀 7、架刀蹬脚 8、弓步藏刀 9、盖步缠头10、弓步藏刀 11、盖步裹脑12、弓步截13、垫步铰刀14、弓步扎刀15、丁步点刀 16、跳步换扎刀17、提膝扎刀18、马步推刀19、弹踢反撩20、提膝截刀21、缠头扫刀22、仰身推刀23、弓步平斩24、背花反撩25、并步扎刀26、回身二起脚27、扑步按刀28、马步提膝架刀29、左右挂刀30、歇步按刀 31、提膝劈刀32、背刀里合33、弓步反撩34、架刀冲拳35、虚步亮掌36、抱刀收势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传统杨氏太极拳,健身、养生、娱心、益智。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学习太极拳不能心急,要打好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到老练不全。尤其零基础学习者学太极拳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 第一、端正。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是身体中正,不能东倒西歪。其它部位也要按照动作要领做到位。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第二、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盘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初学者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

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 第三、舒松。初学时,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绵软无力,而是按照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大方。任何运动总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太极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缓柔和,沉着自然,要求“运劲如抽丝”。初学者往往理解不了这个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僵硬,破坏了姿势动作的端正、稳定。初学打基础时必须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姿势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第四、轻匀。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说来,初学者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于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初学时如果动作不熟练,可以在姿势之间稍有停顿,体会一下要领,边想边做。但是动作熟练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而最近对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质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呢? 杨澄甫出生于1883年,到1917年其父杨健侯去世,已经35岁了。按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1899年起,到1917年,拳龄已是18年了,这个年龄对于杨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责任来讲,应该是“完整准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龄了。 可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什么与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样呢?难道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据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可能!难道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慧的天才。然而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无论是拳架、练法上,还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异,简直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包括本体和应用两大部分内容。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而内功的训练和培养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杨澄甫究竟是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个拳式。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记载,其拳架共80个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载的拳架共78个拳式;1933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85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其中快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非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据魏树人大师所著《太极拳内功理法》之《拳苑记事》里披露,汪永泉大师在向杨健侯学拳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坚持杨健侯所传的老六路拳架及其练法,并将其一并传给京都一脉的众多弟子。这种拳架及练法与杨澄甫定型拳架及练法根本不同。由此可见,杨澄甫的拳架本体与其父杨健侯的拳架本体根本没有传承关系。 确定传承人,不应该从形式上认定,只注重名份,更重要的是看他继承了谁的拳理拳法。这是实质上的内容。从汪永泉所传授的拳架本体和应用来看,他已经继承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两代人的拳理、心法和劲法,并且在劲法上,从学习杨少侯劲法经验和自己揉手实践的结合上,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极拳界近五十年来普遍认为,杨氏太极拳到了杨澄甫第三代,才趋于完善成熟。“三代研习而定型”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这两代人的拳法是不成熟的,从而否定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父子两代人的研习成果。 我们应当破除迷信,求真务实,从对宗师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就是笔者不讲,也总会有别人去讲的。陈炎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杨澄甫“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其各种功夫自研而得。”陈炎林在那时只是讲得含混,没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36式太极刀动作详解

36式太极刀动作详解 刀谱 预备式 1、虚步抱刀 2、提膝抱刀 3、弓步扎刀 4、右左弓步推刀 5、叉步扎刀 6、回身并步劈刀 7、架刀蹬脚 8、弓步藏刀 9、盖步缠头 10、弓步藏刀 11、盖步裹脑 12、弓步截刀13、垫步铰刀 14、弓步扎刀 15、丁步点刀16、跳步换扎刀 17、提膝下扎刀18、马步推刀19、弹踢反撩 20、提膝截刀 21、缠头扫刀22、仰身推刀 23、弓步平斩 24、背花反撩25、并步扎刀 26、回身二起脚27、扑步按刀28、马步提膝架刀 29、左右挂刀 30、歇步按刀31、提膝劈刀 32、背刀里合 33、弓步反撩34、架刀冲拳 35、虚步亮掌 36、抱刀收势

动作详解 1.虚步抱刀。屈膝撤步,前捧,扣脚转身(此时右手收到腰间,左手持刀上举与肩同高),虚步冲拳(左手持刀收到腰间,立拳,拳眼向上)。 2.提膝抱刀。上步摆掌,提膝抱刀,(重心前移,上右步提左膝,右手后摆,左手前举,亮右掌,右掌在头上,手心斜向上)。 3.弓步扎刀。落步接刀,弓步扎刀。(落步微向左,正东扎)。 4.右左推刀。坐步碾脚带刀(带刀时左手持刀向上再经身体左侧向下划弧),收脚上步,右弓步推刀(方向稍向右斜前方,刀手不要超过头)。屈膝后坐碾脚回劈,,过渡撩,再屈膝后坐碾脚转身,左弓步蹬脚推(正东方向) 5.插步扎刀。回身叠刀(反着抱刀,刀刃向上,左手落在刀柄上),插步扎刀(向斜后插,叠刀与扎刀都是正方向)。 6.并步劈刀。扣脚举刀,此时左手收到左胯旁,并步震脚劈刀(震脚与劈同时进行,方向是东北45度角,左手外撑)。 7.架刀蹬脚。上步的同时刀向回带(上右脚同时右手持刀在身前逆时针画立圆),转身摆脚提膝把刀架起来,蹬脚的同时推掌(正东方向)。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 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太极拳是很多中老年人比较热衷的健身运动,但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太极拳学习方法,到底哪种太极拳能够改善人体体弱多病的状况,大多数人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杨氏太极拳是能够增强人体体质,改善体弱多病的状况的。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王志远著傅声远审核 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会造成膝关节痛。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是傅老师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为了继承杨澄甫精湛的太极拳术而编写的,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直到1962年8月完稿,历时年余。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因为傅公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多练才能增强腿部力量,功夫才能上身。不能贪方便、贪懒,不能虚腿(脚)转。”而书中18图“单鞭”按后抹转,恰恰画成虚腿(脚)转的,

弟子、学生都问傅老师,傅老师这才发现问题,这一下可焦急了,为此而寢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公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老,慎重的提出要求更正,顾老当时面有难色,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的一块心病。傅顾之间亦因此而有些小芥蒂。后顾氏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见顾氏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5页图22-26)。顾氏师从杨家传人武汇川,且受杨公指教,是当代对太极拳有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纠正是有所据的。傅老师很开心,他曾说:“不管谁纠正都好,可以消除以前的坏影响。”傅老以后在自己的《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1989年1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中亲自纠正了“单鞭18图虚腿(脚)转”的错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他说:“我以后可以坦然去见杨老师了。”我被傅老的高度的责任心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我看到了老一辈太极宗师的赤诚之心。 关于“虚实腿(脚)转”的问题,笔者曾专门请教过傅钟文老师,为什么要“实腿(脚)转”?有人说“虚脚转是杨家祖传。”傅老师反问:“练太极是为了什么?杨家拳祖传给了谁?我自9岁起随杨老师习拳,直至其逝世,一直追随左右,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总不至于连实脚转虚脚转都搞不清楚,杨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陈式三十六式太极刀

陈式三十六式太极刀 陈式36式太极刀谱 第一段 1、虚步抱刀 1(一)(二)(三)(四)2(一)(1)左手持刀自然站立:图1(一)上、面南背北自然站力,左臂持刀,刀背贴臂垂臂身体左侧,右臂垂臂于身体右侧。 (2)撤步抱刀:图(二)(三)下、两腿屈蹲。上、两臂从腰间前伸,掌心向上,下、左腿后撤,身形左旋胸。 (3)转身垂刀:图(四)面朝东,翻腕掌心向下右手心轻搭于左手腕上。拧右脚,左转身,右手收到左身侧腰间,接后左脚在前,虚步脚尖点地,左臂持刀前送,继而左臂斜持抱刀,右臂右拳直伸打出冲拳,成立拳,拳眼向上,拳心朝左。 2、提膝抱刀 (1)盖步展臂:图2(一)下、右腿过左腿前盖步。上、两臂前后分展。 (2)抬腿抱刀:图(二)上、左臂持刀屈臂回收斜横胸前抱刀,右臂在身体右侧屈臂上提 就而在右头额前侧打亮掌。下、提左膝大腿 面平胯,小腿竖起,脚侧崩。 3、弓步扎刀 (1)平刀扎刺:图3(一)下、身形左转, 向正前位置落左步,落步弓左膝,蹬右脚, 成左弓步,就势将刀从左手交在右手,胸面 正朝北就势右手单臂展臂持刀前刺。左手成 掌弯臂高举,置于头额偏左上方,掌心向外(二)3(一)前,手虎口向右偏下,打亮掌势。 4、右左推刀 (1)右推刀:图4(一)下、上右步落步弓膝成右前弓步。上、右手持刀,左手搭刀背向右前推刀。 (2)左推刀: 第一动作:图(二)(三)(四)(五)(六)下、坐右步。上、挥臂成胸面向南向后甩刀,走势不停上右步向东撩刀。 第二动作:图(七)(八)接而上左步弓左膝右手握刀把,左手左托刀背向左前推刀。

4(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5(一)(二)5、插步扎刀 (1)旋身叠刀:图5(一)上、身体右旋向南叠刀。 (2)歇步扎刀:图(二)下、提右腿过左腿后向后到倒插坐步。上、成胸面朝西,右臂持刀前刺,左臂后展。 6、并步劈刀:图6(一)——(四) (1)缠头过脑:上、右手握持刀上过右肩再过左肩绕头到身前。 (2)齐步下劈:上、身形转朝北,左臂上伸。并步抬震左脚,同时右手举刀劈下。 6(一)(二)(三)(四)7(一)7、架刀蹬脚 (1)左横提刀:图7(一)(二)上、乘前式刀向右前 下扎出后,左旋身形,胸面朝东举刀过头绕刀过左肩、 过背、从右肩侧至身前压刀到腹前。 (2)挑刀踢腿:图(三)上、平刀使刀刃朝上,顺刀 背向前左掌前推,同时蹬踢左腿。 8、弓步藏刀 (1)缠头裹脑:图8(一)落步身形右旋,左臂举右 臂左腋下藏刀。 (二)(三)(2)拉势藏刀:图(二)(三)上、成胸面朝南,做缠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keywords: 杨氏太极分类: 杨式太极 如今,随着人们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极拳运动开展的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以其飘逸潇洒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内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海内外老少妇孺皆好的一种强健体魄,自卫防身之术。 然而,纵观国内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多为澄甫先生所传之大架。许多练拳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在京城宏扬太极拳数十年,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颇负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极,未必能撑得住门户。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并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诸于世,而其他功法则秘不外传或择人而传。杨露禅、杨班候当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内、府外之分,府内乃教清王朝的贵族子弟。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好习武术的民族,在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健身,内功,技击从套路、口诀到具体操练手法,豁然通达,自成体系。按府内派所传拳谱要求研练杨式太极拳,可很快登堂入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笔者是杨式太极府内派弟子,研练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浅。但在与太极同道的广泛交往中,深感过去府内派由于封建保守意识太重,再加上种种具它原因,流传面过窄,不利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更不利于中华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为了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多年来所学,所知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公之于众,请广大太极同道共同研究、发扬。 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到笔者已是第六代,其传承关系为:杨露禅一一富周(时任端王府管家,旗人),一一富英(富周之子)一一萧公卓一-翟英波一一李正等人。富周是旗人,当年在端王府做事,好习武,所学乃杨家全部太极。富英是富周之子,家学渊远,后又与李瑞东,毛兰亭等名家交流拳技,颇负盛名。萧公卓是保定市近代著名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在东北军任少将师长。早年曾拜郝为真为师习郝派太极,后拜富英为师学得府内派全部太极。萧师爷同时精于八卦、形意、通臂,是保定萧氏内家拳的创始人。翟英波从萧公卓专习府内派太极十数年,在太极推手,太极内功方面颇有造诣,现为保定市太极拳名家。笔者从翟英波老师习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已十五年,得翟老师言传身教,小有所成。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能够得以 在保定市流传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富周先生是杨露禅先师祖府内高足,学得杨家全部太极。因为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初入京城王府授拳,不思保守也不敢传假,对弟子精心教导,悉数传授。后杨班侯进京助其父教拳,对其父将全部太极外传很不满,就把众门生召集起来说其父年龄已大,以后练拳都要按班侯教的架子改过来,专攻大架,不要再练其它套路,意为“收拳”。当时杨班侯正值壮年,武功高强,众人皆以班侯所传为真。唯有富周先生不肯改拳,曰”愿跟老师错下去”。并向班侯保证所学绝不外传。如此才将杨家全部十套太极功法完整地传留下来。富周先生遵其言,只传其子富英。后清王朝被推翻,富英穷困潦倒,当时萧功卓师爷在东北军任职,颇有

三十六式太极刀

三十六式太极刀 第一段 1、虚步抱刀:撤步前棚——扣脚收拳——虚步冲拳(东) 2、提膝抱刀:上步摆掌——提膝亮掌抱刀(面朝东) 3、弓步扎刀:落步接刀——弓步扎刀(正东) 4、右左弓步推刀:后坐带刀——右弓步推刀(东南)——上步撩刀——左弓步推刀(正东) 5、插步扎刀:扣脚回手叠刀——插步扎刀(左掌心朝下) 6、并步劈刀:回身扣脚提刀——并步劈刀(震脚) 7、架刀蹬脚:上步带刀——架刀蹬脚(正东) 8、弓步藏刀:落步腋下藏刀——转身裹脑——弓步藏刀(东南、面向正南,最后正西)

第二段 9、盖步缠头:上步缠头——盖跳步缠头(西南) 10、弓步藏刀:弓步腋下藏刀(左手握拳,西南) 11、盖跳步裹脑:上步平斩(手扶腕)——盖跳步裹脑(回头朝西北,左手离开) 12、弓步截刀:(西北,左手心向下) 13、垫步绞刀:上步绞刀——震步绞刀(西南) 14、弓步扎刀:(西南,左弓步) 15、丁步点刀:上步腕花——丁步点刀(正西) 16、跳步换扎刀:上步分手——跳步右扎刀(正西)——回身弓步左扎刀(正东,离左手后再扶腕)17、提膝扎刀:回手腕花——收脚收刀(并步,斜向西南)——提膝下扎刀(西南,刀斜下30度)18、马步推刀:并步按刀——扣脚上步带刀(左脚上步,西北扣脚)——马步推刀(东南) 19、弹踢反撩刀:回身推刀(正北)——上步回劈——弹踢反撩刀(正西) 20、提膝截刀:撤步腕花——撤步棚刀——提膝截

刀(正东) 第三段 21、缠头扫刀:上步缠头——撤步扫刀(成左弓步朝正东) 22、仰身推刀:弓步收刀——仰身推刀(正东) 23、弓步平斩:上步合手平斩(左手在右手下棚刀) 24、背花反撩(里腕花左手离开,外腕花、背花左手合于右胸):腕臂背花——转身抡劈——叉步反撩25、并步扎刀:腕花撤步拉刀(撤右脚要回头)——并步扎刀(右脚并左脚) 26、回身二起脚:撤步接刀——回身抡劈扣脚——跳步单拍脚 27、扑步按刀:落步接刀——跳步腕花——扑步按刀(正东) 28、提膝架刀:上步托刀(马步,面正北)——反身按刀(马步,面正南)——云刀撤步——提膝架刀(正西)

太极口令大全

目录 八式太极拳 (2) 十六式太极拳 (3)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4) 三十二式太极拳 (5) 四十式太极拳 (6) 四十二式太极拳 (7) 四十五式吴式太极拳 (8) 四十八式太极拳 (9) 五十六式陈式太极拳 (10) 八十五式太极拳 (12) 八十八式杨式太极拳 (14) 二十八式木兰拳规定套路 (16) 四十二式木兰拳徒手拳套路之一 (17) 养生太极掌(第一套) (18) 养生太极掌(第二套) (19) 养生太极掌(第三套) (20) 八段锦 (21) 九式太极刀(吴阿敏) (25) 三十六式太极刀 (26) 三十二式太极剑 (27) 四十二式太极剑 (28) 四十九式武当太极剑 (29) 单剑一剪梅(全套演示) (26式) (30) 木兰剑二十四式(木兰出征) (31) 木兰剑四十八式(竞赛套路)太极剑 (32) 长穗剑-夜深沉 (33) 夕阳红五十六式太极功夫扇 (34) 中华功夫扇(中国功夫歌曲) (36) 太极功夫扇 (37) 夕阳美功夫扇 (38) 五十二式太极扇 (39) 木兰拳双扇表演套路(西湖山水) (40) 木兰扇(三十八式)竞赛套路 (41) 杨氏36式太极扇 (42) 无师自通系列:24式太极扇 (44)

八式太极拳 起势 一 卷肱式 二 搂膝拗步 三 野马分鬃 四 云手 五 金鸡独立 六 左右蹬脚 七 揽雀尾 八 十字手 收势

十六式太极拳 一 起势 二 左右野马分鬃 三 白鹤亮翅 四 左右搂膝拗步 五 进步搬拦捶 六 如封似闭 七 单鞭 八 手挥琵琶 九 左右倒卷肱 十 左右穿梭 十一 海底针 十二 闪通臂 十三 云手 十四 揽雀尾 十五 十字手 十六 收势

太极拳 85式 口令

太极拳85式口令22:41 付清泉杨氏太极拳85式口令.mp4_标清guiyou2678 12,630 07:04 简化太极拳_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archer 200 02:18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dempsey 51 21:16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cornelius 43 20:43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音乐)(nancy)[2013] 阳阳看股 707 20:57 乔振兴正宗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标清 文竹 1,069 20:43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音乐)(nancy)[2013] nancy 52,238

00:30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音乐)(nancy)[2013]_剪切片段-12537 阳阳看股 221 21:30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太极高11 23,864 22:44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taoyuanhongmei 64,408 22:45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道法自然 288,368 23:22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道法自然 180,985 22:44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道法自然 106,167 28:34 李正清带口令带字幕演练杨式85式太极拳(新编)老来乐 257 22:29

杨式太极拳85式配乐带口令4(赵幼斌22:30) 清远 210 22:44 杨式太极拳85式配乐带口令演示 钟伟 378 22:47 杨式太极拳85式有口令及字幕标清 土老帽 3,198 07:18 太极拳-85式杨式太极拳(口令版)(流畅)larry 116

杨氏太极十三刀刀谱 hao

杨氏十三刀 十三刀,刀谱为十三式,动作分解为三十八式。它是杨氏传统刀,动作保留了传统刀的特点,而没有减也没有加一个动作,练习时间为2-3分钟。在练习中,它突出了的特点,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在动作和运动上也体现了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对爱好者在继承太极传统文化上也是一套难得的传统的太极文化。 杨氏太极十三刀动作名称13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张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内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 10 顺水推舟鞭作篙 11 下势三合自由招 12 左右分水龙门跳 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杨氏太极刀刀谱:①②③④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上步打拳。①左脚开步;②转身摆刀握拳;③上步曲步打拳。 2 退步撑掌①右脚向后退步;②两手微向外膨;③做腿转腰收掌;④虚步撑掌(正东,左脚微调整活步) 3 弓步交刀。①转腰合手;②上步交刀(正东)。右手握刀,左手开 第二组: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①提膝分刀(微向东南);②弓步刺刀(弓步东南、刀尖东北)。 5 弓步平刺。①转腰带刀;②上步虢刀;③弓步刺刀(平刺,东北)。 6 弓步撩刀。①转腰绕刀;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撩刀(东南,左手四指贴在刀面上)。 7 换步推刀。①左脚微微提起稍向前跟步,右脚向后退步,刀微向下沉;②做腿收脚提刀;③上步弓步向正东方向推刀。 第三组:左顾右盼两分张 8 独立劈刀。①转身跟步合手;②回身独立劈刀。 第四组: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①落脚上步绕刀;②再上步撩刀(方向正东,刀部要平) 10架刀推掌。①转腰、绕刀、撇脚;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架刀、推掌。(方向正东) 第五组:风卷荷花叶内藏。(1.转身负刀 2.提膝后刺) 11 转身扎刀。①扣脚转身;②向东北方向撤步;③提腿独立向东北方向扎刀。刀身要平,虎口向上,刀 背向上。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①弓步推掌(东南);②上步缠头;③弓步劈刀(西南)。 13 弓步平推。①收脚收刀,横在胸前;②弓步平推刀(西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太极拳是武当内家拳之一,为“练身”、“练意”、“练气”三结合的整体运动。其要领是 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刚柔并济,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国,太极拳又被人们叫做“哲拳”。“太极”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易经》。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论,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和宇宙的万事万物。太极拳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韵味,以太极图的阴阳鱼为符号,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互抱不离,相互转化,是对立的统一体。于是,形成了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动作拳路。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人体也是由阴 阳构成,身体好就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太极拳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体,人本身也是对立的统一体。练太极拳首先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太极拳认为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体,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识组成。练太极拳就是既要练筋、骨、皮,又要练精、气、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达到人体 的平衡发育,和谐成长。练太极拳,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会收到多种功效。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传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就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来说,主要有陈氏太极 拳和杨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为河南陈家沟陈王庭所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自陈王庭以后,练拳之风盛行,历代相传,名手辈出。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式、杨式、吴式、孙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在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中,陈式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儿子陈照奎起了积极的作用。1928年陈发科由陈照丕的推荐来北京教拳,对北京陈 式太极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陈发科在京教拳近30年,为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他在原有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与提高,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动作,从而丰富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容。现在全国普遍流行的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就是陈发科晚年的套路。1953年,陈发科与胡跃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社,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并培养一大批武术人才。1961年由沈家祯、顾留馨编著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一书。1963年,陈发科之子陈照奎应邀到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陈家沟等地教拳,使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为了教学的需要,由冯志强主编了《精练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入门》;由田秀臣、阚桂香合编了《简化陈式太极拳》;由阚桂香主编 了《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这些书的出现,使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从陈王庭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不断对原有的拳套进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近代所

太极刀52式刀谱

52式太极刀 起势1、独立提刀亮掌2、右虚步七星冲拳3、退步跨虎亮掌4、提膝格刀5、左弓步架刀(交刀)6、斜右弓步下扎刀7、左弓步平扎刀8、丁步含转—右弓步平推刀;丁步含转—左弓步斜推刀9、右独立劈点刀—开跨推掌10、进右步弓步撩刀11、上左弓步撩刀12、左弓步架刀推掌13、转身右弓步反扎刀14、进左弓步斜推刀15、右龙行—裹脑—右弓步砍刀16、回身左龙行—缠头—右弓步劈刀27、提膝左右腕花—左虚步藏刀推掌28、左弓步扎点刀29、换方向—左弓步平扎刀20、丁步提格—绕步双缠头—左弓步砍刀21、腕花丁步提格—左弓步棚臂推刀22、右转—提膝腕花—右弓步藏刀推掌23、前扎—提膝左右腕花—左虚步藏刀推掌24、左弓步扎点刀25、换方向—左弓步平扎刀26、丁步提格—绕步双缠头—左弓步砍刀27、腕花—丁步格刀—左弓步棚臂推刀28、右转—提膝腕花—右弓步藏刀推掌29、右弓步扎点刀30、右提膝撩托刀—撑掌31、腕花—跳左虎步藏刀推掌32、丁步抱刀33、二起脚(上步单拍脚)34、里外挂彩—左弓步打虎—转身右打虎35、右丁步抡臂抱刀36、分掌—右蹬腿—右弓步劈刀37、收脚收刀—右弓步反平扎38、转身裹脑—右弓步藏刀推掌39、右弓步挑刀40、压腕花—棚臂平推刀41、上左步—回身右平斩42、回身—上右弓步平斩43、进左弓步回身后劈点44、上右叉步—腕花后劈点45、提左膝挑掌—提右膝托刀—撑掌46、腕花—震脚—缠头—左弓步砍刀—仰身平斩—右丁步腕花点刀47、回身右弓步劈刀—撑掌48、左弓步腋下藏刀49、回身右平扫50、右转身—裹脑右弓步抱刀51、右独立提刀亮掌52、上步七星冲拳。收势:朝南上右弓步—抖腕仰掌—开立—分掌—园落臂—立正还原。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 浅说杨式太极府内功法 李正 如今,随着人们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极拳运动开展的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以其飘逸潇洒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内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海内外老少妇孺皆好的一种强健体魄,自卫防身之术。 然而,纵观国内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多为澄甫先生所传之大架。许多练拳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在京城宏扬太极拳数十年,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颇负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极,未必能撑得住门户。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并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诸于世,而其他功法则秘不外传或择人而传。杨露禅、杨班候当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内、府外之分,府内乃教清王朝的贵族子弟。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好习武术的民族,在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健身,内功,技击从套路、口诀到具体操练手法,豁然通达,自成体系。按府内派所传拳谱要求研练杨式太极拳,可很快登堂入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笔者是杨式太极府内派弟子,研练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浅。但在与太极同道的广泛交往中,深感过去府内派由于封建保守意识太重,再加上种种具它原因,流传面过窄,不利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更不利于中华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为了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多年来所学,所知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公之于众,请广大太极同道共同研究、发扬。 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到笔者已是第六代,其传承关系为:杨露禅一一富周(时任端王府管家,旗人),一一富英(富周之子)一一萧公卓一-翟英波一一李正等人。富周是旗人,当年在端王府做事,好习武,所学乃杨家全部太极。富英是富周之子,家学渊远,后又与李瑞东,毛兰亭等名家交流拳技,颇负盛名。萧公卓是保定市近代著名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在东北军任少将师长。早年曾拜郝为真为师习郝派太极,后拜富英为师学得府内派全部太极。萧师爷同时精于八卦、形意、通臂,是保定萧氏内家拳的创始人。翟英波从萧公卓专习府内派太极十数年,在太极推手,太极内功方面颇有造诣,现为保定市太极拳名家。笔者从翟英波老师习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已十五年,得翟老师言传身教,小有所成。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能够得以在保定市流传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富周先生是杨露禅先师祖府内高足,学得杨家全部太极。因为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初入京城王府授拳,不思保守也不敢传假,对弟子精心教导,悉数传授。后杨班侯进京助其父教拳,对其父将全部太极外传很不满,就把众门生召集起来说其父年龄已大,以后练拳都要按班侯教的架子改过来,专攻大架,不要再练其它套路,意为"收拳"。当时杨班侯正值壮年,武功高强,众人皆以班侯所传为真。唯有富周先生不肯改拳,曰"愿跟老师错下去"。并向班侯保证所学绝不外传。如此才将杨家全部十套太极功法完整地传留下来。富周先生遵其言,只传其子富英。后清王朝被推翻,富英穷困潦倒,当时萧功卓师爷在东北军任职,颇有财力,将富英一家养起,才学得杨家全部太极,因是从府内得来,所以称杨式太极府内派。富英先生除了传给萧公卓外,还曾传高子范、庞天保二人,后高、庞二人不知所终,有无传人。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徒手套路)共有十套,其由浅入深自成体系,即:智捶、大架、老架、小架、长拳、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十三总势、点穴法。另有太极推手、太极球、剑、刀、棍、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