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国是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承载着各个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南方文化、北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这三种地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地区包括江浙沪一带以及广东、福建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代表,其古老而丰富的历史为其注入了独特的韵味。

江南文化以其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

此外,江南地区的园林艺术、绘画和文学等也是南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南方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审美和品味,被认为是优雅、细腻、温和的代表。

其次,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

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其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较为贫瘠。

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原文化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注重礼仪、秩序和道德规范。

北方文化以其严谨、坚强和朴实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特点可以在北方的建筑风格、戏曲艺术和饮食文化中找到。

北方文化注重实用、务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被认为是刚毅、豪爽、直率的代表。

最后,中国的西部地区也有独特的文化。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陕西等地,这些地方山峦起伏,自然环境多样。

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代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神秘和异域风情。

这种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服饰、音乐和舞蹈,富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西底地区的文化以其独特的民间传说、医药和烹饪方式而著名。

西部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这种文化被认为充满着自由、奔放和朴素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代表了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核心,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强调礼仪和坚韧;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神秘感。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的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东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仅指河南省。

这里所讲的中原文化,从地域上主要是一个中概念。

一、史前文化。

河南史前文化的特点一是时间久远,二是内容丰富,三是领域广泛。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成为河南史前文明的主要代表,充分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

二、政治文化。

黄帝创立了治国理政的雏形。

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演变,中原地域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国家。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从夏朝到元代34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

历史上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

三、圣贤文化。

河南作为中原文化主要发祥地,涌现出了很多的圣贤。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人非常崇尚圣贤。

历史上河南的圣贤很多,而且涉及很多领域。

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等。

这些圣贤不但以他们高洁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而且以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四、思想文化。

这些圣贤创造的杰出的思想成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形态。

百家集中原,其中儒、道、法、佛是思想文化的四大支柱,都与河南有深厚的渊源。

儒学的元圣是周公,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的祖籍在河南,他周游列国游说讲学,主要是在中原地区;道家的创立者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道德经》是他在河南灵宝函谷关所作;法家的创始者韩非子是河南人;把佛教引入中国的唐玄奘也是河南人。

五、名流文化。

中原历史上名人辈出,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有5700多人,其中河南籍的有912人,占总数的15.8%。

中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及其传统习惯

中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及其传统习惯

中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及其传统习惯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此在历史上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风俗习惯。

这些传统习俗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心中,如今仍然代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中原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婚礼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情,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

在中原地区,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娶亲、迎亲和敬茶环节。

娶亲指的是男方的家人前往女方家中提亲;迎亲则是女方家中迎接男方家人的到来;敬茶环节则是新人向双方父母敬茶以示尊敬和感恩。

此外,在婚礼上,还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新娘要用“新人糕”迎接客人,新郎要在新房门前砸碎一只红蛋等等。

二、中原地区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是中原地区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粽子了。

粽子的种类很多,有肉粽、豆沙粽、艾叶粽等等。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粽子风味,但制作粽子的过程几乎是相同的,都是用箍子箍住粽子叶,再把米和配料包裹其中,最后用绳子系好。

三、中原地区的长安大街文化长安大街是中原地区最著名的街道之一,曾经是唐朝的皇城大道,穿过整个长安城。

如今,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长安大街上,可以看到许多古建筑和古遗址。

同时,这里还是长安大街文化的发源地,各种民间艺术、手工艺以及美食都能在这里找到。

四、中原地区的端炊习俗端炊是中原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之一,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举行。

这个节日又称为“端阳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烧香祭祀,赛龙舟,吃“香囊饭”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还是吃“香囊饭”了。

“香囊饭”是一种由红、黄、绿三色糯米饭组成的菜肴,形状像小口袋,里面装着五香肉、蘑菇、虾仁等等不同的配料。

它的口味甜、咸、辣、鲜相互交融,十分美味。

五、中原地区的传统戏曲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自唐朝以来,就有了万花筒、醉翁亭等经典戏曲剧目。

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及其特色

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及其特色

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及其特色中原地区,俗称“中原”,是指华夏文明的发源和中心地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个地方的建筑文化历史悠久、绚烂多彩、风格独特,而且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风格、特色等方面介绍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

一、历史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出现了一些原始的建筑形式,如龟形石室、圆形灰坑等,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随着历时的推移,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一系列代表性的建筑物,如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大相国寺等。

二、风格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原古建筑”。

中原古建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木构、砖石结构为主,呈现出极为古朴、庄重、内敛、匀称、大方的特点。

与南方的建筑相比,中原古建筑在形式上更为朴实、粗犷,但却更加坚实、厚重,更能承受时代的沧桑变化。

三、特色在建筑文化方面,中原地区有很多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

在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原文化中的建筑元素,一个是中原文化中的建筑类型。

1、元素(1)檐口中原的建筑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屋檐。

檐口上面很多时候都有飞檐,下面则是斗拱。

飞檐是建筑师们为了避免屋顶受到雨水冲刷,特意设计在屋檐之外的,相当于延伸了屋顶,既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又可以让建筑更为精美。

(2)彩绘中原的建筑大多用灰色和黑色作为主色调,但在檐口、门神、窗户、朱阁等位置都会使用彩绘,你可以在这些位置上看到一些绿、红、黄、白等色彩,这些绚丽的颜色为中原的建筑增添了一丝生气、活力。

2、类型(1)孔庙孔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场所,主要用于祭祀孔子及其弟子。

孔庙在中原地区非常盛行,孔庙的建筑风格精湛优美,精美的彩绘和石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2)园林中原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分支,强调自然山水,以池塘、喷泉、假山、洞室等为主,独具京派园林的韵味。

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

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

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所在。

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代表性特点。

一、中原地区的背景与起源中原地区指的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涵盖了现今的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

这片广袤的土地,得益于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黄土,成为了古代华夏人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

中原地区的原始人群在早期就开始了农耕生活,并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古代农业文明。

这种农业文明的兴起,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原文化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原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夏商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原文化最早的发展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建立者夏启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奠基者。

夏朝的统治者奉行着祭祀和礼仪的传统,奠定了中原文化重视祖先崇拜、宗族关系以及礼仪制度的基石。

商朝是夏朝的继任者,它继承了夏朝的文化传统,并追求更大的中央集权。

商朝时期,中原文化进一步发展,书写系统的出现和青铜器的制作与流通,都为中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周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以儒家文化的兴起和礼制的确立而闻名于世。

周朝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典范。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分裂剧烈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原地区开始盛行,儒家提出的"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也在中原地区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和繁荣的时期。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中原文化的一体化,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

中原饮食文化及其地域特色

中原饮食文化及其地域特色

中原饮食文化及其地域特色中国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文化发源地之一,而饮食文化是一种最直接的文化反映。

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中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代和周代。

古代中原地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如稻米、小麦、黍米等。

这些原始谷物的种植和加工为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原地区还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养殖了大量的家禽家畜,提供了丰富的食材。

这些食材的使用和烹饪方法体现了中原地区的独特特色。

首先,中原饮食文化着重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统一、典型的中原菜肴以鲜亮的色泽、浓郁的香气、口感鲜美和独特的形状闻名。

比如河南的豫菜和山西的晋菜,都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的搭配,讲究烹饪技巧和刀工,以打造出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其次,中原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选用和烹饪方式的巧妙运用。

中原地区以粮食和畜产品为主要食材,如小麦、大米、猪肉、鸡鸭鱼肉等。

这些食材的选用和烹饪方式往往取决于季节和地域的不同。

比如山西的面食以面粉为主,如刀削面、山西抻面等,而河南的面食则以大米或小麦粉为主,如河南刀削面、凉皮等。

此外,中原地区还有许多特色的烹饪方法,如红焖肉、酱肘子等,以及独特的调料和调味品,如酱油、白酒等,这些都是中原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再次,中原饮食文化强调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和谐统一、在中原地区,人们注重饮食的规律和节制,讲究养生和健康。

中原地区的传统健康饮食理念体现在许多菜肴中。

比如山西的山西刀削面注重面食搭配蔬菜和肉类食材,既满足营养需求,又保持饮食的平衡。

河南的炒菜以色彩鲜艳、口感鲜美、烹饪方法简单为特点,充分保留食材的色、香、味,以强调“清淡、鲜美、自然”的口味。

最后,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还受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

中原地区历史上曾有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蒙古族、回族、满族等,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对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

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

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

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

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

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

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七是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

八是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中原地区的艺术文化及其地域特色

中原地区的艺术文化及其地域特色

中原地区的艺术文化及其地域特色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区,中原地区的艺术文化历史悠久、辉煌灿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髓和历史沉淀。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方。

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所共知,并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国中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原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长期以来,中原地区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和中央王朝的权利中心。

春秋战国开始,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的精英分子,如孔子、墨子、老子等等学派都在这个地方形成,并得以发扬光大。

汉代以后,中原地区逐渐走向繁荣。

唐代是中原文化发展的巅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墨客,如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等,他们的诗歌艺术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此外,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另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文艺复兴,形成出了许多与以往文化不同的新兴文化类型,如小说、戏曲。

元代中原地区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脍炙人口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便诞生于此。

二、中原地区的艺术文化特色1、独特的地域风情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其文化艺术的特色在许多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

有句流传已久的话叫做"南有才子,北有风骚",这一点恰好也表现了中原地区的风骚特色。

中原地区的文人雅士大多以沉稳端庄而闻名,然而同时也不失其灵动风韵。

如苏轼、辛弃疾的辞章、词笔就充满了这些人地域的独特标志。

2、多元并存的文化艺术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多元并存,包括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和艺术、流行文化等众多类型。

如河南大型民间歌舞《皇帝的大肚腩》、陕北的秧歌舞、河南杂技、河南楹联等都是中原地区文化艺术的体现。

对于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等文化遗产是典型的代表,它们表现了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地域文化第一章总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1.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 )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2 )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

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1 )自强自立精神(2 )崇文重教精神(3 )重功致用精神(4)勤俭节约精神4.中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资源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与划分方法。

2.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及其历史渊源,理解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的文化特征。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文化区域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它的形成,既是这个区域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与别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相对的个体稳定性和绝对模糊的融合性特征。

2.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划分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从考古学的新石器文化角度看,可分为仰韶文化区、屈家岭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区。

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天文星区、人文理念、风俗习惯等特征看,可将其分为“五方”的典型区域,即豫中文化区、豫东文化区、豫西文化区、豫南文化区、豫北文化区。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上)1.豫中文化区(1 )豫中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 )豫中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本末兼行。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礼重法,尚贤贵和。

③从学术思想看,儒、道、法、墨、兵等思想兼包并容。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朴实敦厚,崇尚自由。

2.豫东文化区(1)豫东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东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好稼穡,重储藏,崇尚自给自足。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礼贤崇道,尊儒尚仁。

③从学术思想看,道家、儒家、纵横家、兵家等兼包并容。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祭祖祀神,忠孝信义。

第三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下)3.豫西文化区(1 )豫西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西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农商并重,百业兼容。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隆理重道,尊儒崇佛。

③从学术思想看,道、儒、佛诸学交融,纵横家、谶纬之学异彩纷呈。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乐善时尚,豁达宽容。

4.豫南文化区(1)豫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 )豫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商农并重,百业并举。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重兵贵法,崇尚建功立业。

③从学术思想看,儒、墨、法诸学互摄,兵、农、医等家交融。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楚风豫韵”,尚气力,喜夸奢,好商贾5.豫北文化区(1 )豫北文化区的历史渊源(2)豫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以农为本,兼重工商。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尚忠勇,尊谏诤。

③从学术思想看,尊儒尚法,兵、农、医等家交融。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古朴仗义,好气任侠。

第三章中原文化的主要文艺载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原文艺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2.了解中原文艺名家及其贡献,理解中原文艺所蕴含的中原文化。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中原文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2.中原文艺的特点(1)开创性(2)引领性(3)兼容性(4 )先进性第二节诗词1.《诗经》所反映的中原文化(1)诗河文化(2)神祗文化(3)婚恋文化(4)服饰文化(5)饮食文化2.中原历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3.中原历代诗词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1 )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2)关心民众疾苦、大济苍生的民本主义精神(3 )雄放豪迈、义薄云天的英雄主义精神(4)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精神第三节散文1.中原历代散文名家及其代表作2.中原历代散文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1)现实主义精神(2)浪漫主义精神(3 )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第四节书画艺术1.中原书法艺术及其名家甲骨文;钟鼎文;李斯的小篆;“行书鼻祖”刘德昇;蔡邕的《笔论》、《九势》;“楷书之祖”钟繇;郑道昭;孙过“北方书圣庭《书谱》;“神笔”王铎。

2.中原绘画艺术及其名家文人画先驱宗炳;“画圣”吴道子;郭熙的《林泉高致》;李唐的“大斧皴”等。

第五节戏曲艺术1.戏曲的种类和名剧目2.戏曲中所体现的中原人文精神(1)蕴含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2)彰显“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3)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4)蕴含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3.戏曲名家及其贡献第五节民间艺术1.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1)民间歌曲(2)民间歌舞(3)民间器乐(4)民间说唱(5)民间游艺(6)民间工艺2.中原民间艺术审美特征(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第四章中原道家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其核心内容。

2.了解老庄在道家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影响。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道家思想的实质2.道家文化的核心第二节道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1.老子与中原文化2.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中原先秦道家代表人物1.老子及其学说《道德经》(1)道是什么;(2)道的作用;(3)道的特点;(4)道的规律;(5)道的本质。

2.庄子及其学说3.关尹与列子第四节中原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1.推崇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品格。

2.提倡恬淡素朴、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3.主张用中道和合的原则来处理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节中原道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1.道家文化在本土的影响与传承2.道家文化在域外的影响与传承第五章中原儒家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儒家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

2.了解中原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

3.了解孔孟在中原的史迹及其影响。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儒学开山人物孔子2.儒家文化在中原传播和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第二节儒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1.儒家的起源2.儒家文化的流变(1 )先秦儒家文化(2 )汉代的今古文经学(3)魏晋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学说(4)唐代儒、道、释的合流(五)宋明理学(六)清代乾嘉学派(七)“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三节儒家文化的主要概念1.仁;2.义;3.礼;4.智;5.信;6.恕;7.孝;8.悌;9.中庸;10.中和;11.三钢八目第四节孔孟在中原的史迹1.孔子问礼中原和周游列国(1)孔子向老子问礼(2)孔子周游列国①心胸豁达,在郑自嘲为丧家之犬。

②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三问弟子,弦歌不衰。

③自我评价,不无掩饰。

④路遇狂人、隐士,不为其劝说所动。

2.孟子见梁惠王(1)孟子与梁惠王的义利之辩(2)孟子劝梁惠王与民同乐(3)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仁政第五节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1.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2.汉、唐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3.宋、元时期中原儒家的代表人物4.中原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第六节儒家文化在中原的遗迹1.儒家名人的故里、墓祠(1)子贡故里和子贡墓(2)子路墓(3)闵子骞墓(4 )二程故里和二程墓(5)邵雍祠(6)韩愈墓(7)许衡墓2.祭祀儒家先哲的文庙和学习儒家文化的书院3.其他和儒家有关的古迹(1)学堂岗圣庙(2 )弦歌台(3)子路问津处(4)孔子击磬处(5)孔子还乡祠(6)孔子避雨处(7)孟子游粱祠第六章中原法家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家文化的产生和流变情况。

2.了解中原法家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理解法家的主要思想。

3.理解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如何认识法家。

法家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法家文化的产生与流变1.法家的起源2.法家的流变法家的三个学派。

第三节法家的主要思想1.尚法2.尊君3.强调以法解决现实问题4.法、术、势结合的统治思想第四节中原法家的代表人物1.子产;2.邓析;3.子罕;4.吴起;5.商鞅;6.申不害;7.韩非;8.李斯;9.杜周;10.长孙无忌第五节法家思想与当代法治思想的区别1.法家思想的不足2.当代法治思想——良法第七章中原佛教文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2. 理解佛教的的基本精神,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情况。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1.理论创新精神2.众生平等精神3.和谐理念精神4.因果报应精神第三节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1.汉代——初传阶段2.魏晋南北朝——发展阶段3.隋唐时期——繁荣阶段4.宋元明清——衰落阶段第四节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1.对思想界的影响2.对文学界的影响(1)词汇内容扩大(2)语法产生变化(3)文学得到发展3.对艺术界的影响(1)宏伟建筑的模板(2)雕刻艺术的范例(3 )中原音乐的新声4.对民俗方面的影响第八章墨、兵等诸家对中原文化的濡养(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掌握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