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瞥

合集下载

《楚汉》纪录片解说词

《楚汉》纪录片解说词

《楚汉》纪录片解说词(开头)公元前210年,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秦始皇的突然离世,让整个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两位英勇的人物——项羽和刘邦,从混乱中崛起,他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最终决定了楚汉争霸的历史走向。

(第一集:鸿门之客)随着秦始皇的离世,楚怀王约定:先入关者为王。

这是一场灭秦的竞赛,也是对两位英雄意志的考验。

项羽,力挽狂澜,凭借强大的武力一路过关斩将,而刘邦则巧妙地利用形势,顺势先入关为王。

然而,项羽自视甚高,心有不甘,于是兵强马壮的他随后入关,意在杀刘邦以稳王位。

一场鸿门大宴,两位准“秦王”的斗志与智谋在这场筵席上碰撞出火花。

项羽自负,刘邦只求自保,历史的巨轮在这一刻悄然转动。

(第二集:暗度陈仓)鸿门宴之后,刘邦流落汉中为汉王,而志得意满的项羽则称霸天下为楚王。

然而,历史的进程从未停止。

名将韩信的登场为这场争霸战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提出的“明出子午,暗渡陈仓”的战略为刘邦重返汉中吹响了号角。

暗渡陈仓也成为了韩信的成名之战,刘邦借此重夺汉中。

项羽身陷与齐国的战争无法脱身,刘邦趁机攻占彭城。

令人惊叹的是,强悍的项羽最终还是以大迂回的作战方式重新夺回彭城。

楚汉进入了对峙阶段,两位英雄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第三集:楚河汉界)楚河汉界,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地理概念。

如今它成为了楚汉争霸的象征。

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蜿蜒曲折的楚河畔对峙数年。

这期间发生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战斗和事件。

韩信的谋略、英布和彭越等名将的崛起以及反间计、游击战等聪明策略的应用都让人目不暇接。

最终,刘邦凭借着卓越的谋略和众将的支持扭转了战局项羽大势已去。

(第四集:霸王别姬)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和柔情。

在纪录片《楚汉》的最后一集中我们看到了项羽与虞姬之间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虞姬就像历史所记录的一样在纪录片里一样昙花一现的出场又惊鸿一瞥的谢幕。

她的存在为这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一份柔情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复杂。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解说词
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国度,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

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东临海洋,南接热带,北面高山大川,西部则有广袤的草原和戈壁。

第一季的这部纪录片,将会带领我们一起探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这个国家的各个方面。

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的古代文明,了解它的历史和传统;看到现代中国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的美景,从西藏的雪山到黄河的河谷,从长江三峡到南海的海滩,这里的自然风光是无与伦比的。

我们还将会了解中国的人民和文化,从大城市到乡村,从宫廷到民间,我们将会看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以及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习俗。

这部纪录片将会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探索这个国家的神秘与魅力。

无论你是来自中国还是其他国家,这部纪录片都将会让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看到这个国度的美丽和多样性。

- 1 -。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下载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下载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是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

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NO.1 帝企鹅日记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企鹅生活的电影。

南极大陆的北部气候温和,食物充足;而南部则终年覆雪、气候寒冷,食物短缺。

但南部也有其好处,那就是这里生态稳定,没有天敌的追击。

为了让企鹅宝宝健康成长,企鹅爸爸妈妈每年都会从北部来到南部孵化小企鹅蛋。

企鹅爸爸贺企鹅妈妈轮流进行孵蛋工作,另一方则不远万里去找寻食物。

途中的艰辛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而柔弱的企鹅们则每年都这样往复进行着这项艰辛的任务。

影片所展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发人深省NO.2 迁徙的鸟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

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

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向大自然的献礼之作,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

NO.3 南京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1937年12月,日本军队侵占南京,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二十万人成为冷血日军刀下亡魂,数以万计的妇女被强暴凌辱。

影片采访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医生、记者,幸存的中国人,以及参加大屠杀的日本士兵,收集了珍贵的信件、日记、照片、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1937年日本军队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种种暴行,客观地告诉世界:历史不容隐瞒和更改,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

《微观世界》观看心得(精选21篇)

《微观世界》观看心得(精选21篇)

《微观世界》观看心得《微观世界》观看心得(精选21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微观世界》观看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微观世界》观看心得篇1我看完《微观世界》这部电影,觉得那座山上的动物、植物真多,并且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很奇怪,在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啊!我看了《微观世界》后,发现动物居然是有思想的,有爱的。

在草丛里,我发现两只巨大的蜗牛在亲嘴,它们显得格外不好意思,脸都红了。

啊!原先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同时,动物还是弱肉强食的。

看!两只螳螂张牙舞爪,蜘蛛机灵地“站”在蜘蛛网上,时刻等待着美食。

一向螳螂呆头呆脑,傻乎乎地跳在了蜘蛛网上。

这下蜘蛛高兴极了,用蜘蛛丝紧紧地缠在螳螂身上,螳螂拼命挣扎,左一腿,右一拳,大声地呼救:“兄弟们,快来救命呀!”螳螂们都很害怕,呆呆地站在原地,没有办法。

蜘蛛更加凶猛,用腿使劲抱住螳螂的头,狠狠地咬了螳螂一口,吐出毒液,螳螂无力地挣扎着,气息越来越低,越来越弱……螳螂最终不行了。

呀,螳螂死了,真是可怜!蜘蛛开始美美地大吃一顿。

啊!动物世界真是弱肉强食。

我喜欢看这部影片,它带我走进动物世界,让我们去了解动物的思想、生活习惯,去探索动物的一些奇怪现象,增加了很多科学知识。

《微观世界》观看心得篇2前几天,李教师推荐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微观世界》。

影片讲述了很多细小的动植物的生活,经过摄像镜头的近距离的角度拍摄,让我们体会到动植物的微小世界是多么神奇呀!这部影片是从黎明的时刻到傍晚拍摄的。

你看,蜜蜂是怎样采蜜的;食人花又把一个昆虫吞了下去;动物们快要过冬了,屎壳螂忙着赶紧储藏食物,你看它十分辛苦的推动着一个很大的粪球,推到上坡上时,因为上坡太陡,粪球又滚落下来,但它不泄气又开始推,突然粪球又被路上的树杈戳进去了,它在地上使劲扒也不行;突然它最终发现了是被树杈戳住了,它用尽全身的力气用力把粪球从树杈上退了出去,唉,屎壳螂最终把食物搬回了家。

《中国》第一季第五集观后感

《中国》第一季第五集观后感

《中国》第一季第五集观后感《中国》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系列,第一季第五集以中国古代科技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和对世界的影响。

本集通过详实的历史考证和精彩的图像呈现,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感自豪。

本集以古代丝绸之路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和船舶建造技术对世界的影响。

丝绸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发明之一,通过对蚕丝的培育和纺织工艺的创新,中国人创造了精美的丝绸制品,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

而船舶建造技术的发展,则使中国人能够远渡重洋,将丝绸带到世界各地。

这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无疑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得重要地位,并且对全球的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丝绸和船舶,本集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其他科技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造纸术的发明,使文字能够传播更广,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火药的发明,则将战争形态彻底改变,对军事力量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指南针则成为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重要突破,为世界地理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些科技成就的背后,充满了智慧和勇气,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科技进步上的卓越能力。

与其他纪录片不同,《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片面赞美中国的电视节目,更注重科学的论证和历史的考证。

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现场考察,本集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真实面貌。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之处,也了解到了这些科技对于世界历史的贡献。

此外,《中国》还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过程展现给观众。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努力和智慧,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综上所述,《中国》第一季第五集以其严肃的态度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和对世界的影响。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之处,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最好看的十大纪录片

中国最好看的十大纪录片

中国最好看的十大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作为题材,在记者的遵循镜头记录下,把很多事情宣传给不知道的人。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最好看的10大纪录片。

1. 故宫100这部纪录片总共有100集,每集只有6分钟的时间,一共分为4个特辑。

主要向人们讲述的是故宫的建筑,历史以及背后的故事。

2. 梁思成和林徽因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我国近代有名的人物。

两个人都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这部纪录片就是讲述的,这对夫妻的人生轨迹和建筑之间的故事。

3. 甲午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主要以平实客观的语气向观众展示了侵略战争的可怕,让人发人深思。

4.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也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凭借着里面的中国特色美食食材等一系列元素,在国内播出的非常火爆。

5. 大明宫大明宫是由著名导演指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耗时三年才拍摄完成,从侧面展现出了当初唐朝的盛世以及衰落的历史风云变幻。

6. 城市24小时这部纪录片主要是通过武汉,深圳,郑州,成都,厦门5个城市,一天24小时的真实生活场景,表达出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忽略了的美好。

7. 风味人间锋利人间是腾讯出品的纪录片,深刻的表达了中国人和美食之间的关系,向人们罗列了很多美食背后的故事。

8.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和甘肃宣传部联合录制,一共有10集,通过大量的情景再现为观众呈现了关于我国河西走廊的历史画卷。

9. 人世间人世间是以医院为题材拍摄通过人们面对病痛以及对于生死的考验,还有患者的视角,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人世间百态。

10. 二十二这部纪录片主要记录的是慰安妇的故事全片,以22位慰安妇的遭遇通过老人们和关爱他们的个人群体的口述,展现了他们以前痛苦的生活状况。

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300字

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300字

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300字《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叶君、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在央视电视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中播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3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300字1一如央视以往的纪录片水平,低沉磁性的旁白把故事唠成家常,镜头远远的扬起下落,旁人眼里不平凡的工作也朝九晚五的平凡如你我。

喜欢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精密却谦逊的钟表组,富于想象灵活的瓷器组,如织女一般的编织组,或是无处不在的木器组,无论是得心应手、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还是兢兢业业、诚恳努力的徒弟们,故宫的某些宫殿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习惯骑着自行车穿梭来往,他们敲打出墙的一枝红杏共享着脚下皇城土地孕育的硕果,他们把生活过的很慢,似乎与北京这座快节奏的都市格格不入,但他们却都享受着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致密感。

他们在故宫修文物,缝缝补补的是历史的足迹,敲敲打打的是生命的延续,延延绵绵一代代传承的是工匠之魂。

令人艳羡的工作地点,考验耐心的工作内容,没有简单是不简单的。

至今都记得木雕佛像的禅机:文物乃死物,修补的不是其残破的躯体,而是凝结在里面匠人的精神,决定佛像面孔的不是条条罗列的精确尺寸标准,而是雕刻者的心。

几只御猫绕膝,几株青草没眼,与几百年几千年前的文明打照面儿,细数风流,人生不枉已矣!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300字2记得四五年前我独自去北京办签证。

等待递材料的日子又长又无聊,我几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后再没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宫。

不为什么,只是觉得那是个氛围挺沉重的地方,不适合我当时焦灼的情绪。

春末的北京阳光那么好,因为并不是节假日,故宫里并没有太多的人。

我一个一个进去那些光线幽暗的展厅,玻璃展柜上粘满了无数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脸油印子。

那些展品发着暗暗的雅雅的光泽,我很缓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着它们被保存下来所经历的那些岁月或是战火,不由得肃然起敬。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600字5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600字5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600字5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由叶君、萧寒执导,王津、亓昊楠、屈峰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1昨晚一口气看完这三集的纪录片,时时有泪目的冲动,但那只是出于我始终以来对故宫的莫名深爱,以及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自豪和对这些大师们的敬重。

但是今日做家务时,一种慢悠悠、稳当当的节奏感支配了我,这时又一下子想起了这部纪录片,和那些闲散而踏实地生活在故宫的人们。

我特别宠爱这种淡然的、不慌不忙的节奏。

在浮躁的生活里,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后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去做好一件事,这真的难得,带来的也会是别样的成就感。

这也是故宫里的大师们对待修文物的看法。

修复精密的钟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让装饰盘上每一个翅膀、每一处关节动起来;修复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亲自采集;丝织品要亲自缂丝,女子不能涂香水、化妆,保持最本真的状态,用肉眼去调整每一点色差;面对陶器、青铜器,一点点的调色、上釉,做旧如旧,点滴也马虎不得;书画作品复原,拉起薄如蝉翼的纸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毁掉一幅无价之宝。

年复一年地做着这样的工作,感觉纪录片里的大师个顶个儿地性子温顺、耐烦,心态分外平和。

在故宫的偏院里,他们自己种树、种菜、打水、扫地、采果子、开开幽默的小玩笑,在纷纷扰扰的现代世界过着与世无争的古代生活。

从这部纪录片里,其实可以看出中国人祖辈的生活看法。

上等的工艺品,绝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机械制造批量得到。

中国人的书画、织品、器具,无一不是慢工出细活儿,这里面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是金钱,更是情感和风骨。

而在今日的喧嚣世界,我们更该去留住这种心无旁骛的较真看法。

我情愿信任,真能成事儿的,总会是能传承这种精神的一批人。

此外,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做事,更似乎平白多了股信念,似乎在心里某处就是知道,这么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就能走到终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瞥
导读:本文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瞥,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纪录片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国民人文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电视台很少给纪录片安排独立的播出时间,更不用说在黄金时间段播出了。

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如今中国电视被分成了三大块,新闻、电视剧和娱乐节目。

纪录片很少引起轰动。

按照现在的状况,观众很难养成收视纪录片的习惯。

虽然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在探讨中国纪录片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平心而论,大多数电视观众对纪录片的概念恐怕还是很生疏的。

从理论上说,所有严肃的人文观念都是需要普及的,新闻如此,纪录片也是如此。

这个普及的过程也是培养观众收视习惯的过程。

如果说新闻是一个社会非常态的真实写照,那么,纪录片则是这个社会常态的真实反映。

也就是说,纪录片是非新闻化的、日常的、静态的、过程式的、讲述普通人生活的、可以有观点的电视作品形态。

正因为如此,纪录片的真实和新闻的真实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

1997年初,大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时间可以说是非常及时的,这就增加了这个片子的影响力。

纪录片的播放可以分为常规播放和非常规播放,前者是指日常的、固定时间的、便于观众按时收看的播放形式,后者则是指突发的、配合型的播放形式。

英国是纪录片大国,有很长的纪录片历史传统,BBC广播公司
的纪录片是很有影响的,它经常围绕重大事件和突发事变来播放一些纪录片,并且常常是在黄金收看时间。

电视纪录片中,我认为记者采访的痕迹越少越好。

因为在纪录片中,主观的色彩越少越好,越客观,越真实。

在这一点上,新闻片的真实与纪录片的真实是不一样的。

新闻片的真实本身就包括了记者参与的真实,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在现场本身就证明了新闻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新闻界要强调加强现场新闻。

让我不能理解的是,现场短新闻的概念是什么?因为从目前的新闻概念看,新闻绝大部分都是短时间内发生的,难道记者在现场还能延长新闻的过程吗?可以说,现在大多数长新闻都是媒介“创造”出来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度报道,或者叫调查性新闻。

而纪录片的真实,倒是尽量让观众忘记记者的存在,换句话说,观众是通过摄像机这个眼睛去看纪录片中的人物。

因此,我发现许多记者的提问显得意义不大,这种提问经常成为过于简单的话题过渡,有时甚至会变成一种主人公完整谈话的干扰。

我觉得如果纪录片中记者的提问不是很有趣,或者不能激发主人公的某些观点,那么最好把记者的提问隐去。

这样纪录片中的记者提问就成为一种电视的前期工作。

这方面,北京电视台拍摄的有关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纪录片就处理得很好,在这个片子里,摄像机取代记者成为主人公最接近的无声伙伴。

中央电视台的《地方台30分钟》曾经是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纪录片栏目,但是这个栏目原来的定位有点问题,看上去像是中央电视
台给各地电视台提供一个窗口,让各台展示自己的节目。

通俗的说,就是太局限于电视圈了,很多电视圈内的人都知道这个栏目,但是老百姓就很难说了。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栏目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好的纪录片普及工作。

现在,中央电视台能够围绕几个主题来组织全国的电视台拍纪录片,这就等于把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像系列纪录片《中国家庭》和《中国人》,不仅有历史价值,也有人文价值。

我个人觉得,如果这些题目能够再小一点,就好了。

比如,中国人这个题目具体化到普通的中国人,就会使人物选题更加集中和突出。

另外,把中国人作为一个大题目来拍纪录片,多少有点外宣片的色彩。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纪录片在选题和拍摄时,也应该考虑节目的定位,要明白这个片子是拍给谁看的。

电视新闻和电视娱乐节目在这方面解决得不错,纪录片一直忽略这个问题。

《生活空间》的品牌术语“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了节目定位问题。

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后,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都有一个定位问题。

《生活空间》制片人陈氓有一个观点很流行,就是将熟悉的生活陌生化。

听上去,这话像是语言游戏。

纪录片是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还是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进一步说,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有没有可能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把陌生的东西熟悉化,可以说是标准的顺向思维,是顺时针思考,是人类通常容易接受的。

而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则相对来讲可以算是逆向思维,是逆时针的想象,是人类原来不大适应的思考方式。

从学术上说,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是一个新颖
的提法,具体说,怎么实现这种想法呢?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显然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纪录片能够把这种生活陌生化,当然就等于完成了这个理论转换。

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推理,新闻报道就可以说是把陌生的东西熟悉化。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