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教案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地二节自然环境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地二节自然环境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优秀教案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复杂的气候环境,包括气温、气压、风力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掌握气温、气压、风力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2.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2.气温、气压、风力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学生的互动参与,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气象图表、气象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气象、了解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2.讲解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讲解气候的定义、组成要素、类型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3.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讲解气温、气压、风力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气象要素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和影响。
4.互动探究: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醒学生要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2.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和参与,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主要自然环境类型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自然环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掌握主要自然环境类型的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主要自然环境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案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问题。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案例,分析其特点和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案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提问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自然环境有什么认识?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详细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等要素。
呈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表或动画形式。
提问: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自然环境案例,从案例中总结出该环境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的PPT。
2.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实例材料。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组成。
2.呈现(10分钟)讲解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例中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并汇报成果。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例,总结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6.2 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自学引导: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接下来我们开始了解亚洲所呈现给我们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了解亚洲的地形与地势,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上学期学习的地图那一节的内容,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什么地形图?活动(1):读课本P7页6.8图,完成:亚洲的地形以______、______为主;并在图6.8中用圆圈圈出以下地形区,观察它们的位置并记住。
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蒙古高原、伊朗高原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主要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观察以上列出的地形区的位置,说说亚洲的地势有何特点?活动(2):读课本P7页6.8图,完成: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请同学们读6.8图;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如:黄河、长江流入洋,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入洋,湄公河流入洋,恒河、印度河流入洋。
查阅相关资料,说一说亚洲最长河__________;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____________(提示: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特点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部,向四周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是、死海是世界点。
(参考教材P8阅读材料)活动(3):阅读教材P8活动,思考并回答活动所提问题。
活动(4):读课本P10页6.13图,完成:亚洲主要有种气候类型,缺失气候。
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它的分布范围主要为;结合影响气候的因素,简要分析一下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提示:从海陆位置和地形方面思考)活动(5):读课本P10页6.13图,完成:亚洲沿北回归线地区都分布着______种气候,自西向东气候类型不同,通过课本以及回顾上学期所学知识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说明亚洲季风气候显著,想一想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呢?季风气候在降水方面都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盛行风,降水。
人教版七下地理 《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下地理《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各个要素割裂开来,不能很好地理解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自然环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自然环境问题案例。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的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年级地理下册6_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1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1、利用亚洲气候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重点)2、利用亚洲地形图、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河流特征。
(重点)3、简述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4、通过复习亚洲的世界地理之最,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教学模式】诱思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精当点拨”,当堂达标。
【教学方法】地图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及教学课件读图析图探究新知使用多媒体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一)气候复杂多样【自主读图】读课本图6—2—6和P10内容,思考回答下列各题:(1)读图找出亚洲的气候类型,说说分布最广的是哪一种?(2)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亚洲缺失的气候类型。
(3)读图分析亚洲气候的特点。
(4)分析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成因。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精当点拨】教师对疑难问题引导点拨1、游戏:我说你指要求:教师说出亚洲的任一气候类型,学生在图上快速的指出,看谁指的即对又快。
2、点拨:亚洲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影响因素: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板书】亚洲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教师语: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我们来探究(二)季风气候显著。
(二)季风气候显著。
使用多媒体展示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读图析图】1、读图说出亚洲冬季风、夏季风的风向。
2、找出冬季风、夏季风分别从哪里吹来?3、找出亚洲的三种季风气候类型,说说它们的分布特点。
(一)气候复杂多样【自主读图】学生读课本图6—2—6和P10内容,思考回答下列各题:(1)全球共有12种气候类型,亚洲有种,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气候。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优质教案-学习文档

教案3: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内容来源: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主题:地形和河流课时:第一课时共2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胡艳霞/巩义市小关镇第一初级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材分析在上一节学习认识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本节深入学习认识大洲的自然环境。
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
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好的归纳亚洲地形、水系、气候的特点,体现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节内容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大部分。
3、学情分析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分析地形、水系、气候等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
虽然上册书已经学习过世界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但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却很陌生。
所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前备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学习目标1、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地形特点。
2、阅读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
3、通过读图,讨论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1、阅读p7地图6.8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
达成目标12、阅读p7地图6.9地形剖面图,分析亚洲地势特征。
达成目标13、阅读p7地图6.8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及其流向。
达成目标24、读图讨论分析地形特征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达成目标3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长城、泰国景观、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中国、亚洲、日本……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1.第六章 亚洲 6.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利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2.观察亚洲地形图、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河流特征。
3.简述亚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气候和河流特征
难点: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情景导学、问题导学、独立探究、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图说地形。
候?同位合作尝试。
过渡:解释小雨的困惑,让我们大体了解了亚洲气候,很庞大的气候信息量,下面我们小组内群策群力,对这些气候信息一块再来梳理归类认识。
过渡:解释小雨的困惑,让我们初步了解了亚洲河流,下面我们小组内群策群力,一块再来归类梳理气河流息。
合作探究
河流
五、合作探究-归纳特点
归纳导引1.分析P12表格11条
世界长河有条在亚洲,形成亚洲
河流的一个特点①亚洲是世界上
长河的大洲。
思考特点①与面积、地形的关
系。
:A.11条世界长河7条在亚洲,
亚洲是长河最多的大洲,这记为特
点①。
B.上节课学习了亚洲面积广、地
形复杂多样,特别是雪山融水常形
成大河水源;刚刚了解了气候复杂
五、分组合作-探究归纳
1.再看P12段1分析表格,借助
归纳导引1.归纳探究河流特点①,
及其与面积地形气候的联系。
A.在P12段1上标画特点①
B.理解面积、地形气候对特点①
与的影响。
2.再次阅读P12段2,观察河流
分层
递进
再学
归纳
切块
归纳
化难
为易
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主备人许丽华审核人王守丽上课时间编号
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
学习目标:
1、知道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
候对农业的影响等。
自主学习
复杂的气候(阅读课本P10-P11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地跨带、带、带;东临洋、北临洋、南临洋。
2、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具有、气候分布广
和气候显著的特点。
3、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是世界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特点最典型的地区。
4、季风气候,冬季盛行风,降水;夏季风盛行风,降水。
5、季风气候,有利于,但是降水很不稳定,容易发生灾害。
小组合作
任务1:读课本P10图6.13亚洲的气候类型图分析:
(1)亚洲主要有几种气候类型?哪几种?说明亚洲气候有何特征?
(2)找出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它的分布范围。
(3)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是哪几种气候类型?说明亚洲气候有何特点?结合P11页文字,说说这三种气候有何优劣?
(4)结合课本P11页图6.14,说说五种景观大致分布在亚洲的什么位置?对应哪种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有何特点?
任务2:完成P12活动题,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
当堂检测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
(1)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
①②
③④
⑤⑥
⑦⑧。
(2)亚洲各种气候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
是气候,降水量最多的
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是气候,全年炎热干燥的
是气候。
(3)下列关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南跨越纬度大 B.东西距海远近差异大
C.河湖众多及植被类型多,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 D.地形复杂,起伏大,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4)我国东南部与红海沿岸地区纬度大致相当,但我国却没有沙漠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5)从图上可知,亚洲地跨、、三带,其气候特点是、、。
课堂小结
亚
自
然
环
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