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

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

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四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

容词、名词还有数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例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例3:“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例4:“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例5:“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句子的主语是单于。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

例6;又如: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例7:《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例8;《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又如前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也是省略宾语的使动句。理解时都应该补上宾语。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例9;焉用亡郑以陪邻

例10;.项伯杀人,臣活之。

例1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例12;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例13;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例12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例13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4: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15: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16: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第三册《石钟山记》)鸣,使……鸣叫。……动词作使动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又如:

例17: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例18;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又如例19: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其实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例20: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文言文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作使动用法。前提条件有三:形容词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为动词;这个词表示的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例2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句中的“苦”、“劳”表示的是“心志”、“筋骨”的状态,是使动用法。

。例2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2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

例25: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例2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

例27;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8:洁其居,美其服 (使……洁;使……美)

例29: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

例3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

例31: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例32: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削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不同于意动用法

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

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3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夜泊瓜州》

“绿”带上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动词,意思为“使。。。绿” “使。。。。。变绿”

意为: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乡

例34:

是以令吏人玩客所馆,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子产坏晋馆垣》)

“完”字应该理解为“使。。。。完好”,“高”应理解为“使。。。高大”,“厚”应该理解为“使。。厚实”

译: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使它完好,使馆门加高,使围墙加厚,使宾客使者不会感到担心。

例3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愚”应该理解为“使。。。愚昧”

译:于是废除了以前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书籍,以此来达到使百姓愚昧的目的。“废”废黜,废除。“道”施政之道,治国之道。

例35:“令愠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是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

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

例36: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例37;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使。。。安逸

例3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稳固

例39: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例40: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例41:贤哉,回也!

使。。品德贤

例42:美乎哉,山河之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使。。。壮美

例43:“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梅雨》中的“暗”是使动用法,使。。。变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

例44: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例45: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6:洁其居,美其服 (使……洁;使……美)

例4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

例4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

例49: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例50: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削弱)

判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方法,可参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不多见。

例5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53: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鸿门宴》)

加下划线的名词都表示的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关系。

例54:既东封郑 (使……成为边界)

例55:阙秦以利晋 (使……得利)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56: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5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也不多见。

例58: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59: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鸿门宴》)

例60: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22》

例71:.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例7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例7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特别例外: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

例7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同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例75: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例76:.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例75中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例76中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例77:左右欲刃相如。刃(砍杀:)

例78: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例79:二月草已芽。芽(发芽)

例80:春气动,鲜不疫也。疫(染上瘟疫)

例8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

例82: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志(向往)

例83:籍吏民,封府库。籍(给……登记户口)

例84:刑人如恐不胜。刑(惩罚)

例85: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例8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

例87:、吾二臣者,皆不欲。臣(做家臣)

例88: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在这里,意为“使……成为疆界”:

句子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即要灭掉郑国。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8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例90: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例9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

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例9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略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例93: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例94:六王毕,四海一。(“一”是使。。。统一的意思)

例95: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在这里是使,,全、满的意思)

例96: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使。。。专一的意思)

例97: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使。。。二心)

例98: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例99: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例100:.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97中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96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以上内容来自几天的电脑百度搜索以及各类文档的保存再加以纯手工打字整理而成,实属我的心血之作。

形近字 形近字组词大全已经打印

形近字组词大全 肖(生肖)消(消失)霄(云霄)销(销售)削(削皮)逍(逍遥)锁(开锁)峻(峻峭)董(古董)懂(懂事)重(重量) 虾(虾米)吓(吓唬) 驴(毛驴)户(户口)护(护士)驭(神驭)妒(妒嫉)炉(炉火) 渊(深渊)洲(亚洲) 旨(圣旨)脂(胭脂)指(手指) 缩(缩小)宿(住宿) 蚕(蚕蚁)吞(吞咽)蛮(野蛮)舌(舌头)蚤(跳蚤) 搅(翻搅)觉(睡觉)捎(捎信) 嘉(嘉年华)喜(喜欢)熹(熹微)鼓(鼓励) 基(基地)箕(簸箕)其(其他)甚(甚至) 坝(大坝)观(观看)则(原则)狈(狼狈)财(财宝)败(失败) 喷(喷涌)愤(气愤) 旭()旮(旮旯)尬(尴尬) 略(策略)备(备课)咯(咯噔)胳(胳膊)格(田字格)络(网络)洛() 谛(真谛)帝(帝王)啼(啼叫)缔(缔造)嗷(嗷嗷叫) 履(步履)覆(覆盖) 宴(宴会)晏(晏子使楚) 斩(斩断)崭(崭新)轨(铁轨)软(柔软)轮(车轮)轻(轻重)惭(惭愧)暂(暂时)拆(拆开)渐(逐渐)折(打折) 凯(凯旋)铠(铠甲)嵌(嵌入)改(改正)皑(皑皑白雪) 岳(岳父)丘(土丘)兵(士兵)乒(乒乓)宾(男宾) 穆(肃穆)慕(羡慕)稼(庄稼)移(移动) 戚(亲戚)威(威力)成(成功)武(武术)咸(咸盐) 绪(情绪)靠(依靠)啡(咖啡)悲(悲惨) 刊(刊物)刑(刑法)到(到来)形(形状)判(审判)汗(汗水)则(法则) 侣(伴侣)吕(姓吕)宫(宫廷)官(长官) 娱(娱乐)误(误会)蜈(蜈蚣) 糕(糕点)羔(羊羔)精(精典)糊(糊涂)粮(粮食)糟(糟糕) 趟(赶趟)尚(尚且)趋(趋势)超(超过)躺(躺下)倘(倘若)绱(绱鞋) 黯(黯淡)暗(黑暗)默(沉默) 垫(垫子)热(热气)执(执著)势(势力)誓(誓言) 杠(双杠)工(工人)扛(扛抢)功(成功)贡(贡献)杆(木杆)红(红色)虹(彩虹)江(长江) 摄(摄影)蹑(蹑手蹑脚)撮(一撮毛) 纠(纠纷)叫(叫声)收(收获) 愈(愈合)愉(愉快)喻(比喻)偷(小偷)输(输赢)态(态度) 绩(成绩)责(责任)渍(油渍)债(欠债) 糊(糊涂)湖(湖水)蝴(蝴蝶)胡(二胡) 沮(沮丧)咀(咀嚼)且(并且)阻(阻拦)祖(祖国)组(小组)姐(姐姐)泪(眼泪)助(帮助)租(出租) 檐(屋檐)赡(赡养)瞻(观瞻)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14.知天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5.耳顺:指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16.花甲:亦指60岁。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8.从心:亦指70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太平广记·辛夤逊》:

古汉语常见几组文字现象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一)古今字定义 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的一组字。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 清儒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二)古今字形成原因及构造方式 1、同音假借 同音假借是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1)為本來意義造字: 北—背士無反北之心。(《戰國策·齊策》) 孰—熟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成公二年》) 莫—暮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然—燃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此外还有“西—栖、其—箕、須—鬚、采—採、求-裘”等字。 是即为本字造字,又为假借义造字。 (2)為假借義造字 辟—避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辟—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辟—嬖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 辟—譬辟如行遠必自邇。(《禮記·中庸》) 辟—僻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左傳·昭公十九年》) 舍—捨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卒—猝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此外还有:“采-採-彩-綵、云—雲、栗-慄、戚-慼、乌-呜”等字。实际上如战栗、忧戚等还用古字的现象。 2、同源分化(引申假借) 同源分化是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 (1)為本義造字: 奉—捧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賈—價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益—溢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責—債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戰國策·齊策》) 此外还有“要—腰、文—紋、止—趾、隊—墜、州-洲、原-源”等字。 (2)為引申義造字 禽—擒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屬—囑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取—娶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經·齊風·南山》) 竟—境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 反—返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 景—影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弟—悌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 知—智《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共—供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僖公四年》) 唱—倡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

常见的形近字组词

常见的形近字组词

常见的形近字组词 A 蓑 su ō 蓑衣 哀 āi 悲哀 哀伤 哀悼 衷 zh ?ng 苦衷 衷情 衷心 衰 shu āi 衰退 衰弱 衰败 熬áo 煎熬 熬药 熬粥 傲 ào 骄傲 傲慢 傲气 B 拔 b á 挺 拔 坚忍不拔 拨 b? 拨 款 拨乱反正 班 b ān 班长 班组 班车 斑 b ān 斑马 斑点 斑痕 帮 b ān ɡ 帮助 帮忙 帮凶 绑 b ǎn ɡ 绑架 捆绑 绑定 伴 b àn 伙伴 伴随 伴奏 拌 b àn 拌和 搅拌 拌匀 傍 b àn ɡ 傍晚 依山傍 水 膀 b ǎn ɡ 肩膀 膀 子 榜 b ǎn ɡ 榜样 光荣榜 磅 b àn ɡ 磅秤 过 磅 抱 b ào 拥抱 抱歉 抱怨 饱 b ǎo 饱满 吃饱 饱 和 胞 b āo 同胞 细胞 刨 b āo 刨花 刨 刀 暴 b ào 暴动 暴露 暴发 爆 b ào 爆发 爆炸 爆竹 瀑 p ù 瀑布 被 b èi 被子 被迫 被动 玻 b ? 玻

璃 彼bǐ彼此 彼 岸 坡pā坡 度 上 坡 山 坡 破pò破 除 破 坏 破 灭 披pī披 露 披 靡 披 着 辟bì复辟 臂bì臂膀 胳 臂 壁bì墙 壁 峭 壁 壁 虎 璧bì璧 玉完璧归赵 避bì避 雨 逃 避 避 暑 蔽bì遮 蔽 躲 避 逃 避 编biān 编 辑 编 者 编 导 骗piàn 欺 骗 骗 子 哄 骗 篇piān 篇 幅 篇 章 诗 篇 遍biàn 遍 布 遍 地 遍 及 匾biǎn 匾 额 挂 匾 红 匾 兵bīnɡ 兵 力 士 兵 当 兵 乒pīnɡ乒乓 球 乓bānɡ 乒 乓 辩biàn 辩 护 辩 论 辩 证 辨biàn 辨 别 辨 识 分 辨 辫biàn 辫 子 小 辫 瓣bàn 两 瓣 花 瓣 脖bó 脖 子 勃bó 蓬 勃勃勃生机 膊bó 胳 膊赤膊上阵 搏bó 搏 斗 搏 击 脉 搏 博bó 渊 博 博 士 博 大 哺bǔ 哺 育 哺 乳 捕bǔ 逮 捕 捕 获 捕 捉 脯pú 胸 脯 蒲pú 香 蒲 蒲 草 铺pū铺铺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背诵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形近字举例

形近字举例 延:诞,蜒 奄:掩,淹,俺, 彦:颜,谚 央:秧,映,殃, 扬,杨,汤,场,肠 羊:详细,样品,洋人,鲜,群 夭:袄,沃,跃,妖, 尧:饶,绕,浇,挠,烧 遥,摇,瑶,谣 舀:稻蹈 也:弛,驰,他,她,施, 业:亚 页:顽,烦,领,顺,须,项颈顾颐颌倾颇以:拟,似, 矣:挨近,埃及,唉声叹气 大:太,犬 义:仪,议 亦:迹,峦,恋,变,弈,奕,蛮 译,择,泽,驿,绎 易:惕,踢,剔,锡,赐 营,莹 永:咏,泳,脉, 甬:通,痛,桶,诵,捅,俑,涌, 用:拥,佣, 尤:忧郁,优秀 由:迪,笛,油,邮,抽,袖,柚,庙 酉:酒,酥,酬,醉,配,酿 又:权,杈, 幼:窈,坳,拗不过 于:宇,吁,迂, 余:涂,途,斜,叙,徐,除 鱼:鳅,鲜,鳍,鲸,鲇 俞:愉,输,愈,榆,喻,偷,瑜 羽:翔,翩,翘,翻,翅,翱 雨:霎,雾,雷,雪,霜,霆,雹 聿:律津

元:远完玩园 员:陨,损 原:愿,源, 援,暖,缓 约:药 月:朋友,膊,脯,育,肓,脊,背 云:芸,动,运,耘 匀:均,钧 赞,替,潜 燥,操,躁,澡,噪,藻, 则:测,侧,铡, 曾:增加,赠送,僧,憎 乍:作,昨,诈,炸, 詹:檐,瞻 斩:渐,崭,暂 展:辗,碾, 占:沾,粘,站,战,黏,帖,贴,玷 章:障,彰,獐子 召:招,照,沼 兆:挑,桃,窕,逃 者:都,煮,暑,署,躇,诸,绪,赌,睹,堵真:慎,填 诊,珍,趁 枕头,热忱,沈阳 争:净,静,挣,铮,睁,琤,狰 正:证,征,歪,焉,惩,症状 之:乏,芝,泛 支:枝,技,歧,鼓,肢,岐山 直:植,值,殖,置, 止:址,趾,耻 只:识,织,职,枳,帜 至:侄,窒,倒,到,致 舟:航天,舰队, 周:凋,调,调(tiáo),绸缎,雕,稠 朱:株,珠, 主:注,往,柱,驻,住, 住:维,推,堆,准稚雅锥雏惟唯雄帷雇椎难售状,壮,妆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大纲中,没有对学生作语法的要求,但是,无论现代阅读中对于字词句篇的把握还是文言学习中对于实词虚词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句子的理解翻译等等,哪一个知识点的积累、掌握和运用,不需要从语法的高度去理解把握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惟其这样,才能从浩瀚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把握语言规律,真正的学好文言文。笔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整理编辑本文的。本资料供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复习备课参考。 全文的大纲: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三、古书中的用字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六、同义词的辨析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八、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九、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十一、代词 十二、副词 十三、介词和连词 十四、语气词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

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

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 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编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思考题 一、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 二、熟悉《康熙字典》、《辞源》、《经籍纂诂》等书的分工,解释体例 和检索方法。 三、名字解释:直音法、反切法、四角号码查字法。 作业题 一、试将下列旧注音法注音转换为现代汉语拼音: 生上农去社阴难上 去演切去愿切普班切锄针切 胡郎切都滕切相居切力盐切 二、查检下列汉字在《康熙字典》中所属的部首(以这些字的繁体为 准): 王()兆()丹()中() 及()臾()刍()归() 问()严()亚()鼐() 黌()颖()罪()表() 三、查《辞源》,指出下列词语的出处并加以解释: 1、灭此朝食 2、双豆塞聪 3、匪夷匪惠 4、响遏行云

5、变徵 5、虢公台 7、旧雨 6、祥桑 四、给下面这段短文加上标点: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也 (二)汉字的构造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思考题 一、象形文字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二、什么是六书?其分类细目的名称、次序、含义如何? 三、什么是偏旁?什么是部首?什么是文字学部首?什么是检字法部 首? 四、什么是声符?什么是意符?具有怎样关系的声符有互相通用的可 能?具有怎样关系的意符有互相通用的可能? 五、什么是古今字?什么是异体字?什么是繁简字?古今字、异体字、 繁简字的成因如何?古今字与异体字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六、汉字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作业题 一、指出下列汉字结构各属六书中的哪一类:

小学生常见多音字与形近字

页眉内容 1 多音字组词语 曲 q ǔ曲子 歌曲 曲调 乐曲 q ū弯曲 弯弯曲曲 曲折 还h ái 还有 还是 还能 Hu án 还书 还家 还给 漂pi āo 漂浮 漂流 p i ào 漂亮 背b èi 背上 背书 背后 背包 B ēi 背书包 背上 兴x ìng 高兴 高高兴兴 兴趣 x īng 兴奋 兴旺 复兴 兴中华 都d ōu 都是 全都 都有 d ū都市 首都 都城 成都 为w éi 成为 以为 认为 为难 w èi 为了 为什么 因为 转zhu ǎn 转身 转过 转弯 转向 zhu àn 转圈 转动 打转 旋转 中zh ōng 中间 中央 当中 中学 zh òng 打中 中弹 奔b èn 奔向 嫦娥奔月 b ēn 奔跑 飞奔 没m éi 没有 没来 没了 m ò沉没 淹没 没收 分f ēn 得分 分数 十分 分享 f èn 分量 当d āng 当时 当心 当地 当然 d àng 当作 当成 好h ǎo 好人 好事 真好 h ào 喜好 爱好 好学 好动 扎z ā扎起来 扎头发 zh ā扎实 zh á挣扎 重zh òng 重要 重视 很重 ch óng 重新 重写 重来 倒d ào 倒车 倒水 倒退 d ǎo 摔倒 倒下 只zh ī一只 zh ǐ只有 只好 只能 长ch áng 长江 长城 长发 zh ǎng 长大 成长 长高 乐l è快乐 欢乐 乐趣 yu è音乐 乐器 乐谱

“ABB”式 白乎乎、白花花、白茫茫、白生生、沉甸甸、干巴巴、光闪闪、光秃秃。黑乎乎、黑压压、灰溜溜、红扑扑、红通通、红彤彤、红艳艳、黄澄澄、黄乎乎、黄灿灿、活生生、金晃晃、金闪闪、金灿灿、急冲冲、急匆匆、假惺惺、娇滴滴、娇嫩嫩、静悄悄、空荡荡、空洞洞、空旷旷、蓝闪闪、蓝晶晶、蓝盈盈、乐呵呵、乐悠悠、乐滋滋、乐陶陶、乐融融、泪涟涟、泪汪汪、冷冰冰、冷清清、冷森森、冷丝丝、凉丝丝、凉苏苏、亮光光、亮闪闪、亮晶晶、亮堂堂、绿葱葱、绿茸茸、绿生生、绿油油、乱哄哄、乱乎乎、乱蓬蓬、乱腾腾、乱糟糟。满当当、慢腾腾、慢吞吞、慢悠悠、毛糙糙、毛烘烘、毛乎乎、毛茸茸、美丝丝、美滋滋、密麻麻、明晃晃、明亮亮、明闪闪、明皎皎、木呆呆。闹哄哄、粘乎乎、暖融融、暖洋洋、胖乎乎、蓬松松、平稳稳、气昂昂、气冲冲、气喘喘、气鼓鼓、气哼哼、气乎乎、气吁吁、怯生生、清凌凌、清幽幽、清粼粼、青幽幽、轻悄悄、轻飘飘、轻悠悠、晴朗朗、穷光光。软和和、软绵绵、热辣辣、热乎乎、热腾腾、热呼呼。傻乎乎、湿淋淋、湿漉漉、水灵灵、水汪汪、顺当当、甜蜜蜜、甜丝丝、雾蒙蒙、雾沉沉、雾茫茫、文绉绉、稳当当、乌溜溜、哇啦啦。喜洋洋、咸乎乎、香喷喷、香扑扑、响当当、笑哈哈、笑呵呵、笑眯眯、笑嘻嘻、笑吟吟、笑盈盈、血乎乎、血淋淋、兴冲冲、羞答答、虚飘飘、雄赳赳、眼巴巴、眼睁睁、硬梆梆、油光光、油乎乎、油花花、油腻腻、圆滚滚、圆乎乎、圆溜溜、圆鼓鼓、晕乎乎、阴森森、阴沉沉。脏乎乎、脏兮兮、贼溜溜、直盯盯、直勾勾、直溜

古汉语100个字

古汉语100个字 读史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生僻字和地名以及官衔,故下定决心将上述三者归纳。 (1)纛(音“道“)两种解释:一、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二、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2)恚(音“会”)意思为怨恨、愤怒。 (3)彖(音“团”、四声)《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彖辞。 (4)掾(音“院”)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旒(音“留”)两种解释:一、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二、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6)旱魃(音“拔”)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7)杨思勖(音“序”)唐玄宗时期宦官。罗州石城人,本性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后改姓。他跟随唐玄宗平定了宫廷政变,升左监门卫将军。开元年间,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屡立战功,是玄宗得力帮手。专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宠信与高力士相似。他虽然非常勇猛,不过性情也比较凶狠,对待俘虏十分残忍。杨思勖虽然是太监,但生性刚毅果决,有军事才能,只是性情凶暴,每次俘虏敌人,大多生剥其面,甚至剥去头皮,手下士卒,无不畏惧,也因此惟命是从,所向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出使幽州,被密报接受刺史张守珪的贿赂,唐玄宗大怒,命杨思勖杀之。杨思勖将牛仙童绑起来,生挖其心,砍去手足,割其肉而生吞,残酷无比。 (8)妫(音“归”)姓氏。 (9)姒(音“四”)姓氏。 (10)敕(音“赤”)帝王的诏书、命令。 (11)薨(音“轰”)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虿(音“拆”四声)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13)貔貅(音“皮休”)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14)彘(音“至”)猪的意思。 (15)豸(音“至”)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16)铉(音“眩”)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以提鼎两耳。也用来比喻三公等重臣。 (17)毓(音“玉”)生育、孕育。 (18)彧(音“玉”)意思为: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或用于人名,如荀彧。 (19)昱(音“玉”)意思为:明天、照耀。 (20)矟(音“硕”)长矛的意思,同“槊”。

义素分析法分析“看的方式”语义场

义素分析法分析“看的方式”语义场 摘要:“看的方式”的语义场可以归为同义语义场。通过义素分析的方法,并写出 每个词的基本义的义素表达式,来分析该语义场内的词之间的异同。词不仅有理 性意义还有感性意义,通过感性意义能更好的区别和运用同义词。 关键字:义素分析法,同义词辨析,看的方式 一、义素分析法在同义词辨析中的运用 同义词辨析一直以来都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不仅是在语言研究,还是在 语言运用中,甚至在语言的教学中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义素分析法是准确描写和 掌握词义的有效方法。词义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有若干层次的结构,义素是构 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将义素分析法引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可以对词义的微 观层面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把词义分割成若干个义素的组合,不仅有利于准确 掌握同义词之间的大同小异,还能提高人们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有利于第二语言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理解两个及两个以上抽象的同义词,加深对汉语词汇的理解 和运用。 本文主要通过义素分析法来分析比较“看的方式”的语义场,来说明义素分析 法在同义词比较中的运用。运用义素分析法的表达式来研究“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本文研究的看的方式词有:看、望、顾、瞪、瞥、瞅、盯、窥、伺、瞟、瞰。 二、“看的方式”的语义场义素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1.确立语义场 语义场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 的类。同义语义场相当于一些论著中讲的一组广义的同义词(即不包括等义词),它所包括的各个义位间大同小异。所谓的同,表现为基本义相同或者是基本义有 一部分相同。所谓的异,就是附加义不同,或者是基本义有一部分不同,又或是 不只是基本义有一部分不同附加义也不一样。“看的方式”语义场内的词是眼部动 作描写都有“用眼睛看”这一基本义项,因此,这些看的方式词都可以看作是“看” 这个词的同义词。那么“看的方式”就构成了一个眼部动作的同义语义场。根据义 素分析法的分析并通过表达式的比较,可以准确的辨析出同义语义场内各个词之 间的细微区别,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2.通过义素的具体对比分析“看的方式:看、望、顾、瞪、瞥、瞅、盯、窥、伺、瞟、瞰”的异同。 这些字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查到“看的方式”词的意义如下所示: (1)看: [动] 使视线接触人或物:~书|~电影|~了他一眼。 [动] 观察并加以判断:我~他是个可靠的人l你~这个办法好不好。 [动] 取决于;决定于:这件事能 不能成功全~你了|飞机能否准时起飞,要~天气如何。 [动] 访问;探望:~望|~朋友。 [动] 对待:~待|另眼相~|别拿我当外人~。 [动] 诊治:王大夫把我的病~好了。照料:照~l衣帽自~。 [动] 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表示预见到某 种变化趋势,或者提醒对方注意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好的事情或情况: 行情~涨|别跑!~摔着!|~饭快凉了,快吃吧。 [助] 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 表示试一试(前面的动词常用重叠式):想想~I找找~|等一等~l评评理~先做几 天~。 (2)望: [动] 向远处看:登山远~|一~无际的稻田。观看;察看:~风!观~|~ 闻问切。探望:拜~|看~。盼望;希望①:~子成龙l~准时到会。盼头;希望②:

常见的形近字组词

常见的形近字组词A 蓑suō蓑衣 哀āi 悲哀哀 伤 哀 悼 衷zh?ng 苦衷衷 情 衷 心 衰shuāi 衰退衰 弱 衰 败 熬áo煎熬熬 药 熬 粥 傲ào骄傲傲 慢 傲 气 B 拔bá挺拔坚忍不拔拨b?拨款拨乱反正 班bān班长班 组 班 车 斑bān斑马斑 点 斑 痕 帮bānɡ帮助帮 忙 帮 凶 绑bǎnɡ绑架捆 绑 绑 定 伴bàn伙伴伴 随 伴 奏 拌bàn拌和搅 拌 拌 匀 傍bànɡ傍晚依山傍水 膀bǎnɡ肩膀膀子 榜bǎnɡ榜样光荣榜 磅bànɡ磅秤过磅 抱bào拥抱抱 歉 抱 怨 饱bǎo饱满吃 饱 饱 和 胞bāo同胞细 胞 刨bāo 刨花 刨 刀 暴bào暴动 暴 露 暴 发 爆bào爆发 爆 炸 爆 竹 瀑pù瀑布 被bèi 被子 被 迫 被 动 玻b?玻璃 彼bǐ彼此 彼 岸 坡pā坡度 上 坡 山 坡 破pò破除 破 坏 破 灭 披pī披露 披 靡 披 着 辟bì复辟 臂bì臂膀 胳 臂 壁bì墙壁 峭 壁 壁 虎 璧bì璧玉完璧归赵 避bì避雨 逃 避 避 暑 蔽bì遮蔽 躲 避 逃 避 编biān 编辑 编 者 编 导 骗piàn 欺骗 骗 子 哄 骗 篇piān 篇幅 篇 章 诗 篇 遍biàn 遍布 遍 地 遍 及 匾biǎn 匾额 挂 匾 红 匾 兵bīnɡ兵力 士 兵 当 兵 乒pīnɡ乒乓球 乓bānɡ乒乓 辩biàn 辩护 辩 论 辩 证 辨biàn 辨别 辨 识 分 辨 辫biàn 辫子 小 辫 瓣bàn 两瓣 花 瓣 脖bó脖子 勃bó蓬勃勃勃生机 膊bó胳膊赤膊上阵 搏bó搏斗 搏 击 脉 搏 博bó渊博 博 士 博 大 哺bǔ哺育 哺 乳 捕bǔ逮捕 捕 获 捕 捉 脯pú胸脯 蒲pú香蒲 蒲 草 铺pū铺床 铺 上 部bù部队 部 署 部 门 陪péi 陪同 陪 衬 陪 伴 培péi 培养 栽 培 培 育 赔péi 赔偿 索 赔 理 赔 倍bèi 倍数 加 倍 C 采cǎi 采取 采 购 采 访 彩cǎi 彩霞 彩 虹 彩 电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童”是“同”的假借字。《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现象在古书中极为常见,尤其是先秦古籍,假借字出现的频率很高。以《诗经》中的《卢令》篇为例,这首诗短短六句,二十四字,其中假借字就有六个,占全篇总字数的四分之一。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第五十五章:“蠭疠虫蛇弗赫,据鸟孟兽弗捕。”除“蠭”是“蜂”的异体,“赫”是“螫”(shì)的形讹,“据”是“鸷”的音误,“虫”是“虺”的古字外,“疠”、“孟”、“捕”分别是“虿”(chài)、“猛”、“搏”的借字。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望文生义,不仅扞格难通,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曲解前人的原意。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不能理解成蓝溪的水厌恶生疏的人。句中的“厌”是“餍”的假借字,诗说蓝溪的水饱餐活人,即多少人葬身鱼腹之意。《管子?重令》:“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句中“离患”与“犯难”并列,“患”与“难”(nàn)同义,“离”与“犯”也应该同义。“犯”的意思是干犯,有触及义,在此句中释为遭遇、遭受,则知“离”是“罹”的假借字,“罹患”也是遭受祸患。如果不懂假借,望文生训,把“离患”解释为脱离祸患,就恰好把意思说反了。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可见在阅读古书时,不可拘泥于字形,而应当按照通假的原理去寻求本字。 按照习惯说法,通假字分为“本无其字”的通假和“本有其字”的通假两大类,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划分的。象《战国策?秦策二》“往而不能反”的“反”字,本义是反覆、翻转(《说文:“反,覆也。”),去而复回是其引申义,这个意义后来才加意符“辵”(chuò,乍行乍止)写作“返”,这是后起字。严格地说,这类字属于古今字的范畴,说成“本无其字”的通假是不够科学的。“本有其字”的通假,指的是本字和借字当时都已存在,不用本字而用借字。通假字实际包含的对象应是这后一类的字。当然,有些通假字也是先借后造,但与古今字是根本不同的(说在后文)。 从音韵学的角度划分,通假字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声韵皆同(声调不计)。《墨子?尚贤中》:“蚤朝晏退。”蚤通早。蚤与早同为精纽、幽韵。《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漆身为厉。”厉通癞。厉与癞同为来纽、月韵。这种类型叫做同音通假。 (二)声同韵近。《论语?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通无。这两个字上古同为明纽。亡,阳韵;无,鱼韵。阳鱼二韵对转。《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胡通何。胡与何同为匣纽。胡,鱼韵;何,歌韵。鱼歌二韵通转。这种类型叫做双声通假。 (三)韵同声近。《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作通斮(zhuó,削。按《尔雅?释器》作“鱼曰斮之”,郭璞注:“谓削鳞也。”)。作与斮同属铎韵。作,从纽;斮,庄纽。从庄准旁纽。《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信通伸。信与伸同为真韵。信,心纽;伸,审纽。心审邻纽。这种类型叫做迭韵通假。 (四)声韵皆近。《诗?大雅?荡》:“侯作侯祝。”作通诅(诅咒);作,从纽、铎韵;诅,庄纽、鱼韵。从庄准旁纽,铎鱼二韵对转。《老子》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兑通穴(从俞樾说)。兑,定纽、月韵。穴,匣纽、质韵。定匣邻纽,月质二韵旁转。这类声与韵都相近的通假,权且称之为音近通假。有人说“声韵连转”,揆其“连转”之意,盖谓辗转相通。甲字与乙字通,乙字与丙字通,甲字也可与丙字通。或者先双声转而后迭韵转,或

古汉语常用字字义

古汉语常用字字义 A 阿:偏袒 艾:停止(方兴未艾)谙:熟悉 按:巡视;考察 B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报:给……回信、答复 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北:打了败仗往回跑 悖:违背备:完备 本:根源擘:大拇指逋:逃亡俾bǐ:使 比:并列,接连地,勾结、比较,等到 嬖:宠爱 必:一定,假如 弼:辅佐庇:遮蔽 伯:排行第一,称霸 C 采:文章的辞藻 骖:三匹马拉的车 苍:灰白色操:操守曹:辈(类、属、侪、徒、等) 逞:炫耀,显示 媸:丑弛:放松 驰:疾行褫:夺 彻:通达、贯曾……不:连……都 差:稍微的(差强人意) 觇:偷看婵娟:美好之貌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 朝:一日、朝见 车:牙床(辅车相依) 掣:牵引,拉(掣肘) 沉:古代常写做“沈”陈:陈列,通“阵”乘:古代一车四马 丞:辅助啻:仅仅,只有 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 令或诏书 饬:整顿、整治 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 稠:多而密初:才、刚刚 除:台阶,任命 刍:割草,牲口吃的草 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 措、厝:放置错:镶嵌 绌:不足(相形见绌) 舛:违背,错乱 垂:临近、靠近,(敬辞)表 对方高于自己 次:临时驻扎,按顺序 刺:名片聪:听力好 从:使……跟从,通“纵” 徂:往殂:死亡蹴:踩 猝:突然忖:思量,揣度 蹙:紧迫,窘迫 爨:烧火做饭 D 怛:痛苦、忧伤 黛:青黑色迨:等到 贷:借出,宽恕逮:达到 殚:竭尽耽:沉溺 但:只、仅仅,徒然 惮:畏惧达:得志 当:面对,判罪,应当 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多: 赞美夺:强行改变 洞:深入、透彻 刀笔:管刀笔的小官 镝:箭头弟:但、只管 的:箭靶中心,女子额头的 红点 典:法则、制度,主管 吊:慰问牒:文书 牍:文书,书籍 独:单独,表反问(副词), 仅、只有 笃:忠诚遁:逃 E 讹:谣言恶:哪里,讨厌 遏:阻拦迩:近 而:你,表并列、转折、顺 承、修饰 贰:副的,从属二主,背叛 F 伐:夸耀,讨伐,功劳 法:效法,法令 藩:篱笆凡:总共 反:通“返”,违反 范:模子方:正在 斐:有文采匪:不是 黼:古代礼服上的花纹 伏惟:表敬副词,无意义 服:佩带甫:刚刚 G 赅:完备概:节操、风度 干:盾牌,冒犯,冲, 干预,求取 敢:谦辞(冒昧的意思),表 反问岂敢 扛:双手举 诰:皇帝给臣子的命令,一 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 格:推究 更:改变,更加觥:酒杯 躬:亲自,身体诟:骂 沽:买、卖 孤:幼年失去父亲;谦称 诂:对古代文字的解释 不榖:不善(对自己的谦辞) 故事:旧例乖:违背 固:本来,坚持,坚固 管:钥匙,掌管 果:果然,坚决 过:经过,错误,探望 H 好:容貌美,友好阖:全 盍:何不河:黄河荷:扛 曷:什么,岂、难道 和:应和恨:遗憾 亨:通达、顺利后:君主 乎:于怙:依仗、凭借 扈从:皇帝出巡时的随从 还:旋转,返回浣:洗涤 豢:喂养隳:毁坏 恚:恼怒诲:教导 会:回合,恰好,必然 或:有的人,有时,也许 货:财物 J 赍:携带,送物给人 稽:考证,稽首(礼节) 机:关键、要点倨:傲慢 极:尽头,最,标准 亟:急,屡次 迹:推究,考察 僭:超越本分 济:救济忌:恨,顾忌 际:交界处,会合 季:排行在后的,最小的 跽:长跪纪:法度、准则 假:借,如果 贾:买,做买卖的人,价格 笺:一种文体,注解 缄:封闭 矫:纠正,假传皇帝之命 讦:攻击揭发别人的短处 诘:责问介:铠甲 斤:斧头将:带领,将要 诀:辞别捐:抛弃 竟:完毕,从头到尾 胫:小腿靖:安定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 古汉语凝固结构,即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也叫固定结构。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常见的凝固结构,例列十五类。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