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关系 PPT
麻黄与石膏的配比决定该方的作用方向

麻黄与石膏的配比决定该方的作用方向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组成]麻黄10g 石膏30g 生姜10g 甘草6g 大枣15枚白术12g [主治]水肿初起,发热咳嗽,尿少,浮肿,浮肿以面部、眼下及两下肢较甚。
[证析]水肿是本方主证;肺失宣降,水湿停滞是本证病机;起病急、先从上部肿起是其辨证依据。
肺气以宣降为顺,通过肺的宣降以敷布津液,通调水道。
此证初起发热继见浮肿,自然不是脾肾功能不足,而是肺的宣降失常,水道壅阻,肺病及肾,水泛为肿。
[病机]肺失宣降,水湿停滞。
[治法]宣肺行水法。
[方义]《金匮要略》对水肿的治疗,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
此方有宣肺发汗之功也有宣肺行水作用,体现了发汗利水两种治法合二为一的结构。
方中麻黄有宣降肺气,发汗解表,利尿行水三大功效。
通过发汗作用,可使腠理开泄而令水从汗孔外出;通过开宣肺气,可启上闸而令水道通调;通过利水作用,可使体内积水从小便而去。
生姜温胃散水,使胃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白术输转脾精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然后通过麻黄宣肺利水作用,而使水液能够外出于皮毛,下输于肾系,用石膏有制约麻黄,不使过汗之意;用甘草、大枣,有和中护胃之功。
合而用之,能呈肺脾同治,宣肺行水之效。
《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里水”水肿。
《医宗金鉴》认为里字当是皮字之误,并谓“且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一般认为本方是通过麻黄发汗宣肺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
但从临床观察结果,本方治疗水肿既发挥了麻黄的发汗和宣肺作用也利用了麻黄的利水作用。
我院64级同学在泸州医专实习时,曾用本方治疗17例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并作了系统观察,患儿在服用本方以后尿量大增,水肿很快消失,据此,本方治疗水肿,主要是通过麻黄的利水作用排除体内积水,《金匮要略》认为是治里水的方剂,无疑是正确的。
但本方也有发汗作用。
我院72级同学在攀枝花市工作时,以本方治疗30余例急性肾炎,观察结果,患者服用本方以后,既要出汗,也要增加尿量。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发表者:赵东奇1276人已读[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现代应用]1.发热和咳喘性疾病多见本方证。
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肺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麻疹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小支气管肺炎、嗜酸细胞增多性肺炎、肺脓肿、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炎、药物热等。
2.五官科疾病。
如化脓性鼻窦炎、鼻衄、酒渣鼻、化脓性中耳炎、急性舌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角膜炎、暴发性结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等。
3.皮肤科疾病。
如泛发性牛皮癣、银屑病、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等。
4.其他疾病,如急性尿道炎、痔疮、睾丸炎、术后尿潴留、遗尿等也有运用本方的时候。
[经验参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此处之“喘”乃呼吸系统疾病,“汗出”是点睛之笔,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故次序排在喘之前。
《名医类案》载张友樵先生曾治疗一酒客,夏月痰喘气喘,夜不得卧。
服凉药及开气药不效。
有议用《金匮》麦门冬汤者。
张诊之,右寸数实,此肺实非肺虚也,投以人参则立毙矣。
遂用葶苈五钱,焙研,滑石五钱,煎服立愈。
明年复感客邪,壅塞肺气,喘咳复作。
医以葶苈进,不效,反烦闷汗泄。
张诊其右寸浮数,口渴恶热,冷汗自出,喘急烦闷,曰:此热邪内壅,肺气郁极,是以逼汗外越,非气虚自汗也。
服葶苈反烦闷者,肺热极盛,与苦寒相格拒也。
夫肺苦气上逆,本宜苦以泄之,而肺欲散,又当急食辛以散之。
与麻杏甘石汤,一剂肺气得通,喘止汗敛,诸证悉平。
《经方传真》载胡希恕先生曾治一男,恶寒身痛,咳喘咽干,自服解热止痛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十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
张锡纯法:石膏必用生者,生石膏十倍于麻黄...

张锡纯法:石膏必用生者,生石膏十倍于麻黄...
张锡纯法:石膏必用生者,生石膏十倍于麻黄,清透肺蕴热郁,和阴阳。
并用此方治肺痨。
张锡纯临证40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
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
以用生石膏退外感之实热,实为良药。
寒温为病中第一险证,而石膏为治寒温第一要药。
石膏性本微寒,而以治寒温之热百倍于他药者,以其味微辛,阴中含阳而善发汗。
张锡纯有“石膏粳米汤”方,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
并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
方为:
生石膏二两生粳米二两半
水煎,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可愈。
此方妙在石膏同粳米煎汤,乘热饮之。
俾石膏寒凉之性,随热汤发散之力,化为汗液,尽达于外。
与粳米同煮,其冲和之气,能助胃气之发达,则发汗自易。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麻黄篇(PPT文档)

要点三
白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从而使正 气能蓄积力量以驱逐风寒湿,以治疗 风寒湿痹证。
麻黄配白术
• 麻黄发汗以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以制水气,麻黄与白术为药对,既能 发越郁阳,又能散水气,还能制水气,更能杜绝水气变生之源,从而达 到治疗水气病证。
麻黄配白术
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等。
VS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 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肾小球肾 炎,肾病综合征等。
麻黄配半夏
宣降肺气
麻黄与半夏均具有化饮止咳平喘作用,但麻 黄治肺气上逆偏于宣发肺气,而半夏治肺气 上逆则偏于肃降肺气。
治疗肺气逆乱证,既要用宣肺药, 又要用降肺药。麻黄与半夏为药对 ,一宣一降,以使浊气得以呼出, 清气得以降纳,邪气不得留结。
麻黄配半夏
半夏入肺以燥湿化痰,麻黄人肺以温肺化饮,相互为 用,以治疗寒饮郁肺证。
04
小青龙汤,适用于治疗心下坚大如盘;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子细辛汤,适用于治疗 水气凌心证;
05
06
半夏麻黄丸,适用于治疗肢体浮肿证。
药用溯源
01
药用溯源:《神农本草经》认为该药可以治疗中风、
伤寒头痛,以及温疟疾病。
02
这款药物具有发表出汗的功效,能够去除邪热气,止
咳逆上气,除寒热。
03
这款药物还可以破癥坚积聚,具有很强的治疗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芍药知母 汤等是麻黄与附子相用的典型药 对配方。其中,麻黄与附子的用 量比例关系因治疗证型不同而有 所变化。
麻黄配附子
治疗太阳伤寒证与阳虚证相兼,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关系基本相等,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和 附子的用量都是2两(6g)。
治疗寒凝关节肌肉、关节疼痛等证,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关系是2:3,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和 附子的用量都是2两(6g),但附子的用量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用量的3倍。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 药理作用 ]主要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抗病原微生物,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1.镇咳、祛痰、平喘:(1)镇咳:加味麻杏甘石汤煎剂、醇提液7g/kg腹腔注射,对氨水刺激小鼠所致咳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醇提液10g/kg静脉注射,对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及机械刺激麻醉猫气管粘膜所致之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
给药后5分钟所有动物咳嗽反应消失,给药后15-45分钟,咳嗽反应减弱50%以上,给药后75-90分钟恢复正常。
麻杏甘石汤162mg/kg灌胃,对SO2气体诱发小鼠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
本方灌胃对氨水刺激所致的小鼠咳嗽,猪毛刺激豚鼠所致咳嗽,电刺激狗气管粘膜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2)祛痰:本方煎剂,醇提液25g/kg腹腔注射,使小鼠气管冲洗液中酚红含量明显增加,具有祛痰作用。
(3)平喘:肺炎合剂1号煎剂在营养液中浓度为5×1O-2g/ml时,能显著或完全对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
但醇提液浓度为10-1g/ml时,不能完全对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
本方7.5g/kg灌胃,对豚鼠药物性喘息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其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
当药液浓度为0.2g/ml时,对组织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氯化钡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明显拮抗作用。
2.解热:本方水煎液 15g/kg 灌胃,对伤寒、副伤寒疫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有明显降温作用,平均体温下降1.27℃。
本方水煎液15.2g/kg灌胃,对伤寒疫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的降温作用较单味石膏、模拟麻杏甘石汤组强。
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关系ppt课件

总结
2、麻黄(重)为君,石膏(轻)为臣 如大青龙汤中,麻黄用六两,石膏只鸡子大一
枚,因欲峻发其汗以解表邪,而兼清内热(亦 即表寒重内热轻)故也。
总结
3、二药用量均轻 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麻黄用十八铢,石膏用
二十四铢,因其为外感风寒、内兼郁热之轻证, 故二药用量均轻。
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
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 六铢 以水一斗,先者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次温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麻黄散寒发汗,石膏泄热止汗,相为制还相 为用
右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 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
附:
11、文蛤汤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
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
汗,再服。
12、麻黄升麻汤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
本经疏证
相为用:
麻黄能由至阴以达至阳,而性味轻扬,得石膏芍药 则屈而入里,得桂枝杏仁则伸而出表,石膏寒重之 质,复辛甘津润而解肌,并堪为麻黄策应。
本经疏证
相为用:
夫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非麻黄得石膏寒重之质, 如青龙出而复入,入而复出,何能如是。
本经疏证
总结
1、石膏(重)为君,麻黄(轻)为臣 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石膏用半斤(八
总结
4、二药用量均重 如越婢汤中麻黄用六两,石膏用半斤,因其为
灵兰探幽经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规律探析

者,若自 汗 出、误 治 后 或 正 虚 不 胜 发 汗 者 则 不 在 其中。
白虎汤主治太阳病不解或误治而内传阳明之 气分热盛证,其症可见“脉浮滑”“腹满身重,难以转 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等。本证表 邪不解而内传,阳明之热横溢于里,充斥于外,故治 以白虎汤清泄内热。其方药组成为石膏 1斤、知母 6两、粳米 6合、炙甘草 2两。其中石膏重用以大力 清肃里热;知 母 苦 寒、清 热 生 津,一 则 以 助 石 膏 清 热,一则以 防 热 盛 伤 津;粳 米、甘 草 护 胃 安 中,以 防 金石苦寒之品耗伤胃气。纵观全方,主要以石膏清 热,方中他药不过为辅助石膏而设。《本经》言石膏 “味辛微寒”,《伤 寒 论 》中 阳 明 气 分 热 盛 均 治 以 石 膏,若他证 而 见 肺 胃 郁 热 则 加 用 石 膏,且 石 膏 适 用 于里热结盛而迫津汗出者;若表不解,无汗专 用 于 阳 明 热 盛 之自汗,太 阳 表 实 无 汗 则 不 宜 用 为 君 药,正 与 麻 黄 相反。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9卷 第 2期 2015年 3月
·11·
灵兰探幽
经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规律探析
闫 明1 张贝贝1 任璐璐2 赵望森1 贾红玲3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2.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 (河南 郑州 450002)
3.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 (山东 济南 250001)
·12·
ACTAUNIVERSITATISTRADITIONISMEDICALISSINENSISPHARMACOLOGIAEQUESHANGHAIVol.29No.2Mar.,2015
【中医 经方 课件 PPT】麻黄方阵(二)

• 方干:半个黄芪桂枝五物汤,半个小柴胡汤,半个柴胡桂枝 汤,半个新加归地汤,半个麻黄汤
• 方势:调和营卫,疏利三焦,温卫养血,清热除结,解表散 邪
「办办
病案举隅
• 易某, 男, 37岁, 2018年5月25日省中医院肾病科查房
• 主诉:双胫酸胀痛10余年
•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胫酸胀痛,腓肠肌易抽搐, 疲劳时加重,疼痛多持续24小时。
• 刻下:怕风怕冷,怕热。汗多,动辄汗出,汗后微怕风。口干,口 苦,饮多,喜冷饮。胃纳可,腹部受凉时易腹泻。大便稀溏7年余, 每日3-5行。小便深茶黄色,无灼热,无尿频尿急,夜尿0-1行。每 年发作心慌胸闷1-2行。下肢喜凉,欲冰敷。眠差,因疼痛影响睡 眠,易醒,梦多。
• 查体:脉浮弦紧,舌紫红质嫩,苔黄白腻,下睑淡白边暗红,目下 卧蚕,目上窠微雍,腹满膨隆,下肢重度袜痕,中度甲错,轻度血 络,按肿,手凉。
「办办
病案举隅
「办办
分析
• 基础病机: • 表束,表寒,伤营 • 太阴伤血,血少轻证,水饮 • 阳明里热,里结,里燥,外燥,外热,外结 • 方药:外台麻黄泄黄汤 • 方药组成:麻黄(三两去节) 干葛(五两) 石膏(八两)
• 组成:橘皮 麻黄 柴胡 干紫苏(《删繁》作干兰,各三 两) 杏仁 宿姜(各四两) 石膏(八两)
• 方干:半个麻杏甘石汤,半个橘枳姜汤 • 方势:发越风水,理气除结,清热降逆
「办办
•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 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
9、厚朴麻黄汤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五味子半升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分温三服。
10、文蛤散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义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
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 与五苓散。
大家好
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1:2) 2、越婢汤(3:4) 3、越婢加术汤(3:4) 4、桂枝二越婢一汤(3:4) 5、越婢加半夏汤(3:4) 6、大青龙汤(1:1)——鸡子大石膏90g 7、大青龙加附子汤(桂本) 8、小青龙加石膏汤(3:2)
2
大家好
9、厚朴麻黄汤(2:3) 10、文蛤散(3:5) 11、文蛤汤(3:5) 12、麻黄升麻汤(10:1)
5
麻黄散寒发汗,石膏泄热止汗大家好,相为制还相 为用
麻杏石甘汤
——麻黄四两 生石膏半斤(1:2)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 石膏如鸡子大(六至八两)(1:1)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越婢汤
——麻黄6两 石膏半斤(3:4)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发汗利水。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 五十粒(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 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
4
大家好
11、文蛤汤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
4、二药用量均重 如越婢汤中麻黄用六两,石膏用半斤,因其为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水道失调,故非重用二 药则水气难以泄越。
15
大家好
5、麻黄为君,石膏为佐使 如小青龙加石膏汤中,麻黄为君用三两,石膏
为佐用二两 ; 又麻黄升麻汤中,麻黄用二两半合升麻为君,
石膏为佐使仅用六铢,为方中用量最轻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
汗,再服。
12、麻黄升麻汤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
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
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 六铢 以水一斗,先者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次温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6
大家好
相为治: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 八两可制麻黄四两。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 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 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 同于麻黄汤。
7
大家好
相为用:
阳明主合而居中土,故伤寒有越婢汤。石膏配麻黄, 发越在内之邪,从中土以出肌表,盖石膏质重则能 入里,味辛则能发散,性寒则能清热。其为阳明之 宣剂、凉剂者,如此。
然阳厄于阴,其源不一,有因寒凝,有因 热壅。故其佐之者,不用桂枝,则加石膏,桂 枝文理有纵有横,石膏则有纵无横,纵者象经, 横者象络,经络并通,与及经不及络者,其优 柔猛烈,自是不同。
11
大家好
1、石膏(重)为君,麻黄(轻)为臣 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石膏用半斤(八
两),麻黄用四两,因其里热盛外邪轻故也。
这篇论文总结的:)
徐伟辉,龚高柏.《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J]. 国医论坛,2001,16(2):2-3
16
大家好
谢谢!
17
大家好
谢谢
18
8
大家好
相为用:
麻黄能由至阴以达至阳,而性味轻扬,得石膏芍药 则屈而入里,得桂枝杏仁则伸而出表,石膏寒重之 质,复辛甘津润而解肌,并堪为麻黄策应。
9
大家好
相为用:
夫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非麻黄得石膏寒重之质, 如青龙出而复入,入而复出,何能如是。
10
大家好
说者谓麻黄得石膏,则发散不猛。此言虽 不经见,然以麻杏甘膏汤之汗出而喘,越婢汤 之续自汗出证之,则不可谓无据矣。麻黄为用, 所以从阴通阳。
12
大家好
2、麻黄(重)为君,石膏(轻)为臣 如大青龙汤中,麻黄用六两,石膏只鸡子大一
枚,因欲峻发其汗以解表邪,而兼清内热(亦 即表寒重内热轻)故也。
13
大家好
3、二药用量均轻 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麻黄用十八铢,石膏用
二十四铢,因其为外感风寒、内兼郁热之轻证, 故二药用量均轻。
14
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