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浅述

寒。 即可见一斑 , “ ” 这 惜字如金 ” 的笔法显示 了传统
医 学 中 医大 家 的风 范 。 而 由于 时代 的 久 远 , 在 学 现
1 而喘 . 3
喘乃肺系病变韵 主要症状之一 。病 因于
习《 伤寒论》 , 时 难免有许 多困难 。近来学 习其 中的 “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久久不能明晰仲景师其 麻 ,
内 陷入 里 , 日“ 故 不可 更行桂 枝 汤” 。
肺经 , 热邪壅结于肺。
2 麻杏 甘石汤 之证治
仲景未 曾提及麻杏甘石 汤之证为何 , 证是我们 的总结概括 。本证原属太阳, 经汗下误治 , 引表邪人 里, 蕴积化热 , 热壅于肺 肺失宣降 , 气机上逆作喘 ; 肺 热壅结于里 , 津液得邪热 之蒸 , 迫而外走毛窍腠
用( ) 行 过桂枝汤。又考其原文位置 , 6 条 、6 条 第 2 13 邻近各 条文均 以论述太 阳病病证 的正误治 , 更结合
条 文 内容 , 测 原证 应 属 太 阳之 列 。治 疗 时 却 因 汗 揣
不得法 、 误治以下 , 又加之肺合皮毛 , 而致表邪入里 , 内陷于肺 , 郁而化热 。当此之时 , 原之表证已非 , 邪
第 2 卷 3
第4 期
菏 泽 医学专科 学校 学报
J OURNAL OF HEZE MEDI CAL COL LEGE
VOL.3 NO. 2 4
2 1 01
2 1拄 01
d i 03 6 / i n1 0 — 1 8 0 1 41 o: .9 9 . s .0 8 4 1 . 1 . . 1 js 2 0 8
外 见 , 表 现 小 热 微 热 于外 。热 不 在 阳 明 , 非 太 仅 又 阳, 热该 在 哪儿 呢 ?原文 有 “ 出而 喘 ”喘 乃肺 系 之 汗 , 病症 , 主皮 毛 , 肺 司汗孔 开合 , 此 推测 , 据 热许 在 太 阴
【优秀文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能治疗哪些疾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能治疗哪些疾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它的作用,那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有哪些功效呢,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呢,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要注意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下面就跟三九养生堂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方剂名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
麻黄四两,去节(9g);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g);甘草二两,炙(6g);石膏半斤,碎、绵裹(18g)。
方解
本方出自《伤寒论》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
此时急当清泄肺热,自然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
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
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
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
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功效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
麻杏石甘汤的小故事

麻杏石甘汤的小故事在中国传统药材中,麻杏石甘汤被誉为一种具有奇效的草药方剂。
这个方剂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是古代医家张仲景的经典处方之一。
以这个方剂为基础,有一个关于麻杏石甘汤的小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叫做阿明的草药师傅。
阿明是一个善良且富有智慧的医者,他一直致力于治愈病人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他的村庄中,生活着一位名叫小明的孤儿。
小明从小就身体虚弱,常常生病。
他的父母早逝,他只能靠自己苟且偷生。
当小明再次生病时,村里的人都感到非常担心和无助。
阿明得知了小明的情况后,决定亲自去看望他。
阿明检查了小明的脉搏,发现他正在接近生命的边缘。
于是,他决定为小明煮一副麻杏石甘汤。
阿明精心准备了所需的草药材料,并且亲自用心地煎煮了一大锅麻杏石甘汤。
当他看到药汤冒着热气时,他知道这将是小明的希望所在。
阿明将麻杏石甘汤喂给小明喝下,小明渐渐进入梦乡。
几小时后,小明醒来时,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变得温暖而有力。
他的面色也由苍白变得红润,精神焕发。
小明的康复速度之快令所有人感到震惊。
他开始回学校上课,成绩突飞猛进。
小明的变化也引起了全村人的关注,他们纷纷向阿明致谢,感激他救活了小明。
阿明并没有停止他的努力,他在村子里开设了一个小诊所,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他使用麻杏石甘汤治愈了无数病患,使其重获健康与幸福。
因为阿明的善行和医术精湛,麻杏石甘汤的声誉也逐渐传遍了整个地区。
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希望能够得到阿明的治疗和麻杏石甘汤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麻杏石甘汤不仅是一副医治疾病的方剂,更是慈悲和希望的化身。
它代表着医者对患者的关怀和祝福,在传统中华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麻杏石甘汤的小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即使在困境中,只要有善良和努力的人存在,希望就会随之而来。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传统草药方剂中蕴含着珍贵的智慧和医学知识,值得我们一直传承和推崇。
麻黄汤类方歌

⿇黄汤类⽅歌⿇黄汤类⽅歌(⼋⾸)⼀、⿇黄汤 : ⿇黄汤治太阳寒 ,⿇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汗头⾝疼,脉紧⽓喘更恶寒。
⼆、⼤青龙汤 : ⼤青⿇杏⽯膏枣 ,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疼痛 ,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青龙汤 : ⼩青龙汤⽤⿇黄 ,桂芍⾟味与⼲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 ,表寒⾥饮病为殃。
四、⿇黄杏仁⽢草⽯膏汤 : ⿇杏⽯⽢四味施 ,汗出⽽喘肺热居。
⾝热脉数证⽅是 ,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黄连轺⾚⼩⾖汤 : ⿇黄连轺⾚⾖汤 ,湿热兼表⾝发黄。
⿇翘姜⾟梓⽪枣 ,杏仁⾚⾖煮潦浆。
六、⿇黄细⾟附⼦汤 : ⿇黄细⾟附⼦汤 ,太少两感⽤此⽅。
发热恶寒脉不起 ,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黄附⼦⽢草汤 : ⿇黄附⼦⽢草汤 , 伤寒两感阳⽓伤。
此⽅原来⽆⾥症 , 助阳发汗保安康。
⼋、⿇黄升⿇汤 : ⿇黄升桂汤芍姜 , 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四味 , 寒热并⽤和阴葛根汤类⽅歌(三⾸)⼀、葛根汤 : 葛根桂枝加葛黄 , ⽆汗项背⼏⼏强。
⼆阳合病下利治 , 刚痉⽆汗⾓⼸张。
⼆、葛根加半夏汤 : 葛根加夏病⼆阳 ,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 , 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 葛根芩连加⽢草 , 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津解表⾥ ,葛根⽤⾄⼋钱好。
抵当汤类⽅歌(三⾸)⼀、桃核承⽓汤 : 桃核承⽓硝黄草 , 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腹痛急 , 其⼈如狂功效好。
⼆、抵当汤 : 抵当汤中⽤⼤黄 , 虻⾍桃蛭⼒最强。
少腹硬满⼩便利 , 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 抵当丸即抵当汤 , 捣药成丸煮⽔浆。
连渣服之只⼀颗 , 缓攻瘀⾎正不伤。
栀⼦豉汤类⽅歌(七⾸)⼀、栀⼦豉汤 : 栀⼦豉汤治虚烦 , 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加姜草 , 胸窒结痛药不添。
⼆、栀⼦⽢草豉汤 : 见栀⼦豉汤⽅歌内三、栀⼦⽣姜豉汤 : 见栀⼦豉汤⽅歌内四、栀⼦厚朴汤 : 栀⼦厚朴药有三 , 栀⼦厚朴枳实煎。
⼼烦腹满分上下 , 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姜汤 : 栀⼦⼲姜治⼼烦 , ⾝热不去泻⼜添。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浅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浅述苗磊,亓超(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菏泽274000;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山东中医药大学)关键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症证治药中图分类号:R289.3;R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18(2011)04-0046-02 汉代张仲景著作《伤寒论》,可谓是“惜字如金”。
从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即可见一斑,这“惜字如金”的笔法显示了传统医学中医大家的风范。
而由于时代的久远,现在学习《伤寒论》时,难免有许多困难。
近来学习其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久久不能明晰仲景师其中的医意,遂翻看查阅课本资料,终于些许明了。
现粗浅加以阐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见于《伤寒论》第63条和第162条[1]。
原文如下: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麻杏甘石汤之症1.1 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2] “发汗后”,示意已经经过了发汗的治疗;“不可更行”,暗示已经使用(行)过桂枝汤。
又考其原文位置,第62条、163条邻近各条文均以论述太阳病病证的正误治,更结合条文内容,揣测原证应属太阳之列。
治疗时却因汗不得法、误治以下,又加之肺合皮毛,而致表邪入里,内陷于肺,郁而化热。
当此之时,原之表证非,邪内陷入里,故曰“不可更行桂枝汤”。
1.2 汗出正确认识本证的汗出对于治疗极为关键,此处汗出并非太阳表虚卫外不固之汗出。
若为太阳表虚之汗出,必会有脉浮等表证之象,在文中并未提及。
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原证误治,邪入里化热,肺热壅盛;据藏象理论,肺外合于皮毛,肺热壅结于里,津液得邪热之蒸,迫而外走毛窍腠理,故发为汗。
以“微观中药西用”观点解析麻杏石甘汤

止 咳平喘等作用“ 1 , 对 治疗呼吸 系统 感染性疾病 见长 。以
“ 微观 中药西用”观点0 懈 析 其现代药 理作用 ,激发 西医对
中 药 的 兴 趣 ,以 利 于 在 西 医 队 伍 中 普 及 中 药 应 用 。
有 :川 贝 母 、地 龙 、白术 、茯 苓 ,随 证 加 减 ; 风 热 袭 肺 发 热 重 者 ,生 石 膏 加 量 ,另 加 黄 芩 、鱼 腥 草 ; 痰 热 壅 阻 咳 喘
分 变成 可溶性 钙盐 ,至肠吸 收入 血 ,增 加血清 内钙 离子浓
度, 抑 制神经应 激能力 ( 包括 中枢神经 的体温调 节功能 ) , 降低骨骼 肌 的兴奋性 ,缓解 肌 肉痉挛 ,减少血 管通透 性 ; I: l的石膏 Ha n k s液能 明显 增强肺 泡巨噬细胞对 白色葡
病 ,如 社 区 获 得 性 肺 炎 、放 射 性 肺 炎 、秋 冬 季 急 性 支 气 管 炎 、获 得 性 肺 炎 、 慢 性 支 气管 炎 急 性 发 作 期 等 效 果 较 好 。王
喘[ 5 1 ; 能抑 制佐 剂性 炎症 ,增强 巨噬细胞的吞 噬功能 ,调节 免疫功 能[ 6 ] 。杏仁 中含有杏 仁油 ,活性成分 主要 为天然维生 素 E 、多元酚酸类 物质 ,有清 除 自由基和抗氧化 作用 [ 7 ] ,也
枢 亢 进 ,而 产 生 解 热 作 用 ,同 时 发 汗 中 枢 也 被 抑 制 ,故 解
热 而不发汗_ 2 】 。现 代研 究认 为 ,石膏 内服经 胃酸 作用 ,一部
术 等。李建春 1 用麻杏石甘 汤加 味治疗 小儿肺炎 9 6例 ,总 有 效率 为 9 5 . 9 %,明显 高于对 照 组 ( 7 6. 6 %) ,加用药 物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咳嗽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之证。
我师认为麻杏石甘汤证的常证为“高热、咳喘、无汗”,易被医者所识,但条文所述的证候“汗出、无大热”与常证相差甚远。
医圣仲景之用意在于举变达常,以防止上述证候被医者所误而不敢使用麻杏石甘汤,故在《伤寒论》中“无大热”是指体温不甚高,一则与“汗出”有关,汗出之后,部分热邪得散,体温有所下降;二因邪热入阳明,热邪深伏于里,不得外达之故。
麻杏石甘汤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乃治疗邪热壅肺喘证之要方,方中麻黄宣肺定喘,伍以石膏使其变辛温为辛凉,清宣肺中郁热;石膏长于清泻里热,石膏配麻黄,清而宣透;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泻热解毒;合则清热宣肺,止咳平喘,治疗邪热壅肺、气逆咳喘之良方。
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张景岳则曰:“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吾师曰:前言辨证,后为辨病。
故治咳首应促肺宣肃,同时辨明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及所涉脏腑,随机处之,勿论病之新久,皆当如此。
而实热咳喘,无论年龄大小、病程长短,有是证用是药,照予麻杏石白皮12g,白鲜皮20g,地肤子15g,地龙9g,火麻仁12g,郁李仁12g,大黄下),厚朴12g,瓜蒌12g,黄芪20g,石斛9g,鸡内金12g,谷麦芽各12g,7剂,水煎剂,早晚餐后40分钟温服。
2017年日二诊:患者较远,年事高便,自行停药1周,今日复诊诉咳减,余证同前,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予上方去桑白皮、白鲜皮、地肤子、地龙,加浙贝母9g、连翘15g、山楂20g,改厚朴患者药后症缓,时有咳嗽,痰黏,口干苦减,大便两日一行,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守上方喘;瓜蒌性寒,清热涤痰,可润肠通便;谷麦芽、鸡内金和胃消食,使诸药不碍脾胃运化;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化痰,润肠通便,益气养阴之功。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热咳喘证,辛凉宣泄效力彰。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简称为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
这个方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全面地说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现在我们使用邪热壅肺是主要的了,所以主症现在作为肺热咳喘,是主要的了,应该是主症。
原来这个方出在《伤寒论》,它是用于外伤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
由表入里过程当中,要化热,邪正斗争化热。
就造成了伤寒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郁而化热,导致邪热壅肺。
这个导致的邪热壅肺,从温病来讲也用麻杏石甘汤。
温病的原因,温热病邪侵犯,它由卫分到气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
但这个时候表邪未尽,就是说在这样的阶段邪热壅肺已经形成了,但是病邪没有完全入里。
表邪,表证的尾巴还有,所以叫未尽。
应该说不重,但运用这个方要针对表邪,有没有?有多少?还是要灵活运用的。
所以说麻杏石甘汤,虽然出在《伤寒论》,那实际上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使用。
不管是寒邪,还是温邪侵犯人体,最后由表入里,殊途同归,都可以导致邪热壅肺。
当然来的,起源的这个伤寒啦,寒邪也好,温邪也好,它们程度和后来的病情影响、变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基本病机的形成,都是殊途同归的,由表入里的,郁而化热,造成以内热为主了,兼有表证。
但整方的用药,因为表里同治,所以辛散、寒凉清里相结合。
辛和凉,辛凉透表,意义是麻黄是辛散,石膏是寒凉,相结合辛凉。
同时从病机,完整病机是表里同病,还是外寒内热,尽管以内热为主。
所以还是辛和凉的结合,所以把它归在这个辛凉解表剂里面。
从这个证的形成这两种可能最后都是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了。
所以它最后内热形成了,表邪未尽,是这样一个特点。
表邪未尽可以看得出浮脉了。
那总体上里热为主了,脉数了,所以浮数的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2g 杏仁9g 炙甘草6g 生石膏24g 上四味,以水1400ml,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下余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主证: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咳嗽,气喘,痰黏色黄,舌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副证:恶风,头痛,鼻塞,胸胁疼痛,烦躁,或无汗。
(临证加减)1.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
药用麻黄1.5-5g,杏仁4—8g,石膏15~25g,甘草1-4g,桔梗4一lOg,黄芩、银花各6-lOg,淡竹叶10-15g,陈皮5一10g,茯苓8-10g。
痰热闭肺去陈皮、茯苓;风热犯肺去石膏、黄芩、陈皮、茯苓;痰湿阻肺去石膏、银花。
若并发水气凌心者用真武汤加减;厥脱者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
[四川中医,1989,cu,:932。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药用生石膏15—30g,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log。
热毒重加银花、连翘、黄芩;咳嗽加桔梗;腹泻加黄连。
服12小时热退者为有效。
[湖北中医杂志,1987,(1):1533.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基本方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瓜蒌皮。
如胸痛者,加元胡,枳壳;发热较重者,加重生石膏至20g,加柴胡;咳喘胸满较甚者,加重炙麻黄用至12g,加桔梗、苏子;体质虚弱偏于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偏重于阴虚者,酌加生地、太子参,丹皮;痰涎壅盛者,加桔梗、半夏,贝母、胆南星.[陕西中医函授,1997,(6):19~20]4。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百日咳:本方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百部、葶苈子、大枣、甘草、饴糖。
[江西中医,1960,clO,:2s]5。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支气管炎:以麻杏石甘汤加地龙、夜交藤、半夏、葶苈子、篇蓄。
[天津医学,1975,c12,:626] 6.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用麻黄9g,杏仁12g,生石膏20g,炙甘草6g,葶苈子、桑白皮各lOg,大枣7枚,地龙5g。
若头痛、发热、微恶风者加银花、板蓝根;发热、痰黄稠、白细胞升高者,石膏加量,加瓜蒌、黄芩,配合抗生素。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4+,:193 7.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本方用麻黄、杏仁各9g,苏子、款冬花、半夏、僵蚕、陈皮各lOg,党参、白术、茯苓各15g,甘草6g。
寒哮加干姜、细辛、皂角;热哮加生石膏、黄芩、鱼腥草、地龙;血瘀加桃仁、红花、丹参.每日工剂,水煎服。
[陕西中医函授,1997,c6,,31]8.麻杏石甘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痰多咳喘:风寒闭肺型用炙麻黄、白芥子、甘草、石膏、陈皮各3g,杏仁、川朴各4g;风热闭肺型用炙麻黄、生甘草各3g,杏仁泥、黄芩各9g,生石膏15g,鱼腥草工2g;痰热闭肺型用葶苈子9"--,15g,炙麻黄3"-'5g,杏仁泥、黄芩各9g,大贝母、陈皮、Jrl~b、苍术各6g,生大黄5—9g,生石膏24~30g,生甘草、胆南星各3g;痰湿壅肺型用清半夏、广陈皮、苍术各6g,云茯苓、炒杏仁各9g,生甘草、麻黄各3g,厚朴8g。
每El工剂,水煎服。
用药时间≤15日。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z14,--,z15] 9。
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喘: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治疗。
外寒内热加紫苏、款冬花、防风、桔梗、葶苈子、蝉蜕;风热闭肺加鱼腥草、银花、大青叶、薄荷、葶苈子;痰热闭肺加桑白皮、板蓝根、鱼腥草、蚤休、葶苈子、大黄、天竺黄、羚羊角粉;邪热炽盛加银花、山栀、桑白皮、天竺黄、大黄、瓜蒌、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
[辽宁中医杂志,1987,《l,:z5]10。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本方用炙麻黄、杏仁、陈皮、清半夏、云苓、炒莱菔子、黄芩、漏芦各lOg,生石膏45g,生甘草、苏子各6g,车前子15g。
喘憋不能平卧加桑白皮、葶苈子;痰黄稠、腥臭去陈皮、半夏,加芦根、薏苡仁;痰白清稀量多去黄芩、漏芦,加细辛、生姜;咳痰不利加冬瓜子、大贝母、全瓜蒌;心悸、气短加太子参、红参;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去陈皮、半夏、车前子,加沙参、麦冬、女贞子;肺性脑病加菖蒲、郁金。
每日1剂,水煎服。
[中医杂志,1997,(2):87-88]11.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喉痒咳嗽:基本方以麻杏石甘汤加黄芩、苦参、僵蚕、牛蒡子、蝉蜕、薄荷、荆芥等。
每日1剂,水煎服。
[中国医药学报,1989,c4,:33—34312.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本方用麻黄、甘草各5g,杏仁lOg,石膏20g。
恶风加防风、黄芪;肠胃积热加大黄、黄柏;此起彼伏加刺蒺藜、金银花;湿盛加苦参、薏苡仁,血虚加生地、首乌。
每日工剂,水煎服。
13.麻杏石甘汤治疗皮肤病:麻黄杏仁合用开腠理驱风,与生石膏配合有疏风清热止痒的功效,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风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风疹、接触性皮炎,屡有效验。
[天津中医,1989,c3,:39~40] 14.麻杏石甘汤治疗遗尿症:根据《内经》“肺为水之上源”之理论,采用宣肺清热为主,佐以养阴祛痰。
方以麻杏石甘汤为主,若肺阴虚加沙参、麦冬;脾胃虚加山药、谷芽;夹痰加桔梗;肺气上逆加苏子等。
15。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尿频:本方用麻杏石甘汤加薏苡仁、前胡、淮山药。
若胸闷加桔梗;便秘加瓜蒌仁。
3岁以下患儿酌减药量。
[云南中医杂志,1993,c1):53]16.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效果明显。
本方用麻黄、杏仁、甘草各lOg,石膏25g。
痔疮发炎(含肛旁脓肿初期),加黄芩lOg,黄柏6g,鱼腥草20g,蒲公英30g,野菊花lOg;伴疼痛者,加白芍15g;伴水肿者,加萆藓lOg,薏苡仁15g;便血者,加地榆炭12g,槐花lOg,仙鹤草15g;血栓及静脉曲张外痔,加丹参30g,桃仁12g,赤芍15g,泽兰10g,鱼腥草30g,大黄10g;便结者,加大黄lOg,气滞便秘者,加厚朴、苏子、莱菔子各1Og;兼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各15g,熟地12g;兼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各12g,火麻仁10g;兼阳虚者,加附片lOg,干姜3g;内痔脱出,原方加黄芪、升麻、黄芩各12g,柴胡lOg。
每El工剂,水煎内服.如外痔发炎肿痛,内痔脱出嵌顿,或肛旁脓肿初期,取上方水煎后,二分之一乘热熏洗坐浴15—20分钟。
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
17.麻杏石甘汤治疗眼科疾病;如天行赤眼,角膜溃疡,化脓性角膜炎等,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眼部症状剧烈,具有红、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病人身体一般健康;舌尖红;苔微黄,脉浮数或浮紧;多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口渴,小便短赤,烦躁等全身症状。
对于某些眼病刺激症状减退,而风热并未消除者亦宜;凡眼病如无表证,或无里证,皆非本方所宜;心力衰竭、营养不良、体质衰弱病人尤为禁忌;青盲内障绝不可用;绿风内障(急性青光眼)外症虽剧烈,如误用本方,为害非浅。
18.本方去杏仁,加生姜、白术、大枣。
治风水,眼睑水肿,四肢及全身皆肿,肢体酸重,小便不利,兼有恶寒发热,脉浮滑数或脉沉,名越婢加术汤。
19.本方去杏仁,加生姜、大枣、半夏。
治风热外感,水饮内停,内外合邪,肺气胀满之咳嗽喘息,脉浮大有力者,名越婢加半夏汤。
[金匮要略]20.本方加细茶,治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而见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抗,鼻翼煽动,神气闷乱之证,名五虚汤。
[幼科发挥]2L本方治伤寒汗出而无大热,治贼风所中,腹中挛急,本方去杏仁加鬼箭羽,名四物甘草汤。
[千金方]22.本方去杏仁加茶、葱。
治伤寒发热头痛,名惺惺散。
[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连翘6g 杏仁9g 赤小豆30g 大枣12枚生梓白皮15g 生姜6g 炙甘草6g 上8味,以天然雨水(饮用水亦可)2000ml,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分温3服,半日服完.、(功效)宣透表邪,清泄湿热。
(主治);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心烦,或疹作痒,或身目俱黄,小便黄、短少不利,苔白或薄黄,脉浮。
副证:或汗出不彻,或肿.(临证加减]L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甘草、生姜、大枣。
发疹时形寒汗出恶风者加黄芪、白术、防风;伴头晕,奇痒者加荆芥、刺蒺藜;伴发热,舌质红,苔黄,溲黄者加银花、蝉蜕、僵蚕、牛蒡子;便秘者加生大黄;伴皮肤溃烂、黄水浸淫者加龙胆草、茯苓、薏苡仁、苍术、茵陈、黄柏、生地;腹痛便溏者加白术、党参、厚朴;镜检大便有蛔虫卵者加槟榔、使君子。
[P9J.冲医,1988,《l,:4。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玫瑰糠疹;工6例中病程长短不一,发病在10天以内者6人,20天以内者4人,30-60天者5人,2个月以上者1人。
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湿疹样皮炎:本方用麻黄、杏仁、生姜各9g,连翘15g,桑白皮、大青叶、赤小豆、地肤子各30g,生姜9g,大枣6g,甘草3g。
皮损掀红灼热加生石膏、生地;渗液明显加苦参、黄柏;瘙痒甚加徐长卿、白藓皮;药疹加甘草30g,赤小豆6。
g;发于上部加蝉悦6g,菊花20g;发于下部加川牛膝9g,车前子15g。
每日工剂,水煎服.第3煎药液加热水洗浴或湿敷。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水痘:药用麻黄、甘草各1.5g,连翘、紫草、生桑白皮各4.5g,杏仁3g,银花藤lOg,赤小豆9g.以上为3岁4,JL用量,剂量随年龄大小增减。
每日工剂,水煎服。
[广西中医药,1992,cl,:9--1035。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本方用麻黄4—9g,连翘8~15g,赤小豆15~25g,桑白皮9~12g,苦杏仁6—9g,生姜3—6g,大枣4—6g,益母草9-15g,土茯苓10-15g。
表邪重加防风、荆芥;水肿麻黄加量;烦热口渴加石膏;湿热毒邪去生姜、大枣,加金银花、地丁;尿少且白细胞多加白花蛇舌草,尿蛋白多加石韦、枇杷叶。
用药工周后,偏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脾肾渐复,余邪未尽加茯苓皮、山药、芡实、薏苡仁。
每日1剂,水煎服,14日为1个疗程。
[新中医,1997,c4,:18~20]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加减方由炙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生姜皮、小青草、葎草、茜草根、蒲黄、白茅根组成。
功能疏风解表,宣肺利水。
[浙江中医杂志,1987,《s,:196]7。
浮萍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由浮萍、麻黄、连翘、泽泻、滑石、冬瓜皮、赤小豆、茜草、大小蓟组成。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降压利尿。
主治小儿急性肾炎。
[中国医药学报,1986,(6):26]8.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基本方用麻黄3-lOg,连翘、桑白皮、扁豆、薏苡仁、车前子、蚕砂各10—30g,杏仁、姜皮各5~10g,赤小豆、白茅根、益母草、土茯苓各30—6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