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探讨定稿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糖尿病并发症。
国内报道发现,糖尿病肾病发病率约20%。
故而,积极治疗糖尿病肾病甚为重要,这也是目前糖尿病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本文研究旨在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我院入院治疗的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II型糖尿病的治疗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将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9例。
治疗组男10例,女9例;年龄45-69岁,平均(55.5±6.7)岁;病程3-6年,平均(4.8±1.9)年。
对照组男11例,女8例;年龄44-71岁,平均(55.1±6.2)岁;病程1.5-7年,平均(4.9±2.1)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依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选择诺和龙口服或者胰岛素诺和灵皮下注射治疗,并给与厄贝沙坦口服。
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处方:太子参20g,狗脊10g,川续断10g,川牛膝30g,杜仲10g,生地黄20g,丹参30g,川芎15g,莪术10g,鬼箭羽20g,山楂10g,全瓜蒌30g,元明粉6g。
加入500mL水煎至100mL,早晚分两次服下。
两组治疗方案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标准观察指标包括,1)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
2)两组患者肾功能水平治疗前后变化。
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疗效标准为,1)显效: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水平,实验室指标检查恢复正常。
2)有效:患者经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肾功能明显改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的选择:从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选择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2. 试验组治疗方法:试验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整、运动疗法和心理护理等。
中药治疗以中医辨证为基础,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滋阴养阴等功效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汤、大陷煎等。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限制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运动疗法建议患者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心理护理主要包括心理疏导、情绪调节和压力缓解等。
3.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降糖药、降压药和降脂药等。
4. 方案实施情况:根据研究计划,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生化指标、尿液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临床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等;尿液指标包括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质等;肾功能指标包括肌酐、尿素氮等。
2.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信息和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同组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治疗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或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各指标之间的关联。
结论:经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改善肾功能。
2. 中医药治疗在糖尿病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滋阴养阴等功效,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 降、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糖代谢紊乱、 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 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严重威胁 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2、中药复方
2、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DN的常用方法之一。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能 够有效地改善D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尿蛋白等指标,延缓病情进展。例 如,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作用,能够改善DN患 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和肾功能。
3、针灸疗法
3、针灸疗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此外,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也得到了临床验证。例如,采用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排泄和血 肌酐水平,改善肾功能;采用中药联合透析治疗能够缓解透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 改善生活质量等。
四、结论与展望
四、结论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意义。通过发挥中医和 西医的优势,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然而,目前对于中西医结 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未来需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佳方案和作 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也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推广和 应用,提高广大患者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一、中医治疗
1、辨证施治
1、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DN的发生与患者的体质、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 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常见的证型包括肝肾阴虚、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等,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肝肾阴虚型可采用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可采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阴阳两虚型可采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血糖控制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血糖控制研究研究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血糖控制研究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血糖控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血糖控制方法及效果,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案:1. 研究对象选择:从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根据确诊糖尿病和肾病的相关标准筛选出满足研究条件的患者。
2. 实验组设置: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
3. 治疗方案:实验组:中医治疗包括针灸、中药等,西医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方案,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4. 方案实施: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化验、尿常规等,记录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指标等,评估治疗效果。
5. 数据采集和分析: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治疗方案、化验结果等数据,并按照研究的目的进行分析。
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
三、方案实施1. 招募研究对象:建立合作机构或医疗机构,招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和代表性。
2. 实施治疗方案集中培训:对参与研究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培训,熟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操作流程,确保研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 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研究方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按时服药、注射胰岛素等,确保治疗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4. 规范数据采集:医生和护士规范地采集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血糖、肾功能指标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定期随访和检查:定期随访患者,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血糖水平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预期1. 数据整理与分析: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浅谈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治疗

浅谈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治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和治疗。
一、糖尿病肾病的概述糖尿病肾病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
其特征为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的损伤,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偏低。
其表现主要是尿白蛋白排泄量逐渐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若长期不得到有效治疗,最终可演化为肾病终末期,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移植。
二、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是由内伤、外感、饮食等多种因素和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治疗上以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为主要手段。
中草药具有温阳、滋阴、通络、利水等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病情,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体内的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改善病情。
西医认为,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高血糖导致肾小球的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受损,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根据西医的治疗原则,主要采用降糖、控制血压等药物治疗,改善血糖和血压的控制状况,进而减缓肾脏的受损程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基础是通过中医的调理、调节,以及西医的药物控制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应用以下临床方法:1. 中药调理选用适宜的中药材根据病情的不同而进行组成,如大黄、黄芪、桑白皮等。
在治疗上,以补气、益阴、利水、调血凝等方面为主,治疗期间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次数,必要时做中药的防治。
2.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调节体内所缺少的能量,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调节肾脏功能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涌泉、大敦、三阴交、太冲、气海等。
在操作上,针灸要注意针头的清洁、局部的消毒和着装,针灸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觉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的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糖、血压以及使用降低蛋白尿的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由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复杂,仅依靠西医方法往往效果有限。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主要是由于肾气虚弱、阳气不足、瘀血内阻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治疗应重点调理肾脏功能、补益阳气、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颗粒、针灸、艾灸等。
中药方剂中常用的中药包括桑叶、越桔、肉桂、麦冬、黄精等,这些药物都具有补益肾脏、调节血糖、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肾功能。
一项研究中,将150例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传统西医治疗,另一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入中医方剂治疗。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肾功能指标、尿蛋白水平和血糖控制效果均显著优于传统西医治疗组。
另外,中医治疗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水肿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几个方面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中药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效性、多靶点的治疗作用,能够同时影响多个病理环节,对糖尿病肾病的多种病因起到协同作用。
其次,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全身,通过改善整体气血状态来提高肾脏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的针灸、艾灸等疗法也可能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来促进肾脏的修复。
虽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药的疗效需要长期坚持使用,不能期望短期内获得明显效果,这对患者的治疗信心以及临床医生的耐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引起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有关。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同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案例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一、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性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将其归纳为“糖淋”、“消渴”、“泄泻”等症状。
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时,中医注重通过药膳调理、针灸、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等方式,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志气调畅,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的。
而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和蛋白尿的方式,通常采用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抗高血压药、降脂药和肾脏保护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性在于,中医可以通过调理阴阳、疏调气血、促进气机、扶正固本等方式,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和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肾病的目的。
而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直接调控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蛋白尿指标,从而保护肾脏功能和延缓肾脏病变的发展。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可以更全面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和保健,使其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与“消渴”、“泄泻”等症状密切相关。
在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时,常常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可以选用具有滋阴清热、利水排毒、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芪、天麻、虎杖、当归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的营养代谢、促进疏通气血、加强脏腑功能,从而达到保护肾脏和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
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糖、血压和蛋白尿来保护肾脏功能。
常常采用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抗高血压药、降脂药和肾脏保护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肾病使用中西结合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为该疾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接收的6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33例,对照组使用西医西药治疗,观察组使用中药和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为90.9%,对照组为72.7%,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各项指标比对照组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能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为两组患者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保持合适的运动量,要求患者空腹血糖维持在5.6~7.2 mmol/L,餐后2 h 血糖维持在8~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
对照组予西药进行治疗,拜糖平50 mg/次,1次/d;卡托普利25 mg/次,2次/d。
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调整用量,观察组加用中药:生黄芪30 g,太子参、丹参和益母草各20 g,菟丝子和女贞子各15 g,黄精、川芎、赤芍和葛根各12 g,山茱萸和天花粉各10 g。
1 剂/d,两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临床疗效评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显效:患者尿常规蛋白减少2个“+”,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或者24 h尿蛋白定量比治疗前下降≥50%,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24 h尿蛋白定量比治疗前下降<50%,患者的肾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
无效:病情基本没变化[4]。
1.4 观察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BUN、SCr,采用双缩脲法测定24 h尿蛋白总量。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采用MVIS 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定。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氧化应激
过多的葡萄糖自生氧化,导致反应性氧化物质() 产生过多,它可损害正常蛋白质、核酸等,并诱 导多种损伤介质,加重肾脏损害。
(四)遗传因素
• 目前认为糖尿病肾病是一个多基因病,遗传因素在其易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 具有家族聚集性 • 发生率:男性>女性 • 在研究中,葡萄糖转运子(1)、醛糖还原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基因多态性及关系较大
3亿
临床分期 建议把分为五期:
病理表现
尿蛋白排 泄量
血压
Ⅰ.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
↑
大期
Ⅱ正常白蛋白尿期
↑
Ⅲ早期糖尿病肾病期
↓或正常
注:《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
Ⅳ临床(显性)糖尿病肾 持续明显下降 病期
Ⅴ终末期肾衰竭
<15
肾小球肥大,系膜、 正常 正常
增厚,系膜基质增多
运动后:升高 休息后:正常
肾小球结节样病变、 小动脉玻璃样变
目前关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
三高:高滤过、高灌注、高跨膜压
•
代谢的改变
•
生长因子(β6, )
蛋白激酶C()
•
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
丝裂原活化蛋白 ()
•
遗传因素
糖基化终末产物 ( )
糖代谢异常机制
• 在糖尿病状态下,肾脏、神经、眼等的糖代谢明显曾强,其中50%的葡萄糖在肾脏代谢,加重了肾脏的糖 负荷。 其机制是:
2.捕获渗出血管外的可溶性血浆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硬化
3.促进醛糖还原酶糖化,使多元醇途径进一步的活化
4.及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及炎症有关的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介质
2.多元醇通路的激活
血糖升高可激活醛糖还原酶(),其作用: 醛糖还原酶激活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 醛糖还原酶使葡萄糖 山梨醇 果糖,由于山梨醇不易透过细胞膜而果糖又很少进一步代谢,使细胞内山
梨醇和果糖堆积,造成细胞内的高渗状态,从而使细胞肿胀、破坏。
其他
• 另外还有途径(二羟基甘油-蛋白激酶C途径)激活,目前认为该途径参及了糖尿病肾病发病中众多发病机 制包括早期高滤过、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等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 过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中起到关键作用。导致 高灌注、高滤过的机制 尚未完全明确。
目录
糖尿病肾病概述 1
2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
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4
联合用药控制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探讨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
一、糖代谢异常 糖尿病状态下,肝脏、肌肉、脑等出现糖代谢严重障碍,而肾脏、神经、眼等的组织/器官糖代谢明显增强,此时约50%的葡 萄糖在肾脏代谢,一方面缓解了机体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另一方面也加重了肾脏的糖负荷。 二、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表面积增加,导致肾小球血 流量及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蛋白尿生成。 三、氧化应激 糖尿病状态下,过多的葡萄糖自身氧化,造成线粒体过度负荷,导致反应性氧化物质()产生过多;另一方面机体抗氧化能 力下降,细胞量不足,使在体内过多积聚。 四、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途径而发挥作用,参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五、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糖尿病肾病是一个多基因病,遗传因素在决定糖尿病肾病易感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探讨定稿 版
目录
糖尿病肾病概述 1
2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
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4
联合用药控制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探讨
概述
• 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3040%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肾脏损害 。 • 2. 2型糖尿病中约5%的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的同时已存在糖尿病的肾脏损害。大约25%在发病10年后进展
• 1.高糖刺激肾细胞葡萄糖转运体1(1)表达致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增多。 • 2.细胞内高糖诱导的各种损伤介质如1、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反过来又促进1表达和活性提高,进而促进更
多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形成恶性循环 。
糖代谢异常怎样损伤肾脏
1.非酶糖基化 葡萄糖 +各种蛋白质
糖基化终末代谢产物 非酶
1.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通透选择性和电荷选择性丧失
为糖尿病肾病 。 • 3.据美国、日本及许多西欧国家统计表明,已经升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首位病因。
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
➢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 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30 ~ 35%(1型40%,2型20%),其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的统计,在我国血液透析病人中,糖尿病肾病占第二位,仅次于肾小球肾炎
升高,30-300 24h 微量
正常
正常
升高(降压,减少 蛋白尿)
出现结节
大量,﹥500 24h
升高
因肾小球硬化而减少 升高
糖尿病肾病的一般检查
• (一)微量白蛋白尿 随机尿样本()30—300 ,24h尿样本30—30024h ,时段尿样本20200 .(6个月内连续 测3次,满足2次结果阳性可诊断 ).
心血管死亡
出现糖尿病
2
5
10
20
*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 ,微血管改变
30年
糖尿病发病率(国内)
1980年(14省市30万人口)
0.67%
1994年(19省市21.35万人口) 2.51%
1996年(11省市42.75万人口) 3.21%
预计2025年
全球
• 注:1型糖尿病确诊后5年应该行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2型糖尿病确诊时就应该做微量白蛋白尿筛查,若第 一次为阳性,之后每年筛查一次。
•
(美国糖尿病肾病临床实践指南 )
糖尿病肾病的一般检查
• (二)眼底检查 是否可见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等 • (三)血生化 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血脂,糖化等 • 另外还有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尿转铁蛋白,尿α1-微球蛋 • 白,尿β2-微球蛋白等。
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
内皮功能 障碍
危险因素 糖尿病 高血压
逆转
微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白蛋白尿
大量 蛋白尿
肾病性 蛋白尿
终末期肾病
V, . J 1991;121:1244-63. V. J . 2005;23(1): S9-17.
2型糖尿病肾病的自然病程
临床2型糖尿病 功能改变*
血压升高 微量白蛋白尿
结构改变+
临床蛋白尿 血肌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