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

合集下载

济慈名诗夜莺颂中英对照欣赏(2)

济慈名诗夜莺颂中英对照欣赏(2)

济慈名诗夜莺颂中英对照欣赏(2)济慈诗歌欣赏带翻译篇三TO AUTUMN 秋颂by John Keats(查良铮译)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Who has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Drowsed with the fumes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夜莺颂翻译

夜莺颂翻译

夜莺颂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给嘴唇染上紫斑;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当你正倾泻着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的狂喜!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就是这声音常常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夜莺颂第一节我的心疼痛,我感到昏昏欲睡,麻木不仁,好像是饮过毒鸩,又像是刚刚吞服过鸦片,开始沉向冥府的忘川。

这并非我对你的福气有所妒嫉,而是你的欢乐使我过度欣喜——你呀,羽翼翩翩的树精,在山毛榉的绿叶与荫影之中,在那歌声悠扬的地点,你舒展了喉咙,歌唱着夏天。

夜莺颂第二节啊,但愿有一口美酒,一口曾在地窖冷藏多年的美酒!人一尝就会想到花神,想到葱绿的酒乡,想起舞蹈、恋歌和丰收季节的欢狂。

啊,要是那杯酒带有南国的热气,红如人面,充满灵感之泉的真味,珍珠的泡沫在杯沿浮动,能把嘴唇染得绯红,我就会一饮而尽,悄然离开尘寰,随你隐没在幽暗的林间。

夜莺颂第三节远远地隐没,消失,并且忘记你在林间从不知晓的东西,忘记这里的厌倦、焦虑和烦躁不安。

这里,人们坐在一起长吁短叹;这里,老年瘫痪了,只剩得几根白发摇晃,青年也变得苍白,瘦削,以至死亡;这里,人们一思想就感到伤悲,就会绝望得两眼铅灰;这里,美人的双眸难以保持明丽,新生的爱情第二天就会凋敝。

夜莺颂第四节飞去,飞去,我要向你飞去,不是与酒神同驾豹车而去,而是乘坐诗神的无形的双翼,尽管这头脑恁地迟钝、团惑和呆滞。

啊,此刻我终于和你在一起了;夜,是这般地柔和,也许月后已经登上宝座,众星正在四周守望,但是,这里却没有光亮,除了几丝天光,随风穿过窗枝的隙缝,穿过绿叶的荫影和苔藓的曲径。

夜莺颂第五节我看不清什么花儿在我脚下,也望不见什么花儿在枝头挂,但是,在温馨的黑夜,我却能猜想这个季节的每一种芬芳,那就该有香草、灌木和野果树的花。

有山楂和野玫瑰的花,还有早谢的紫罗兰为绿叶遮盖,还有麝香蔷薇即将盛开——那种蔷薇是五月中旬的骄儿,流露着酒香,它是夏夜蚊蝇飞鸣的地方。

夜莺颂第六节我在黑暗中倾听你的歌声,我多次想到死亡,他可以给人安宁。

我在诗歌里亲昵地向他呼唤,求他把我的生命化为青烟。

现在我越发感到死亡的富丽,想在午夜安然地与世别离,但此刻你却以如此的狂喜倾吐着你的胸臆,你将永远歌唱不息,我死了就不会再听见你——你将唱给一堆草泥。

夜莺

夜莺
济慈的《夜莺颂》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1年12月 1日 1. 昨天,上海开始大幅降温。 到了晚上,寒冷的北风夹带着雨点,从街道的一头刮到另一头,行人匆匆。昏黄的路灯下只听到风声,以及雨水溅落在路面的声音。 结束了一整天忙碌的工作,我站在窗前,想歇口气,但是只觉得寒风一阵阵往脖子里钻,令人簌簌发抖。 突然之间,一个词冒了出来:"温柔的夜色"。此时此刻,我多么期待"温柔的夜色"啊! 2. 这个词是如此熟悉,不加思索就出现了,似乎在哪里见过。 想了半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菲茨杰拉德的一篇小说的名字:《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好多年前,我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入了迷,觉得原著的语言太优美了。读完以后,就想看菲茨杰拉德的其他作品,首当其冲的就是堪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续集《夜色温柔》。虽然后来终究没有读,但是对这本书始终没有忘记。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的大才子,海明威的密友。他出身普通家庭,但是爱上了富家小姐塞尔达,经过苦苦追求,两人终于结婚。他最有名的作品,内容都与这场婚姻有关。 婚后,两人移居巴黎。塞尔达富家小姐的习性暴露无遗:喜欢喝酒、讲究排场、挥霍无度。菲茨杰拉德为了维持婚姻,伤透了脑筋,最终身心俱疲,不仅写不出小说,身体也垮了,1940年死于酗酒后的心脏病。他死后,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塞尔达被送入精神病院,1948年死于一场火灾。 不知为什么,这个寒冷的夜晚,我又想起了菲茨杰拉德的悲剧人生,以及他笔下死于心碎的盖茨比。 3. 我找到了小说《夜色温柔》,想让菲茨杰拉德抒情忧伤的笔触,伴随我度过这个夜晚。 翻开第一页,意外发现有一段题诗。 这段诗是这样的: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 Ode to a Nightingale 译成中文就是(本文所有译文都是我的翻译): 你已经在我身边!夜色如此温柔...... ......但是没有一丝光亮, 四周只有微风吹来 穿过阴暗的绿茵,以及长满青苔的小径。 多美的诗句啊!而且与菲茨杰拉德想在小说中表达的情感,异常贴切: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你已经在我身边",就连夜色也"如此温柔";但是,这段感情没有希望,看不见"一丝光亮";黑暗中"微风吹来",四周是"阴暗的"环境,以及"长满青苔的"弯曲道路,暗示内心的寂寞,以及前途未卜的未来。 难怪这本小说取名为《夜色温柔》。作者借此表达心中的忧伤,也就是后面三句。 4. 这一段诗,出自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的名作《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 我这才想到,菲茨杰拉德引用济慈的作品不是偶然的,他们两人的人生非常相似,同样的悲惨。 济慈堪称是英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大诗人。父亲是马厩工人,在他8岁时去世,母亲也在几年后死亡,他依靠兄弟姐妹互相支持长大。20岁以后,他的唯一经济来源就是写诗,终生拮据。1820年,他患上了肺结核,第二年逝世,享年只有26岁。 根据记载,1819年5月,他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伦敦一个朋友家里。一个黄昏,听到花园的树上有夜莺啼叫,他心有所感,就写下了《夜莺颂》。 当时,他正与邻家女孩Fanny Brawne恋爱。他很珍惜这段感情,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身体和经济状况,就不胜烦恼,觉得前途渺茫。盼望逃避现实,像夜莺一样飞走,但是又不可能实现。 网上的材料这样介绍两人的爱情: "1820年的初春,济慈去了伦敦城,那天他没有穿大衣。回来的时候为了省钱,他坐在马车的外面,结果全身都被雨淋透了。等他回到家里,他的恋人范妮为他打开门,他几乎是倒在范妮的怀中。 那天晚上,他开始咳血。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结核,并从此不让范妮再接近他。他每天坐在窗前,看着范妮在院子里玩耍,他每天给范妮写信,尽管她就住在自己的隔壁。 到秋天的时候,医生建议他必须住到比较温暖的地方去。他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罗马。1821年2月,济慈在罗马病逝。 消息传回伦敦,范妮悲痛欲绝,她那个时候只有19岁。" 5. 《夜莺颂》不长,只有80行,但是用词华丽、语法古老,不易读。好在全诗的结构,以及想要表达的情绪,还是很清楚的。 开头先说,作者羡慕夜莺的欢乐。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 我并不感到妒忌, 反而因为你的欢乐,我也产生欢乐。 接着说,希望追随夜莺而去。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将这个世界抛在身后 与你一起,隐入幽静的森林。 因为这个世界实在太悲伤了。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ey hairs. 这里,人们只能坐着互相叹气; 在岁月的麻木中,听任白发飘零 但是,四周是一片黑夜,终究无力飞翔。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没有一丝光亮, 四周只有微风吹来 作者感叹身边的花草是如此葱郁,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我不知道脚边是什么花, 也不知道枝头的清香从何而来, 若能就此死去,也算是美好。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许多次,我在黑暗中这样倾听 几乎爱上这种安详的死亡 但是,夜莺的歌声是不死的。 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 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 thee down; 永生的鸟儿,你不会死! 人类世代的悲伤,无法令你停止歌唱。 只可惜现在它飞走了,只把我一个留在这里。 Was is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 这是幻觉,还是白日梦? 歌声消逝,我到底算醒着还是在做梦? 6. 此诗有查良铮(穆旦)的中译。我认为,他的译文质量很好,基本上把原诗的意思翻译出来了,没有错译。但是还不算完美,有些段落他的译文与原诗的意境差别比较大,而且没有注解,典故的处理不理想。 我个人特别喜欢全诗的第三大段,那一段描写现实世界的悲凉,我想很多中国人会深有同感。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这里,人们只能坐着互相叹气,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ey hairs. 在岁月的麻木中,听任白发飘零。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这里,青年逐渐变得苍白、消瘦,直至死亡;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这里,稍一思考,就充满悲伤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黯淡的眼神中只有绝望;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这里,美神无法保住她的姿色,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新生的爱情第二天就消亡。 (完)

试析济慈《夜莺颂》

试析济慈《夜莺颂》
12 年 2月 2 日, 慈终 于度 完 了人 生最 后 的 时 81 3 济 光 , 葬于 罗 马 。按 他 生 前 的要 求 , 其 墓 碑 上 刻 并 在 上 了这样 的墓 志 铭 : 这里 躺 着 一 个 名 字 用 水 写成 “
的人 。 ”
三、夜莺颂》 《 的内容评析
《 夜莺颂》 这篇诗歌共有八个段落 , 在每个段落
评论界非常粗暴地攻击济慈的作品 , 使得 出版商不 敢出版他的诗集 , 这便使济慈微薄 的稿酬断掉 了来
源, 因而 生活 极端 贫苦 ; 其次 , 慈 的弟弟 患 上 了严 济
苦的生活 。 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来 源, 济慈不得
收稿 日期 :O 1—0 0 2l 4— 2
.-
-—

1 43.— ・ — —
不选 择学 习 医学 , 的帮助下, 济慈 的第一部诗集才
得 以 出版 。
济慈的长诗《 安迪米恩》 出版后 , 由于他和 当时 英国的一些进步作家交往频繁 , 而且在诗 中表达的 思想大多并不能被 当时的贵族和统治集团接受 , 因 而受到了一些 思想保 守人士的猛烈攻击。在 巨大
及“ 永恒” 来认识赞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济慈不 是一个逃避主义者 , 而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 人 ,
其名作《 夜莺颂》 便是一个很好 的例证。 _ 2
济 慈 的一 生
的三年多时间里, 他先后写下了长诗 《 伊莎贝拉》 、 《 赫披里昂》 《 、圣阿格尼斯节的前夕》 《 、 拉米亚》 以 及数 量很 多 的短诗 , 夜 莺颂 》 是这 个 时 期 写 《 也
当 中各 有十 句话 。其 中有九 句 话 为 五音 步 抑 扬格 。 在 诗 的开首 , 当作 者 听 到 夜 莺 动 人 的歌 声 , 始 沉 开 浸 到夜 莺美 妙 的 世 界 中 , 享 她 的 快 乐 。然 而 , 分 想 获 得快 乐却 不是 一件 容 易 的事 情 , 须首 先 要 经 历 必 各 种各样 的痛苦 , 在痛 苦 中有 间杂 着麻 木 的感 觉 。 “ 的心在疼 痛 , 我 困顿 和 麻木 刺 进 了感 官 , 如 犹

三美论视角下《夜莺颂》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三美论视角下《夜莺颂》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2 理论框架
许渊冲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翻译 理论,其中“三美论”是许渊冲借鉴鲁迅的观点:“诵习 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颂 其章,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从文学翻译的角度, “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 是指译诗要尽可能多地传达原诗的美,没有误译、漏译 与增译等;“音美”指要传达出原诗的韵律与节奏,可以 通过押韵、谐音和头韵等方式来实现;“形美”则要求尽
很多研究,但是从“三美论”视角对其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很少。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诗
歌翻译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对查良铮先生与朱维基先生的 《夜莺颂》 译文进行系统对比研究。
[关键词] 诗歌翻译;“三美论”;《夜莺颂》;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可能与原诗形式一致,如诗句长短、词语的重复和对仗 等。
3 分析
3.1 译文对比分析 本文将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来比较研 究查良铮与朱维基版 《夜莺颂》。 首先,“意美”。查良铮与朱维基两者的译诗皆可以 传达 《夜莺颂》 的原意,并且分别具有自己的语言特 色。在查良铮版译诗中,动词的运用极为传神。例如, 第 一 诗 节 的 一 二 行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被译为“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刺”字触动 了读者的感官。在最后一诗节“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 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中,“流过”“越过” “溜上”几个动词的运用非常生动。在朱维基版中,译诗 的语言是极为优美的,如第二诗节最后一句,“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其译文为“偕你归 隐到阴郁的森林”,古风古韵,极具诗意。 其次,“音美”。由于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非声 调语言,二者诗歌格律实现手段不同,故本文仅从押韵 模式来分析译文所体现的音韵之美。

灵魂的歌者——《夜莺颂》赏析

灵魂的歌者——《夜莺颂》赏析

外国文学灵魂的歌者——《夜莺颂》赏析张悦首都师范大学摘要:济慈是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之一。

他天赋异禀,却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经历了病痛的折磨、亲人的离逝以及爱情的坎坷。

然而在他的诗作中,诗人借“消极感受力”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惨淡现实的背后总能暗藏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真实的感受力。

这种力量使文字既看上去充满张力,却又浑然一体,直抵灵魂,生生不息。

欢乐与痛苦、幻想与现实、物与我、生与死都在夜莺的高歌中短暂停留,却在诗歌构建的幻境中永恒存在,隽永绵长。

关键词:夜莺颂;消极感受力;张力济慈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短暂的一生虽历尽坎坷,却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他的笔触感性细腻而又富于想象,作品中总有一种“消极感受力”,这也是济慈诗中美学的核心。

这种力量它没有自我,却又寓于万物之中,它能够将自身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体验神秘,敢于怀疑,而不受事实和理性的禁锢。

这种能力能消解在新批评视角下各矛盾因素间的张力,游走在现实与幻想的世界里,欢乐与痛苦相融合,物我归一,生死相通,它既不会拒绝感受生命之痛,也会乐于拥抱世界之美,在体验中更好的感受生命,感受生活中的美才是永恒追求。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现实与幻想之间,济慈遵循自己的内心的最真实感受,从而使他的文字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张力,这种张力并不凌厉,它醇厚隽永,超越生死悲喜,带给读者更深切的人生感悟,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一、悲喜交加在诗的第一节,诗人就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亲人离世,仕途受挫,病情恶化,爱情不顺,生活的重创将诗人拖入痛苦的深渊:“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痛苦麻痹了精神,诗人的意志在消沉,“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夜莺的嘹亮的歌声令人迷醉,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开始模糊了,毒鸠和鸦片一方面会导致死亡的悲痛,另一方面又会给人带来片刻的安慰和欢欣,而希腊神话中的忘川,忘记尘世的欢乐和痛苦也同样让人喜忧参半,诗人静静感受外界环境带来此刻心中的真实感受,两种复杂情绪的交织,渐渐随着内心的感受沉淀下来,跟随着夜莺的歌声,走入亦真亦幻的想象世界。

浅析济慈《夜莺颂》

浅析济慈《夜莺颂》

浅析济慈《夜莺颂》摘要: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旨在揭示济慈着力刻画的贯穿整篇诗歌的复杂心情——痛并快乐着。

这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心情正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

济慈在表达这首诗歌的主题时采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的表现手法,文章拟在此分析这首名作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关键词:《夜莺颂》;对比;象征约翰·济慈是英国19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的丰富、语言的精确与华美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声望颇高的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济慈的颂歌“珠圆玉润”。

济慈的墓碑上写着:“此地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用水写成的。

”但是闻一多却认为:“忠烈的亡魂啊!/你的名字没写在水上,/但铸在圣朝底宝鼎上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但丁.力ⅱ百列·罗塞蒂说:“我们的济慈的歌声就是我们英国的夜莺歌。

”济慈的《夜莺颂》是其颂歌中最美的诗篇之一,难怪徐志摩说:“诗中有济慈的《夜莺歌》,如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夜莺颂》一开篇,诗人就饱蘸深情地写道:“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诗人听着夜莺的嘹亮而美妙的歌唱,心被这快乐的歌声感染着。

这种快活太尖锐了,诗人甚至感到心儿在痛,感到自己像是被麻痹了一样。

他向往那林阴繁茂的夜莺欢唱的世界,但是残酷的现实使他又不能够完全投入和享受这种快乐,诗人的心被现实世界的“不尽如人意的因素”打击着。

于是诗人想到了以酒解千愁。

唉,要是有口陈年的佳酿该有多好!“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诗人渴望饮下这美妙的醇香美酒,让自己从困顿、疲乏和痛苦的身体游离了出来,与夜莺共入深林,“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问从不知道的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月 Vol.3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7──────────收稿日期:2016-05-26 作者简介:马瑞(1993-),女,回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49-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夜莺颂》穆旦译本评析马 瑞(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摘 要:以诗人穆旦先生翻译的济慈《夜莺颂》中译本为例,分析在诗人译诗中,重建原诗意象和重现原诗情感方面等特色,归纳诗歌翻译和还原诗意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夜莺颂》;诗歌翻译;诗人译诗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1-0049-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7.01.012The Poetic Reproduc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 An Analysis of Mu Dan’sTranslation of Ode to a NightingaleMA Rui(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Abstract: Chinese poet Mu Dan’s translation of John Keats’s Ode to a Nightingal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iginal image and reproduction of original emo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methods in poetry translation and poetic reproduction are summarized.Key Words: Ode to a Nightingale ;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the poet一、引言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翻译因其特殊性而被人广泛地研究和讨论。

诗歌承载着人类思想的精华,美国诗人弗罗斯特[1]说过:“It (poetry) is that which is lost out of both prose and verse in translation (诗意乃翻译时从散文和诗中消失的那种东西)”①。

这说明了诗歌翻译绝非易事,再现诗意更是难上加难。

诗意是音韵、意义和情感的结合,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是否还原了原诗的诗意是衡量诗歌译本优劣的重要标准。

王佐良先生[2]曾经说过:“特别在译诗的时候,需要译者有能力找到一种纯净的、透明的然而又是活的本质语言——这又只有诗人最为擅长。

因此就从语言来说,也需要诗人译诗”。

因此,有人提出,好的诗歌翻译者,首先应该是个诗人。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1977)便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诗人穆旦专心于英俄诗歌翻译,他对原作品精心选择,只挑选“十分著名的作家的最好的作品进行翻译”[3]。

笔者认为,诗人译诗具有体察原作文体风格和情感诉求的天然优势,更能为译者提供借鉴。

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

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等脍炙人口的名作。

济慈善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使艺术之美、自然之美与现实之丑陋形成对照。

济慈的《夜莺颂》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代表作,正如我国宋代诗人苏轼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②,济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创作了这首现实与梦境相交融的奇美诗篇。

许多翻译家都翻译过此诗,其中,穆旦先生的译本较为准确地再现了原作的诗意,尽管存在时代局限,译本有第3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月 -50-细微不足,该译本仍堪称译诗佳作。

二、济慈《夜莺颂》的创作背景《夜莺颂》写于1819年5月,全诗共有8节。

当时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身患肺病,刚与心爱之人订婚却病入膏肓,最终使他无法与爱人结合。

有一日,诗人坐在树下沉思,突然听到夜莺嘹亮的歌声,不禁百感交集,沉浸其中,下笔成诗。

开篇诗人描写自己沉浸在夜莺歌唱的世界里,写愿纵饮美酒,就此离别尘世,与夜莺同去森林隐没。

人固有一死,而夜莺歌声永不灭,想到此,诗人回归现实,却不知自己是梦是醒。

全诗虚实相融,以情写景,意境新奇独特,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残酷现实的鞭挞与苦闷,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生活的残酷并没有使诗人的笔调附着一层灰暗,反而深化了诗人追求自然之美的“拳拳之心”。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中外许多作家、诗人都“情系”此诗。

徐志摩先生在《济慈的夜莺歌》中曾说,“即使有哪一天大英帝国破裂成无可记认的断片时,《夜莺歌》依旧保有她无比的价值:万万里外的星亘古的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候就来唱着,济慈的夜莺歌永远在人类的记忆里存着”[4];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更是用《夜莺颂》中的诗句来命名自己的小说《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并将诗的部分章节写在了小说的扉页。

穆旦先生翻译的《夜莺颂》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带我们走近诗人,感受夜莺低回宛转的清脆鸣啼,咀嚼诗人虚实交融的生命长歌。

三、穆旦译本对原诗的诗意再现穆旦先生选择翻译济慈的作品并不是偶然,他准确的体察到了诗人内心的深层情感。

在穆旦先生《穆旦译文集》(第3卷)中济慈的译者序部分,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济慈)仿佛说,现实世界是悲惨的、丑陋的、这是它不值得注视的一面;可是还有美和美感在,让我们追求这种快乐吧,因为这是更高的真实”[5,p365]。

为了尽可能的保留诗作的诗意,穆旦先生力求匠心独运,用词精炼,力求接近原诗的韵式、意象和情感。

(一)韵脚的设置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新体诗得以创立,而新诗的出现也催生了一个诗歌发展的新问题:格律是否该保留,应如何保留。

穆旦作为一个新诗诗人,并没有排斥押韵,而是借助自己的外语优势,借用西方的押韵模式写诗。

在西方文学的浸泡下,穆旦先生在译诗的过程中也十分注意引用并保持外国的格律,他在翻译济慈诗的时候曾表示“都照原来的格式押韵(只有几处例外)”[5,p368]。

诗歌,不仅要重现诗意,也应重视韵律之美。

《夜莺颂》全诗共8节,每节10行。

每节诗的前7句和最后2句为五步抑扬格,每节的第8句为三音步。

全诗的尾韵安排大体保持ABABCDECDE ,体现了极强的节奏感。

为了保留原诗的格律,穆旦先生的译作采用了与原文相近似的诗体形式,韵脚安排与原作基本一致,以其译作的第3节为例: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 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 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 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 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 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5,p433]我们可以看到,译文韵脚“掉”“切”“躁”“界”“亡”“摆”“了”“望”“彩”“凋”与原诗韵脚“forget ”,“known ”“fret ”“groan ”“hairs ”“dies ”“sorrow ”“despairs ”“eyes ”“morrow ”ABABCDECDE 式完全一致。

与原始韵脚完全一致的还有第6节,译文韵脚“次”“亡”“辞”“茫”“丽”“间”“怀”“喜”“见”“块”与原诗韵脚“time ”“death ”“rhyme ”“breath ”“die ”“pain ”“abroad ”“ecstasy ”“vain ”“sod ”基本如出一辙(这里原诗中“die ”与“ecstasy ”并没有做到押韵,而穆旦先生在译诗的时候巧用“丽”和“喜”反而实现了押韵),除此之外,其他各节译文与原文韵脚也大致保持一致。

只有第8节最后3句与原文相较之韵脚比较散乱(第8节原文韵脚为:ABABCDECDE ,译文韵脚为:ABABCDEA FG )。

总体而言,各诗节每行长度相当,基本重现了马 瑞:诗歌翻译需再现诗意-51-原文的节奏感与形式美。

为了建构与原作相当的韵脚,穆旦先生在选词上也深思熟虑,如原诗第6节中“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 ”,穆旦先生译为“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5,p434],与上文隔行的“亡”押韵;同样,原诗第3节中“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穆旦先生将其翻译为“这使人坐而悲叹的世界”[5,p433],与隔行上文的“切”押韵,在这个译作中,与其相似的押韵处理还有很多处,这些精妙的选词都能显示出译者对原作之“体贴入微”。

除此之外,诗歌的韵脚设置还有一法,即“如果结尾处有并列的成分,若前置成分中含有押韵的元素,可将原来的次序加以调整,将押韵的元素至于行末”[6],如译本第5节第5行“The grass, the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 ”译为了“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5,p434],“grass ”译为“草丛”,调到了该行的最后,实现了韵脚的设置;又如第2节第4行翻译为“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5,p432]也是将原诗中“dance ”的位置调整,置于句末配合押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