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及保护

合集下载

心得体会民族文化及收获(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民族文化及收获(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民族文化及收获(汇总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心得体会民族文化及收获(汇总17篇)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总结经验,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出色。

甘肃文化的特征及比较优势

甘肃文化的特征及比较优势

甘肃文化的特征及比较优势有八千多年历史的甘肃,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陇东黄土地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甘肃在中国西部形成一道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风景。

甘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构成陇右文化。

有人将黄河流域文化分别以宗教、地域分成6大板块。

以宗教信仰为主线分为:新疆伊斯兰、藏传佛教等。

按地域分为雪域、巴蜀、滇黔贵、秦陇文化。

其中秦陇文化包括:宁夏、甘肃、青海、陕西。

而甘肃文化不仅有兼容的地理优势,而且独具特色。

甘肃位于东亚和中亚结合部,是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域的过度地带。

甘肃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的混流地区,也是中国率先对外开放的地区。

河西走廊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条通道。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

河陇文化得到了丝绸之路的滋养。

作家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四大文化体系有四个,但中国的新疆、甘肃的敦煌,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

甘肃为黄河流域文化的原俗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天水的大地湾文化距今有7800多年,它将中国的彩陶历史推前了一千多年。

甘肃为羲皇故里,为轩辕帝的发祥地。

天水有黄帝的衣冠冢,据专家考证说,黄帝的发祥地在今天正宁县东子午岭南端。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是秦人的崛起之地,在礼县考古发现有秦先祖陵墓群,渭河流域一带的秦人是以甘肃为根据地挺进中原的。

甘肃也是文明遐迩的文物大省,也是文物保存最为集中、品级最高的地区,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址名胜。

有世界文化遗产两处——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

现在还应该加上以及武威的铜奔马,榆中的四库全书。

(当时有7部,后来保存下来3、5部,其中一部就在榆中县。

)从78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到祁山文化,河西走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艺术长廊。

每一个县都有一个石窟群,兰州的炳灵寺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这些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甘肃民俗简介

甘肃民俗简介

甘肃民俗简介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包括回、藏、东乡、保安、裕固、土、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

多民族的交流、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以下是一些甘肃的民俗简介:节庆习俗:甘肃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除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和端午节等汉族传统节日外,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例如,回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藏族的正月法会、正月十五晒佛节、藏历年、七月法会、五月采花节和香浪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叼羊和“姑娘追”,土族的“纳顿”节和“二月二”跳神会等。

此外,甘南的香巴拉艺术节、庆阳香包艺术节、肃南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等现代节庆活动也正在蓬勃发展。

饮食文化:甘肃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

兰州牛肉面是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声名远扬。

以手抓羊肉为代表的清真风味食品,独特可口。

藏族风味的糌粑、酸奶、奶茶、蕨麻米饭等也值得品尝。

此外,甘肃还有各种地方小吃,独具特色。

民族歌舞:甘肃的民族歌舞多姿多彩,社火歌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民间的一种艺术。

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滚鼓子”、张掖的顶腕舞、陇东的秧歌、天水一带的扇鼓舞和腊花等,都颇具盛名。

此外,莲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河湟花儿、裕固族民歌等也是甘肃民族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手工艺:甘肃的民间工艺品也久负盛名,如兰州微雕葫芦、平凉纸织画、庆阳牛皮影、香包、剪纸、刺绣,保安腰刀,天水雕漆漆器,酒泉夜光杯,卓尼洮砚,武威“铜奔马”等。

此外,甘肃在春节期间会有挂灯笼、贴春联、举办丰盛的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等年俗活动。

元宵节时,甘肃的花灯盛宴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而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拜月,一家人团圆共享月饼,并有踏月这一独特习俗。

总的来说,甘肃的民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又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甘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甘肃民俗资料

甘肃民俗资料

甘肃民俗风情文化一.历史发展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二.地理气候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三.甘肃特色文化1、河西走廊这里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临夏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

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

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

文化传统甘肃

文化传统甘肃

文化传统甘肃
甘肃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深厚的历史底蕴。

甘肃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起,这条古老的商路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也为甘肃的文化传统注入了多元的元素。

甘肃的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民俗风情、建筑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方面。

在甘肃的农村地区,人们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比如过年时的舞龙舞狮、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庆祝节日的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古老文化的重要途径。

甘肃的建筑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风格,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等古建筑都是当
地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音乐舞蹈方面,甘肃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如陇剧、甘肃民歌等,这些音乐
舞蹈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节奏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成为了甘肃文化传统的一大亮点。

另外,甘肃的绘画雕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以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为代表,
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总的来说,甘肃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多彩,更
是历史的见证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保护和传承甘肃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对历史和先人的尊重。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甘肃的文化传统,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东乡族的特点和民风民俗

东乡族的特点和民风民俗

东乡族的特点和民风民俗1. 介绍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等地。

东乡族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东乡族的特点和民风民俗。

2. 语言和服饰东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服饰。

东乡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

而东乡族的传统服饰也十分独特,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女性则穿着华丽多彩的绣花裙等。

3. 信仰和宗教东乡族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寺庙在东乡族的社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会定期参加寺庙的活动和仪式,以表达对信仰的虔诚和敬意。

4. 传统节日东乡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沙坝巴查”。

沙坝巴查是东乡族的新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

在沙坝巴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唱山歌等。

这是一个他们团聚、祈福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时刻。

5. 音乐和舞蹈东乡族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音乐通常使用独特的乐器,如木琴、唢呐、锣鼓等。

而舞蹈则充满了东乡族人热情奔放的风格,通常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6. 饮食文化东乡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农产品为主要食材。

他们以米饭为主食,同时还有各种蔬菜、肉类等。

东乡族人喜欢食用烤肉和面食,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烹饪方法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7. 艺术和手工艺品东乡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

他们擅长织布、刺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出精美的丝绸、壁画和木制家具等艺术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东乡族人的智慧和才华,而且丰富了中国的艺术文化。

8. 社会和婚姻制度东乡族有着独特的社会和婚姻制度。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和谐。

婚姻方面,他们通常采取“彩礼制”和“剃头礼”等传统仪式,以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9. 文化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东乡族的文化,东乡族自治县等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民族文化发展的地域性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民族文化发展的地域性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智库时代·144·智库观察民族文化发展的地域性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李 健(甘肃省民委民族研究所,甘肃兰州)摘要: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并且民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体现出了各个民族的发展史以及其独特而神秘的魅力,对其他不同文化属性的民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合理有效的开发民族文化能够实现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以甘肃省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和魅力为例,探讨当地人民如何利用其地域性在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地域性;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4-0144-002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有的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和娱乐等物质文化,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公共道德标准、礼仪等传统精神文化。

每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征能够反映出该民族的起源和发展进程,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人文风俗打上了烙印,并且民族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民族传说以及迁移历史都会在民族文化中体现出来。

所以,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于社会发展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甘肃省少数民族概述甘肃省自古以来就属于多民族混合聚居地,当下整个甘肃省已经有46个不同民族。

其中,长期生活的少数民族有16个,人数过千的民族有10个,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是在回、藏、东乡、保安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省三个较为独特的民族。

甘肃省现辖有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和接近40个自治乡。

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位于省交界处的边缘地带或者一些人口稀薄的严寒地带。

回族人民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还有一些散人口分布在兰州市、平凉市等地区。

藏族人民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裕固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的东部地段。

保安族和东乡族主要聚集在临夏回族自治州。

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远扬的就有丝绸之路,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存在,让原本的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有了交融,使甘肃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

甘肃民俗文化调查报告3000字

甘肃民俗文化调查报告3000字

甘肃民俗文化调查报告3000字今天重点介绍介绍东乡、裕固、保安族这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

另外,吃“鸡娃”是东乡族招待客人的盛宴。

东乡族人吃鸡十分讲究,鸡宰完煮熟,分成十三块,要求分得恰如其分,以鸡尾最为贵重,必须给最年长或最尊贵的客人食用,这是对客人最大的敬意。

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现今的裕固族是以古代维吾尔人的一支——黄头维吾尔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

2011年,裕固族的传统婚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安族做面食的技术高超,油香、馓子、锞锞、凉面皆为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

保安族在待客时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饮食风俗。

有客自远方来,都会受到热情款待。

客人到家,首先要把客人让到上座(即炕的左边落座),然后,先端茶,再上食物。

用餐前,按照保安族的规矩,必须由一名年长的老人或家庭主人念诵一段《古兰经》文,意思是感谢真主赐给了我们食物。

之后,才能动手就殚,如果是馍、饼之类的主食,必须由主人先掰开,然后,客人才能取食。

否则,被认为是不懂规矩。

一般是一顿饭上三道饭菜,第一道是大饼或馒头,第二道是手抓羊肉或鸡肉,最后一道才是正餐精制的细丝面条。

若是贵宾,主人还要用鸡尖招待,以示尊敬。

我姥姥就在临夏的永靖县,我又去甘南和临夏旅游过,所以接触了一些当地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

规模宏大的莲花山和松鸣岩花儿会,不但是临夏民俗风情的充分展现,而且在世界民俗风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更有那甘南藏区的浪山节、采花节;临夏东乡族、保安族的婚礼、饮食等习俗,使甘南和临夏成为甘肃民俗的黄金地域。

六年级:韩泽薇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这里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维吾尔等12个主要民族。

行走在甘肃大地上,到处都有民俗风情、动人传说和名胜古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及保护
肖玉龙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民族文化呈多样性,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将对甘肃的招商引资、投资环境、人文建设、旅游产业、民族工艺产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着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市场潜力巨大。

在今天的社会中,各个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保存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甘肃民族文化呈现的特点
(一)久远性。

久远的甘肃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作用至为重要。

甘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而且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

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周秦文明,陇右是其导源发祥之地。

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

(二)多样性。

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

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

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

这一个个或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的一朵朵奇葩。

(三)民族性。

多元纷呈的民族文化。

甘肃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

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

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与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

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通,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认同。

(四)过渡性。

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通道。

甘肃省深居内陆,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结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

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土沃壤。

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纳,都对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

甘肃地区无疑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区和生长带;是中外文化交流传输的预热区和化合带。

所以,古代甘肃地区堪称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

二、甘肃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地域化、民族乡土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也渐渐凸现。

甘肃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这里生活着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三个特有民族,其历史文化遗产是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把甘肃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对这些特有民族的文化遗产依法进行保护,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开展,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外来信息传媒的冲击,加上法律的滞后、政府管理的不当和人们观念的缺失,这些民族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一)、作为强势文化的汉文化的入侵。

无可否认,汉族在当今的中国处于核心的地位,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实力,汉族都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

虽然我们并不愿意去承认这一点,但是事实说明,汉族在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落实中,存在着“内部殖民主义”,汉族虽然没有对各个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上的疯狂掠夺,反而在各个经济政策中照顾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在文化上却有着不可否认的殖民主义,据笔者考察,三大少数民族区,学校中所使用的教科书均为国家统一使用的人教版的汉族教材,学生自从读书起就接受完全的汉化教育,自然会使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冲击,会使当地的文化传承造成巨大威胁,这也就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较陌生的原因之一。

(二)、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迫使其放弃本民族一些不利于经济行为的文化。

由于各个少数民族人数比较稀少(相对于全国人口)各个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有限,而汉民族的经济较为发达,各少数民族为过更加富足的生活,出外打工和发展旅游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于是当地少数民族纷纷学习汉语,久而久之,汉语取代了当地的语言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汉族服饰也在当地流行起来。

(三)、现代化与信息传媒的冲击加剧了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存危机现代化及其信息传媒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较大的解构性,时至今日,它已成为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

随着现代化与信息传媒的扩展,以传统为核的少数民族文
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结果是加快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式微、流变与灭失。

由此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实现现代化及其现代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间的共存与良性互动,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三、对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在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弱势的少数民族,要保存其文化是十分困难的,为保护其文化,笔者作了以下大胆的设想。

(一)利用旅游的推动作用,建设民族文化村、文化园,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可以给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可以激起当地少数民族挖掘本民族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将其传承下去,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文化教学,以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双文化教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它是希望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本民族特色的介绍本民族文化的课程,了解本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保存民族的独有性,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大力发展有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经济。

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消逝最根本的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

经济的大发展才是保持当地文化保存的最好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