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性

中国人的人性
中国人的人性

中国人的人性

——(美)阿瑟〃亨德森〃史密斯

姚锦鎔译

作者简介阿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美国公理会教士,中文名明恩溥。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时年27岁的史密斯偕妻子来华,先后在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做传教士,从事布道、救灾、医疗、教育等工作,在华居住54年之久。他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先后写成《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中国人的人性》、《中国的农村生活》、《骚动的中国》等书,其中《中国人的人性》一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先后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

内容简介

本书原著初版于1894年,面世后即刻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鲁迅、潘光旦、费正清等先后发表文章予以力荐。该书作者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史密斯在华生活达54年之久,他根据自己对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性、价值形态的观察、体验,以西方的文化生活形态为参照,分为27章,精辟地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敏锐的感受力、明晰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辨力与高度的概括力。全书生动地勾画出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其目光所折射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已

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一本好书,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鲁迅先生力荐“立此存照”的惊世之作。一部百年来研究中国人人性的权威之作,一部鲁迅先生力荐“立此存照”的惊世之作!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的人性》)来,把这本书当成一面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鲁迅《“立此存照”(三)》

书中所历叙的中国人的特性,不但是一个事实,为明氏一般明眼人所见到,并且,就生物淘汰的学理而言之,也确乎是一些无可避免的结果。——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非常快乐地读了你的大作《中国人的人性》,决非它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今日德国大使曾对我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关于中国的作品中,尊著是最好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美国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来加以完成的,即明恩溥牧师所著的《中国人的人性》……书中关于中国社会差别的叙述十分引人注目。该书同时辬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美国著名中国学学者费正清

目录

第一章面子问题

第二章节约持家

第三章勤劳刻苦

第四章礼节

第五章缺乏时间观念

第六章忽视精确

第七章天性误解

第八章拐弯抹角

第九章柔顺固执

第十章心智混乱

第十一章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蔑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缺乏公心

第十四章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不讲究舒适和方便

第十六章生命力

第十七章忍耐和执著

第十八章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孝道

第二十章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社会风暴

第二十三章相互责任和遵制守法

第二十四章相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诚信的缺失

第二十六章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现状与需要

引言中国人的人性-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一本好书,一部百年来研究中国人人性的权威之作,一部鲁迅先生力荐“立此存照”的惊世之作!本书是史密斯的代表作。书中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史密斯凭着自己在中国多年的生活经验,公正而客观地看到中华民族

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具有的突出优点——勤劳、节俭、生命力强等,同时也指出中国人的性格中存在的消极、保守等缺陷,如爱面子、缺乏时间观念、抱残守缺、缺乏公共精神等等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清政府的封建政体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如官员的无能和热衷于敲诈勒索,行政管理能力的低下,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猜疑等等腐败现象;描述了民众迷信落后的风俗习惯。作者对统治中国思想界数千年之久的儒家思想作了中肯而全面的评价。

第一章面子问题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面子就象南洋诸岛上的禁忌,是一种不容否定的潜在力量.所不同的是:面子不可琢磨,不讲规则,废除或替换全由人们的常识来定.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戏剧性的,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天生富有(且需要)很强的表演才能.面子很多时候事关形式,与事实无关.

在中国调解争端时,和事佬也要务必仔细考虑双方面子.调节之举只是为平衡有关各方相应的面子.这一原则在法律

裁决中也常常得到运用,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游戏. 有个仆人失职,还拒绝履行自己的职务.他知道这下要被辞退.便把犯过的错误再犯一次,然后主动辞职,以此保持面子.有时官员被杀头,但得到特殊的关照允许他穿着官服上刑场.这也就是给了他一个面子.

第二章节约持家

中国人的饮食极为简单,但烹调食物和招待方面不愧是艺术大师.样样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盘中餐,就连病死的狗/马/骡/蛇等都不例外. 每个普通家庭上顿吃剩的饭菜下次往往还要端上来享用.中国的猫狗吃的是人类的残羹冷炙,他们活的实在艰难.可以说是苟延残喘. 中国人节约习惯的表现极致,甚至不惜反映在必不可少的饮食上.他们为了省下几个铜板往往可

以不吃饭.哪怕要重负而远行.

毫无疑问,中国人会把普通外国人看成浪费肥皂的人.就象意大利眼中的英国人.中国人的衣服洗是洗了,所用的肥皂少之又少,拿我们所说的辬准来衡量,简直没洗过.

第三章勤劳刻苦

中国的教育模式很难博得西方人的好感,其种种弊端不容忽视.各省纷纷抱怨,合格的候补生员远多于实缺.可是人们仍然热衷于功名.从最低的到最高的科举考场从来都是人满为患.每一职位都有一万人竞争.很多考生高达90多岁. 如果说中国读书人过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生活,那么农民更胜一筹.干农活辛苦,专门从事体力活的劳工更加如此.他们始终摆脱不了极端贫苦境况.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清皇帝早朝时欧洲各国的宫廷尚在梦乡之中.令人惊奇的是,中国最繁重的阶层数当官的.他们事必躬亲,有一位内阁大臣每天早上两点离家,在宫里值勤的时间是三点到六点.六点到九点要在朝中议事.九点到十一点他要待在兵部.十二点到下午二时在刑部办事.下午两点到五点,甚至七点要在衙门度过.

如果中国人能在诸多美德中得到平衡,来弥补一些基本素质的明显缺乏(尽管这些素质被称为恒德,但他们始终缺乏的就是这些),那么他们一定能兴旺发达起来.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诚实和诚信在中国的道德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此后就会获得由他们无与伦比的勤劳所带来的丰硕回报.

第四章礼节

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就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有了这么多礼节约束,一个民族想要得到繁衍发展,似乎是不可能的.礼节,就象所有技艺表演一样,也属于技艺上的仪式,之所以重要,并非心态或情感的需要,而是复杂整体的某些部分的需要.中国人所确立和使用的全套尊称,在西方人的眼里简直不可思议,甚至令人发疯. 这些称呼只是维护既定的尊卑关系,是保障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可用作润滑剂,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各得其所,才天下太平.礼节有如气垫.里面空无一物,但妙就妙杂能减轻震荡.

第五章缺乏时间观念

最令人生气的是中国人在社交访问时就是不守时. 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还在他们劳作过程中,他们干活总是姗姗来迟,早早而去,动辄歇息喝茶.相比之下,出席中国的宴会还要可怕,时间拖的很长,菜肴数量既多,品种又繁,凡是赴过这种宴席的外国人无不望而生畏,但中国人还觉得意犹未尽.

第六章忽视精确

中国人不明白,为什么外国人热衷于事事都要一丝不苟,搞的准确无误.中国满街都有制秤的人,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在秤杆上镶上点点,买秤的人往往都有两种秤,一种是卖东西用的,另一种是用来买东西.秤的辬准只能根据每个购买者自己来定.

中国人在数字上缺乏精确性,也是他们的一个特点,甚至在文字的书写和印刷上都有所表现.在中国很难找到一本廉价书没有错别字. 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记录时,要多留余地.利用中国人提供的数字和数量很容易使我们误入歧途,因为这些数字和数量往往不确切.其次,对中国粉饰性的人口普查要小心谨慎.

第七章天性误解

与你打交道的不管是中国的读书人,还是没有文化的苦力,都一样,无不天生就会钻空子.他们就象一月里的北风,无孔不入,也象流水,见逢就钻,轻轻松松,身手敏捷. 外国人在与中国进行的外交历史,很大程度上试图解释一些被着意误解事件.日常生活中的误解例子层出不穷.吩咐做杂工的去拔院子里的草,别动开始发芽的珍贵草皮.马虎的工人见绿就除,结果寸草不留,还说这样万无一失.

第八章拐弯抹角

外国人只是听中国人讲话,是不可能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管你汉语水平多高,也不

能了解对方的意思.也许他能字字句句听懂,也能写下来,仅此而已.要与中国人交往,除了有完备的汉语知识,还得具备很强的推理能力,这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人就是不愿讲真话,官方生活便是最完美的例证.讲究形式和矫揉造作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便是最没有文化的中国人也会随机应变,即兴想出种种牵强的借口,这种非凡的能耐无不令人吃惊. 中国人拐弯摸角还有一个例子,中国的礼仪规定很复杂,常常使人得罪了他人.这些礼仪在我们看来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如,信纸的折法也有讲究,稍不留意就会被看作故意冒犯人. 中国人把坏消息告诉他人时,也要粉饰一番.但他们采取的好方式虚假之极,在我们看来,简直令人吃惊,感到毫无意义.

第九章柔顺固执

在执行命令方面,中国的各级官员间,或多或少也盛行阳奉阴违的现象,连高层的官员也无不如此.他们不执行命令有的是个人懈怠,有的是碍于情面,最重要的是金钱的魅力.政府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外国人要长期不断的观察就能发现. 中国的判决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码事. 之所以说他们柔顺,因为他们有着与骡子一样固执的性格的同时,还有独特的屈从能力.中国人不失风度的接受责难,这是一个说明柔顺天性的更好的例子. 中国人好比竹子,优雅,用途广泛,柔软易折,且中空,东风吹来,它弯向西.西风吹来,它弯向东.没有风时,它挺立不动.

第十章心智混乱

中国的教育并不让受教育者全面掌握一门学科,并付诸实践.中国人普辫有个习惯:把事实直接当做原因,这是心智混乱明显的表现.”你为什么不在面包里放盐?”你问中国的厨子,”我们向来不在面包里放盐”,他解释道. 心智不清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一般人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并原原本本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叫甲去告诉乙,让某丙约束自己的行动.在中国是非常愚蠢的做法.要么这话压根就没有传递过去,因为有关几个人根本就不明白这话的重要性,要么传到某丙时,已走了样,他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千千万万的人贫穷潦倒,愚昧无知,这样的命运使得他们眼界自然狭窄,心智必然混乱.他们的生存环境无异井底之蛙,看到的确只有方寸黑暗的天空. 第十一章麻木不仁中国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狭窄,功课单调重复,没有休息,没有变化,换了是西方国家的学生,一定会很快逼的发疯.

中国的婴儿整日安安静静的躺着,一动不动,就象泥菩萨.中国儿童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是立着就是坐着,要么蹲着. 西方人要求睡眠时环境安静,特别是生病时,但中国人不同.生病的消息一传开,各种各样的人就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从没想到安静之说. 中国人难免官司缠身,即使你是无辜者,也可能会落得倾家荡产的下场.中国人生存的社会条件异常恶劣,有一些地区有相当比例的人挣扎在死亡线上.雨水稍有不足意味着千千万万人遭受饥荒.而雨量稍稍过多就意味着他们的家园将毁于洪涝.中国人面对灾难时,认为这些是不可以避免的,所以能眼睁睁地忍受.但凡亲眼目睹过数百万人默默饿死的惨状的人,就懂得这话的含义. 第十二章蔑视外国人长期来中国周边国家明显不如他们,所以一直受到其周边民族的奉承.其后果虽非常危险,却貌似合理.效果十分好.直到北京被占领,这种思想才有所改变.

外国人不能适应中国的一些观念/礼仪和其他一些重要的规矩,使得中国人毫不掩饰看不起我们这个民族.中国人也许喜欢西方的一些进步产品,但决不是全部,然而,他们不愿意采用西方的方法. 我们已经深切的意识到,中国的学界把外国人视做仇敌.虽然外国人掌握种种机械奥秘,却完全无力欣赏中国道德之博大精深.这种既嫉妒又轻蔑的情感,在典型的中国儒家身上有所体现,正所谓”宋代的思想,今天的脚”.正是这样的一班人撰写了大量的排外文章,广为传播,像滔滔洪水,最近几年淹没了中原地区. 想让中国人对西方民族这个整体保持稳定持久的尊重,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用事实向他们说明:基督教文明带来的种种成果是中国现有文明所无法企及的. 第十三章缺乏公心

我们经常听说,中国政府本身是家长式的,要求其臣民顺从听命.政府作为家长,忙的是家长自己的事,管不了家里

其他成员.民众的态度与政府遥相呼应.普通民众无不认为,只要个人的利益没受损失,公共财产用不着关心,也没有责任关心.”江山”一说指的是大清帝国,属于当今皇上. 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把车停在路中央装卸货物.中国城市街道被侵占,简直成了乡间道路,随便来往不讲规则.各种各样手工作坊/流动摊贩都充斥大街小巷. 中国人不仅对属于公众的东西不感兴趣,而且凡是防范不严/容易到手的东西都要被占为私有. 中国知识阶层有强烈的民族感情,所表现出来的仇视外国人和外来的创造发明有迹可寻.最近几年湖南充斥着大量恶意诽谤的排外文字,蓄意挑起混乱.这场运动的出现,部分原因是由于误解,部分原因是出于对西方民族的必然仇恨.这些中国人的动机是为了报效自己的国家,还是想从中捞到好处,还需要拿出更多证据. 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总有一批忠诚而果敢之士挺身而出,勇敢献身所信奉的事业,他们得到最高的褒扬,这证明了中国人在具有公共精神的领导人带领下,完全有可能激发出英勇的气概.

第十四章因循守旧中国的黄金时代已是昔日黄花.我们常常听中国人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今不如昔”.古代经典不仅铸就了中国民族,而且中国政府体制也是按此模式构成的.一种统治形式经历了史无先例漫长的年代仍然行之有效,象对儒家经典一样,倍受推崇,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政府说什么也不会被吹倒,因为它是个立方体,即使翻倒了,也只是换了个面,其外貌和内容仍然如故.始终不变.中国长期保持下来的习俗无异成了暴君,无数人适应了某一习惯后,再也不追根溯源了.他们的责任是遵守,于是就老实的遵守起来.中国政府及其人民的保守影响到了与外国人的关系. 19世纪最后25年注定是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已有大量新酒为中国人准备好,而他们没有别的容器,只能用旧瓶来装.

中国对西方采取的是拖延态度,一方面他们对新事物不很愿意接受,另一方面不愿意甚至根本不想放弃旧的.就象我

们看到一所古老的泥房子,早该拆掉化成一滩烂泥了,可还是用摇摇欲坠的泥柱子硬撑着,眼看着迟早要倒塌的,那些旧风俗/旧迷信/旧信仰已经不合时代潮流,可他们还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天性保守,中国人过分重视先人的旧规. 第十五章不讲究舒适和方便中国人向来以自己是个文明古国而自豪.但看到一个伟大民族的人民顺从这样反自然的恶习,甘愿把脑袋前一半剃的精光,让这部分原本要好好保护起来的地方暴露出来,我们肯定觉得奇怪.但中国人在刀剑威逼下,接受了这一习惯,而且正如我们已提到的,这已成了忠诚的辬记和尺度. 据说中国人是最早从事畜牧业的,他们肯定显示出利用自然资源的高度天赋,可此前就没有学会利用羊毛来编织衣服.中国人的鞋子都是布做的,不防水,易受潮.中国人的服装没有口袋,这让外国人看来是最头痛的.中国人不重视房子周围种上树木以遮阴,反而要种些如石榴一类的灌木用做装潢门面.中国人对噪音和拥挤已经习以为常.

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存在流浪狗骚扰,中国人却听之任之.不管你在中国生活多久,始终回答不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帝国哪个城市最脏? 中华民族虽然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看来还自得其乐.这只能说明:中国人的舒适和方便的辬准与我们所习惯的辬准迥然不同,这就是我们论点的前提.中国人已经学会了适应自己的环境.他们对遇到的种种不便,会用典型的耐心忍受下来,深知这些不便是不可避免的. 第十六章生命力中国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这幅员辽阔的帝国,无不证实我们的”人口过剩”的第一个印象.不管破坏力多大,只要有几十个太平和丰收年景,中国的几乎所有地方都能从接连不断的灾难中复员过来.换言之,极端的贫苦也不能使中国人口有明显减少.惟有嗜吸鸦片才会持久而有效地遏制中国人口增长.鸦片和战争/饥荒/瘟疫一样,是中华民族致命的敌人.

中国外出移民适应能力很强,很完美,他们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精神是当地人所不及的,他们的团结和凝聚力非同一般. 外国的观察者始终有个不解的问题:由于无知和轻视自然规律而招致的各种疾病为什么就没有使中国人灭绝?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人死于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而患病的人还要多,这一事实雄辩的说明,中国人的抗病和康复能力之高非常惊人. 第

十七章忍耐和执着中华民族人口之多,民众生活水平极低,低到只能用为生存而挣扎来形容了.为了取得生存手段就得尽其所能.有人说的好:”中国人已把贫穷化成科学”.他们学会了把最文明民族的积极勤劳和北美印第安人消极的忍耐集于一身. 中国人的韧性是举世无双的.一名中国生员,正是凭着默默坚持的精神,年复一年进出考场,即使到了九十岁仍初衷不改,不取得功名死不罢休.

在我们看来,中国人的耐心最引人注目,表现在能毫无怨言地默默等待,泰然自若地忍受.这个帝国所有地方经常要发生大规模灾难,这时候中国人表现出的忍耐精神给外国人留下很深印象.1877年到1888年祸及数百万人的那场饥荒,目睹其惨状的无不印象深刻. 中国人的无边忍耐力,才导致出现可悲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默默地挨饿,而堆积如山的粮食近在咫尺,伸手可及.问他们为何不能抱成一团向受灾地区官员告助.回答是:”不敢”. 信灵魂不灭的人手中握着一个强有力的论据,那就是:”但凡英雄往往一生都不得志”.即使这一说法成立,我们是否有理由说:中华民族的这种无可比拟的忍耐精神肯定能用于崇高的目的,决不是去忍受一般生活之苦和经常不断的饥荒苦难? 第十八章知足常乐

我们在谈到他们的因循守旧时提到中国人的知足,而在

我们论及他们所生活的体制时,知足的心态体现的越发明显了.知足这种观念已在全体民众中根深蒂固,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强有力地压制了任何命运安排不满情绪的发泄. 他们当然感到种种邪恶的存在,但被看作是无法回避的必然. 中华民族是个相信宿命的民族.在中国的经典”四书五经”中有不少关于天命的论述.这般迷信命运的民族,肯定不愿意去与自己深信不疑的命运拼死抗争.对于仍抱有早已覆没了的前朝观念,并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改善人的生活条件并非是他们面临的课题.只有目睹别人优点的人,才会产生改良的冲动.大多数中国人就没有亲眼看见过,还有别的地方条件要比自己的好. 虽然大众对这种局面已感到不满,但不满的情绪刚一露头,就被有效的压制下去了.所以从社会立场来看,中国人的知足成了社会进步的对立面,阻碍了进步.中国人认为造成苦难的原因是不可知的.通常,他们乐天知命,不容易激动,象驼鸟一样轻而易举就消解苦难. 我们再重复一次:如果说历史教导我们适者生存的话是真理,那么,中华民族的未来一定是光辉灿烂的.

第十九章孝道<<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人们还认为”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特别受到这样的教育:但凡道德沦丧,其根源均为缺乏孝心.违背礼节者/为官不忠者/对朋友不忠诚者/临阵不勇者都是缺乏孝心.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已”.孟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反映中国孝道的一个极重要方面. 为父母办丧事被认为是做儿子一生中应尽的最重大义务.有的人为了象样的举办丧事,不惜卖掉最后一亩土地,甚至拆掉房子出卖木料. 在中国谈父母的责任被认为是多余的.神的使徒保罗说:”做丈夫的,你们要爱自己的妻子,要善待她们”;”做妻子的,要顺从自己的丈夫,如同上帝”;”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生气,免得他们灰心丧气”;”做儿女的,你们要方方面面听从自己的父母,因为这样能得到主的欢欣”.孔子的所有道德说教中,有哪条的实际智慧能与这些影响深远的原则相提并论?

中国人的教诲里没有一条是替女儿说话,处处都护着做儿子的. 千百年来如果中国人没有患上色盲而看不清这个问题,那么就不会看不到,这是对人性的粗暴侵犯. 祖先崇拜正是上文提到过的那些死气沉沉的保守思想的最佳状态和保证.只有保守思想遭到致命性的重创,否则中国怎么可能调整自己,去适应本世纪最后25年的全新环境呢?只要逝去的几代人仍然被中国人奉若神明,中国怎么可能真正向前迈出一步呢? 第二十章仁慈行善中国人的善举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为穷人施舍棺材;收埋无主死尸;为敬惜字纸,收集并焚烧乱丢的字纸;买回鱼鸟放生;有的地方为病人赠送有神奇功效的膏药;免费接种疫苗(理论上的);提供廉价的或免费赠送劝人行善的书籍.而据我们观察,针对人的善行反而占次要地位.这些善举千篇一律,行善者不会有什么麻烦,费不了多少心思.

在中国有”善门难开”之说,而一旦打开就更难关上了.

谁也预料不到,自己的好心好意日后会有什么结果,而所承担责任的风险倒是清楚的,所以行事特别小心谨慎. 政府的赈灾活动规模往往不大,而且行动不一,仿佛这并不是频发而急需救济的灾祸,似乎过去从未发生过,今后也不会发生,于是只采取些权宜之计.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施”腊八粥”的热闹场面,也是这种慈善精神的体现,这一典型的事例恰恰反映了中国人行善往往流于形式.这些粥往往难以下咽,而又花不了多少钱.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救济的目的不是让受惠人得益,而是使行善者有利可图. 中国慈善事业的不足,还要补充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件事不论有多好,有多急,都逃不过层层机构的压榨盘剥,这些部门就象组织严密的衙门.中国正常的慈善机构不可能独立行使自己的职责. 中国人了解西方文明时接受到的只是最坏的一面,那么当他们看到基督世界处处布满慈善机构,这是非基督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肯定会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中国的善举往往无诚心可言,其普辫的结果必然不出我们所料.从事慈善事业应该是出自一个人的本能,中国要培养

这种心态,那就要经历出现在西方国家的那些过程,使之成为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二十一章缺乏同情心中华帝国广大民众陷入极度贫困生活之中,他们始终为求生存而奋斗,因而对种种可想而知而令人同情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 中国人对残疾人的态度很能说明缺乏同情心,人们对盲人,聋子,秃子,跛子,斜眼都要避之惟恐不及.中国人对精神上有缺陷的人也口无遮拦.中国人缺乏同情心同样也表现在迎亲时对待新嫁娘的方式上.新娘年纪往往都很轻,腼腆害羞,突然落在一群陌生人中间难免非常恐惧.尽管各地风俗不同,但这可怜的小女孩突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什么感受,却无人理会.

中国缺乏同情心也表现在家庭生活中.中国家庭关系总体是不好的,之所以不幸福,究其原因是缺少感情上的和谐.中国的女孩子一出生就在不同程度上受人嫌弃.这种遭遇对他们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有关中国儿媳妇蒙受的苦难写起来可以独立成章.买卖妇女和儿童的现象在中国不限于只有灾荒严重的年份,只是遇到这种年份更是司空见惯罢了. 除非有特殊的原因,谁也不原帮助他人.这一特点普辫存在于中国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一般对落水的人都是见死不救的,这使外国人感到很吃惊.应该理解,尽管中国人认为人命关天,其实有的情况下人命一钱不值.太平天国时期,陌生人一旦受到怀疑,就要被抓,受到严刑拷问.回答不能令抓他的人满意,就要遭殃. 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残酷.中国人对别人的苦难往往漠不关心,这是任何其他文明国家难以见到的现象.孩子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体罚比比皆是.中国人缺乏同情心还表现在刑罚制度上.根据大清帝国刑典很不容易确定哪是合法,哪是违法.中国有些地方还有强迫寡妇殉夫的陋习. 中国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中国最需要的恰恰是要有更多的同情,对儿童的同情,对妻子和母亲的同情,对残疾人的同情,对嫌疑犯的同情等.

第二十二章社会风暴中国人爱大喊大叫发号施令或责难他人,积习难改.中国人骂人的工夫已炉火纯青,争吵时一张口,污言秽语就如污秽的流水,滔滔不绝,在这方面英语甘拜下风.中国人骂到激烈时就会动起手来,扭打到高潮时,最拿手的就是揪住对方的辪子,尽量多拔下对手的头发.中国人骂起来有个古怪的特点,他们认为直接咒骂对方本人的过错不算是真功夫,要骂就要骂他的卑鄙出身和他的祖宗八代. 象中国这样复杂的社会机器,随时都会发出刺耳的嘎嘎声,有时在某种压力下,还要弯曲.就象人体,中国的政体有一些小小的容器,里面装着润滑液,在紧要的时间和地点滴下一滴. 中国人尊重法律,即使法律不值得尊重.在所有亚洲民族中,中国人也许是最容易统治的,只要统治得让他们习惯了,就万无一失了. 第二十三章相互责任和遵制守法

在中国年长者对年幼者有直接的也是绝对影响.邻里间的责任仅次于家庭成员间.其理论基础就是,善恶会相互感染.”孟母三迁”就是为了找个称心合意的好邻居.除了邻里,村里的保/甲也要承担责任.知县是中国最重要的官吏了,他是治下百姓的老虎,又是上级的老鼠. 地方

官员有不端行为可能获罪,也可能逍遥法外.但要是自己辖区内出了无法避免的大事,免不了还是丢乌纱帽的. 中国一级一级相对负责.至于这种责任制度如何在各级官员中运行,就不必细说了.高高在上的天子也逃脱不了承担应负的责任.常常有皇帝下发诏书,向上天坦承自己的过失,把发生洪水/饥荒/暴乱等天灾人祸的责任承担下来,乞求上苍宽恕. 中国共同责任的论说中有一个方面,那就是一人犯罪,满门抄斩.这与西方思想辬准最为抵触.中国人天生就尊重法律,究竟是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形成的,还是制度本身造成的,不得而知.

第二十四章相互猜疑

中国长期盛行猜疑.首先引起外人注意的例子便是各地城市周围的那些高耸的城墙.这个帝国之所以构筑那么多的城墙,完全是政府出于对人民的不信任.尽管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是百姓之父,皇帝下属叫父母官,但彼此都很清楚,这些像加减法一样,纯属书面用语,统治者和百姓的关系实际是孩子与继父的关系. 中国人的房屋也围着高墙,这也说明中国人的猜疑心理. 据说中国人互不信任有两大原因,一是因为不了解,二是因为太了解.有句谚语:”一人不入庙,两人不窥井”.因为庙里的和尚见你孤单一人会趁机谋财害命.两个人一起打水时,要是其中一个人欠另一个人的债,或者看中你的某样东西,可能趁机把你推入井里.中国还有句谚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些充满智慧的格言反映了一个普辫的真理. 从中国人的商业活动中可以找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相互猜疑的例子.中国政府的结构同样不乏缺乏相互信任的例证.当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力量同时在高层的政府机构里合作时,必然会产生互不信任的现象.

相互猜疑在官方生活中也有所反映.上级官员嫉妒下级官员,这是中国人的天性.因为下级是对手.下级对上级也猜疑,因为他们随时都会被调走.政府采取普辫的怀疑态度来否定一切社团.认为所有的秘密社团都是谋反的. 这种强大的相互猜疑习性,强化了中国人先天的保守.阻碍了新事物的应用.中国人对外国人抱有很深的猜疑.中国是个谣言泛滥的国家,人人自危.无穷的轻信和猜疑是这些可怕谣言产生和滋长的土壤.避免这些事发生的最好办法是,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让中国人相信,外国人真诚地祝福中国人. 第二十五章诚信的缺失‘信”被中国人列为”五常”之末(仁义礼智信--摘者加).事实上,”信”在中国的美德中可能确实位列末尾.中国人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的表现,往往与诚信背道而驰.那些细心研读过”四书五经”的人,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其隐晦曲折/含糊其词/虚情假意的含义来.

<<论语.阳货>>记载,孺悲想见孔子,孔子借口自己生病,

拒绝接待.传话的人刚走到门口,孔子便把琴拿下来,边弹边唱,好让孺悲听到.孔子的目的是避免引起不愉快,他不想见这类人,便采取了非常典型的中国做法.<<孟子.公孙丑下>>也记载孟子学孔子的样.后代的儒家们从不谈这几件事. 我们提到这些,只是要人们记住:不尊重史实,这种缺陷不仅在儒家学说注释上存在,孔子本人也有所表现.<<春秋>>这部编年史写的非常简洁,不但如此,还闪烁其辞,容易使人误解.<<春秋>>问世100年后,公羊(汉初儒学家,曾做""春秋公羊传"即对"春秋"的注释.历史上有"左氏春秋传","谷梁春秋传".都是对"春秋"的注释----摘者加)评论它说”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真实性即儒家所说的”诚”是孔子经常要求弟子坚持的一大原则,但<<春秋>>还是对他的同胞和他人隐瞒了真相.(汉初大儒董仲舒说:<<诗(经)>>无达诂,<<易(经)>>无达占,<<春秋>>无达词----摘者加) 中国人日常的言谈中,缺乏真诚,虽然还不能说落到虚情假意,令人愤慨的地步,但也足以让人感到真假难辨了.在中国最难的是获得真相.很少有中国人守约.这与他们误解的天性和缺乏时间观念有关.

中国人对小孩子的所作所为,最能看出他们天生就缺乏诚

信这一特点.家长和学校教导孩子虚伪,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中国人的礼节流于形式,失之虚伪.在中国与虚假的谦让相对应的是虚假的同情. 一个人只要有必备的知识,就可以写出一大卷有关中国人敲诈勒索贪污的十分有趣的书.在这个帝国,上自坐龙椅的皇帝,下至最卑贱的乞丐,敲诈勒索之风,人人辫及.这个体系极为恶毒,极为堕落,很难想出个根除它的办法,

除非对整个帝国做彻底的改造. 据我们所知,中国政府无疑是我们所讨论的弄虚作假这一特点的最大的范例.从整部外国的对华关系史,以及中国官员与百姓的全部关系中,可以说,都能找到这方面的例子.各级官员源源不断的颁布的告示就是一个简单的例证.在这些处处可见的冠冕堂皇的告示中,内容包罗万象,措词滴水不漏,缺的就是真实.因为这些命令原本就不想付之实施.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就象卢梭的<<忏悔录>>,不乏极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 中国人聪明能干,他们的知识足以满足种种需要,中国不缺各类人才,若是没有相互的信任,缺了以真诚的目的为基础的信任,振兴帝国就成了空谈.

第二十六章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西方人在阅读儒家经典时,免不了觉得这些学说空洞幼稚.但凡致力于研究历史的人,但凡富有洞察力而了解人性的人,一想到中国的道德从古至今对民众产生的神奇约束力,无不肃然起敬.逐年的科举考试要求生员写文章引经据典,这样可使民众的思想划一,达到令人叹服的程度,给人带来强大的动力,让每位考生都把政府的稳定看做是自己成功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这正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所有的神可以说都是死了的人(孔子/老子/关羽/岳飞/毛等—摘者加),从而或许可以从祖先崇拜进一步推断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所有的死人都是神.就整体而言,中国人是多神论者.任何一种神,只要能在某个特定方面起到有利于人的影响,无不得到人们的亲睐.中国人从不对自己所信奉的神刨根问底.

佛教吞了道教,道教吞了佛教,最后都被儒教吞了,结果成了三教合一.天界里的权威不是固定不变的,显得很混乱,孔子,老子,如来,相安无事.但中国人怎么也不明白,两种信仰怎么就会相互排斥呢?他们根本不知道逻辑矛盾的说法,更不太理会.他们本能的学会了调和两个互不相容命题各异的艺术,可以不顾两者的差别,硬拉到一起. 这种机械结合起来的结果,首先是违背了中国人讲秩序的天性(虽然官员等级森严,人也分为十等).另外,就是把人的道德本性贬的很低,这种现象很符合劣币驱逐良币这条规律(经济术语,原意指人们都把好的钱币藏起来,把坏的拿出来用,这样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坏的了----摘者加). 中国人崇拜神又忽视神.孔子劝人”敬鬼神而远之”.”祭神如神在,不祭也无碍.拜神如神来,不拜也不怪”.中国人心目中缺乏庄严感,不懂得得体就谈不上庄严. 中国人祭神,要么是常规的仪式,要么就是交易.供奉多少也得得到多少. 如同西方的保险制度,祭神也是一种较好的保平安的方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即使没有神,也没有什么害处. 中国人做买卖时一心想着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他们同样也想与另一个世界的神交易时得到好处,也就是祈求神赐福.

灶神爷每年末都要上天报告这家人的所作所为,但是大家事先用很粘的糖黏住了他的嘴巴,防止他上天告状.这是中国人所说的人定胜天的典型事例. 儒家学说的种种不足,使之还不能成为中国应有的宗教.我们仅举几例.儒学对人的灵魂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法.这使得外国人十分困惑;儒学认可多神论;允许并容忍一夫多妻;孔子对古代制度的立场反复无常,把伦理和外在的仪式混为一谈,使之成为专制政治的得心应手的手段;个人榜样的影响被夸大了,孔子本人就是极好的例子. 儒家学说中,社会生活是种暴政体制,妇女是奴隶,孩子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处于臣属地位.祖先崇拜没有任何伦理价值,也缺乏关于永恒的明确概念. 第二十七章现状与需要

我们愿意相信,儒学造成了许多道德高尚的人.既然有那么出色的道德体系,这样的期望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真的会有大规模造就出具有同样道德高尚的人来吗?从以下三个问题中可以看出人的真实品德来:他与自己的关系怎么样?他与同伴的关系怎么样?他与自己所崇拜的对象关系怎么样?通过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对他的性格作出正确界定.至此,那些沿着我们的思路进行思考的读者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已了然于心了:中国人对人/对己都缺乏真诚,对别人缺乏利他主义,他们对崇拜对象的关系是多神论/泛神论和不可知论. 中国社会就象中国的一些风景区,远看风光迷人,近看则破破烂烂,颇多可憎之处,且臭气熏天.根本找不到一张能客观反映中国景色的照片,因为垃圾和臭味被有意不照上去. 我们很清楚,中国社会

存在的许多上述弊端在西方同样存在,但每个西方国家面对着的是未来黎明前的曙光,而中国时时处处面对着的是遥远的过去的黑暗. 中国人并不缺智慧,不缺忍耐/务实和乐天的性格,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和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的,“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而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是任何道德学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以 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发挥或综合。

要在中国混好,不得不了解的20条中国人性!

要在中国混好,不得不了解的20条中国人性! 1: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 2.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如果你不懂利益交换原则,今日独享繁荣,明日就独吞苦果,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沦为无用的白纸! 3.在官场混的人,须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哪怕你荣耀了大半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做人就像种田,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 4.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

5.嫌贫爱富的人性本质推动着社会发展。如果人人喜欢贫穷落后,那么谁还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谁还愿意从事脑力创造?哪儿来的吃的、穿的、用的和住的?这样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应该将嫌贫爱富看做一种社会正常现象。 6.聪明人,有些时候会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并不是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7.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正因如此,现在国家才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含义就是中庸,让世人不要偏激和走极端。 8.要想钓住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鱼也不会理睬它;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它才会上钩。 9.不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别人的人格、兴趣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若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同时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此外,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语言,效果往往会更佳。 10.最高明的情感投资技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1.一开始先给下属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 12.不管对方的话有多难听,我们都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听听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13.亲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老板和员工之间,则大多只能同享福,却不能共患难。

中国古代人性论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思维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纷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人善恶的分别也没有了意义,离开了道德善恶也就无从界定,所以人性善恶的问题也就是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思想家们的眼里,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某种规定性,他在逻辑上先于善恶,善恶是其属性,这样,人性的善恶就成为道德主张的逻辑前提。人性论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缺少了根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当时关于人性的学说可谓是各有特色,对人性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他们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局面时常出现,但他们异中有同,形成了中国人性理论的总体特征。其中虽然有很多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思想不相协调,也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论的思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孟子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 孟子认为讨论人性要推求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是什么呢?他并未明言,他举例说,禹治水的成功在于利用了水向低处流的规律,因势利导,于是水就安然无事了。天虽然高,星辰虽然远,但一千年后冬至的日期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同样人性也是有其规律,这就是一心向善,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是人性本善,孟子论性善,一出言便立意甚高。孟子所说的善即人心

论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

论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 摘要:对人性的探讨一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人性精彩纷呈的展现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董仲舒持性无善无恶,世硕、漆雕开等人讲性有善有恶,都体现了古代思想家们关于人性问题的深刻理解与探究。 关键词:人性;性善;性恶;性三品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human nature has been our constant ancient thinkers of the topic, for human nature’s spectacular show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Mencius way goodness, xunzi sex evil words, no good without a sex dong evil, the collection of the QiDiao, such as open people speak a good sex, evil, reflect the ancient thinker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explore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Keywords: human nature; Goodness; Sex evil 我国古代先秦百家对于人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荀子“人之生也固君子,人之生也固小人”的性恶观到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孟子•公孙丑上》],以及西汉董仲舒的“人副天数”的“性三品论”。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最为代表性。精彩纷呈、各持一端的人性思想对于后世君主治国安邦有着重要的借鉴,不同的思想也是对于所处时代的适应。因此,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一、性善说 “性善说”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他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636368.html,/view/592836.htm] 孟子是第一个提出性善说思想的人,他的思想为性善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的“两程”(程颢、程颐)等,都是性善论的支持者。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先天的。它的存在是自然的、本身固有的, 不是外界强加于人的, 且体现为人的四心。如孟子所言: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

西方人和中国人观念的若干个不一样

西方人和中国人观念的若干个不一样 中国社会是存在腐败与弊端的,这也是国家持续推进改革的核心因素。 那么腐败与弊端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古论今,总结中国千百年来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我认为产生腐败与弊端的温床在于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 正所谓腐败源于体制,体制源于观念,观念源于环境与学教,环境与学教又源于体制,因而万般弊端与腐败皆源于不合潮流的观念和体制! 下面是我总结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在面对某些关键问题时的观念上所存在的不同和差异(从而可能导致中国人在处理问题和建立制度时也与西方世界形成极大差异),当然这些观念有可能只是某些人的个别想法,因此有些片面或不足,但我的目的只是想把一些过于尖锐的思想差异表现出来,另外,我的描绘并不能代表和涵盖所有人的思想,但我认为我所描绘的思想状态在现实的东西方世界里却很有市场和代表性!我认为观念本身并不存在对错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国家风俗习惯在历史中的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东西方文化以及观念的差异及对错与否,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评判,我想读者自有定论,另外还请观者对以下不足的对比进行多多的批评指正! 总之,我认为,中国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谦虚好学,取长补短!发现短处在于对比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在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因此不论是发现还是学习,都需要自己首先先坦诚的与发达国家开展秉公无私的对比! ------哲学处世观------ 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适者生存, 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惩恶不如扬善; 西方人认为软弱是懦弱, 中国人认为软弱是宽容;

西方人认为忍让是无能, 中国人认为忍让是美德; 西方人认为某些谦虚是虚伪, 中国人认为只要谦虚就可爱,只要骄傲就嫉恨; 西方人认为想成功,必须先自立, 中国人认为想成功,必须找关系; 西方人喜欢财富,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为荣, 中国人喜欢权力,以掌握更大的权力为荣; 西方人认为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是受到戏弄和欺骗, 中国人认为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是受到拒绝和不给面子; 西方人认为发展的主流是竞争, 中国人认为发展的主流是和平; 西方人认为仇恨是迟早要进行清算的, 中国人认为仇恨也是可以忘记的。 ------教育、体育、文化、科技观------ 西方人认为向国民提供教育资源是公益性的,是义务的,应该尽量免费, 中国人认为向国民提供教育资源是投资性的,是产业化的,是应该追求回报的;西方人认为国民的受教育权是一致的,最起码高考的分数线应该是一致的, 中国人认为国民的受教育权是有差别的,北京的分数线就应该比别的地方低。西方人认为在高考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加分是一种歧视和侮辱,是莫名其妙的,中国人认为在高考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加分是一种照顾和奖励,是理所当然的;西方人认为最美的语言是国语, 中国人认为最美的语言是英语; 西方人认为有用的知识才要学,比如汉语、武术和生存技能,

中国人性分析报告

中国人性分析报告 中国人性分析报告.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一、人性:善还是恶, 人性究竟指什么,本善还是本恶,几千年来让中外贤哲争论不休。不同的回答,导致 积淀成不同的社会制度。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公元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约2500年前吧,孙丘最早谈到了人性。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性相近”是善相近还是恶相近,“习相远”是善相远还是恶相远,都未明说。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他谈得很少,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正如他的弟子子贡所抱怨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是他老人家的明智之处,也给后人留下了想象、探讨的余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轲。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对孔 则学孔子也~” 子极端敬重,曾明确表态:“乃所愿,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把仁义礼智这些所谓的善,当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至于什么是人性,孟子没定义;为什么人性本善,孟子没作出严谨的论述。他对自己的主张,尽管满腔热情地到处宣扬、口诛笔伐地到处游说,总让人觉得有点强词夺理的味道。比如他对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说”、墨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一、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 人性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他把仁作为人之根本属性,且其政治主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部《论语》更充满了圣人、君子、仁义。另一个代表是孟子,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善的思想。如,他说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1],“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一个人是否会是恶人还是好人,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因为认为的是人性善,所以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光靠政令与刑法来约束民众,那么即使大众不敢违法乱纪,也会虚应故事,没有真正地建立廉耻之心。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从“性善论”出发,还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论:人性都是善的,那么,被神化为天子的君主、皇帝,他的人性本善,就更不必说了。因此,人性本善论成了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根据。君王专权在手,本来就很容易干坏事,本该受到比常人更严格的监督,但山于他的人性本善,全国人民都深信他一定会大公无私,绝不会担忧他会干什么坏事了。皇帝只须监督下属,用不着谁来监督他。这就理所当然地导致等级森严的人治社会。“人性善”给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给专制者披上了伪善的合法外衣,钳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别的关于人性的理念。比如性恶论,其代表人物便是荀子,他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是社会纷争和动乱的根源。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的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还有就是人性自然论,如老子的人性自然——主张无为、寡欲、绝圣、弃智、不争不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将一切权力集中到“善为道”的圣贤手中。还有韩非子,他说:“……故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慢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因此韩非子主张顺着人性自然而然地发展,他认为正因为人具有好利恶害的本性,所以就要因循人性,利用法律制度的赏罚机制来控制引导人的行为。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在孔孟之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的人性善的思想主导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治国安邦之道。直至现在,它对中国人的习惯、法律和世界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 同样西方对人性也有比较多的思考,但是真正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起到普遍、巨大、长久影响的应是基督教教义。在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圣经》中所揭示的“原罪”是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走入社会时所带有的“罪”,此罪将永远与人类同在,直到获得上帝的拯救。[2]在圣经中有一些经典的描述,“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胎的时候,就有了罪。”[3]。可以看出基督教认为的是,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苏基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

中西方人性观区别

中国跟西方人性观的异同 ——指导老师:高春华摘要:人性,已经是人类讨论的永恒的话题。虽然依旧各执己见,但综合古今中外各家所长,透过他们的论述,我们放佛可以窥见人性的一些端倪——中西方的人性学说大致相同,但他们的主流却是不同的。 关键词:人性、东西方、善、恶、 人性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科学,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因此,作为一个人,思考人性这个问题,是与生俱来,与身同在的问题。我们只有了解了人性,才能对以后生活方方面面问题,有更深入的分析与了解。 中国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信无善无恶论、信有善有恶论、三品论。中国古代、现代,关于人性的主流依然是性善论。 1、性善论。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虽没有明确的指出人性本善,但从其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本善的方面还是占很大一部分。孟子却直言不讳的提出了人性本善论,在他认为,人性中,天生充满了仁、义、智、礼等。以至于儒家的启蒙教育经典《三字经》的开编就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本善论的观点。 2、性恶论。儒家的第三个代表荀子曾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天性本恶,是后天的培养才使恶变善。但是,善只能附着在本性之上,而不能取代本性。他的本恶论,对后世的法家影响很大。 3、无善无恶论。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从告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信奉的人性并没有本善与本恶,就犹如水无分于东西一样,全看后天的引导。后天的环境影响在人性的善恶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有善有恶论。西汉的扬雄是汉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法言》中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人性论思想。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后天的培养与教育将这两个方面充分的发扬,才造就了一个人的善恶。如:“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5、性三品论。西汉的董仲舒认为,人性可分为上中下三种:圣人之性为上品,中民之性为中品,斗筲之性为下品。他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将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加以调和,认为人性中包含了"善质"、"恶质"两种因素,并将情感因素归入"恶质"的范畴,进而提出以"王教"来完善人性的方法。 西方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等。 1、性恶论。西方的性恶论主要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由于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果实而犯了“原罪”,因而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也有犯罪的内因,也要为自己的祖先承担责任。此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也主要持人性本恶论的观点。如柏拉图曾经说过:“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就会像最野蛮的野兽那样坏。人性总是把人拉向贪婪和自私······”由于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性恶论在西方占了主流。 2、性善论。性善论的代表人物卢梭,他的思想主要解释人性本善。他确信一个依照人性建立的社会永远正确,并且对于人性的保存最有助益。 3、有善有恶论。持有善有恶论的主要有弥尔顿。他曾经说到:“在亚当的那个苹果皮上,善与恶的知识就像连在一起的孪生兄弟一样跳进世界里来了,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劫数,亚当才知道有善恶·······”

中国人的人性

中国人的人性 ——(美)阿瑟〃亨德森〃史密斯 姚锦鎔译 作者简介阿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美国公理会教士,中文名明恩溥。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时年27岁的史密斯偕妻子来华,先后在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做传教士,从事布道、救灾、医疗、教育等工作,在华居住54年之久。他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先后写成《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中国人的人性》、《中国的农村生活》、《骚动的中国》等书,其中《中国人的人性》一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先后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 内容简介 本书原著初版于1894年,面世后即刻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鲁迅、潘光旦、费正清等先后发表文章予以力荐。该书作者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史密斯在华生活达54年之久,他根据自己对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性、价值形态的观察、体验,以西方的文化生活形态为参照,分为27章,精辟地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敏锐的感受力、明晰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辨力与高度的概括力。全书生动地勾画出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其目光所折射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已 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一本好书,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鲁迅先生力荐“立此存照”的惊世之作。一部百年来研究中国人人性的权威之作,一部鲁迅先生力荐“立此存照”的惊世之作!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的人性》)来,把这本书当成一面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鲁迅《“立此存照”(三)》 书中所历叙的中国人的特性,不但是一个事实,为明氏一般明眼人所见到,并且,就生物淘汰的学理而言之,也确乎是一些无可避免的结果。——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非常快乐地读了你的大作《中国人的人性》,决非它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今日德国大使曾对我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关于中国的作品中,尊著是最好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美国人心目中的映像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来加以完成的,即明恩溥牧师所著的《中国人的人性》……书中关于中国社会差别的叙述十分引人注目。该书同时辬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美国著名中国学学者费正清 目录 第一章面子问题 第二章节约持家 第三章勤劳刻苦 第四章礼节 第五章缺乏时间观念 第六章忽视精确 第七章天性误解 第八章拐弯抹角

第二节 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 我国现代学者在研究我国思想史时常用“重人事,轻自然”一句话概括其研究特点,的确,考察我国古代思想史有关人性的论述和研究便可发现,我国古代关于人的研究及其人性的论述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我国人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除了继续我国古代人性研究的理路的同时,也介绍西方的人学思想,并作简单的阐发,没有很有影响的学说或流派。 一、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性观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由于众多的理论家人性观点是与其善恶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现实研究中,许多学者多从这一维度来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学者的人性学观点,由此,把我国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的观点总结为四种:一是性善论者,以孟子为代表,二是性恶论者,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三是性无善无恶论者,以世硕为代表,四是性亦善亦恶论者,以扬雄为代表。但是这种考察远未穷尽我国古代学者关于人性研究的思想。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上四种思想,但也介绍其他一些有关人性思考的观点。 我国的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开始考虑人性问题,那时的人们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善性是上天赋予的。这种人性观可以称为天降善性论。在古籍《尚书·汤语》记载:“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见《十三经注疏》,第162页。)恒即常,恒性就是常性。常性可以有两种理解,常作普遍的意思,那么常性就可以理解为人有共同的本性。常如果作不变的意思,那就可以把常性理解为不变的人性。《孔氏传》:“衷,善也。”孔颖达疏:“天降善于下民……与善于民”。古人把“衷”解释为“善”。这就是说,上天把“善”赋予人民,使他们有了善的本性。这大概就是最早的人性论。 (一)孔子的人性论 孔子从共同性与差别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应然性和实然性以及智与愚的角度来说明人性。首先,他认为,作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对此,有学者这样理解:“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相近’表明人有共性。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léi万有不同。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这表明人又有个性。总之,二者都是指人的自然性而言。‘习’

中国人性假设理论

中国人性假设理论之我见 作者:任超杰 摘要:中国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方法与中国人的人性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人性观并没有一个一致的理念,从人性的本质来看,有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有荀子主张的“性恶论”;从人性的状态来看,有“人性可塑可变论”,也有“人性不可塑变论”。中国在理论上向西方学习人性假设理论,但在实际中又有着自己的体现和应用。人性假设理论在各企业和整个社会都有着广泛的渗透,对中国的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人性;企业;人才培养;社会 中国的人性大致分为人之初性本善和性本恶两种,对应的,国外有Y理论、X理论以及超Y理论等。人天生本是善良,没有任何邪念,永远向往美好的本性即是“性本善”的体现;而人又天生好吃好玩,有与生俱来的惰性,这些则反映了人“性本恶”的一面。我认为,“人性”二字之中本来就包含着善和恶两种不可绝对分割的元素。人有天生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不可否定的,而人又带着似乎所有生物都有的贪婪、懒惰等不可避免特征。所以在企业和社会管理过程当中,应平衡“善”与“恶”,发现人性善的一面,在培养中改掉恶的一面,这样才对企业有真正的推动作用。 一、人性的认识 1、中国与西方的人性理论区别与联系 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提出管理人的X-Y理论。X 理论指雇员工作只是为了生活,没有自己的抱负,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管理、严加控制,这也对应中国的“性恶论”。但中国传统认为人性中的这些“恶”是自然的、正常的,它需要后天的修正;而西方则更偏重于,人性并不可塑,本性是很难改变的。Y理论则是雇员天生勤奋、有理想、积极进取,雇员只需发掘潜力、鼓励成长,此理论对应中国的“性善论”。它们都肯定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美好

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 江晓原 性观念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大问题,不适当的性观念严重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接下来当然也就损害生理健康。性观念又是一个继承性很强的问题,陈旧的性观念经常顽固地盘踞在现代人头脑中。 在本文的篇幅内详细讨论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这样的题目是极为困难的。本文只能谈一些大致的结论和线索,如果读者有兴趣进一步追根问底,可参阅最近出版的拙著《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新版:《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东方出版中心,2006)。 古代中国人曾有着非常坦荡的性观念 在许多当代读物中,古代中国人的性观念常常被描绘成阴暗的、不健康的,特别是充满禁欲主义色彩的。一句“封建主义社会”如何如何,就将众恶归于古人。这其间实有绝大的误解。从先秦时代到今天,中国人的性观念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很有点象完成了一个轮回----当然更稳妥的套话是“螺旋式的发展”。 在文明发展史上,性规范有一个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上古之时,先民刚从野蛮状态过渡而来,性规范方在若有若无之间,与此相对应的性观念自然也非常“开放”和无忌。但是在华夏文明进入成熟阶段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流行的性观念一直是非常开放和富有现代色彩的,这一点却是现代人通常不容易想象的。 古代中国人是重视人欲中的性欲的。“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著名的先秦古训,正反映了这一点。如果我们肯耐心研读孔子、孟子的“原著”,就会发现儒家哲学本来绝不是禁欲主义的,相反却非常重视人欲的满足——后来的宋明理学家虽然无不自称孔孟之徒,其实却是孔孟的不肖之徒。 从先秦两汉直到隋唐盛世,中国上层社会中的性关系一直是非常开放的。《左传》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们的“通”——打趣来说,即古代中国贵族版的“廊桥遗梦”也——至少十六次,几乎每一次都有声有色,有的还酿成国际风波。不妨拿卫灵公和他的夫人南子为例,以见一斑∶南子是那时有名的风流贵妇,连孔子去与她会晤了一次,都会引起弟子的不悦,孔子不得不指天划地自誓清白。卫灵公对于夫人的风流韵事却不仅不恼火,而且还玉成其事,他竟不惜亲自为夫人和她的情人——宋国的宋朝——安排欢会。不料卫太子出国执行外交使命路过宋国,受到宋国人的嘲笑,一怒之下回来要杀南子,卫灵公拉着夫人的手逃上高台,下令惩罚太子,太子只好逃亡到宋国去。 春秋时是如此,战国时也无不同。孟尝君可以在得知自己夫人与门客有恋情时坦然处之,秦宣太后可以就在自己的遗嘱中要不要让情人殉葬接受朝臣的意见。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唐代在两性关系方面更为开放,贞操观念淡薄。诸如未婚少女私结情好、有夫之妇另觅情人、离婚改嫁等事,在正史和笔记小说、传奇故事以及诗文中留下了大量事例。 宋明理学所鼓吹的妇女“从一而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节烈”(夫死不嫁曰节,殉夫而死或为抗拒婚外性关系而死曰烈)之类的观念,大抵在公元十世纪之前的中国社会,是根本没有市场的。相传宋人见到史书上记载汉、唐公主再嫁之事,大为惊奇,认为不可理解。其实中国古代女子夫死再嫁或离婚改嫁都是很常见的。随手就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 汉景帝王皇后之母臧儿,先嫁王仲,生一子二女,再嫁田氏,又生二子。王皇后是她长女,本来已嫁金王孙,且已生一女,后来臧儿听了算命的话头,相信女儿要大贵,竟再将女儿从金家夺走,献

在抗日战争中看中国人的人性

在抗日战争中看中国人的民族性 单位:USTC CS 王悦PB13011058

目录 在抗日战争中看中国人的民族性 (1) 关键词: (2) 前言 (2) 正文 (2) 中国人的民族性 (2) 局部抗战 (3) 全面抗战 (4) 影视资料 (4) 总结 (5) 参考资料 (5) 关键词: 抗日战争民族性中国人思想 前言 在中国近代,历经了器物层面的改革——洋务运动,制度层面的改革——戊戌维新,以及思想文化层面的革命——新文化运动。前辈在黑暗中探索光明的道路,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方法。前两种改革方式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国家的主体根本是人,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只有改变国民的思想,拯救中国民族性,才能从根本上让全民族参与到革命斗争中。下面主要是谈论中国人的民族性。那么何为民族性?民族性是某一个体所确定个人身份的方式以及某一具有共同起源的人群所形成的社会阶层类型。 正文 中国人的民族性 资料大部分来源于(美)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国人的人性》(个人认为这本书

主要写的是民族性而不是人性)。该书的目录对于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人的民族性很好的做了总结,简而言之有以下的方面:(1)面子问题(2)节约持家(3)勤劳刻苦(4)礼节(5)缺乏时间观念(6)忽视精确(7)天性误解(8)拐弯抹角(9)柔顺固执(10)心智混乱(11)麻木不仁(12)蔑视外国人(13)缺乏公心(14)因循守旧(15)不讲究舒适和方便(16)生命力(17)忍耐和执著(18)知足常乐(19)孝道(20)仁慈行善(21)缺乏同情心(22)社会风暴(23)相互责任和遵制守法(24)相互猜疑(25)诚信的缺失(26)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27)现状与需要。 而后说一下中国人眼中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1)没有排外意识(2)勤劳、和平、守法(3)守旧法,无变通(4)崇拜鬼神(5)犹豫不决(6)知识水平低(7)缺乏主人翁意识(8)像一盘散沙(9)夜郎自大(10)停滞不前(11)不崇尚自由(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14)世界主义(15)重视道德(16)民权主义(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1)缺乏独立、自由思想(2)奴性、为我(3)缺乏公共道德观念(4)愚昧、胆怯、欺骗(5)武断、虚伪、不行动。 学者康白情于1919年在《论中国之民族气质》一文中以东西南北地域为别对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1)自高自大,自满自足(2)畏惧困难,喜欢享受(3)富有创造性和模仿能力(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5)事主实行,弃绝空谈,唯乏恒久之毅力(6)厚古薄今,墨守成规(7)富“个体”之独立性,而乏“群体”之独立性(8)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9)好刺探他人隐私而坚守个人秘密(10)恩怨分明,有报恩意识(11)体质强健,潜力甚大。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1)自高自大(2)看重面子(3)懒惰(4)协调(5)破坏欲(6)目光短浅(7)奴性(8)胆小、自私。 原谅我罗列了这么多其他人的概括,毕竟要我概括这些确实很难,因为知识水平不够。我下面的是对其中部分的民族性结合抗日战争简要描述一下个人看法。 局部抗战 1928年,张学良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袭击重伤身亡,张学良忍痛接下父亲的担子,安排好东北的事宜,以强硬的态度拒绝日本人的利诱,拒绝做傀儡皇帝,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党的领导。可以说,张学良少帅是个有骨气深明大义的人。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尽管东北留守中国军队足有20余万,另有公安、警察部队若干。而日本关东军此时在东北的兵力只有1万余人。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东北军将士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戒备,致使日军偷袭得逞。 当时,东北的将领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和辽宁省主席臧式毅继续执行国民党上层的不抵抗指示,部分下层官兵却无法忍受这种“窝囊”的“打发”,零零碎碎的枪声在北大营响起。 九一八事变中,高层将领的利益受不到威胁,他们有时间和能力安全离开,遥远的国民党政府更不在意底层人的死活,对于东北的20余万士兵和众多百姓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底层士兵的生命受到威胁,一些有“血性”的开始反抗。 这里体现了当时中国人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麻木不仁和因循守旧,麻木不仁体现在对他人的死活毫不关心,因循守旧体现在面对日本人的进攻,任然遵守上级的不抵抗指示。 九一八事变之后,局部抗战爆发,地方武装各自为战,甚至出现了占山为王将矛头对准中国人的情况,典型的欺软怕硬。老百姓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得过且过,当然,这里不能批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性差别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性差别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别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外貌上,在思维上、性格上、精神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别。这些差别不是我能够完全了解和熟知的,只能借助某一现象来表述出他们之间的部分差别。 中国人常常把人神圣化,西方人则习惯于把神人性化。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始终贯穿在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之中。中国人崇尚神的力量,在中国人的眼里,神都是拥有超自然的强大力量,能够将事物瞬间改变;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神也是和人一样,力量与能力有限。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孰优孰劣,难以知晓,我不能判断,也无法判断。 在中国文化里有关于神的记载最先见于《山海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都是大家熟知的关于神的故事,佛教与道教中关于神的记载也很多,比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如来佛祖等等。在中国人眼里,神都神圣不可侵犯的,虽然出现过孙悟空大闹天空之类的事情,但这终究是个别现象,何况最后孙悟空还是向神投降,归顺佛界了。神的地位在中国人心里是崇高的,中国人对神有着特殊情结,可奇怪的是大多数中国人既不是道教的信徒,也不是佛教的信徒,只是遇到困难,难以克服时常常到神面前祈祷,盼望神给他们解决问题,这真是让人惊奇的事情。 中国人心里对神如此崇拜,这体现在中国人做事的心理上。正是神的强大作用,中国人总想着能够受到神的眷顾,希望有朝一日好运能够从天而降,而不是艰苦奋斗,去取得自己所想要的东西;遇到困难时,则期待着神的降临,帮助自己迅速将困难解决,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去摆脱困境;遇到挫折,则怨天尤人,报怨老天不公,而不是自己化挫折为动力,去努力改变自己的一切……这些都是有些幻想,体现着不务实的态度和侥幸、妄图不劳而获的心理。不可否认,这种态度和心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身上都存在,但它的确在中国人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在中国人心里,神是完美的,没有人格缺陷,也没有任何缺点。当中国人发现一位有能力的人的时候,常常会抱着他其它方面也很完美的想法,一旦发现该人在某方面表现欠缺时,他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被贬得一文不值;中国人习惯于追求全才,一经发现某个人在某些领域表现突出,就会要求他在其它方面也表现突出。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人真的很难达到如此苛刻的要求,须知全才很大部分也是从专业人才转换过来的。中国人迷信神的强大力量,自然也就崇拜英雄。有力能扛鼎的项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这些力大无穷的人中国人特别亲睐,他们的力量足够让人震惊,可是他们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大家都明白。个人英雄主义的确占据着很有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总想着凭借着个人之力就解决问题,而不去考虑这个问题的本质,适不适合由一个人去解决。也正是由于对英雄的崇敬,中国人常常把一件重大事情(比如战争)的成拜完全寄托在某一人的身上,而不是寄希望于所有参与重大事情的人员团结合作。一旦失败,当然就会归咎于英雄,这对那样充当英雄或者被迫当英雄的人真的是那么公平吗?需要我们自己去思索。

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思想发展脉络

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思想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的人性观 从人性善恶论角度:孟子坚持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所谓的“性善”,是指人心天生所具备向善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善之心,人所固有,非由外铄我,我欲仁斯仁至矣”。人性善论的基本意向是劝人为善,追求圣人境界,因为为善符合人之本性。在孟子看来,“四心”即为“四端”,他们是仁义礼智的萌芽,而仁义礼智乃是道德上的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坚持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自然和原本之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必须“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他认为,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则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西汉杨雄坚持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善和恶何者得到发展,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养。龚自珍既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也反对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善恶之心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发生的,这是龚自珍的“善恶皆后起”的观点。 从人性的自然属性角度:战国时的告子坚持人性无善无恶论,“食色,性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强调人性结构中的自然属性,在他看来,人性无非是人的食欲和性欲。他提出“生之为性”和“性无善无不善”的理论。韩非子强调人性中的利己性,特别是把人性恶看成极端的利己主义,并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是由人趋利避害的本能所决定的,人性中没有善良利他的因素。韩非子把社会的一切秩序、价值、关系,人们的一切行为、思想、观念以至情感本身都还原为利害。利害成了衡量、考察、估计一切的尺度标准。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与生俱”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余四者也杂而不纯。强调上品与下品之间不可移,同时认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与“先王之教”,“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把中国人的人性说得太经典了

把中国人的人性说得太经典了 1.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2.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如果你不懂利益交换原则,今日独享繁荣,明日就独吞苦果,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沦为无用的白纸! 3.在官场混的人,须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哪怕你荣耀了大半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做人就像种田,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4.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 5.嫌贫爱富的人性本质推动着社会发展。如果人人喜欢贫穷落后,那么谁还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谁还愿意从事脑力创造?哪儿来的吃的、穿的、用的和住的?这样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应该将嫌贫爱富看做一种社会正常现象。 6.聪明人,有些时候会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并不是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7.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正因如此,现在国家才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含义就是中庸,让世人不要偏激和走极端。8.要想钓住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鱼也不会理睬它;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它才会上钩。 9.不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别人的人格、兴趣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若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同时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此外,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语言,效果往往会更佳。 10.最高明的情感投资技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1.一开始先给下属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这就是CEO的管理智慧。 12.不管对方的话有多难听,我们都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听听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13.亲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老板和员工之间,则大多只能同享福,却不能共患难。 14.人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聪明一过头便会盲目,便会目中无人,便会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就已经等于半个傻子了!古今得祸者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才是愚蠢。 15.一个施恩惠于人的人,不要将此事记挂心头,也不要张扬出去让别人赞美,那么即使是一斗粟的付出也能得到万斗的回报。一个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而总是要求别人回报他,那么即使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16.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 17.“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开始的期望是一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开始期望的只是中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末流;如果期望只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18.勇敢过了头,就成了鲁莽;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机敏过了头,就成了圆滑;施舍过了头,就成了乞丐;贪婪过了头,就成了腐败;执着过了头,就缺少心眼;善良过了头,就成了软弱;专横过了头,就成了霸道;做事过了头,就走上绝路;刷屏过了头,就失去听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