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中国混好,不得不了解的20条中国人性!

要在中国混好,不得不了解的20条中国人性!
要在中国混好,不得不了解的20条中国人性!

要在中国混好,不得不了解的20条中国人性!

1: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

2.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如果你不懂利益交换原则,今日独享繁荣,明日就独吞苦果,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沦为无用的白纸!

3.在官场混的人,须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哪怕你荣耀了大半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做人就像种田,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

4.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

5.嫌贫爱富的人性本质推动着社会发展。如果人人喜欢贫穷落后,那么谁还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谁还愿意从事脑力创造?哪儿来的吃的、穿的、用的和住的?这样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应该将嫌贫爱富看做一种社会正常现象。

6.聪明人,有些时候会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并不是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7.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正因如此,现在国家才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含义就是中庸,让世人不要偏激和走极端。

8.要想钓住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鱼也不会理睬它;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它才会上钩。

9.不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别人的人格、兴趣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若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同时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此外,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语言,效果往往会更佳。

10.最高明的情感投资技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1.一开始先给下属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

12.不管对方的话有多难听,我们都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听听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13.亲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老板和员工之间,则大多只能同享福,却不能共患难。

14.人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聪明一过头便会盲目,便会目中无人,便会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就已经等于半个傻子了!古今得祸者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才是愚蠢。

15.一个施恩惠于人的人,不要将此事记挂心头,也不要张扬出去让别人赞美,那么即使是一斗粟的付出也能得到万斗的回报。一个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而总是要求别人回报他,那么即使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16.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

17.“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开始的期望是一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开始期望的只是中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末流;如果期望只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18.勇敢过了头,就成了鲁莽;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机敏过了头,就成了圆滑;施舍过了头,就成了乞丐;贪婪过了头,就成了腐败;执着过了头,就缺少心眼;善良过了头,就成了软弱;专横过了头,就成了霸道;做事过了头,就走上绝路;刷屏过了头,就失去听众。

19.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20.雄鹰站立的样子好像睡着了,老虎行走时懒散无力仿佛生了大病,实际上这正是它们取食吃人的高明手段。所以真正聪明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露才华,这样才有能力干大业做大事。

《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研究性课题报告

《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研究性课题报告 班级:高二年级412班 指导老师:李新华组长:万凯 组员:黄伟刘杨尹晴晴赵晓雪王阔王鑫淼庞博杜林峰陈万 课题名称:《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析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历史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语文 研究目的:深刻理解《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内在性格 研究意义:将《三国演义》中各人物身上的优势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研究内容: 1.了解《三国演义》的具体内容; 2.总结《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思考《三国演义》对于现代人的价值与意义。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其实这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都是虚实相间,穿越恶搞;古今兼顾,讽古说今;一段故事,说两朝事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特点。《三国演义》

把这种艺术方法发挥得很好,一方面,既尽量地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会肯定有与三国人物相似类型的人,所以又尽量去符合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启发或引导,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国演义》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是“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改造”史实的范例”,在唐传奇故事把佛教文学艺术初步本土化基础上,进一步把佛教文学艺术应用到历史演义小说领域。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演义小说,但成就都没有超越《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赤壁之战乃周瑜等人之杰作。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和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的,“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而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是任何道德学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以 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发挥或综合。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一、西方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他强调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由此也推动了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 (四)“复杂人”假设 美国行为学家沙因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且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之外,又提出了“复杂人”假说,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仅有复杂性而且有不确定性,人的许多动机安排在各种重要的需求层次之上,这种动机阶层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是不一样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行为动机、工作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沙因基本上将人性的各种情况作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归纳,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时代任何人的万能管理方式。 二、中国早期人性假设 (一)“性善论” 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这些不是从外部给予我的,而是我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的。[1]在管理学的角度上,孟子的“性善论”主张管理者应该施以仁政,因为人的本心是善的,是好的,所以管理者应加以引导,使其顺应自己的统治。 (二)“性恶论” 荀子作为“性恶论”的代表,他的思想与孟子截然相反。“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认为人生来是恶的,肯定性恶是人的固有的本质,主张对人的管理办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分析南大第一次作业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农业文明: ?1、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2、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3、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4、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 ?1、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 ?2、人不停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向人低头; ?3、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4、人的智慧在于发明和创造,让自然中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

如何用嵌套的视角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的心理、行为? ?答: ?用嵌入的观点来看待儒家思想,首先看到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儒家思想的重心是在官和家里面建立它的秩序。中国人的一生加本身就在家庭中,若能把家庭的秩序建立好,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稳定的社会。中国人是在家中生活,儒家思想将其一切重心都放在对家庭秩序的维系上,维系的核心是孝道。对孝进行扩展即儒家所关注的五伦关系。对家中秩序的遵守也会引起对官场秩序的遵从。儒家的重要性是在于儒家讨论官家的秩序。儒家的五伦包括:第一,最为重要的,是从孝的原始状态中建立的父子关系;第二伦即夫妻;第三伦,兄弟;第四伦,君臣; 第五伦,朋友。这就是第一个特点,即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五伦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父子、夫妻、兄弟、君臣皆为不对等关系,只有朋友是对等关系。在一个重视秩序和等级秩序的社会,只有不对等的关系才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最后一个特点,因为有不对等关系,才在中国看到了权威的重要性。不对等导致中国社会是靠权威来建立秩序的。权威的两种分类:靠先天性建立的权威以及靠后天性建立的权威。先天性权威与后天性权威相比较,先天性权威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更占据主要的位置。中国人倾向于在先天性上建立权威,而今天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倾向于在社会性中增长权威,这便是反差。在此种层面上可以观察中国人的变化。

人性七论读书报告

人性七论读书报告 人性七论读书报告 的人士在报纸上写文章鼓吹新宪法。汉密尔顿首先响应,他找到杰伊和麦迪逊,从1787年10月27日开始到1788年5月28日在纽约《独立日报》、《纽约邮报》、《每日广告报》等报纸上发表论文,或数日一篇,或一日数篇,共发表85篇。这些论文后来被归结成册,即《文集》。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很容易看出本书是全面为新宪法辩护的一部著作。它一方面反驳了反对派对新宪法的各种责难和抨击,另一方面也对新宪法和建立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作了分析与说明。它从不同方面说明1781-1787年间邦联的缺点与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建立联邦主义和国家主义想结合的这样一种联邦共和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说明了联邦应有的权力、联邦机构的设置、联邦各部分之间,如国会、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划分的原则;以及联邦各机构首脑的职责及任免,等等。本书的中心论点是阐明需要建立中央相对集权的强大的联邦政府,以保证政治上的统一,实现国内安定,促进经济繁荣,但也不过多地侵犯各州和个人的权利。 以上的这些论点满足了获得独立后的资产阶级当时的政治愿望,并对各州批准新宪法起了促进作用。《文集》被誉为美国宪法的圣经、美国宪法原理,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对美国宪法及美国联邦政府依据原则的最好阐释,美国最高法院曾经把它当作宪法的来源加以引证。所以又言:

欲以美为师或以美为鉴,都必须了解美国;了解美国,必先了解其政治制度;欲了解美国政治制度,必先了解美国宪法;而欲了解美国宪法,必读《联邦党人文集》。 该书的每篇文章的格式是书信体,开头是“致纽约州人民”,在第一篇文章开篇就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 “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这个问题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的核心问题,除了暴力和机遇之外,存在一种理性政府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而建立的吗?再看美国的立宪过程,也许可以把它分为两个环节——深思熟虑是指在各种会议中人们对立宪的决策的讨论,自由选择是指对讨论结果的批准。“费城会议的权威不是建立、创建或者制定一 部宪法,而是一部修订过的宪法,供邦联国会和若干州的立法机关考虑”。 我认为该书可大致划分成如下内容:第2篇-10篇围绕“为什么要联合”、“大共和国的可能性及优越性”两大主线论证了联邦的必要性。第11-29篇论述了联邦政府的优点和邦联政府的缺陷,同时对反联邦党人提出的“联邦会侵犯州权”、“支队和平时期不应存在常备军”、“由州政府承担防御责任”、“应当限制立法部门在国防方面权力”、“新政府会使用武力”等观点进行反驳和论证。 第30-36篇围绕“征税权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如何划分”展开,分别从联邦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权限、对政府征税权的限制来论证“复合共和在征税领域的表现”即“在征税条款上的同等权力”这一核心观点和思想。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_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2).

第3卷第1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12001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 Mar.2001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 陈延庆 (聊城师院马列部中国哲学所,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从某种意义,一部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本文分析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得失,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儒学;理学;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1-0013-04 From Conf ucianism B efore Q 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Ch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CHEN Y an 2qing (Chinese Philo sophy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xism -Leninism Department ,Liaoche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 Abstract :In my opinio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before Q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 ong and Ming Dynasty is also the histo 2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与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得就是整体与谐论与二元对立论得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得灵与肉就是与谐统一得,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得泛道德主义与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得一面与野兽得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得她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得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得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与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著名得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得,“适合于人得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就是人,什么就是人给自己提出得目得,以及达到这个目得得方法、而对您得目得,这就就是全部道德学得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得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就是任何道德学说得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得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得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得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得就是孟子得性善论、荀子得性恶论与告子得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得思想都就是对这三种观点得发挥或综合。 孟子发展了孔子得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乃人之异于禽兽者,因此人性体现在人得社会道德本性上,而不就是自然本能上。孟子并非完全忽视人得本能欲望,只就是她认为这不就是人得本质。孟子认为告子得瞧法会混淆人、犬、牛等各种动物得区别,她从人与动物区别得角度来论述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性就是善得,她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就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孟子并不认为人生来就就是正人君子,只就是认为人性内天生含有善得因素,如果不受环境得阻碍,加上自身加强学习、修身养性,人之善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出来、孟子一方面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但另一方面她又认识到大多数人实际上就是成不了尧舜得。她认为人都先天存有“仁义礼智”四种善良本性得因素,但就是一般人并不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仍然等于禽兽,只有少数圣人君子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因此孟子在政治上寄希望于君贤臣忠民顺,以正君为本。“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下》)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以某种希望与尊严,也造就了为数较少得明君清官,但却为人治、专制等级制提供了合理化得基础。 荀子就是中国性恶论得代表,其性恶论得基本观点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得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就是社会纷争与动乱得根源、因此,她认为,人性只能逆(即改造)而不能顺,只能化不能因。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得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她认为人虽然有求利求乐之恶端,但同时人还有智能,因此任何人通过学习礼法与道德修养都可以成为圣人。“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 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 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 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1400字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14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1 《人性的弱点》是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所著的,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解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中国当今时代的人们由于工作,学业压力,也正在处于亚健康状态,忧虑也日益升级,这边书让我看到了很多可以克服忧虑的方法,也给我打开了一扇希望的大门。 本书讲述的背景是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争和贫困导致人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卡耐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套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他讲述的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 接受卡耐基教育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而这本书也是老百姓大众必读的一本书,人不是完美的,因为天性使然,会有瑕疵,会有缺点,而如何更好地有技巧地克服缺点,正确朝着自己的梦想的康庄大道走去,则应该好好地品味这边书啦。

下面通过书中的一则小故事,了解这边书的价值所在。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倦怠感。下面让我们看看爱丽丝的例子。爱丽丝是个公司职员,一天,她回家时显得精疲力竭、疲惫不堪。她真的是疲惫不堪——头痛、背痛、不想吃饭,只想上床睡觉。经不住母亲一再要求,爱丽丝才坐到餐桌旁……突然,电话铃响了,是男朋友邀她去跳舞!这时爱丽丝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整个人变得神采飞扬。她冲上楼,换好衣服出门,一直到凌晨3点才回家,她看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疲倦,而且因兴奋过度而无法入睡。 爱丽丝瞬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足以说明了某种问题。就在8个小时以内,爱丽丝是不是真像她所显现的那么疲倦不堪呢?当然是的,因为她对工作感到厌倦,抑或对生命也感到厌倦。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也许有成千上万个爱丽丝,你或许就是其中之一。情绪上的态度比生理上的操劳更易使人产生疲倦。 从爱丽丝的例子可以看出倦怠感也是人性的弱点,我们正在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情倦怠了,失去了兴趣,自然也失去了动力和活力了。几年前,乔瑟夫·巴马克博士在《心理学档案》发表了一篇实验报告,阐述了倦怠感是如何导致疲劳的。巴马克博士要几个学生通过一系列枯燥无味的试验,结果学生们都感到不耐烦想瞌睡,并且抱怨头痛、眼睛疲劳、坐立不安,有些人甚至觉得胃不舒服。难道这些都是“想像”出来的?当然不是。这些学生还做了新陈代谢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当人们感到厌倦的时候,身体血压和氧的消耗量显着降低。而当工作较为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时,

略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观

科技信息 人是什么?“人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说。的确,如果说人和动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的话,我们不仅可以借用马克思的话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我们还可以加上这么一句:人是悬挂在意义之树之上的动物,是各种符号和象征的体现。人不是僵硬呆板的,而是动态的和丰富的,但人同时又是复杂的和难以捉摸的。人性是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对人性的看法如何,是人性观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各种不相一致的回答。 关于人性问题,自先秦以来,各家都有各自不同的人性观。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人性是善的。孔子非常重视“仁”,并对“义”与“利”作了严格的区分。他认为,人要行义而不谋利,也即是说要“推己及人”,孟子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人性本善”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见儒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凡是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荀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养父母。”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如果将之加以进一步发展,这四端就会成长为孟子所称颂的“四德”,孟子认为人在本能方面与野兽有相同的地方,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也就是说,德之四端是人禽区别之所在,只有发展四端,人才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关于人性的善恶,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引导人做好事,人就变善,引导人做坏事,人就变恶,关键在于引导,就像水一样,引它向何方,它就流向何方,水没有固定流向的本性。另外一种观点是人性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因为人性之中有善因,也有恶因)。第三种意见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 汉朝著名的理论家董仲舒认为:“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于此。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性外,而性不得不遂。”董仲舒认为,善是人性的发展,天之所为,有其所止;在这范围内是天之所为,超过这一范围,则要靠圣王的教化。在人性之外,如果没有圣王的教化,人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也不可能成就善。董仲舒十分强调文化对于改善人性的价值,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参,靠的就是文化的作用。 明代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的本性,人所当做的便是服从良知的命令,毫不迟疑地做去。如果人不立即按照良知的命令去做,而寻找不做的借口,便是在对良知加以增益或减损,这样就会失去至善。而人寻找借口不去遵行良知的命令,乃是出自私欲。每个人都有良知,这良知就是人的本心。人靠着良知,知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要秉着良知去分辨是非,遵行良知的命令,也即是王守仁所说的“致良知”。 荀子认为人性生来就具有恶端,人性应当受到教养,没有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是这样谈论人性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而在其《礼论》中,他探讨了人性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先天和后天同样重要,并强调了后天教养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改善人性的重大作用。如果重视后天教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即荀子所说的“涂之人可以为禹。”按照荀子的说法: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总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但是人生来就具有智性,即具有成善的可能。在《性恶篇》中,荀子说:“涂之人也,皆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而关于人如何才能在道德上达到善,荀子强调了“礼”的作用,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 不开社会组织,没有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彼此支持,人是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的。在《富国篇》中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而人生而有欲,有了欲望就要寻求满足,而满足欲望却无节制,则会引起竞争和纷乱,从而扰乱和破坏社会秩序,因此要制定礼,遵循礼办事。在《礼论》中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曲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在这里,荀子道出了礼的起源。这里的礼,不仅是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它还指人的文化教养。礼的作用就是规定人们行为应有的节制。凡建立起“礼”的地方,就形成道德,按“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与之相反,违背“礼”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在后来成为他的学生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的道德依据。法家认为,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国家的治国方针,应全从实际出发,他并不寄希望于把大众改造成为新人。治理国家和社会要靠法律与刑法的施行,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 墨家认为人性是功利的,追逐私利的,因此仁人以利世除害为宗旨,以“兼爱”作为处世为人的标准。若天下人都能这样做,则“以兼为正,是以聪明耳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与动宰乎?而有道肆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其利也。”(《兼爱下》)墨子认为,惟有实行兼爱,才能创造出这样的理想世界。 道家在人性观上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有相似之处,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人之所以失去原有的德,乃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竭力满足欲望、追求快乐。然而欲壑难填,当人力求满足无穷的欲望时,所达到的适得其反。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发狂。”“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而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对象之一,更多的知识会引起更多的欲望。《道德经》第十八章如是说:“智慧出,有大伪。”因此,人要无为,要反朴归真,不仅要清心寡欲,还要弃智。 佛教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佛教本土化,并一度得到发展,对中国百姓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认为一切有情物的“众生皆苦”,这些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的“无明”,由“无明”而致“贪欲”,又“执迷不悟”,于是人被紧缚在生死轮回的巨轮上,生生世世,无法逃脱。为了从这种轮回中解脱,人必须“觉悟”,修行。人觉悟之后,经过多次再世积“业”,不再贪恋世间一切“幻相”,无贪欲,不执著,尔后达到超脱的“涅槃”境界。 总之,人性问题一直是哲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但终究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说法,也不可能存在一个一致的声音。而我们所要寻求的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回答模式,因为有些问题的确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或者说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种。结果并不是那样的重要,重要的是在翻阅这些过往先贤的语录和著作时,在细细品味、咀嚼他们那些深邃的思想时,我们能够有所思索,有所启示,最后或许能够得出自己的答案,这也是笔者写作这篇论文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出版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4出版 [3]朱葵菊著.《中国传统哲学》[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出版 略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观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罗宏炜 [摘要]关于人性的善与恶,在哲学中历来是被经常涉及和讨论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哲学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说法,在不同的人性观基础上,形成了各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传统哲学人性善恶意义 基础理论研讨 412 ——

要在中国混好,不得不了解的20条中国人性!

要在中国混好,不得不了解的20条中国人性! 1: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 2.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如果你不懂利益交换原则,今日独享繁荣,明日就独吞苦果,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沦为无用的白纸! 3.在官场混的人,须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哪怕你荣耀了大半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做人就像种田,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 4.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

5.嫌贫爱富的人性本质推动着社会发展。如果人人喜欢贫穷落后,那么谁还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谁还愿意从事脑力创造?哪儿来的吃的、穿的、用的和住的?这样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应该将嫌贫爱富看做一种社会正常现象。 6.聪明人,有些时候会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并不是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7.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正因如此,现在国家才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含义就是中庸,让世人不要偏激和走极端。 8.要想钓住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鱼也不会理睬它;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它才会上钩。 9.不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别人的人格、兴趣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若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同时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此外,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语言,效果往往会更佳。 10.最高明的情感投资技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1.一开始先给下属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 12.不管对方的话有多难听,我们都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听听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13.亲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老板和员工之间,则大多只能同享福,却不能共患难。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和人性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和人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之以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使得中国当代小说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如金钱至上。即便如此,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依然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这些作品中的人性、自然性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的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下面就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与人性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当代小说;自然性;人性 前言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启蒙、革命、救亡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而除了这些主流价值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价值意象,人性、自然性就是其中之一。不管是五四时期的启蒙者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还是后面的沈从文、萧红,都对人性、生命哲学及自然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性、人性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的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情怀及智慧,这对于我们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有极大帮助。 1.当代小说中的人性 在文学中人性为一种表现对象,若文学没有反映人性,那么它就会失去生命。究其原因为作者的情感主要通过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通过文学来表现,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文学来体现。站在欣赏这一立足点上,文学欣赏主要通过情感共鸣来体现,但是人的情感和精神面貌为人类特有的,其为人性的特有表现。 在创作文学的时候,是否能将人性进行准确的反映,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成败以及社会收到的效果。文学作品反映中反映出来的不是单纯的自然属性,人类纯自然属性是医学研究对象。部分学者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一般本性出发,在文学作品中倡导人性,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马克思提出的这一概念是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为理论,属于理想的、没有现实尺度的。通过之一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衡量,极易偏离文学内容,否定文学中折射出来的社会内容。在实际情况中,美好的文学在反映人世间的不公平时,会强烈的表现人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其实是为表达一种普世情怀。在对文学进行评价的时候,客观评价的基础为分清“人性”概念。 美、人性价值的基础为文学人性,现实世界为创作者描写的客观对象及作品,这些作品要想很好的打动人心就需要表现出美好的人情,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性,同时这样也会让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在发展文学的时候,基础为人性,用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逻辑性对人性历史流变进行很好的表现。人们经过自身实践同客观世界之间产生的联系一定会通过文学发展反映出来的,人性为文学核心元素。

白夜行读书心得人性

白夜行读书心得人性 白夜行是一部悬疑推理剧,但是也同时折射出人性的挣扎,丢失,值得我们思考。 白夜行读书心得人性 1 小说描述的事实,其丑陋,其丧天害理确实令人震撼,甚至让人恶心。主人公雪穗和亮司的犯罪也让人惊心动魄。 我不是推理小说迷,看推理小说后也不想从推理角度做太多分析,更多的倒是对其社会成因等等更有兴趣。比如说,无论是亮司的弑父,还是雪穗的杀母,从法律角度来说当然是犯罪,但从其起因和动机来说,却又实在无从责备。他们都是受害者,而且是孩子,按理来说他们不应负有道义责任。当然他们后来为了逃避追捕又做出的一系列的犯罪,是另外一回事。 往往一些罪犯的最初动机都有一些偶然性,而这些偶然性造成的原罪也往往必有其社会成因。这就让我想起最近正在全球上映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悲惨世界》,雨果这部150 年的巨著如今仍然作为经典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不过偷了一块面包,这最初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轻犯罪却成为原罪,让他一再越狱,一再被捉,以致被关在监狱里19 年。 而那个有如正义化身的沙威警探却又执拗地毕其一生对假释后的冉阿让紧追不舍,但雨果毕竟是雨果,当沙威警

探最后抓到正在搭救马洛斯的冉阿让,并发现了冉阿让的善良的本性时,却放走了自己追踪了一辈子的冉阿让。这对一个抱持人性本恶论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由于无法再面对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沙威警探选择跳河结束他充满殉道意味的一生。这使作品增加了哲学意味。看看如今中国的现实,社会逼人犯罪的情况太多太多,前几年的杨佳事件,就曾让人联想很多。 也许跟文革期间自己亲身体验的以及看到的大量遭受迫害的经历有关,这辈子经常会做一些奇怪的噩梦,往往都是因为一些类似冉阿让那样的轻犯罪,却莫名其妙地被警察追踪到天涯海角,苦不堪言,期间的痛苦有如苦海一般,有时真就被抓住了,或者即将要被判刑,往往在最绝望中时,噩梦惊醒,出一身冷汗,却又由衷庆幸这不过是梦境而已。 事实上是,我们这些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 年中,一直都生活在某种莫名的恐惧之中。文革中,也确有很多与我一样的人,不是做梦,而是实实在在地身陷囹圄,蒙受不白之冤,并含冤而去。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今后也会有这种情况继续发生。 基于此,推理小说的趣味性虽然当属第一,否则也不会一气读完。但读后的感觉,心里并不十分舒坦。就像最近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