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资料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资料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资料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一、什么是中国思想史

顾名思义,所谓“思想史”应该包括一切属于思想范畴的历史,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历史的、军事的、文学的、艺术的、伦理的、宗教的、科学技术的、民俗的、民族的等等思想,都应该包括在内。

二、“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发展脉络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中国学术发展至大势》,大体上可定为中国第一部有“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但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思想史学科是五四以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此前的思想史主要包含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山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但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代思想史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版了一些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的著作,如:

石峻、任继愈、朱伯昆《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人民出版社,1955年);

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胡滨《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中华书局,1964年);

赵靖、易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64年、1966年)。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论著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习惯于以阶级或派别划线,将思想家区分为进步或落后、革命或反动,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思想家自身思想的来源、内容和价值等重视不够。

“文革”期间,和其他学科一样,思想史研究也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内的状况相反,此期海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则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成果都未能得到及时的引进和介绍。

中国大陆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真正繁荣,是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而逐步实现的。首先受到关注的是近代政治思想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不少,比较早的有:

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3 年);

桑咸之、林翘翘《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陈旭麓《五四以来的政派与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

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评要》(华夏出版社, 1990年);

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

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以上著作都是以政治思想史为主,而其他方面的思想,如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思想、伦理思想等等,虽也有学者涉足,并有著作出版,但总的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政治思想史研究相提并论。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近代思想研究又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趋向,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1)思潮史研究蔚成风尚: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潮研究异军突起,蔚成风尚,近代思想史著作越来越多地以社会思潮为主线。较早以“思潮”命名并论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此后以思潮命名的著作日渐增多:

吴雁南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四卷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戚其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 4年);

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黎仁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彭明、程歉主编的《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一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这类著作多以潮为线索,分类撰述。尤其是吴雁南主编的四卷本《中国代社会思潮》,围绕救图、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这一历史时代的主旋律,对近代109年起伏跌宕、异彩纷呈的社会思潮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其涉及的思潮中,既有主导思潮,又有非主导思潮,甚至还有一些消极或反动的思潮,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以及曲折复杂的特点,从广阔视野上探索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轨迹,剖析了各种思潮之间的矛盾、斗争、渗透和影响,从社会思潮角度揭示了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思潮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

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6年);

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江沛《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彭平一《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丛书”。

整理出版了一些相关资料:

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研究近代启蒙思潮的资料性著作。该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三卷,每卷之中,按内容分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之前有介绍本专题的说明文字。

(2)思想家研究进一步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思想家思想的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思想家的选择上,已改变了先前只研究一些主要的进步的思想家,而对许多次要的或所谓反面的人物关注不够的倾向。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许多过去没有或少人关注的思想家,尤其是比较温和的和保守型的思想,如曾国藩、楼仁、张之洞、梁漱溟、林语堂、杜亚泉、章士钊、张君劢、罗家伦、傅斯年、吴宓、陈序经等,开始进人到研究者的视野,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郑大华《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年);

高力克《杜亚泉思想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左玉河《张东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细珠《楼仁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 1年);

邹小站《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1903——19 27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刘集林《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

另一方面,对过去研究较多的思想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比如,对戊戌时期的康有为的研究,近年来不再停留在泛泛谈论康有为的贡献、局限、历史地位等问题分析,而是深入剖析他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戊戌变法后到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是中国思想界执牛耳的人物由于梁启超当时居住在日本,其思想深受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思想的影响。然而以往学术界对此缺乏深人细致的研究 , 谈到日本思想对梁氏的影响时都比较空洞,人云亦云的内容不少,郑匡民新近出版的《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对于梁启超所受日本思想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梁启超思想的认识。而黄克武的《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则通过对比严复所译《群己权界论》与穆勒原著《On Liberty》,分析严复对于穆勒自由论的理解以及影响严复理解的原因,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其研究路径值得重视。

(3)学术思想史研究渐成热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晚清与民国学术史上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个案研究,包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陈寅格、陈垣、傅斯年、顾颉刚、吴宓、钱钟书、范文澜等“国学大师”。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集中成果是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尤其是后一丛书由中国史学会前任会长、著名史学家戴逸主编,自1999年推出后,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受到海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其中一些著作还被海外一些大学网站购买了版权。此外,胡适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也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如耿云志的《胡适与五四后中国学术的几个新趋向》、章清的《重建范式:胡适与现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刘巍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罗志田的《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

转移》等论文及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等书,都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二是对清末民初的重要学术流派进行专题研究, 包括晚清经学、理学、民国史学的新史学派、古史辨派、唯物史观派等。这方面的成果有陈其泰的《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史革新的《晚清理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以及罗志田的《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和史学的中心走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4年)、刘大年的《评近代经学》等论著。与此同时,近代学术史上的其他重要问题,如晚清的学术分科、整理国故等也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人开始尝试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视角来研究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问题, 罗志田的《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和桑兵的《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在学术史资料的整理方面,由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现代学术经典》和由戴逸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20世纪中华学案》值得关注。前者按人物编辑,每人一卷或两三人合为一卷,仅第一批就收录了4人,35卷。后者借用了传统的学案体编撰方法,分“综合”、“哲学”、“史学”和“文学”卷,依据学派按人编辑。

(4)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引起学界的强烈关注:对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区别,以及思想史的具体研究方法等等,都缺乏有深度的讨论。【第三个标题里面有提及,此处不做赘述】

(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三、“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根据学者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分为了不同的学派:

(1)社会史学派

从蔡尚思论中国思想史是中国社会科学史,侯外庐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一体化,认定思想史的研究范围,直至张岂之提出“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此为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派。

(2)哲学史学派

从胡适到冯友兰、钱穆、张岱年以及海外“新儒家”则更侧重于对人类灵魂的关注,他们要人们走出世俗生活的樊篱,而徘徊于天人之际,以其为旨,可成为“哲学史派”。

(3)一般态思想史

80年代之后,葛兆光提出在以往的哲学史、思想史著作关注精英和经典之外,有一种近乎为平均值得社会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存在,而他的中国传统思想史就是以此为研究对象。

(4)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匡亚明在《中国思想家评述丛书》,中国传统思想是以“人学”为中心,贯穿于文、史、哲、经、理、工、农各领域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认定思想史的研究以分布在各学科领域中的那些促进(或制约)健全人格的形成,乃至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学术因子作为自己的对象,因而可以名之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派。

(蒋广学:《“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讨论之评议》)

2、综合学者对思想史研究对象与范围的讨论,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家或称之为精英思想与大众思想(或称为民众思想)在思想史中的位置;二是思想史与哲学史以及各专门思想史之间的范围究竟如何划定。

(1)思想家(或称为精英思想)与大众思想(或称为民众思想)在思想史中的位置:精英思想是思想史的主要研究对象:

李长莉:一方面肯定了精英思想往往是时代观念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代表,是当时人们思想智慧的精华凝聚,因而理应成为思想是的主要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又提出,研究思想史必须对民众思想以及民众思想与精英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予以足够的重视。

徐宗勉: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应是高层次的思想,粗略地说至少是具有对社会(包括人生)认识价值、具有一定系统性和逻辑水平的思想,不是普通的看法,更不是随便什么“念头”。

马勇:思想史在中国古代学术分类中并不存在,而是现代学术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学科,随后又从思想史的范畴中逐步分化出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科学思想史等等。因此,从学术发展的趋势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应是研究思想家的思想;至于民间信仰、社会生活、一般知识的研究,应该是思想史下的分支,可以称为思想史下的

民间信仰史、社会生活史、一般知识史。如果把这些都纳入思想史的范围,那思想史的边界就会无限制地扩大,大有回复到前现代学术的感觉。他主张,为探讨精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精英思想的社会影响,思想史当然也应注意大众思想,但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吸收一般历史、社会史、民间信仰史、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没有必要自己动手解决一切问题。

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主要是认为思想史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精英思想”,出于研究精英思想的需要,可以研究大众思想而为研究精英思想服务。

既要研究精英思想,也应该研究大众思想:

高瑞泉:思想史的“边界”有两条,一条是向上的、通向哲学、形而上精神的世界;另一条是向下深挖的、通向社会的、形而下生活的世界。

谢保成:同意侯外庐将“历代的主要思想主潮,主要的思想家,主要的学术流派”作为思想史的主要内容的处理方法;但他也强调思想史应与社会史结合。

(2) 思想史与哲学史以及其他专门思想史之间范围的区分:

高瑞泉:广义的思想史当然包含了哲学史,而且任何有价值的思想史著作必然会有作者的哲学观念在内。但思想史与哲学史还是有区别的。哲学史作为哲学的展开,更多地研究那些人类最基本、最永恒的根本性问题,它虽然离不开社会史的具体发展,并且要依赖思想史为其提供资料,把思想史中那些前哲学形态的思想质料上升为哲学的思辨之果,但表现出的毕竟还是超出经验材料的性格。能够称得上哲学的思想是不多的,但思想是普通人都可以有的。

郑家栋:无论是思想史还是哲学史都需要研究者的洞见,都是研究者通过对当下现实生活的理解去解读思想或哲学。两者的区别是:哲学史的重点在哲学,是哲学的一种表述方式,因此哲学一定是精英,而且必须是精英的;哲学史是当下的,处理对象在历史上的影响并不重要;哲学史是逻辑的,并不需要刻意关注历史的脉络。而思想史的重点在史上,承担了更多的描述功能,必须关注思想在历史中的脉络,考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考察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实情况,考察思想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本身的关系,因此,思想史是民众的、社会、客观的、延续的、历史的。

耿云志:作为思想史研究对象的思想,是具体回应各种历史时代出现的逼人的挑战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各种思考和主张。而哲学是人类把自己的思想和思维对象化的

结果,思想作为哲学史的对象时,它是一种抽象物。这一点,在古代并不很容易区分,原因是哲学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大致说来,越是古代,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就越依靠主观的思维去构建世界图像和社会图像,这时哲学的范围十分宽泛。越往后来,科学越发达,原来靠思维构建的图像不断被打破,而由有关的科学取代了它们。哲学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小,越来越直接以人类的思维本身为对象。从这一点说,古代哲学史和近现代哲学史的范围是有差别的,而古代思想史与近现代思想史的范围也因此会有一些差别。

(邹小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综述》)

四、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从主要研究精英思想家的思想扩展到对民间思想进行研究,探讨精英思想和民间

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单纯就思想研究思想,到结合思想的社会实践研究思想。

●从以研究政治、文化思想为主扩展到思想的各个领域,为此打破学术分科的限制。

●从不同学科对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进行研究。

龚书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即便是微观的领域,即便是对于已经有相当研究的思想家的研究,也有深入发展的空间。比如学界对魏源的研究已经不少,但他的诸子学、今文经学、理学思想等都可以做更深入的研究。

(邹小站《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吉首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社会思想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20日在吉首举行。

对于如何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学者的意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 关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与材料处理

由于对思想史的对象与范围理解各异,学者对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与材料的处理,意见不一。

胡伟希:思想史研究固然需要解读思想家的文本,研究精英思想家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以及其思想造成的影响,但只有当这些方法、问题意识与思想史存在之依据——揭示思想观念对于人的历史活动的影响——联系起来时,才称得上是思想史研究。因此,思想史研究必须区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必须关注一定的思想观念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的影响,必须注意考察思想家提出其思想观念的主观心境与深层动机,并对其思想观念的价值层面加以发掘。

李长莉:研究精英思想可以依靠对精英文本运用梳理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至于大众思想的研究方法,她提出,首先要将大众思想的载体大众文化文本如小说、唱本、民谚等以及非文本的载体如民俗、生活方式等,“翻译”成精英思想符号,然后从中发现民众思想观念自身的逻辑。

葛兆光:举例说明他的材料处理方法。他说,皇历基本上是一个时代一般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生活信息,教科书、类书则是一个时代人们知识的基本来源之一,这两者都可以用来测定那时人们的常识。而档案材料如法庭判决,则可以成为我们了解那时官方思想观念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落实情况。民间的礼俗,则表现了一个时代基本的伦理秩序及人们对此的实践情况。

(二) 关于文本的阅读与阐释

有人认为研究思想史可以不那么注重史料,这是极大的误解和偏见。思想史也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它与一般陈述史不同之处,一是取材范围不同,二是思想史研究需要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耿云志、马勇等都强调了这一点。

在占有材料之后,如何阅读、阐释,就十分重要。

徐宗勉:历史研究必须尊重“史实”。对思想史来说,就是要完整地而不是片断地讲述、引录研究对象的话语、文本,不可任意剪裁和拼接,不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阐释时要忠于原意,不可歪曲、夸大,更不可无中生有。

房德邻:对于文本的阅读,第一层面是应回到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状态 (即“历史实位”),认真理解研究对象究竟说了些什么。对于材料的解释,不能全都“与时俱进”,近代今文经学的“与时俱进”的解释功夫做得最好,但有些方面却很荒唐。

雷颐:对于思想材料所蕴含的思想的阐释,必须与考察思想提出的背景、提出的人、提出的目的以及思想产生的效果等等结合起来。后现代主义认为阐释是无边界的,有所谓“作品一出,作者即死”的说法。他认为,在思想史领域,这种做法根本不可

取。思想史对于文本的阅读、解释,如果像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那样,从文本到文本,无限阐释,那是十分危险的、十分荒诞的。诸如“日本的侵华理论是合理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民主运动”;“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也是妇女解放”,“严复翻译西方著作是‘掉进了现代化的陷阱',而他晚年的思想则是伟大的,是后现代化理论的先驱”等等荒谬的结论,都是从文本到文本、无限阐释的恶果。(反对后现代主义从文本到文本的阐释)

(三) 关于借鉴其他学科以及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建立本土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范式:

王中江认为,中国思想史现有的研究范式大都借鉴西方,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缺陷,忽视了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

如何建立适合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范式?

第一,广泛借鉴其他学科以及西方思想史研究的方法,但切不可照搬。

房德邻:思想史内容丰富,不同内容的处理方法应有所区别,没有统一的贯穿一切的研究方法,因此思想史研究应当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于其他学科以及西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哪个好,哪个合适,就采用哪一个。

耿云志:思想史研究自然应当借鉴别的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借鉴不是照搬别人概述出来的方法,而是从精研成功学者代表作的过程中所领悟的方法。换言之,不是搬用别人的教条和公式,而是领悟导致成功的具体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二,立足于近代中国来研究近代中国思想。

李细珠: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国近代自身的思想问题,是中国思想在近代的内在结构演变和发展脉络。外部的因素只是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条件之一,而且必须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的因应发生作用。中国人对于西学迎拒因应,有传统的思想资源在起作用,外来思想也首先要经过这些思想资源的溶释,才转化为中国人自己的思想。

陈其泰: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一些近代因素,这是近代先进人士吸取外来文化的内在基础。刘桂生认为,中国近代思想是在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展开的,因此,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应从总体上研究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各种文化条件,除了内部的文化条件之外,必须把握西方文化观念、文化样式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必须把握与此同时在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国家发生的思想、思潮。

(邹小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综述》)

五、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反思

问题一:研究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相当严重。“如果”史学:辛亥革命搞糟了,打断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发生,中国就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些学者不是历史专业出身, 缺乏对历史事实的应有了解 ,往往是人云亦云,搞假设,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必须以遵守所跨学科固有的方法和规律为前提。影射史学:从现实的需要出发,以现实需要来解读历史,而不管这种解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无论这种解读出于什么目的,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典型的影射史学。

问题二:盲目“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许多“新观点”、“新见解”都与历史真实相差甚远。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以下两种“创新”倾向有关:一是对海外学者观点的生吞活剥;二是矫枉过正,翻案论的出现、褒保守、贬激进的倾向。

问题三:评价标准的错位。出现矫枉过正的原因是评价标准的错位。

问题四:一些思想史的研究论著,局限在思想家本身的著述之中,对于思想家思想的时代以及时代的议题缺乏把握,对于思想家的思想渊源没有进行细致梳理,对于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以何种形式对于当时社会发生了何种实际的影响没有进行具体考察,对于与思想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缺乏应有了解。

问题五: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在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思想家的个案研究,专门思想史,如哲学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法律思想史、宗教思想史、文化思想史、学术思想史等等都有一定的进展,但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构筑综合性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写出一部能够得到学术界认可的、并具有学术影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仍任重道远。

问题六:如何正确处理思潮史研究与思想家研究、思想家的个人思想与人民大众的集体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李泽厚在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不强调从思潮着眼,无法了解个别思想

家的地位和意义;不深入解剖主要代表人物,也难以窥见时代思潮所达到的具体深度。但在已经出版的那些以思想家的活动和思想为经纬写成的思想史著作中,寻找不到中国近代思潮的演化脉络;而在那些以“思潮”命名的思想史著作中,则看不到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活动。

(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代思想史课堂小结

中国近代人物思想史 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对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说过,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中国近百年来的许多规律、因素、传统、力量等等,直到今天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像雷奔电驰似的,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成熟的数百年行程。从洪秀全到鲁迅,这些思想是中国近代走向未的浪潮。 洪秀全的主要思想 一、宗教唯心主义与一神论思想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分析他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洪秀全生于清嘉靖十八年,出生于广东省花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接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教育。1837年洪秀全23岁,他再次去广州应试,考试未中却得到一本《劝世良言》。《劝世良言》是梁发写的宣传西方基督教教义的书,初刊于1832年,全书九卷,他并不是系统的讲“圣经”,而是一本浅薄的传道书。该书对洪秀全的思想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和中国农民的“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结合起来,预想天下,设想出一个“皇上帝”,并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洪秀全早期对于“皇上帝”思想的宣传并没有革命的政治要求在内,他所谓的平等只是信仰的平等,人人都有信仰“皇上帝”的自由。使得洪秀全思想从保守转向革命的关键人物是冯云山,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密友。1844年同洪秀全到广西后就独自到桂平紫荆山扎根,冯云山本身是一个贫苦的劳动人,通过他个人的亲身深入群众传播拜上帝的道理,所以两三年组织人数已达几千人。在这个组织中人人拜上帝,人人敬仰“洪先生”。洪秀全早对这个邪恶腐败的社会不满,如今他来到广西,这一切使得他的思想从早先的救世扫除妖邪变为反清。洪秀全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是奉命救世人,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众人都是皇上帝所造,而不应该去拜其他的神。他写道:“皇上帝天下凡间大众之共父也,生死祸福由其主宰,服饰器用皆其造成。仰观夫天,一切日月星辰风雨云莫非皇上帝之灵妙,俯察夫地,一切山原川泽飞潜动植莫非皇上帝之灵是乃真神,如是乃天下几闻当朝朝夕拜”。洪秀全提出“一神论”思想,主要是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一神论”有意味着“一帝论”。马克思说过“对神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洪秀全对神灵和阎罗妖的批判实际就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是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除此之外,洪秀全对封建传统所推崇的孔孟进行了全盘的否定。把封建社会的各种罪恶归结到他身上,说他的思想把人教坏了,借用皇上帝的名义要对他进行批判。在洪秀全的《太平天日》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天父上主皇上帝因责孔丘曰,尔因何教人糊涂了事,致凡人不识睁孔丘始强辩,终则默然无词,天父圣主皇上怒甚,命天使鞭挞他。孔丘跪在天兄基督前,再三讨饶,鞭挞甚多,孔丘哀求不已”。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事。尼采曾经说:“上帝死了”。使得整个西方陷入恐慌境地,洪秀全同样提出孔子死了,使得整个整个清朝统治阶级陷入了仇恨和恐惧之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 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 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中国近代史资料整理 - 新中国成立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形成的新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919.3 在列宁领导下诞生了共产国际 3.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俄国 4.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 6.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北洋军阀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革命和形式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旧文学 8.在中富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物是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作者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的*共产党*创始人是李大钊 9.1919年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五四运动直接的结果是: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职务,未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后期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10.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包括李大钊、陈独秀;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包括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11.成为中国共产党后备力量的组织是社会主义青年团 1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影响较大的进步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1631718.html,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 作者:白高娃 来源:《中文信息》2016年第02期 摘要: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从系统性著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历了由按时期依序论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类论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的变化。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有突破,但是,也还不能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体例结构就已经完善了。因为以思潮为序与按思想家排列存在着局限,90年代以来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 几乎都以“社会思潮”命名,但什么是社会思潮,研究者的说法也不一样。 关键词:思想史 ; ;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71-01 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的出版,在框架结构上,这里可以分为三个小段:1.大致从1978年到80年代末,其系统主要由思想家构成;2.从80年代到90年代,变为以思潮为主;3.近些年来,中国思想史著述的下限,由五四运动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在50年代,王忍之等人在其文章中即论述了思想家和思潮关系问题。“文革”后,侯外庐在其《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开始用“社会思潮”来总括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并对某些思潮的特征做了概述。较早以“思潮”来命书名、论述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1989年出版的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作者认为,以往有关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和教材存在着不足,即“依时期、分派别重点地论述各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似难以揭示出近代政治思想潮流兴衰替嬗、发展演进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性”。因此,该书“主要以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几种进步性思潮,而不再以人物思想为线索”。作者正是以此为上线,论述了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社会批判、改革思想和爱国维新思想,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19世纪后 半期的洋务思潮,戊戌时期的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低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等。虽然也还存在着只写几种进步思潮是否就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演进的线索和规律性等问题,但这种尝试无疑是有益的。 稍后,吴雁南等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一书出版。书中虽然只限于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一个时段,不是全部中国近代的历史,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潮,多数都包括在内了。书中对于思潮的归类,自有其特点,但也有可推敲之处。如爱国主义,它是中国近代思想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解答:(1)近代中国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 3.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其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其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

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及其意义: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纲领。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建立圣库制度,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些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们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不可能实现。 6. “洋务运动”(性质、时间、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指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了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失败。 7. 什么是“戊戌维新”的意义? 解答: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一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更恰当地讲是从新中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迅速一统天下,给中国得任何一个领域都带来巨大得妨碍.之前存在得哲学观念、思维方式被一起仍进了历史得垃圾堆,或者成了民间得隐匿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扎根,推动了一批新得学术成果得产生,对中国每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得贡献,数不胜数.然而我没有要去历数这些成果得意思,本文要谈到葛兆光先生得巨著《中国思想史》,因此就不得不从学术得一统化讲起.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统天下,学术界所以是莫能例外.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得妨碍之下,在社会科学领域得研究方法上就放弃了往常得进化论,转而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其要紧意旨是:历史是一个进展得过程,因此,历史也是有着某种目得和方向,在历史中得一切都在不断地进展,后一个时代必定优于前一个时代.照此类推,后一个时代得思想也必定优于前一代得思想.因此学者们不论是写什么得历史,其方法得后面都隐藏着如此得一个结论:社会是在向前进展,今天得现状是历史进展得必定.因此,就在这种单一得方法得指导下所得到得研究成果不然而结论相差无几,几乎没有创新可言,而且造成学科内部得资源白费,学科重复建设也就在所难免. 在如此得方法成了包治百病而又在推动学科进展得过程中走入死胡同得情势下,葛兆光先生得《中国思想史》1 (以下简称《中》)在大陆出版,自然受到普遍得关注.这一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于1997年出版,而第二卷则于2001年完成出版.依然在第一版面世得时候,就引起了众多得关注和强烈得争论,然而葛先生无意于这些争论中得孰是孰非,而只是想在各种意见中得到一些更好得启发.wWw葛先生在该书《后记》中写到: “我想,一部学术性得著作,作为一个文本产生以后,它确实是公众评头论足得对象,作者没有权力对这些批判讲三道四,专门是人文学科中得各种见仁见智,并不像是老吏断狱下判决书,更像是一种表达智慧和洞见得写作,而现在有引起书评得写作适应,也不像是对被评得书发表针对性具体意见,而更像是借题发挥表示另一种高超得写法.因此,我想不管什么意见,赞扬得、批判得甚至是挖苦讽刺得,都无所谓,我也不情愿回应,只是内内心总是在盼望,盼望能够听到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得益人神智得见解.” 假如葛先生只是想在国内得学者们得评论中查找一种能够“益人神智得见解”,可能他会特别失望.就我得阅读范围所及,还没有人从葛先生所凭据得特别角度来写作学术著作.更不用讲是有着《中》如此扎实得历史学术著作.正如在文首所提到得,在总体历史观得妨碍下写出得史学著作,无不有着强烈历史失实感.但要紧咨询题在于:进行历史叙述得主体得哲学基础得合理性能否与研究得历史事实形成配合.如福柯所讲,历史只要发生了,用任何一种方法叙述出来都无法恢复历史得原貌.因为必须得有历史叙述主体得主观参与,历史叙述才能成为可能.所主观性介入得咨询题就成了追求真实得历史研究者无法解决得终极咨询题.然而,总体历史观所存在症结并不仅于此,而是在于以一种设定好得历史进展思路去指导研究.因此有这种知识背景得学者,他们能够提出什么好得意见呢,最多确实是以自己得总体历史观去攻击其他人得方法. 与总体历史观不同,葛先生使用了考古学和谱系学得方法来研究中国思想得历程.在二十世纪得思想家当中,福柯当就是这两种方法得开创者和实践者.而葛先生确实是有意借鉴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国得思想史.关于考古学,《中国大百科书·考古学卷》就有如此得讲明: 从现在通常使用得情形来看,考古学这一名词要紧有三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指考古研究所得历史知识,有还可引伸为记述这种知识得书籍;第二种涵义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得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收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得方法和技术;第三种涵义则是指理论性得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得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 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 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 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

中国近代史删除的内容包括点

中国近代史删除的内容包括5点: 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4.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5.黄埔军校的创建 中国现代史删除的内容包括5点: 1.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4.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5.“863计划的制定” 《课标》在中国近代史部分修订版中新增加的内容与其他板块相比较多,有10个小点。分别是: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2.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3.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4.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5.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6.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 7.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8.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9.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0.知道茅盾、齐白石的主要成就。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我谈五个第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先行者”: 第一个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一个组织筹划反清武装起义。 第一个全面分析中国的社会情况,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第一个全国规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决策者、发起人和领导者。 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宪法——《临时约法》的主要制定者。 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的学习要点有4个:分别是 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 A.益 B.启 C.有扈氏 D.舜 2.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 A.军事民主制 B.等级君主制 C.城邦民主制 D.部落家长制 3.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4.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 A.晋国和魏国 B.晋国和楚国 C.齐国和燕国 D.赵国和韩国 5.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A.尚书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6.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 A.田税和人头税 B.田税和军赋 C.人头税和牲畜税 D.军赋和房税 7.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8.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 A.九寺 B.尚书六部

C.五监 D.三公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皇帝与太子的矛盾 B.皇帝与皇后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10.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A.征辟 B.科举 C.举荐 D.入幕 11.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 A.太傅 B.翰林 C.中书舍人 D.枢密使 12.明代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厂卫 13.康熙为抗衡议政王会议的影响而设立的机构是() A.翰林院 B.军机处 C.同文馆 D.南书房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委员会制 15.近代西方列强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并进而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机构是() A.咨议局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会议政务处 16.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公署职员公告一般人民者称为()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泛森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对于史学家尤其适用,研究历史的人,即使观点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称满洲人从来没有入关!但是,过去一、二十年来,史学界的新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国科会人文处历史学门通过计划的名单是观察国内史学趋势的一项好材料。从近年来所通过的专题计划名单,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台湾史学界对种种西方新史学风气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文化史的影响最大,其特点有几个。第一是认识到文化的建构力量之强大,从而对各种界域的历史建构的过程,或是对过去被视为是本质式的或约定俗成的种种现象,以文化史的建构性角度加以解释。第二是各种过去所忽略的新问题的讨论(如出版史、生态史、情欲史、阅读史等),第三是与性别、后殖民主义、以及与国族主义有关之研究。 没有人能否认以上种种新发展大幅地扩大了历史的视界,我在此不想重复这些新动向。此处所谈的,纯粹是我个人实际进行研究工作时的一些反思。 一、史料 近一、二十年来,不管是与近代思想文化史有关的文集、出版史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历史眼光的改变以及政治气候的变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一个「恢复历史记忆」的时期,也就是对民国时代非左派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与兴趣,连带的,也使得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各种材料大量问世。在林林总总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记被整理出版,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如《胡适日记》(台湾)、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吴宓日记》、金毓黻的《静晤室日记》、《朱恃三日记》、《陈范予日记》、缪荃孙的日记等。此外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未被印出的日记,从晚清以来,估计在一、两千部以上,许多存在县、镇级的图书馆,如果能审慎而有效地使用这些日记,几乎可以按年按日排纂出各个阶段、不同阶层的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心态的变化、思想资源的流动等等问题,使得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探讨思想家的言论,而能从一个新的广度与纵深来探讨思想、文化史。书信也是一宗值得注意的新材料。如《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寅恪的书信等等皆是。 除了「私密性文件」之外,地方性的材料也值得注意。过去因为史学界将较多的心力放在在全国性的事件,或在全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思想人物,比较忽略地方的材料。除了地方士人的著作外,各种地方小报、宣传册子、习俗调查,通俗书刊,如果善加利用,都可能投射出新的光彩,它们有许多仍然保存在各地的档案馆、文史馆中。近年来,中国大陆整理了清末民初各地的报纸,包括了许许多多晚清以来地方上的小报纸,从中很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的变化如何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社会中发生的作用。

200221 中国思想史 作业(高起专)

《中国思想史》作业 一、单选题 1. "性善论"是谁提出来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2 ()(公元240~248年)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A建元 B元光 C元平 D正始 3.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A五义B 五则C五典 D五道 4. 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A以法治国B以道治国C以德治国D以善治国 5.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 仁礼 B谦让C德育D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来的? A 徐则林 B 魏源 C龚自珍D严复 7. ()主张实行贤人政治。 A老子B墨子 C孔子 D庄子 8. “参验说”是()提出的思想主张。 A老子B庄子C孟子D韩非 9. 隋唐的()要体现变化趋势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A儒学 B道家C法家D儒家和法家 10()主张“合同异”,曾提出历物实事即十个辩论题目。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1. ()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贡献是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他特别强调“质测”的知识,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观点,主张“寓通几于质测”。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2.《淮南子》以()思想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3.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反复讲明的为何变法维新的道理。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4. ()认为变法的根本在“育人才,开民智”。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5()编写了《明儒学案》。 A黄宗羲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6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17()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8“性恶论”是谁提出来的?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9. ()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认识。 A《易传》 B《明儒学案》 C《海国图志》 D《五经正义》 20. 隋唐的()要体现禅宗思想; A哲学B儒学C佛学D法学 21. 《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A上善若水 B舍身取义 C舍生取义 D当仁不让 22《易传》是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著作,产生于()末年。

中国思想史总结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总结2月末的时候,我开始了我的通识课——中国思想史。所谓中国思想史,在我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思想史无非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罢了。但上了第一节课后中国思想史的内容与我所设想的大相径庭。我原本认为,既然是“思想史”,肯定是讲史,但其实不然,中国思想史“偏在于思想而不在史”。说实话,老师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很难理解,抽象而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之。所以我只能把我的皮毛理解用简单的话写下来。 讲课的是一个年纪看起来很大的老师。我们没有课本,老师也是按着ppt来讲。用老师的话说,没有绝对的权威和绝对的对与错。的确,上了几节课后发现老师所讲的都是各家之言,到底孰是孰非,老师不会断定,只留给我们思考罢了。偶尔几句点睛之笔的评论,会给课堂添加上不少色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文化符号便是河图洛书太极图。我们的祖先用了一种近乎原始、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文化最初是怎么形成的。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构造中,我们却能得到许多类似史前文明的神秘发现,这些图案也能帮助我们预测许多事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佛道儒三家,我们的根文化是道德文化,道德文化在这三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我个人理解来说,无论是哪种思想,它的存在肯定必定有它的合理性。而且这种合理性是跟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紧密联系的。拿儒家思想来说吧,它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而产生的。儒家从根

本上说就是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它为统治者建立起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从而在思想上束缚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儒家的盛行之下,我们看到了“礼乐尚未崩坏,人心依旧尊古,世风尚未俱下”。儒家的确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存在是很合理的。 有时候个人觉得儒家或是其他的名家,它们扮演的角色就像宗教一样,主导着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只不过唯一跟宗教不同的是,各家思想所崇拜的是知识、真理,而不是宗教的自然神。各个学派有各自的系统知识,各个学派有各自的信徒。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思想。 关于中国思想,我能第一反应到的就是儒家,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图画来:先师孔子捋着胡子,带着学生们,在天气宜人的郊外,对着远方的江山指指点点。或者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溢满蜡烛的房间里认真地撰写书籍,还不时的停下来斟酌用词。我所举的例子都在古代了。但现在呢?现如今中国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呢?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几乎见不到像孔子那样游历讲学的人,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而奔波。为什么见不到了呢?难道已经没有新思想了?不是的。思想的传播与信息的渗透无处不在,或者说已经以不同的形式隐藏了起来。就像地下的一条条暗河,虽然看不到但还是在汩汩流动。荣辱观、社会公德、和谐生活等新时代的思想就跟几千年前一样,正在对着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散。孔子已经没有了,游历讲学也不复存在。但现如今的媒体、政府还将继续扮演着孔子的角色,给社会注入一剂思想的强

中国近代史相关资料

指南针: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造纸术(也称蔡侯纸)蔡伦改进。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对纸的概念有个统一认识。什么样的物品叫“纸”。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火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3.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 D ) A、宣传自然、科学的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帮助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C、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 D、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D )。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C )。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8.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C )。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9.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10.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D ) A、李鸿章 B、魏源 C、郑观应 D、林则徐 1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D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孙中山 1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15.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优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 B )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 特点: 1、从形式上看,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历史在中国思想中最长。 2、从内容上看,中国思想文化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侧重社会人生问题的研究,而且很少光顾自然。 3、从流变性上看,中国思想文化史重传统(道统)而不重思想的性质。 发展阶段: 1、先秦思想: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诸子百家的兴起。 2、两汉儒学 3、魏晋玄学 4、南北朝、隋唐佛学 5、宋明理学与心学 6、明清启蒙思潮与近代化思潮 礼的构成要素 1、礼法:是指行礼的章法,程式。礼法是礼的外在形态,具有强烈的规定性,是礼的运作依据,也是判定礼与非礼的标准。 2、礼仪:是礼的内核,礼法的制定是以人文精神作为依据的,礼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道德指向,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在礼仪的具体环节下,也无不体现礼仪。 3、礼器:指行礼的器物,使用何种礼器行礼,以及礼器如何配合使用,都传达了礼义的信 息。 4、等差:是古代礼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不同身份的人,行不同等级的礼。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 1、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 2、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3、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4、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 5、是古代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三礼是战国秦汉时期所著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总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周礼》偏重于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周代官制;《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主要阐述礼仪制度;《礼记》偏重于理论阐释,主要阐明礼的作用与意义。三礼是有关古代礼制的百科全书,它们是以周代礼制为蓝本,其内容实际覆盖了整个古代礼制。 礼的内容 从内容形式看,古代礼制内容繁杂,春秋至汉代的一些懂礼的专家着手对古礼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把古礼(狭义的)划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 吉礼:天神、人鬼等 凶礼:丧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等宾礼:朝礼、相见礼 嘉礼: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 五礼是古代礼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规范和准则,它的外延扩展到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诸如宗法、世袭、分封等,影响极大。 孔子的思想体系 1、主要思想是礼、仁中庸 2、政治范畴:以德为政,反对任意苛政与刑杀,主张用礼(周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认为这是立国立身的基础。实践的方法是克己复礼、正名。 3、伦理范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的实践方法是克 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 4、哲学范畴:中庸。这是协调仁和礼的方法,强调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方法上都不偏不倚, 调和不同的倾向,恰到好处。但这不等于折中主义,做法是和而不同。 5、在教育方面: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办私学。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注重 言传身教。在教育目的上成人或成君。教育内容一六经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