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一级学科名称历史学代码0601二级学科名称中国近现代史代码06017序号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民国史2晚清史中国近代政治史3中国现代政治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040506主要内容简介带头人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人口与民族,社会组织、社会结赵英兰构、社会合体、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等;以及人物与思想研究李书源中国近代政治沿革、发展、对外关系、政治思想与文化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现代对外刘会军关系的发展变化、政策战略的演变附表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类别课程课程名称任课教编号师公第一外国语共0002005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0002006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12021182中国近代史专题李书源基12021192中国近代史料学李书源础12021202中国现代史专题赵英兰修理12021212中国现代史料学赵英兰论12021222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刘会军课问题研究课12021233中国近代政治史(晚清李书源专史方向)业12021243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赵英兰课(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民国史方向)12021253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刘会军(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方向)开课授考学学课核时间时分方方1 2 3式式1003解说考试402解说考试201解说考试724解说考试724解说考试724解说考试724解说考试724解说考试724解说考试724解说考试724解说考试1202126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赵英兰543√解说观察选12021274中国近代文化史李书源543√解说观察12021284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刘会军543解说观察修12021294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赵英兰543解说观察12021314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刘会军543√解说观察课12021325中国近代史补12021335中国现代史修1202134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吴彤、管16书合、郑16率、李秀16原、刘丽娟解说观察解说观察解说观察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民国史方向硕士生课程设置表种类课程编号公共 00020051课 00020061必修开课授考课程名称任课教学学课核师时时间分方方1 2 3式式第一外国语1003解说考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402解说考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201解说考试践12021182基 12021192 课础 12021202 理 12021212 论12021222课专业 12021243课12021264选1202127412021284修1202129412021304课12021314补1202132512021335修12021345课中国近代史专题李书源724中国近代史料学李书源724中国现代史专题赵英兰724中国现代史料学赵英兰724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刘会军724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赵英兰7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赵英兰543中国近代思想史李书源543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刘会军543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赵英兰543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李书源543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刘会军543中国近代史吴彤、管16中国现代史书合、郑1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率、李秀16原、刘丽娟解说考试解说考试解说考试解说考试解说考试解说考试√解说观察解说观察解说观察√解说观察解说观察解说观察解说观察解说观察解说观察晚清史方向硕士生课程设置表开课 授 考 类 别课 程课程名称任课授课学课 核时间 编 号师 时 分 方 方1 2 3式式公第一外国语100 3 解说 考试共 0002005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40 2 解说 考试课 0002006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201解说考试践必12021182中国近代史专题 李书源 72 4 解说 考试基 12021192 中国近代史料学 李书源 72 4 解说 考试础 12021202 中国现代史专题 赵英兰 72 4 解说 考试修 理 12021212中国现代史料学赵英兰 72 4 解说 考试论 12021222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 刘会军724解说考试课 问题研究课12021233中国近代政治史李书源724解说考试专业 课120212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 赵英兰 54 3 √ 解说 观察 选12021284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 刘会军 54 3解说 观察12021294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赵英兰 54 3 √ 解说 观察 修12021304 中国近代文化史 李书源 54 3 解说 观察12021314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刘会军543√解说观察课补 12021325 中国近代史 吴彤、管 16 解说 观察12021335 中国现代史书合、郑 16 解说 观察修1202134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率、李秀 16解说观察课原、刘丽娟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方向硕士生课程设置表开课 授 考 类 别课 程课程名称任课授课学课 核时间 编 号师 时 分 方 方1 2 3式式公第一外国语100 3 解说 考试共 0002005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40 2 解说 考试课 0002006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201解说考试践必12023082中国近代史专题 李书源 72 4 解说 考试基 12023092 中国近代史料学 李书源 72 4 解说 考试础 12023102 中国现代史专题 赵英兰 72 4 解说 考试修 理 12023112中国现代史料学赵英兰 72 4 解说 考试论 12023122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 刘会军724解说考试课 问题研究课12021253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刘会军724解说考试专业 课12023204 中华民国史研究赵英兰 54 3 √ 解说 观察 选12023224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 刘会军 54 3解说 观察12023234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赵英兰 54 3 √ 解说 观察 修12023244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李书源 54 3 解说 观察12023254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刘会军543√解说观察课补 12023015 中国近代史 吴彤、管 16 解说 观察12023025 中国现代史书合、郑 16 解说 观察修12023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率、李秀 16解说观察课原、刘丽娟。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清朝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的思想影响开始渗透到中国,引发了新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理性思维,并且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的可能性。

此外,一些新的思想也随之出现,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

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清末民初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西学东渐的思想,即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徐光启、袁世凯等。

黄宗羲提倡“以西学为本,以中国文化为本”,他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可以帮助中国摆脱落后的状况,并且认为中国文化也是重要的。

徐光启认为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必须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他提倡“以科学技术为本,以中国文化为本”。

袁世凯认为中国要发展,必须实行“洋务运动”,他的思想是“以洋务为本,以中国文化为本”。

民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前朝的政治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解放思想,主张民族解放、民族团结、民族自决,强调民族自主;二是民主思想,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三是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反对资本主义;四是法治思想,主张实行法治,反对暴政;五是国家统一思想,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代表。

毛泽东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放在一个共产主义的框架下,把抗日战争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把民主主义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把抗日战争作为实现民主主义的过程。

毛泽东提出了“共产党的领导”的概念,把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把抗日战争作为实现共产党的领导的过程。

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概念,把社会主义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抗日战争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研究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外来侵略、内部动乱和政治改革等。

这篇综述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以下几个主题: 1. 政治变革:从清末的百日维新到民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再到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中国政治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变革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化。

2. 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中国经历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

研究者们考察了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3.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外交和国际关系变化的时期。

从列强的侵略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和背景,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和互动。

4. 思想文化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思想文化变迁的时期。

研究者们考察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学艺术的演变、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及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等问题。

综述最后,简要论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 1 -。

历史课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历史课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历史课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近代史这个领域,中国历史远比其他国家更加精彩,因为中国近代史的支线较多,发生的事情也非常复杂。

研究中国近代史需要细心耐心,深入研究,以探索真相和了解历史的全貌。

本文将就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展开一些思考。

一、历史范式的变化为什么近代史这个领域特别重要?因为它暴露了一个事实:历史范式会随时间变化。

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看,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再到资本主义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社会模式的变化。

然而,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远不止于此。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中国主流思想也随之转变。

自从中国近代史开始,西方和现代思想也注入了中国,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

二、理解故事背后的事实中国近代史不仅有宏大的历史背景,还有许多个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聚焦于许多人,如洪秀全、孙中山等。

这里面有许多故事或趣事,在历史上被广为流传。

我们只需要翻阅一下这些故事和趣事,便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和相关的历史人物。

作为研究近代史的读者,我们需要在故事背后发掘其中的关键提示,以恰当的方式推论出历史中未知的事实。

此外,在研究历史事件时,人物关系也十分重要,比如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和袁家奇等人的关系。

三、批判性的分析想要真正理解历史事件,我们需要从批判性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针对性地去看待历史事件和相关的人物,根据其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去寻找证据,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来阐述其中的思想和理论,辨析过去的人物、生成、历史环境,以达到更加全面的研究成果。

历史事件的文献记录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还有很多未知的森林等待我们去探索。

因此,我们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去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图景,以更好的分析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可能未知的后果。

四、深入阅读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需要进行深入阅读。

这意味着要阅读各种历史文献,包括新闻报道、私人日记、公告和法规、连环画和各种书籍的预先出版资料等。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龚书铎董贵成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

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也就在此时,一批先进的学者开始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致力于此项研究工作,在当时的思想史园地里,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对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也为以后的思想史研究开创了道路。

就中国近代思想史而言,需要提及的是侯外庐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有关近代的部分,这是1949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显著成就。

但诚如作者所言,写作此书正处于特殊的战争环境,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此书并不是一本系统完整的近代思想史著作。

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蓬勃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在曲折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按照研究发展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6年;从1977年到现在。

长期以来,不论研究和教学,中国近代史下限到五四运动前,此后为中国现代史。

相应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下限也止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为中国现代思想史。

本文所论重在五四运动之前,兼及五四运动以后,特予说明。

(一)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1月,上海时代书局出版了斐民著的《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简史》。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

1955年,石峻、任继愈、朱伯昆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它的贡献主要在于为建立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理论框架做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对象和内容,学习和研究思想史的目的,中国近代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反帝反封建思想发展的路线等问题。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争分夺秒15天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一主流思想近代化此后儒家思想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两个世纪,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没有受到过有力的冲击,而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主义体系,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渐遭到破坏,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转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革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新形势,这样,传统文化就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

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它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即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因为按照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总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

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世界了。

以材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

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AL—2)导言一、政治思想释义1、政治的三层含义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B、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处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的表现形式C、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思想,指观念、主张和理论形态3、政治思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政治斗争,它是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阶级或集团对国家政权的态度二、近现代政治思想研究的内容与对象1、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中国往何处去,提出不同的求国、治国方案2、1840年到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各个阶级的国家理论、治国方案、政治观点与主张、各种社会思潮与影响,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特点与规律3、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A、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B、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C、思想体系兼容性D、思想方法的应用性三、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1、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2、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3、思想体系兼容性4、思想方法的应用性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一、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1、儒家思想认为,在基本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个人道德修养是建筑理想生活与政治的基础,个人道德是为构建理想社会而奋斗,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合乎伦理原则的社会秩序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即将天人格化,并提出性三品说,初步完成了儒学适应君权与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体系3、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挑战,玄学兴起,佛学传入4、唐朝儒释道开始合流5、在两宋时期,在二程、周敦颐、朱熹的努力下,三脚三成合流,提出了天理君权论,即认为世界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形而上的理,世间的一切都是这个理的投影;认为理有对立性,即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但对立并不并立,因此要求人存天理去人欲;强调修身养性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1、经的本义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后来成为古代典籍的代称,对经的研究称为经学,后因孔子对经学的贡献很大,因此又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的统称2、不同时期经的内容A、西汉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B、东汉的七经——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C、唐朝的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D、宋朝的十三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3、中国学术发展的七个阶段A、先秦诸子百家B、两汉的儒学C、魏晋的玄学D、南北朝隋唐的佛学E、宋明的理学F、清朝的汉学G、现在的新学4、清朝学术转向的标志——提出批评弊政,改革现状,反对妥协,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一、改革派的形成1、阶级斗争的加深是促使改革派形成的客观条件2、清王朝日益腐朽的统治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3、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进一步壮大了改革派的队伍二、改革派的政治主张1、批评封建弊政,要求进行改革,其代表人物是龚自珍,他主张重人才,变科考,重臣威2、抵御外来侵略,反对妥协投降,其代表人物是林则徐,他主张严禁鸦片,团结御侮,抗俄守边3、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魏源三、改革派的评价以及历史地位1、与顽固派的比较A、对西方的认识上,二者都比较模糊,但改革派头脑清醒,开眼看世界,虚心向西方学习B、在禁烟与抗战上,改革派态度坚决,措施得当C、在对待人民的立场上,虽然二者都是统治集团,但改革派却认为民为国之根本,民心可用,可利用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D、在国内政治主张上,抨击弊政,揭露危机,要求改革2、评价A、首开风气,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B、思想启蒙,唤起觉醒,放眼看世界C、掀开近现代民族革命的序幕,部分反映了近代历史的主题3、历史地位A、爱国主义的思想家B、地主阶级的补天派C、学习西方的首创者D、近代史上第一批民族英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一、洪秀全对基督教的利用与改造1、利用一神教打击中国的多神理论,同时树立自己的形象2、一切人类都是平等的3、天堂改为地上天国的思想4、洪秀全对此的作用A、利用宗教的形式掩护自己,蒙蔽敌人B、利用宗教教义发动组织群众C、利用宗教的戒律仪式以严格纪律,增强内部的凝聚力D、对现实的抗议二、拜上帝教的局限1、一神论的教义的排他性违背了中国民众传统文化的心理习惯,不利于内部统一,也不利于团结更广泛的阶层加入反清行列2、宣传上帝的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主宰性,抹杀人的作用,这既束缚了人积极性,又使其领导人思想僵化,无所作为3、神学具有虚伪性,它成为领导集团争权的合法外衣4、神学具有虚伪性,它只许诺美好的未来,但却无法解决人世间现实的矛盾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A、1853年颁布,其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a、土地国有,平分土地b、建立圣库制c、实行乡官制d、提出男女平等B、革命性a、是历代农民运动发展的历史产物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c、向农民展示了美好的未来,鼓舞了农民的斗志,具有极大的号召力C、落后性a、主观空想性b、生产与分配的脱节c、理论与实际的脱节d、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2、《资政新篇》A、无土地问题的主张,不适合农民的口味B、因天平天国后期内部离心倾向严重,因而在实践中难以贯彻C、太平天国后期战事频繁,无暇顾及D、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四、思想评价——发生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既有以往农民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洋务派的政治思想一、洋务派的形成1、洋务,亦称夷务,初指禁烟、海防等,后指对外事物以及从外洋来的事物,由夷转洋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其性质属于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3、洋务派的简况A、新兴地主阶级当权派的一部分——辛酉政变,湘淮两系a、湘淮讲经世致用b、大多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有抱负,了解民间疾苦c、来自阶级斗争比较激烈地区,非常精明能干d、敏感性,对政治嗅觉将e、大多靠办团练起家B、镇压农民革命的产物C、也是西方列强政策变化的产物,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农民军,中外“和好而形成的二、洋务派的主张与评价1、自强、求富主张。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各种思潮往往会应运而生,思潮既比较集中地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同时又对社会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思潮的研究对于深入地把握一定时期社会的特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理解思想的变动和社会的变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宏观上把握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变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近现代中国的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背景;同时,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作为这个过程的观念折射和自我理解,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方向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这两个层面上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进行研究。

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哲学思潮通过社会思潮的中介而同中国社会发生联系,社会思潮一方面给哲学思潮提供材料和基础,另一方面又从哲学思潮那里得到观念支持和理论表达。

研究这两个层面的思潮之间的关系、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两者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是本专业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最重要特点之一。

除此之外,本专业研究方向还有以下特点:注重于将人物研究和思潮研究结合起来,以人物的个案研究为支点,以思潮的考察梳理为主线,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把握思想的脉络;以中西哲学与文化的遭遇、冲突和融合为背景,揭示近代思想变迁的特点;区别于学术史对各门学科、各个学术分支及其各种研究范式和学术建制的形成过程的关注,也区别于文化史对器物、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关注,思潮的
研究更多地注重揭示思想演变的核心理念以及思想演变的逻辑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一、什么是中国思想史顾名思义,所谓“思想史”应该包括一切属于思想范畴的历史,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历史的、军事的、文学的、艺术的、伦理的、宗教的、科学技术的、民俗的、民族的等等思想,都应该包括在内。

二、“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发展脉络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中国学术发展至大势》,大体上可定为中国第一部有“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但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思想史学科是五四以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此前的思想史主要包含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

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山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

但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代思想史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版了一些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的著作,如:石峻、任继愈、朱伯昆《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人民出版社,1955年);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胡滨《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中华书局,1964年);赵靖、易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64年、1966年)。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论著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习惯于以阶级或派别划线,将思想家区分为进步或落后、革命或反动,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思想家自身思想的来源、内容和价值等重视不够。

“文革”期间,和其他学科一样,思想史研究也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内的状况相反,此期海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则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成果都未能得到及时的引进和介绍。

中国大陆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真正繁荣,是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而逐步实现的。

首先受到关注的是近代政治思想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不少,比较早的有: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3 年);桑咸之、林翘翘《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陈旭麓《五四以来的政派与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评要》(华夏出版社, 1990年);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以上著作都是以政治思想史为主,而其他方面的思想,如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思想、伦理思想等等,虽也有学者涉足,并有著作出版,但总的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政治思想史研究相提并论。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近代思想研究又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趋向,并取得了不少成果:(1)思潮史研究蔚成风尚: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潮研究异军突起,蔚成风尚,近代思想史著作越来越多地以社会思潮为主线。

较早以“思潮”命名并论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此后以思潮命名的著作日渐增多:吴雁南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四卷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戚其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 4年);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黎仁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彭明、程歉主编的《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一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这类著作多以潮为线索,分类撰述。

尤其是吴雁南主编的四卷本《中国代社会思潮》,围绕救图、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这一历史时代的主旋律,对近代109年起伏跌宕、异彩纷呈的社会思潮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其涉及的思潮中,既有主导思潮,又有非主导思潮,甚至还有一些消极或反动的思潮,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以及曲折复杂的特点,从广阔视野上探索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轨迹,剖析了各种思潮之间的矛盾、斗争、渗透和影响,从社会思潮角度揭示了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思潮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6年);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江沛《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彭平一《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丛书”。

整理出版了一些相关资料: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研究近代启蒙思潮的资料性著作。

该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三卷,每卷之中,按内容分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之前有介绍本专题的说明文字。

(2)思想家研究进一步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思想家思想的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思想家的选择上,已改变了先前只研究一些主要的进步的思想家,而对许多次要的或所谓反面的人物关注不够的倾向。

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许多过去没有或少人关注的思想家,尤其是比较温和的和保守型的思想,如曾国藩、楼仁、张之洞、梁漱溟、林语堂、杜亚泉、章士钊、张君劢、罗家伦、傅斯年、吴宓、陈序经等,开始进人到研究者的视野,并取得了显著成果:郑大华《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年);高力克《杜亚泉思想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左玉河《张东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李细珠《楼仁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 1年);邹小站《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1903——19 27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刘集林《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

另一方面,对过去研究较多的思想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比如,对戊戌时期的康有为的研究,近年来不再停留在泛泛谈论康有为的贡献、局限、历史地位等问题分析,而是深入剖析他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

戊戌变法后到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是中国思想界执牛耳的人物由于梁启超当时居住在日本,其思想深受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思想的影响。

然而以往学术界对此缺乏深人细致的研究 , 谈到日本思想对梁氏的影响时都比较空洞,人云亦云的内容不少,郑匡民新近出版的《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对于梁启超所受日本思想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梁启超思想的认识。

而黄克武的《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则通过对比严复所译《群己权界论》与穆勒原著《On Liberty》,分析严复对于穆勒自由论的理解以及影响严复理解的原因,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其研究路径值得重视。

(3)学术思想史研究渐成热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晚清与民国学术史上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个案研究,包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陈寅格、陈垣、傅斯年、顾颉刚、吴宓、钱钟书、范文澜等“国学大师”。

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集中成果是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

尤其是后一丛书由中国史学会前任会长、著名史学家戴逸主编,自1999年推出后,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受到海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其中一些著作还被海外一些大学网站购买了版权。

此外,胡适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也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如耿云志的《胡适与五四后中国学术的几个新趋向》、章清的《重建范式:胡适与现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刘巍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罗志田的《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等论文及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等书,都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是对清末民初的重要学术流派进行专题研究, 包括晚清经学、理学、民国史学的新史学派、古史辨派、唯物史观派等。

这方面的成果有陈其泰的《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史革新的《晚清理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以及罗志田的《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和史学的中心走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4年)、刘大年的《评近代经学》等论著。

与此同时,近代学术史上的其他重要问题,如晚清的学术分科、整理国故等也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人开始尝试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视角来研究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问题, 罗志田的《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和桑兵的《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在学术史资料的整理方面,由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现代学术经典》和由戴逸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20世纪中华学案》值得关注。

前者按人物编辑,每人一卷或两三人合为一卷,仅第一批就收录了4人,35卷。

后者借用了传统的学案体编撰方法,分“综合”、“哲学”、“史学”和“文学”卷,依据学派按人编辑。

(4)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引起学界的强烈关注:对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区别,以及思想史的具体研究方法等等,都缺乏有深度的讨论。

【第三个标题里面有提及,此处不做赘述】(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三、“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根据学者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分为了不同的学派:(1)社会史学派从蔡尚思论中国思想史是中国社会科学史,侯外庐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一体化,认定思想史的研究范围,直至张岂之提出“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此为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