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 自然神韵

建筑之美  自然神韵
建筑之美  自然神韵

建筑之美自然神韵

——读《中国建筑史》有感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建筑,如果让我说中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珍品,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建筑!

《诗经小雅斯干》中有这样的描述“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其言宫室之制,宫室如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君子踏阶可上登。这篇文章所描绘的建筑物华丽端正,自然舒适。建筑是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相比于瑰丽柔和的丝绸,建筑多了一份浓厚的时代感;相比于如冰似玉的秘色窑,建筑多了一份亲民的平易感;相比于精巧多彩的古家具,建筑多了一份世代传承的正统性。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沧海桑田时代风采的见证,是天人合一对宇宙自然阴阳太极之道的感悟,是中华千千万一直处在社会底层的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大雁塔、华清池、碑林,无数的建筑物向我展示着中国汉唐文化的厚重与绚丽,然而,现代人的钢筋混凝土已经逐渐的涌入古城,宁静的风景区外,高耸的吊塔和轰隆的机器声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冰冷与丑陋是我对这些高楼大厦的感觉,这些庞然大物已经失去了建筑最动人之处——和谐,人类属于自然,建筑也应当融入自然,中国的木结构,庭院里的叠山理水,神秘玄学的风水,不正代表着我们对自然的尊敬?可是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个人类自负心理不断膨胀的时代,人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与自然和谐这一点,或者说虽然意识到了,可是却并没有行动起来。这似乎是我无能为力的,但想到中国人自己对中国的文化认知的如此的匮乏,不禁令我无比气愤。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可是一想到鸟巢,一个勉强只能撑起自己的浪费巨头,央视“大裤衩”,一个完全不符合力学原理与文化氛围的怪胎,国家大剧院,一个把高雅歌舞艺术沉在地底的所谓“舞台”,这些都是外国设计师的“杰作”!他们不懂得中国文化,甚至他们根本不是一个称职的设计师!中国自己的建筑需要中国人自己设计,更加需要博古通今的中国设计师设计,也许这样鸟巢会成为一个奥运会后依旧迸发活力的风景区,也许央视大楼会以巍峨的大国姿态来展览世界,也许国家大剧院会拔地而起重现一种“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的卓绝意境,这些

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美。

而这些都要求我对于中国的古建筑文化及美学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在不断地阅览中,我明白了中国古建筑,作为人类最初的诉求,逐步地走上了艺术的巅峰,她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木结构的轻盈与和谐,向世界各个文化展示着木架构体系的同化力与包容性,更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文明崇尚的哲学与美学。

一、礼——中国建筑的伦理观

极目而望,我发现了很多并不是用于居住的建筑,它们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巨大,比如像坛、庙、宗祠、明堂、阙、牌坊、华表,甚至陵墓,这些都是一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里的几个代表。再细看又会发现与等级尊卑有关的元素,如北京的紫禁城、四合院等等。显然,礼制,在古代有着强制性、规范性、普遍性与世俗性的特点。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议兵》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记》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由此可见,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宇宙尊卑和社会秩序的准则,同时礼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它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诸多方面。

(一)宗庙为先,居室为后

《礼记曲礼》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显然,在古代,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在实用性建筑之上,人们把礼制性建筑摆到了建筑活动的首位。

而“国之大事,在祭与戎”,在建筑活动中最为首要的就是祭祀。据记载,在舜禹的时代就有了祭天的典礼,世代以来都沿袭了这个传统,祭祀制度虽有种种变化,或三年一祭,或一年一祭,或一年四祭,时而天地合祭,时而天地分祭,而把天祭列为大祀,予以极端重视是始终唯一的。“天子祭天地,诸候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可见,祭天是皇帝的特权。仅在北京紫禁城内外共有九大皇家祭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太庙(祭祖坛) 和孔庙(祭孔坛)。下面介绍天坛的规制来展现古人重视宗庙的思想:天坛的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分为内、外坛两个部分。每逢孟春祈谷大典都是在内坛北部的祈谷坛建筑群举行,冬至祭天则是在内坛南部的圜丘坛建筑群举行。圜丘坛四周东有泰元门,南有昭亨门,西有广利门,北有成贞门。四个门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乾卦》当中的“元亨利贞”,意思是赞美天的本质,也就是“元始之原,无不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乃天之四德。

圜丘坛三层四出陛,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栏杆数都是9或者9

的倍数,三层坛面之间均为9级台阶。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那么10以内,最大的阳数为9,为最大、至极的意思。圜丘坛上层坛面的中心有一块石头,叫天心石。以天心石为中心,环铺扇形石,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18块,以9的倍数一次递增,直到第九圈八十一块为止铺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以此类推,三层坛面共有378个“9”,共3402块扇形石。

如此精密严谨的计算与如此细致绵密的心思真是让人感叹!这也正体现出古人对于祭祀活动的无比重视。

(二)尊卑有序,等级突出

《易传》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同样,尊卑等级也时时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起居以及诸多礼仪活动当中。

比如:严密的城制等级,《考工记》中记载了周的城邑等级,把城分为三级,天子的王城是一级城邑,诸侯的国都是二级城邑,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是三级城邑。还有组群规制等级,《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它既限定了不同等级的人能否拥有宗庙,拥有多少宗庙,也限定了所拥有宗庙的昭穆排列方式,诸如“天子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等。还有关于装修装饰等级,对于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坊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等都有严格的限定。

清代的门钉制度就规定:亲王府制,每门金钉六十有三,即每扇为9路,每路为7颗,每扇共计63颗门钉。世子府制,正门金钉减亲王七分之二,即每扇为9路,每路为5颗,每扇共计45颗门钉。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制,正门金钉均与世子府制同,即也为每扇为9路,每路为5颗,每扇共计45颗门钉。

等级限定居然渗透到门环、门钉这样的细节之处,可见尊卑等级在中国建筑中真是无孔不入啊!当然,如果中国古建筑只是严格按照这些繁文缛节的规定,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中国的建筑文化也会死气沉沉,建筑的创新意识也会受到严重的束缚。但这些重祭祀的礼制出现的源头乃是对环境的认知,对自然的敬畏,天地、日月、山川,都被中国人赋予了神性,尤其是在农耕生产中,人们认识到种种自然条件都对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一种“万物有灵”,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就形成了。

二、和——中国建筑的自然观

随着人们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盲目地敬畏自然,而是开始选择环境利用环境、改善环境,甚至有意识地把山川湖水搬到家中,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向。随着建筑环境选择与改善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就出现了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风水学。但每一个人

对于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其间的科学道理也很难察觉与解释,同时,为了让他人相信,风水术士又会掺杂大量荒谬的迷信内容,蒙上扑朔迷离里的神秘外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风水被看作是封建迷信,并且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仍然被很多人所诟病。但我认为,风水有其可取之处,而且对于今天的社会局面,我们更应该提倡。

风水术积累和发展了先民相地实践的丰富经验,糅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的哲理学说,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通过观察山川形势和建筑的基址、布局,成为中国古代涉及人居环境的一个扑朔迷离的知识门类。虽然风水术中包含着浓厚的封建内容,文字表述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逻辑,但是透过风水术,我们还是可以窥悉到传统的环境意识。就像中医,很多西医无法解释甚至无法治疗的疾病都多多少少能被中医解释,中国几千年传统经验的积累是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身体,理解自然,这种看似没有逻辑的表达不过是遵循了世界万物最大的逻辑——自然。

(一)天人合一

在对自然环境的整体理解上,道家的哲学思想往往占到很大一部分。“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突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自然与人际是相类似、相通的。

《易乾卦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都在强调着天地与人的和谐统一,这就是风水学的思想根基。

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是自然与人体所共有的,气变化无穷,气可以说是一种能量,气可以变成山川可以变成万物,人如果没有了气也就成为全阴之体,也就没有了生命,而气也可以相互转化,寒极生暑,暑极生寒,也许有人无法理解其转化,可以举个例子:试想,如果一个人受冻受凉到了极点他不就会发烧吗?如果一个人体温太高他不就会中暑吗?如果一旦到了极点,气也就不存在了,人的生命也就随之消逝。李约瑟对风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使生者与死者之处所与宇宙气息中之地气取得和合之艺术”,“再也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么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理想: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二)藏风聚气

在风水中,有一种关于建筑布局的理想模式——藏风聚气的环境。风水学大师晋朝的郭璞对于风水的定义是“气乘风是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从古人的这句对于风水性质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风水的核心讲究的是“藏风聚气”。

藏风聚气之地应当是“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想想也不无科学道理,中国古宅一般坐北朝南,宅后的丘陵可以挡住冬天的寒风,宅前一般都有明堂,给人们提供活动的空间,保证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宅左的流水不仅提供新鲜的水源,也可以把污秽带走,洗洗澡、洗洗衣服,也提供了鱼之类的水产品,宅右的道路使得出行更加便捷,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就是所谓的藏风聚气,风水学把这样的环境作为吉利的理想模式,的确体现了中国大地世世代代开发人居环境的历史经验。

(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在中国古代文人对哲理的理解对建筑也有很大的影响,明末清初,较为集中地出现了文人、造园家撰写了一批有关家局、园林的随笔与著作,如计成的《园冶》、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文震亨的《长物志》等等,这些文献里突出地体现出文人哲匠的环境意识——“体宜因借”,这是文人、士大夫对于园林环境的一条至为强烈的追求,那就是崇尚自然。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对山水自然美的喜好。

孔子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人们可以从山水自然的关照中,获得自身对道德意识和人格力量的审美经验。而对推崇“道法自然”的道家就更不必说了。“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如是说;“山水质有而趣灵”魏晋人士如是

说;“一宿休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白居易如是说。自然之美是一种朴素的、深入人心的大美,中国文人对它的认识已经超越了“比德”这一带有功利性的精神寄托,达到了“畅神”的精神境界,外适内和,身心具遗,物我两忘,这是天地大美对我们心灵的教育。同样,这一追求自然之美的审美条件也被自然而然地移植到了建筑上。在材料的选用上,人们倾向于朴素而有灵气的木材,用榫卯的连接方式拼接而成,看起来浑然天成;在格局的处理上,人们倾向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格局,顺遂自然,锦上添花;在风格的形成上,人们偏爱一种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小桥流水的恬淡生活。同时在装饰装修上,文人们的审美也一别皇家风范,去除了雕梁画栋的华丽,添加了一分诗香,一份书卷气。

与西方建筑的石结构相比,中国木结构所体现出的对自然的崇敬更加突出。岩石,冰冷,威严,不容侵犯;木材,温和,亲切,平易近人。在西方建筑中,单体建筑都十分规整,充满了几何造型,而建筑群或城镇的边际却并不整齐,往往是不规则的,正好相反,中国单体建筑往往因势象形,体现出一种随意感,庭院、花园凭着主人的喜好任意伸展,而城镇的边缘也就是城墙则显得方方正正。在西方建筑中,映衬主体建筑的花园图案也都是十分规整,草木都被修剪成统一高度,不允许一丝旁逸斜出,而中国建筑的草木景观却是百态千姿,也有喜爱怪石枯木的独特形态的一大批人存在。这样相比看来,中国建筑对自然的追求可是由内到外的渗透了出来啊!

三、境——中国建筑的艺术观

虽然中国建筑的美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既包括了的单体建筑屋顶的飞动之美,建筑立面的虚实之美,单体建筑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自由之美,也包括了建筑群的理性礼制美与其组合形式的气势之美,但最有文学艺术价值则是古建筑创造出的意境之美。意境美,即主观之诗意,是诗人用诗句构筑出的自身理想之国的盛境,是诗人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艺术心灵感悟于心而发乎其外的主观表达。而在建筑中,一代又一代的人用筑屋砌宇,叠山理水,试图重现诗中的意境。这种对诗意的追求与中国传统的写意画相似,讲究的是“神似”,是一种对意的重现,可以说见仁见智。

中国画讲究留白,从留白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气韵的流动,贯穿于整个纸面,这样的画才能称得上诗意。论画者说“画之奇,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论书者说“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论乐者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在各个中国古典艺术中,即使是不同的类别都对无有着极其深入的理解,同样在建筑中也要有“留白”,这是一种无的文化,无胜于有,也就是建筑中的虚景,虚无给人以思绪的活动空间,作为虚景的“空缺”“隐蔽”“飘渺”“中断”“轻柔”与作为虚境的“情趣”“气氛”“联想”“情意”“神韵”,虽然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但虚景组成虚境,虚境幻化在虚境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但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画中留白是一种艺术上的需要,而在建筑中更多的是实用性的需求,这种实用性经过能工巧匠的点化就如同活了一样变成了一种艺术上的景观。

这样的留白配上日月星光,烟云晚霞与风声雨声,花鸟鱼虫,则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富于感染力。建筑不但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涉及到听觉和嗅觉等感官。在建筑中对诗的意境美的感受,不能单靠视觉这一条途径来传递信息,而必须借助听觉、味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才能发挥作用。这体现了建筑中的另一个特点——微缩自然。建筑是自然的神龛。自然的伟力在建筑中被微缩、削弱,并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以便达到与人类相匹配的尺度,光线、水流、花木、山石,都是自然抽象的表达者。观赏建筑与观赏京剧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一个奇崛的假山,你可以想象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山峰,看一池春水,你可以想象大自然流动的山泉江水,在这样微缩的庭院建筑里,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象到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在建筑的意境美之中最具有构思艺术性的不是景观,而是欣赏景观的角度,也就是建筑

物之间路径的设定。路径决定了人感受该空间的方式和角度,路径界面的组成主要有道路和墙垣,它们在路径组织中不止是一种手段,有时也会在某种场合表达其自身的空间特质,如挺立在空中如雕塑一般的楼梯间、凭空而起的天桥等,是路径与空间强烈碰撞的戏剧性效果。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苏州园林了,墙角、窗边、亭畔,都有景观的设定,而路的引导让我们从最有美感的角度去观赏。藏与露、拙与巧、虚与实,一切美的元素在一条窄窄的石子路上一点点的呈现。

结语:中国的古建筑之美其类型、其内涵不是我简简单单所能概括的,我只是在读了《中国建筑史》之后大体总结了一下我对于中国建筑特点的感触。以上几个方面都是中国建筑的突出特点,希望在未来,中国的建筑能够更多的融合我们辉煌的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精神,融入环境,和谐统一。对于目前的“崇洋媚外”的建筑风格我们应当适度的抑制,因为只有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才能设计好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 综合论坛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 以“北京天坛”为例 李金晶重庆大学 建筑在于营造,就像诗在于文字一样。比如,对称型的摘要:中国古建筑是一幅巨大的立体画,是一首凝固的音建筑,给人的感觉像诗之律旬:而不对称型的建筑,似散曲乐,是一篇优美的诗歌;不管是从视觉、听觉、味觉,它都具或长短句。 有不可否认的审美性。它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景象, 黑格尔说,美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它不再以有形物又凝聚了思想浓于伦理所闪烁的灵气,还有别具一格的恋木情而是靠观念来传达思想,这就达到了“容有限于无限中”。节与亲地倾向;广阔的心胸,高尚的情操,独特的性格在它身犹如我们观赏一座美的建筑或建筑群体时,不再是满足于建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并不是一种“纯艺术”,而是一种集物筑的外形给我们的感受,而更享受来至建筑的内涵所传达给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体的特殊艺术。 我们某种诗的情趣。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北京天坛;美 北京天坛圜丘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当人站在天心石上一 发声,由于聚焦的作用,可以听到从塘墙各处返回的回声, 、中国古建筑的外在气色 仿佛一呼百应。就好像在和老天爷对话,用一种无形的东西立体的画??视觉美传达中国人崇尚“大自然”的一种思想。

进入中国的古建筑,要从一个门进入另一个门,一个庭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 气质 院走进另一个庭院,一边走廊进入另一边走廊,才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广阔的心胸 建筑的全貌。就像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一地展开才能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在中国全部。因此,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就如同是欣赏一幅巨大古建筑文化中,建筑是世代中国人与大自然不断进行亲密的手卷画,人必须置身于建筑中,在空间和视点的不断转换“对话”的一种奇妙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和天地万物中,才能欣赏到景色的全貌,领略到它的时空蕴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北京天坛就是一幅立体的画,从任何角度看都具有绘画北京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在祈年殿的设计中,殿 之美:整片葱郁的柏树林是这幅画的背景,墙垣就是画框, 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 ,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再加上南北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更是树冠相接,把祭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外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人们漫游“画”中,品味柱、桁、梁、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额、枋、棋等各种“线”的网络交织,情随景迁,步移景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殿内二十八根大柱,还代表了二十八异。从不同的角度看,北京天坛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新宿,殿内的结构和开间不仅满足使用的需要,还充满着对 .凝固的音乐??听觉美 “天”的认识和寓意,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建作为空间存在的建筑,有着悄无声息、静止不动的庞大筑的深远影响。 形体,它本身并不带有时间性。然而,当你一旦进入建筑空 .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高尚的情操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

4分钟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出本节课要讲的主题方 向。 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了雄伟壮 阔的大佛,金碧辉煌的叶卡捷琳娜宫,他 们都各自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体现着 一个地方的特色,而我们也被他们的造型 和空间深深的打动着。那么,究竟什么是 建筑艺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 座建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术鉴赏第 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 术的特点》。 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6分钟 二、新知探究 教师提问:建筑=房子吗?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 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 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图片:埃菲尔铁 塔、古罗马大斗场) 概念理解: 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 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 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等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 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 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 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涵。 举例:(图片)悉尼歌剧院 学生:“不等 于”。比如。。。 布置课下作 业:查悉尼歌剧 院一波三折的 建造故事 5分钟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 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 陵墓、民居等类型。 商品交换需要:学生举例。 交通发展需要:学生举例。 科学文化发展需要:学生举例。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人类活动领 举例身边的 各类建筑

域的拓展,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建筑类型。 15分钟 (三)、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 (重点) 1、欣赏金字塔图片。 教师讲解:①金字塔斜坡坡度约为5 2度,是最稳定、最完美的坡度。(举例) ②共分三层,最上层是国王殡室,中层是 王后殡室,下层是地下殡室。有四个通 风道,其中一条指向天狼星,是艾西斯女 神的代表,一条指向参宿一,代表奥西里 斯,掌管死亡与重生。 学生得出结论:科学性 2、欣赏科隆大教堂图片。 ①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哥特式 建筑的代表作,它的中厅部高达46米,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②科隆大 教堂的大门层层往推进,并有大量浮雕, 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彰显着很强烈的 吸引力。科隆大教堂的束柱不再是简单的 圆形,而是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 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教堂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建筑风格 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 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部又十 分开阔明亮,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学生得出结论:艺术性 3、欣赏长城图片。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 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 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 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 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是 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学生得出结论:文化性 4、欣赏金字塔、科隆大教堂、长城 的图片,说明其适用性。 学生得出结论:适用性 教师:总结建筑的特性,下面,我们 带着建筑的科学性+适用性+艺术性+文化 性来欣赏一段视频(法国圣地——圣米歇 尔山修道院),用心体味建筑的几个特性。 回答关于图 片的了解,根据教 师的分析回答每 图片所对应的建 筑艺术的特性是 什么。 观看《圣米 歇尔山修道院》 视频体味建筑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以一个美学分析的角度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在其经典名作《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由此可以看出,建筑本身除了具有作为最原始意义的供人生活居住的实用功能外,建筑还是一种重要的美学符号,美的载体,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功能。纵览中国古建筑,其中之审美意趣可谓别具一格,极富特色,楼阁宫殿之设计既求实用,且不失其高雅品位,其背后更是深蕴中华文化之精义,昭显古人之高尚个性情操,是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形式。 中国有着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明,中国古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具体来看,商周至秦汉时期,为其萌芽与成长时期,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为其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古建筑营造程式化、定型化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卓越的建筑人才,营造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欣赏中国古建筑,其实就好比翻阅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霸业、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这一切的一切皆可从每一面历史的城墙上寻索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痕迹和回忆,是那些古建筑让历史更为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古建筑是谓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之存在,无论其营造规制、实效价值还是其审美意趣,皆得中华几千年文化之精义,宜合地理之气候特征。与风水之

调和,与人居之生息,与自然之融通,无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说。中国古建筑总体上而言,是以木架结构为主,以茅草、木材、砖瓦为常用建筑材料,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整个建筑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规范、完善的统一体。而这恰恰也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严谨、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从而使整个建筑看上去更具空间感和层次感。庭院是我国古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于庭院中,可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是为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内向,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一般来说,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重点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纵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而至于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从建筑风格上来说,南北风格各异,北方大气磅礴、规整庄严,将帝都之气象风貌展露无遗,与之相比,江南的古建筑则来得小巧玲珑,布局活泼,在景致的设置上,追求诗情画意般的文人风味,有意打破形式布局上的对称规整,与人一种灵动之感。 中国古建筑样式可谓千姿百态,类型各种,但在风格上总体可归为四类:一是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这种风格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之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较强的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 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 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

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 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 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一)灵动空间之美 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2.建筑空间的不定义性。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传统的中国室内居住空间各房间只有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没有功能上的明确分工,所以每个房间均可以适应多样功能。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是以不变的“单位”,组合形成“变化”的居住空间去适应各种变化中的生活环境。 (二)实虚空间之美 实空间即实体,虚空间则是实体的扩张,也就是“得之于外”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的空白形象。建筑艺术中的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协调,从大的范围讲表现为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环境状态,从某个建筑物来讲,又有其实体与空间的巧妙安排。 我国采用的木结构传统建筑,一般以虚为主,但由于局部采用了实墙体,则可借虚实之间的对比而获得变化。关于传统建筑艺术所创造出的“实虚空间之美”,早在计成《园冶》中就有论述:“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亭台影罅,楼阁虚邻。”传统的园林建筑,正是通过对隔扇、门洞、漏窗、景墙、月门、空窗的精心设计,才创造出景物的穿插错落、步移景异、合中有开、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小空间大境界,从而达到了空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流动空间之美 近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其流动的内部空间和精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说课稿 汤山中学张华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 17 课《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和特性;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2、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弄清建筑的基本涵义和特性,对建筑有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理解。 3、教学难点:让学生们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从而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和欣赏建筑艺术。 教学方法: 1、我利用很多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多媒体或展示建筑图片导入。 二、新知探究:环节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建筑艺术的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美术语言的概念。学生活动:熟悉概念并读出。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环节二、建筑有哪些类型: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学生活动:能分出哪些满足了人的物质要求?哪些满足精神需要?环节三: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重点) 1、建筑史上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2、四个特征:科学性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古埃及金字塔,哥特式教堂图片,指导学生了解建筑的科学性。学生装活动:小组讨论并理解其科学性。适用性:建筑是实体与空间的结合。艺术性 1)雨果:名言 2)中外建筑:中外园林的不同特点文化性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往往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明和社会状态。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古埃及、希腊、中国建筑的典型特征。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环节四:建筑艺术有哪些词汇?建筑艺术依靠哪些词汇表现个性? 1、形体 2、比例 3、尺度 4、均衡 5、节奏 6、色彩与质感受 7、环境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观察身边的建筑,分析它们的成功之处,举例说明它们运用了哪些建筑词汇? 2、分析多媒体图片建筑,哪些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哪些满足精神需要? 四、课堂小结:要点回顾: 1、什么是建筑艺术? 2、建筑有哪些类型? 3、建筑艺术有哪些特征? 4、建筑艺术有哪些词汇? ?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新)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谢耀华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商周时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持续发展至清代渐趋衰落,其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其间的汉、唐、明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一、古代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出示图片):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等。 宫殿、 宗教建筑、 陵墓、 园林、 民居、 桥梁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之美: (一)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体系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四根柱子组成“间”,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1、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2、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演示教学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

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

建筑艺术的特点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特性、艺术的语言,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片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成其他两个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建筑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的涵义、类型、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远古的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它们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基于上述原因,教材中安排了几课建筑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概念理解: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内涵。 举例:悉尼歌剧院在阳光照映下既象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分别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 悉尼歌剧院的兴建过程一波三折: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类型。

古希腊建筑特征

古希腊建筑特征 作者(来源):世小;发布时间:2009-08-16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各国建筑更是深受其影响,所以要研究西方各时代和各地区的建筑,也必以希腊建筑为开端。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帝国兼并为止。 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是4~5米,最大不过7~8米。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不用胶结材料。虽然古希腊建筑形式变化较少,内部空间封闭简单,但此时期的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已经出现,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比例和样式。于是,古希腊的各种神庙建筑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创造了在建筑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雅典卫城。后世许多流派的建筑师,都从古希腊建筑中得到借鉴。 从时间上分,古希腊建筑的发展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早期爱琴时期(Aegean Architecture)、中期古典时期(Greek Architecture)和晚期希腊化时期(Hellenic Architecture)三大发展序列。 1.爱琴时期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式建筑、风格端庄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

统的做法,称为“柱式”(见古典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2.古典时期 公元前5~前4世纪,是古希腊繁荣兴盛时期,创造了很多建筑珍品,主要建筑类型有卫城、神庙、露天剧场、柱廊、广场等。不仅在一组建筑群中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柱式的建筑物,就是在同一单体建筑中也往往运用两种柱式。雅典卫城建筑群和该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古典时期的著名实例。古典时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城形成一种新的建筑柱式──科林斯柱式,风格华美富丽,到罗马时代广泛流行。 3.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4世纪后期到公元前1世纪,是古希腊历史的后期,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和北非,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建筑风格向东方扩展,同时受到当地原有建筑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点。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第一特征;平面构成为1:1.618(黄金比)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特征: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陶(多)立克柱式,2.爱奥尼克柱式,3.科林斯式柱式,4.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

试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试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第十七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一一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第十七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美术鉴赏第17课《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和特性;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2、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弄清建筑的基本涵义和特性,对建筑有一个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理解。 3、教学难点:让学生们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从而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和欣赏建筑艺术。 教学方法: 1、我利用很多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

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图片导入。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建筑艺术的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熟悉概念并读出。 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环节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学生活动:能分出哪些满足了人的物质要求?哪些满足精神需要? 环节三: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重点) 1、建筑史上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2、四个特征: ※科学性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古埃及金字塔,哥特式教堂图片,指导学生了解建筑的科学性。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旅游之美

建筑与园林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古建筑艺术及其旅游之美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0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王仕佐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 一、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 (2) 1、宫殿建筑 (2) 2、坛庙建筑 (2) 3、陵墓建筑 (3) 4、宗教建筑 (3) 5、园林建筑 (3) 6、军事防御建筑 (3) 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之美 (3) 1、中和之美 (3) (1)建筑布局 (4) (2)建筑形体结构 (4) (3)装饰设计 (4) 2、含蓄之美 (4) 3、意境之美 (4) 四、中国古建筑的旅游之美 (5) 1、重要游览审美目标 (5) 2、美学观赏价值 (5) 3、文化之美 (5) 4、历史之美 (5) 五、总结 (5) 参考文献 (6)

中国古建筑艺术及其旅游之美 摘要 源远流长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是众多文化遗产中耀眼的一部分,而古建筑中所饱含的艺术精髓也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高超的营造技术和丰富的审美特征以及独特的民族性而享誉世界,在世界古代建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古建筑艺术在发展沿革中形成了以木为主、飞檐斗拱、等级鲜明、群体协调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艺术风格,使儒、释、道以及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态在相应时代的建筑物中得到充分地演绎和展露。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旅游活动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的审美活动。旅游的审美对象要满足旅游者爱美、求美的需求,通过游客游览、观赏和体验,能起到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而负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古代建筑,其所反映和承载的文化意蕴,不可复制的艺术精华,对不同的游客都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满足人们游览观光,娱乐休闲、文化体验的旅游需要,是现代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离不开中国古建筑之美。 本文通过浅述中国古代建筑丰富的艺术特征,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旅游的眼光,赋予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价值。 关键字:古建筑艺术旅游需求旅游之美 绪论 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是走进古老的宫殿,还是漫步在有限的园林;无论是登临名山,还是徜徉在宁静的小镇;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边陲小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筑,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中国古建筑的身影。中国古代建筑是历史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虽然饱经风霜,但它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令炎黄子孙骄傲和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古希腊建筑归纳

古希腊建筑 1.1 爱琴文化:以爱琴海为中心的许多小岛和多山的沿岸狭窄地区的文化。 爱琴文化的建筑及埃及互有影响,而古代希腊则继承了爱琴文化建筑。 爱琴文化的建筑:克里特建筑(世俗性) 类型:住宅、宫殿、别墅、旅社、公共浴室和作坊等。 19世纪发现的克诺索斯和费斯特宫殿是米诺王的宫殿。其建筑技术和亚述及叙利亚相似,墙下部用石砌,以上用土坯内加木骨架,或都用石砌,但保留木骨架作为装饰。宫殿内广泛使用圆柱,柱顶有较大圆盘柱帽。建筑外观纤秀华丽,亲切开放。 克里特的克诺索斯宫殿(公元前16世纪)鸟瞰复原图(米诺文明的颠峰):

爱琴文化的建筑:迈西尼文化(迈西尼卫城和国王墓)是迈西尼的核心建筑和最重要的遗迹,卫城有以处狮子门,附近有传说为国王阿特鲁斯的墓。建筑外观粗犷雄健,防御保守。 公元前11世纪迈西尼文明崩溃,到公元前8世纪,进入了“黑暗时代”。公元前8世纪,希腊演变为诸多独立的小城邦组成的集合体。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西尼卫城平面图(公元前1600年): 传说的国王阿特鲁斯墓(穹顶): 叠涩穹窿顶:渐次接近的两排砖的系列按其对称轴旋转得到的三维结构。

迈西尼卫城的狮子门,宽3.5米,门上 的过梁中央比两端厚,结构上是合理的, 它上面发了一个叠涩券,大致呈正三角 形,使过梁不必承重。券里填一块石板, 浮雕着一对相向而立的狮子,保护着中 央一棵象征宫殿的柱子,也是上粗下细的。 拱:真拱和叠涩拱。大跨度的空间得以解决。 真拱:以放射线排列砖的系列,形成一段弧线。组成真拱的砖是一段圆环。砖用不着粘合,拱上面的重量自动地把这些砖紧紧地压在一起。 叠涩拱:渐次接近的两排砖的系列,支撑的重量主要是由那悬空的两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10历教1班肖芳 26 摘要: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则展现着欧罗巴文明的辉煌。古希腊的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从兴起到成就的顶峰,发展成自己的建筑风格—和谐、完美、崇高。而古罗马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同时,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因此,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字: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柱式 一、古希腊的建筑 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①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亚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建筑规的风格。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人更加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称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并且正立面和侧立面的柱子的关系为N和2N+1。建筑作为一门有原理、有规则,有计算的科学,是在希腊人手中建立的。古希腊人又是一个追求美得民族,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在他们这里得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统一。在地中海的下,他们的神庙熠熠生辉,他们就在这样的广场、剧场、城市中谈论哲学、欣赏悲剧、实现留给人类历史的一段传奇。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9世纪起,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在公元5世纪的古典文化时期达到成熟,产生了雅典卫城这一伟大的、永恒的杰作。 公元前5世纪在纪念希腊人战胜波斯侵略者而建造的雅典卫城,达到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的最高水平,是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是建筑界、考古界、艺术界人士以及热爱古典文化的人们的顶礼膜拜的圣地,也是现代希腊人的骄傲。雅典卫城,也称为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雅典卫城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岗上,是祭祀雅典

论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和欣赏

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摘要:中国古建筑美属于建筑艺术美,但是它融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乃至社会美于一体,成为内涵丰富的旅游审美对象。中国古建筑同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古建筑引起广大旅游者寻古探奇之幽情。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到过的地方,留下了诗词楹联、雄文华章,更为广大旅游者所神往。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发展审美特征欣赏 中国古建筑种类繁多,其美有共同点,但又各具特点。现在我们从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审美特征及审美层面来分析和解读中国古建筑。 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建筑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状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这些自然条件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了古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风格的形成。 (1)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亦造就了不同地域用于搭建房屋的材料、结构、朝向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就整体外观而言,北方建筑具有厚重庄严的朴实之美,而南方建筑则显示出轻盈淡雅的灵秀之美。 (2)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建筑的萌芽与成长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 到了元朝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发展逐渐程式化、定型化。 二、中国古建筑景观类型 中国古建筑种类繁多,其美有共同点,但又各具特点。它包括古城建筑、宫廷建筑、寺庙建筑、石窟建筑、佛塔建筑、陵园建筑、坛庙建筑、楼阁亭建筑、桥梁建筑,以及园林建筑等等。 1、古城建筑

中国古城一般都筑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或叫护城壕),有的城内还有皇城、宫城、内城,有的还有外城。 长安古城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布局完整。 古人建城一般不注意外观的审美,主要讲究高大、厚实,从实战出发,以利防御。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古城则完全成了审美对象,即成为现代人游览、观赏的对象。 2、宫廷建筑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宫殿建筑最显要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柱、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 3、陵园建筑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陵指高大突起的土堆,寝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开始在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以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三、陵寝陈设 为了衬托陵寝的威严,创造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同时也是为了显示陵寝的等级和镇恶避邪,趋吉避凶,从西汉至明清,皆在陵寝的前部开神道,并在神道两旁立石刻雕像,称神道石刻。主要类型有:标志性墓阙、墓表、牌坊、装饰性石刻石象生、叙事性石刻墓碑。 四、寺庙建筑 寺庙是我国佛教建筑之一。寺庙、佛塔、石窟被称为三大佛教建筑。 我国古代寺院的布局大都是正中路前为山门,山门内左右为钟鼓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是大雄宝殿,再后便是藏经楼。正中路左右布置有僧房、斋堂等建筑。 五、石窟建筑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大都是僧侣们开凿的。石窟实际上是僧房,是教徒们集会、诵经、修行的地方。我国的石窟是仿照印度的石窟开凿的,主要用来供奉佛和菩萨。 六、佛塔建筑 古塔大都属于宗教建筑,一般称佛塔。佛塔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前后,随佛教传入中国。但是,中国的佛塔在结构上和形式上同印度的佛塔已有很大的不同。它融入了民族的建筑艺术特点,主要是把中国原有的亭台楼阁建筑中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