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例发热患儿家庭护理体会

43例发热患儿家庭护理体会
43例发热患儿家庭护理体会

43例发热患儿家庭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5-15T09:11:03.70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3期作者:赵娜[导读] 对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后家庭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摘要:目的:探究家庭护理对发热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6例门诊诊治的已发热或伴有发热的咽炎或扁桃体炎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由患儿家长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对患儿进行护理,观察组由经过培训的患儿家长进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热平均持续时间。结果:对照组观察期间发热平均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8.4分钟,最长时间为40.7分钟;观察组观察期间发热平均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1.4分钟,最长时间为41.2分钟。观察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后家庭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关键词:发热患儿;家庭护理;护理效果Nursing experience in 43 cases of children with fev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effect of home nursing on children with fever.Methods: 86 children with fever or fever of pharyngitis or tonsill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September 2018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ursed by their parents according to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nursed by their parents after training.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fever in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mean duration of fever was 28.4 min and the longest was 40.7 min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mean duration of fev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he shortest (21.4 minutes) and the longest (41.2 minut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Conclusion: the home nursing effect is good after the training for the parents of the sick children. Keywords: children with fever;Home care;Nursing effect

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很多发热患儿在门诊就诊后选择在家进行服药治疗,所以探讨发热儿童的家庭护理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并进行相互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具有良好专业的家庭护理和无相应护理的两组发热儿童的疗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及护理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6例门诊诊治的已发热或伴有发热的咽炎或扁桃体炎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包括男孩26例,女孩17例,年龄为6月~至13岁,平均(5.71±3.43)岁,病程0.5天~6天,平均(2.06±1.29)天,就诊时测体温为37.6℃~39.5℃,平均(38.62±0.54)℃;观察组包括男孩23例,女孩20例,年龄5月~14岁,平均(6.33±3.39)岁,病程1天~7天,平均(2.58±1.34)天,就诊时测体温为37.7°C~39.7℃,平均(38.7±0.46)℃。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时平均体温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患有咽炎或扁桃体炎,给予患儿头孢类抗生素或红霉素口服,伴有明显咳嗽的患儿给予镇咳药物口服,同时给每位患儿退热药物。一旦体温达到或超过39.7℃,或出现高热惊厥则立即给予药物退热,同时嘱患儿家长立即带患儿去医院就诊。就诊时告之患儿家长,回家后记录患儿每次发热持续时间,观察结束后将该患儿观察期间的所有发热时间相加,除以发热次数作为该患儿发热持续的平均时间,最后取两组病人发热持续的平均时间的均数±标准差进行比较,观察期间患儿一旦出现明显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疗,如支气管肺炎、惊厥等,立即给予住院治疗。对照组由患儿家长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对患儿进行护理,观察组先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告之患儿家长发热的相关知识,发热的过程及特点,以及如何对发热患儿进行观察及护理,护理的注意事项和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上门指导,将护理人员的电话号码留给患儿家长,以便随时接受患儿家长的咨询。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对照组观察期间发热平均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8.4分钟,最长时间为40.7分钟;观察组观察期间发热平均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1.4分钟,最长时间为41.2分钟,取各组平均持续时间的均值±标准差进行比较,观察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1、气体交换受损:与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置患者于半卧位或抬高床头,安静休息,减少氧的消耗。 (2)给氧根据缺氧程度决定氧流量及供氧。 (3)按医嘱给予抗感染药物消除肺部炎症,促进气体交换,并观察药物疗效。 2、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呼吸道排痰功能差有关。 (1)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与湿度,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2)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方法为: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成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地轻叩背部,以利分泌物排出。也可进行体位引流。 (3)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必要时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体温过高:与免疫力低下及肺部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天两次紫外线消毒。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减少机体消耗。 (2)高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低于3000ml。 (3)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体温高达39、0 o C时,,给予冰块物理降温,降温时注意保暖、防虚脱、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衣、更换床单被套等。 (4)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合理安排抗生素输注顺序,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 (5)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时应将药物4℃冰箱保存,抽取剂量准确,防止药液浪费,使用后应注意定期观察血象的变化。 4、有出血加重的危险:与血小板降低有关 护理措施: (1)经常检查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瘀点、瘀斑,注意观察有无鼻出血、血尿及大便颜色的变化。 (2)抽血时,止血带禁忌绷扎太久,以免引起皮肤粘膜出血点的出现。 (3)避免外伤,各种处置及操作时动作轻柔,禁用热敷与乙醇擦浴,避免肌注,减少静脉穿刺。 (4)饮食质地柔软,禁辛辣、油炸之食、禁硬毛刷刷牙、给予口腔护理,避免刺激、摩擦皮肤、衣着松软、毛巾柔软,保持鼻腔湿润,防干燥出血。 5、舒适度改变:与胸闷伴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咯血后及时漱口,嘱患者勿将血液咽下。 (2)胸闷气喘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3-5L/分,必要时可高流量面罩吸氧7-9L/分,端坐卧位,指导家属为患者进行背部叩击,加速痰液的排出。遵医嘱正确及时为患者雾化及吸痰。 (3)细心倾听患者述说不舒适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析问题,减轻痛苦。 6、活动无耐力:与长期卧床、贫血、发热有关

常见发热病人的的护理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祭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 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v 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以下或较前下降 20~30mmH、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v 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护理要点】

发热儿童健康宣教

发热儿童的诊疗和护理 发热指体温异常升高,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正常情况下,小儿腋下温度为36~ 37℃,肛温36.9~37.5℃,傍晚比清晨略高。发热是指腋 下温度>37.4℃,肛温>37.8℃。而根据体温高低,发热可 分为(以腋下温度为标准):低热型(<38℃)、中热型 (38.1~39℃)、高热型(39.1~41℃)、超高热型(>41℃)。 就诊:当你的孩子突发高热或有其他症状如剧烈咳嗽、呕 吐、腹泻、抽搐等,特别是有神志及精神状态的改变时应 及时就诊。如为单纯的发热无上述并发症时可先考虑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发热宝宝日常护理措施: 1、注意穿衣适量:如果宝宝四 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则表示 需要散热,应脱下过多的衣物,使 热气散发。但如果宝宝畏寒(身体 发抖),则可以适当增加保暖,直到不冷为止。 2、补充水分: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及 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 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发汗。 3、讲究饮食营养:发热的宝宝消耗较大,且胃肠道的消 化能力减弱,因此应为宝宝提供一些合口的、富于营养又 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牛奶、新鲜水果、蔬菜等,少量多餐。 4、注意居室环境: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通风时注意不 要让风直接吹着宝宝。夏天室内温 度最好控制在22-26℃左右,这样 有助于体热经传导辐射散热,有利 于降温。 5、保持清洁:发热宝宝出汗多,要勤换内衣裤,内衣要 干净、柔软,常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二、发热宝宝物理降温措施: 冷敷: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 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 敷的毛巾达到体温时,应更 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 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 在额头上。也可退热贴代替,一般4-6小时左右更换一次。 温水擦拭身体:水温应在32-34℃之间,擦拭部位为颈部、 腋窝等大血管经过的浅表处 (如右图)。将毛巾浸湿温水 拧干,一次擦拭一个部位,其 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擦浴 时如果宝宝出现寒颤、面色苍 白,要立刻停止擦拭,给予保 暖等相应措施。 泡温水澡:如果宝宝发烧的情况不严重,并且意识也比较 清醒的话,可以让宝宝泡一个 热水澡,不但非常的舒服同时 还具有很好的降温作用。婴儿 应以温水泡澡,或是以湿毛巾 包住婴儿,每15分钟换一次,同时注意避免着凉。 三、发热宝宝药物降温: 小儿发热>38.5℃应给予退热药,可选择口服或栓剂,服 用时应按照医嘱或遵照说明书给予患儿正确的剂量。常用 的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由于两种药物的作用 方式不同,因此可以交替使用,比如在应用布洛芬后1-2 小时后仍无退热迹象或持续高热,可考虑应用对乙酰氨基 酚,同一成分的退热药4-6小时内可重复用药一次,但 24小时内最好不超过4次。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一、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二、发热的分类 感染热 吸收热 反应热 药物热 脱水热 感染热 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与泌尿系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

术大小与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 吸收热 手术区域血液成分与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也是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的“吸收热”。一般无颅内病变与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与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药物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大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37.3-38.0℃以下

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家庭护理

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 家庭护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家庭护理一、发烧 发烧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最易引起父母的担心。 (1)定义:体温高于下列温度,则称为发烧 肛温:38℃口温:℃腋温:℃背温:℃,小儿发烧除了体温上升外,可能会有如下症状:食欲不佳、嗜睡、哭闹不休、活动力减退、昏睡、昏迷、抽筋、头部僵硬、发紫、呼吸困难等。 (2)处理措施 减少穿衣盖被、多喝开水、睡冰枕、温水浴、保持空气流通,维持室温26-28℃、随时监测儿童体温变化。 可给宝宝食用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绿豆汤、鲜梨汁、鲜苹果汁,少食多餐,每天以6-7次为宜。 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 (3)家庭实用物理降温法: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宝宝的前额,2-3分钟更换1次。 冰枕:将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除空气后,拧紧袋口,放在宝宝的枕颈部。 温水浴:让宝宝在30℃左右的温水中沐浴20-30分钟。

擦浴:用30%-50%的酒精或温水侵湿纱布,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颈部、额部、腋下及腹股沟。 (4)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请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用药;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服药用量不可太大,要严格按照年龄体重计算孩子的用量;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二、水痘 (1)定义: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冬春两季多发,主要发生在婴幼儿,该病的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为14日。 (2)症状:以发热及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伽疹、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3)家庭护理措施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皮疹已破溃可涂龙胆紫或新霉素眼膏,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织胺药物。 (4)饮食禁忌

发热护理

发热的护理 一·定义:发热即体温过高,且机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二。正常的体温及测量方法 1、口温:置舌下3分钟,正常<37.5℃,平均37.0℃。适用于配合的年长儿。 2、腋温;临床常用。至少5分钟,正常36.0--37.0℃,平均36.5℃。除了休克和周 微循环衰竭者,适用于各年龄儿童。 3、肛温:最准确,插入3-4cm。约2分钟。正常36.5--37.7℃平均37.5℃。适用于 病重及各年龄阶段儿童。 4、耳温:用耳温枪测量仪于外耳道内,20秒即可。 三、婴幼儿自身特点及儿科疾病特点 1、儿科被人们称为“哑科”。因患儿不会自我表达,很多时候需要家属的转述或者 医务工作者的检查才可以获取相应的信息,所以无形中为儿科的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2、婴幼儿的器官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易发生水电解质的紊乱。 3、免疫力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3-5个月自母体获得IgG渐 消失。加之IgA水平不足因而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疾病。一般6-7个月小儿自行合成IgG的能力可达到成人水平,抵抗力逐渐上升。 4、病理反应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同样的致病因素因年龄的关系会有不同 的症状。 5、儿童病情变化快,易反复。 6、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四、小儿体温的特点 1、婴幼儿的体温略比成人高,所以父母手触感温不准确 2、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成人大,所以婴幼儿比较容易散热 3、婴幼儿肌肉组织少,产热能力较差 4、婴幼儿血液循环首环境温度的影响 以上四点,婴幼儿体温波动幅度大,但自然界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婴幼儿可能烧到40.0℃时还活动如常,因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设定点相对比成人高。所以,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小儿比较耐烧,成人若体温达到39.0℃就会头痛欲裂,甚至出现胡言乱语。 五、发热的分组 临床上以口温为例,发热可分为四组 低热:37.3--38.0℃ 中等热:38.1--39.0℃ 高热:39.1--41.0℃ 超高热:>41.0℃ 六、发热的分类及病理机制 分类:1、发感染性发热:多见。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细菌、真菌、支原体、寄生虫引起。 2、非感染性发热:少见。 七、发热的临床过程及表现?

小儿发烧原因及护理全攻略

小儿发烧原因及护理全攻略~~~从中可以看出中西医对发烧不同的理解~~ 我们鼻子呼吸的空气是热热的,我们的皮肤亦在呼吸散热,排散水分、出汗。 呼吸、排汗所排出的热气,并非身体的发炎,乃是心肾的君火、相火上升所产生的体温,即消化营养,产生体能所产生的余热之排放。五行调和不周,体热排放不良,乃造成发烧,即余热被蓄积而成,故发烧的原因可列举如后: 1.感冒: 感冒发烧,因五脏调理五气产生体能而生体温,若五脏调理五气,热不能排,为皮肤毛孔被风、暑、寒、湿、燥火之气蔽塞,即肺金毛孔收敛(肺主皮毛),致体温、热气无法从皮肤毛孔排出,即是发烧的感冒为最多。 感冒发烧,不是外来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更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失控,只是身体的表皮、毛孔被蔽塞而已,分为伤风、伤寒、伤(中)暑、湿、热等中医学谓之表证,细菌、病毒根本未进入体内,经曰:"寒邪外束,阳不得越,郁而为热(发烧)"。 2.伤食: 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致食物蓄积肠胃,无法消化在胃肠堆积发酵而产生热能的发烧,以婴幼儿为最多。此发烧四肢掌心热,不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烧退而痊愈。 3.虚劳: 因身体虚,水火(心肾)不能即济,风木动摇,时憎寒壮热,乃体温外越,不能为身体产生体能,并非发炎,是今日妇女更年期,身体衰弱,故须辨别心虚发热、脾虚发热、肝肾虚发热而调治,不可退烧,是为虚损发烧。 4.瘀血: 受伤时因气血循环受瘀血阻滞,瘀积的瘀血将体温升高而发烧,只要化瘀血,发烧即可痊愈。许多受伤而成植物人者,乃因瘀血阻滞,或被用冰块冰瘀血致血凝不散,或被强力消炎,消炎即伤心、肾,因心肾同为少阴经,肾主骨、骨主髓、脑为髓海,受伤植物人的造成,乃因心、肾的衰弱,更被消炎而心的循环无力将瘀血排出,并非脑受伤害的问题,化瘀血烧即退,心肾补强,瘀血排出植物人亦能恢复健康。 许多十三、四岁的少女,月经初来时,被打德国麻疹疫苗,或感冒月经来,被消炎伤心肾,致经来不止,或经血逆行至鼻、齿流血,被止血致瘀血内结,复又感冒再被消炎,乃为今日十二、三岁学童血癌│瘀血发烧不退的主因。 5.出痘疹: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儿童发热护理

小儿发热的护理及处理误区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只是各种各样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儿童时期多为感染性发热,是机体抵抗“外邪”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低热状态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发热尽管是司空见惯,但当小儿发烧时,家长都是特别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有时家长还犯错,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 一、一般调护 1.饮食宜清淡。发热时,整个身体的气血向上向外,相对而言,消化道的气血就减少,所以很多孩子发热的时候,会出现“不想吃东西”、“想吐或呕吐”、“腹胀腹痛或腹泻”,这些症状都是里面的气血减少后,脾胃虚弱,无力运化的表现。发热的时候,饮食宜清淡,以不增加脾胃负担为度,可以吃些“白粥”、“小米粥”、“菜粥”、“南瓜粥”,“豆腐羹”;热退后,适当调补,如“鸡汤”、“鸡蛋羹”、“肉糜”等,但肉食还是要少吃,以防“发热”卷土重来(所谓的“食复”)。 2.多喝暖水和热粥。外感发热是身体与“病毒”、“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之间的一场战争。发热期间消耗最多就是“津液”,多喝暖水和热粥或以使“津液”得到补充。津液不枯,津液流行,汗才得出,大小便才能正常排泄。 3.适当休息。有些父母为了让小孩发汗退热,鼓励小孩活动,这会耗伤人体正气,不利于病情恢复。

4.多泡脚。寒起于足下。袜子拖鞋要注意保暖、保持干燥,不要赤足在地板上走(很多家长不以为然)。泡脚时间宜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左右,可反复加热水,最好能出一些汗。 5.物理降温方法。冰敷的方法宜于高热但没有“怕冷、寒战、鼻塞、清涕”的孩子,从中医的角度看,必要时辨证地使用;如果有“畏寒、鼻塞、流涕”的孩子,则宜用温水外敷的法子;发热期间,用“丁桂儿脐贴”贴足心的涌泉穴,对降温会有帮助。 6.药物退热法。如果畏寒无汗高热,可用退热药(如口服“布洛芬悬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或外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右旋布洛芬栓”等)发汗退热,发汗过后,宜服热粥,粥内可加些冰糖。这样发汗而不伤正气,也能减少发热的反复。 二、错误做法 1、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小孩再受风,于是将小儿裹得严实。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2、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来退热。人们通常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效果。实际上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酒精擦浴已经淘汰,但是许多家长及老人并不知晓。正确的做法是:给小儿使用温水进行擦浴,擦浴的地方主要是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本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护理常见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骨科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护理问题:疼痛 护理措施: 1、观察、记录并汇报疼痛性质、部位、程度、起始和延续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2、减少疼痛刺激:①教会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托住伤口。②当伤口固定过紧过松时,适当调整。③伤口疼痛及时换药观察。④病人需要活动、翻身时,固定好受伤或手术肢体。 ⑤寻找减轻疼痛的姿势与体位。⑥及时变换体位,减轻固定体位引起的不适、压迫。⑦去除刺激物。⑧转移性话题、抚慰、按摩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⑨争取家属和亲人的支持和配合。 3、减轻疼痛:①配合医生针对病因治疗。给予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解除血管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及时通畅引流或冲洗;使用镇痛药(包括癌症末期治疗)。②心理方法: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给予同情,解释诊治与疾病的必然过程,有针对性疏导病人心理。催眠与暗示,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与不适。③物理方法:局部外用药涂抹,热、冷敷,理疗、针灸、按摩等。 二、护理问题:焦虑/恐惧 护理措施 1、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主动热情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介绍病区环境、经管医生、责任护士等,让患者及家属尽快融入环境中,以消除陌生感。 2、主动与患者家属接触、沟通,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患者细致的照顾,耐心详细介绍特殊检查、治疗护理的意义及配合要点,争取家属的支持及患者的积极配合。 3、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心理支持法:①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释放内心的痛苦,正确引导患者,使患者面对现实;②对于病人的想法,护士给予相应的分析与解释,缓解其焦虑情绪;③给予积极暗示,介绍同病种、已恢复的患者与其交谈;④多与病人聊天,转移注意力,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2)认知疗法:①鼓励患者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②发现问题后,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能够配合我们进行各项检查与护理工作,相信一定能够取得好的结果”。

小儿发热居家护理要注意哪些要点

小儿发热居家护理要注意哪些要点 感冒难免引起发热,尤其对于儿童发热,不可大意。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小儿的正常体温存在个体差异,因体温中枢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儿正常体温在36—37度之间,早晨3—6点稍低,下午5—7点稍高。体温在37—38度之间为低热,39—40度为高热,40度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伴有腹泻的患儿注意留大便标本化验。 四、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中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五、衣服:发热的患儿衣服不易过厚,特别是婴幼儿不可裹得

太紧,否则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 六、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到舒服。 七、物理降温:是一种可反复使用、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包括以下方式: 1、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待毛巾变暖后更换;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置于脑后,如没有冰袋可将冰放于热水袋或塑料袋中,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和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止心率减慢或腹泻。 2、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风,室温在24—26度之间,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关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注意:水温不可过冷或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及精神、面色、呼吸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发热患儿家庭护理八项注意(2021新版)

发热患儿家庭护理八项注意 (2021新版)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safety,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safety issu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daily work, and enhance your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37

发热患儿家庭护理八项注意(2021新版) 感冒难免引起发热,尤其对于儿童发热,不可大意。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小儿的正常体温存在个体差异,因体温中枢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儿正常体温在36—37度之间,早晨3—6点稍低,下午5—7点稍高。体温在37—38度之间为低热,39—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 一、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将患儿转移到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伴有腹泻的

患儿注意留大便标本化验。 四、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中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五、衣服:发热的患儿衣服不易过厚,特别是婴幼儿不可裹得太紧,否则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 六、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到舒服。 七、物理降温:是一种可反复使用、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包括以下方式: 1、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待毛巾变暖后更换;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置于脑后,如没有冰袋可将冰放于热水袋或塑料袋中,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和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止心率减慢或腹泻。 2、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风,室温在24—26度之间,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关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注意:水温不可过冷或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感冒发烧的宝宝护理

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正常反应。但是,当婴幼儿体温中枢还未发育完善时,高热很容易引起惊厥和抽搐。父母在婴儿发热时做好相应的家庭护理,可以避免上述并发症发生: 1、家庭配备体温计,应以体温计测温,不能以手摸头部来判断发热程度。 2、掌握正确的测量体温方法和时间,口腔测温应发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舌下热窝处,测量7-8分钟;测量肛温则将润滑的肛表轻轻插入肛门约4cm,测量3分钟;腋温测量法是将体温计放于腋窝内,使上臂紧贴躯干将体温计夹紧,测量10分钟。6岁以下的小儿因有咬破体温计的危险,故不宜测量口温,宜采用容易固定的肛温测量法。测量体温时应有家长在旁看管,以保证测温时间和效果。正常体温范围:肛温37—37.8℃;口温36.4—37.4℃;腋温36—37℃。 3、确定宝宝发热后,父母应定时帮宝宝测量体温,多喂水,适当松解衣服。发热寒战时注意四肢保暖。高热时,新生儿采用温水浴,不宜用药物降温或酒精擦浴,因为退热药可能会引起新生儿青紫、发绀、贫血、呕血、脐部出血等并发症,酒精擦浴则易导致酒精中毒。 4、高热时,父母应高度警惕有否惊厥的发生,尤其是新生儿。因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全身性肌肉抽动者不多,往往仅有一侧肢体的跳动或强直、下颌抖动、闪眼、两眼凝视、屏气发作等。 5、一旦发生高热惊厥,应立即松解宝宝衣服,取侧卧位。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窒息。在上、下齿列之间放置牙墊,防止咬破舌头,但牙关紧闭时,不能强力撬开,以免损伤牙齿。应即送往就近医院进行相应的急症处理。 |小儿感冒发烧用药注意|-转自| 蜜蜂小舍| 林医生Q群讲座《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防治》讲义精华 林医生亲自整理,希望大家有收获! 此文是朋友发给我的,看着挺有用,对于妈妈们来说更是良方... 第一部分 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儿科门诊比例最大的病种。 按照解剖部位来分,呼吸道感染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上呼吸道包括了鼻、咽部和喉部。 感染的发展多数按照由浅及深的规律,一般先是感染鼻咽喉,如果没有控制好,就会发展到支气管,再没有控制好,就会发展到肺泡 鼻、咽、喉——————支气管——————肺泡 在这里有几个常见的名词需要解释一下。 感冒: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感冒是指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的一组综合症群,其实在医学上是没有“感冒”这样一个术语的。“感冒”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我对照了一下,我认为,感冒实际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急性鼻炎(流涕和喷嚏)为主要症状。 咽喉发炎:这也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医学上也没有这样的术语的。儿科医生看病是必看咽喉的,如果他看到咽喉部红肿,说明咽喉有炎症,有些医生就会很通俗的说咽喉发炎了。其实,咽喉只是上呼吸道的一个部分,就象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看不到的部分,也是一样有炎症的。所以咽喉炎实际也是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有两种通俗的说法“感冒”和“咽喉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是:发烧、流涕、喷嚏、咳嗽。 其中发烧是最多见的症状,往往家长也最紧张。如果一个婴幼儿因发烧来就诊,作为医生,我首先考虑呼吸道感染,因为最常见。

2020年发热患儿家庭护理八项注意

2020年发热患儿家庭护理八 项注意 By learning safety knowledge,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knowledge in daily life. Saf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and life. (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0年发热患儿家庭护理八项注意 感冒难免引起发热,尤其对于儿童发热,不可大意。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小儿的正常体温存在个体差异,因体温中枢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儿正常体温在36—37度之间,早晨3—6点稍低,下午5—7点稍高。体温在37—38度之间为低热,39—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 一、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将患儿转移到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伴有腹泻的患儿注意留大便标本化验。 四、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中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五、衣服:发热的患儿衣服不易过厚,特别是婴幼儿不可裹得太紧,否则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 六、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到舒服。 七、物理降温:是一种可反复使用、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包括以下方式: 1、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待毛巾变暖后更换;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置于脑后,如没有冰袋可将冰放于热水袋或塑料袋中,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和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止心率减慢或腹泻。 2、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风,室温在

发热患儿家庭护理八项注意

编号:AQ-CS-05537 (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发热患儿家庭护理八项注意Eight points for attention in family nursing of children with fever

发热患儿家庭护理八项注意 备注:安全是指没有受到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危害的隐患, 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 感冒难免引起发热,尤其对于儿童发热,不可大意。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小儿的正常体温存在个体差异,因体温中枢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儿正常体温在36—37度之间,早晨3—6点稍低,下午5—7点稍高。体温在37—38度之间为低热,39—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 一、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将患儿转移到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伴有腹泻的患儿注意留大便标本化验。

宝宝发烧怎么办 小儿发烧护理全攻略

宝宝发烧怎么办小儿发烧护理全攻略 宝宝发烧问题可大可小,爸爸妈妈面对孩子发烧,要耐心冷静对待,分析孩子病情严重或否,在孩子38℃以下别急着用退热药和注意儿童退烧药食用分量、注意就诊前后的家庭护理。那么小儿发烧,家长怎样巧妙处理呢? 对家长来说,宝宝发烧是最头疼的事情:去医院吧,怕医生说没啥事,回家多喝水就好,那不白跑一趟?在家护理吧,又怕把握不准,出现更严重的问题。究竟家长们应该把握什么处理原则? 精神差活动少或是发烧信号 人体正常的体温是36~37.4℃,儿童体温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如气温高、穿衣多、喝水少、水分丢失(流汗、腹泻)等导致体温升高,但通常不会超过37.5℃。若体温超过37.5℃,可定义为发热。一般来说,儿童的体温为37.5~38℃属低烧,38.1~39℃是中度发热,39.1~40.4℃属于高烧,40.5℃以上则是超高热。感染(如病毒、细菌等)常是引起发烧的常见原因。小儿发烧原因可大可小,轻者只是轻微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自限过程,通过大量喝水3~5天可能就好了,严重者则可能引发肺炎、败血症、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 “发烧是一个信号,它是通知你身体有某部位生病了,而发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应激能力,一定程度上还能帮助杀菌及提升抵抗力的作用,所以家长不必过分紧张。”小儿发烧常伴有体温升高、额头烫、精神差、活动减少等表现,这时家长应切记掌握好密切测温、按需降温等技巧,并及时带宝宝到医院。 要注意小儿发烧时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喘气、腹泻、呕吐、甚至一些异常,如心前区疼痛、尿痛、腰痛等,就需要引起警惕,尤其是婴幼儿因为发烧伴随症状不典型,可能只有躁动、厌食、吐奶、腹泻、哭闹不安等,家长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 38℃以下别急着用退热药 家长发现小儿发烧如果没有特殊症状,不必惊慌,可在家里及时采取一些处理以缓解症状。据介绍,约30分钟~1小时为儿童测量一次体温,体温在38℃以下低烧范围的,多喝水和密切注意观察;如果体温超过38.5℃以上,可用退热贴或口服退烧药进行降温,并做好去医院诊治的准备;当体温超过39℃则应该到医院诊治,距离医院较远的应该服退烧药后再出发;超高热者,必须服用退热药同时去医院诊治;使用退热药无效或发热超过3天者应到医院诊

43例发热患儿家庭护理体会

43例发热患儿家庭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5-15T09:11:03.70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3期作者:赵娜[导读] 对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后家庭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摘要:目的:探究家庭护理对发热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6例门诊诊治的已发热或伴有发热的咽炎或扁桃体炎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由患儿家长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对患儿进行护理,观察组由经过培训的患儿家长进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热平均持续时间。结果:对照组观察期间发热平均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8.4分钟,最长时间为40.7分钟;观察组观察期间发热平均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1.4分钟,最长时间为41.2分钟。观察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后家庭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关键词:发热患儿;家庭护理;护理效果Nursing experience in 43 cases of children with fev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effect of home nursing on children with fever.Methods: 86 children with fever or fever of pharyngitis or tonsill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September 2018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ursed by their parents according to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nursed by their parents after training.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fever in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mean duration of fever was 28.4 min and the longest was 40.7 min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mean duration of fev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he shortest (21.4 minutes) and the longest (41.2 minut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Conclusion: the home nursing effect is good after the training for the parents of the sick children. Keywords: children with fever;Home care;Nursing effect 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很多发热患儿在门诊就诊后选择在家进行服药治疗,所以探讨发热儿童的家庭护理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并进行相互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具有良好专业的家庭护理和无相应护理的两组发热儿童的疗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及护理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6例门诊诊治的已发热或伴有发热的咽炎或扁桃体炎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包括男孩26例,女孩17例,年龄为6月~至13岁,平均(5.71±3.43)岁,病程0.5天~6天,平均(2.06±1.29)天,就诊时测体温为37.6℃~39.5℃,平均(38.62±0.54)℃;观察组包括男孩23例,女孩20例,年龄5月~14岁,平均(6.33±3.39)岁,病程1天~7天,平均(2.58±1.34)天,就诊时测体温为37.7°C~39.7℃,平均(38.7±0.46)℃。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时平均体温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患有咽炎或扁桃体炎,给予患儿头孢类抗生素或红霉素口服,伴有明显咳嗽的患儿给予镇咳药物口服,同时给每位患儿退热药物。一旦体温达到或超过39.7℃,或出现高热惊厥则立即给予药物退热,同时嘱患儿家长立即带患儿去医院就诊。就诊时告之患儿家长,回家后记录患儿每次发热持续时间,观察结束后将该患儿观察期间的所有发热时间相加,除以发热次数作为该患儿发热持续的平均时间,最后取两组病人发热持续的平均时间的均数±标准差进行比较,观察期间患儿一旦出现明显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疗,如支气管肺炎、惊厥等,立即给予住院治疗。对照组由患儿家长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对患儿进行护理,观察组先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告之患儿家长发热的相关知识,发热的过程及特点,以及如何对发热患儿进行观察及护理,护理的注意事项和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上门指导,将护理人员的电话号码留给患儿家长,以便随时接受患儿家长的咨询。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对照组观察期间发热平均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8.4分钟,最长时间为40.7分钟;观察组观察期间发热平均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1.4分钟,最长时间为41.2分钟,取各组平均持续时间的均值±标准差进行比较,观察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