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课文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课文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课文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课文

导读:[北师大版第五册课文]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引起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开头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引起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你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解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猜想是哪了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

的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课文内容

六下语文课本内必背内容 1.P10《古诗三首》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P16“日积月累”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P38“日积月累”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办事情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无论跟什么事物相处时间长了,就会了解它的习性。) 4.P42《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5.P56《古诗三首》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局部,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送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难 1、了解古代的一些记事和通讯的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现代的一些信息传送的方式。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类是由什么进而来的吗? 2、教师简单地介绍人类的发展,后导入:那时候没有文字,更不用说有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了,那么他们是怎样记事和传送信息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两局部,考虑每局部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的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3)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身的看法。) (4)教师适当的总结,并再强调下列字的读音和书写。“徽”“擦”“烁”“倒”(多音字)“摔”。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三、整体感知,弄清条理 1、反馈课文的分段情况。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理清文章的条理。 4、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局部,了解过去的记事方式 1、指名读课文第一局部,其他考虑:这一局部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 2、指名反馈。(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经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协助记忆。) 3、理解“奇妙”。 4、导读,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 5、指名反馈(结绳记事、贝壳记事)(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课文中相应的插图。)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要求背诵的有全文更好)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辨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盘盂(y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第二课:《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 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 子的 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感知课文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它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这篇课文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因为课文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它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读来非常有趣味。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在结构上:学生初读课文会觉得层次不清,线索不明,鉴于年龄特点,他只能关注到部分段落,整篇课文看似零碎,但实际上从题目就能看出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书,一部分是信。 在内容上:了解古代人类记事、通信方式是比较容易的,

但感受那时书和信的奇妙之处,进而对比感受今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是比较困难的。

在写法上: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正式的说明文,在学生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不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这样会使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视频地址: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061240.html,/i6490335283148489230/?utm_source=t outiao&utm_medium=feed_stream#mid=71675369193 ​更多教学视频请进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061240.html,/c/user/71675369193/#mid=15810281 46418702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巩固,整体感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1、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电子课文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 ?)[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集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烟台的海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记金华的双龙洞 1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本书和一封信,师问: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 什么?(一本书和一封信)板书书和信。这里面写满了什么?(字、汉字)板书文字。现在书和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用来干什么?(书用来记事,信用来通信) 2、对,现在人们用写满了文字的书和信来记事和通信,然而在 古代,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人们又是怎样记事和通信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板书课 题并齐读一遍。 二、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观看视频,说一说你听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 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屏幕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4、辨析“历”和“厉”,并给它们组词。 5、同学们不光字音读得准,刚才读课文时也读得很认真,相信 你们一定了解到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反馈(这篇课 文主要写了古代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记事和通信的方法。)板书记 事和通信。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记事:1———2自 然段、通信:3———5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1、2自然段,找出这一部分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 2、指名反馈,板书:奇妙的方法。 3、人类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和通信的呢?(结绳记事 和贝壳记事)板书:结绳和贝壳 4、找出描写结绳记事和贝壳记事的句子,指名读一读。 5、出示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人类用绳结和贝壳记事的 方法。 6、想象说话:大贝壳表示什么,小贝壳表示什么,一条穿着好 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古代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只能借助他们身边的事物 来记事,那他们又是怎样通信的呢? 2、指名读 3、 4、5自然段,思考:(1)古代人类是怎样通信的?(用一些东西表示意思)(2)课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一杆枪或 一支箭就是一封宣战书、四样东西) 3、指名反馈,板书:用东西表示意思 4、这四样东西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读课文中的句子。 5、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这可以称为什么?(对另一个民族的提醒或警告)我们应该用 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话?(严厉、严肃) 6、指导朗读。 7、如果在现在,我们收到这样一个包裹,我们会怎样认为?齐 读第5自然段。 8、想象:他们如果报平安会怎样报?

最新四年级下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精品)

四年级下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表现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文章层次清晰,语言准确,体现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忆、示、辨、斗、踏、邮、递、惟、淘、严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记忆、表示、分辨、战斗、脚踏、邮递、惟有、淘气、严厉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②指名说说。 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③指名说说。 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 (3)齐读课文。 ①讨论: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还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②指名说说。 (4)小组学习:朗读课文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匆匆】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匆匆】六年级下册语文书内容 《匆匆》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是朱自清写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小编为六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匆匆》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匆匆》课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匆匆》知识点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6.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匆匆》读后感 读了《匆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不得不佩服朱自清先生,能用细腻的笔触把时光飞逝不等人的道理写了出来。 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确如此,时光匆匆不等人。日历撕了一页又一页,换了一本又一本。从出生到现在,我又做了些什么呢?无奈!无奈!竟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没有做啊。从“呱呱”降世到现在,这十二年的时间,似乎一晃眼就过去了。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长的路了。 自古就有劝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明日待明日,明日何其多”……这些都告诉了我们: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记得法国有位名人说过:“我愿站在街头乞讨人们不需要的时间。”一位大名鼎鼎的名人竟然

四年级语文下册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1教案 长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②指名说说。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③指名说说。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

(3)齐读课文。 ①讨论: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还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②指名说说。 (4)小组学习: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2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聪明才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知道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课文《翠鸟》。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word版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 老舍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身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乂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

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要求背诵的有全文更好)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就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辨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盘盂(y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第二课:《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就是,聪明的, 您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就是有人偷了她们 罢: 那就是谁?又藏在何处呢?就是她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 呢? 我不知道她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就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 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 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她有脚啊, 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就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 觉察她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她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 睁开眼与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就是新来的 日子的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 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代的一些记事和通讯的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现代的一些信息传递的方式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课件,收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通讯的资料,哪些同学收集的是人类早期的通讯资料?请展示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共睹一下。 3、大家一定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人类创造了文字,那么人类一定先于文字出现。那么在文字被创造之前,人类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 二)读文识字,初步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的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3)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

抒发自己的看法。) (4)教师适当的总结,并再强调下列字的读音和书写。徽擦烁倒(多音字) 摔。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 三)、整体感知,弄清条理 1、反馈课文的分段情况。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理清文章的条理。

4、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过去的记事方式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这一部分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 2、指名反馈。(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3、交流阅读收获,重点了解贝壳记事的方法,注意发散学生思维,想象不同的贝壳可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4、、理解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这句话的意思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知道一些相关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一、谈话导入,揭题 1、现在,我们记事和通讯的方式常见的有哪些?都是靠什么传递?(书信、电话、网络……)(文字或声音)然而在古代,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更不用说有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了,那他们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文。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的呢? 2、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 3、想象一下,各种绳子结以及贝壳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呢? 三、学习课文,细读品味 (一)学习古代记事和通信方法。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的呢?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2、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

(人们用的是结绳记事、贝壳记事等方法来记事的。) 3、想象一下,各种绳子结以及贝壳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呢? (我国远古时候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有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 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来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 (二)学习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1、过渡: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根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2、赏析、领会:如果有一天你接到一个包裹,里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五枝箭这些东西,你会怎么想呢?这个在古代又是什么意思呢? 四、学习写作方法。 过渡:是呀,古代的记事和通信方法是多么的奇妙!这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等) 五、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感想? 2、总结:虽然古代的人类没有我们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利用自己身边能够利用的事物进行记事和传递信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创造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他们是多么伟大呀!同学

(完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课内阅读练习 《学弈》阅读练习 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弈秋的教导)(鸿鹄)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他,指前一个人) 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答: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或者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阅读练习 一、一词多义: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2、问其故。(那)及其日中如探汤。(它) 二、古今异义。 1、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四、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一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一个从(触觉)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知识无尽)、(学无止境)的道理,表现了他们(独立思考)、(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 五、课文内容: 1、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 2、这则故事可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孔子不能决也) 4、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匆匆》阅读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比喻) 2、太阳他有肢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拟人)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反问) 二、仿写句子。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三、说说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解释说明)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列举)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忆、示、辨、斗、踏、邮、递、惟、淘、严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记忆、表示、分辨、战斗、脚踏、邮递、惟有、淘气、严厉(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②指名说说。 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③指名说说。 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3)齐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通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书和信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信吗?不信我们一起坐时空隧道去看看。板书课题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句。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2、理解“奇妙”3、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帮助记忆的呢?在总结归纳的同时老师指导:(1)形式:意思是样子。经历:可换成“发生”“经历过的事”就是“发生过的事”什么是“结绳记事”?(1、2、3句话)发生一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文内容全归纳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全归纳,收藏给孩子考 试拿高分!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隆重、温馨和美好,反映了老百姓过年高兴的心情。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腊八粥》作者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其中重点写了八儿等待母亲熬粥的情景, 通过八儿和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喝粥时的满足。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3、《寒食》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翊,诗的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之景,后两句写入夜时分宫廷寒食节的景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特权现象。《迢迢牵牛星》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这首诗描述了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断而不能相见的民间故事。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人间别离之苦。《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中秋月色的美景,后两句写望月怀人的心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第二单元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本文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等情节。“节选”写的是鲁滨逊来到荒岛的生活情况和面对现实的思索。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怕困难、机智坚强、乐观向上、充满智慧的特点。 6、《骑鹅旅行记(节选)》作者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男孩变成了狐仙,他被动物们纷纷责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之二2008-10-05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重点难、关键 1、了解古代的一些记事和通讯的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现代的一些信息传递的方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类是由什么进而来的吗? 2、教师简单地介绍人类的发展,后导入:那时候没有文字,更不用说有电等现代通讯设备了,那么他们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的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3)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4)教师适当的总结,并再强调下列字的读音和书写。“徽”“擦”“烁”“倒”(多音字)“摔”。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三、整体感知,弄清条理 1、反馈课文的分段情况。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理清文章的条理。 4、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过去的记事方式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这一部分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 2、指名反馈。(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3、理解“奇妙”。 4、导读,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 5、指名反馈(结绳记事、贝壳记事)(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课文中相应的插图。) 6、讨论:人们是怎样用绳子和贝壳记事的。 7、集体反馈,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 8、引导想像,各种绳子结以及贝壳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发挥想像,自由发言)。 9、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人类是怎么记事的呢?(指名反馈) “八佰教育网”有你鼓励---每天都在进步! 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061240.html,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附作业设计及答案)

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内容,能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两段。 2.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 3.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重点难点1.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 2.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2[①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3的许多事儿。[②这几句话介绍了什么内容?]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4[③“现在……还用……”说明了什么?]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 5[④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6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⑤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有总领下文的作用。 3 ②具体清晰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4 ③说明“结绳记事”的作用,也说明这些民族十分落后。 5 ④通过和“结绳记事”比较,指出了“贝壳记事”的优点。 6 ⑤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的记事过渡到通信。 ?譬(pì):比喻;打比方。 ?宣战书:是一国对他国宣布开始处于战争状态的通知或宣告性文书。 ⑥介绍人们用不同的东西表示不同的通信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