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小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报告摘要:情绪调节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情绪激发时,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手段对自身情绪做出调整的过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及其对学业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干预策略。

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还发现情绪表达、情绪评估和情绪准则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情绪管理工具和方法。

引言:情绪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会对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还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情绪调节能力指的是个体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式,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面对挫折和压力,并促进他们的学业上的成功。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全面了解小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能力的情况。

首先,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水平。

然后,我们选取了一小部分情绪调节能力较低的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评估不同干预策略对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普遍较低,存在着情绪表达不清、情绪评估不准确和情绪准则缺乏的问题。

2. 学习情绪调节能力与学业表现有密切关系。

情绪调节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更积极,成绩更好。

3. 情绪调节能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情绪调节能力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讨论: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学校和家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小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首先,建立情绪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情绪管理知识和技巧。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研究综述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研究综述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研究综述篇一《学前儿童情绪调节那些事儿:策略发展之初探》咱都知道,学前儿童那就是一群小天使和小恶魔的混合体。

有时候可爱得能让你心都化了,有时候又能闹得你头疼不已。

就说我邻居家那小家伙明明吧,这娃才五岁。

有一次,家里来客人了,大人都在客厅聊天,明明也想参与,可大人聊的那些他又听不懂。

一开始啊,他就在旁边摆弄自己的玩具,嘴里还嘟囔着一些我们听不太懂的话。

这时候他情绪还挺好的,小脸蛋红扑扑的,眼睛亮晶晶的。

可过了一会儿,他可能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小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时候他开始有点烦躁啦,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嘴里还叫嚷着:“我也要说话!”这就是他最初尝试调节自己被忽视情绪的方式,通过引起大人的注意来让自己心里舒服点。

他妈妈看到这情况,就把他拉到身边,温柔地跟他说:“明明啊,你看,大人在谈事情呢,你可以先乖乖玩一会儿,等会儿我们再一起玩游戏好不好呀?”明明听了,眼睛滴溜溜一转,然后乖乖地点了点头,又去摆弄他的玩具了。

这时候他运用了一种接受他人引导的情绪调节策略,通过妈妈的安抚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自己从刚刚的烦躁情绪中走了出来。

再后来啊,客人要走了,送客人出门的时候,明明突然发现门口有一只小猫咪。

这小家伙立刻就被小猫咪吸引住了,刚才那点小情绪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啦,开开心心地去追着小猫咪玩了。

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还比较简单,很多时候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但他们也在一点点地学习和成长,逐渐掌握更多调节自己情绪的小妙招呢,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可是很重要的呀。

篇二《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在生活点滴中成长》学前儿童呀,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探索家,在生活里不断摸索着怎么调节自己那些像六月天一样说变就变的情绪。

我朋友家有个四岁的小女孩,叫妮妮。

有一回呀,妮妮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

妮妮一进超市就兴奋得不得了,这儿看看,那儿摸摸。

突然,她看到了货架上摆满了各种漂亮的糖果。

哇,那眼睛都放光了,死活缠着妈妈要买。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综述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综述

知以及社会技能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学龄期的儿童 部分 [ 2 ] 。可见,情绪调节是与情绪理解 、情绪表
在心理 、情绪能力的发展上出儿童情绪理解能力 、情绪表达能力有了 解的范畴 。在情绪理解 中,只有情绪观点采择和
生 、强度 、或持续时间的调节 ,以及和情绪有关 殊儿童在情绪表达方面的能力显然是不足的 ,那
的生 理 过 程 I T o po) 4 hm sn 。情 绪 调节 实 际上 是 个 么他们在情绪理解 以及情绪调节的认知方面与正 ](
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策略管理和改变 自己或他人 常儿童相 比,是否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以及存在什 情 绪 的过 程 。 我 国学 者 黄 敏 儿 、郭 德 俊 (00 么缺陷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 2 0) 认为情绪调节过程是在一些策略和机制作用下 ,
摘 要 :近二 三十年 来 ,国 内外 学者 对儿 童的 情绪 能 力进行 了不 同程度和 不 同侧 面的研 究 ,但 大 多集 中于儿童 情绪理 解 能 力、儿童 情绪 能 力的 影响 因素 等 方 面’ ,对儿 童情 绪调 节的元认 知 以及 情 绪调 节策略 方 面的研 究却 比较 少 。儿童 情 绪调 节策略 的研 究 可以揭 示 儿童在 不 同的情绪情 境 下 ,为应 对和 适应这 一情 境所 采取 的 方式和 方 法 。 良好 的应 对 策略 可 以帮助 儿童更好 地应 对 不 良情绪情 境 ,促进 儿童健 康 心理 的发展 。对 于 家长和教 师 ,了解儿童 的情绪调 节和 管理 策 略 ,可以有针 对性地 帮助 儿童应 用 良好 的 、合适 的应 对策略 。 关 键词 :儿 童情绪 能力 情绪调 节 策略
如 ;对 引发 情 绪 的情 境 的调 节 和 自动 的调 节 , 可以将 其 理解 为 一个 从 意识 到无 意 ( :情 绪 的表达 )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导言小学生是处于心理发育关键期的儿童群体,情绪智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识、表达和处理能力,是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教育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1.1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定义和重要性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认识、表达和处理能力,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生阶段,情绪智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能力以及心理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首先是情绪识别能力的逐渐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对于各种情绪的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能够清楚地辨认出他人的情绪表达。

其次是情绪表达能力的逐渐增强。

小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

最后是情绪调节能力的逐渐增强。

小学生在面临负面情绪的时候,能够逐渐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恢复心情,保持愉悦的状态。

1.3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量表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量表研究。

这些量表旨在通过测量小学生的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来帮助学者更好地了解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状况,从而为相关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2.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父母的情绪管理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都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发展。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健康成长,而一个紧张、冷漠的家庭环境则会对小学生的情绪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2.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关键因素。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5), 864-874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5106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Factors of Children’s EmotionalRegulation AbilityJiaying Ye, Xiaojun Cao*College of Education,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Received: Apr. 25th, 2019; accepted: May 13th, 2019; published: May 20th, 2019AbstractChildren’s emotional regulation ability refers to children’s accurate and effective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regulating emotions, and uses certai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produc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ive behavior, through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time and in the environment obtained in the interaction, it will b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ombs and analyzes relevant literatures,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Urie Bronfenbrenner, and summari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ldren’s emotional regulation ability from microsystem, medium system, external system and macro system.KeywordsEmotional Regulation Ability, Child Emotional Development, Ecosystem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叶佳滢,曹晓君*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收稿日期:2019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20日摘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是指儿童在调节情绪的动态过程中,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并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讯作者。

调查报告:幼儿情绪自我调节研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幼儿情绪自我调节研究调查报告

幼儿情绪自我调节研究(高新14春教育管理本科杨洋)一、调查背景及目的当今中国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请给予学前幼儿更多的关注的呼吁声越来越大。

幼儿本身是一个需要身心健康的个体,因此,在关注到幼儿的身体健康的同时,要更多的关注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年月,教育部印发的《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帮助幼儿形成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南迪内森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的一生中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况。

面对认知和情感发展尚不健全的幼儿,如何了解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的现状,对于幼儿自身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幼儿只有具备情绪调控能力,才能够更好健康成长。

其次,了解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现状,作为幼儿情绪调控研究的依据。

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对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状况,在行动研究中集合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力量,探索出可以改善幼儿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的现状的一些教育策略,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为教师和家长们对幼儿情绪方面的教育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改善给予具体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1. 调查时间:2015年9月16日—20日2. 调查对象:大学附属幼儿园、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社区幼儿园3. 调查方式: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对城区三所不同级别的幼儿园进行抽样调查。

4. 调查项目:结合幼儿、家长、教师的观察、访谈、问卷结果相结合,得出有助于提升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策略。

5. 问卷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210份问卷,收回210份,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100%。

本次所发放的问卷。

见附录。

6.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见表(一)表一、被试幼儿情况三、结果与分析(一)幼儿情绪调节调查结果釆用本人依据社会人口学状况调表自拟的《3-6岁幼儿家庭情况调查表》,表中的内容包括幼儿年龄、性别、出生情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对幼儿的主要照料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SPSS17.0 录入和分析数据。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引言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是指儿童在面临各种情绪和压力时,能够有效地控制、调整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这是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儿童情绪调节困难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研究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阶段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是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情绪表达和情绪识别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声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表达和传递情绪,在这一阶段,他们还在学习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第二阶段:情绪自主调节在学龄前期,儿童开始逐渐掌握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和应对情绪,比如主动寻求帮助、寻找安慰的方式等。

第三阶段:情绪表达与控制在儿童期中后期,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逐渐成熟,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在社交互动中逐渐学会适当地表达情绪。

第四阶段:情绪调节策略的灵活运用在青少年期,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来应对各种情况和挑战。

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受到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和家长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恩爱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温馨的家庭气氛以及父母的爱护和关注都有助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学校和教育环境儿童在学校和教育环境中的交往和学习经历也对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和社交互动能够提供丰富的情境和机会,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同伴和社交关系同伴和社交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社交互动和合作经验都能够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的全面分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情绪调节能力的概念,阐述了其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梳理了当前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现状,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交互动等。

文章提出了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幼儿情绪调节发展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它涉及到幼儿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以及教育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的研究日益深入。

在幼儿情绪调节的理论框架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例如,伊扎德的情绪分化理论强调情绪体验的复杂性和分化性,认为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分化的过程。

而哥特曼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则更加注重情绪调节的认知和社会性过程,认为情绪调节包括认知评估、情绪体验、行为反应和情绪调节策略等多个环节。

在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因素都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父母的支持性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而家庭冲突和虐待则可能导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受损。

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的评估方法方面,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评估工具,包括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特点进行选择。

例如,观察法可以直接观察幼儿在实际情境中的情绪调节行为,但可能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问卷法可以收集大量样本的数据,但可能受到家长或教师主观评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4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4,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2期)
Total No .292
收稿日期:2012—02—01
作者简介:雷静(1981—),女,重庆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401524)
摘要:目前,国外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多成果,而且多为实证研究,但是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方面的。

本文主要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变化、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因素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阐述,同时在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可以拓展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4—0118—02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改
变自己情绪的过程。

它既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
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近二十年来,儿童情绪调节研究日益被发展心理学家所重视。

回顾与总结当前这一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更深入研究儿童情绪调节的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儿童情绪调节策略
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

Grolnick 和Bridges 把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允许注
意从刺激源转移的策略,
该策略在婴儿初期就开始使用,如把注意力从厌恶的人、物转移到另一人、物;第二类是能让幼儿得到安慰和放心作用的行为策
略,比如身体的安抚、他人的安抚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自我安抚三种安慰策略。

陆芳、陈国鹏把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分为自我安慰、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六类。

其中,发泄是指儿童运用破坏性或伤害性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认知重建是指儿童对消极情景中的各项参数进行重新思考或重新解释。

国内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学龄前儿童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还可以分为转移注意力、宣泄、安抚行为、理性认知四种。

转移注意力是指儿童从最初引起自己不良情绪的刺激移开视线或离开,而后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人或事物上。

宣泄同
陆芳、陈国鹏所提到的发泄有所不同,宣泄不仅包括
破坏性发泄,还包括大哭、向依恋对象倾诉等无破坏性的发泄。

安抚行为包括儿童通过来回摇晃、咬东西、抱熊熊等方式进行自我安慰,也包括儿童向依恋对象如信任的老师、朋友寻求安慰的行为。

理性认知是指儿童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来调节情绪的策
略,
与陆芳、陈国鹏所提到的认知重建比较接近。

二、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变化1.Tronick 和Rothbart 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在饥饿、焦虑、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时,会通过吮吸手指或脚指等身体自我安慰行为来减轻情绪压力。

2 3个月的婴儿主要通过控制视觉注意的方式调节情绪,比如视线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刺激。

当婴儿能够爬行或走路以后,会采用接近或回避的调节策略,比如离开、避开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

2.Mangelsdorf ,Shapiro 和Marzolf 通过观察婴儿在有陌生人的情境中的反应,发现身体运动能力不强的婴儿(比如还不能灵活走动的婴儿)多借助转移视线应付陌生人情景,而身体运动较强的婴儿(已经能够灵活走动的婴儿)则采取行为躲避来应对此情景。

3.Denham 认为,儿童的情绪调节分为支持性的调节策略、参与性的调节策略和独立运用的调节策略。

在学步期和学龄前期,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的情绪调节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表
8
11
现出独立运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的趋势。

比如把注意力集中或转移开某个刺激物,或是通过接近或回避目标和情景来调节情绪。

4.Kopp指出,儿童出生后的前半年是照料者指导的情绪调节,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情绪调节。

到出生后的第二年,儿童情绪调节发展为成人指导下的自我调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步能独立运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

Cole认为,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情绪调节从依赖他人的支持性调节向参与性的调节和独立性调节过渡,表现出独立性日益增强的特点。

5.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婴儿在一岁以后开始使用各种策略来减少消极情绪,比如吮吸手指;18 24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导致他们消极情绪的人或物;3 6岁的幼儿已经能够使用语言和认知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比如,自言自语“药不苦,吃了药病就好了”。

三、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因素
1.依恋
美国心理学家艾因斯沃斯创设“陌生情景”,通过观察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Berlin的研究认为,在陌生情景中,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会使用一种有效的社会情绪调节策略,比如与依恋对象(母亲或照料者)公开表达消极情绪或向她们寻求安慰。

相反,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则更多地使用无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哭泣、哭闹等行为。

Rebecca通过设置一个儿童可以通过向母亲请求和接受帮助来解决问题的实验发现,低安全依恋的幼儿比安全型依恋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挫折感和无能归因。

研究发现,母婴依附关系的差异与婴儿情绪调节方式有直接关系。

在焦虑不安、饥饿、恐惧等情景下。

母婴依附关系较好的婴儿会比母婴依附关系较差的婴儿更多地通过吸吮手指等自我安慰的方式调节情绪。

而且,母婴依附关系较差的婴儿在母亲短时间离开又重新出现时,虽然心情舒畅喜悦,但是较少表现出主动迎向母亲的举动,而往往是面无表情地摆弄玩具。

2.情绪教养方式
国外许多研究者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敏感、热情、积极,会有助于培养孩子对自身情绪的意识和注意,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婴儿的情绪反应方式是积极的,婴儿的积极情绪反应也多,并更多地采用自言自语、限制感觉输入、转变目标等情绪调节方式。

Kerns K A等人研究发现,经常与父母进行情绪问题谈话交流的儿童,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也更为多样。

观察模仿是儿童学习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龄前儿童在与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生活互动中,通过观察他们调节自己情感的方式,逐渐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

Cummings等发现父母在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和敌意方面存在问题时,儿童也常常表现出具有相同或类似的问题。

Berlin等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在陌生情景中表现出更多的对孩子消极表达的控制,孩子会倾向于更少的表达和交流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更多采用压抑等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3.父母婚姻关系
Porter等人的研究发现,母亲的婚姻矛盾突出,其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应较低,与之相对,母亲的婚姻和谐、美满,其孩子具有高水平的情绪调节能力。

Mo-Yee Lee等人通过调查发现,在婚姻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如悲伤、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体验。

四、未来研究的展望
从90年代至今,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日益丰富,回顾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了两个可以拓展的方面。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大多是实证研究,特别是在情绪调节与同伴接受性、学业成功、社会适应性关系等方面。

但是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方面的,关于儿童情绪调节与问题行为、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此外,由于气质类型的影响,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是否也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陆芳,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
[2]乔建中,饶虹.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J].发展与教育,2000,(2).
[3]蒋长好,石长地.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4).
[4]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5]马瑞瑾,陈旭.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2009,(4).
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