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效率视角下的车道资源配置研究

道路运输效率视角下的车道资源配置研究
道路运输效率视角下的车道资源配置研究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

1.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化工集团将钛厂、氯碱厂和甲醇厂组成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请填写下列空白: (1)钛铁矿进入氯化炉前通常采取洗涤、粉碎、烘干、预热等物理方法处理,请从原理上解释粉碎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氯化炉中反应氯气和焦炭的理论用料物质的量比为7∶6,则氯化炉中的还原剂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①Mg(s)+Cl2(g)=MgCl2(s) △H=-641kJ?molˉ1 ②2Mg(s)+TiCl4(s)=2MgCl2(s)+Ti(s) △H=-512kJ?molˉ1 则Ti(s)+2Cl2(g)= TiCl4(s) △H= ; (3)Ar气通入还原炉中并不参与反应,通入Ar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甲醇、空气、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可构成燃料电池。已知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CH3OH+3O2+4OHˉ=2CO32ˉ+6H2O,该电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2CH3OH-12eˉ+16OHˉ=2CO32ˉ+12H2O。则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的pH是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答案(16分)(1)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2分)C、FeTiO3(4分,各2分,顺序不要求) (2)-770kJ?molˉ1(2分,一定要标明单位) (3)Mg和Ti都有强还原性,在Ar气氛中可防止被氧化(4分,前后回答准确各2分)(4)①O2+2H2O+4eˉ=4OHˉ(或3O2+6H2O+12eˉ=12OHˉ)(2分)②减小(2分) 2.水钴矿中除SiO2外,还有9.24% CoO、2.78% Fe2O3、0.96% MgO、0.084 % CaO。从中提取钴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本栏编辑颜明管理方略 口 荆 正 堂 刘 子 阳 吴 兵 几年来,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 —K三围绕发展,转型,提质,增效这一主 轴,积极探索经济资本,信贷计划,费用,固 定资产等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提高 资源运用效率,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一 2007年.经济资本回报率分别为31.1%, 39.9%,51.2%.经济资本增加值分别为4.4 亿,6.6亿,9.9亿.经营利润分别为7.5亿, 9.7亿,l3.2亿.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以及农

业银行股改上市后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对专业资料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农行财务资源配置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资源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难点(一)财务费用管理和激励机制有待创 新和完善.目前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是财务费用使用节约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财务费用的使用与控制主要靠上级领导反复强调勤俭办行,厉行节约, 或者靠员工个人的自觉自律.与个人利益挂钩的节约激励制约措施还不完善.二是费用配置与营销业绩,经营成本挂钩的精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建立了费用匹配与营销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但总体比较粗放,与网点或客户经理业绩的实际价值创造能力挂钩还不紧密.三是费用管理的观念和重点有待进一步转变.财务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核算,轻决策?重 财务处理,轻成本控制和盈利控制?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测和事中监控等现象.

侧重于事后报告和监督.四是费用管理与专业资料 其他内设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农行内设部门过多.尤其是业务部门分工不明确,业务定位重复,造成日常管理中相互推诿,资源分配上相互争抢.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五是费用配置结构,流向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从费用结构看,个人费用占比逐年增加.不断挤占业务经营发展费用.基层行只能在费用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负重前行.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业务增长乏劲.客户资源随之流失 (二)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一是经济资本管理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体现.(1)经济资本管理认知度偏低,加之其复杂的核算办法.导致在传导和执行上大打折扣,变相地回归规模考核.目前绩效考核机制中,经济资本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率比重还不大,考核层面也主要在市分行.支行以及经营网点对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观念淡薄.(2)经济资本管理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目前对经济资本的计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的步入大众化阶段,对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资源短缺一直存在矛盾,优化资源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将会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其已经像高等学校中延展,但是从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把高校旅游作为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研究还少之又少,并且只是将高校旅游简单的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种方法,没有意识到高校旅游的合理发展对高校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试图从高校旅游视角下来对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 标签: 高等教育资源;高校旅游;利用效率 F27 1 相关概念 1.1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向高等教育投入一定资源后所创造的价值相对于投入资源的多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无形投入等,人力投入主要包括学校中所有的教职员工;财力包括国家及地方的财政拨款、学费、社会(企业、个人和团体等)对高等学校的投资及捐赠以及学校的自谋收入等;物力的投入有学校的固定资产、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教学仪器设备等;无形投入主要有学校的社会形象及知名度的塑造等。高等教育的产出主要指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数量、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等。 1.2 高校旅游内涵 1.2.1 高校旅游的含义 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特色旅游方式,近些年备受学者的关注。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高校旅游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如今关于高校旅游的内涵主要有:金世胜(2000)认为:“高校旅游属于新兴的特色旅游,是以高等学校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灵魂,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文化旅游”。白戈、徐朝霞(2006)认为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其

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专题复习 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考考查预测】 1、考查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查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应当怎样做等; 3、结合有关事例考查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和职能; 4、要把资源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来看,正确认识它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背景材料】 1、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必要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重点抓好五个环节:第一、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第二、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第四、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资源;第五、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工作心得: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工作心得: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管理、政策、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在国有企业配置的效率,关系到国有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到国有资产能否保值增值。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从政府层面来推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而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国务院国资委为推动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大胆改革,充分放权,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提高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释放出更大的空间。 随着政府、国有企业监管层对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视及支持力度的增加,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国有企业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内外兼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取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一、增强内功,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 科学优化资金配置。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资委的监管重心逐渐由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监管的重心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而不再监管企业的运营。监管重心的调整,一方面赋予了国有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也让国有企业感觉到了压力,即谁投资,谁决策,谁负责。 鉴于此,国有企业在资金配置方面有了更多的考量。首先,在资金获取路径方面,出让股权、银行贷款、处置不良资产、通过引入其他资本盘活企业现有资产等方式,都必须以资金使用成本为首要考量要素,力求以最低的资金交易成本来获取最大的价

值。其次,在资金配置方面,投资、产业培育、员工薪酬、企业转型升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在进行资金配置时,不仅要考虑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还要考虑资金的回报价值。此外,国有企业在进行资金配置,在考虑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国民经济的骨干支撑作用。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当下,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积极作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续不断的原动力。在2017年1月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40家中央企业获得了79个奖项,在获奖项目中,中央企业独立或牵头完成的项目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6%。国有企业不仅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推动的科技创新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战略支撑作用。 充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价值的生产要素。国有企业拥有庞大的员工数量,其中,仅中央企业在2015年年底职工人数就达1247.9万人。庞大的员工数量,一方面展示出国有企业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可以以人力资源为支撑,释放员工潜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国有企业人员冗杂,人力成本负担过重。国有企业必须综合两个方面的因素来客观配置人力资源要素,扬长避短,激发正能量。 二、整合外部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弘利遴选) 国有企业在做好内功的同时,不妨以开放的姿态,通过重组兼并、战略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等方式,整合外部资源,内外并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资源配备措施

资源配备计划 人员配备计划 一、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及职责 1、公司总部与项目经理部 项目经理部由公司授权管理,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以专业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体制。 项目授权管理:企业法人对项目实行授权管理,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实现工程项目综合目标,实现总部的决策意图和企业对业主的合约承诺。 公司总部对项目服务保障作用:企业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决策机构,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调节,完善的服务和有效控制,使项目管理步入正规、高层次的良性发展阶段。 公司总部对项目经理部的授权范围:从工程施工的全方位进行管理,讨论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各项专项方案,统筹安排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全面运筹整个项目的质量、工期、效益、人事、物资等要素,协助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协调所有的交叉作业,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代表我公司完成与业主的合同。 根据管理体系,结合我公司工程组织经验,项目经理部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职责,落实施工责任,各岗位各行其职。 2、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本工程将委派具有同类工程总承包经验和能力的人员担任本工程的项目经理,并且由具有同类型工程施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经

理部,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专业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手段,以高效率地实现工程项目综合目标为目的,以合同管理为依据,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与控制。出色地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以及对业主的承诺。如期向业主交付一个精品工程。 3、项目经理部主要成员及各部门主要职责 项目经理 ⑴项目经理部全面工作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⑵参与建设单位的合同谈判,并认真履行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 ⑶做好与建设单位、监理公司的协调工作。 ⑷领导编制项目质量目标与工期计划,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⑸指导商务经理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⑹参与制造成本的编制,加强项目的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技术负责人 ⑴编制实施《项目质量计划》,贯彻执行国家技术政策,协助项目经理主抓技术、质量工作。 ⑵主持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重要施工方案、技术措施。 ⑶主持图纸内部会审、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及重点技术措施交底。 ⑷领导项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工作。 ⑸组织安排技术培训工作,保证项目工程按设计规范及施工方案要求施工。 ⑹领导和落实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负责土建、安装技术协调工作。

多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质量

多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质量 主题词:PDCH信道配置原则CS寻呼策略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EGPRS增强功能MCCCH功能 项目简介 目前随着数据业务的大力发展,数据用户和数据流量正在快速增长,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冲击也越来越大,对无线信道资源和相关网元资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保持业务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不仅需要做好数据网络本身的优化工作,同时还要解决数据网络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对GSM无线资源竞争的问题。在小区物理信道有限的情况下,PDCH信道配置对GSM网络产生严重的影响。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促使对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进行资源均衡?我们质效并重,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运营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项目突破了传统一贯的网络资源调整方式,在网络容量达到预警值时,一味的进行扩容,而是通过PDCH信道分配机制研究、CS寻呼策略研究、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研究、EGPRS 增强功能应用及MCCCH功能应用等五大手段,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深入的挖掘了现有网络资源的运营能力,更大的发挥出现有网络资源的效能,更好的提升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大幅改善了话音与数据业务网络质量,有效提升了用户感知。 通过3个月的研究与应用,上述各种手段在现网中对于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以及网络质量的改善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大幅提高了网络优化的效率,在实现网络指标、网络质量、用户感知三大提升的同时,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设备成本以及业务成本合计250万元。 为了巩固和推广项目研究成果,总结编制了《PDCH信道分配原则》、《CS优先寻呼策略应用指导手册》、《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策略指导手册》、《EGPRS增强功能应用指导手册》以及《MCCCH功能应用指导手册》,将多手段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优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一、立项背景 目前随着数据业务的大力发展,数据用户和数据流量正在快速增长,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冲击也越来越大,对无线信道资源和相关网元资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保持业务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不仅需要做好数据网络本身的优化工作,同时还要解决数据网络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对GSM无线资源竞争的问题。在小区物理信道有限的情况下,PDCH信道配置对GSM网络产生严重的影响。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促使对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进行资源均衡?我们质效并重,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运营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 多角度创新性的研究通过各种优化手段挖掘现有网络资源深层次的运营能力,将现有网络资源的效能发挥极致,在提升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又能大幅改善话音与数据业务网络质量,有效提升用户感知。 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资源调整方式,即在网络容量达到预警值时,一味的进行扩容,既花费成本,又存在实施周期长,效率低下等缺点。研究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通过PDCH信道分配机制研究、CS寻呼策略研究、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研究、EGPRS增强功能应用及MCCCH功能等五大手段的应用,具有节约运营成本,显著提高优化时效性等优点。 二、内容和主要结论 1.PDCH分配机制研究

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 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环境中产权的初始安排与重新选择对资源配置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产权的明晰度达到最优也是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根本而交易成本、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市场价格机制和产权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是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 关键词产权制度配置效率影响 产权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或稀缺的正因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在任何社会都必然会发生争夺资源的竞争和分享现有资源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如果这种竞争没有合理的产权制度加以约束或规范即如果不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以明确界定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在资源使用中获益、受损的边界和补偿的原则并且规定产权交换的规则来解决在资源稀缺条

件下人们竞争性利用资源发生的利益冲突那么就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增长反而会由于竞争秩序的混乱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导致资源的消散由此可见产权制度对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有着决定性作用产权的产生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引起的本文试从产权制度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最早认识到产权制度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罗纳德·科斯(R.H.Coase)也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教授在1960年发表了开拓性论文《社会成本问题》(TheProblemofSocialCost)第一次讨论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假设条件下最终结果(生产的价值最大化)与法律制度(即产权制度)无关然而科斯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着交易成本的即交易成本是大于零的因此“科斯定理”与其说是得出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资源配置与产权无关的结论勿宁说反过来证明了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或经济制度的运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科斯定理”更为重要的贡献是将该定理引申到交易成本的情况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成本那么对资源的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成本时这种重新安排才能进行或才有必要在这种条件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的确影响到经济体制的运行效率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关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柏华明 摘要: 效率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也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和核心,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拓宽和更新。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规范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如何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文在对我国高教育资源利用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布局合理所谓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效率,利用市场机制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涵义。 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既然称为资源,就有一个利用效率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概括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单纯的教学领域指的是: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消耗尽可能少的教育资源,或是消耗同样的教育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的教育成果,即追求“有效教学[1]”后来的研究也逐渐过渡到教育行政领域的讨论,而其存在的意义则在于促进“有效教学”,主要是因为在教育资源有效的前提下,教育行政的消耗开始越来越多地挤占教学用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行政效率越来越进入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中心. 对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利用

路径上的延展在于教育的非配置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出,是指教育组织由于非配置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状态。它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的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上的摩擦和个体 的固有的趋利的本性。加上教育组织内部产权安排的不合理,激励机制的弱化,都使得教育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投入的教育资源,导致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 二、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是一种具有积累性、非消耗性、可增值的取之不尽的资源,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度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利用。再经济增长的同时,在社会发展受到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时教育资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正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使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对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教育和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表现形式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产出)/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和物力资源利用构成。 其中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用于个人消费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个人消费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学生助学金和资金等,公用消费部分包括:公务费、

如何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

如何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 摘要 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政府部门注重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与交流。在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的过程中,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为了更好地加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采取措施改善方式来不断优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政府 ,信息资源 , 管理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increase has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ore dem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in the use process and the problem in the obvious an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way to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government,information resources,manage

信息技术(心得)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论文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网络教研犹如清风活水,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们教师看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一、网络研修使教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研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改的深入和网络教研的蓬勃开展,网络教研项目已成为推动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网络研修是借助于积累了巨量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与不特定的教师就彼此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没有参与教研的教师比喻成“徒步者”,把使用传统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骑马者”,那完全可以将使用网络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驾乘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是众多一线教师的心里话。他们已开始意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在形成。 二、网络研修使教学和研究充盈着成功的喜悦 网络研修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性,使普通教师与异地的同行、

专家们一路同行。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的理论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相互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之间的经验和优势能得到互补。 (一)发挥网络教研资源优势,帮助教师教学 网络教研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质资源,发挥现有设备的最大潜力,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研资源备课,可以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研资源进行授课,例如利用光盘中教师的讲课实录,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讲课等,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后,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不仅仅是指先进的讲课实录、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美观的教学课件。 (二)发挥网络教研交互优势,通过网络构建学习共同体 网络研修模式中的学习,一改传统的、呆板的传授模式,科学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利用电子邮件、在线答疑、讨论板、教学叙事等多种交互媒体提供动态助学,通过案例学习、问题探索、交流研讨、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教师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自主学习的文化,最终形成学习共同体。 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包括图片中的信息,同样学会收集文

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分析

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分析 西方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于金融体系是如何通过克服市场摩擦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摩擦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在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框架下,Debreu(1959) 和Arrow(1964)较早认为,金融系统有助于改善信息不对称(Diamond1984)和减少市场交易成本。通过金融系统的调节作用,如调配储蓄,传递有用的市场信息以及监管治理结构,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投资和产出。同时,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相反,按照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经济学的框架,金融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信用创造,被认为是金融发展的生产效率。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认为金融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内生的,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市场中创造货币和信用(Davidson,20XX;Lavoie,1984,20XX;Palley,1996)。金融系统为满足公司的投资需求创造信用,将会把储蓄分配到公司和家庭之中。信用的有效发展提升了金融系统的产出效率,这种从投资到储蓄的信用创造过程与主流框架恰恰相反。 金融系统的两个核心功能可以加以区分:在主流框架下是配置效率,而在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框架下是产出效率。其实客观来分析两者,这两个框架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关注的是金融系统功能的不同角色:配置效率关注金融的质量(定性视角),而产出效率关注金融的数量(定量视角)。 一、配置效率:定性视角 从早期Schumpeter(1934)以及Gurley和Shaw(1955)的研究开始就主张发达的金融体系会推动经济增长更加迅速。基于索洛模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也认为推动金融系统发展与实际部门增长有两个基本渠道: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解释为索洛剩余)。资本积累的来源是调配和聚集储蓄。通过调配的方式,金融系统为提供资金并促成其运用新技术完成有效的投资项目,这将提高创新和更高经济产出的可能性。定性视角的研究表明,金融系统发展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由于市场不完善的存在(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系统必须发展新的金融技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水平。 很多学者从金融系统的制度视角开始他们的分析研究。Merton和Bodie(1995)指出金融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比金融结构要更加稳定。到底在经济发展中金融系统所担任的是什么角色,从功能论的角度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理解。根据Levine(1997,20XX),Merton(1992),以及Mert on和Bodie(1995,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2006年3月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节约能源,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要节约用水,农业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要节约土地,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城市大广场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要节约材料,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废物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要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推行强制性能效标志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一、含义(是什么)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卫生服务的效率及其测量 效率是卫生服务部门经济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 ,包括 3 层含义 :技术效率、成本效果和配置效率 ,文章阐述了对有关概念的不同理解及各种测量方法。常用以下方法测量技术效率 : 比率分析法、秩和比法、综合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 DEA 等 ; 用生产函数来测量经济效率 ; 用成本效果分析CEA 、成本效用分析 CUA和成本效益分析 CBA 评价成本结果。评价配置效率的指标主要有 : 医疗和预防服务的比例、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的比例、卫生总费用的流向等。 效率是各国政府卫生部门追求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 ,也是卫生服务部门经济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效率 , 简而言之 , 就是让稀缺的资源产出最大化。它有以下 3 层含义 : 一是不浪费资源 : 指技术效率、经济效率和规模效率 ; 二是以最低成本生产每一种产品 : 指具有成本 2 效果 ; 三是生产人们赋予价值最高的产品类型和数量 , 即配置效率。用通俗的语言来讲 ,效率就意味着“恰当地做事情”即技术效率和成本效果和“做恰当的事情”即配置效率。 一、技术效率 至于技术效率 ( T echnical e f ficiency) ,不同人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与理解。 世界银行资助的中国旗舰计划培训教材中指出技术效率可以表示为“从任何给定的投入组合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如果医院的规模比它所要为其社区需要的服务量还要大时 ,可以说该医院技术无效率 ( T echnical ine f ficiency) 。再如一个机构的人员配备相对于需要来说太高时 ,那么就会出现人员闲置状态 , 也是技术无效率的种情况。1991 年 P ass 等人认为技术效率是指既定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最佳状态。1999 年 F olland 等人认为技术效率是指生产既定投入组合的产出最多。P akm er等人认为在资源投入与健康结果( H ealth outc om e) 之间的相关关系中 , 结果改善最大的那个要素投入组合状态才具有技术效率。Huss ey认为技术效率是指既定产出的成本最小或既定投入的产出最大。 总之 ,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技术效率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技术效率可以归纳为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 ,能够充分利用资源 ,以期最大程度到增加产出 , 见图 1 。图中横坐标代表劳动 (L) 投入量 ,纵坐标代表资本 ( K ) 投入量 ,A B 线代表预算线 (Budg et line) 或等成本线 ( I s o- c os t line ) ,表示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 生产者所能够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Q1 , Q2 ,Q3 代表等产量线 ( I s o- quant curv e) , 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或者表示生产某一种数量的产品 ,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 , 3条等产量曲线的产量大小顺序依次为Q1 Q1,E点的产量是既定成本时的最大产量,在Q2 上产量是相同的,除E点外,其它点均在AB线之外,但成本却大于E点,所以E的成本是既定产量时的最小成本。

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摘要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虽然地球71%表面覆盖的是水,但是其实淡水资源只占了地球总水量的2%左右,而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占淡水总蓄量的0。34%。针对该问题,本文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分析,对中国各省分水资源效率情况进行评价。 对于问题一,就产业水资源效率方面而言,万元GDP用水量就是衡量用水效率的指标。下文通过单位用水产值使用万元GDP用水量来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针对不同行业,就该行业的GDP越大,而用水量越少,说明该行业用水效率越高。在考虑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时,由于不同行业之间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可比性,本文考虑引入产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系数来反映某区域的工、农业效率水平,这样就可以进行该区域农业和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 对于问题二,综合评价水资源效率是一个全面的,复杂的问题。对于该类问题,本文通过建立经典的层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全面评价。首先考虑原数据单位不统一的问题,本文使用无量纲化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分析问题中所给的8个水资源指标,发现在8个指标中只有农业万元GDP用水量、工业万元GDP用水量、人均COD排放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对水资源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为此本文只选取这4个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分别建立以经济为主和以生态为主的层次分析模型,并使用DPS 统计系统对层次分析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两个评价系统对各省份进行不同的排序,并比较不同的偏重的情况下各省的排名。通过比较表分析并对部分省提出合理用水,并提出节水意见。 对于问题三,考虑到问题二建立模型方案层中的评价指标较少,为了根据精确的评价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情况。通过查阅资料,本文适当的加入新的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发建立优化的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求解出各指标的权向量。 对于问题四,通过查阅《2009中国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2010年第1期》找到对应水资源指标数据,利用求解问题三时建立的优化层次分析模型对2008年中国各省的用水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本文针对求解数据提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层次分析模型,无量纲化方法,可比性,权向量,预处理 1 问题重述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万多亿m3,人均仅有22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

关于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几个问题

关于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几个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0-20 11:32:00 ] 作者:佚名编辑:studa0714 摘要:针对交通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本文澄清了如下五个概念及问题:1.什么是交通资源?做出了交通资源的识别与界定;2.按什么标准配置交通资源?确定了配置交通资源的评价标准;3.配置交通资源解决什么问题?明确了交通运输的决策层次及对象;4.通过什么途径配置交通资源?考虑了交通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制度框架;5.如何使交通资源配置到位?分析了交通资源配置的行政、经济及法制手段。 关键词:交通资源,资源优化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有公益性及经营性双重特征,在经济学领域被划分为准公共用品。公益性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投资及建设必须站在公众、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屯场来制定规划;而经营性则决定了交通资源的流动、配置及利用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将“交通运输规划问题”转变成“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绝不是简单地改变了一下提法,而是一种规划境界的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交通资源的识别与界定 按照约定俗成的界定,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交通资源是各种技术条件下所有交通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及其组合,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被直接考虑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基础设施的优化组合。这种思维是基于完成政冶经济及社会发展派生的交通运输任务、满足物资及人的空间位移需求而言的。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放在优化配置交通资源的系统工程观念中,就出现了认识偏差。而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组合是一项决策,是决策方案的优化组合结果。 在笔者看来,交通资源是指形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实体及其与运营相关的所有外部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及其组合决定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关系和约束条件。这是交通资源最合理、最恰当的定义。 在这个定义下的交通资源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市场资源:即经济及社会需求。由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派生的交通运输需求属于市场资源的范畴。每一种活动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属性,即空间、时间、成本及质量的选择倾向,是形成匹配或耦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带来经济循环的根本动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