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战斗机分代及其特征简介

合集下载

超音速巡航

超音速巡航
英国的“闪电”战斗机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个实现不开加力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但是显然与真正的超巡作战飞机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如果超巡的概念是“不开加力就能超音速飞行”,那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超巡能力的飞机大概就是英国的“闪电”战斗机了,而且此后的F-15、苏-27甚至我国的“猎鹰”高级教练机都有在某些状态下不开加力超音速的能力。因此,这个概念不能反映超巡的本质意义。笔者看来,超巡的最低门槛应该是:飞机能够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以超过1.3马赫(跨音速段一般为0.8马赫-1.3马赫,飞机外部气流部分超过音速)的速度,进行较长时间飞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为了提高发动机单位迎风面积推力、单位流量推力和降低飞机后机身截面积,四代动力都选择了较小的涵道比。在同样的核心机性能下,涵道比越小,高空高速剩余推力越大,海平面静推力越小,单位油耗越大,发动机直径越小。虽然俄罗斯宣称在AL-31F基础上改进的117S发动机能够达到14.5吨的海平面静推力,与F-119发动机仅仅相差一吨。但是实际上,这种通过增加发动机流量和涵道比的改进措施,反而会导致发动机高空高速剩余推力下降。F-119发动机如果也采用同样的手段来增加海平面推力,那完全可以提高到18吨-19吨左右,其实F-135发动机就是在F-119核心机上按照这样的方法衍生出来的。涵道比在0.6以上的117S发动机与涵道比在0.3左右的F-119相比,虽然海平面静推力相差不大,但是在高空高速条件下,两者的剩余推力很可能相差一倍。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虽然拥有海平面静推力超过15吨,基于F100和F110涡扇发动机的三代改型发动机,但是依然要研制F-119发动机的原因。因为海平面静推力不能代表发动机的高空高速推力特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f119发动机如果也采用同样的手段来增加海平面推力那完全可以提高到1819吨左右其实f135发动机就是在f119核心机上按照这样的方法衍生06以上的117s发动机与涵道比在03左右f119相比虽然海平面静推力相差不大但是在高空高速条件下两者的剩余推力很可能相差一倍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第一代: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4、F5,苏制米格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第三代:可变后掠翼,米格—23和美制F—111单独划分一代称之为第三代。

第四代: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15、F16、F14、F18,苏制米格29、苏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F15、F16、米格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四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

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4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

这是为什么?。

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

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

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4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

超音速飞机分代

超音速飞机分代

超音速飞机的分代及特性首先,现代战斗机得分代在世界上有两种标准,欧美标准和俄罗斯标准。

俄罗斯战机的分代,多一代主要是对进入喷气机时代的启示时代划分不同,原苏联比美国早,将简易飞机化成了第一代。

我国现在采用的是欧美标准。

第一代战斗机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交付使用的各类喷气式战机,它们的技术特点是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速度达到高亚音速或跨音速,武器以航炮为主,有的配以火箭。

代表机型有苏联的米格—15、米格—17、米格—19,中国的歼5、歼6,美国的F—86、F—100,英国的“闪电”和法国的“超神秘”等飞机。

第二代战斗机以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中国的歼7、歼8,美国的F—4、F—5、F—104和法国的“幻影”III等为代表的各类喷气式战机。

它们的特点是最大飞行速度2—2.5马赫,武器为航炮和第一代空空导弹。

这一代战斗机普遍强调高空高速性能,这种技术要求也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风靡一时。

第3代战斗机是20世纪70代末期开始研制的苏联的米格—29、苏—27、苏-30、苏-35,中国的歼10、歼11A、歼11B、枭龙,美国的F—16、F—14、F—15、F—18以及法国的“幻影”2000等为代表的喷气式战机。

设计理念从追求高空高速到具有良好的中低空机动性。

其武器以空空导弹为主,航炮为辅,有较好的火控雷达系统。

这一代飞机特别强调机动性和敏捷性,最大速度和升限与第二代相当,但航程较大,具备空中加油能力。

至于第四代现代战斗机,目前惟一进入实用阶段的战机便是美国的F—22,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战斗机将进入第四代。

此外,俄罗斯研制中的米格I.42型战斗机,中国研制中的歼14战斗机,日本研制中的“心神”战斗机(F22的日本版),美国研制中的F35战斗机,也属于这代战机。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第四代战机的技术特点为:具有高敏捷性,隐身能力强,能够短距起飞或垂直降落,可以进行超音速巡航,超机动,并装备内埋式武器舱,对多个目标进行同时攻击。

飞机飞行速度进化史

飞机飞行速度进化史

飞机飞行速度进化史飞机飞行速度的进化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过程,从飞行的最初阶段到现代的超音速和高超音速飞行,飞机的速度不断以惊人的速度提高一、早期飞行速度的突破(1900年-1940年)20世纪初,莱特兄弟成功实现了第一次控制飞行,开创了飞机飞行的新纪元。

然而,早期的飞机速度相对较低。

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者号”只能以每小时约30英里(48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计的改进,飞机的速度逐渐提高。

1920年代,飞机的速度已经达到每小时约200英里(322公里/小时)。

著名的“斯皮里特”(Spirit of St. Louis)飞机在1927年由查尔斯·林德伯格驾驶,以每小时约133英里(214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越大西洋。

在1930年代,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飞机的速度进一步提高。

德国的“慕尼黑”(Messerschmitt)Bf 109战斗机成为当时最快的飞机之一,最高速度可达到每小时373英里(600公里/小时)。

其它国家也纷纷研发出了一系列速度较快的飞机,使得飞行速度进一步突破。

二、喷气式飞机的崛起(1940年-1970年)二战期间,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飞行速度的格局。

喷气式发动机比传统的螺旋桨发动机具有更高的推进效率和更大的推力。

1944年,德国的Me 262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投入量产的喷气式战斗机,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约540英里(869公里/小时)。

战后,喷气式飞机的发展迅速。

1950年代,英国的英速者(English Electric Lightning)和美国的F-100超级战斗机成为当时最快的喷气式飞机,最高速度超过每小时约1,300英里(2,092公里/小时)。

然而,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1960年代,美国的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成为当时最快的飞机,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约2,200英里(3,540公里/小时)。

这一速度仍然是飞机速度的里程碑,至今仍未被超越。

战斗机划分标准

战斗机划分标准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1: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xx制F86、xx米格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xx制F4、F5,xx米格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3: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xx制F15、F16、F14、F18,xx米格29、苏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F15、F16、米格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三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

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3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

这是为什么?。

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

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

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3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

兵器知识库-美国第三代战斗机有哪些代表型

兵器知识库-美国第三代战斗机有哪些代表型

兵器知识库-美国第三代战斗机有哪些代表型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力战斗机,其代表型为F-14、F-15、F-16、F-18等。

F-14“雄猫”是一种舰载变后掠翼重型战斗机,1972年6月上舰试飞,同年10月装备部队。

F-14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个是采用变后掠翼自动调节系统,能在20“~68”之间自动调节后掠翼角度。

另一个特点是火控雷达和空空导弹性能非常好,使搜索距离达160公里,可同时跟踪24个目标,与“不死乌”导弹配合,能同时攻击80~100公里远的6个空中目标。

该机最大起飞重量38720公斤,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34,实用升限17070米,作战半径720公里,航程3220公里。

F15“鹰”是一种高机动性战斗机,1975年开始装备部队,已生产1000多架。

该机的主要特点是作战推重比大,高达1.4;火控雷达好,具有较强的搜索、制导和抗干扰能力,并能够下视下射。

F15最大起飞重量30845公斤,最大平飞马赫数为2.5,实用升限18300米,转场航程5745公里。

F-16“战隼”是一种单座单发轻型战斗机,主要用于空战,1978年末开始装备使用,目前已生产2000架,有16个国家和地区订购,出口量达1000架,是第三代战斗机中使用国家最多和生产数量最多的一个型号。

F16C起飞重量11372公斤,最大平飞马赫数为2.0,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925公里。

该机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很高的推重比,并装有先进的火控雷达。

F/A-18“大黄蜂”是一种舰载战斗/攻击机,1983年1月开始装备使用,分空战型和攻击型两种,预计采购1300多架,另有300多架岸基F-18L出口。

F/Al8起飞总重16650~22330公斤,最大平飞马赫数为1.8,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1065公里。

F-17A隐身战斗机,原编号F-19,1983年10月装备使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性能战斗机,曾在入侵巴拿马和海湾战争中大显身手。

世界第二代战斗机典型机型

世界第二代战斗机典型机型

世界第二代战斗机典型机型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战斗机出现后,按时代特别是按技术水平将各种战斗机分为了三代,目前正在发展第四代战斗机。

第二代战斗机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空军的、以追求高空高速性能为主要特点的超音速战斗机。

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机型有:前苏联米格-21、米格-23/27,美国F-104、F-105、F-4、F-5、法国幻影F1、幻影III,瑞典萨伯-37,中国歼7、歼8等为代表。

中国歼7Ⅱ、歼7Ⅲ、歼7E、歼7G歼击机
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7(上图)、斯里兰卡空军装备的歼7、歼教7(下图)
中国歼8Ⅰ、歼8Ⅱ、歼8D歼击机
前苏联米格-21战斗机“鱼窝”
前苏联米格-23变后掠翼战斗机“鞭挞者”
前苏联米格-27(米格23的改进型)“鞭挞者”
美国F104 “星”式战斗机
美国F105 “雷公”战斗机
美国F4 “鬼怪”式战斗机
美国F-5 “虎”式战斗机
法国幻影F1
法国幻影Ⅲ
瑞典萨伯37 “雷”式战斗机
欧洲“狂风”式变后掠翼战斗机
标签战斗机发动机歼击机超音速中国
∙举报
∙字体:中▼
o小
o中
o大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签名档
修改。

米格21战斗机全记录

米格21战斗机全记录

⽶格21战⽃机全记录⽶格-21“鱼窝”MiG-21(Fishbed)战⽃机全记录⽶格-21战⽃机(MIG-21)是前苏联于50年代初期研制的⼀种轻型超⾳速战机,单座单发。

该型战⽃机的原型机于1955年原型机⾸次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是⼆次世界⼤战以后全球⽣产最多的⼀种飞机,⽬前仍有四⼤洲的近50个国家空军在使⽤⽶格-21战⽃机。

⽶格-21战⽃机共⽣产了四代,有⼤约20种不同的型号。

这种战⽃机的翼展7.15⽶、机长15.4⽶、机⾼4.13⽶,实⽤升限为19500⽶,作战半径270公⾥,属于战术动作灵活轻巧,爬升速度较快的战⽃机。

⽶格-21战⽃机是苏联⽶⾼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超⾳速歼击机。

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格-21是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飞机。

拥有⼤量改进型号,主要型别有:⽶格-21F,⽩天型截击机,安装⼀台R11F-300发动机;⽶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装⼀台R11F2-300发动机,去掉机炮,装RP-21雷达,2~4枚空对空导弹;⽶格-21PFS,PF的改进型;⽶格-21FL,PF的出⼝型;⽶格-21PFM,PFS的改进型;⽶格-21PFMA, PFM改进的多⽤途型;⽶格-21M,印度仿制的PFMA型;⽶格-21R,PFMA改装的侦察型;⽶格-21MF,多⽤途型,1970年开始交付使⽤,⽣产数量较多;⽶格-21SMT,MF的改进型;⽶格-21BIS,较新的多⽤途型,安装⼀台R25发动机,改进机体结构和电⼦设备,增加塔康导航系统,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格-21-93,最新的⽶格-21-93换装了拥有更⼤直径天线的新型雷达,并可携带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拥有⼀定的超视距作战能⼒。

中国于60年代开始仿制⽶格-21,国内编号歼七。

歼七发展历程异常艰难,因中苏关系恶化,在歼七发展的关键时刻撤⾛了全部专家,⽽且图纸和⽣产设备在在由苏联向国内运输途中运输途中因⼤⾬损坏严重,资料残缺不全,⽣产设备也严重损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音速战斗机分代及其特征简介
战斗机是一种主要用于与其他飞机进行作战的军用飞机,具有体积小、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等特点,又称为歼击机。

随着现代军事作战理论和军用技术的发展,战斗机在现代军事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航空强国都不惜巨资发展技术先进、作战能力强的战斗机。

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采用喷气发动机的战斗机获得了较大发展,不断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新战斗机。

那么,现代战斗机是如何分代的呢?
首先,现代战斗机得分代在世界上有两种标准,欧美标准和俄罗斯标准。

俄罗斯战机的分代,多一代主要是对进入喷气机时代的启示时代划分不同,原苏联比美国早,将简易飞机化成了第一代。

我国现在采用的是欧美标准。

其中一代战斗机普遍为亚音速战机,在此不作赘述。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
第二代战斗机在航空界,一般把五六十年代研制的超音速战斗机称为第二代战斗机,其中以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中国的歼7、歼8,美国的F—4、F—5、F—104和法国的“幻影”III等为代表的各类喷气式战机。

它们最大飞行速度2—2.5马赫,武器为航炮和第一代空空导弹。

飞机开始使用AIM-9"响尾蛇"、AIM-7"麻雀"等制导导弹进行视距外攻击,雷达也作为标准配置用于确定敌方攻击目标。

新的飞机设计也层出不穷,如后掠翼、三角翼、变后掠翼以及按面积律设计的机身等。

这一代战斗机普遍强调高空高速性能,这种技术要求也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风靡一时。

但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亚音速机动性不好,甚至还比不上第一代战斗机;二是起降滑跑距离长(多数都超过1000米)三是体积小,载油系统低,航程和外挂能力明显不足;四是机载设备比较简单,全天后能力有限。

第三代: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第3代战斗机是20世纪70代末期开始研制的苏联的米格—29、苏—27、苏-30、苏-35,中国的歼10、歼11A、歼11B、枭龙,美国的F—16、F—14、F—15、F—18以及法国的“幻影”2000等为代表的喷气式战机。

设计理念从追求高空高速到具有良好的中低空机动性。

其武器以空空导弹为主,航炮为辅,有较好的火控雷达系统。

这一代飞机特别强调机动性和敏捷性,最大速度和升限与第二代相当,但航程较大,具备空中加油能力。

第三代战斗机普遍采用了复合材料,铝锂合金,翼身融合体,大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适合机动空战的机翼,具有下视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平视显示器,综合机载电子系统和火空系统,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头盔瞄准具等。

尽管这些战斗机在最大M数(即马赫,飞行速度与音速之比)和生限方面没有什么提高,但他们的水平起降和垂直机动性,加速性,最大过载,作战半径,远距离探测能力,全向攻击能力,电子对抗能力等均有了大幅度提高。

由于突出了机动性和全天侯能力,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空战环境,攻防能力明显改善,生存率大大提高。

在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展过程中,机载武器的性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超视距发射使用的空对空导弹改善了抗地面杂波干扰的性能和灵敏度,具备了上射和下射力。

它们一般都能兼顾对地攻击任务,可携带各种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红外制导,被动无线电制导的导弹或炸弹。

随着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还可划分出一类三代代半战机。

三代代半战斗机主要是现役的最新战斗机,其特点是气动技术没有任何新进展,而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微芯片和
半导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航电和其他飞行电子系统进行了多项改进,并采用了有限的隐身构型。

典型机型有美国的F/A-18E/F"超级大黄蜂"。

它是F/A-18的升级型,虽然基本气动特性保持不变,但前者采用了大量先进的航电系统技术,包括玻璃座舱、固态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另外还使用了新发动机,飞机结构由复合材料制造而降低了重量,飞机外形做了少许修改以使其雷达特征最小。

其它可以归入四代半战斗机的还有欧洲四个国家联合研制的"台风",瑞典的JAS-39,俄罗斯的米格-35、苏-30/-33/-34/-35/-37,美国的F-15E和F-16第50/52批次之后的飞机。

第四代:强调隐身性能等4S标准的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
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通常称为4S标准,因为这四个标准的英文单词都以S开头,即Super Maneuverability 、Super Sonic Cruise 、Stealth 、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翻译成中文就是“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隐身能力”和“超高效空战航电设备”。

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起点很高,标准高,从各国第四代战斗机方案看,它们普遍采用了先进的启动外形(如鸭嘴式布局,隐身外形等):强度大,重量轻的铝合金,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红外和雷达吸波涂料;推重比高达10(即每千克自身重量可产生10千克的推力)左右的涡扇发动机;探测距离远,功能全,抗干扰能力强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或相控阵雷达;全权限三余度或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作系统;综合飞行/火力/推力控制系统;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玻璃座舱”(即用平显供更多的信息);高精度综合导航系统;故障诊断及警告系统灯等等。

有些国家的第四代战斗机还采用了推力矢量喷口,半埋式挂架或全埋式武器舱,头盔瞄准具,话音控制系统,红外/激光/微光综合探测系统等等。

第四代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和识别目标,并对多个目标进行跟踪和实施超视距攻击。

为了保护自己,这些战斗机除了配备性能良好的雷达警告,导弹来袭警告,自主式电子对抗设备外,多数机型采用了隐身能力。

由于座舱的自动化程度高,能适和为飞行员提供各种信息和指令,飞行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再空战中,作高机动动作时,可无顾虑地对飞机进行操作。

四代飞机再短距离起降,可靠性和维修性方面普遍比第三代机有所改善。

飞机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延长一倍,但为了保持战斗机的隐身能力,战斗机的蒙皮及隐身涂料是需要长时间保养的,这也是第四代战斗机中的一个弱点。

第四代战斗机还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及发动机不开加力,飞机就可以M数1.2-1.6的速度巡航相当长的时间),这是的三代所完全不具备的。

据称,超音速巡航对战斗机的突防和超视距空战是非常有益的。

为了隐身,第四代隐身战斗机自己的机载雷达通常是不开机工作的,因为雷达一旦开机,就会向周围发散雷达波,这样就暴露了自己。

通常四代机是以空中预警机以及空中指挥机引导作战的。

第四代战斗机中目前只有美国的F-22和F-35投入使用。

以上将喷气战斗机大致分为四类,是各国航空界及军方人士一种普遍划分标准,目前尚未见到国家权威机构正式划分界定。

至于某种飞机到底归属哪一代,还要看其具体型别的机载系统装备水平,不能一概而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