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量教案[1]

常见的量教案[1]
常见的量教案[1]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主备人:金淑兰复备人:审核人: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8页《常见的量》。

教学目标:(1)复习梳理元、角、分,年、月、日,克、千克、吨等常见的单位,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它的具体意义。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积极学生的热情。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运用相关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

出示课件1:(学生“小马虎”的日记:2月29日晴今天是2009年2月29日,早上从睡梦中醒来已经七点钟了,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200千克面包,两个煎鸡蛋。吃过早餐,我从抽屉里拿了5角钱冲出了家门,因为今天是爸爸生日,要买生日礼物呢!)

师:谁来读一读“小马虎”的日记。

指名学生读。(学生笑)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生:许多单位用错了,应该是20分钟,应该是5元钱,应该是200克面包,500毫升牛奶,2009年是平年,二月没有29号。(发言谈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师:同学们观察还真是仔细,你觉得小马虎为什么出现这些错误?

生:粗心,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师:我们学习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把知识学活。其实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计量单位时刻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常见的量)

二.观察、感知、实现知识认识的深化

师:在这篇日记中有哪些计量单位?

生:千克、小时、年、月、日、时;

师:在这篇日记中的单位属于哪几类计量单位?

生: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

师: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的老师听不明白,请在小组内的同学说说,并记录在整理表上。(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归纳)

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

生1:时间单位有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生2:还有旬。

师:一个月有几旬?分别有几天?

生3:每月的1——10号是上旬,有10天,11——20号是中旬,有10天,21——月底是下旬,要看什么月份。

师:下旬最多有几天?最少有几天?

生3:大月下旬有11天,小月下旬有10天,闰年的二月下旬有9天,平年的二月下旬有8天。

师:你说得真好。谁来说说你认为的一克有多重?一千克呢?一吨呢?

生:举例说。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的一时有多长?一分钟呢?一秒钟呢?

生:举例说。

师:人民币是我们平时很熟悉的,就不再举例说明了。现在我们又重新认识了这些常见的单位,那么回忆一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1吨等于多少千克?(1000)1千克等于多少克?(1000)像老师这样回忆一下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关系把它填写在你的整理表上吧!

生:汇报:时间、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师:1个月等于多少天呢?

生:不同的月份不同。1、3、5、7、8、10、12是31天,二月比较特殊,4、6、9、11月有30天。在平年的时候二月28天,闰年的时候二月29天,一般的年份如果除以4没有余数,那么就是闰年,反之就是平年,但是遇到是一百的年份,还必须能除以400没有余数。

师:你表达的很完整,清晰。谁来说说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关系?

生:圆、角、分之间的关系。

生回答,师板书。

闰29平28

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师:谁来汇报你整理的质量单位、人民币单位及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吗?

生汇报,师板书。

1000 1000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10 10

人民币:元——→角——→分

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复习,你有没有把握,把刚才日记中的错误全部改正过来吗?试一试。

生:生汇报并改正结果。

出示:(课件)

1.选一选。

(1)1个鸡蛋约();陈老师体重约65();卡车的载重量约3()。(吨,千克,克,斤)

(2)绕操场走一圈约用5();火车提速后从北京到杭州约需5();从班级前门走到后门约需5()。(秒钟、分钟、小时)

2.填一填。(课件)

(1)1.7吨=()千克 1.2时=()时()分

3.5日=()日()时

3吨40千克=()吨 2.5分=()秒

40元=()分

(2)一个月分成()旬、()旬、()旬,平年二月下旬是()天,一月()旬是11天,平年的第一个季度是()天。

(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老师先示范一次,老师说一个数,这个数后面藏着一个单位名称,你要观察我的手势动作或者是语言,猜一猜后面的单位是什么?比如:老师可以抱起来的物体重量最大约50(),1头牛约重1()。哪个同学和老师来玩一次?游戏玩过了,我们来看个脑筋急转

弯:(课件)

(1)小明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明年他才过第三个生日。你知道他今年是几岁?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呢?

(2)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盐相比哪个重?

三.结合实际,感受计量单位的应用价值

1.小龙一天在校多长时间?

2.续写日记(要求:想象着写出“小马虎”在超市买礼物的情景,使用尽可能多的计量单位)

3.开放题:(课件)

8()〉8()〉8()

5000()=5()=0.005()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了什么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收获)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研究团队】科学组全体成员 【授课教师】张 【授课时间】XX.12.7 【授课内容】《常见的力》 【教材理解】本课在引入中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把常见的几种力呈现出来,设计了三个活动,“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引导学生经历从问题、实验到结论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制重锤”和“玩滚轮”目的师让学生在制作中体会重力的特点,在应用中认识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设计理念】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认为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智力,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本课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利用所带的材料体验这些常见的力。通过体验和分析知道哪些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哪些力与被作用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体验常见的力,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能顺利的完成本课的学习,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磁力和浮力,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力的现象,但究竟是什么力,怎样来表达力及力的种类却是陌生的,这一课就是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力有一定的经验与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能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能体会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重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力和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 难点:制作滚轮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毛巾、橡皮筋、磁铁、大头针、水槽、纸、毽子、梳子、弹簧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阶段目标

最新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2.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3.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4.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1.学会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通过比较,学会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知道高矮、轻重、长短等是比较出来的。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会简单的推理,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一比1课时 比一比(长短、高矮、轻重)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1.通过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渗透比较的思想方法,正确进行三个量的比较。 主题图,投影,天平等。 1.数数,从1数到10,从10数到1。 2.认数,教师拿着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认。 3.教师说数,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出示主题图。 师生谈话:请仔细观察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通过观察,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往比较长短、轻重、高矮等方面想) 1.学习比较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中正在跳绳的两个小朋友。 (2)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3)同桌互相交流。 (4)集体交流。 (5)集体订正答案,并将结果画在书上。 2.学习比较高矮。 (1)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 学生甲:我是通过观察比较出两个小朋友的高矮的。 学生乙:我是先让两个人站在同一平面上,再比较得到的。 (2)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正确,那么,在图上你们还能从别的方面比较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3.学习比较轻重。 (1)让学生观察天平。

量一量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量一量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Teaching plan of measuring mathematics activities in middle cl ass

量一量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活动重点: 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活动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目标分析】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体会度量的思想和方法,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长度的过程,实质上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揭示课题 1.回顾长度单位。 (1)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 (2)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3)你知道1拃有多长吗?一步有多长呢?(一拃长约15厘米,一步长约40厘米)(4)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 2.揭示活动主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长度单位,激活学生的活动经验;通过追问“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分组合作,参与活动 1.小组合作,实际测量。 (1)全班交流,认识测量方法。 请学生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例如: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通常与物体测量的起点重合;测量身高时,人要站直,这样测量的高度才准确等。 (2)观察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 ①课件出示主题图(数据不出现)。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一比》教案教学背景:学生已掌握“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方面的知识。接着,我们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教予学生探讨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能力。由于这是一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课。因此,要求学生会初步操作电脑。 设计理念:首先,这节课我打算在电脑室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操作。这样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在电脑上我会显示一个童话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数学王国”。而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我会让学生比一比哪条路宽?哪条路窄?请学生从宽路进入。进入“数学王国”后,我会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而每一个活动和游戏都等于是一个知识面的拓展。最后,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或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是可以拿来比较的呢?它们比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 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估一估量一量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估一估量一量》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估一估量一量》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 长度单位:米(m)、厘米(?M) ② 1米=100厘米 1m=100?M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 2米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厘米②12米+7米=()米 ③13厘米+8厘米=()厘米 ④2米+45厘米=()米()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 先估计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第六课时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及周围东西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动物的身高或身长和人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对米和厘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意识。 2.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本节课时,恰当运用自学、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用教师讲练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前准备 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3人一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 师: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卷尺。 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二、学习新课 1.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师:如果我们想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却没有带尺子,用什么办法能量出它大约多长呢? 古人没有尺,就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尺子来测量。想想身上哪些地方可以当成尺子呢? 让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同桌合作:一人量一人记录。 师:最好记住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用它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身体的“尺”长度 一拃 一步 一庹 估一估 问题:我们学过这么多知识了,你能够根据你的经验估一估你身上的尺子: 一庹(tuǒ)(伸开双臂)、你的肩宽、讲台、教室,它 们分别大约有多长吗? 量一量 问题:(1)要想知道我们估的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几种常见的力

例1、如图10所示,物体A、B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大小相等的速度沿F 方向匀速运动,关于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中物体A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同 B.甲、乙两图中物体A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反 C.甲、乙两图中物体A均不受摩擦力 D.甲图中物体A不受摩擦力,乙图中物体A受摩擦力,方向和F相同 例2、水平桌面上平放着一副共54张且每一张质量都相等的扑克牌.牌与牌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以及最下面一张牌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相等.用手指以竖直向下的力按压第一张牌,并以一定的速度水平移动手指.将第一张牌从牌摞中水平移出(牌与手指之间无滑动).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 ) A.第1张牌受到手指的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的运动方向相反 B.从第2张牌到第M张牌之间的牌不可能发生相对滑动 C.从第2张牌到第M张牌之间的牌可能发生相对滑动 D.第54张牌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的运动方向相反 变式、如图12,光滑斜面固定于水平面,滑块A、B叠放后一起冲上斜面,且始终保持相对静止,A上表面水平,则在斜面上运动时,B受力的示意图为( ) 考点三、摩擦力的大小 例3、.如图所示,把一重为G的物体,用一水平方向的推力F=kt(k为恒量,t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 高的平整墙上,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f随t的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 ) 例4、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水平面 的夹角α变大),另一端不动,如图所示,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f随角度α的变化图象可能 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考点四、摩擦力和三类突变 类型1 “静—静”突变 例5、如图13所示,质量为10 kg的物体A拴在一个被水平拉伸的弹簧一端,弹簧的拉力 为5 N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若小车以1 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则(g=10 m/s2)( ) A.物体A相对小车向右运动 B.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减小 C.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D.物体A受到的弹簧的拉力增大 类型2 “静—动”突变 例6、(多选)在探究静摩擦力变化的规律及滑动摩擦力变化规律的实验 中,设计了如图14甲所示的演示装置,力传感器A与计算机连接,可获 得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测力端通 过细绳与一滑块相连(调节力传感器高度可使细绳水平),滑块放在较长 的小车上,小车一端连接一根轻绳并跨过光滑的轻定滑轮系一只空沙桶 (调节滑轮可使桌面上部轻绳水平),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实验开始时打开力传感器同时缓慢向沙桶里倒入沙

最新冀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案 教学内容 书本P4和P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高矮、长短的比较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

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 (1)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3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谁个子矮?为什么? 二、大小、轻重的比较 (一)情境创设 1、出示P6页两幅情景图,提问:谁大?谁小?谁轻、谁重?

量一量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具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等。 教学重难点 对量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用手势比长度。比如1米、1厘米。 2、60厘米。 点评差异太大。 3、如果给你一个参照的对象,你能比划得出来吗?

4小结: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的长度还不够,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它们之后借助它们了解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二)做好测量前的准备: 出示测量工具。米尺、软尺、卷尺。 1、学生说用法。 2、分组、分发记录单。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课件呈现测量事物。,这些事物你熟悉吗? 2仪测量肩宽为例,做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以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测量肩宽的活动。 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用的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测量结果讨论: 第一:为什么侧来那个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交流,板书: 肩宽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测量结果后分别展开测量。测量前,先估一估,在测量。并记录结果。 交流反馈,形成板书: 肩宽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1米30厘米 将桌长1米 教室长大约10米 身高大约1米30厘米 课桌高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扎长大约15厘米 手掌宽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量一量,比一比参考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欧庙一小张艳清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 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1米3 0厘米 讲桌长大约1米 教室长大约10米 身高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大约70厘米 3.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高中物理——几种常见的力

生活中常见的力举例: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磁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等。 常见的力可以怎么分类?各有什么特性?什么是力?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力”的认识?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或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就一定有“施力”和“受力”两个物体。二者缺一不可。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4.有力作用不一定要接触,比如:磁铁之间的作何用力。相互接触产生的力一边叫做接触力,不接触但是能够产生的力一般叫做场力。 5.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改变运动状态 6.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7.力的单位是牛顿。 知识点一:力的概念 知识点讲解 新课导入 几种常见的力

8.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9.力的图示:把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来。力的示意图:只要表示出力的方向 和作用点。力的大小不做要求。 10.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11.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按效果效果命名: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注意: (1)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 (2)不同性质的力,其效果可能相同。重力和弹力都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3)同一力按性质命名有一个名称;按效果命名则有不同名称。 (4)把力进行分类时,不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标准。 (5)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分析的是物体受到哪些“性质力”(按性质命名的力)。 课堂练习 【例1】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D.一对互相平衡的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答案】BC 【解析】掌握力的基本特点及作用效果 变式训练:在下面一些力的名称中,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是() A. 重力、压力、摩擦力、阻力 B. 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 C. 重力、浮力、动力、阻力 D. 拉力、支持力、吸引力、磁场力 【答案】B 变式训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 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 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答案】CD 知识点二:重力 1.产生原因:地球周围的物体由于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但是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最新教学设计 《比一比》最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2.在情境中快乐地朗读课文,体会农家小院的可爱有趣; 3.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二.课前准备 录象、识字转盘、图片、词语卡片、动物玩具和水果等。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游戏引入:我们来玩一玩识字游戏! 1.看动作、图片猜词语,并找出相应的词语卡片(指名说分组说),同时对念错的字正音(例如:子的轻声、苹与杏的后鼻音)。 2.玩一玩快乐大转盘,齐读复习词语(例如生念:咕噜咕噜转停蜜蜂蜜蜂。) 3.反馈作业情况,写一写少字。 (1)出示两本有差距的作业跟学生一起讨论,比一比。 (2)再看一看课件范写。 (3)写一写少字,写两个。 (4)评价(出示写得不太好的那位同学现在的作业,与前面的作业比一比,给予鼓励)。

(二)快乐朗读儿歌。 情境引入:昨天,我们去牛牛家的院子里,认识了那么多的动物和水果朋友。今天,冯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牛牛家的院子里,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呢! 1.正确地读一读。 (1)自由读儿歌。(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朗读上的困难请你想想办法。) (2)朗读质疑。(可以请老师、同学帮助,鼓励并赞赏那些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同学。) (3)采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快乐地读一读。 (1)读读第一句。 激趣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牛牛家院子里的小动物们,你们想抱抱他、亲亲亲他吗?(让孩子们和卡通黄牛和小猫握手、拥抱等,唤起孩子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①比较大小,体会发现大和小的乐趣。(从它们的个头上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个头很悬殊,却是一对好朋友呢,多有趣啊!) ②自由试读第一句。(就把你的喜爱和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③指名读评价(提示学生注意表情)范读再指名齐读。(花猫发出喵喵的叫声,表扬读得好的小朋友。) (2)读读第二句。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 案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 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长短直尺、卷尺、三角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8-89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 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 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测量长度的过程,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测量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我们在认识米和厘米时都用到了一个工具就是尺。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尺有哪些?(课件出示各种尺) 二、介绍方法 1、你能用手势告诉我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划的时间,注意观察找出不同的、相差较大的来进行对比。 2、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对物体的长度做出估测,古时候

的人没有尺,就用这种方法来测量物体,我们看看他们都用了什么?(课件出示各种测量方法) 3、像这样一庹、一拃、一步……都是他们常用的,甚至到现代有一些我们也常用。 工人师傅要给讲台铺地毯,可是不小心把皮尺丢在了路上,今天我们就来帮助他解决讲台有多长的问题?(板书:讲台有多长?) 三、小组合作 想一想,我们可以借助身体的哪一部分来帮助工人师傅测量讲台的长度? 1、你想测量身体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师提问) 2、同桌合作,来测量。 3、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 (学生测量后汇报自己的数据,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测量的数据不同呢?我们选哪个数据来记录呢? 四、 1、测量课桌的长度 现在先用我们身体上的“尺”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你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长。 小组讨论:你想用什么当“尺”。 一个这样的“尺”够吗?请同学们来帮帮你吧? (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当尺进行测量) 2、测量讲台的长度。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9常见的力》教案3

《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方法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力。 2、能合作设计记录图表。 3、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2、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知识性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2、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下落的原因。 STSE目标:能举出各种力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多实例。 二、教学重点:自主、合作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认识地球引力这种间接作用物体上的力。 四、教法:谈话、讨论、合作、引导、评价 五、学法: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 六、教学准备:乒乓球、水杯、水、皮筋、磁铁、曲别针、夹子、毛巾、羽毛等物品;记录单; 七:教学过程: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上一节科学课,那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推力和拉力。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在游戏中你认真的体会一下,你用了什么力? 师:全体同学请注意:起立,坐下。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师:你用了什么力?谁感觉到了,帮帮他,刚才用了什么力? 师:你说? 生:站力 师:还有没有? 生:坐力。 师:你来给大家表演一下,怎么坐力? 学生坐下 师:唉……对了,坐的时候给凳子一个坐力,这个词起的好不好,鼓掌,表示鼓励。 那么老师在这给它起个名:能不能管它叫做压力,可以吗? 生:可以 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起立的动作,我们都用到了力,说明力在我们生活当中怎么样?生:必不可少。 师:必不可少,还有吗? 在我们生活当中用了大量大量的力,用力的用途太多了。那么,你想不想找一找,那么咱们今天就开展一次寻力的比赛!比赛的规则注意听,首先在3分钟之内,每小组要找到6种以上的力,实验材料,除了老师给你提供的这个纸袋以外,剩下的实验盒里的材料你尽情的去运用,去寻找力。但是这个纸袋里的材料不能用,记住了吗?

一年级教案-比一比

一年级教案:比一比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l个笔画和l个偏旁少。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 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三、教学准备: 词卡和图片。(黄牛、猫、鸭子、鸟、树、花等动植物的图片.苹果、枣、杏子、桃等水果的图片。量词卡片) 四、教学安排:2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识词 1.看图提问: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哪些动物植物? 2.词卡与实物对应。 学生将带拼音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 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音节、词语。 3.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先请个别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最后开火车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卡讣学生认读。

二、学习韵文 1.自己读韵文。 2.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认识量词。 图上的杏子和桃子有多少? 杏子可以一堆一堆数,还可以怎样做?桃子呢? 图上其他动物或植物到底有多少?哪个小朋友能准确介绍一下? 提出疑问,开展互相解疑的活动。 3.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 三、巩固记忆生字 1.学生选择生字,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 2.选择生字进行组词、说句的练习。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牛、羊,学生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课件演示牛、羊的笔画顺序。学生试写一个。 2.出示小,让学生观察该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老师一起书空,认识新笔画-竖钩。 3.教师范写小,学生仿写一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看图说动物、植物的数量、名称。 二、扩展延伸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准确使用颗、群、堆三个量词。

《数与量的关系》教案

数学教案《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 作者:范岩时间:2012-08-16 16:12:02 活动内容:科学领域<<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 活动目标: 1.加强幼儿10以内数数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数字的含义。 2.感知10以内的数与量对应关系,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 数量。 3.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教具:1-10的数字卡片,树婆婆与鸟娃娃课件。学具:鸟窝拼搭形式 卡,数字卡片与小棍一套。 活动过程: 一、拍手歌:巩固10以内数字的认读 随歌曲,幼儿进行听口令认数,拍手。 二、故事导入集体活动: (1)、感知10以内数量: 教师出示树婆婆图片,树婆婆很孤单,到底怎么了来听故事! 1、教师用故事导入目测5以内数量: 路边有一棵大树,他很孤单,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它想在 树 婆婆身上做个鸟窝,小鸟很快生了一窝鸟宝宝,(播放课件)让幼儿目测出有几只鸟宝宝呢?鸟宝宝们整天叽叽喳喳的,树婆婆 再也不冷清了。 2、继续出示不同数量的小鸟,(感知6-10的数量): 渐渐地来树婆婆身上的小鸟也越来越多了!(出示6-10只小 鸟图片)引导幼儿分别点数说出总数。 后来小鸟发现树婆婆的背也弯了,小鸟们要想一个好办法, 让树婆婆既不累,也不冷清。 (2)、学习数量对应: 小鸟们呼吁大家种了许多树,有多少棵呢?(幼儿点数 10棵)我们来给它们配上数字吧! 1、数字卡片排队 请幼儿将1-10的数字按序排列在10棵小树上。 2、小鸟与数字对应: 教师演示,并让幼儿上前操作。 (教师小结);操作结果。 3、游戏;树婆婆与小鸟 一天树婆婆发现小鸟们都搬走了,好伤心!树婆婆忽然又听见了小鸟的叫声:树婆婆早上好!小鸟又回来陪树婆婆了。 邀请树婆婆一起做游戏,树婆婆更加开心了。 (教师与幼儿一同游戏,桉树卡玩抱一抱游戏)。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量一量 比一比 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实践中激活——沟通“量”与“比”的关系 1、谈话导入: 最近在电视上有一个节目特别火——挑战不可能。(课件出示图片)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长期坚持练习下去。就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今天,欢迎大家来到“挑战不可能”凌云小学特别节目现场,走进数学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2、比一比,猜一猜: 第一位挑战选手是——邢老师。挑战内容:只需要和学生拥抱一下就能知道这位 同学大约有多高。谁来试一试!(预设:1米30厘米以上,但不超过140厘米。)你们知道老师猜对的秘诀吗? 在我们的身体上都有一些特殊的“尺子”。邢老师就是利用了自己的身高这把“尺子”,在与同学们拥抱时巧妙地比了比,这样就能大致知道同学们的身高了。 你们也想像这样“量一量、比一比”吗? (二)在“量一量”中再认——积累“比”的素材 1.明确“挑战”要求:

为了“比”得更方便,我们需要了解更多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这样,生活中的“尺子”就会更多。请看温馨提示:(课件出示:主题图1) 温馨提示有3点,谁来读第一点?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们在量什么?用什么尺,怎样量?(明白吗?)(2)小组合作:明确分工——测量员、读数员、记录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活动前,先商量好本小组准备测量什么内容。每个小组测量2个项目,可以从图片中选,也可以在现场就地取材。如:跳绳的长、课桌的宽、高;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 (3)注意细节:组长随时提醒大家注意活动安全,轻声慢走。尤其在使用卷尺时,收尺要慢。测量前先估估,再测量并记录。(记住了吗?) 活动前,先给1分钟时间,明确分工,选出2项准备测量的项目。 商量好了吗?我来统计一下。选肩宽的小组请举手……(确保每个项目都有组选择。) 各小组记录员请拿好记录单和笔;组长带好测量工具。测量活动开始! (学生边活动,老师边板书出活动记录单,巡视并指导学生的测量。) 学生记录单:第()小组测量内容估计结果测量结果 教师板书: 测量项目测量结果 1、肩宽大约 2、教室门的高大约 3、课桌高大约

几种常见的力教案

教案格式(讨论稿) 生活中常见的力(课时数)一、教学目标 教学 内容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识 记 理 解 应 用 设 计 操 作 整 理 分 析 比 较 概 括 推 理 反 应 体 验 领 悟形变√√√弹力的产 生 √√√ 弹力的方 向 √√√ 弹力的作 用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 三、教学资源 黑板 四、知识框架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