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制剂

合集下载

靶向制剂的定义及分类

靶向制剂的定义及分类

靶向制剂的定义及分类
靶向制剂(Targeted therapy)是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某些癌症等疾病的基因突变、表达异常和蛋白结构上的异常等目标分子进行作用,从而实现精准治疗的目的。

靶向制剂根据其作用机制和靶点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靶向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某些酶的活性,从而阻止恶性肿瘤细胞中的某些信号传递途径的活化,使细胞无法进行生长和繁殖。

例如,海洋类抗肿瘤药物伊马替尼就是以这种方式靶向的治疗药物。

2. 靶向蛋白抗体
这类药物主要是针对癌症细胞表面上的蛋白质结构进行针对性的介入作用,阻断或调控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例如疫苗转化的HER2靶向治疗药物就是以这种方式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3. 核酸靶向治疗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产生小分子RNA或siRNA等核酸物质靶向地调控肿瘤细胞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

例如小干扰RNA技术就是运用这种类别的靶向治疗药物。

4. 肽靶向治疗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由合成肽链组成,靶向癌细胞上的某些表面或内部分子进行结合,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蔓延的目的。

例如白介素-2(IL-2)靶向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就是以这种方式治疗肺癌和皮肤黑色素瘤。

靶向制剂虽然精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抵抗和代谢等不良反应,需要在临床应用中严格控制剂量和给药周期,避免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靶向制剂ppt课件

靶向制剂ppt课件
13
磁性制剂
一、磁性制剂的含义
将药物与磁铁性载体包于或分散, 在机体中利用体外磁场效应引导药物在 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聚集的靶向给药制剂。 主要用作抗癌药物的载体。
14
二、磁性制剂的靶向性原理
1. 利用体外磁场效应引导药物进入靶组织定位。 2. 利用较大磁性微球(几十~几百μm)注入血液
中引起局部栓塞,药物在栓塞部位逐渐释放而获 得定位定向。 3. 磁性小微球(几十或几 μm ),注入血管后被 RES系统吞噬清除,使其在治疗淋巴系统白血病 及前所述肝癌、肾癌等疾病的治疗有显著定向性。
19
2. 磁性微囊: 囊膜吸附法 内包囊法
3. 磁性片剂: 药物与磁性物及附加剂 糊和制片、包控释衣即得
4. 磁性胶囊: 将磁性物质装于:
胶囊内或掺入囊壳中或用 磁铁制备胶囊。
20
存在问题:
在生理方面,较大微球在局部 引起栓塞,较小微球都将在到 达靶组织之前被清除。 另一问题是,磁性微球制备要 求技术高,涉及技术面广。
• 分为: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大多孔脂质体 • 脂质体的特点
• 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磷脂与胆固醇排列成
脂质体示意图
9
10
11
二、脂质体的特点
1.靶向性: 被巨噬细胞吞噬
2.缓释性:
3.组织相容性与细胞亲和性: 本身结构与生物 膜类似
4.降低药物毒性: 改变体内分布,减少在心、 肾脏和其他正常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6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 定部位发挥药效 – 磁性靶向制剂 – 热敏感靶向制剂 – pH敏感靶向制剂 – 栓塞性靶向制剂
7
四、靶向制剂的制备方法
l按制备剂型分类 1. 脂质体 2. 磁性制剂 3. 毫微型胶囊 4. 靶向给药乳剂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 全身血药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 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靶向制剂适用于:①药剂学方面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②生物药剂学方面的吸收小或生物不稳定 性(酶、pH值等);
(二)前体药物和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1.前体药物(prodrug)

是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 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 发挥其治疗作用。 基本条件:
①使其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在靶部位才表现活性;


②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③酶须有足够的量以产生足以量的活性药物; ④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靶部位滞留,不漏入循环 系统产生毒副作用。
靶向性评价
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 /(AUCi)s 2.靶向效率te te=(AUC)靶/(AUC)非靶 3.峰浓度比Ce Ce=(Cmax)p/(Cmax)s
注:p和s分别表示药物制剂及药物溶液
二、被动靶向制剂
系利用药物载体,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
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
乳剂、脂质体、微球和纳米粒都可以作
③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 而缺乏特异性; ④临床方面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剂 量之比)低和解剖屏障或细胞屏障等。
分类

按分布水平可分为三级。
一级指到达靶组织或靶器官,
二级指到达细胞,
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的特定部位。

按靶向性原动力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
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等。

《靶向制剂》课件

《靶向制剂》课件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通过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率,从而为药物的剂 量选择和给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靶向制剂的药效学研究
药效学研究的目的
药效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对靶点的 具体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转化为临床疗 效。
药效学研究的实验设计
药效学研究需要采用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通过对 照实验和随机分组等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和可重复性。
心血管靶向制剂
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特定环节,如炎症、氧化应激等,将药物定向作用 于病变部位。
案例
心肌梗死靶向治疗:利用心肌梗死患者体内高表达的某些受体或抗原,如整合素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如替罗非班和贝伐珠单抗,有效改 善心肌缺血症状。
靶向制剂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系统靶向制剂
04
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 析
靶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靶向制剂
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或抗原,将药物定向传递至肿瘤组织,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案例
肺癌靶向治疗:针对肺癌细胞中的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和ALK,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克唑 替尼,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靶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抗体偶联药物(ADC)制备技术
将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形成ADC,利用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将药物定向传 递至靶细胞或组织。
基因治疗载体构建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治疗基因转入靶细胞或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常见的基因治疗载 体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制备技术
将药物与放射性核素结合,形成放射性标记药物,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能量和辐射作用,对 靶细胞或组织进行显像和治疗。

靶向制剂按原动力分类的具体内容

靶向制剂按原动力分类的具体内容

靶向制剂按原动力分类的具体内容
靶向制剂按原动力分类包括以下几种:
1. 主动靶向制剂:该类制剂通过修饰药物载体或前体药物,使其具有靶向作用,主要通过体内生物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实现靶向定位。

例如,修饰的脂质体、微乳、微球和纳米球等。

2. 被动靶向制剂:该类制剂通过体内分子扩散或细胞吞噬作用实现靶向定位,一般不需要修饰药物载体或前体药物。

例如,纳米颗粒、微球和微管等。

3. 电化学靶向制剂:该类制剂利用电化学原理,通过电场作用促进药物靶向定位。

例如,电泳制剂和电化学治疗器等。

4. 磁靶向制剂:该类制剂利用磁场作用,通过磁场引导药物到达病变部位。

例如,磁共振成像引导的制剂和磁共振治疗器等。

5. 热靶向制剂:该类制剂利用热力学原理,通过热能引导药物到达病变部位。

例如,热疗器、热敷袋和热帖等。

靶向制剂按原动力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研发和临床应用,满足不同疾病治疗的需求。

靶向制剂的名词解释

靶向制剂的名词解释

靶向制剂的名词解释靶向药物(也称为靶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策略,它通过特异性地针对癌细胞上的特定分子或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与传统的化疗相比,靶向制剂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1. 靶向制剂的基本原理与作用机制靶向制剂主要通过与肿瘤细胞上高度表达的分子发生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阻断血液供应或诱导细胞凋亡。

这些分子可以是细胞表面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分子、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

与传统化疗不同,靶向治疗更加精确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带来更少的副作用。

2. 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的关联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常伴随着关键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可以导致异常的细胞增殖、生存和侵袭能力。

通过分析肿瘤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发现特定基因的突变,并针对这些突变开发相应的靶向制剂。

例如,EGFR突变在某些癌症中较为常见,而通过靶向EGFR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

3. 靶向制剂在不同癌种中的应用靶向制剂在不同类型的癌症治疗中均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BCR-ABL融合蛋白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中常见的突变,而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可以抑制其活性,从而控制疾病进展。

对于乳腺癌,HER2突变在部分患者中较为常见,而靶向HER2的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4. 靶向治疗的局限性与挑战尽管靶向治疗在一些癌症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其应用仍受到一些限制。

一方面,一些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得肿瘤细胞逐渐对药物失去敏感。

另一方面,由于细胞的异质性和多样性,靶向治疗可能无法完全抑制全部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靶向制剂的高价格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需要在成本效益方面做出权衡。

5.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为了克服靶向制剂的局限性,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新型的治疗策略。

例如,免疫治疗的发展为靶向制剂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

靶向制剂论文总结范文

靶向制剂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靶向制剂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对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引言靶向制剂是指通过特定的载体将药物靶向递送到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靶向制剂具有以下优势: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靶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1. 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药物载体将药物递送到靶组织,主要依靠载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靶向。

目前常用的被动靶向制剂有脂质体、微囊、纳米粒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微型囊泡,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近年来,脂质体在抗癌、抗病毒、抗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微囊:微囊是将药物包裹在微小囊泡中,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微囊在药物递送、缓释、靶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纳米粒:纳米粒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尺寸的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纳米粒在药物递送、靶向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2. 主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修饰药物的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目前常用的主动靶向制剂有抗体偶联药物、小分子药物、肽类药物等。

(1)抗体偶联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是将抗体与药物结合,通过抗体识别靶点,将药物递送到靶区。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在肿瘤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2)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具有靶向性、高效、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小分子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肽类药物: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生物活性、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肽类药物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

靶向制剂名词解释药剂学

靶向制剂名词解释药剂学

在药剂学领域,靶向制剂(Targeted Drug Delivery)是指通过特定的传递系统将药物定向释放到靶标组织或靶标细胞的药物制剂。

其目的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并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与靶向制剂相关的名词解释:
药物载体(Drug Carrier):药物载体是指用于携带和传递药物的载体系统,其可以保护药物并提供靶向传递的功能。

药物载体可以是纳米颗粒、脂质体、聚合物微球等。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载体与靶向分子或标记物结合,以实现针对特定靶标的药物释放。

这样可以提高药物在靶标组织或细胞中的富集度,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

靶向分子(Targeting Ligand):靶向分子是药物载体表面上的分子结构,可以与特定的受体、蛋白质或细胞表面分子相互作用。

通过与靶向分子的结合,药物载体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识别和靶向递送。

控释系统(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控释系统是指可以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和时间的技术或装置。

这样可以确保药物在目标组织或细胞中持续或缓慢释放,以延长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药物频繁给药的需要。

靶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是药剂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为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靶向制剂的设计和制备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特性、药物载体的选择和功能化,以及适当的控释策略,以实现药物在靶标组织中的精确递送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载体 乳剂 脂质体 微球和纳米粒
纳米囊 纳米球
二、被动靶向制剂
载体 乳剂 脂质体
主动TDS
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导弹”,将 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 效,如连接特定的配体、单克隆抗 体或前体药物。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脂质体 修饰纳米球 修饰微乳 修饰微球
物理化学TDS 靶向制剂应用某些物理化学
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 发挥药效。
磁导向制剂(磁性微球、磁性纳米囊 热敏感制剂(热敏脂质体、热敏免疫脂质体) pH敏感制剂(pH敏感脂质体、pH敏感的口服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栓塞靶向制剂等
微球和纳米粒 纳米囊 纳米球
5
6
(一)脂质体 1、定义及其结构原理 Liposomes, 类脂小球,液晶微囊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 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
靶向制剂 一、概述 二、被动靶向制剂 三、主动靶向制剂 四、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要求 1、掌握靶向制剂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脂质体的定义 3、了解靶向乳剂和纳米粒 4、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5、了解前体靶向药物
1
2
一、概述
靶向制剂概念是Ehrlich P在1906年提出。
1、定义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
是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 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使药物浓 集定位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 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为第四代药物剂型,且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3
2、理想的TDS
定位浓集 控制释药 无毒可生物降解
4
1
3、分类 靶向部位
靶器官、靶组织 靶细胞 细胞内结构
被动TDS
自然靶向制剂 药物载体被单核- 巨噬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 运送至肝脾等器官,到达其它靶部 位较困难
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物理化学 靶向制剂
磁性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 热敏靶向制剂 pH敏感靶向制剂
38
一、磁性靶向制剂 将药物与铁磁性物质共同包裹于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 用于体内后,利用体外磁场的效应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 移动和定位集中 主要用作抗癌药物载体
39
研究背景知识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磁场具有确切的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可使患者肿瘤缩小, 自觉症状改善等。
36
9
三、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指药物与聚合物、抗体、配体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复合物 主要用于研究肿瘤靶向的研究
EPR效应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肿瘤血管对大分子物质的渗透性增加,以致大分子物质滞
留并蓄积于肿瘤组织的量增加
37
四、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1971年英国莱门(Rymen)等开始将脂质体用药物载体 市售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紫杉醇脂质体、
7
脂质体 以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为膜材 具有类细胞膜结构 能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作为药物的载体 增加药物对淋巴组织的指向性 增加靶组织的滞留性
8
2
2、脂质体的类型:根据结构
Unilamellar Multilamellar liposomes liposomes
0.13±0.06μm
9
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脂质体的膜材 磷脂 胆固醇
卵磷脂 脑磷脂 大豆磷脂 合成磷脂
DSPC DPPC DMPC DOTAP
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而且本身 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由它们所形成 的“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
10
(四)脂质体结构原理 与由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胶团不同
小单室脂质体 0.02~0.08μm
大单室脂质体 0.1~1μm
SUV: 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s LUV: 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s
多室脂质体
1~5μm 15-30nm in diameter 100-200nm or larger
大多孔脂质体
三、主动靶向制剂
(一)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脂质体 修饰纳米球 修饰微乳 修饰微球
修饰的药物载体 前体药物 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长循环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糖基修饰脂质体
29
30
1 修饰的脂质体 长循环脂质体
long-circulating liposomes
脂质体表面经适当修饰后,可以避免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吞噬,延长在体内循环系统的时间 如PEG修饰的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糖基修饰脂质体
在脂质体表面接上某种抗体,使其具有对靶 细胞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能力,提高脂质体的 专一靶向性。
不同的糖基结合在脂质体表面,到体内可产生 不同的分布 如带有半乳糖残基时,可被肝实质细胞所摄取 带有半甘糖残基时,可被K细胞所摄取 带有氨基甘露糖衍生物时,能集中分布在肺内
31
2 修饰的纳米乳 布洛芬锌微乳 以磷脂和poloxamer 388分别作乳化剂,豆油为油相, 二者粒径无差,静注相同剂量时,前者在循环系统中很快 消失,并主要分布在肝、脾、肺。 后者由于poloxamer 388的亲水性使微乳表面性质改 变,在循环系统中维持时间长,药物在炎症部位的浓度较 前者高7倍。
脂质体:由双分子层组成 胶团:由单分子层组成 o 胶团溶液用肉眼观察,呈透明状 o 脂质体是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构成双分子为 膜材包合而成。
11
12
3
13
14
AmBisome(Fujisawa) amphotericin B liposome for injection
15
16
4
(五)脂质体的制法 1、薄膜分散法
如将白蛋白、放线菌素D和5-氟脲嘧啶包封于经超 声波处理的大脂质体中,注射于小白鼠睾丸中能延 缓释药。
6、控制药物在组织内分布与在血液内的清除率 小分子药物如氟脲嘧啶等可以从载休扩散到血液 中大分子药物如酶类不易扩散,主要转运到肝和 脾, 放线菌素D、秋水仙碱则留在载体内并到达 靶区
27
28
7
7、对瘤细胞的亲合性 国内文献报导利用显微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H-油酸在艾 氏腹水癌细胞的代谢定位
这种磁性载体由磁性材料和具有一定通透性但又不溶于水的骨架材料所组成,用体外磁 场将其固定于肿瘤部位,释放药物,杀伤肿瘤细胞。这样既可避免伤害正常细胞, 又可减少用药剂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加速和提高治疗效果,显示特有的优越 性。
此制剂还可运载放射性物质进行局部照射,进行局部定位造影,还可以用它阻塞肿瘤血 管,使其坏死。
增强脂溶性。
4、脑靶向药质体
血脑屏障(BBB)的存在,使很多药物不能进入脑 部,限制了脑部疾病的药物治疗。
5、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一 种 具 有 BBB 透 过 性 特 殊 功 能 的 药 质 体 (pharmacosomes,PS)作为脑靶向给药系统的 设想。
6、结肠靶向生物黏附给药系统 Colon site specific bioadhe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CSBDDS
栓塞微球
如动脉栓塞托米蒽醌乙基纤维素微 球、顺铂壳聚糖栓塞微球等
如阿霉素白蛋白微球碘油复乳 栓塞复乳
(AD-S/O/W)
42
三、热敏靶向制剂
热敏脂质体
利用相变温度不同制成的热敏脂质体。
热敏免疫脂质体
在热敏脂质体膜上将抗体交联,可得热敏免 疫脂质体,在交联的抗体的同时,可完成对 水溶性药物的包封。
43
32
8
3 修饰的微球 免疫微球系用聚合物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交连形成的微球
33
4 修饰的纳米球
PEG修饰的纳米球
用双嵌断PLA/PGA共聚物与PEG(分子 量 350~20000)以 液中 干燥法制 备的纳米球。
免疫纳米球
单抗与药物纳米球结合通过静脉注 射,可实现主动靶向
34
(二)前体药物 Prodrug 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
3、超声波分散法 1)将水溶性药物溶于PBS 2)加入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的溶液 3)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残液以超声波处理 4)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脂质体
的混悬型注射剂。 大多为单室脂质体
4、冷冻干燥法 对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尤为适宜 1)先按上述方法制成脂质体悬液 2)分装于小瓶中 3)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燥制剂 全部操作应在无条件菌条件下进行
40
10
常用的铁磁性物质 (具较高的磁导率)
磁铁矿羰基铁 正铁酸盐 铁镍合金 铁铝合金 r-三氧化二铁 氧化钻 三氧化二锰 BaFe12O19 RCOMnP
41
二、栓塞靶向制剂
栓塞的目的
阻断对靶区的血供应和营养 使靶区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
含有抗肿瘤药物 具有栓塞和靶向性化疗的双重作用
的栓塞制剂
栓塞 靶向制剂
用脂质体为载体的 抗癌药物新剂型
能使药物的疗效提高 减少剂量 降低毒性 减轻变态和免疫反应
23
2、脂质体中药物释放过程
内吞作用
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
融合作用 脂质体的膜材与细胞膜构成物相似而融全进入细胞内
24
6
3、使抗癌药物在靶区具有滞留性
肿瘤细胞中含有比正常细胞较高浓度的磷酸酶及酰酶、 因此将抗癌药物包制成脂质体,不仅由于酶使药物 容易释出,且可促使药物中肿瘤细胞部位特异地蓄 积。
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 用
35
1 、抗癌药前体药物
制成磷酸酯或酰胺类前体药物。
2、肝癌靶向基因治疗
体内基因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靶向问题。
肝癌基因治疗中常使用某些“自杀基因”,这些基 因的表达产物可将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 药物,产生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