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核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学案(鲁科版选修3-5)

4.4《核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学案(鲁科版选修3-5)
4.4《核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学案(鲁科版选修3-5)

4. 4《核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核反应堆和核电站的基本原理

2、了解核能利用的优势、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学习重点】

反应堆和核电站的基本原理

【知识要点】

一、核电站

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心脏.它是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装置,可以使核能较平缓的释放出来.

核电站的工作模式:是以核反应堆为能源,产生高压蒸汽,取代发电厂的锅炉,其余部分与火力发电厂基本相同.如课本图所示,它主要由裂变反应堆、第一回路系统、第二回路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

二、核武器

原子弹:

是一种没有减速剂、不加控制的爆炸性链式反应装置。

氢弹:

是一种靠惯性约束、不需要人工控制而实现聚变的反应装置,它利用2

1

H

和3

1

H迅速地聚变成4H,产生比原子弹更为强烈的爆炸。

三、核能的优势与危害

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有很优势:核能发电比燃煤发电的成本低;核电站对

环境污染比燃煤发电小得多。

核能的利用也存在一些危害:核燃料使用后会存留一定量具有高放射性的核

废料;核武器的威力巨大,不仅能摧毁地球上的生命,还能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

破坏。

【典型例题】

例题1:秦山核电站第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30万kW,如果1g铀235完全裂变时产生的能量为8.2?1010 J,并且假定产生的能量都变成了电能,那么,每年要消耗多少铀235?(一年按365天计算)

学生回答:

解:核电站每天的发电量为W=Pt=3×108×24×3600 J=2.592×1013 J,每年的发

电量W

=365W=9.46×1015 J而1 g铀完全裂变时产生的能量为:8.2×1010 J 所

以,每年消耗的铀的量为:

15

2

10

9.4610

1.1510

8.210

m kg kg

?

==?

?

例题2:水(包括海水)是未来的“煤炭”,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这是指(填“氢能”、“核能”、“氢能和核能”)和利用。请说明理由。

解析:①核能: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核聚变的材料氘,通过核聚变能够释放大

量的核能。 ②核能和氢能: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核聚变的材料氘,通过核聚变能够释放大量的核能。氢能有便于储存与运输的优点,也可以为解决能源问题做出贡献。【达标训练】

1、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235的铀核在中子的轰击下,能分裂成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92的氪核和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142的钡核,这种现象叫做裂变

2、核电站反应堆里的核反应和原子弹里进行的核反应的区别是( C )

A 参加反应的核多少

B 参加反应的原子核的种类

C 链式反应有无控制

D 链式反应的产物

3.在核电站中,所发生的核反应( B )。

A 、是聚变反应

B 、是裂变反应

C 、有的是聚变反应 ,有的是聚变反应

D 、既不是聚变反应 ,又不是聚变反应

4.核聚变能是一种具有经济性能优越、安全可靠、无环境污染等优势的新能源.近年来,受控核聚变的科学可行性已得到验证,目前正在突破关键技术,最终将建成商用核聚变电站.一种常见的核聚变反应是由氢的同位素氘(又叫重氢)和氚(又叫超重氢)聚合成氦,并释放一个中子若已知氘原子的质量为2014.u ,氚原子的质量为30160.u ,氦原子的质量为 4.0026u ,中子的质量为 1.0087u ,11661027u kg =?-..

(1)写出氘和氚聚合的反应方程.

(2)试计算这个核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

(3)若建一座功率为30105.?kW 的核聚变电站,

假设聚变所产生的能量有一半变成了电能,每年要消耗多少氘的质量?

(一年按32107.?s 计算,光速c m s =?300108./,结果取二位有效数字) 解:已v e 和v H 表示碰撞前电子的速率和氢原子的速率,根据题意有

0=-H H e e v m v m ①

碰撞前,氢原子与电子的总动能为 222121e e H H k v m v m E += ② 解①②两式并代入数据得 90.12897.12≈=k E eV ③ 氢原子从基态激发到n =4的能级所需能量由能级图得

74.12)59.13(85.0=---=?E eV ④

碰撞后电子和受激氢原子的总动能16.074.1290.12=-=?-='E E E k k

eV

2020初中化学《离子键》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2020初中化学《离子键》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离子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油脂-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学案

第一节 油脂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根据油脂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理解油脂的氢化反应和水解反应,会辨识酯的水解与油脂水解的差异。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了解油脂在保温、供能、促进营养成分的吸收方面的作用,也要知道过量摄入油脂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科学合理地搭配饮食。 一、油脂的结构和分类 1.概念 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属于酯类化合物。 2.结构 (1)结构简式: (2)官能团:酯基,有的在其烃基中可能含有碳碳不饱和键。 3.分类 油脂??? 按状态分? ?? ?? 油:常温下呈液态(植物油)脂肪:常温下呈固态(动物油)按高级脂肪酸的种类分? ??? ? 简单甘油酯:R 、R ′、R ″相同混合甘油酯:R 、R ′、R ″不同 4.常见高级脂肪酸

酯和油脂的区别 (1)酯是由酸(有机羧酸或无机含氧酸)与醇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形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而油脂仅指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因而它是酯中特殊的一类物质。 (2)天然油脂大多数是混合甘油酯,都是混合物,无固定的熔点、沸点,而一般酯类是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等。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花生油是纯净物,油脂是油和脂肪的总称 B.不含杂质的油脂是纯净物 C.动物脂肪和矿物油都属于油脂 D.同种简单甘油酯可组成纯净物,同种混合甘油酯也可组成纯净物 答案 D 【考点】油脂的结构和分类 【题点】油脂的相关概念辨析 例2下列“油”中属于酯类的是() ①豆油②汽油③牛油④甘油⑤重油 A.①③B.②④⑤C.①③④D.③⑤ 答案 A 解析豆油、牛油是油脂,属于酯类;甘油属于醇;汽油、重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 【考点】油脂的结构和分类 【题点】油脂与酯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链接 全面认识油脂的含义 (1)从日常生活中认识油脂 我们日常食用的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脂肪,还有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植物油,都是油酯。油酯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脂肪和某些植物的种子、果实中。 (2)从物质的状态上认识油脂 常温下,植物油脂通常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称为脂肪,脂肪和油统称为油脂。 (3)从物质类型上认识油脂 从化学成分上讲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所以油脂属于酯类化合物。 (4)从相对分子质量认识油脂 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比较大,有几百甚至上千,但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人教版化学选修4全套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一、焓变反应热: 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 焓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 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这需要__________能量;当____________________,即新化学键___________时,又要___________能量。ΔH=反应物分子的______-生成物分子的____________。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当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当ΔH为“____”或ΔH_____0时,为放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 (2)当ΔH为“___”或ΔH_________0时,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_____。 4.反应热思维模型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_________ ___________

(2)反应热的本质 (以H2(g)+Cl2(g)===2HCl(g)ΔH=-186 kJ·mol-1为例) E1:_________________E2:_________________ΔH=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二 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D.焓变的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1,反应热的单位是kJ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 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3.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现给出化学键的键能(见下表): 请计算H2(g)+Cl2 A.+862 kJ·mol-1B.+679 kJ·mol-1C.-183 kJ·mol-1D.+183 kJ·mol-1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2.3.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学案

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1)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 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此时,c(N2)增大,v正增大,c(NH3)不变,v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c(N2)减小,v正减小,c(NH3)增大,v逆增大,最终v正=v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1)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2)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 探究点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2. - - 3. 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各图中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①反应物A或B浓度增大;②生成物C浓度减小;③生成物C浓度增大;④反应物A或B浓度减小。 (2)上述各图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如何? 答案①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③④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1)c(反应物)增大或c(生成物)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c(反应物)减小或c(生成物)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离子键说课稿

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大家好下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思想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因此,教学中,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倡导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善于形象思维,由此,在讲课过程中,我会尽力用Flash形象表示抽象的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课前学案导学】 ■精准定位——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理解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3.了解焓变与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关系。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 ■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导航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通常用________表示。反应吸热时,表示为________;反应放热时,则表示为_______。 2.反应热通常用_____来测量,其计算公式Q= –C(T 1 – T 2)中,C 表示_____,T 1.T 2分别表示反应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中和热。 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 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和 OH — 化合生成 H 2O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2.中和热的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取1.0 mol ·L -1的盐酸100mL,并分别加入100mL1.0mol ·L -1的NaOH 溶液、KOH 溶液,测得的反应热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让酸或碱略过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4.2《化学电源》学案(1)

第二节化学电源 [目标要求] 1.了解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2.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3.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一、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常用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Zn 正极:MnO2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 负极:Zn 正极:Ag2O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电 极 反 应 正极 2MnO2+2e-+ 2H2O===2MnOOH+2OH- Ag2O+2e-+H2O===2Ag+ 2OH- 负极Zn-2e-+2OH-===Zn(OH)2Zn+2OH--2e-===Zn(OH)2总反应式 Zn+2MnO2+ 2H2O===2MnOOH+ Zn(OH)2 Zn+Ag2O+ H2O===Zn(OH)2+2Ag 2.二次电池 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Pb 正极:PbO2 电解质溶液:H2SO4溶液 负极:H2 正极:O2 电解质:酸性电解质 电 极 反 应 正极 PbO2(s)+SO2-4(aq)+4H+ (aq)+2e-===PbSO4(s)+ 2H2O(l) O2+4H++4e-===2H2O 负极 Pb(s)+SO2-4(aq)-2e- ===PbSO4(s) 2H2-4e-===4H+总反应式 Pb(s)+PbO2(s)+ 2H2SO4(aq)===2PbSO4(s)+ 2H2O(l) 2H2+O2===2H2O 知识点一化学电池 1.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碱性 锌锰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MnO2+ H2O===ZnO+Mn(OH)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高中化学说课稿《化学键》

高中化学说课稿《化学键》 高中化学说课稿《化学键》 化学键的说课教案辽宁省本溪市桓仁一中王海霞一、说教材: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二、说教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四、说教学设计: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化学键的教案课题离子键和电子式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授课时间2004/2/25 授课班级一年五班和一年六班教学目标知识掌握离子键和电子式能力达到抽象思维的思考方式德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人文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重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电子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离子键和电子式教学关键离子键和电子式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考、练习、讨论、提出问题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意一、复习提问金属钠和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和方程式是什么?思考作答温故知新二、引入新课馀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钠这种离子化合物,这是从表面看到化学所应有新物质生成,我们学过了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等粒子,现在我们就来到微观世界,看一下氯化钠在微观世界的形成过程现在我们来看大屏幕听看大屏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形象地去理解化学知识三、讲授新课我们看到了钠和氯气的反应是氯分子先变成两个氯原子,钠原子也从它的固体中解脱出来,这样氯原子和钠原子相互接近,钠失去了一个电子给氯原子,两原子都形成了稳定结构,从而得到了氯化钠这种新的物质。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从而达到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参加教师的一系列的讲课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于,使学生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四、课堂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所以课堂上采取分层教学,即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难度的习题分层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五、课堂总结学生自己总结学生看书总结,能把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提高

高中化学选修5导学案-酚的性质

第一节醇酚 第二课时酚 【明确学习目标】 1.区分醇和酚,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体会不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2.知道酚类物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新课预习】阅读教材P52---55,思考下列问题 1.醇和酚结构相似点和区别? 2.醇、酚、羧酸和水中羟基活泼性比较。 3.苯酚的氧化反应和与溴水的取代反应? 【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1】酚的结构、概念、物理性质和用途 1.酚的概念:______和______直接相连而形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 ⑴纯净的苯酚是___色、有___气味的晶体(空气中长期放置被氧化为)。 ⑵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______,高于65℃,能与水______,易溶于______等有机溶剂;苯酚遇水时熔点大大降低,从水溶液中析出的苯酚呈液态,与水分层(苯酚在下层)。 ⑶苯酚____毒,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洗涤,不能用或碱洗。 3.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可用作消毒剂(药皂中添加);含苯酚的废水在排放前必须经过处理。 二、【合作探究2】苯酚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⑴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⑵苯酚的弱酸性: ①苯酚具有弱酸性的原因是:,能发生电离,显酸性。 ②苯酚的酸性极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③苯酚可以和活泼金属、强碱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等弱碱不反应。 ④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但比HCO- 易电离,即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H+的能 3 力:>>。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①+H2O+CO2―→+NaHCO3 ②+H2O+CO2―→+Na2CO3 ③+NaHCO3―→+H2CO3 ④+Na2CO3―→+NaHCO3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例2.盛有苯酚的试管清洗的方法可以用。 2.苯酚的取代反应 ⑴与溴水:向盛有稀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的饱和溴水,现象为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总结】①操作及药品的量: ②反应灵敏无副反应,常用作酚羟基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③反应说明,酚羟基的存在,使苯环上的H变得活泼。 ⑵与浓硝酸的取代反应(酚羟基的存在,使其邻位、对位的H活化程度增大)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加成反应(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氧化反应:①苯酚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呈_________色。 溶液_________。 ②苯酚可以被酸性KMnO 4 ③苯酚可以燃烧。 5.显色反应: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氯化铁溶液,溶液呈色;常用于酚羟基的检测。 三、【合作探究3】酚羟基的保护 由于酚羟基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分离提纯含有酚羟基的物质,或工业流程中涉及到有酚羟基的物质时,常常要先把酚羟基保护起来,再最后再还原。 例3.①如何回收有机溶剂中的苯酚(如苯和苯酚的混合物),用流程图表示: ②回收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苯酚,用流程图表示: ③回收含乙醇中混有的苯酚,用流程图表示: 例4.工业上用甲苯生产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下列反应①—⑥是其合成过程,其中某些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未注明)。 回答下列问题: ⑴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试剂x是___________,反应⑥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反应。 ⑷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合成路线中设计③、⑤两步反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上述流程合理吗,若有不合理的,指出正确流程:。

化学选修4电化学基础导学案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原理; 2、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理解铜锌原电池的原理与结构,初步学会制作水果电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设计 基础知识预备: 1、原电池是将转化为的装置。其本质是原理的应用。 2、判断下列装置为原电池的是: 镁铜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NaOH溶液 E F G 小结:构成原电池的4个条件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上图中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找规律,小结:①负极产生阳离子或消耗阴离子, 正极〈〉产生阴离子或消耗阳离子 ②注意溶液的酸碱性,适当在电极反应式两边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以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 [自主学习]:一、盐桥在原电池工作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4.2化学电源 学案

放电 充电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班级: 姓名: 组别: 【 学习目标】 1、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2、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3、学习化学电池的构成,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重点】 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知识梳理】 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 料电池等几大类。 1、 一次电池(又称干电池) 如:普通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1)碱性锌锰电池,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反应: 负极(Zn ): 正极(MnO 2): 总反应: (2)锌银电池的负极是Zn ,正极是Ag 2O ,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总反应如下: Zn + Ag 2O = ZnO + 2Ag 则:负极( ): 正极( ): 2、 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Pb (s)+ PbO 2(s) +2H 2SO 4(aq) 2PbSO 4(s) +2H 2O(l) ①其放电电极反应: 负极( ): 正极( ): ②其充电反应是上述反应的逆过程,则电极反应: (电化学上规定: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阴极: 阳极: 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持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 的化学电源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 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括活性物质,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 如:氢氧燃料电池。 ①酸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②碱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除H 2外,烃、肼、甲醇、氨、煤气等液体或气体,均可作燃料电池的燃料;除纯氧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四章导学案资料有答案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目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概念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常见强、弱电解质(填物质种类)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状态的建立 2.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电解质越弱,其电离程度越小。 (2)外因:①温度:升温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②浓度:降低浓度(加水),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③加入含有弱电解质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离子结合成分子方向移动。

四、电离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系数幂次积的乘积与反应物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2.表达式 对于HA ++A -,K =c (H +)·c (A -) c (HA )。 3.注意问题 (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值变大。 (2)在相同条件下,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3)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常数的大小关系是一级电离?二级电离,所以其酸性决定于一级电离。 知识点一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1.某固体化合物A 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是非电解质 B .A 是强电解质 C .A 是共价化合物 D .A 是弱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 在熔化状态下能够电离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所以为强电解质,故应选B 。 2.现有如下各化合物:①酒精,②氯化铵,③氢氧化钡,④氨水,⑤蔗糖,⑥高氯酸,⑦氢硫酸,⑧硫酸氢钾,⑨磷酸,⑩硫酸。 请用以上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强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弱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⑥⑦⑧⑨⑩ (2)②③⑥⑧⑩ (3)⑦⑨ 知识点二 弱电解质的电离 3.在100 mL 0.1 mol·L -1的醋酸溶液中,欲使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H + 浓度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热 B .加入100 mL 0.1 mol·L - 1的醋酸溶液 C .加入少量的0.5 mol·L - 1的硫酸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学案设计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认识官能团的结构,微观分析有机物的类别,体会与宏观分类的差异,多角度认识有机物。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能根据碳原子的骨架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相关概念辨析 (1)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都是脂环化合物。 (2)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都是芳香化合物。 (3)环状化合物还包括杂环化合物,即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有其他原子,如氧原子(如

呋喃)、氮原子、硫原子等。 (4)链状烃通常又称脂肪烃。

例 1有下列7种有机物,请根据元素组成和碳的骨架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⑥ (1)属于链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环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 (3)属于脂环化合物的是________。 (4)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 答案(1)④⑤(2)①②③⑥⑦(3)①③⑥(4)②⑦ 【考点】按碳的骨架分类 【题点】环状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1.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1)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看,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化合物。 (2)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1)烃类物质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4烷烃 CH2===CH2碳碳双键烯烃 CH≡CH—C≡C—碳碳三键炔烃 芳香烃 (2)烃的衍生物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3CH2Br —Br 溴原子卤代烃 CH3CH2OH —OH 羟基醇 —OH 羟基酚 CH3—O—CH3醚键醚CH3CHO —CHO 醛基醛 羰基酮 CH3COOH —COOH 羧基羧酸 酯基酯 —NH2氨基 氨基酸 —COOH 羧基 酰胺基酰胺 例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综合检测(二)

综合检测(二) 第 2 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 含有羟基的有机物称为醇 B. 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都是醛 C?苯酚俗称石炭酸,酸性比碳酸强 D.含高级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甘油酯一般呈固态 【解析】A选项中要注意醇与酚的区别,醇是羟基与链烃基相连的化合物,而酚是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B选项中应是只要有醛基的物质都能发生银镜反应;C选项中应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 【答案】D 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 B.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区分己烷和3-己烯 C. 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 D. 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可区分葡萄糖溶液和乙醛 【解析】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气体,与乙醚不反应,A正确;3-己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己烷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B正确;苯和溴苯在水中分层,苯在水的上层,溴苯在水的下层,C正确;葡萄糖和乙醛中都有醛基,都能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故用新制的银氨溶液不能区分葡萄糖溶液和乙醛,D错误。 【答案】D 3. 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C3H8 + C12—>GHCI + HCl B. 2FeCl2+Cl2===2FeC3l 催化剂

C. -------------------------- CH===C出H2O > CHCHOH 浓H2SQ D. CHCHO -------- >CH===C凶 + H2O 170 C 【解析】由各有机反应类型的定义知:A为取代反应,D为消去反应,只有C 符合,而B为无机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4. 下列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水 A. CHCHCI + NaOH—>CHCHOH^ NaCI △ 浓硫酸 B. --------------------- 2CHCHO > CHCHOC2CH+ H2O 140 °C OH 1 / U(C G H?OQ—OH -3H HO—N02 - OH」, /ONO》「 (Cft H? Og). OXO^ ONO2_ 【解析】根据取代反应的定义判断,A B C三项中的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D项中的有机物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D 5. 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 制取乙酸乙酯时,先将1体积的酒精倒入3体积的浓硫酸中 B. 配置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至白色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C. 实验室做钠与乙醇的实验时,余下的钠屑投入到废液缸中 D. 制乙烯时,用量程为100 C的温度计代替量程为300 C的温度计,测反应液的温度 【解析】制取乙酸乙酯时,应将浓硫酸倒入酒精中,A选项错误;实验中 剩余的金属钠不能投入到废液缸中,因为金属钠能和水发生反应,C选项错误;

高中化学《离子键》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离子键》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科学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探究】 1、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尽管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但就这一百多种元素却可以形成五彩缤纷 的物质世界。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你知道吗? 2、两个氢原子能自动结合成氢分子,而两个氦原子却不能结合在一起,为什么?!为什么是两个氢原子,却不是三个、四个氢原子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学习<<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我们学习<<离子键〉〉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定向自学】 1、【阅读课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请同学们先看看课本P21[实验1-2] 2、【实验】让学生上黑板做实验。指导学生正确地完成实验,同时和学 生一起来复习回忆:钠的保存、取放、颜色及剩余的钠处理、闻氯气方法; 【展示交流】观察[实验1-2],让同学站起来叙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探究钠燃烧之前有黑烟冒出的原因。 【巩固训练】让学生到黑板写出反应式。并填表格1 表格1 【问题探究】钠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样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呢?请同学们写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同时在黑板副板写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钠和氯原子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们达到稳定结构了吗? 【副板书】不稳定。 【问题探究】它们怎样才能稳定呢?(同时板书稳定) 【展示交流】氯原子需要1个电子就可以达到稳定结构,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精讲归纳】自己的东西谁舍得呀,钠原子想,不如送个人情给氯原子,自己也可以达到稳定结构,于是钠原子把这个电子给了(重点语气强调)氯原子,(同时板书电子转移箭头),

高二化学选修4学案及例题

第二章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一)概念与计算 1. 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 公式:v =单位:或

3. 注意事项: ①可以通过直观现象(沉淀出现先后、气泡生成的剧烈程度等)来定性说明反应的快慢; 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的,不是瞬时速率; ③一定温度下,固体和纯液体物质,单位体积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物质的量浓度为常数,因此它们的化学反应速率也视为常数,此时可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得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由于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物质的浓度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时温度等也可能变化),因此在不同时间内的反应速率是不同的。一般不考虑温度对速率影响,速率的不断减小的; ⑤同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其数值不一定相同,但其意义相同。其数值之比等于。 对于反应:m A+n B p C+q D V A∶V B∶V C∶V D=m∶n∶p∶q [例1]某温度时,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 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反应开始至 2min ,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例2]在2A + B = 3C + 4D的反应中, 下列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A) = 0.5 mol/(L·s) B. V(B) = 0.3 mol/(L·s) C. V(C) = 0.8 mol/(L·s) D. V(D) = 1 mol/(L·s) 【总结】对于同一反应,比较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大小时,要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才能比较。 [练习1]反应:N2+3H22NH3在不同条件下,测得反应速率如下: ①V(NH3)== 0.6mol/(L·min) ②V(N2) == 0.4 mol/(L·min) ③V(H2)== 0.8 mol/(L·min) 这三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由快到满的顺序为。 [练习2]在温度不变时,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H>0,若反应浓度由0.1mol/L降到0.06mol/L 需要20s,那么由0.06mol/L降到0.036mol/L,所需时间为() A.10s B.12s C.大于12s D.小于12s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有效碰撞模型 (1)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碰撞叫做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