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8例诊治体会

合集下载

小儿川崎病的诊治体会

小儿川崎病的诊治体会

小儿川崎病的诊治体会作者:鲁彩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从2008年12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并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应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所有的30例患儿中,发病在10天内确诊的患儿有19例,其所占比例为63.33%,发病在10天之后确诊的患儿有11例,其所占的比例为36.67%,并发冠脉损害的患儿有15例,其中冠脉扩张的患儿有9例,冠脉瘤患儿有6例。

在患儿发病10天之内出现冠脉损伤的概率为26.32%,在患儿发病的10天后出现冠脉损伤的概率大约为90.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小儿川崎病;诊断;治疗效果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38-02川崎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这种疾病主要的病发原因为儿童全身血管病变。

此病属于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

小儿川崎病主要侵入患儿全身的大中动脉,主要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冠脉扩张、冠状动脉瘤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可能会出现心肌梗死而导致患儿出现猝死的症状。

近些年来,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国内外都对于此病的诊断和治疗加强了足够的重视[2-3]。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应的回顾性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从2008年12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患儿年龄在3个月-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8±1.3)岁。

患儿发病在10天内确诊的患者有19例,发病在10天之后确诊的患儿有11例。

并发冠脉损害的患儿有15例,其中冠脉扩张的患儿有9例,冠脉瘤患儿有6例。

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结合膜充血、口唇改变、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等等。

38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38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疗后 复发 1例 ,经过 IVIG治疗疗效不佳 者复发 2例 ,未出现死 [1】沈 晓 明 ,王 卫 平.儿科 学[M】.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版 社 ,2008:
数据资料 。
缓解 。全部病例均 aspfin口服至 ESR、血小板 、及 C一反应蛋 白及
1-3诊 断标准 所有 病例诊 断均符合 《儿科 学》中的诊 断标 CAD恢复正常 。6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 白 IG)疗效差者 :继续
准 【1】c
大剂量 IVIG2继续 大剂量 IVlG2g/kg,2次给药 。无死 亡病 例 ,对
成为患者以后冠状动脉相关疾病 的潜在 危险因素 ,尚需要进一
2.1本组 38例 中 ,男性 26例 ,女性 12例 ,男 :女 :2.1:1;年 步 的研究[21。
龄 0岁 一5岁 占 84.2%(32/38),>5岁 占 15.8%(6/38),平 均年
龄 (5.0±2.5)岁 ;随访 2年后 ,复发 3例 ,其 中经过 有 IVIG效治 参考文献
(10/38)的 患儿误诊 ,以上呼吸道 感染、皮 炎、淋 巴结炎等 ;④ 对 IVIG治疗敏 感 占 84.2%(32/38),IVIG疗效不佳者 占 15.8%(6/38),
IVIG不敏感者炎症指标升 高较明显 。结论 川崎病是一种婴 幼儿 多见 的疾病 ,发病无显著性别、地域 ,季节差异 ,病 因以及发病机制尚
血小板 、及 c一反应蛋 白及 CAD恢复正常 。6例静脉注射免疫球 2年均愈合 良好。临床研究证明 IVIG对于预防冠状动脉病 变有
蛋 白(WIG)疗效差者 :继续 大剂量 IVIG2g/kg,2次 给药 。
积极作用 lll,但 本组随访 时间较短 ,缺乏 长期跟踪 随访 ,KD是否

不完全川崎病38例临床分析

不完全川崎病38例临床分析

不完全川崎病3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不完全川崎病38例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 线胸片、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干裂,皮疹,眼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卡介苗接种处红斑。

此外有3例手足口病合并不完全川崎病。

结论对具有川崎病临床表现的患儿,在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后,应尽早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减少患儿冠状动脉的损害。

【关键词】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024-02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但迄今为止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易导致冠状动脉损害,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塞。

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并需排除其他疾病(主要是各种感染性及出疹性疾病)方能确诊。

近年来随着对川崎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也日益受到关注,现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不完全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38例,其中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1例,男:女=1.5:1;患儿年龄4个月-6岁,其中4个月-1岁13例,1岁-3岁16例,4岁-6岁9例,平均年龄1.64岁1.2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①发热5天或5天以上;②发病初期四肢末端改变,包括掌跖红斑,手足硬肿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脱皮;③双侧眼球结膜充血;④口腔及口唇改变,包括皲裂、口唇干红、口腔和咽部弥漫充血、杨梅舌等;⑤多形性皮疹,但无水疱和结痂,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部;⑥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1.5cm。

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

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

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发布时间:2021-11-25T06:38:37.15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月13期作者:王丽华[导读]王丽华(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四川巴中636064)前言:如果在发生不典型川崎病之后,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诊断以及治疗,那么这种情况下则会很大程度增强冠状动脉瘤的疾病发生,因此,一定要给予不典型川崎病的认知充分重视,这种情况下能够为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奠定良好基础,进而有效减少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基于此,本篇文章将针对于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阿司匹林以及丙种球蛋白这两个方面探索不典型川崎病的治疗方法,意在进一步提升对于不典型川崎病的认知。

一、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一,非常容易激怒,简单来说就是指非常不容易安抚的激怒情绪,儿童还会产生哭闹不安的现象,这种激怒的现象通常情况下相比较于其他疾病而言更为突出。

其二,可以针对于主要临床表现的以下特点针对于不典型川崎病进行诊断,其中包括:颈淋巴结肿大,而针对于颈淋巴结肿大的现象来说通常情况下存在胸锁乳突肌前言。

其次,球结膜充血,这种现象的产生通常情况下发生在虹膜周围环状无血管区。

最后,口腔粘膜,在发生不典型川崎病时,口腔粘膜会充血,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口腔溃疡的现象,但是并不多见。

其三,尿道口勃膜充血。

其四,出现其他部位中型动脉瘤,在此过程中并不包括非冠状动脉。

其五,会存在着轻度的葡萄膜炎,还会存在着轻度的虹膜睫状体。

其六,在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过程中,不能够运用其他疾病针对于心脏杂音进行解释。

其七,不典型川崎病在发病前期最为常见的表现在KD面容,所谓的KD面容就是指眼结膜充血,嘴唇红并且干裂,在当人们特别是幼儿出现这种现象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是否为不典型川崎病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其八,肛周围潮红脱皮也是早期针对于不典型川崎病进行诊断的一项重要因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线索,并且这个线索还具备一定的特殊性。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9例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7例冠状动脉扩张者经治疗1 个月后复查正常3例、2 个月正常2例、3 个月正常2例。

结论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部分病例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在临床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排除;考虑川崎病的可能应及时行心脏超声检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关键词】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 KD)[1,2]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急性发热出疹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以心脏及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

由于病因未明,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诊断主要依靠病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对早期症状不典型者,尤其是在出现指趾端脱皮等特征之前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现回顾分析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2004年2月至2009年5月收治AKD 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

起病后1~3 d入院13例,3~7 d入院35例,7~10 d入院10例;45例在急性期入院,13例在亚急性期入院;发病年龄5个月~12岁;其中<1岁8例,1~5岁30例,5~10岁20例。

四季均有发病,其中1~3月发病10例,4~6月发病15例,7~9月发病20例,10~12月发病13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58例均有发热表现,其中稽留热25例、弛张热18例、不规则热15例。

热程均>5 d,持续6~10 d;45例出现皮肤损害,与病程2~3 d出现,持续1~4 d,表现为斑丘疹24例、猩红热样皮疹12 例、荨麻疹9例;42例出现口腔黏膜改变,多于病程3 d~1周出现,持续6~14 d。

口腔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12例,口唇潮红干燥21例、皲裂6例、杨梅舌5例;球结膜充血38例,无脓性分泌物,与病程2~4 d出现;肛周脱皮25例,多与病程5~7 d出现持续5~12 d;手足皮肤硬性水肿14例,多与病程3~5 d出现,指(趾) 端脱皮34例,与病程8~11 d出现;颈淋巴结肿大35例, 病程3~4 d出现,持续3~7 d,单侧25例、双侧10例,无痛质硬;出现心脏损伤15例,心悸11例,胸闷2例、心律不齐3例,早搏1例,与病程5 d后出现。

小儿川崎病38例护理体会

小儿川崎病38例护理体会

小儿川崎病38例护理体会关键词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资料与方法2004~2007年收治川崎病(CAA)患儿38例,男23例,女15例,8个月~3岁30例(79%),3~5岁8例(21%),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①发热一般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1~2周,多为7~10天,最高温度39~39.9℃,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起病3~4天后球结膜持续充血,不伴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失。

③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草莓舌。

④急性期有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可出现脱甲。

⑤皮肤常在第1周出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样皮疹,肛周皮肤发红、蜕皮。

⑥颈淋巴结肿大,坚硬有压痛,但无化脓,且热退后消失。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白细胞增高,>20×109/L,轻度贫血;在患病的第2周或第3周血小板增多>500×109/L;血沉增快>60mm/小时,C反应蛋白阳性。

血清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E增高,补体轻度增高;血清转氨酶增高。

超声心动图可见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形成。

细菌、病毒培养和感染血清学检查无阳性发现。

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抗凝血、抗炎治疗,诊断明确后尽早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连续3天)、阿司匹林和潘生丁治疗,病情严重者考虑用糖皮质激素。

发热的观察与护理:患儿多以发热起病,体温39~40℃,可持续7~10天。

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每4小时测量1次并记录,体温>38.5℃进行物理降温,给予头部冷敷,温水擦浴。

口腔黏膜的观察与护理:观察口腔黏膜病损情况,每日口腔护理2~3次,口唇干裂者涂润唇油,禁食生、辛、硬的食物、每日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保持眼部清洁,预防感染。

药物治疗的护理: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一旦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皮肤、淋巴结的观察与护理:对半脱痂皮应用干净剪刀剪除,不能强行撕脱,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0例诊治体会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0例诊治体会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0例诊治体会目的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三组,每组10例,观察分析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并根据患儿临床特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观察分析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

结果经对30例患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所有患儿病情均获得不同程度好转,患儿出院3个月后,采取电话或上门方式进行随访,30例患儿中无1例患儿死亡或复发。

结论在不典型小儿川崎病治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及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儿复发率和死亡率。

标签:小儿川崎病;表现特征;诊治体会川崎病也常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2]。

属于急性发热性出诊疾病,好发于儿童群体,严重时会引起小儿心血管病变,因此,临床治疗应对川崎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旨在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特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三组,每组10例,第一组、男6例,女4例,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3±1.2)岁,第二组男5例,女5例,年龄3.5~4.5岁,平均年龄(4±1.6)岁,第三组男4例,女6例,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5±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不典型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发热患儿7例,淋巴结肿大患儿9例,结膜患儿4例,充血6例,皮疹患儿4例。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以下几项中4点或4点以下的临床特征,即可判定为不典型小儿川崎病:①体温异常,出现发热情况,且持续5d以上;②口腔黏膜出现皲裂、充血症状;③淋巴结出现肿大情况,且大于1.5cm以上;④双侧眼角膜出现充血情况;⑤出现皮疹症状;⑥手足出现急性发肿、发硬情况。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体会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体会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体会作者:商怀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34期【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

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有3例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复查均正常。

整个治疗期间,无出现任何的并发症。

结论对于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临床工作者需要特别重视,避免误诊,并且及时给予心脏超声检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关键词】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诊治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 也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出疹等全身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心脏及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最为严重,全身其他脏器均受累[1]。

目前,对于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不是很清楚,对其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但是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2]。

所以,对于早期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容易造成误诊。

本研究中,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个月~11.5岁。

1.2 临床表现 40例患者均出现发热表现,其中18例稽留热(45.0%)、l0例弛张热(25.0%)、12例不规则热(30.0%),热程均大于5 d;其中30例出现皮肤损害(75.0%),其中16例斑丘疹、8例猩红热样皮疹、6例荨麻疹,持续1~4 d;35例出现口腔黏膜改变(87.5%);32例出现球结膜充血(80.0%);20例出现肛周脱皮(50.0%);10例出现手足皮肤硬性水肿(25.0%),30例出现指(趾)端脱皮(75.0%);32例出现颈淋巴结肿大(8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8例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8-04-19T11:39:18.923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3期作者:姜维义罗翠琴
[导读]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宁夏人民医院儿科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

方法综合分析了38例2001年9月~2009年10月入住我院确诊为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和治疗效果。

结果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口唇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发生率较高,指(趾)端脱皮出现时间晚,无早期诊断价值。

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

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早期诊断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

该病病因尚不明确,诊断主要依靠一组临床表现。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尤其是一些不典型川畸病的早期诊断尤为困难。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文献报道不典型病例约占20%[2],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3]。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1年9月~2008年10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8例,以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所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6个月~2岁20例,2~5岁18例。

1.2 诊断标准[4]典型川崎病为符合以下第1项及第2~6项中4项以上者:(1)发热5天以上;(2)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3)口腔黏膜充血,皲裂,杨梅舌改变;(4)急性期手足硬肿,亚急性期甲周脱皮;(5)皮疹;(6)颈淋巴结肿大(>1.5cm)。

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发热超过5天以上,具备第2~6项中2~3项。

1.3 临床表现 38例均为2001年9月~2008年10月住我院儿科的患儿,均符合现行川崎病诊断标准3~5条。

所有病例由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扩张或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脱皮而确诊。

1.4 其他检查(1)心电图:异常15例,多为窦性心动过速、P-R延长及ST段改变。

(2)超声心动图:急性期冠状动脉一过性扩张11例,冠状动脉瘤3例。

(3)X线胸片:肺纹理增多9例。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给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3天,急性期应用阿司匹林50~70 mg/kg/d,至退热7天后减至5 mg/kg/d维持治疗。

住院(18±5)天,无一例死亡。

3例发生冠状动脉瘤,均为外院未能按川崎病治疗,来我院就诊时热程已超过14天。

随访2年发现2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病例仍有冠状动脉局限性扩张。

3 讨论
川崎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本病为易感患者感染病原后触发的免疫介导所致的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由于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所以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

目前国内沿用的诊断标准基本遵照1984年日本MSCL 研究会提出,后经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标准。

即6项主要表现中,至少满足5项或4项主要表现加冠状动脉改变即可确诊。

通过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KD,从而减轻冠状动脉损害已引起越来越多儿科医师的重视[6]。

本组病例大多数在发热4天内出现躯干部淡红色多形红斑样皮疹,一过性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而被误诊为败血症、伤寒、咽结合膜热、猩红热、药疹等。

KD发热早期出现的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有一定的特征性,称之为川崎病面容[5]。

因此,在发热性疾病患儿出现川崎病面容,一定要警惕KD可能,并要注意寻找KD的其他指征。

急性期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高达25%~30%,急性期之后动脉瘤的发生率仅为10%~20%[6]。

而急性期使用IV-IG能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7]。

本组病例在病程的10天内使用IV -IG治疗,在发病2周~1个月内行心脏彩超检查,均未发现冠状动脉改变,以后3个月、1年内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心脏及冠状动脉异常。

在发热性疾病患儿出现川崎病面容,要警惕不典型KD的可能,及早试用IV-IG+阿司匹林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梁翊常。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伤。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3):132-133。

2 王宏伟。

川崎病流行病学回顾。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334-335。

3 麦智广,梁少霞,古汉礼。

川崎病早期诊断探讨。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1):680-681。

4 胡亚美,江载芳。

实用儿科学,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2。

5 李万镇。

加强对川崎病诊治的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65-67。

6 刘亚黎。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337-338。

7 嵇岚,王荣发,刘敏桢。

静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临床儿科杂志,2001,19(2):104-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