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总复习.2 图形与几何 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总复习.2 图形与几何 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总复习.2 图形与几何 教案

图形与几何。(教材第93页和第96、97页的练习题)

1.对本册书中图形与几何方面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图形,你们还记得吗?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还学习了哪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

生:确定物体的位置。

师:对。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和确定位置,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整理。

【设计意图:由提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关于图形的内容,把学生带到“图形与几何”的课堂】

1.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顶点、面,谁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长方体中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相对的面完全相等;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完全相等。

师: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展开图中相邻的面一定不是折叠后立体图形中相对的面。

生2:折叠时,要先确定底面,再想象折叠过程。

师:好。请看下面的平面展开图,想一想,哪个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关于平面展开图的第2题)

同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对这块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请打开教材第96页第3题,把长方体、正方体和对应的展开图连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了解它们面和棱的特点,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2.整理体积单位。

师:我们学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你们还记得体积单位吗?

生:常用的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呢?

生: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师:计量液体的体积用什么作单位?

生: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师:你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大约有多少吗?

生:1毫升水大约是1滴水,1升水大约有2杯水。

师:你们还是很有生活经验的,下面我们来解决几个小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你知道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升=1000毫升。

师:好,运用它们的关系就可以进行单位换算。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常用的体积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体积呢?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们的表面积。

生2:长方体或正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它们的体积。

师: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或体积?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生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通用公式为“底面积×高”。

师:好。请同学们运用这些公式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表面积和体积问题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根据它们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6、97页的第6~9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关于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整理方向和位置。

师:我们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更准确?

生:用方向和角度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还要加上距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现在小猴子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你能帮它找回家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第4题)

学生读题,然后打开教材第93页第4题。连接小猴家和它现处的位置,量出角度,测量出图上距离再换算成实际距离,然后再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你们做得很好。下面请正确描述一些场所的位置。(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我们大家通过解决图形与几何问题,有什么感受?大家来总结一下吧。

生1: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就可以熟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2:只有掌握基本知识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

图形与几何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体积(容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方向与位置

A类

1.填空。

(1)正方体是由()个完全相同的()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条棱,它们的长度都(),正方体有()个顶点。

(2)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6cm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cm。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条棱,分别叫作长方体的()、()和()。

2.一个正方体木块,若把它切成3个完全相等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80cm2。这个正方体木块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考查知识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B类

3.红星村要修一条长1800m、宽12m的公路,要先铺10cm厚的三合土,再铺6cm厚的沙石。需要三合土、沙石各多少立方米?

(考查知识点: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1.(1)6面12相等8(2)相等特殊(3)12a72(4)三长宽高

2.(80÷4)×6=120(cm2)

B类:

3.10cm=0.1m6cm=0.06m1800×12×0.1=2160(m3)1800×12×0.06=1296(m3)

教材第96页练习

图形与几何

1.(1)升(2)立方厘米(3)毫升(4)升

2.30018600.360.8730.79350000

3.略

4. 6×2×3=36(cm3)

5.(10×6+6×5+10×5)×2=280(cm2)10×6×5=300(cm3)

(0.5×2.5+0.5×0.8+2.5×0.8)×2=7.3(cm2)0.5×2.5×0.8=1(cm3)

8×8×6=384(cm2)8×8×8=512(cm3)

6.6×6×6=216(dm3)216×2.7=583.2(kg)

7.0.84×0.75=0.63(m3)

8.48×0.5=24(cm3)

9.(1)18×20×30=10800(cm3)10800×1.5=16200(cm3) 16200cm3=0.0162m3

(2)0.0162×40=0.648(m3)0.0162×40×365=236.52(m3)

10.东南45°西南30°商店

七年级数学上册 4.4角的比较 精品导学案 北师大版

角的比较 学法指导 类比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一.预学质疑(设疑猜想.主动探究) 1.回顾线段大小的比较,, 怎样比较图中线段AB、BC、CA的长短? 那么怎样比较∠A、∠ B、∠ C的大小呢? 2.如图,∠AOD是角,∠AOC是角,∠AOE是角,∠COD是角, ∠EOB是角。(填“直”.“锐”.“钝”) 3.如图,比较大小:∠AOD∠AOC,∠DO C ∠DOB,∠COD∠COE。 4.如图,∠BOC=∠BOE+,∠BOA=∠BOC+,∠BOC=∠BOD-。 5.如图,OE是∠BOC的角平分线,则∠BOC=2;OD是∠AOC的角平分线,则∠AOC=2。 要做学疑之星,提价值性问题:阅读课文内容,你认为模糊或不懂的地 方记录下来: 二.研学析疑(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比较角的大小 (1)度量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2)叠合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1)∠AOB∠AOB′;(2)∠AOB∠AOB′;(3)∠AOB∠AOB′。2.认识角的和差 思考:如图,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2.3题图)(第4.5题图) A B C A O B B' A O B B' A O B(B') (1)(2)(3) B C

3.用三角板拼角 探究:借助三角尺画出15°,75°的角, 你还能画出哪些角?有什么规律吗? 4.角平分线 图形语言:如图(1), 文字语言:∵OB 是∠AOC 的平分线 符号语言: ∴∠AOC =2∠AOB=2∠BOC 或∠AOB=∠BOC=21 。 图形语言:如图(2), 文字语言:∵OB 、OC 是∠AOD 的三等分线 符号语言: ∴∠AOD = ∠AOB = ∠BOC = ∠DOC 或∠AOB =∠BOC =∠DOC = ∠AOD 。 5、【例题1】如图所示,∠AOB 是平角,OC 是射线,OD 、OE 分别是∠AOC 、∠BOC 的角平分线, 若∠AOD =65°,求∠DOE 和∠BOE 的度数. 【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已知点A 、O 、B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OC 、OE 分别是∠AO D 、∠BOD 的角平分线如图,射线OC 的顶点O 在直线AB 上,OD 是∠AOC 的角平分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 求∠DOE 的度数. A O B C D (2) A O B C (1)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册备课 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倍数与因数 1.目标预设: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揭示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 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2.认识倍数与因数 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5和4是乘数;20是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乘数×乘数=积 指出: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 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找倍数 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 3.判断。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全班交流。

找7的倍数。 二、看书质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巡视并答疑。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游戏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三、作业 课本第3页第3题。 四、板书 数的世界(倍数与因数) 分一分 像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5×4=20 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20是的倍数。 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4和5是20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与偶数的含义;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主要是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第三单元“分数”,主要学习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 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主要学习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以及相关的面积计算。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主要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主要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综合应用 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 (1)会进行数的分类,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理解掌握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知道什么是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高,理解掌握相关的面积计算;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及简单的不规则图形面积。 (3)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正确进行分数与有限小数的互化。 (5)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3、教学重点 (1)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参考教案

4.4角的比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既是对“角的测量”内容的拓展,也是今后几何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从活动中积累经验和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锐角、钝角、直角及大小的认识; 2.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3.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4.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2.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发展几何直觉。 3.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有哪几种方法? (测量法和叠合法---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类比联想,探索解决问题的 方法 (二)新课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的比较。刚才同学们已经探讨出一种方法:测量法(板书)现在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各指出每个三角板的一个锐角),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说明:由学生动手操作探讨出叠合法的比较过程,教师总结并板书出此方法

的名称 若两个角能完全重合,你们说说这两个角的大小有何关系?(相等) 2、利用三角板提问: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三个内角各属于什么角?(锐角、锐角、直角) 在小学里大家还学过哪些角?(钝角、平角、周角)谁能告诉我这5种角是怎样判别的吗? 说明:由学生根据小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3、重新展示公园示意图。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刚才图中得到的角,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角?你能比较出这些角的大小吗?[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4、例题讲解:P119/做一做, 根据图4-19 ,求解下列问题: (1) 比较∠AOB 、∠AOC 、∠AOD 、∠AOE 的大小,并指出其 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2) 试比较∠BOC 和∠DOE 的大小 (3) 写出∠AOB 、∠AOC 、∠BOC 、∠AOE 中某些角之间的两个 等量关系。 5、下面请大家各自在纸上任意画一个∠BOA ,再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你们发现了什么?(∠AOC=∠BOC ) 像刚才这条折痕,它是由角的顶点出发,把原来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那么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板书定义) 对这个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一条线段.它是由角的顶点出发的一条射线,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因为角的两边都是射线. (2).当一个角有角平分线时,可以产生几个数学表达式.可写成 因为 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 ?????????? =∠?=∠? <∠

北师大版七上 角的比较复习题3(含答案)-

4.4 角的比较 (C卷) (能力拔高训练题 40分 30分钟) 一、探究题:(10分) 1.已知∠AOB=90°,∠COD=90°,则∠AOD与∠BOC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开放题:(10分) 2.在0时与12时之间,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在什么时候成30°的角? 请写出两个答案. 三、竞赛题:(10分) 3.(1)如图,已知∠AOB=90°,∠BOC=30°,OM平分∠AOC,ON平分∠BOC, 求∠MON的度数. (2)如果(1)中的∠AOB=α,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3)如果(1)中的∠BOC=β (β为锐角),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4)从(1)、(2)、(3)的结果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O C M A B N 四、趣味题:(10分) 4.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组游击队员奉命把A村的一批文物送往一个安全地带, 在A村的南偏东50°距离3千米处有一B村,他们从A村出发,以北偏东80°方向行军, 不知道走了多远以后,他们发现B村出现了烟火,于是决定先把文物就地埋藏起来,然后调转方向走了7千米的路程,直接赶到B村消灭了敌人,结束战斗后, 这组游击队员应到哪里去取文物呢?假如你在场,凭以上信息,你能估计文物藏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 一、1.解:如答图(1), ∠AOD+∠COB=∠AOC+∠COB+∠BOD+∠COB=∠AOB+∠COD=180°. 如图(2),∠AOD+∠BOC=360°-∠AOB-∠COD=180°. 如图(3),∠AOD=∠BOC. 如图(4),∠AOD=∠BOC. (1) O C A D B (2) O C A D B (3) C A D B (4) O C A D B 二、2.1时和11时 三、3.(1)解:∵OM 平分∠AOC,DN 平分∠BOC,∠AOB=90°, ∴∠MOC= 12 ∠AOC, ∠NOC= 12 ∠BOC, ∴∠MON=∠MOC-∠NOC= 12∠AOC- 12∠BOC = 12 (∠AOC-∠BOC)=12 ∠AOB= 12 ×90°=45° (2)当∠AOC=α,其他条件不变时,∠MON= 12∠AOB=2 ; (3)当∠BOC=β,其他条件不变时,∠MON= 12 ∠AOB= 12 ×90°=45° (4)分析(1)、(2)、(3)的结果和(1)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出:∠MON 的大小总等于∠AOB 的一半,而与锐角∠BOC 的大小变化无关. 四、4.解:由题意作答图. 作法如下:(1)在平面上任找一点为A(村) (2)作出A 村的南偏东50°的方向线AM,在AM 上截取AB=3cm(以1cm 表示1千米) (3)作出A 村的北偏东80°的方向线AN (4)以B 点为圆心,以7cm 为半径作圆弧交AN 于C. (5)连结BC,量出C 点在B 点处的方向为北偏东62°,BC=7cm,则从B 处以北偏东62°的方向出发走7千米到达C 处,则C 处附近就为藏文物的地方.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精打细算》教案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

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典型例题(含答案)

《角的比较》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求解下列问题: (1)比较AOC ∠、 、 、的大小,并找出其中的锐角、直 ∠ AOE AOD AOB∠ ∠ 角、钝角、平角; (2)在图中的角中找出三个等量关系. 例2 如图,求解下列问题 (1)比较COD ∠的大小; ∠和COE (2)借助三角尺,比较EOD ∠和COD ∠的大小; (3)用量角器度量,比较BOC ∠的大小. ∠和COD 例3 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OC ∠是哪两个角的和? (2)AOB ∠是哪两个角的差? (3)如果COD ∠的大小关系如何? ∠与DOB AOB∠ = ∠,那么AOC

例4 李明这样给直角定义:“小于钝角而大于锐角的角”,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例5 下列三个说法是否正确? (l)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平角是一条直线; (3)周角是一条射线。

参考答案 例1 分析A O B ∠是直角,AOE ∠是锐角这就 ∠是钝角,AOD ∠是平角,AOC 找到了这几个角的大小关系;相等关系通过观察图也容易找到,如:∠ = ∠ + EOD DOC . COE∠ 解(1)由图可以看出,AOE ∠ > ∠; > > ∠ AOC AOD AOB∠ (2)等量关系有: ∠ ∠ ∠ = + = = 2 , 2 ∠ ∠, ∠ BOD AOD AOB ∠ AOE EOD DOC AOD = ∠ + EOD COE∠,…. 说明:(1)如果已知角是锐角、直角、周角、平角,我们就以直接由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出它们的大小;(2)如果两个直角有一条公共边,并且另一边都在公共边的同侧,根据图形也能观察出两个角的大小. 例 2 分析(1)是显然的;(2)通过度量也容易得出结论;(3)我们要选择三角尺的一个角来估算这两个角大的度数,就可以达到比较的目的.解(1)由图可以看出,COE ∠; < COD∠ (2)用三角尺中30°的角分别和这两个角比较, 可以发现? , EOD,所以COD ∠30 30COD < ? > ∠ ∠; BOD∠ < (3)通过度量可知:? , 46COD = ∠44 BOC,所以,COD ∠ ? = ∠. > BOC∠说明:当借助三角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我们选择的三角尺的角要适当;当两个角的大小非常接近时,我们可以借助量角器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例3 解:(1)AOC ∠的和. ∠与BOC ∠是AOB (2)AOB ∠与BOD ∠是AOD ∠的差. ∠的差,或AOB ∠是AOC ∠与BOC (3)因为COD ∠, AOB∠ = 所以BOC ∠,即DOB + AOC∠ ∠ ∠. = BOC = AOB∠ COD + ∠ 说明:等式的性质也适用于几何中的量,如长度、角度等等. 例4 解:不对!因为我们是按这样的顺序来定义角的概念的:由角→平角与周角→直角→锐角与钝角. 几何里我们是用前面已学的概念来说明后面未学的概念,一环扣一环,形成按角的大小分类的各个概念的结构. 锐角、钝角已经用直角的概念来说明它们的特征了,故再用锐角、钝角的概念来描述直角,就犯了循

2017年秋【新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014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将围绕小数除法来展开,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表内除法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三年级时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元角分与小数,四年级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基本掌握了整数除法的基本方法,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除法的初步经验。因此,本单元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研究小数除法运算。小数除法是在整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整数除法学习的发展,也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

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展示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首先在小数除以整数中,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探究,呈现了元、角、分的换算与小数的关系,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的方法,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其次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次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2)计算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情景。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角的比较》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的第四节,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本节对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比较角的大小的研究过程,体会角的大小比较和线段长短比较方法的一致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大小,认识角平分线。 【教学难点】 认识角平分线并用数学的语言描述。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线段的比较方法(1).从“形”出发,利用线段移动叠合的方法(2).以“数”出发,通过度量长度进行数值大小比较 2.类比线段比较大小的方法,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思考:①使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必须注意哪些细节?②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是否相关? 叠合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分别重合,另一条边放在重合边的同侧,通过另一边的位置关系比较大小。 ②角的大小与两边长度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学生已经可以自行用度量法和叠合法进行比较了。 二、探索 1角的和差 2. 根据下图,求解下列问题: (1)比较∠AOB、∠AOC、∠AOD、∠AOE的大小,并指出其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并将所学的角进行分类) (2)试比较∠BOC和∠DOE的大小 (3)小亮通过折叠的方法,使OD与OC重合, OE落在∠BOC的内部,所以∠BOC大于∠DOE。你能理解这种方法吗? (4)请在图中画出小亮折叠的折痕OF,∠DOF与∠COF有什么大小关系? 3.角平分线

几何图形(一)(人教版)(含答案)

几何图形(一)(人教版) 一、单选题(共9道,每道11分) 1.将如图所示的直角梯形绕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 ) A. B. C. D. 答案:D 解题思路: 分析可得旋转一周后上下底面都是圆,因为直角梯形上下底不同, 所以上下底面的圆的半径不同,故旋转一周后得到的几何体是圆台.故选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面动成体 2.下列四个图形中,是三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题思路: 三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中有2个底面,3个侧面;其中,底面为三角形,侧面为长方形. 因此根据三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可排除选项A,C,D. 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柱、锥表面展开图 3.如图,它需再添一个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下图中的黑色小正方形分别由四位同学补画,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题思路: 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共有11种,不可能出现凹字形和田字格. 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是(2,3,1)型. 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4.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在正方体中写有“心”字的那一面的相对面的字是( )

A.祝 B.你 C.事 D.成 答案:D 解题思路: 这是一个(2,2,2)型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其相对面如图所示, 因此“心”与“成”相对. 故选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面、相邻面 5.小明为了鼓励芦山地震灾区的学生早日走出阴影,好好学习,制作了一个正方体礼盒(如图).礼盒每个面上各有一个字,连起来组成“芦山学子加油”,其中“芦”的对面是“学”,“加”的对面是“油”,则它的表面展开图可能是( ) A. B. C. D.

几何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优秀篇〕

《几何图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课时《几何图形》。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与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小学认识的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使学生感受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从大量图形入手,通过教学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课前学生制作好模型,收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体会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研究几何图形的应用价值,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和简单的立体组合图形。识别简单的三视图。 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识别三视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使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现状,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于几何图形的物体实例。体验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数学思考: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 3.解决问题:能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通过描述展开图,发展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 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设计好一堂课就象量体裁衣,教学内容是面料,教学方法就是款式。只有适合才是最好。本课的主题思想是“零起点,快乐学”。目前我们面对的群体是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不统一。我会告诉他们要从同一个起点一起赛跑,不要一开始就要有差距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本节课主要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学东西的最好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让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在哪里。教——教会学习;学——学会学习。将教和学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求快乐”。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错误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设计了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结合观看课件展示充分进行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断地进行归纳与总结,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培养学生对学业的一颗爱心,向着选定目标执著奋斗直到成功。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 本节课是以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创设情境:声形并茂。设计结构:层层导入,环环相扣。师生活动:探讨交流。同时,我准备了一些笑脸标牌,作为优秀小组的奖励。本着零起点、快乐学的主题思想。通过讲练结合、小组活动和演示课件等七个模块来设计本课。 上课开始在黑板上复习小学学过的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由于在现实中接触

七年级数学上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案人教版

课题: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2) ——从不同方向看教学目标: 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些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的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重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 难点: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几何体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故事引入: 爸爸:这是9号桌! 妈妈:不,这是6号桌! 小明:桌子上的数字是几呢? 强调:从不同方向看,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二、探究1 指出:对于一些立体图形,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在建筑、工程等设计中,也常常用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立体图形. 例如:

问题1: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下面图形,各能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1) 答案: (2) 答案: (3) 答案:

练习1: 1.如图是一个圆锥,则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是( ) 答案:B 2.下面的几何体中,从上面看为三角形的是( ) 答案:C 三、探究2 问题2: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请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答案: 练习2:

桌子上放着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体,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这两个立体图形,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1)从正面看到的是_______ (2)从左面看到的是_______ (3)从上面看到的是_______ A. B. C. D. 答案:B;A;C 四、巩固提高 1.下图是一个由 9 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这个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答案: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2.小天到工厂去拿零件,师傅给出了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小天会选择A还是B 呢?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教案

1 《角的比较》教案 【学习目标】 1、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并能借助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解决问题. 3、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会进行角的运算.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角的计算.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模块一 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角的分类 (1)_____: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 (2)____________:等于90度的角; (3)_____: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 (4)平角:__________________; (5)周角: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教材第4节《角的比较》 二、教材精读 4. 角的大小比较 (1)___________:把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重合边得同旁,则可比较大小。 如图:AOB ∠与CED ∠,重合顶点O 、E 和边OA 、EC 、OB 、ED 落在重合边同旁, 符号语言:内部,落在AOB OD ∠ AOB CED ∠<∠∴

2 D C B O A (2)____________:量出两角的度数,按度数比较角的大小。 5. 角平分线的定义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________,把这个角分成两个_________的角,这条_________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符号语言:AOB OC ∠平分 BOC AOC ∠=∠∴ (∠=∠2AOB _____或∠AOB =2∠ ; 或∠AOC=21∠ ,∠BOC =2 1∠_____ ) 实践练习: 如下图所示,求解下列问题: (1)比较∠AOB,∠AOC,∠AOD,∠AOE 的大小,并指出其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2)写出AOB ∠,AOC ∠,BOC ∠,AOE ∠中某些角之间的两个等量关系。 分析:因为这4个角有共同的顶点O 和边OA ,所以运用叠合法比较大小很简便;小于直角的角是_____,角的两边夹角为90°的角是_____,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是_____。 解: 实践练习:O 是直线AB 上一点,53=∠AOC °,OD 平分BOC ∠求BOD ∠的度数? 解: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学生分析: 本校是当地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学生的素质总体比较好,大部分家长对学生能够进行相应的辅导,但是也有少部分的家长不能进行辅导。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对于学生的要求是互相帮助的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班有一少部分学生喜欢提前预习知识,所以在探究新知的时候,我采取让会的学生先讲解,教师再适当的进行补充。 一、课题:精打细算课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课时计划:1课时 四、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弄清楚商的小 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处罚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小数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重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会求积、商的近似值,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单元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计算小数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重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会求积、商的近似值,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单元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会求积、商的近似值,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单元教学时数 12课时 内容教学时数 精打细算……………………………. 1课时 打扫卫生……………………………… 1课时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1课时 练习一……….…………….. 1课时 人民币兑换……………………….………. 1课时 除得尽吗……………………………. 1课时 调查“生活垃圾”………..……….…… 1课时 练习二……………………………. 2课时 第一次月考……………………………. 3课时 课题一精打细算 教学目标 1、从“买牛奶”的情境中知道小数除法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能借助“元、角、分”的知识及“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算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3、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或想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主题图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 角的比较期中模拟考点.doc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角的比较期中模拟考点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 7.如图,∠AOB=130°,射线OC是∠AOB内部任意一条射线,OD、OE分别是∠AOC、 ∠BOC的平分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OE的度数不能确定 B.∠AOD+∠BOE=∠EOC+∠COD=∠DOE=65° C.∠BOE=2∠COD D.∠AOD=∠EOC 8.已知∠α是锐角,∠α与∠β互补,∠α与∠γ互余,则∠β-∠γ的值等于() A.45° B.60° C.90° D.180°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没有关系; B.角的大小与它们的度数大小是一致的; C.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D.若∠A+∠B>∠C,那么∠A一定大于∠C。 2.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 A.75°角 B.135°角 C.160°角 D.105°角 3.如图,若∠AOC=∠BOD,那么∠AOD与∠BOC的关系是( ) 评卷人得分

A.∠AOD>∠BOC B.∠AOD<∠BOC; C.∠AOD=∠BOC D.无法确定 18.如图,点O是直线AD上一点,射线OC、OE分别是∠AOB、∠BOD的平分线,若∠AOC=28°,则 ∠COD=_________,∠BOE=__________. 5.如图,∠AOB______∠AOC,∠AOB_______∠BOC(填>,=,<);用量角器度量∠BOC=____°, ∠AOC=______°,∠AOC______∠BOC. 7.OC是∠AOB内部的一条射线,若∠AOC=________,则OC平分∠AOB;若OC 是∠AOB的角平分线,则_________=2∠AOC. 19.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4倍大15,求这个角的余角. 23.已知:如图,∠AOB是直角,∠AOC=40°,ON是∠AOC的平分线,OM是∠BOC的平分线. (1)求∠MON的大小. (2)当锐角∠AOC的大小发生改变时,∠MON的大小是否发生改变?为什么? 9.如图,把∠AOB绕着O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得∠A′OB′,指出图中所有相等的角,并简要说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 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数学教学班级五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每周节数5总授课节数88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入原因1至3周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精打细数打扫卫生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练习一人民币兑换除得尽吗调查“生活垃圾”练习二第一次月考121112111234周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再认识 (一)轴对称再认识 (二)平移欣赏与设计练习三611112第5至8周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倍数与因数 2、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 2、5、3倍数的特征复习找因数找因数练习课因数倍数的特征找质数质合数和奇偶数的区别练习四第二次月考1812222112113第9周整理与复习5第10周期中考试第11至12周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练习五10112222第13至16周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再认识 (一)分数的再认识 (二)分饼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六月考三找最大公因数约分找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大小练习七21111222322212第17周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成长的脚印公顷、

平方千米设计秋游方案图形中的规律尝试与猜测6111111第18周第七单元可能性谁先走摸球游戏可能性练习课5221第19周总复习5第20周期末考试教材分析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或小于 1、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 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

新人教版七年级几何图形初步练习专题(一)---三视图、展开图专题

- 1 - / 3 三视图、展开图专题 【题型一】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1、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 2、从左面看图中四个几何体,得到的图形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共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从不同方向看一只茶壶,如图,下列选项中从上往下看的效果图是( )。 4、从三个不同方向看一个几何体,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 )。 A. 圆柱 B. 三棱锥 C. 球 D. 圆锥 5、由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建了一个积木,它的左视图和主视图均如图所示,则这堆积木不可能是( ) 6、由7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关于它的视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从正面看面积最大 B . 从左面看面积最大 C . 从上面看面积最大 D . 三个视图的面积一样大 A B C D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A B C D

- 2 - / 3 7、5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组成图所示的几何体. (1)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立方单位),表面积是 (平方单位). (2)画出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 8、如图,这个图形从正面看是__________,从左面看是__________,从上面看是__________. 【题型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1、如图是一个长方体包装盒,则它的平面展开图是( ) A . B . C . D . 2、下列四张正方形硬纸片,剪去阴影部分后,如果沿虚线折叠,可以围成一个封闭的长方形包装盒的是( ) A . B . C . D . 3、把如图中的三棱柱展开,所得到的展开图是( ) A . B . C . D . 4、下列四个图形中,是三棱柱的平面展开图的是( ) A . B . C . D .

2014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 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 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五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