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先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异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
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
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
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
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
“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道家儒家佛家三者的区别和联系作文

道家儒家佛家三者的区别和联系作文你要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稍微有点兴趣,就肯定绕不开道家、儒家和佛家这三家思想。
这三家就像三个性格迥异但又有点亲戚关系的老大哥,各有各的特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先来说说区别吧。
儒家就像一个严肃又热心的教导主任。
儒家最关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天琢磨着怎么让人在社会里当个正儿八经的好人。
“仁、义、礼、智、信”那就是儒家给大家定的行为准则。
比如说,“仁”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爱身边的人;“礼”呢,就是各种规矩,见到长辈要恭敬行礼之类的。
儒家觉得,每个人都在社会里有自己的角色,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而且儒家还特别积极入世,鼓励大家去当官,去治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儒家子弟的理想之路。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处讲学,传播这些思想,就是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有秩序,更和谐。
道家可就不一样了,道家像个逍遥自在的隐士。
道家觉得大自然才是最牛的,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老是瞎折腾。
道家的老子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很神秘,它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个无为可不是啥都不干,而是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你看那些道家的神仙形象,一个个仙风道骨的,在山里修身养性,不被尘世的功名利禄所累。
对于社会,道家觉得管得越少越好,让老百姓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不要用太多的规矩去约束大家。
而且道家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思维,像什么“福祸相依”之类的,好事里可能藏着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佛家呢,就像是一个慈悲为怀的高僧。
佛家的核心是因果报应和轮回。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你做了好事就会有好报,做了坏事就会有恶报,而且这个因果不是一世的,是生生世世的轮回。
所以佛家特别强调慈悲,要对世间万物都怀有一颗怜悯之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基本的五戒。
佛家弟子往往清心寡欲,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三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
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三教合一,即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
圣、佛、仙皆由人成。
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
儒、佛、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佛、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佛、道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
所谓“三教”,指的是儒、道、佛三家。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1、儒家创始人:孔子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②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人物:庄子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的“仁礼安邦”的修行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修性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的修心思想,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和修身立德方面提供了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儒家修行中修炼正确的行为,道家修性中修炼良好的性格,佛家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
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儒家、道家、佛教三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大流派。
虽然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信仰方式。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重视家庭、社会和政治秩序。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
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礼”,即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的实践,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道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炼和自我超越。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即“宇宙的本质和规律”,道家认为通过修炼和领悟“道”,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即不作为、不干预。
道家认为通过“无为”的实践,可以达到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佛教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的核心信仰是“四谛”,即生命的苦、苦的原因、苦的终结和达到终止苦的方法。
佛教强调人的内在修炼和自我超越,认为通过消除贪欲、瞋恚和无明等烦恼,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强调“八正道”,即正确的信念、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谋生、正确的精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定。
佛教认为通过八正道的实践,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区别与相同之处儒家、道家、佛教三家在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信仰方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儒家、道家、佛教三家都强调个人的内在修炼和自我超越,认为通过修炼和领悟,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儒家、道家、佛教三家都强调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儒家强调家庭、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和谐,道家强调自然和个人的和谐,佛教强调内心和外在环境的和谐。
儒家、道家、佛教三家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它们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道、佛三家思想到底有何不同?

儒、道、佛三家思想到底有何不同?
中国人几乎都绕不开儒、道、佛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深受儒道佛三教所支配和影响。
儒、道、佛三家到底有何不一样呢?
一、何为儒家
儒家是入世的哲学。
儒家主张仁与礼,内圣而外王,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数千年来其影响一直处于主流。
儒家像粮店,里面卖得是生存必需品。
图解儒家二、何为道家?
道家是隐世哲学。
道家以“道”为核心,“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
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像药店,里面是疗伤的药品,对症下药。
图解道家
三、何为佛家?
佛家是出世哲学。
佛家讲求治心,对人的各种关切指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更具备宗教特质,为人提供一种宗教的寄托。
佛家像百货店,卖的不是必需品但可以常逛逛,要不要在自己。
图解佛教
四、儒、道、佛三家到底有何不同?
儒道佛到底有何不同?一图以蔽之:
图解儒道佛之不同。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区别如下: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求对世间万物都报以同等的慈悲,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
三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
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三教合一,即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
圣、佛、仙皆由人成。
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
儒、佛、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佛、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佛、道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
所谓“三教”,指的是儒、道、佛三家。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1、儒家创始人:孔子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②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人物:庄子
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
《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在庄子前或同时,有杨朱的“全性葆真”说,宋钘、尹文的“情欲寡浅”说,彭蒙、田骈、慎到的“弃知去己”说,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称之为道家别派者。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
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
为汉初统治者所重。
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
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
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
佛学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
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
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3、佛教代表人物
梵文
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摩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梵语Sakyamuni 的音译。
佛教创始人。
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俗名悉达多,生于公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释迦国的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修道,从当时著名的沙门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修习禅定。
不久就达到他们所教导的一切,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希求,经过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禅中,他顺次经历禅那的四种境界,然后继续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证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觉。
从此以后,他被称为佛陀。
并到处说法,组织僧团,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圆寂。
简称为“释迦”。
他创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一道成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相传佛陀入灭后,弟子们焚化佛祖遗体,于灰烬中得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
弟子们将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
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
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节中指骨。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学习佛法、传统文化,讲学培养人才,慈悲利益社会,以真诚增进交流,以专修求生净土,做个有道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