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观察4页word文档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 o1.18 No.36112投稿邮箱:sjzxyx88@·药物与临床·0 引言艾滋病在目前临床中是一种具有重大危害性传染病类型,主要是HIV 病毒感染所致[1]。
HIV 病毒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发起攻击,其主要攻击目标为CD 4+T 淋巴细胞,使大量细胞遭到破坏后,人类免疫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质量与健康安全[2]。
基于此,在现研究中,剖析艾滋病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所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旨在进一步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现将报告呈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筛选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艾滋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年龄23~45岁,平均(35.18±2.03)岁;病程时长14d 至5年,平均(1.25±0.83)年;婚姻状况:未婚50例、已婚30例;合并症类型:糖尿病2例、肺结核2例、梅毒20例、湿疣4例。
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未发现显著差异性(P>0.05),可进行研究与讨论。
1.2 治疗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采用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与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即3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奈韦拉平(EFV/NVP)+齐多夫定(AZT);3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奈韦拉平(EFV/NVP)+司他夫定(DT);3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伦/奈韦拉平((EFV/NVP));3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司他夫定(DT)/替诺福韦(TDF)+克力芝。
1.3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符合艾滋病的诊断标准;经随访,分析所有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
分析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分析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就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经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头晕、皮疹、恶心、肝损伤对是艾滋病治疗期间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而护理干预后的实施则促进用药安全性的提高,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针对艾滋病患者而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极有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干预的实施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观察;护理在艾滋病的治疗中,通常采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手段,旨在减少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且在降低感染传播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抗病毒治疗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出现,如若没有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就极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基于此,本文主要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经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回顾性分析了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经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80例),其中男女例数分别为45例、35例,年龄范围为21至78岁,中位年龄为49.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艾滋病诊断标准。
已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精神异常、资料不全的患者排除,患者及其家属均已提前知晓相关内容,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予以分析、比较,数据间呈现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明确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的反应,并在基于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涉数据的处理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检验采用t进行,计数资料的检验采用X2进行,P<0.05表示满足了统计学条件。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104例观察

综上,福多司坦+布地奈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效果明显,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1] 杨青茹, 李若然. 福多司坦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 32(12): 2368-2372.[2] 谭琳, 岳春芽, 蔡明文. 福多司坦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 33(12): 3229-3233.[3] 候诚, 李秀红, 王镇. 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 2018, 25(12): 1514-1517.[4] 刘苔, 李娅, 杜卫祺, 等. 不同雾化方法吸入布地奈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胸肺顺应性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7, 27(15): 115-118.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104例观察李春柱,胡丽华,曹世敏,刘辉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摘要:目的 观察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出现非正常反应的状况。
方法 本院2017年7月-2019年5月共接收的104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其中患AIDS的人都接受了国家免费发放的抗病毒药物,而本院则针对这104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使用药物后的非正常反应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AIDS的抗病毒药物会出现药疹、消化道症状以及肝损伤等非正常的现象,非正常反应的出现与选择怎样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有密切的联系,第1个月内是大多数患者产生非正常反应时期。
多数患者在经过抗病毒治疗后CD4+T的细胞计数仍旧持续上升。
结论 在AIDS抗病毒的治疗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药物混在一起的现象,由此便产生了患者的非正常反应,对此在临床上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AIDS;抗病毒治疗;非正常反应临床用药论著目前,我国AIDS的发病率逐年上涨,因此,我国对于艾滋病治疗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并针对符合要求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治疗,这样做减少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为艾滋病患者延长了自身的寿命。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观察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观察1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感染科云南昆明 65030;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云南昆明 650032【摘要】目的:了解抗病毒药物应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产生的效果与不良症状。
方法:选取2013年05月至2015年05月在我院就诊的93例艾滋病患者,30例Ⅰ组用药奈韦拉平、齐多夫定以及拉米夫定;31例Ⅱ组用药依非韦伦、齐多夫定以及拉米夫定;32例Ⅲ组用药依非韦伦、替诺福韦以及拉米夫定,观察三组疗效,同时给予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展开比较。
结果:三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下CD4 +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改善(P<0.05),用药半年后,30例Ⅰ组中24例(80.00%)有效,31例Ⅱ组中25例(80.65%),32例Ⅲ组中26例(81.25%),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Ⅰ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5例(83.3%),Ⅱ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2 例(70.9%),Ⅲ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9例(59.3%),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临床救治艾滋病患者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并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在规律用药的前提下,有助于提升机体免疫力。
【关键词】奈韦拉平;艾滋病;抗病毒;齐多夫定;不良症状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患者并发肿瘤和多重感染的风险较高,病死率高,在现阶段无疫苗预防的状况下,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及控制 HIV 感染流行是 AIDS 临床研究的重点。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AIDS 患者的主要方法,能显著降低患者机会性感染率和临床病死率,但抗病毒治疗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合理地组合药物进行治疗是确保临床安全,获得良好疗效的保障。
为此,选取2013年05月至2015年05月在我院就诊的93例艾滋病患者,给予三种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疗效观察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观察,同时探析其护理疗效。
方法:纳选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护理措施差异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成对比组(n=53例,常规化护理)及研究组(n=53例,常规加护理干预),观察总结其不良反应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
结果:共计59例(55.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头晕目眩占比最高(23例,42.3%);研究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接受程度及用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比组,数据经统计学检验(P<0.05),而其护理满意度94.3%(50/53)明显高于对比组的69.8%(37/53),数据经统计学检验(P<0.05)。
结论:抗病毒治疗是临床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手段,但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其施以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评价。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观察;护理疗效艾滋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使得临床对其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关注,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的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满意度有效措施[1]。
本次研究就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选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护理措施差异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成对比组(n=53例,常规化护理)及研究组(n=53例,常规加护理干预)。
入选患者均符合WS293-2008《艾滋病及艾滋病毒感染诊断》诊断标准。
对比组男/女:31:22,年龄阶段为35~65岁,年龄中值(45.7±3.7)岁;研究组男/女:32/21, 年龄阶段为35~64岁,年龄中值(45.4±3.6)岁;入选患者的基础资料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即数据具有可比性。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观察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观察【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护理。
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中选择68例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实验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对比相关指标。
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用药依从性为88.24%,对照组为55.88%,P<0.05。
结论: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时候,对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观察;护理观察[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nursing care of AIDS patients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Methods: 68 cases of AIDS patients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0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and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Both groups of patients received antiviral therap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redictive car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interventions to compare related indicator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88.24%,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55.88%, P<0.05. Conclusion: When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is applied to AIDS patients, predictive nursing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Keywords: AIDS; Antiviral therapy; Adverse drug reactions;Clinical observation; Nursing observation许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有着这样的疑问,刚刚确诊了艾滋病,需要立刻进行治疗吗?根据一些试验结果表明,只要确诊了艾滋病,患者就应当立即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病人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观察

中图 分 类 号 : R 1 9 5 .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1 1 5 ( 2 0 1 4 ) 0 9 - 0 9 1 9 - 0 2
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 2 0 0 8年 1 月第 2版 用 到 的治 疗 方 案 有 : 司他 夫定 ( d 4 T)+拉 米 夫 定
( 3 T C ) + 奈韦拉平 ( N V P ) 7 例, 司他夫定( d 4 T ) + 拉 米 夫定 ( 3 T C )+ 依 非 韦伦 ( E F V) 1 3例 。
2 . 1 不 良反应总体发生情况 1 2 3 例接受观察 的 病例中, 有1 0 5例发生 1 种或 以上不 良 反应, 总体不 良反应率为 8 5 . 4 %。共观察 到 l 2种不 良反应 , 可 归纳为一般性不 良反应 、 器官损害和代谢障碍三类。 单项不 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的是一般性不 良反应 , 胃 肠道反应 ( 6 9 . 9 %) 、 疲乏( 5 2 . 8 %) ; 器官损害不 良 反应 次 之 , 肝 毒性 ( 5 2 . O %) 、 骨 髓 抑制 ( 4 0 . 7 %) 、 淀
( 茂 名 市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 广 东 茂名
摘要 : 目的 探讨艾滋病 病人抗病毒 药物 治疗不 良反应 的发生规律 , 为探 索预 防措 施提供 科学依 据。方法
对1 2 3例接 受抗病毒 治疗 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不 良反 应观察 , 并对观 察结果进行分 析。结果 不 良反 应总发生率 为
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分析

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副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48例艾滋病患者,均予以抗病毒药物治疗,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A组(行AZT+3TC+NVP)、B组(行TDF+3TC+EFV)、C组(行AZT+3TC+EFV)、D(行TDF+3TC+EFV),各62例。
定期随访,统计并分析副作用发生情况。
结果胃肠道反应、皮疹、肝功能损害比较,胃肠道反应比较,A组均高于B组、C组、D组,差异显著(P<0.05)。
神经系统比较,C组均高于A组、B组、D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抗病毒治疗应用于艾滋病患者,均可发生药物副作用,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改善患者病情的关键。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副作用;分析艾滋病,属严重传染性疾病,由HIV病毒引起,临床症状为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虚弱等症状,严重损害患者脏器功能,诱发并发症发生[1]。
目前,临床以抗病毒药物为主要治疗方式,用以降低病毒携带量,延长临床症状出现时间,争取提供免疫功能重建机会,降低病死率[2]。
但因常以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较大[3]。
基于此,笔者以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为例,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分析其副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8例艾滋病患者,均予以抗菌药物治疗,根据治疗方式分成,A、B、C、D组,各62例。
A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5.85±1.56)岁;B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6.39±1.42)岁;C组,男37例,女25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5.97±1.25)岁。
D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6.12±1.68)岁。
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患者均知情,自愿参与,签署知情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艾滋病(AIDS)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珠海市斗门区为全国艾滋病患病率较高的地区,传播途径以注射吸毒及异性性传播为主。
高效抗逆转录酶(HARRT)抗病毒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自我国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3],但是它有诸多不良反应,故在启动抗病毒治疗前综合评价患者的基本特征以及各项检查指标,给予合理的抗病毒药物组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治疗的同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目前就本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3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6月~2012年1月在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感染科接受HARRT初治患者共计103例,所选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前相关实验室指标无异常,男86例,女17例,年龄25~50岁,平均35岁。
HIV/AIDS 患者通过静脉吸毒方式感染73例(70.87%),通过性传播29例(28.16%),原因不明1例(0.97%),已于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艾滋病确认试验,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制订的2011版《艾滋病诊疗指南》[4]。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由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免疫印迹试验
(Western Blot,WB),明确为HIV感染,同时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功能(CD4+、CD8+T细胞计数)检测,治疗前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B超等检查,排除合并其他并发症及机会性感染,质控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
1.3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予HARRT治疗,药物为国家卫生部统一发放的免费AIDS 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符合国家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标准[5]。
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17例,3TC+AZT+依非韦伦(EFV)56例,司他夫定(d4T)+3TC+NVP 13例,d4T+3TC+EFV 17例。
分别于患者服药后0.5、1、2、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随访内容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是否漏服或多服药物、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服药后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淀粉酶、CD4+T细胞计数检测。
2 结果
2.1 4种不同治疗方案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1。
2.2 4种治疗方案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比较
见表2。
本研究中41例(39.81%)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26例(25.24%)患者出现以贫血及白细胞减少为表现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常出现在治疗后0~3个月,均为轻至中度损害;35例(33.98%)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13例(12.62%)患者出现疲倦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头昏乏力
出现时间均较早(0~1个月);所有不良反应经积极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
3 讨论
HARRT治疗是目前的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手段,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它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探讨抗病毒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意义重大。
其中,d4T主要不良反应为外周神经炎,其次为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轻度至中度上升,其他不良反应有头痛、寒战、发热、腹泻及皮疹、乳酸酸中毒;3TC耐受性良好,已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其不良反应少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头痛、恶心、身体不适、腹痛和腹泻,症状一般较轻并可自行缓解;NVP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肝功异常、疲劳、发热、头痛、嗜睡、消化道不良反应和肌痛;AZT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头痛、失眠、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伴乳酸酸中毒;EFV主要不良反应为精神异常、抑郁、失眠多梦,其次为高敏反应、皮疹、肝毒性、持续严重的神经系统的毒性[6]。
本研究中41例(39.81%)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26例(25.24%)患者出现以贫血及白细胞减少为表现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常出现在治疗后0~3个月,均为轻至中度损害;35例(33.98%)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13例(12.62%)患者出现疲倦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头昏乏力出现时间均较早(0~1个月);由此看出,多数不良反应都发生在治疗初期[7-8]。
部分常见的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药物特异性[4]。
本研究提示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考虑主要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引起,但不能排除与该组经过静脉吸毒传播(70.87%)的艾滋病患者大多数并未完全经过药物戒断有关;
含NVP组中肝功能损害及皮疹的发生率较其他组高;含AZT组中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较其他组要高;这些结果均与《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中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描述一致。
HARRT可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复制,将血浆HIV载量降至检测线以下,CD4+T淋巴细胞上升,使HIV/AIDS受破坏的免疫功能获得重建,发病推迟,并发症减少,生活质量提高,病死率下降[9-10]。
临床医生应对AIDS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对产生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和发生的时间有充分认识后对AIDS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应让患者对所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详细的了解并能正确认识,使其在以后的长期治疗中有更好的依从性,避免耐药的发生。
而且,应该在对AIDS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早期阶段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保证抗病毒治疗的顺利实施。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